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歷史
1. 大東港的大東港歷史沿革
大東港系丹東港的一個港區,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最北端的江海分界處,鴨綠江入海口。是中國海岸線最北端不凍良港。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曾提出在此建設大型港口。
1907年3月,安東港(安東市更名為丹東市後,安東港改稱丹東港)正式開港。
1939年2月16日,日本總務廳企劃委員會制定出大東港(港址在今趙氏溝)建設規劃。到1942年,通港公路初步建成通車,一個4000噸級泊位碼頭基礎工程竣工。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中止。僅完成工程總量2%。
1945年「八一五」光復後,安東港回到中國人民手中。解放戰爭時期,安東港擔負起支援解放區糧食、食鹽等轉運任務。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安東港閉港。
1954年恢復航運,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維持生產和恢復生產秩序階段。
1972年,根據周恩來總理「三年改變港口面貌」的指示,交通部港口普查小組經過踏勘,認為歷史上選定的大東港址,因多年淤積,通道堵塞,不能再做港址,初步選定鴨綠江入海口西岸,距大東鎮東南5公里處為大東港港址。
1984年10月,遼寧省計劃委員會批准建設大東港區新建工程,1986年6月5日開工。一個建設5個千噸級(結構按萬噸級)泊位,年吞吐量75萬噸的現代化港口碼頭已經列入「七五」計劃之中。並進入施工階段。1988年6月碼頭建成。
1979-1985年,丹東港呈現出大發展的局面。改建和擴建丹東港區,新建 一號、二號樁基板梁平台碼頭和鐵路專用線。碼頭設施和裝卸能力有很大提高。
1985年以後,隨著丹東市改革開放步伐加快,丹東市政府將丹東港區規劃為沿江經濟開發區的商貿旅遊區,丹東港區碼頭一切設施遷往浪頭港區。
1992年大東港續建工程項目正式開工建設。續建了3個萬噸級泊位及相應配套設施,年吞吐能力為95萬噸。
2005年,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大東港邁入了跨越式發展軌道。
2005年初,丹東港務局通過與中國日林集團、美國紐約港務發展公司、美國羅森全球投資公司合資,組建了丹東港集團公司。首期注冊資本金3000萬美元,兩年後將增資至1億美元,其中,可引入民間和外商資金達6億多元人民幣。
2006——2008年,新增13#、14#糧食專用泊位,20萬噸礦石泊位開工建設,西南航道開始打通,大東港區廟溝主港池開工建設,標志著一座新的大型挖入式港區開始形成。
2. 丹東東港市怎麼樣
東港市是遼寧省轄地級市,現在隸屬於丹東市代管,位於遼寧省東南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優秀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的豐富資源讓東港市也是個大家不熟知但是卻很重要的一座城市。
3.悠久的城市歷史
東港市有著悠久的城市歷史,從可考究的歷史中,從堯舜時期就有存在,戰國時期便是燕國的遼東郡轄地,唐朝時為安東都護府轄地,民國時期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時即為遼寧省轄地。
4.歷史名人輩出
東港市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讓東港市出了不少的歷史名人和歷史事件,最為著名的就是東港市大孤山轄區出了兩名全國著名的將軍,一個就是開國上將周桓,周桓將軍作為開國上將經歷了長征,百團大戰,遼沈戰役,抗美援朝等一系列耳熟能詳的事件,為國家的建設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另一個將軍則是原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將軍。
不止如此,東港市轄區中的大鹿島就爆發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這場海戰就爆發在大鹿島的海面上,現在的大鹿島也是成為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島上還存有甲午海戰上的民族英雄鄧世昌的墓碑。
綜上,筆者覺得東港市是遼寧省轄區中一個很特別的一個城市,東港交通四通八達,境內有丹大快鐵,鶴大公路和濱海大通道等國家級公路網,歡迎朋友們到東港市觀光、采風、旅遊。
3. 東港市什麼時候成立
1993年6月18日
歷史
清光緒二年(1876年),清廷析大東溝以東至愛河地設置安東縣,隸屬奉天府鳳凰直隸廳;1965年1月20日,安東縣更名為東溝縣;1993年6月18日,撤銷東溝縣建立東港市,歸丹東市暫時代管。
4. 東港市第四中學的歷史沿革
1978年7月28日建校,原名大東中學。
1985年易名東溝縣第四中學。
1993年,東溝縣撤縣建市,學校也隨之更名為東港市第四中學。
2000年,在東港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學校易地重建。8月,由原校址遷到橋南經濟開發區碧海路1號。
5. 東港的歷史沿革
東港原本是平埔族鳳山八社中「茄藤社」的墾居地,明清兩朝與日據時代也有先民移居此地。清康熙58年(西元1719年),東港歸轄於鳳山縣港西里,後來因為屢次遭到東港溪山洪和海浪侵襲,居民被迫東遷至現在的區域,也就是東港溪東岸。自光緒20年(西元1894年)至日據時期,東港行政區域的劃分時有變革。台灣光復後,隸屬高雄州恆春縣,一直到民國39年(西元1950年)才改屬屏東縣。2004年2月,由東湖塘鎮與港下鎮合並設立東港鎮。兩鎮各取一字而得名。鎮政府設在港下自然鎮。港下位於大塘河下游,土語稱河港下而得名。原港下鎮,1949年為懷一鎮,屬張涇區。1950年改為港下鄉,1958年改公社,駐地陳墅自然鎮。1969年駐地遷至港下自然鎮。1983年復設鄉,1991年改置鎮。原東湖塘鎮,駐地東湖塘自然鎮。相傳鎮東有一河塘名湖塘而得名。1949年為懷四鎮,屬張涇區。1950年改置東湖塘鄉,後改公社。1983年復置東湖塘鄉,1993年更置鎮。2004年東湖塘、港下2鎮合並設立東港鎮。
6. 介紹一下東港
東港隸屬於丹東市,是一個海港城市,港口不大,最大可以停靠一萬噸輪,而且東港五一期間將要舉辦海鮮、海鳥節.作為一個新興的旅遊城市,接待能力明顯不足.
雄偉壯觀的大橋把丹東和新義州兩個友好城市緊緊聯結起來,成為中朝友誼的象徵。該橋始建於1934年,竣工於1943年,全長946米,是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國飛機狂轟爛炸,卻始終巍然挺立。至今鋼樑上仍有殘洞痕跡,成為歷史的見證。橋下建有國門公園。 實際上鴨綠江大橋是兩座,一座是舊橋,一座是新橋,舊橋就是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戰爭時的橋,因為戰爭的原因已被炸斷了,現在的新橋是重修的是連接中朝兩國的紐帶,據說每天的國際列車源源不斷的向朝鮮運去各種物資和中國援助朝鮮的糧食等都是通過這座橋運到朝鮮的。開始順著鴨綠江邊走,景色很美,後來上了丹東到大連的國道,在路上看到鴨綠江里有一個非常壯觀的人工島.快到東港時發現有許多人往車上裝編織袋,路上堆積了許多裝滿的編織袋,司機告訴我們,這里是丹東特產黃蜆子的批發市場,運往全國各地量很大,看來真的要 到海邊了,計程車在東港客運站前停了下來,司機告訴我,東港沒有火車站,這不能不是一大遺憾,一個海港城市,里丹東市那麼近,還差這幾十公里鐵路么,這要影響發展的.
海鳥潮,據當地介紹作為鴨綠江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濕地觀鳥園,遊人就可看到約5萬只鳥兒齊飛的壯觀。每年,候鳥在紐西蘭、澳大利亞一帶越冬,春天再飛到西伯利亞一帶繁殖後代。在上萬公里的遷徙中,候鳥需不間斷地飛行1周左右,飛到鴨綠江口時體重減少50%,許多鳥兒就命喪於這南北半球的遷徙途中,這就是候鳥壯觀與悲壯的大遷徙。它們要在鴨綠江口濕地停留一個月左右,主要是補充食物,恢復體力。
據了解,鴨綠江口作為我國第二大濕地,每年可支持約50萬只候鳥停歇。在約240種鳥類中,多為雁鴨類和鷸鷗類,其中也不乏黑嘴鷗等世界瀕危鳥類。為此,1997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國家自然保護區。1999年,濕地國際——亞太理事管理委員會將其列入東亞——澳大利亞涉禽網路。
可奇怪的是東港正在舉辦海鮮海鳥節,可問了幾個計程車司機,都不知道去哪裡看海鳥,這也成奇觀了,如果被東港市長知道,他非得被氣吐血,最後有一個司機終於知道了,東港海邊有一個觀鳥園,就在海邊濕地,他說現在不一定能趕上潮水,不漲潮是看不到海鳥的,去撞一撞運氣吧,講價30元到濕地觀鳥園,司機介紹觀鳥園距離東港市區很近,自然條件好,已成為世界最佳觀鳥地之一。在鴨綠江口濕地舉辦觀鳥節始於2006年,除意在挖掘這里特有的旅遊資源外,還為喚起人們關心和愛護鳥類的自然情感。當地人認為,這些鳥兒每年能從萬里之遙來此,是種天註定的緣分和情愫,也是種喜慶和吉祥。所以,當地愛鳥已成傳統。位於我國黃金海岸最北端的東港市,環境優美,是我國蝦、貝類的主要出口基地,難怪眾多鳥兒不遠萬里,每年都到此棲息。
當然,在濕地保護區里搞觀鳥節等旅遊開發性活動,也是有異議的,以科學的觀點論,要想真正保護好這些遠道而來的鳥類,希望打攪它們的人越少越好。對於這種極為敏感的小生靈而言,靜謐的環境是其生存的最基本的前提之一。
到了觀鳥園,看到門口有幾個垂頭喪氣的人,下車一問果真現在沒有潮要想看鳥,必須明天早7點來9點滿潮
東港的一個海鮮交易市場,我要看一看價錢。進到市場才發現有一頁和我們一樣旅遊的人在逛,海鮮品種非常豐富,而且都是本地產,價錢比丹東大排擋要便宜一半以上
7. 我想通過大家了解山東日照這個城市,我沒有去過,但我很想了解它
日照市東港區地處山東半島南翼,東瀕黃海,隔海與日本、韓國相望,北依青島、南與嵐山區相連,是1992年12月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縣級行政區,是新興的港口城市日照市政府所在地和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陸域總面積1636.4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0公里,總人口95萬。東港區歷史悠久,文化爛燦,據專家考證,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前,人類祖 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具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境內有屬於龍山文化的堯王城、東海峪及兩城古遺址等著名古跡,有4000年前「亞洲最大城市--兩
城」的記載,有古代名人姜尚出生地、太公島、太公釣魚台等太公文化及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女農民起義領袖呂母起義舊址--呂母崮。東港區還是中國龍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出土的日照黑陶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出土文物現分存於台灣故宮和南京、山東等博物館,成為華夏古文化的瑰寶。
東港區依山傍海,山、海、天融為一體,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季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平均氣溫25℃,年平均氣溫12.6℃。在八十公裏海岸線上,優質沙灘海岸達64公里之多,這裏海岸植被茂密,海灘平闊,海水清澈,潮平坡緩,湖池星羅棋布,島嶼凸現海面,是中國沿海不可多得的天然海水浴場和旅遊休養、避暑勝地及海上運動的天然良址。沿東港區海 濱自北向南依次有現代萬畝「原始森林」之稱的魯南海濱國家森林公園,有太公島、桃花島兩
個近岸小島以及萬平口兩大天然瀉湖,形成了天然的海濱旅遊度假區。東港城區北約10公里處的河山,是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相結合的游覽區,河山摩崖石刻「日照」二字,為世界漢字摩崖石刻之最,已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近年來,東港區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加快了旅遊業發展步伐,2000年,來東港區海濱旅遊的國內外遊客達300餘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億多元,東港日益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熱點地區。
東港區作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日照市的中心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境內有日照、嵐山兩個國家一類對外開放港口和兗石、坪嵐兩條鐵路。在國內,處於全國黃金海岸線的中部和環黃(渤)海經濟圈與新亞歐大陸橋的交匯點。在國際上,處在亞太經濟圈西環形帶,是中國距日本、韓國最近的地區之一。近年來,東港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迅猛發展,城市現代化綜合功能日趨完善,公路四通八達,長途 汽車可直達全國各地,境內日照港是全國沿海十大港口之一,與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
航,並開通了至韓國、日本 、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定期班輪和集裝箱航線。與日照港相接的鐵路向西延伸,在西安與隴海鐵路交匯,成為中國中部又一條東西大動脈,鐵路經新疆阿拉山口西去出境,直達荷蘭的鹿特丹港和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構成一條1.1萬公里的新亞歐大陸橋。1995年日照被國務院正式確認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東港區處於東方橋頭堡中心。東港區北去青島機場、南去連雲港機場、西去臨沂機場均不足2小時里程,航空運輸十分便利。隨著日竹(日照至臨沂竹園)高速公路的開通和同三(同江至三亞)高速公路的興建,特別是日照(東港)至濟南、日照(東港)至北京、日照(東港)至鄭州旅客列車的開通,為東港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東港區山地、平原、丘陵兼備,農業資源十分豐富,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區)和山東省花生生產基地。全區有蘋果、板栗等經濟園林20多萬畝,年產果品1.5億公斤;有茶園10萬畝,其中投產茶園3萬畝,茶葉年產量達180萬公斤,面積和產量均居山東省第一位,是長江以北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以「河山青」牌、「碧綠茶」、「雪毫茶」、「鳳眉茶」等系 系列為主的30多個品種的日照綠茶飲譽國內外。東港區有沿海灘塗36萬余畝,淺海可供養殖的水域30多萬畝,是山東省重要的海產品生產基地,盛產
黃花魚、對蝦、扇貝、鮑魚、西施舌、文蛤、烏魚蛋、梭子蟹、羅氏沼蝦等86種魚類及各種名貴海珍品,是中國海珍品的重要產地之一,水產品年產量23.6萬噸,年加工量已達11.24萬噸,其中出口水產品已有4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世界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東港區是南茶北移最成功的地區,在茶樹栽培、管理、科研、試驗、示範等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尤其在茶樹無公害栽培方面,採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病蟲害等措施,杜絕使用農葯,重施有機肥,全區5萬畝茶園己發展成為生態茶園,所產綠茶獲綠色食品認證。東港區屬江北茶區,一年四季都可生產茶葉,在冬季採用茶葉反季節栽培方法,建起冬暖式塑料大棚生產茶葉,所產大棚綠茶每年在春節前上市。
東港區工業起點高,發展較快,現已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電子、機械、輕工、化工、建材、紡織等為主體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東港區不斷拓展對外經貿新領域,外商投資已涉及機械、化工、電子、食品、建材、輕工、紡織、房地產、農業和旅遊服務業等行業領域,全區已建立起花生、果品、水產、畜牧、蠶繭等農副產品出口生產基地,出口產品有20多個大類100多個品種。
東港區還是山東四大僑鄉之一,有華僑、外籍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4萬人,分布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當代著名
高能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丁肇中先生的故里就在東港區濤雒鎮。
重要的是,日照人朴實,善良,比較平易近人.因此,你不必擔心與日照人的交往.即使你不善交往,也不要緊,日照人是熱情好客的.
8. 東港的歷史
東港鎮以東港鎮政府駐地東港圩命名。東港圩古代是長青村東部腦投溪通外海的小港口,名東港。清代已形成圩集,故稱東港圩。東港鎮在新中國1949年成立時屬於葵潭區和甲子區,1953年並為第四區,1956年撤區建鄉改稱東港鄉,1962年場、社分設,屬鰲江公社,1975年拆建東港公社,1983年改成東港區,1986年改稱東港鎮。1989年,行政村改稱管理區,設管理區辦事處,1999年2月撤銷管理區,改稱村委會,實行村民自治。
9. 東港鎮的歷史沿革
2004年2月,由東湖塘鎮與港下鎮合並設立東港鎮。兩鎮各取一字而得名。鎮政府設在港下自然鎮。港下位於大塘河下游,土語稱河港下而得名。原港下鎮,1949年為懷一鎮,屬張涇區。1950年改為港下鄉,1958年改公社,駐地陳墅自然鎮。1969年駐地遷至港下自然鎮。1983年復設鄉,1991年改置鎮。原東湖塘鎮,駐地東湖塘自然鎮。相傳鎮東有一河塘名湖塘而得名。1949年為懷四鎮,屬張涇區。1950年改置東湖塘鄉,後改公社。1983年復置東湖塘鄉,1993年更置鎮。2004年東湖塘、港下2鎮合並設立東港鎮。
10. 東港大米的歷史
東港大米種植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清乾隆十年之前便開始旱種旱管大紅毛水稻,其歷史長達二百七十餘年。東港大米米質外觀飽滿,有光澤、蛋白質含量達到80%以上,富含十幾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經過蒸煮的米飯,油光泛亮,香味濃郁、柔潤爽滑。
東港市的水稻栽培面積一直穩定在70萬畝左右,年產稻穀近35萬噸,可加工優質稻米24萬噸,鴨綠江米業有限公司等六大米業公司生產的「遼東明珠」、「港王」、「大洋河」、「柳林」牌稻米採用環保壓膜技術,產品已經獲得中國糧食行業協會頒發的「放心米」證書、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發的「全國工業產品(食品類)生產許可證」。
2009年,東港大米被國家工商總局和國家農業部注冊為東港地理標志商標。使用「東港大米」地理標志商標的大米品牌有「鴨綠江」牌、「鴨綠明珠」牌、「蟹田」牌、「遼東」牌、「東港」牌等近20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