皇家地理學會微博
1. 最早提出優生學的是誰
最早提出優生學的是弗朗西斯·高爾頓。
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1822年2月16日-1911年1月17日),英國科學家和探險家。他曾到西南非洲探險,因樹立功績而知名並被選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三年後又入選英國皇家學會,晚年受封為爵士。他的學術研究興趣廣泛,包括人類學、地理、數學、力學、氣象學、心理學、統計學等方面。他是查爾斯·達爾文的表弟,深受其進化論思想的影響,把該思想引入到人類研究。他著重研究個別差異,從遺傳的角度研究個別差異形成的原因,開創了優生學。他關於人類官能的研究開辟了個體心理和心理測驗研究的新途徑。
個人簡介
童年時代
1822年2月16日,高爾頓出生於伯明翰。外祖父伊拉斯謨斯·達爾文是一位詩人、醫生、進化論理論家。父親塞繆爾·德丟·高爾頓是位銀行家。母親和達爾文的父親是同父異母的兄妹。他是家中 7 個孩子里最小的一個。他的三姐阿黛爾(Adele)是高爾頓的啟蒙老師。
他從小就聰穎過人,出生 12 個月後,他便能認識所有的大寫字母,18 個月後則能辨別大寫和小寫兩種字母。到了兩歲半左右,高爾頓已能閱讀《蛛網捕蠅》之類的兒童讀物。3 歲時他學會簽名,4 歲時他能寫詩,5 歲時已能背誦並理解蘇格蘭敘事詩《馬米翁》,6 歲時,他已精熟荷馬史詩中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7 歲能欣賞莎士比亞名著,對博物學產生興趣,並按自己的方法對昆蟲、礦物標本進行分類。
求學時代
8 歲時他被送進寄宿學校正式接受教育,行為突然變壞,常與同學打鬥,頻遭學校懲戒。14歲時進入伯明翰的愛德華國王學校讀中學。15 歲時,他的父親希望他學醫,因此安排他隨一家英國醫學機構到歐洲大陸作巡迴醫療活動,回來之後在伯明翰市立醫院做了兩年內科見習醫生,這段經歷使他積累了許多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1839 年,17 歲的高爾頓來到倫敦國王學院學習醫學、生理學、植物學和化學,並且成績優秀。但不久,他的興趣就轉移到數學和自然哲學上,於是 1840 年他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希望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1844 年獲得劍橋大學學士學位後曾繼續研習醫學,但不久父親病逝,他就此放棄學業。
旅行探險
父親逝世後,高爾頓繼承了巨額遺產而變得十分富有,因此可以做一些他感興趣的事情。在當時英國的探險精神的影響下,他對旅遊探險產生了興趣。從1845年開始,他先和朋友一道赴尼羅河流域進行考察,然後單獨進入巴勒斯坦腹地。每到夏季,他喜歡到設得蘭群島去捕魚和收集海鳥標本,有時也駛帆出海,或者乘熱氣球升空。在這里他發現了一種順時針旋轉的大規模空氣渦旋,並把它命名為反氣旋。
1850年,經過與皇家地理學會協商,高爾頓決定考察從非洲西部和南部到恩加米湖的道路。這次探險充滿了困難和危險。在兩年的時間里,他與各種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歷盡艱辛,獲得了大量西南部非洲資源和風土人情的第一手資料。他的考察報告得到了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高度重視,並於1853年當選為該學會的會員。三年後,34歲的高爾頓成為皇家學會會員。
從非洲回來後,高爾頓一度患抑鬱症和身體虛弱,這種病在他的後半生曾多次出現。從此以後他不再遠游。1853年他和路易莎·巴特勒(Louisa Butler)結婚,1857年在倫敦定居。
後期研究
1859 年高爾頓的表兄達爾文出版的《物種起源》引起了他對人類遺傳的興趣。他的科學興趣很快轉移到與生命有關的領域。他把達爾文關於圍繞著群的平均值的偶發變異原理應用於人類研究,開拓了以個體差異為主題的實驗心理學的新領域,並於1869年發表了專著《遺傳的天才》。
在完成了智力天賦的家族譜系研究後,高爾頓又致力於建立更精確的測量方法來考察人類才能的差異。1883年他出版了專著《人類才能及其發展的研究》,書中概述了自由聯想和關於心理意象的問卷調查兩項實驗心理學上劃時代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這本書中,高爾頓還第一次提出了一個以人類的自覺選擇來代替自然選擇的社會計劃,為此他還創造了「優生學」(Eugenics)這個詞。因此通常人們把1883年作為優生學正式誕生的年份。
從1884年起,高爾頓先是在國際衛生博覽會、後是在南肯新頓博物館開設了一個人類學測量室。在那裡人們可以測量出自己的身高、體重、握力等多種生理指標。在六年時間里,該實驗室共收集了9337位男女的詳細資料,為人類個體差異研究提供了大量數據。
1888年,他開始對指紋研究產生興趣,並於1892年在其專著《指紋學》中提出了指紋分類法。他的指紋編碼法被蘇格蘭場使用採用,作為伯特隆測量系統的補充手段來建立犯人檔案。
1904年,高爾頓出資在倫敦大學設立了一個優生學講座,邀請皮爾遜來主持。同時他還在該校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優生學檔案館,兩年後改為優生學實驗室。1908年,英國優生學教育會成立,高爾頓擔任名譽會長。1911年倫敦大學優生學實驗室和皮爾遜設立的生物學測量室合並為應用統計系。
1908年他的回憶錄《一生的回憶》出版。1909年他被英國王室授予勛爵稱號。1911年他以89歲高齡逝世於英格蘭南部薩里的庄園。
2. 傅雷和傅聰的人生經歷是怎樣的
1、傅雷: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號怒庵,生於原江蘇省南匯縣下沙鄉(今上海市浦東新區航頭鎮),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的重要締造者之一。
(1)初戀:
幸運與痛苦常常是一對形影相隨的孿生子。20歲的傅聰,是令人羨慕以至嫉妒不已的幸運兒。連音樂學院的大門都未曾進去過的他,硬是憑著自聘導師指點,靠著汗濕琴凳苦苦練習拼出來的;何況,在1954年出國留學如同稀有元素,只有尖子中的尖子才有這樣的希望。他,居然被文化部選中,派往波蘭深造。 當時,他正處初戀之中。
離別,給他帶來無窮無盡的思念。他回首往事時,曾用這樣一句話,表達自己對於初戀的感情:「只有初戀,才是真正的愛情!」青梅竹馬,那種純真的愛,永遠給他留下「美麗的回憶」。傅雷知道兒子在波蘭刻苦練琴之餘,陷入了感情的痛苦之中。確實,知子莫若父。而傅雷正是以自己在愛情上的深刻教訓,為兒子指點迷津。傅雷如此告誡兒子:「熱情是一朵美麗的火花,美則美矣,奈何不能持久。」「世界上很少如火如荼的情人能成為美滿的、白頭偕老的夫婦的。」
不久,命運的旋律急轉直下,父子倆同遭厄運,無暇再討論戀愛觀問題了。傅雷,蒙受歷史的誤會,被錯劃為「右派」;傅聰,因女友的信,從波蘭出走英國,與家中斷絕音信。有國難回。傅聰只好從此僑居英國倫敦,以琴藝謀生。「雲山萬重隔,音信千里絕。」失去了祖國,失去了家書,失去了戀人,傅聰陷入深深的孤寂之中。幸虧,由於周恩來總理和外交部長陳毅的關懷,讓傅雷繼續與傅聰保持通信。傅聰從家書中得到慰藉,略解相思相憶之渴。
(2)美國音樂名門:
以世界作為舞台,傅聰「跑碼頭」,在一個又一個國家登台獻藝。他結識了許多著名音樂家,並常同台演出。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的琴聲,使傅聰傾倒。他的坦率、幽默和高深的音樂修養,使他們結下忘年交。
同時,傅聰也跟這位著名的小提琴家的家庭,有了不尋常的關系。他,愛上了梅紐因前妻諾拉的女兒彌拉。在來到倫敦1年零8個月時,傅聰在家書中向父母透露了喜訊,頓時使傅雷夫婦說不出的歡喜和興奮。傅雷,這位充滿父愛、對兒子關懷備至的翻譯家,放下手頭的筆耕,給傅聰寫去長信,告訴他應當如何選擇終身伴侶: 「深思熟慮,然後決定,切勿單憑一時沖動」;「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
有了這三樣,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對方把你作為她整個的世界固然很危險,但也很寶貴」三個多月後,26歲的傅聰和21歲的彌拉舉行婚禮。
小兩口最初的共同生活是甜蜜的。彌拉是一位閱世不深、單純天真的姑娘,就是脾氣有點急躁。傅聰辛勤地練琴,忙於演出,往往使她感到孤獨。 婚後三年多,彌拉有喜了。孩子尚未出世,傅雷便已給孩子取好名字——生男孩叫凌霄,生女孩叫凌雲。凌霄是一朵艷麗的黃花,傅雷非常喜愛。傅雷夫人則忙著給未來的小孫子(小孫女)織毛線衣。一個中西混血兒出世了。小傢伙給小家庭帶來了歡樂。
傅雷夫婦盼望著有朝一日與未曾謀面的兒媳婦、小孫子骨肉團聚。他們常常夢見彌拉、凌霄忽然出現在上海江蘇路家中。 「文革」撕碎了一切夢。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婦戴著沉重的精神鐐銬,自殺離開了這個世界,團聚之夢化為泡影。兩個多月後,傅聰從一位法國朋友那裡得知噩耗,天旋地轉,熱淚縱橫。
(3)婚姻生活:
十多年後,傅聰和彌拉的家庭破裂了。用傅聰的話來說,緣由是「終因東、西方人秉性差異太大」。傅聰在極度的苦悶之中,有過一次草率婚姻。他選擇了一位東方女性——南朝鮮駐摩洛哥大使的女兒。傅聰的第二次婚姻很不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們結婚3個月便無法共同生活了……3個月,短暫的婚姻。」 倉促的結合,導致迅速的離異。 他,又成了形單影只的獨行者,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而行。
終於,一位中國女性的琴聲,引起他心中的共鳴。 她,卓一龍,一位出生在「琴島」——廈門鼓浪嶼的女鋼琴家。她是一位從小便在琴聲中長大的女性。她的父親是當地富商,曾任亞細亞石油公司經理代理人。母親叫周默士。後來她隨父母去香港,仍不斷練琴。她終於獲得了獎學金,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和巴黎音樂學院深造。
琴為媒,同為鋼琴家,同為炎黃子孫,傅聰和卓一龍相愛了。他們開始了共同的生活。1974年,她和傅聰有了第二個兒子。傅聰無法再請父親為兒子取名,就用當年父親「備用」的另一個名字——凌雲,作為第二個兒子的大名。
傅聰四口之家,生活在倫敦。1979年,在祖國掙脫「文革」噩夢之後,傅聰回到了上海,出席了上海文聯、上海作家協會為傅雷夫婦舉行的追悼會。1982年,傅聰帶著夫人卓一龍、次子凌雲從英國來到北京。歲月飛逝。如今,傅聰年近花甲,和卓一龍一起住在倫敦一幢三層小樓里。他在彈琴之餘,喜歡看網球。他為兩個兒子的成長感到欣喜。遺憾的是,在琴聲中長大的兩個兒子,沒有一個繼承他的衣缽。
(2)皇家地理學會微博擴展閱讀:
1、《傅雷家書》是一部很特殊的書。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甚至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傅雷家書》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體現了作為父親的他對兒子苦心孤詣。《傅雷家書》這本書中無處不體現的濃濃的父愛,或許每個父親對自己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是,傅雷在疼愛孩子的同時,也不忘對他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
2、《傅雷家書》經典片段:
(1)傅雷的愛子情深: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 每天清早六七點鍾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從上面語句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傅雷的愛子情深——對於長大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家長都是這樣,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辛辛苦苦一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後不至於露宿街頭。然而,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檐獨飛之時。作為父母,既為他們而高興,也為此傷心難過,畢竟是骨肉之情。
(2)傅雷對兒子的鼓勵: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音色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登峰頂。」
這是傅雷老師,聽過兒子傅聰的錄音後,對兒子所講評的。這裡麵包括了,傅老師對兒子的錄音,精細的分析,以及客觀的贊賞。並且在後面提到了對兒子的希望。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體現出自己對孩子的肯定,讓其有努力拚搏的決心,以及會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給孩子指明了前進的路線,發展的方向。而我們當子女的,也應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經驗,取長補短發展自己的新道路。
(3)傅雷的囑咐:
「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准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閱歷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從今以後,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實踐的意志。」
千叮嚀萬囑咐,父母心放不住。兒子面臨社會千變萬化,如何應對,作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過的經驗,提醒兒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徑。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陽的希望。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希望他們能比自己「更上一層樓」。
(4)母親的關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問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當然那是要靠你堅強的信心,剋制一切的煩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對於你的感情問題,我向來不摻加任何意見,覺得你各方面都在進步,你是聰明人,自會覺悟的。我既是你媽媽,我們是休戚相關的骨肉,不得不要嘮叨幾句,加以規勸。」
還是母親的心細,父親在兒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親在最細微的地方——兒子的感情問題著手,給兒子一明確的道路方向。告訴他如何處理自己的感情與事業的問題,讓兒子明白著重點是哪裡。
(5)傅雷愛子心切: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你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離別之時,父親傅雷自責對兒子的管教嚴格,手段「殘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錯誤。其實這是愛子情深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傅雷老師在兒子幼時,嚴加管教、一絲不苟,「殘忍地虐待」了兒子傅聰。哪裡有父親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的呢?傅雷老師只是想「嚴父之下出才子」罷了。
3. 珠穆朗瑪峰是怎樣得名的
一、珠峰的發現與紀錄 據流行的說法,有關珠峰的記錄最遠可追溯到元朝,那時珠峰的名字叫「次仁瑪」。不過,我無從查詢此說依據的元代文獻是何名目,也無從得知「次仁瑪」就是珠峰這個結論中有哪些可以作為支撐的實證材料。 眼下能看到較為確切紀錄始於清初:1714年清政府從北京派出曾在欽天監學過數學的理藩院主事勝住、喇嘛楚爾沁藏布和蘭本占巴,專程進入西藏地方測繪地圖。勝住等人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採用經緯圖法和梯形投影法,對它的位置和高度進行了初步測量。 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繪制的《皇輿全覽圖》明確標注了珠峰的位置,並正式命名為「朱母朗馬阿林」(「阿林」滿語為大山)。這份地圖1719年製成滿文銅版,1721年製成漢文木板,1733年又在歐洲製成法文地圖。在這些地圖上,珠穆朗瑪峰以滿、漢、法等不同文字出現並確定了名稱。 不過,這個描述除了方位,並沒提到珠峰的高度精確數字。何況這張圖本身已經不存在了。因此,「若疑從無」或持備考的態度為好。 二、珠峰名稱的變化和「多樣性」 有關珠峰的命名,從中國方面的文獻看,除了「次仁瑪」待考,「朱母朗馬阿林」的名字是個可靠起點,在藏語里「朱母」是女神的意思,『朗瑪』是山的名字,『阿林』是滿文,意為山峰,朱母朗瑪阿林全文簡譯出來就是神女峰。」這個名稱與現在的珠穆朗瑪很接近了。此外,1744年的《大清一統志》上載有 『朱母拉馬山』,1761年的《水道提綱》載有『朱母郎馬』,1760年到1770年的《乾隆十三排地圖》上標為『珠穆朗瑪阿林』,1795年的《衛藏通志》為『珠木朗瑪』,1822年的《皇朝地理圖》和1844年的《大清一統輿圖》上都標名為『珠穆朗瑪』。」1952年5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出版總屬曾就珠穆朗瑪名稱等問題發布公告:對珠穆朗瑪峰的這個名稱予以確認。 不過,尼泊爾一側的人對珠峰有著自己的叫法,他們將此峰叫做Samarghata,漢語音譯為「薩迦瑪塔」,意譯過來就是「高達天庭的山峰」,或「天空之神」等。 對這個名稱的來由,有記載說:「1951年,作為英國殖民者傀儡的拉納家族被迫交出了世襲統治長達105年之久的政權,尼泊爾王國獲得了獨立,埃佛勒斯這一帶有殖民地印記的名字也被原有的名稱『薩迦瑪塔』(Samarghata)所取代,該名稱是生活在珠穆朗瑪峰南坡尼泊爾人民對世界最高峰的稱謂,其意是『高達天庭的山峰』。 這里也有個可以備考的問題:中國人和尼泊爾人,哪個最先發現了珠峰並命名?因為要從地理大發現的角度完整描述珠峰,僅限於中國一側的發現命名過程是不妥當的。另外,從地勢的角度看,站在喜瑪拉雅南側顯然更容易觀察出珠峰的偉岸。因此猜測生活在喜瑪拉雅南麓的人更早發現珠峰也是合乎情理的。 在西方,珠峰最流行的叫法是Everest,漢語音譯為"埃菲勒斯"。 「埃佛勒斯」本是人名。他曾是英屬印度測量局局長,他在任時的1852年,該局曾對珠峰高度實施過測量,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對珠峰高度精確測量的事件。 後來英國人便用George Everest,命名此峰為Mt。Everest。此後,"埃菲勒斯"爵士的名字在西方文獻中就成了世界第一高峰的名稱。 從地理大發現的一般歷史軌跡中可以看到,自哥倫布環球航行以來的許多重大地理發現,都是殖民擴張對財富追求的一個副產品,但不能一筆抹殺的是,歷史上的許多探險傢具有的高水準的專業精神。 「公元1773年,英國通過它侵略亞洲的主要機構——東印度公司完成了對印度的血腥征服,隨即設置了直接統治英屬印度全部領土的總督,而後又開始了對西藏及其周圍屬國的侵略,先後佔領了布嚕克巴、哲孟雄、廓爾喀和克什米爾等國,然後目標指向西藏。" 英國人在喜馬拉雅山一帶實施測量時,。最初他們是在印度平原用遙測的方式進行測量,並未進入西藏和尼泊爾。所以,無從得知當地人如何稱呼那些巨大的山峰,所以就採用了羅馬數字的排序的命名方法,從東到西把群山編號。珠穆朗瑪峰列第十五。1858年,英屬的印度測量局局長烏阿建議並經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批准,將他們不知名的珠穆朗瑪峰定名為『埃非勒士峰』(舊譯中又有譯為『額菲爾士』)。他們對珠穆朗瑪峰方位的測量,比中國的勝住3人晚了130多年。但從高程的測量上講,孰先孰後,尚是疑問。 三,用數字說話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太熟悉這樣的講法了,"用數字說話"。 1852年,英國人華夫為首的測量隊用大地測量法,在印度平原上測定珠峰為8840米,首次確定珠峰為世界最高峰。 這是人類第一次對珠峰的高度的精確測量,與100多年後的精確測量相比,誤差只有8。13米,而且用的還是遙測方式。 英國人首測珠峰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說,1852年,一位「婆羅門探險家」沖進英國設在印度的三角測量局,上氣不接下氣地宣告他發現了世界第一高峰,高達29002英尺(8839。917米)。所有在 場的人都懷疑:不可能。但經過測量實證,他們發現這個測量數字 是准確的。1858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批准,將珠峰定名為——「埃佛勒斯峰(EVEREST)」的另一個理由就是,當時的印度測量局局長埃菲勒斯也正是大地三角測量法的發明人。 讀過黃仁宇<萬曆十五年>或多少熟悉航海,登山,穿越過原始森林的人,對數字精確與否往往性命交關,都能有所體會。在地理大發現那個時代,"知識的力量"與東方帝國的註定末落,事實上在珠峰的高程測量上也能充分體現出來。沒有對天文地理精確把握的能力,即便有什麼"走出去""放眼世界"的說法,都註定是無法實施的廢話。 英國人1852年第一次對珠峰測高後,先後有許多國家運用了許多不同的測量方式對珠峰進行測量。但有的誤差很大。比如20世紀初國外曾採用氣壓法測得珠峰為8882米,我國也採用過這種方式並在地圖上引用過這個數字。 1954年,印度測量局在1852年測量基礎上再次從南坡測定珠峰,得到了8847.6米的數字。 1975年,中國在『登山、測繪、科考』一體的組織原則下,首次在珠峰設置3.5米的覘標,測定珠峰高程為8848.13米。 1987年3月,美國和義大利等國報道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美國天文學家喬治·沃爾斯坦教授從衛星傳遞的信息測出我國的喬戈里峰高為8859米,比珠峰還要高出11米。 同年,義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奧率隊採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分別求得珠峰正高8872米,喬戈里峰正高8616米,再次確定珠峰為世界第一高峰。不過,德希奧的測量雖然維護了珠峰「世界第一」的至尊地位,卻被稱為20世紀精度最差的測量。這個評價也頗為令人費解,因為20世紀精度更差的測量還有"8882米。 1992年5月和10月間,美國、義大利分別採用GPS技術和光電測距儀技術,重新測定珠峰高程,德希奧提供的數據為8846。10米,比中國1975年測得的數據少2.03米。
4.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怎麼樣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with IBG) )創立於1830年,現有會員16500餘人,是英國久負盛名的學術團體,也是世界最大的地理學術團體之一。她的前身是1827年成立的「地理學家晚餐俱樂部」,其宗旨是促進和傳播地理科學;在此基礎上,1830年成立了英國倫敦地理學會(GSL),1859年後改稱皇家地理學會(RGS)。它因資助大型探險活動著稱於世,對英國探險的「黃金時代」起了巨大推動作用。1933年又成立了英國地理學家協會(IBG)。為了推動地理學的發展,擴大地理研究成果和地理知識的傳播,增強學會實力,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英國地理學家協會於1995年合並,仍稱英國皇家地理學會。
一直以來,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積極組織各種國內和國際活動,鼓勵和資助地理學研究和高等地理教育,並與眾多從事研究、教育、政策研究、專業以及面向公眾的地理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以探究如何應對來自社會和環境方面的挑戰。
英國的皇家地理學會是一個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科學機構。它曾組織南 極探險、攀登珠峰以及探索尼羅河源等多種大型科學考察活動,在此過程中也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資料。
皇家地理學會檔案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理學檔案之一。 經過六年的准備,耗資1300萬美元,皇家地理學會日前將200多萬份歷史資料——地圖、圖表、書籍、藝術品、文物以及照片等等——從倫敦總部的地下室移到了新翼的現代化展室中,並於6月8日起向公眾開放。人們可以去展室參觀展品,也可到閱覽室瀏覽資料,還可以在網上檢索檔案。學會收藏的許多文物都承載著人類早期探險的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學會的收藏中有戴維·利文斯頓(DavidLivingstone,1813-1873)在非洲探險時所戴的尖頂帽,有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埃德蒙·希拉里(EdmundHillary)用過的氧氣瓶,有達爾文在「貝格爾號」上使用的六分儀,還有來自羅伯特·斯科特(RobertScott,1868-1912)南極探險隊的一隻皮箱。上百年的老照片保存了世界上許多地方的往昔風貌,而1887年的南極地圖與現今地圖之間的對比則是南極冰蓋融化的直接反映。
學會主管瑞塔·加德納說,地理學是「對於我們理解當代世界、社會及環境最有幫助的學科之一」。而曾到過南北兩極的英國探險家彭·哈多則認為探險家在科學發現的過程中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探險家的責任之一就是走出去、收集信息並把它帶給最廣泛的聽眾……去激發更多公眾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創立於1830年,現有會員14000多人,是歐洲最大的地理學術團體,也世界最大的地理學術團體之一。她的前身是1827年成立的「地理學家晚餐俱樂部」,其宗旨是促進和傳播地理科學;在此基礎上,1830年成立了英國倫敦地理學會(GSL),1859年後改稱皇家地理學會(RGS)。它因資助大型探險活動著稱於世,對英國探險的「黃金時代」起了巨大推動作用。1933年又成立了英國地理學家協會(IBG)。為了推動地理學的發展,擴大地理研究成果和地理知識的傳播,增強學會實力,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英國地理學家協會於1995年合並,仍稱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英文名稱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WITH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RGS-IBG)。
作為非營利的學術團體,RGS-IBG也在通過各種渠道增加經費來源。除會員會費外,他們通過開展培訓活動、資格人證、租用辦公場所和資本運作等方式廣開財源,同時也申請政府和企業贊助。
RGS-IBG的主要學術活動有:每年組織召開一次大型的國際性學術年會,同時每年在全英及世界許多地區組織200次左右的短時(半天)學術講座或考察活動。
RGS-IBG的主要出版物有:《地理學報》(The Geographical Journal)、《英國地理學家協會會刊》(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區域》(Area),以及科普刊物《地理雜志》(Geographical Magazine)。另外,還不定期出版許多研究與探險類圖書;每兩年出版一本《地理單位簡介》。
RGS-IBG另一個重要作用是鼓勵和資助地理學研究和高等地理教育。一百多年來,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通過地理學研究,極大地促進了地理科學的發展。
鼓勵和支持探險與野外考察是RGS-IBG的主要任務之一。他們專門成立了世界著名的探險指導中心,對致力於探險與野外考察的人以培訓和指導,每年幫助500多個探險隊伍,主要來自有關大學,還資助小規模的探險活動。
見證人文地理學的定位
這些檔案也見證了皇家地理學會自身的改變和地理學身份的轉變: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是地理學「重新定位」最為成功的例子之一。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與著名雜志《國家地理雜志》一樣,它曾多次資助探險家和自然學家到世界各地進行考察,並實現了超越地理學、歷史學、生物學、人類學、考古學的跨學科考察。其成員把自己從繪制地圖的自然科學家,變為揭示人類各種生存狀態的社會科學家,把枯燥的地理資料成功轉變為趣味叢生的人文地理。學會出版了許多權威性學術出版物、地理期刊《地理學》,囊括區域旅遊和南南經濟合作等諸多學科研究焦點。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源於1827年成立的地理學餐會俱樂部,1830年被正式命名。1837年學會獎章頒給羅伯特·菲茲羅伊(Robert Fitzroy)船長——他曾載著達爾文離開英國考察,促成了進化論的提出;1842年學會表彰了發現南極洲的羅斯(James Clark Ross);1847年表彰了發現澳大利亞的斯圖爾特(Charles Sturt)等。
5. 辯論會上引起極大的爭論講述了什麼
在倫敦,新上任的皇家地理學會會長羅德里科·馬吉遜爵士收到了斯皮克從開羅發來的電報,尼羅河源流之謎已經解開的消息很快傳開了。於是,喜歡樹立公眾偶像的報界發現了新的目標,大吹特吹美男子約翰·斯皮克。一般市民則在各方面的煽動鼓吹下,狂熱地崇拜這位大探險家。在斯皮克回到英國的時候,地理學會專門組織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就像迎接一位凱旋的英雄。斯皮克心花怒放,大有功成名就的陶醉感。但是在同年6月22日舉行的公開講演會上,斯皮克從前的同夥和上司、前皇家陸軍上尉理查得·伯頓卻突然出現了。伯頓當著全體聽眾的面向斯皮克提出了幾個尖銳而敏感的問題,幾乎當場使斯皮克下不來台。
伯頓的問題是:能證實斯皮克的偉大發現的根據和證據在哪裡?即便是他發現了從維多利亞湖流出的一條河,又憑什麼肯定那就是尼羅河?他這次沒有,上次也沒有環繞維多利亞湖走一圈,甚至連橫渡湖面也未嘗試過,又怎麼能證明他所稱的維多利亞湖和他在1858年於塔渡拉北方所發現的湖是同一個湖泊……最令斯皮克不安的是,幾乎所有的地理學會權威人士都表示支持伯頓的咨詢,並要求斯皮克盡快作出公開的答復。
鑒於問題的復雜性和公眾對此的敏感程度,加上新聞界在旁推波助瀾,皇家地理學會不得不請倫敦科學振興會在1864年9月間安排一場辯論會,讓兩位各執一詞的探險家在公眾面前公開辯論。
理查得·伯頓深信自己的問題提得巧妙尖銳,在辯論會上一定能使斯皮克這位出盡風頭的大英雄丟盡臉面,以解他郁積多年的心頭之恨。辯論會正式召開那天,許多達官貴人和新聞記者、商販、市民早早地就趕到會議地點,甚至連歷來不問俗事的修道院修道士和神學院學生也趕來旁聽。更多的好奇者無法進入會場,便站在街上等待著辯論結果。人群之多,把過往的貴族馬車都堵住了。然而,人人矚目的辯論會遲遲未宣布開始,後來一位工作人員模樣的人在伯頓耳邊小聲說:斯皮克先生不能來了,他在前一天准備和他的堂兄弟一起去打鷓鵠時,因槍支走火,彈丸擊中頭部而死了。
這一消息把正在玩味著斯皮克辯論失敗後的狼狽樣的理查得·伯頓驚呆了,他當場叫了起來:「他一定是自殺的!」但現場檢查結果證實了約翰·斯皮克確系意外死亡。他是在從牆上拿起獵槍時,不慎碰響發火部位而當場中彈身亡的。
雖然,地理學會向外正式發表了檢查結果,但仍有很多人懷疑斯皮克是害怕和理查德·伯頓對質,才不得不選擇自殺以保全名聲的。因為對於一個貴族和軍人來說,失去名譽比失去世界上任何東西要可怕得多。不過,如果事情真的像人們懷疑的那樣的話,那就太冤枉斯皮克了。因為後來的一系列探察活動都證明,約翰·斯皮克的觀點是正確的。
至於伯頓,自老朋友和論戰中的對手斯皮克中尉死後,長期鬱郁寡歡,他於1864年後進入英國外交界服務,歷任英國駐巴西桑托斯、敘利亞大馬士革和的里雅斯特領事,51歲退休。退休後,他集中精力著書立說,其關於北歐冰島、印度信德省、西非黃金海岸、米德遭金礦的著作頗有影響。此外,他還從事翻譯工作,以16卷全本《天方夜譚》最為出色,在1888年獲得皇家金獎。
6. 萊昂納多微博點贊杭州「小紅車」是怎麼回事
我們杭州的城市名片、運營了近十年的「小紅車"被國際巨星萊昂納多點贊了。
「小李子"萊昂納多,5月8日在微博上發出了一張杭州「小紅車"的圖片,大贊「中國的免費自行車項目正幫助減少污染"。
萊昂納多呼籲環保身體力行
他的位於紐約的公寓就是一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環保公寓",遵循生態設計的各項新標准,連水龍頭和水管都配備了防熱量損耗功能。他開的車是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媒體還多次拍到他騎自行車出行。在2016年成為奧斯卡影帝時,他在獲獎感言里也提及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7. 珠穆朗瑪峰的准確高度
1718年,當康熙皇帝面對著經過10年測量繪制才完成的《皇輿全覽圖》時,他一定不會知道,珠穆朗瑪——這個名字,會是如此的激動人心。藉助傳教士們,康熙皇帝於1708年組織了除新疆之外全國范圍的大地測量,完成了我國第一部實測地圖——《皇輿全覽圖》,這是歐洲人發明的投影實測制圖法第二次在王朝時代的中國綻放,是地理發現史和測繪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就是在這幅圖1719年完成的銅版地圖上,珠穆朗瑪峰的名字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官方地圖上,只是用的是滿文。
1721年,《皇輿全覽圖》的木版圖上有了其漢文譯名「朱母朗馬阿林」。1748年的《乾隆內府輿圖》中,改為「珠穆朗瑪阿林」。1760年到1770年的《乾隆十三排地圖》上是「珠穆朗瑪阿林」,18 22年的《皇朝地理圖》和1844年的《大清一統輿圖》上為「珠穆朗瑪」。1737年,巴黎出版了根據傳教士帶回的《皇輿全覽圖》增補修訂的法文版地圖——《中國、蒙古與西藏新地圖集》,上面用法語標注了珠穆朗瑪峰的名字(T. Tchoumour Lancma)。1836年,德國也發表了一中亞地圖,其珠穆朗瑪峰的標注是(Disomo langm a)。
因為康熙,我們有了珠穆朗瑪峰第一次經緯度位置測量。但是,這些地圖上都沒有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數字,關於珠穆朗瑪峰高度的第一個數據——8839.8米,是在珠穆朗瑪峰發現100多年後才出現的。這是英屬印度測量局的安德魯·沃爾夫等人採用大地測量的方法,經過幾年的漫長測算,於1852年宣布的,盡管這個數據是在印度平原上遙測得來的,但英國人足以自傲,是他們第一次科學地測出了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1855年,英國通過出版的地圖,宣稱他們「發現」了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並以印度測量局前任局長的名字將其命名為「Mt. Everest」,即「埃佛勒斯峰」。即便是1921年英國人的探險隊到達了珠峰腳下,知道了珠峰的本地名之後,他們仍然說:「我們已經確知藏名是珠穆朗瑪,但埃佛勒斯峰是個例外,必須維持我們熟知的歐洲名稱。」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再次上演了自哥倫布以來西方對世界各地各民族冠名的殖民主義,並從此使它行銷幾乎整個西方。難過的是,在我國的地圖和出版物上,也依據英文譯作了埃弗勒斯峰,直到1952年,才被正式正名為珠穆朗瑪峰,在1953年出版地圖——《新華小學地圖冊》和《偉大祖國的地形》上,我們才又見到了這個久違的美麗名字。
2005年10月9日,珠穆朗瑪峰高程新數據8844.43米正式啟用。我小學課本上的珠穆朗瑪峰高程是8848.13米,這是1975年中國人測出的精確數據,世界上第一次在珠穆朗瑪峰峰頂豎立了3米多高的觀測覘標。當1999年美國「千禧年珠穆朗瑪峰測量」登山隊在登頂過程中,發現了這個覘標,還曾想挖出當文物,不過因人員滑墜而失敗。在這次測量中,美國公布的測量結果是8850米。
我問我父母還記得他們小時候的教科書上的珠穆朗瑪峰高程嗎?「8882米」。這是一印度測量隊於1902年在距離珠穆朗瑪峰數十公里遠的地方,採用水銀氣壓測定方法,5年後又經英國人計算得出的高程數據,在地圖上用了許多年。1958至1960年,兩名中國測繪工作者也採用水銀氣壓測定方法獲得同樣的珠穆朗瑪峰高度。1949 年,我國草測珠穆朗瑪峰地區地形圖,標記了珠穆朗瑪峰的位置和地形。參與測繪1968年我國第一張詳細繪制的珠穆朗瑪峰地圖——珠穆朗瑪峰北坡絨布冰川地形圖上的米德生先生這樣寫道:「地圖上珠峰高程標記為8846米,與1972年珠峰高程測定報告中的數字(88 49米)不一樣」。此後,我國開始陸續出版了各種版本的珠穆朗瑪峰地圖。
此外,1954年,印度測量局在1852年測量的基礎上,重新測定珠穆朗瑪峰為8847.6米;1987年,義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奧,採用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求得珠穆朗瑪峰高8872米;1992年5月和10月間,美國、義大利分別採用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和光電測距儀技術,測定珠穆朗瑪峰高程數據為8846.10米。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至今只承認三個所謂「官方高度」:英國人1852年測得的8840米、印度人19 54年測得的8848米和其1999年測得的8850米。這也是目前尼泊爾等部分國家採用的珠穆朗瑪峰高度數值。
陳俊勇先生是1975年我國珠峰高程測定的設計者和組織者之一,也是2005珠峰測量技術總顧問——「中國的山高,理所當然是中國人自己測量,自己確定」。在287年前繪製成的《皇輿全覽圖》上,珠穆朗瑪峰就在那裡,雖說沒有了新技術為現實所用的土壤,這朵花成了皇帝手中的玩物,藏之大內逾百年而未被官方或百姓所用。從18 47年到2005年,人們求證珠峰高程已經歷10次之多,2005年,中國啟動了新一輪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珠穆朗瑪峰,第一次有了岩石面高度比較准確的數字。
珠穆朗瑪峰,8844.43米,我們要讓世人都知道。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10-17/8/639220.shtml
8. 提出三段式警句的地緣政治學家是誰
提出三段式警句的地緣政治學家
哈爾福德·麥金德
哈爾福德·麥金德 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年2月15日-1947年3月6日)英國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學家。以地球的地緣政治學概念而聞名。他把地球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占優勢的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一個是從屬的海上地帶,包括其他洲,這和馬漢的海權論相對應。
人物生平
生於林肯郡蓋恩斯伯勒,1880年入牛津大學學習自然科學和近代史。183.1884分別獲得生物學和歷史學優等生獎,後再在倫敦學習法律,1886年獲得律師資格。1887年任牛津大學地理學高級講師。這是英國大學第一次有這種任命,1899年任牛津大學第一任地理系主任。同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支持下,組織東非探險隊,攀登肯亞山。麥金德認為,地理學家必須是探險家和考察家。
他廣泛遊歷全國,在勞動者中宣揚他的新地理學,探討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科學,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橋梁。主張歷史與地理、地點與時間不能分割,引人注目。所著《不列顛和不列顛海》一書於1902年出版,被公認為英國地理學文獻中具有里程碑性質的著作。1904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GS)作題為《歷史的地理樞紐》的講演,提出陸心說(即心臟陸地說)。他把歐亞大陸和非洲合稱為"世界島",把世界島最僻遠的地方稱為"腹地"。他引證大量歷史事實說明來自大陸腹地的征服者對邊緣地帶向著三個方向擴張和侵略:向東南方向季風邊緣區和澳大利亞;向東北方向經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到美洲;向西到歐洲邊緣地帶和南部腹地。世界歷史總的來說是按著這些方向發展的。1905年任英國倫敦經濟和政治科學院院長,後辭職,任經濟地理高級講師。1910~1922年任英國下院議員。1920年獲爵士稱號。
9. 世界第四大洋是什麼
少年朋友都知道,地球上僅有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然而對南極探險家和科學家而言,「南大洋」卻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地名。可是它並沒有標記於各種地理圖集,在教科書和工具書里也找不到「南大洋」之名。南大洋究竟在何處呢?
這一稱謂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於1845年把南極洲周圍的水域劃為世界第五洋,稱它為「南大洋」。可是在此後的一個多世紀里,許多學者都不同意這種劃分方法,理由是把南極大陸周圍海域單獨看作一個大洋,無法確定其北部邊界。1952年,摩洛哥國際水文地理學術會議作出決定,取消使用「南大洋」的稱謂。
隨著南極熱的興起,人們對南大洋這一獨特水域有了新的認識,並找到了科學劃分南大洋北界的根據。1958年2月,在首屆國際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會議上,各國科學家一致認為,南極水域的北部邊界應以「南極輻合帶」為界。1980年10月,在第16屆SCAR會議上,正式決定把環南極洲的水域稱為「南大洋」。
10. 遺傳決定論的創始人是誰
高爾頓。
遺傳決定論的創始人是英國的高爾頓。1869年,他發表了《遺傳的天才》一書,書中說:「一個人的能力,乃由遺傳得來的,其受遺傳決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機體的形態及軀體組織之受遺傳的決定一樣。」
簡介:
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1822年2月16日-1911年1月17日),英國科學家和探險家。他曾到西南非洲探險,因樹立功績而知名並被選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三年後又入選英國皇家學會,晚年受封為爵士。
他的學術研究興趣廣泛,包括人類學、地理、數學、力學、氣象學、心理學、統計學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