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歷史
學歷史,有很多作用。
為啥學呢?
(1)教育部要求。客觀原因
(2)了解。就比如近代史,日本為什麼打中國,英國為什麼發動鴉片戰爭,美國為什麼拿原子彈炸日本等等。
(3)學習/增長見識。比如人們常說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就是從歷史中歸納出來的。和第二點差不多。
(4)上大學要用。有的大學專業就是需要,也是必須要學歷史的。
(5)更好的看待現在的時事。就比如有很多台灣人親日(或者說對日本人很友好),why?是因為他們不愛國?是因為《馬關條約》把台灣割給日本五十多年,某種程度上也給台灣帶來了發展。至今台灣還有不少日本人。
(6)豐富個人內涵/寫作素材。寫作文的時候,經常要引用歷史啊。比如寫一篇關於「人類對太空的認識與發展」的議論文,就可以引用什麼萬戶飛天,西方的地心說,日心說,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等等。
求採納。
②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
1、歷史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③ 歷史很重要嗎為什麼要學這個
歷史教會了我們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避免歷史中出現的悲劇在現在出現。讀史使人明智。這個「明智」內涵非常豐富: 一,你通過學習歷史,可以了解古今中外曾經發生的事情,增廣見識; 二,任何事物都有前因後果,目前人類社會的任何現象都有它的過去,都與它的過去緊密相關,就像今天你14歲,你現有的身材、性格、知識都與你過去的成長有關。當你了解事情的過去,你就理解它的今天。如中日之間的尷尬關系與曾經的日本侵華相關;恐怖分子的恐怖襲擊是政權或國家之間的歷史沖突的遺留;等等; 三,歷史不會重復,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如果你了解歷史,今天發生的某些和歷史相近的現象你就可以有所預測它的本質和發展趨勢,也可以幫你作出決定。知道「一國兩制」嗎?它的智慧就是為了使兩種人能夠在一起和睦相處,就用相應的方式去滿足他們不同的習慣和需要。這是鄧小平的創造,但他的靈感也來自歷史,如遼朝用過的「南北面官制」,「用漢制治漢人,用國制治國人。」你明白了嗎?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靈感。 總之,當你認真地、充滿興趣地去學習歷史,你會發現自己的想法會與眾不同,看問題會比別人透徹、清楚,這就是歷史給你的智慧。 我高中分科時選的是歷史,大學也是歷史專業,現在是中學歷史教師;我曾經懷疑過自己的選擇,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我越來越清楚自己有多麼幸福。呵呵。 歷史專業不單可以做歷史老師,也可以成為行政人員,還可以進入博物館做講解員、研究員等,文員也可以的。相對英語等其他科目來說,可能是就業面不是太廣。建議你把它當作興趣吧,閑事多看歷史書,不是專業人員不用看太專業的,看看冷成金的作品吧,比較適合興趣者。 祝你在歷史興趣中找到智慧與快樂。
④ 為什麼要學歷史
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還可以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
相關說明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
我國的第一部官修編年體通史,是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綱舉則目張,時索則事敘。紀年術語採用一套古老的「閼逄攝提格之歲」時間術語,「閼逄」相當於「甲」,「攝提格」相當於「寅」。至於為何要用一套多音節語言的干支體系,司馬光沒有交代。
在《史記》的《歷書》裡面也用到了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司馬遷也沒有交代其來源。經史學家考證,司馬遷和司馬光所使用的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是我國最早的官方時間術語,屬於「皇綱」性質,故而被採用為歷史的紀年詞語,以表示歷史的正統。
⑤ 為什麼要讀歷史書,讀歷史到底有什麼好
不說什麼國家大事,我只是單單說一下生活和歷史學習的關系。
淺談生活經驗與歷史學習的關系
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把生活經驗和歷史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學習歷史,將為我們今後的人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一、用歷史知識提升生活經驗
以歷史知識為依託,學會處理實際問題。如在學習大禹治水時,有些老師會設計這樣的思考題:為什麼大禹治水改用「疏」的方法?用現實生活中的一二個具體事例,說明「堵」和「疏」的不同功能。把大禹治水的方法,加深對大禹治水成功經驗的理解,把歷史知識運用到社會現實中來,不僅僅要弄清楚大禹成功的原因,而是要進一步弄明白「疏」和「堵」的辯證關系,慢慢地理解二者的不同功能,把學到的歷史知識和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學會處理現實中發生的問題。如有的同學認識到:「『堵』有『堵』的好處,『疏』有『疏』的優點,不能一概而論。比如一個人吸毒了,要讓他戒毒,就必須以『堵』為主,輔之以『疏』的方法;而對其他還沒有吸毒的人,為防患於未然,就應該以『疏』為主,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做法。」也有的同學談了自己對紀律的理解:「『紀律』就是『堵』,就是要讓所有的同學都必須遵守;老師的說服教育就是『疏』,就是要教育不遵守紀律的同學遵守紀律。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夠維持好班級紀律。」
上述同學的看法,從遠及近、從大到小,對「堵」和「疏」的不同功能有了深切的認識,避免了「非此即彼」的簡單思維模式。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還應該學會用歷史,用學到的歷史知識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讓歷史學習真正成為我們在二十一世紀的訓練場。
二、從歷史知識中體味生活哲理
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哲理,我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善於領悟,學會應用。在學習百家爭鳴時,我們要學會汲取思想家的思想精華。「塞翁失馬」這一成語故事,反映了老子的基本思想主張,從這一故事中,我們理解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該結合現實,主動地去關注我們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積淀中去搜尋,從他人的經歷中去感悟生活,從而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在困難挫折面前,在榮譽和鮮花面前,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因為心態的好壞,可能直接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質量,逐步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境界,
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經歷了一個「從生活到歷史知識再到生活」的過程。經過這一過程,我們的學習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對抽象的哲理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三、以歷史知識為依託,掌握走向成功的階梯
英國大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換句話說,歷史是一門使人明智的學問,學習歷史應該幫助我們走向成功,獲得成功的體驗,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如我國的書法藝術獨具特色,在學習了古代書法家的事跡後,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引導自己思考:他們取得成功有什麼「秘訣」?通過追問和討論交流,我們應該總結出這樣的成功的「秘訣」:對所做的事情要有興趣,並能持之以恆;要刻苦鑽研,博採眾長等。有了這樣的認識,對今後的學習、今後的人生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懷舊,更重要的是繼承和發揚,並在歷史學習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歷史是過去的現實,它是過去的人們做過的事,歷史人物的成功與失敗、悲歡與離合,對我們的今天仍然有意義,他們會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學習歷史要善於吸收對自己的成長有用的東西。
四、以歷史為鏡子,學會正確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歷史記錄了人類發展的足跡,人和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上的任何事,都是人來完成的,學習這些內容,我們要弄明白,人和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如何去做事。我們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為了加速民族融合,把都城遷到了洛陽,他遷都時受到人們的反對,但最終取得了成功。孝文帝為什麼一定要遷都洛陽?為什麼要精心安排這種「計謀」?通過小字部分的閱讀,我們可以悟到了這樣一個道理:孝文帝並不是要南征,他的真實目的是要遷都洛陽,為達到這一目的,他精心設計了這種『計謀』,精心地把行程安排在深秋時節,陰雨連綿,道路泥濘,再加數月跋涉,群臣都想息肩休整,紛紛諫阻。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退了一步,答應不再南征,但也提出自己的難處和要求,「若一事無成,如何向後人交代?不如將遷都洛陽的大事辦了。」大臣們看到皇帝如此體諒自己,也紛紛答應遷都洛陽。孝文帝這種「以退為進、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做法終於取得了成功。我們在今後同別人的交往中,要學會為別人著想,多從別人的角度著想,事情就會更容易辦成。有了這樣的感悟,今後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時,就會多一分從容。
從這件事中,我們不難得到這樣一個道理:做事要講求策略,一味地蠻干往往不能成事,反而會壞事,做事前要經過精心策劃,反復論證,把阻力降到最低。
五、用生活經驗闡釋歷史知識
中國人向來重視家庭,這跟宗法制有很大的關系。在學習宗法制後,可以製作一份家庭親屬世系表,寫出從高祖父母到我們本人全部男女親屬的姓名,並標出性別和稱謂。
在完成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社會經驗、家庭調查和小製作來加深對宗法制的認識,有意識地去關注家庭情況,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在製作的過程中,加強同父母、親戚朋友的交流,營造一種其樂融融的和諧家庭氛圍。
六、以生活經驗為依託,體驗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
歷史人物生活在過去的現實生活中,有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是非標准和人生體驗,通過感悟他們的內心世界,增加我們的生活閱歷。如學習曹操時,不免涉及對曹操的評價,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曹操年輕時,結交了名士橋玄。橋玄稱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另一名士許劭稱他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聽了居然十分高興。他為什麼高興?我們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去體驗曹操的心理感受,為什麼高興呢,因為當時是亂世,所以曹操認為許劭是稱贊他是「英雄」,同時可以領悟中國人的說話特點,有時為了需要,是要欲揚先抑的,明貶暗褒,這也是中國文人展現他們幽默感與機智的一種方式,就像大家都知道的有關解縉所寫的賀壽對聯一樣:「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養的兒子都是賊,偷得蟠桃孝娘親。」一波三折,欲揚先抑,妙趣橫生。再如在學習維新變動運動時,面對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後慷慨赴死,而同為變法領袖的康有為、梁啟超卻逃到了海外,面對這兩種不同的做法,我們應該怎樣來評價?這涉及到思考生命的價值問題,我們可以去討論、去思考,不要急著得出答案,也不要去尋求所謂的標准答案,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去理解做人的道理,理解如何去珍愛生命。
學歷史不等於記歷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許多人包括某些老師,錯誤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劃劃背背,不理解學習歷史的真諦,許多人只有在等到長大成人、走向社會後,才認識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回過頭來重新學習歷史,這可能是現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熱播和易中天等人走紅的原因吧。我們現代的中學生,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要通過歷史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做人的品味,增強做事的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通過上面的論述,希望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要做到:把歷史知識和社會生活密切結合在一起。把生活閱歷當做歷史的學習的一把「金鑰匙」,把學習歷史的過程,當成是提升自己的生活閱歷的一種有效途徑。
⑥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它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學習歷史能夠讓我們從歷史的長河中汲取足夠的經驗、教訓,以防止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錯誤和悲劇再度發生。人類歷史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次的悲劇發生,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對於歷史教訓的忽視。以戰爭為例,我們現在回顧歷史可以發現,歷史上大多數的戰爭實際上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人類還是一次一次的重復著悲劇。如果當時的民眾都能從戰爭中汲取充分的經驗與教訓,或許很多世界大戰都是可以避免的。歷史,不僅是一門學習和研究的學科,更是一門可以給人們帶來無窮智慧的寶藏。
⑦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
由其定義,我們不難理解學歷史的意義所在:學習歷史,對話文明,積累貫古通今的智慧,訓練理性和良知。學習歷史,更多的不是為了掙來錢,也不是為了比他人高高在上,而是為了讓人突破當代的束縛,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又該做什麼。意識形態上的成長和成熟,才是一個人真正為「人」之所在。
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許多動物都有與人類相近的智慧和能力,但人與動物區別的重要標志就是文明的存在與否。進化論是對於所有生物而言無差別存在的,但是只有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文明,盡管這些文明因地域和氣候而各有千秋,對比最明顯者如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文明的存在使得歷史得以延續發展,這也是我們學歷史的前提所在。
學歷史的必要性,小到其是我國應試教育必考科目之一,大到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都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意義之所在。閻步克老師曾說過,人類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訴諸歷史。從三顧茅廬到四面楚歌,從邯鄲學步到掩耳盜鈴,每一個歷史故事,每一段歷史時間,都是人類文明點滴的積累,都是人們與文明對話的內容。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這讓我們不再去重復前人的錯誤,總結古人的成功經驗,使我們面對問題時可以有經驗借鑒,從而更加從容,也更理智。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古為鑒,可知興替。而數千年後培根的「讀史使人明志」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如閻步克老師所言,史學提供一種特有的訓練,我們從一些看似枯燥艱澀的東西開始,逐漸去領會一種學術的境界,去掌握一種求真的技能,去積累一種貫通今古的智慧、去培養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那理性和良知的訓練,才是使人終身受益的東西。
⑧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
壹
文史哲中,我歷史讀得最多。就像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提到如何學唐詩一樣,業余讀歷史的方法也簡單,先從整體上通讀,再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時代或者專題。我在大學里斷斷續續的通讀了白壽彝版的《中國通史》,這一套書很厚,基本上算我讀歷史的底子,不過後來我接觸到呂思勉後,感覺白壽彝版水平要低很多。
昨天在圍爐小讀的讀者群里,有一位朋友問我怎麼評價袁騰飛和高曉松,我說都很差。袁騰飛是水平不夠,高曉松則完全是素質差,缺乏最基本的學術修養,滿嘴跑火車,慘不忍睹。他的觀點往往沒有任何史實支撐,完全是主觀臆斷,然後由於缺乏基本學術素養,對自己不能肯定的事用肯定的語氣講出來。甚至直接是謬誤。只能講給不了解歷史的人聽。如對歷史感興趣,還應該從呂思勉之類的讀起。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讀歷史有什麼用?
貳
先講我的一段經歷。
有一段時間我對佛學很感興趣,就找一些入門的書來看。那麼我首先找的第一本是什麼呢,是《佛教史》。如果你想從整體上了解某個事物,那麼讀它的歷史是最有用的。包括佛教產生的背景、早期理論、理論演變、派系演變、佛教的傳播、在各地區的發展和演變等等。通過這本書,你能了解到佛教的前世今身,也能接觸到它的一些基礎理論和它的發展。可以說,讀完這本書,你對佛教就能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在整體了解的前提下,再按經律論或者什麼類別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叄
那麼歷史是什麼?
簡單地說,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
小行星撞擊地球,撞出個太平洋來,碎片飄到宇宙,因為引力又聚起來,變成月球,這也是過去發生的事,但不算歷史學。
所以歷史學需要引入一個研究對象,就是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從形成到今日,必是在不斷發展、不斷進化的。
而歷史學,就是研究人類社會變革、探尋規律、找出因果關系的一門學問。
核心是什麼?是探尋規律,找出因果關系,如同牛頓發現三大運動定律。
所以歷史學本質上是邏輯的科學。
肆
那麼我們讀歷史有什麼用?
有人說,發現規律,斷定既往,預測未來。以史為鑒,吸取經驗教訓。其實這話是扯淡,哪來的以史為鑒?世上本無同一條河流,你想改革了,能找出一百個改革的成功案例來。你想蕭規曹隨了,也能找出一百個改革失敗的案例來。往往你以為相同的事,實際上細微處的不同導致完全不是一碼事,那麼用以前的經驗就不那麼靈光了。退一步講,即使真有一模一樣的事,你按以前的經驗做,實行起來也不一定和以前做法完全想同。總之,以史為鑒本身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
伍
姑且說說我為什麼讀歷史。
一是聽故事的樂趣。中國歷史幾千年,能被記下來的大多是一些不平凡的人和事。有聰明的、有忠義的、有陰險狡詐的,各色都有,故事劇情精彩的也舉不勝舉。如讀五胡十六國史,英雄人物輩出,各色人物輪番登場,甚是有趣。
二是求知的樂趣。歷史不只是年代和歷史事件。除了政治史,文化史、政治史、軍事史、民族史都很重要。讀歷史,接觸到的知識很多,服飾的演變、建築的演變、兵制的演變、民族的演變等等。如有一顆求知心的,歷史學科是非常適合休閑娛樂求知的。
三是探尋規律的樂趣。史實紛繁蕪雜,間有謬誤,從中抽繭剝絲,找出一條線的,就尤為顯得有趣。歷史是規律的科學,是邏輯的科學,用邏輯思考,是讀歷史書最重要的事情。
四是文史哲不分家,自然會接觸到。讀文學和哲學都是繞不開歷史的。拿文學來說吧。文學一般分為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史,文學史本身就是一個大類。而哲學可以說,本身就是是哲學史。當我們面對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哲學思想,我們都很難把它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割裂開來,很難把它與文學、哲學的發展洪流割裂開來。
⑨ 未來簡史: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
主要有兩點:1.以史為鑒,指導未來,2.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歷史的受益者來看,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一個是歷史對於個人和企業的作用,一個是歷史對於國家的作用。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⑩ 為什麼要學歷史
為什麼要學歷史?我認為: 1、歷史可以讓你記住自己的根。哲學上有一個主題就是「你是誰」,要回答這個問題,有一個方面就是你從哪裡來,不知道你從何處來,就不可能解決「你是誰」的問題。而歷史可以讓你知道你從哪裡來,你的祖先是誰。有根的人更踏實,更有力量。 當然,有些人很灑脫,不要根,要做自由人、世界人——OK,沒問題,但是這樣的人是浮萍。這個世界是團體的世界,團體給人力量、給人安全。越寒冷,越要抱團取暖。脫離團體,可能一時混得好,但是是非成敗轉頭空,可能一個大浪過來就被拍死了。 2、歷史可以鑒往而知今。人類歷史幾千年,發生了無數事,有過無數經驗教訓,知道這些經驗教訓,你就知道今天該發揚什麼、避免什麼。前人犯過的錯誤、走過的錯路,你有必要重來一遍嗎?但不知歷史,人們往往就會做這樣的蠢事。 3、歷史是智慧之學,對歷史了解的越深、理解的越透徹,你就越智慧。世界上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大多對歷史有深刻的認識。 4、歷史可以通向未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歷史有一定的規律,摸透了這些規律,你就對未來有了洞察力。未來是不可捉摸的,但歷史卻是一把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 5、你要有所作為,就要學習歷史,一方面是借鑒前人的智慧,另一方面也是避免盲目。比如你要在某個領域有所發明創造,你能一點不事先了解一下這個領域的歷史和現狀,就盲目投入嗎?若是,則很可能你費了半天勁,卻是重復了前人的工作,做了無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