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考試大綱
歷史:重大事件的時間,內容,影響
地理:氣候,經緯度及時間轉換,地形,區域分析
② 高考歷史知識點有哪些
中國民族經濟發展過程 兩次工業革命等等 甚多
③ 2011年江蘇高考歷史考綱(全部)詳細
歷史考試的考核目標與要求和考試范圍沒有變化,依舊強調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
學科主幹知識依然是考查的重點。某些主幹知識有連續考查的現象。主幹知識包括中國古代各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特徵及其相互聯系;中國近現代各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國際關系領域與近代化趨勢有著內在聯系的重要史實;世界主要國家民主政治、經濟生活、科技文化和國際關系的發展演變及其全球化趨勢與進程;中外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史實比較。體現主流史學觀念的變化。當代的史學思想和方法,是命題組日益關注的一個問題。主要是體現全球史觀或世界體系論、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以及「新史學」的各種流派和方法,如計量史學、心態史學、結構史學等。體現時代氣息。高考命題從來不迴避社會熱點問題,尤其是具有長久價值的熱點問題。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與現實問題的歷史反思深受近幾年高考命題者的青睞。
④ 2010安徽高考歷史考綱
2010年安徽高考考試大綱及說明(地理)
Ⅰ 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 考試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必修課程的內容,確定高考地理科考試內容。
地理學科命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讀取題目的要求和各種有關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准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信息。
·能夠准確和完整地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能夠調動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及分布、地理原理與規律等知識,對題目要求作答。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
·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標的判斷和識別,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的轉換,不同類型地理圖表的填繪,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的轉換,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
3.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或其他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要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比較、判斷、分析,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4.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
·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二、考試范圍與要求
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稿)》的有關內容。
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選修內容的考核由各省區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酌定。
對所列考試內容的考查程度不超過課程標准規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地殼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大氣受熱過程。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與城市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三部分 區域可持續發展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區域的含義。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數字地球的含義。
⑤ 高中歷史復習提綱
我今年復習就是按照先按時間順序再按事件順序,在按空間順序,最後按類似事件的順序總結歷史問題的.
注:不要只按自己的學習進度走,重點在老師,這些都是課下自己做的.
經過這樣的幾次記憶,對歷史事件就會有一個明確的理解.
現在的高考主要考的是'為什麼',所以~這些只能用來輔助你學習,真正的復習,是要考老師的引導來完成的..
加油把~
不好意思,因為實在太多了,我不好一一舉出如何復習,對不起啊
⑥ 高考歷史主考哪些
我是上海2010屆高三考生
這個問題的話....要看你是哪裡的考生?
上海的話考得更多的是內容近代史,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後的中國屈辱史和奮斗史,還有17 18 世紀的資產階級改革。
上海的歷史考死的內容是很少的,可能選擇體力會涉及2 ,3 個,大多是很靈活的題目。
如果是全國高考卷的話,按照我做的題目來說,中國古代史野戰里相當一部分比例,更趨向於圖片和歷史結合。專題性也更強一些。
如果是上海考生的話,可以按時間線復習。全國考卷的話可以按專題復習。當然,兩個都是必須的明知是側重點不同。
這些都是我題海戰術下的經驗之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⑦ 山西省2010高考歷史考綱
山西歷史考試使用全國一套。2010年高考歷史考試大綱細化解讀 [原文地址]
第一部分
中國古代史考綱細化 �
第一章 先秦——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開端時期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①
夏朝的建立�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國進入奴隸社會,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2.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出現「家天下」局面。
3.約公元前1600年,夏滅亡:根本原因:夏桀的暴虐無道,奴隸們不斷反抗;直接原因:商湯滅夏。
②商朝的興衰
1.商湯建國:約公元前1600年,定都於亳。
2.盤庚遷殷,政局穩定。商朝又稱殷朝。
3.商紂王的暴政
③武王伐紂和西周的強盛�
1.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稿京。
2.武王伐紂成功原因:商紂暴虐無道;周經文王改革強盛;武王的作用。
3.周是一個地域空前廣袤的國家,國內各民族的聯系和交往加強,在世界的東方具有重要地位。
④國人暴動和西周滅亡�
1.國人暴動:公元前184年;原因:周厲王的暴政。
2.西周滅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公元前772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西周滅亡原因。
⑤井田制和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奴隸統治
2.井田制:性質:是一種國有土地制度。內容:一切土地屬於國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與買賣,並要向周王交納一定貢賦。奴隸主強迫奴隸在井田上集體耕種。
3.分封制:目的: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
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諸侯國:魯國 晉國 燕國 衛國 齊國 宋國
義務:政治上服從周王命令,經濟上按期向周王貢獻財物,軍事上要隨從作戰
影響:積極——鞏固統治、擴大疆域;消極——王室衰微、諸侯分立
分封制和井田制關系: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上層建築。都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強盛。
(2)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
①農業和畜牧業
1.農業發展原因:夏商周統治者對農業重視;採取奴隸集體耕作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產量增加。
2.農業發展表現:農作物品種增多(稻粟——「五穀」);耕作技術的提高(集體耕作、木石農具);作物產量增加(釀酒業出現);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
畜牧業:商朝的畜牧業占重要地位,飼養的家畜很多。有些牲畜除食用外,還用於拉車和祭祀。
②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
1.青銅製造業(主要部門)
原因:「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器和兵器)
特點:生產規模大,官府壟斷、產品供王室貴族使用;品種多,數量大(禮器、兵器、食器、酒器);產品質量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商周鑄有文字(銘文);西周產品趨向生活化。
2.玉器加工和紡織業:安陽婦好幕出土的玉器七百多件;西周的絲織除平織外,出現了斜織,還出現了刺綉。
3.陶瓷業:商和西周出現了原始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4.制漆業:我國是上世界上用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原始社會河姆渡遺志,就出土過紅漆碗。周朝漆工藝大量用於車的製造,車身、車蓬都用漆來裝飾。
③商業交通和城市
夏朝交通工具種類很多;商民善於經商;商朝以貝為貨幣;商朝都城已成為繁榮的商業都市;商周道路沿途設有旅社,並建立了郵驛制度。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
(3)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
基本特徵:
A.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
B.諸侯爭霸戰爭頻繁,民族不斷融合。
C.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公元前475年,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①諸侯爭霸和兼並戰爭�
1.春秋爭霸
背景:王室衰微;生產力發展,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狄人南來,楚人北來。
目的:取得土地和人民以及對它國的控制權。
性質:奴隸主貴族間非正義的爭霸戰爭(春秋無義戰)
概況:
齊桓公稱霸時期:條件——地理位置優越;管仲改革;策略正確(「尊王攘夷」)
標志——葵丘會盟(BC651)
晉楚爭霸時期:城濮大戰(BC632)——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退避三舍)
楚莊王稱霸中原(問鼎中原)
吳越爭霸時期:吳國稱霸——吳王闔閭、夫差
越國稱霸——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2.戰國兼並(公元前475-前221)
背景:戰國七雄爭霸格局形成——田氏代齊、三家分晉(卿大夫取代國君,實質上是封建主階級取代奴隸主階級的統治)。
性質:封建兼並戰爭。
概況:桂陵之役和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影響:人民生活和社會生產帶來了嚴重災難,屬於非正義戰爭;加速了奴隸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加快了國家統一的步伐;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②民族融合�
方式: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戰爭
作用:為後來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3)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
①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市�
1.農業:
鐵器的使用:表現:鐵器的使用可以上溯到西周晚期,春秋時期,鐵農具開始出現。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意義: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牛耕技術的推廣:表現: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用牛耕並逐步推廣。意義:耕犁的出現,是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的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桔槔灌溉;都江堰(李冰);鄭國渠(鄭國);芍陂(孫叔敖);西門豹渠(西門豹);邗溝(夫差)
2.手工業
冶鑄業——冶鐵(鑄鐵柔化技術);鑄造(金銀錯技術)
漆工藝——夾紵技術
釀酒業——用曲造酒
煮鹽業——山西池鹽、山東海鹽和四川井鹽
手工業工藝專著《考工記》
3.商業和城市
商業發展原因: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商業表現:各地土特產品成為商品; 中原市場形成;繁華商業中心出現;大商人勢力崛起(范蠡、呂不韋)
封建城市特點:既是商業中心又是政治中心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1.根本原因:(生活力的提高)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
2.過程:
私田不斷增多;私田主人為增加收入,改變剝削方式,這樣改變了雙方的身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出現;春秋時期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國有制向私有制轉變(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戰國時期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3.意義:井田制瓦解;封建生產方式出現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和變法�
1.春秋時期的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漸確立
原因:春秋時期,隨著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生產力進步,封建剝削方式的產生,井田制越來越難於維持。
目的:增加賦稅收入,實現富國強兵,爭做霸主。
內容:改革賦稅制度,發展生產。
表現:齊國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魯國的「初稅畝」。
影響:客觀上承認了土地土地私有,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國有制向私有制
轉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漸確立。
性質:奴隸主階級的改革,屬於奴隸制內部生產關系的調整。
2.戰國時期的變法
原因:經濟基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現與確立;階級基礎——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壯大(田氏代齊、三家分晉);思想基礎——百家爭鳴學說;政治基礎——兼並戰爭激烈,諸侯需要改革增強國力
表現:魏李悝變法、楚吳起變法、秦商鞅變法(主要內容、影響、成功原因)
影響:經過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在各國確立起來。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性質:地主階級改革,用封建制代替了奴隸制。
(4)先秦時期的文化�
特點:文化異常繁榮;思想流派紛呈;文學藝術百花競艷;科技成就世界領先。
①老子和孔子�
1.老子: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
哲學思想:認為世界萬物本源為「道」(客觀唯心主義);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精華);
政治思想:主張「無為」,反對採用嚴刑峻法。
2.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①思想:「仁」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維護「禮」,主張貴賤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②教育:「有教無類」思想,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
③文化:編訂和整理了《詩經》《尚書》《禮》《易》和《春秋》, 即後來的儒家「五經」。
④影響:他的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②百家爭鳴�
1.歷史條件:物質基礎——封建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
社會環境——社會變革與各國紛爭的局面促成思想的自由;
文化基礎——私學的興盛,造就一批有思想知識,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2.概況:儒、墨、道、法;儒墨最有實力,道家次之
墨家:魯國人墨翟創立。主張「兼愛」「非攻」和「尚賢」,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產者渴望安定的願望。
儒家: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寬刑薄稅。他被統治者尊為「亞聖」。
荀子:「天有常道,地有常數」(唯物主義);「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
道家莊子:世界是「我」的主觀產物(主觀唯心主義);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社會不公現象;敵視社會進步,反對任何作為(絕望消極)
法家韓非子:認為今勝於古,人們應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主張「以法為本」來治國;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③文學和藝術�
《詩經》;屈原和《離騷》;「諸子散文」;繪畫已成為獨立的藝術;青銅藝術;音樂
④天文和物理�
1.天文學發展與農業生產發展緊密相關: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春秋歷法基本上確立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西方早160年;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
2.物理學成就與戰國期手工業生產技術進步的關系;《墨子》中的《墨經》記載的大量物理學知識,包括杠桿原理和浮力理論、聲學和光學。
⑤扁鵲:戰國時期最著名醫生;奉為「脈學之宗」;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傳統診病法
第二章:秦漢——封建大一統時期
(1)秦朝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①秦朝的統一
1.統一的歷史條件:秦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客觀:經濟基礎——社會經濟發展,聯系加強
政治基礎——局部實現統一和建立中央集權
理論基礎——法家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理論
人心導向——人民厭戰渴望統一
民族關系——融合加強,華夏族形成鞏固民族共同體
主觀: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
嬴政雄才大略(廣羅人才、遠交近攻)
2.秦王嬴政實現統一的經過
滅六國;南征越族(修靈渠);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北擊匈奴(修長城)
3.秦朝疆域(略)
4.秦統一的歷史意義(26頁)
②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目的;措施:政治、經濟、文化;作用(26-28面)
③秦末農民戰爭:原因、主要經過、歷史意義�
(3)兩漢政治經濟制度�
①刺史制度——地方監察制度
其他的跟過去沒有變化啊 你可以買本考綱看看嘛
⑧ 高三歷史總復習大綱
歷史大都安排三輪復習,第一輪按章節復習,主要目的是基礎能力過關,第二輪歸納專題,主要目的是綜合能力突破,第三輪搞強化,目的是提高應用能力。從實踐上看,這是一套較為行之有效的復習方法。但隨著上海二期課改的進行,歷史高考命題在指導思想、知識范圍、考查功能、命題思路、題型結構、評分操作等方面不斷改革創新。
堅持歷史學科主體知識與歷史學科能力相結合的考查方向,即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化已基本成型。
因此,高三歷史復習方法,也應作相應的調整。在高三歷史第一輪復習中,學生對於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觀點、基本的歷史理論,應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但是這些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是混亂且不清晰的,如果不對這些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學生要想在考試中大顯身手,這無疑是有難度的。因此,專題復習就顯得特別重要。高三歷史復習,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在第二輪專題復習中多用心思,狠下功夫,力求達到如下的效果:
■把握好專題的跨度與深度,形成知識的網路
歷史是紛繁復雜的,歷史線索也必然是紛繁復雜的。第二輪專題復習是完全打破教科書原有知識體系而進行的歸類復習,而善於分類,找准角度,把握好專題的跨度與深度,則是第二輪復習的關鍵。所謂跨度,即以社會形態、歷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發展演變為線索加以總結。所謂深度,即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科學闡釋社會形態內部的相互關系,以及事物發展演變的本質、趨勢和規律等。例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跨度是指它形成、確立、鞏固、強化、滅亡的過程,深度是指用歷史的、階級分析的方法進行評價,以及闡釋它與社會政治、經濟的關系,分析它對古代、近代社會的影響。由此可見,跨度側重於史實,深度側重於對史實深層次剖析的能力;跨度在於認識現象,深度在於挖掘本質;跨度重在敘述過程,深度著重探索規律。高考對學生歸納歷史線索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過設計大跨度、高概括的問答題體現出來,例如,2003年上海高考問答題,要求寫出「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末,四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特點,以及推動或制約著世界格局演變的因素」,就很典型。其中,「四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特點」就是跨度,「制約因素」就是深度。因此,對於歷史線索的復習和掌握,把握好專題的跨度與深度,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把握好課改的精神和理念,創新專題結構
2004年上海高考第36題以對聯「文明新舊能相宜,心理東西本自同」贊嘆人類文明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傳承與交融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因此,我們在學習與復習時要盡量避免對那些零碎瑣雜、孤立靜止等史實內容的復習,復習的重點盡可能放在那些能體現文明演進過程、具有人文價值、貼近時代並能較好地考查出思維品質的基本史實和基本線索,也就是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解讀歷史現象和歷史規律。專題的確立要有新意,要反映課程改革,特別是課程內容改革的思想。如以往中國近代史專題的復習,我們習慣上從屈辱史、抗爭史和探索史三條線索展開。但命題人近幾年始終以「中國近代化的歷程」的有關內容為重點。我們可以將此條線索分解為三個專題: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的歷程,經濟近代化———工業化的歷程,思想文化近代化———西學東漸的歷程。然後重新整合中國近代史課文的相關內容,形成新的知識架構。
■把握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提升歷史思維
近幾年上海歷史高考題形式不斷創新,通過信息題、表格題、情景題、詩詞題、多元解釋題等多方位考察學生的理解、收集信息、比較、分析、歸納等能力,很好地體現了「以思為旨」的歷史教育目標,因此,在專題復習時,我們應注重啟發思維,在對課本知識系統化、揭示同類知識、專題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影響,並且在形成專題知識體系結構的過程中,提高歷史的思維能力。
總之,通過第二輪的專題復習,呈現在你腦子里的歷史知識應不再是雜亂無章、毫無頭緒的亂麻團,而是有骨有肉、縱橫交錯有致的知識體系,從而為第三輪的強化訓練打下扎實的基礎。
⑨ 高中歷史復習提綱(帶答案的)要求詳細一點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西周分封制內容:(分封對象)周天子將子弟和功臣以及親周的商朝舊貴族分封到各地,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諸侯的權利和義務)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奴隸制國家政權)
影響: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但後來出現了諸侯的爭霸戰爭,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
實質:按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的政治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正妻的大兒子繼承大宗位置)
作用: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制度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決策集團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1。郡縣制: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郡、縣這種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郡是直屬於中央的地方行政設置,郡設郡守、郡尉、監御史等職官,分別執掌行政、軍事、監察職責。縣隸屬於郡。郡縣長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郡縣長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襲 。
作用: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結構: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監察)和太尉(軍事)是中央的最高官職,諸卿分掌政府的具體職能部門。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分工明確,互相牽制,最後集權於皇帝。
5。秦創皇帝制:皇權至上、專制主義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1。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特點: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具有終身制、世襲制、君王主權、個人獨裁特點
2。演化進程皇權與相權秦始皇漢武帝隋唐宋明清,創皇帝制外朝三省六部制增設參知政事(副宰相)廢丞相軍機處,丞相權力大內朝三省長官都是丞相 權分六部,削弱丞相的外朝權力分散丞相 權力分割相權內閣形成皇權達到頂峰,地方建制秦東漢唐朝宋元朝明朝清,郡縣制州、郡、縣道、州、縣路、州、縣行省制度廢行省設三司省、道、府、縣,選官制度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4。監察體制 秦 :御史大夫 兩漢: 設刺史(地方)
5。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反映了明朝皇權的不斷加強
6。.清朝設軍機處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用兵西北,後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軍機大臣均由欽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因而軍政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裡。所以說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的權力空前加強。
7。從秦到明朝,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一、希臘文明的搖籃
1.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a.地中海東部、歐、亞、非三洲要沖b.三面環海,山與海陰隔,海岸曲折,良港眾多c.地中海式氣候,溫和宜人
2.地理環境對希臘的影響:a.不利於糧食生產,適宜葡萄和橄欖的生長,b.為維持生計,發展對外貿易和海外殖民活動 c.有助於希臘民主政治的建立二、充滿活力的城市國家
城邦建立:公元前8世紀左右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 獨立自主(共和政體)
公民:父母祖籍均屬本邦、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成年男性公民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1.原因:平民與貴族反復斗爭的結果。
2.背景:(1)在雅典國家形成之初,城邦里的4個部落各自為政,貴族壟斷了一切大權;(2)公元前6世紀初,工商業的發展造就了雅典新興的工商業的階層;(3)工商業者們不滿貴族專權,要求發展城邦民主政治,促進工商業的繁榮。
3.過程:
(1)梭倫改革(目的:緩和社會矛盾)①內容:a、經濟上:頒布「解負令」——使受貴族盤剝而淪為債務奴隸的人重獲自由;實行一系列促進工商業發展的措施。b、政治上:按財產多寡,將雅典自由民分為四個等級;由4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設立最高法院——陪審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訴。②評價:a、歷史局限性:既不遷就貴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級不享有基本參政權利,這種中立政策實際上不能徹底化解社會矛盾。b、歷史進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貴族專權的局面,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克里斯提尼改革①內容:a、以10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舊的4個血緣部落;b、建立「五百人會議」,代表原來的「四百人會議」:c、設立「十將軍委員會」,每部落各選一名;d、制定陶片放逐法。②評價:a、以新的行政選區制度,打破了部落貴族勢力對政權的控制(雅典國家最終形成)。b、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事務(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3)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的頂峰)
A民主政治的表現:(1)各級官職,除十將軍外,向所有公民開放,並都以抽簽方式產生;(2)「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陪審法庭」擁有最充分的權力。①公民大會成為事實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每個公民在會上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②五百人會議的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擔當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執掌國家最高權力。(3)為保證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級公民能積極按時參加國家的政治事務,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城邦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工資和津貼。
B民主政治的特點:民主政體。具有選舉制、任期制、人民主權、集體領導特點。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1.歷史進步性(得)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為近現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2.歷史局限性(失) (1)就其民主范圍而言,雅典公民權利是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基礎上的,眾多婦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2)就其性質而言,僅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一種少數人的直接民主,只適用於小國寡民的城邦。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羅馬法
構成: ①按結構劃分:公民法 萬民法; ②按形式劃分:習慣法 成文法
1.從習慣法到成文法(1)公民法:概念:從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產生的法律統稱為公民法,它是專門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羅馬法的主要內容。特點:注重形式,程序繁瑣,缺乏靈活與變通,內容上側重於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及個人財產關系等問題的私法規范不夠完善。(2)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①背景:從羅馬建城到共和國建立之初,羅馬主要依靠祖輩傳承下來的習慣法來調整社會關系貴族壟斷了立法權並隨意曲解法律以欺壓民眾,廣大平民對此強烈不滿,他們極力要求制定成文法來保護自身的權益,迫於平民的壓力,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員會,制定成文法。②頒布:公元前499年,立法委員會頒布③評價:是古羅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從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平民的利益,是羅馬法的起點;但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萬民法(1)背景:在由共和國到帝國的過程中,羅馬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不斷對外擴張,羅馬人廣泛與外界接觸,各種新的社會矛盾日益顯現;對於羅馬當權者來說,需要部分承認被征服地區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給那些沒有羅馬公權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護;原來了公民法已經不太適應新的形勢了,羅馬政府遂設外事裁判官來處理外邦人之間及羅馬與外邦人之間的訴訟案件,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形成了萬民法體系。(2)產生:大概產生於共和國到帝國過渡過程中。(3)特點: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族人民(一切自由民);不觸動原有公民體系的前提下,萬民法借鑒了外邦人的法規;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注重調解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4)意義:公元前30年,羅馬帝國建立,在帝國時期,萬民法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針對國內各地區和不同民族間的實際差別,萬民法以廣泛的適用性和實用性,較好的理順了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從而鞏固了羅馬政權,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帝國境內各民族的共同發展。
3.維系統治 影響後世(羅馬法的意義)(1)對當時的羅馬而言:為國家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2)對後世而言:羅馬法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羅馬法中所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和民族的永恆價值;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力武器。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
「光榮革命」(英國代議制產生背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1640—1688 「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結束。
二.限制王權的法案(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發展過程:確立)
1.法案:《權利法案》的主要內容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
2.結果:實際權力逐漸轉移到了議會手中,確立了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國王「統而不治」的地位,司法權獨立於王權的原則,從而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三.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發展過程:發展)
1、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特點議會下院多數黨領袖任首相並組建內閣,首相有控制內閣決定的發言權;一切內閣成員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要與首相共進退;內閣必須得到下院議員的支持,一旦內閣受到下院的反對(即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就要辭職以向議會謝罪,或解散議會而提前大選,由新選出的下院決定內閣的去留
2.英國資產階級議會政黨制度逐漸形成
第8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
獨立之初的嚴峻形勢
1.政治上,中央沒有國家元首,邦聯只是一種鬆散的聯盟;地方各州保持重大的財政、軍事、稅收權。
2.經濟上,國內各州關卡林立,阻礙商品流通;對外邦聯政府無法保護本國商人利益,沒有統一關稅。社會動盪,農民起義不斷(謝司起義)
3.思想上,法國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中「三權分立」學說的影響
二、1787年憲法的頒布
1.1787年美國聯邦憲法體現的原則
1)聯邦制原則。憲法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一個最高行政長官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掌管統一的聯邦財政;一個權力,在各州司法體繫上的聯邦司法體系。同時,憲法讓各州保留了較大的自主權。2)分權制衡原則。將立法、行政、司法的權力分別授予參眾兩院、總統、最高法院三個部門,它們之間互不統屬又互相制約,有效地防止了專制主義的出現。兩黨制是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民主原則。總統和議會議員都由民選產生,消除了世襲制和終身制。
2.依照三權分立原則構建的中央政府:總統(最高行政權) 國會 (最高立法權)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權)3、對1787年美國聯邦憲法的評價 A、重要進步意義:1)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保障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利益。2)「制約與平衡」原則避免了絕對權力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民主。3)在一定程度上調和了矛盾,為美國長期穩定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4)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有利於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B。局限性:1)沒有廢除南方的奴隸制度,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2)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沒有選舉權。
三、兩黨制的形成的發展
1.時間:19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產生,19世紀中期形成
2.黨派:民主黨(驢),共和黨(象)的「驢象之爭」構成四年一次的總統選舉。
3.特點:兩黨對壘,交替執政。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法國的民主共和制曲折歷程
一.法國政體的演變經歷了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君主制(大革命前)——君主立憲制(1791年)——第一共和國(1792年)——第一帝國(1804年)——第二共和國(1848年)——第二帝國(1852年)——第三共和國(1875年)。
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1941)a.內容:行政權--總統、7年、連任(兩院聯席議會選出);立法權-兩院制議會:(眾議院-普選、參議院 9年-間選)內閣-議會中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成b.意義:確立共和政體,促進法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三、德意志的君主立憲制
1.德意志的統一:三次王朝戰爭(1864-1871); 在俾斯麥的主持下發動普丹、普奧、普法戰爭。
2.德意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法律依據為《德意志帝國憲法》 1871年構成: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 內閣首腦: 宰相(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立法機構--兩院制議會:聯邦議會(上議院)-首相為議長 帝國議會(下議院)-立法權
3.評價:局限性: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帶著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積極性:完成統一、建立資產階級性質的國家,推動資本主義發展。
三、西方資本主義代議制
1.代議制特徵:議會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堅持分權與制衡的原則;實行民主原則;實行政黨政治。
2.歐洲大陸代議制確立的意義:A、有利於歐洲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B、有利於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C、有利於歐洲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D、對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四、英法美德四國政體的比較項目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民主共和製法國民主共和制德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國王總統總統皇帝
元首產生方式世襲選民間接選舉參、眾議院聯席會議世襲
政府首腦首相總統總統、總理宰相(首相)
政府產生方式議會產生,國王任命總統任命總統任命皇帝任命
國家權力中心議會總統議會皇帝
政府與議會關系政府對議會負責分權與制衡原則總統對議會負責宰相只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立法機構議會國會議會議會
法律依據權利法案1787年憲法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爭
一.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前中英兩國的總體比較國別中國英國
時間19世紀上半期19世紀下半期
地理位置亞洲東部歐洲西部
社會形態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經濟基礎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完成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軍事力量裝備陳舊船堅炮利 戰鬥力強 對外政策閉關鎖國殖民擴張 中英貿易出超入超
綜合國力日趨衰落世界強國
二.鴉片戰爭
1.鴉戰爭爆發的原因(1)直接原因:中國禁運動沉重打擊英國的鴉走私。(2)根本原因:英國為開拓海外市場、掠奪生產原料。3、中國戰敗的原因:①客觀原因:英國綜合國力強大②主觀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後,統治集團戰和不定,指揮失當。③根本原因: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三.兩次鴉片戰爭的比較項目
《南京條約》(1842年)《天津條約》(1858年)《北京條約》(1860年)
割地香港島 割九龍司一區 俄國搶佔大面積領土
賠款2100萬銀元賠償英法巨額白銀英法各800萬兩
開埠五口通商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增開天津
其他權利的喪失協定關稅;《五口商章程》、《虎門條約》(司法)允許外國公使進京、外國人可到內地游歷經商承認《天津條約》有效
影響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中外勢力開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反抗。
四.為什麼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社會性質的變化:政治上,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到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破壞。經濟上由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逐漸把中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的變化: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3.革命任務的變化:由反對本國封建統治開始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革命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一從金田起義建國到定都天京
1. 原因:①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空間激化。(主要)②連年發生災害。(直接)
2. 過程:①1851.1 金田起義 ②永安建制封王(體現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初步建立政權
③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 ④北伐和西征
3. 北伐 目的:推翻清政府
結局:北伐軍孤軍深入,清政府調集重兵
意義:為西征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4.西征 目的:鞏固太平天國
結局:奪去了半壁江山,是太平天國進入全盛時期
二《天朝田畝制》
1時間 1853
2目的 滿足農民得到徒弟的願望
3內容 ① 土地分配
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
方式: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與年齡平分徒弟
局限性:絕對的平均不能實現。
② 產品分配
原則:從不受私,物物歸上主。
方式:每戶留足糧,其餘歸國庫。
局限性:扼殺了農民的積極性
意義: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4目標:四有二無
5評價: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三.天國悲劇
1 由盛而衰:天京變亂——朝中無人,軍中無將(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2 重振國威:①重建領導核心 ②《資政新篇》a.時間 b.人物 c.評價
3失敗:標志:天京陷落
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主觀
中外反動勢力聯合 客觀
四.評價 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
積極:是幾千年來農民階級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首次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消極: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不能領導,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
1)社會經濟基礎: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825年,世界第一次經濟危機首先在英國)
2)思想基礎:空想社會主義的出現。(法國聖西門、傅立葉;英國歐文)
3)階級基礎:工人階級作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1848年2月
1)理論來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學、法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
實踐來源:馬克思深入工人群眾調查,研究分析資本主義制度。
2)主要內容:①闡明規律: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②提出作用:指出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中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
③揭示使命: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④號召聯合: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1864年第一國際成立)
3)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無產階級斗爭有了科學理論指導,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起來。
二、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
1、成立的背景:普法戰爭,法國戰敗;資產階級政府的腐朽統治。
2、革命措施:政權建設;經濟建設(課本86頁)
3、性質:無產階級政權(從「沒收逃亡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工人合作社管理」最能體現)
4.失敗原因:
1)主觀原因:①沒有接管法蘭西銀行;②沒有同外省取得聯系,更沒能發動廣大農民;③法國資本主義還處在向上發展時期,還不具備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根本原因)。
2)客觀原因:①臨時政府得到法蘭西銀行的支持;②臨時政府得到普魯士軍隊的支持;③當時法國資本主義正處於上升階段,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條件不成熟。
5.歷史意義:①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②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③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第19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一.十月革命的歷史背景
1.歷史條件:
客觀條件:①俄國已經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俄國資本主義具有濃重的軍事封建色彩,軟弱的壟斷資本對沙皇政府和西歐資本有很大的依賴性;②俄國各種矛盾尖銳;③一戰激化了俄國的各種社會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主觀條件:①俄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成熟。(布爾什維克黨成立,標志著列寧主義誕生)②俄國無產階級身受資本主義和封建農奴制殘余的雙重壓迫,革命性強;③廣大貧苦農民成為革命同盟軍。
2.過程:
①二月革命:目的: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沙皇制度 性質: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作用:推翻了沙皇專制政府 兩個政權並存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蘇維埃(監督性的)
②列寧發表《四月提綱》: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和平方式)
③七月事件:結束了兩個政權並存局面;表明革命和平發展不可能
④十月決議:提出武裝起義
⑤十月革命: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蘇維埃二大通過《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十月革命性質: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革命)
3.歷史意義:國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把俄國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國家現代化創造了重要前提。國際: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在一個大國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國際無產階級樹立了斗爭的榜樣,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半殖民地殖民地的革命斗爭,推動了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