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高中歷史必修二視頻

高中歷史必修二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5-29 08:12:36

⑴ 高一歷史必修二,據材料一,造成「山姆大叔」如此窘境的原因是什麼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紀30年代,美國《名利場》雜志的漫畫(下圖)

據材料一,造成「山姆大叔」如此窘境的原因是什麼?並指出這一因素的實質。

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
實質:生產相對過剩危機。

求採納,不懂請追問~

如何提高高中生歷史閱讀理解能力之我見

一、教師應首先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師自身較高的知識儲備量、人文素養以及過硬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教好學生的前提。因此,若想在日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歷史閱讀理解能力,歷史教師就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首先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尤其是近年來,歷史習題的材料越來越新穎、出題的角度越來越奇特,歷史教師就更應該與時俱進,多閱讀、多思考、多總結,以便更好地為學生們授課答疑。
比如,筆者曾經就見過一道考察古今救災、社會保障問題的材料分析題。第一則材料是一段文言文,若是教師本身都無法理解,又談何為學生講解呢?通過這一道習題的講解、反思,我發現閱讀理解能力除了是對材料的深度理解,一定的語言功底也是非常重要的。若是連材料的表面意思都理解不了,就更別提什麼引申的意義了。
另外,歷史教師一定要養成每日讀書讀報的習慣,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將熱點問題與歷史大事件相聯系,舉一反三,將知識融會貫通,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
二、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幾點措施
1、預習時一定要通讀教材,課本是培養閱讀能力的最好的教材。
歷史教科書的模式是大量的文字配少量的圖片,而很多概念、知識點都是從大段的文字中篩選出來的。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的就是學生能從大量的文字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所以,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說,多閱讀教材便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階段。
比如,在新學期之處的師生見面會上,教師可以第1課為例,指導學生如何有效率地讀教材、如何達到預習的目的例如,讓同學們先看第一段,從第一段中可以發現哪些有用的知識點。像時間、專有名詞、標志等等都是有利用價值的信息。
使用導學案式的預習形式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法。老師需要提前製作好導學案。學案上以提綱的形式將一課的重點列出來,留出足夠的空白供學生在閱讀教材時,篩選信息,總結並寫下來。
2、教師在講課時應更注重方法的分析,多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的理解。
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教學方法。有些老師為了讓學生考高分,學生不理解材料就讓學把答案死記硬背下來。這種看似短期有效的方法,實則為學生的高考、乃至日後的學習埋下了定時炸彈。隨著高考題目的越來越靈活化,以往的背書、背答案的學習模式不可能讓學生在高考中准確快速地得分。所以,在現今階段,老師在講課時應更注重分析方法的教授,並多讓學生站起來講一講自己的理解。這樣才能發現學生在閱讀理解材料時出現問題、漏洞的地方,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效果可想而知了。
比如在講解材料分析題時,老師可以一步步地講出答題順序與技巧,而不是直接說出答案。例如材料分析題要先從材料的字面意思上尋找信息,這時候就可以叫一位同學講一講他從這則材料的字面上得到了什麼有價值的信息。
3、多閱讀課外書,尤其是與歷史相關的文字材料。
許多傳統的觀點認為,到了高中,一切與教科書、習題冊無關的書都是課外閑書,都不應該出現在高中生的書包課桌里。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並不值得提倡。對於高中歷史學習來說,了解的歷史知識越多,在考試中碰到材料分析題時就會越輕車熟路。教科書上的材料都是一些大的框架,許多歷史事件敘述的並不完整。而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學生們就會對某些含糊的歷史事件有了明確的認識。這樣,在考試中遇到生澀難懂的長篇材料時,也可以憑借自己的歷史知識積累弄懂材料所敘述的相關事件,揣摩出題人的意圖,從而順利地解題。
《全球通史》是一本很全面的歷史書籍,很多考試的材料都選自這本書,但這本書趣味性稍差,如果有學生想對某一階段的歷史多做了解,可以選擇性地讀一讀。而像《明朝那些事》《袁騰飛講歷史》等以詼諧筆法講歷史的書籍,雖然有一些細小之處有待考證,但作為課余了解更多歷史並休閑放鬆來說卻是是不錯的選擇。
4、較難的文字材料可通過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提供背景知識,輔助學生理解。
歷史類的文字材料說白了無非就是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是某一歷史人物的敘述。在平常的訓練中,我們肯定會碰到一些生僻的歷史事件、新穎的出題角度。對於學生們來說,圖片、視頻等形式更加形象直觀,比文字資料要好理解的多。所以在一些情況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比如在講必修二各國經濟的時候,許多同學對各個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總是記不準。我便抽出了一節晚課給同學們播放了紀錄片《貨幣戰爭》,通過形象的影視介紹,讓同學們對這一單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總結
提高學生在歷史文獻方面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從多方面因素進行考慮。歷史教師要為學生起到模範引導的作用,並為學生提供高效的學習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另外,學生們對歷史的興趣、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也非常重要,這同樣需要歷史教師的鼓勵和監督。較高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生在考試中順利解題的前提,更是學好歷史的工具。筆者的這些拙見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評和指正,也希望對此有興趣的同行能與我共同探索提高高中生歷史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⑶ 求黃岡中學高中數學必修二的所有教學視頻

我去,你說的 這個視頻很少有免費的,是很值錢的,不是幾個經驗值就可以搞定的,孩紙

⑷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古代農業

1、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①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

②漢以後,鐵犁牛耕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時期,曲轅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農經濟

①形成時間:春秋戰國

②形成原因:a、鐵犁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③特點:a、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b、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④地位:在古代中國經濟中始終佔主導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井田制」(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度)

③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魯國「初稅畝」,實際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戰國,秦國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農業政策

(1)重農抑商

①開始:戰國商鞅變法

②評價

a、保護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b、封建社會後期,抑制了工商業的正常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2)抑制土地兼並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魚鱗圖冊」(明朝,確定土地所有權和徵收賦稅的依據)

▲古代手工業

分類特點地位成就

官營手工業①由政府直接經營,集中大作坊

②產品不計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業中一直佔主導地位冶鐵:東漢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鋼法;

制瓷

絲織:明清時進入鼎盛時期;

民間手工業①由民間私人經營

②產品供民間消費明中葉以後,超過官營手工業,佔主導地位明中後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家庭手工業產品用來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農戶的副業

▲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①時間:明朝中後期,江南一些民營手工業中;

②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日取值」

④本質特徵:資本主義性質的僱傭關系;

▲古代商業(商品經濟)

時期發展狀況表現

春秋戰國商業繁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秦漢發展艱難開始重農抑商

隋唐商業發展農村集市貿易發展;櫃坊、飛錢問世;「揚一益二」;外貿港口廣州

兩宋空前繁榮交子;商稅成為主要財源;市的發展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出現商業名鎮;話本、詞的盛行;《清明上河圖》

元商業繁榮國際商業大都會: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城鎮商業繁榮農副產品大量成為商品;長途販運貿易;著名商幫:晉商、徽商

▲海禁、閉關鎖國政策

①時間:明清時期

②原因:a、明初為防患倭寇;b、清初為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c、清政府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貿易;

③評價

a、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b、隔絕了中國與外界的聯系,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①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②表現

a、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b、近代企業的誕生(洋務運動)

c、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19c60、70d)

▲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③發展歷程(見以前的講義)

④特點

a、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

b、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

c、行業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輕工業,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

⑤阻礙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民族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⑥啟示:a、實業救國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

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過渡時期(1949—1956, 發展生產力與改革生產關系並舉)

①國民經濟的恢復(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內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義: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正式進入社會主義;

③一五計劃(1953—1957):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十年探索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對主要矛盾、主要任務的正確分析;

②八大二次會議1958: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③大躍進1958: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

④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

⑤八字方針1961

a、背景: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引起嚴重的經濟困難

b、內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c、意義: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文革時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來、鄧小平對國民經濟進行整頓,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改革開放時期(1978—今)

1、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

2、經濟體制改革

①內容:

a、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 四川、安徽)

b、城市:國企改革,增強企業活力1984

②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a、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3、對外開放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內地

b、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

▲改革開放的階段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②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③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原因

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②新中國的成立③改革開放

▲表現(見以前的講義)

①物質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訊工具c、大眾傳媒——四大媒介

②社會習俗

a、辛亥革命,改變封建陋習(如廢止纏足、剪辮易服、互稱同志、握手等)

b、改革開放,出現新的生活時尚(環保、講究衛生、旅遊等)

第二單元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形成和發展歷程

1、新航路開辟——雛形開始出現

①根本原因: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②過程

③影響

A、對世界

a、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b、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B、對歐洲

a、引發商業革命,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早期的殖民擴張——進一步擴張

3、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業革命——最終確立

時間特點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交通工具的革新

第一次工業革命18c60d-19c中期手工工場工匠技術積累工廠火車、輪船

第二次工業革命19c中後期-19c末20c初科學理論與技術相結合壟斷組織汽車、飛機▲形成途徑——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和擴張

第六單元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加劇;

2、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農產品價格猛跌、失業人數激增

3、特點:①波及范圍廣②持續時間長③破壞特別大

4、影響

①加劇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②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③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羅斯福新政

1、背景

2、內容

(1)金融

①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信用;②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

③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④管制證券業

(2)工業

①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將生產的各個環節置於國家監督之下;

②調整企業關系和勞資關系;

(3)農業

①成立農業調整署,用行政手段調整農業政策;

②為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

(4)社會福利

①建立聯邦救濟署,發放緊急救濟金;②加強社會保障措施,為弱勢群體提供社會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

(5)社會立法

①《全國勞工關系法》,使工人有權組織工會;②成立全國勞工關系委員會,保障工人的基本權利;

③「社會保險法」

3、實質:

不促動資本主義制度的情況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預;

4、特色:採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應對危機,其應對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現;

5、影響

(1)對美國

①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對世界

①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的發展模式;②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政策的時代,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國家」③第三產業的興起④新經濟的出現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時期背景措施結果

二戰結束—20c70d初戰後經濟殘破,欲恢復經濟國家干預經濟經濟快速發展,「黃金時期」

20c70d初出現「滯漲」現象減少國家干預20c80d經濟恢復和發展

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兩個政策、一種模式、三次改革)

▲「戰時共產主義」(1918—1920)

1、背景①國內外敵對勢力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②糧食嚴重缺乏,經濟極端困難;

2、目的:為了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支持國內戰爭;

3、主要內容

①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②工業:大中小企業全面國有化;

③商業:取消自由貿易;④分配:實行義務勞動制和實物配給制;

4、評價

①積極: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保障了蘇維埃政權在軍事上的勝利;

②消極: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不利於生產的發展,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新經濟政策(1921—1924)

1、背景

(1)連年戰爭使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實施,引發了經濟和政治危機;(必要性)

2、內容

①農業:以農業稅代替余糧收集制;②工業:解除中小企業的國有化,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

③商業: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④分配: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3、作用

(1)滿足了廣大農民和個人的經濟要求,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2)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3)探索了一條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現

①優先發展重工業,資金來源於農業和輕工業;(工業)②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農業)

2、特點

①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場調節)

②相對獨立於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外;

3、評價

(1)成就

①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蘇聯成為工業強國;

②蘇聯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為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2)弊端

①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與輕工業的長期落後,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②向農民索取太多,嚴重壓抑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點結果失敗原因

赫魯曉夫改革農業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能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工業(軍事工業)

▲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紀80年代中期,社會動盪、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持續下降的危機局面;

2、經濟改革(重點):

①內容: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實際上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②結果:沒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問題:a、缺少宏觀調控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b、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陷入困境②結果: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局勢失控,蘇聯解體

▲蘇聯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二戰後西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異同相同點:

①原因:國內經濟遭到破壞,人民生活困難;

②手段:

a、在堅持原有社會制度的前提下,運用國家權力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

b、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相結合;

③結果: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政權得到鞏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點:本質區別在與它們所要維護的社會制度不同;

第八單元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構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45

世界貨幣體系(短期貸款,解決國際收支困難)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放銀行)1945 三大支柱

(長期貸款、技術援助)

世界貿易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47

(旨在消除關稅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

2、意義:是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的反映;

▲布雷頓森林體系(世界貨幣體系)

1、背景

①二戰後西歐國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國的經濟實力空前膨脹,成為最大的債權國;企圖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2、基本特徵

①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②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

3、影響

①有利於維持戰後世界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為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積極)

②美國掌握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命脈,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中的特權和支配地位;(消極)▲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

1、歐盟(1993年,經濟政治一體化組織,合作化程度最高)

①背景

a、西歐國家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

b、近代歐洲國家沖突和戰爭不斷,激起了歐洲人對歐洲統一的強烈願望;

c、二戰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使歐洲人認識到國家聯合的重要性,開始了經濟一體化的探索;

②建立過程

a、1951年,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b、1957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c、1967年,三機構合並,成立了歐共體;

d、1992年,《歐洲聯盟條約》,目標是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

e、1993年,歐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f、1999年,歐元問世(英國除外)

③意義

a、符合歐洲各國和整個歐洲利益,有力地促進了歐洲經濟政治的發展,提升了歐洲在國際上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b、對歐洲其它地區的經濟聯合起到了示範作用,增強了世界經濟的多極化趨勢,促進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合作的典範,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實現優勢互補)

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員國之間存在文化和歷史差異,影響其發展,中國1991年加入)

▲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現實表現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經濟向全球化發展

(1)歷程

①新航路的開辟開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聯系開始增多;

②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世界市場迅速擴大;

③二戰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④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向全球化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加強;

20c90d全球化趨勢的推動力:

a、資本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原動力)

b、新科技革命的推動(根本)

c、現代通訊、交通工具(技術條件)

d、兩極格局的瓦解

e、各國普遍推行市場經濟體制

f、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的推動

(2)評價

①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②影響

a、它是一把雙刃劍,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b、發達國家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c、對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經濟安全、生存環境面臨空前的挑戰;

策略:保持清醒的頭腦,制定合理對策;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謀求發展;

2、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WTO)1995年

(1)背景:關稅總協定在解決爭端時缺乏法律性的強制措施;

(2)成立

①目的:為了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

(3)作用

①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開始建立起來;②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③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3、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

(1)過程:①1986年,提出「復關」;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中國加入WTO的影響

①積極作用

a、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

b、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於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

②消極影響:市場開放、關稅減讓,使農業、汽車等行業受到沖擊;

▲中國迎合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舉措: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WTO

⑸ 如何提高中學生的歷史閱讀理解能力

一、教師應首先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師自身較高的知識儲備量、人文素養以及過硬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教好學生的前提。因此,若想在日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歷史閱讀理解能力,歷史教師就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首先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尤其是近年來,歷史習題的材料越來越新穎、出題的角度越來越奇特,歷史教師就更應該與時俱進,多閱讀、多思考、多總結,以便更好地為學生們授課答疑。
比如,筆者曾經就見過一道考察古今救災、社會保障問題的材料分析題。第一則材料是一段文言文,若是教師本身都無法理解,又談何為學生講解呢?通過這一道習題的講解、反思,我發現閱讀理解能力除了是對材料的深度理解,一定的語言功底也是非常重要的。若是連材料的表面意思都理解不了,就更別提什麼引申的意義了。
另外,歷史教師一定要養成每日讀書讀報的習慣,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將熱點問題與歷史大事件相聯系,舉一反三,將知識融會貫通,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
二、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幾點措施
1、預習時一定要通讀教材,課本是培養閱讀能力的最好的教材。
歷史教科書的模式是大量的文字配少量的圖片,而很多概念、知識點都是從大段的文字中篩選出來的。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的就是學生能從大量的文字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所以,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說,多閱讀教材便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階段。
比如,在新學期之處的師生見面會上,教師可以第1課為例,指導學生如何有效率地讀教材、如何達到預習的目的例如,讓同學們先看第一段,從第一段中可以發現哪些有用的知識點。像時間、專有名詞、標志等等都是有利用價值的信息。
使用導學案式的預習形式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法。老師需要提前製作好導學案。學案上以提綱的形式將一課的重點列出來,留出足夠的空白供學生在閱讀教材時,篩選信息,總結並寫下來。
2、教師在講課時應更注重方法的分析,多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的理解。
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教學方法。有些老師為了讓學生考高分,學生不理解材料就讓學把答案死記硬背下來。這種看似短期有效的方法,實則為學生的高考、乃至日後的學習埋下了定時炸彈。隨著高考題目的越來越靈活化,以往的背書、背答案的學習模式不可能讓學生在高考中准確快速地得分。所以,在現今階段,老師在講課時應更注重分析方法的教授,並多讓學生站起來講一講自己的理解。這樣才能發現學生在閱讀理解材料時出現問題、漏洞的地方,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效果可想而知了。
比如在講解材料分析題時,老師可以一步步地講出答題順序與技巧,而不是直接說出答案。例如材料分析題要先從材料的字面意思上尋找信息,這時候就可以叫一位同學講一講他從這則材料的字面上得到了什麼有價值的信息。
3、多閱讀課外書,尤其是與歷史相關的文字材料。
許多傳統的觀點認為,到了高中,一切與教科書、習題冊無關的書都是課外閑書,都不應該出現在高中生的書包課桌里。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並不值得提倡。對於高中歷史學習來說,了解的歷史知識越多,在考試中碰到材料分析題時就會越輕車熟路。教科書上的材料都是一些大的框架,許多歷史事件敘述的並不完整。而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學生們就會對某些含糊的歷史事件有了明確的認識。這樣,在考試中遇到生澀難懂的長篇材料時,也可以憑借自己的歷史知識積累弄懂材料所敘述的相關事件,揣摩出題人的意圖,從而順利地解題。
《全球通史》是一本很全面的歷史書籍,很多考試的材料都選自這本書,但這本書趣味性稍差,如果有學生想對某一階段的歷史多做了解,可以選擇性地讀一讀。而像《明朝那些事》《袁騰飛講歷史》等以詼諧筆法講歷史的書籍,雖然有一些細小之處有待考證,但作為課余了解更多歷史並休閑放鬆來說卻是是不錯的選擇。
4、較難的文字材料可通過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提供背景知識,輔助學生理解。
歷史類的文字材料說白了無非就是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是某一歷史人物的敘述。在平常的訓練中,我們肯定會碰到一些生僻的歷史事件、新穎的出題角度。對於學生們來說,圖片、視頻等形式更加形象直觀,比文字資料要好理解的多。所以在一些情況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比如在講必修二各國經濟的時候,許多同學對各個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總是記不準。我便抽出了一節晚課給同學們播放了紀錄片《貨幣戰爭》,通過形象的影視介紹,讓同學們對這一單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總結
提高學生在歷史文獻方面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從多方面因素進行考慮。歷史教師要為學生起到模範引導的作用,並為學生提供高效的學習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另外,學生們對歷史的興趣、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也非常重要,這同樣需要歷史教師的鼓勵和監督。較高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生在考試中順利解題的前提,更是學好歷史的工具。筆者的這些拙見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評和指正,也希望對此有興趣的同行能與我共同探索提高高中生歷史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⑹ 求助,適合生物課上播放的電影或視頻

1、人間世

《人間世》是由上海廣播電視台和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聯合策劃拍攝、周全執導的十集醫療新聞紀錄片。

該片以醫院為拍攝原點,聚焦醫患雙方面臨病痛、生死考驗時的重大選擇,展現了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

2、手術兩百年

《手術兩百年》是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承製,陳子雋擔任總導演的科學紀錄片。

該片共八集,分別為《理性之光》《手術基石》《長驅直入》《攻入顱腔》《打開心臟》《生死「器」約》《眾病之王》《手術未來》,講述了手術的起源,以及腹腔、大腦、心臟等手術發展的歷程。

3、動物世界

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的《動物世界》欄目從1981年12月31日開播。主旨在於向電視觀眾介紹大自然中的種種動植物,使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和認識地球上生存的各種生命,認識自然對人類的影響。

4、海豚灣

《海豚灣》是一部拍攝於2009年的紀錄片,由路易·西霍尤斯執導,里克·奧巴瑞主演,該片記錄了日本太地町當地的漁民每年捕殺海豚的經過。影片於 2009年7月31日美國上映。

5、藍色星球

《藍色星球》是由英國BBC製作播出的8集電視系列紀錄片。該劇由艾雷斯泰·法瑟吉爾執導,大衛·艾登堡主持,於2001年9月12日在英國首播。

該電視紀錄片介紹了海洋自然歷史,由海岸到海底,淺海地帶到深海域都做了深入的探索和報道

⑺ 如何在歷史課堂中提高學生的時空素養

簡述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途徑
作者:王杏梅
摘要:歷史時空觀念是高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關鍵,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的主要途徑有: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講清楚關於歷史時間的名詞;利用時間軸、空間軸構建知識體系;利用地圖、視頻等再現歷史時空;用「大歷史觀」看待歷史時空。
關鍵詞:時空觀念 培養 途徑 知識體系 大歷史觀
歷史研究的是人類的過去的經歷,歷史的連續性最突出的表現為時空性,這也是歷史學科最為突出的特點。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將所認識的史事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掌握時空觀念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因此,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建立起清晰的時間概念,在考慮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能夠聯繫到它所處的宏觀時間,只有對時間有了准確的定位只有才能聯系其時代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才不會脫離歷史。同時歷史也在一定的空間發生,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構建歷史時空,整合歷史信息,把對歷史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下面提出在高一新生教學和高二學業水平測試復習中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一些主要途徑。
一、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指揮棒和出發點。教學目標的制定直接影響到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透徹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潛心鑽研歷史課程標准,准確把握學業水平測試的考試要求,將三者相結合,綜合考慮。把握好歷史時空觀念和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並循序漸進地、持之以恆地貫徹下去。衡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准確、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夠落實到位等等。例如,針對「時空觀念」這項核心素養,在設計《新民主主義革命》這課的教學目標時,針對長征和遵義會議,不能簡單地設計為「了解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形成時空觀念」,應該將其設計為:「能夠運用紅軍長征的路線圖,明確紅軍長征的出發時間、路線和勝利會師的時間和地點」。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的指向性明確,而且具有操作性和檢測性,通過課上的學習便可讓學生達到這一目標。
二、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
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對基本的歷史史事有清晰的了解,這是構建時空觀念的基礎。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直接來源是歷史教材,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注重歷史教材的運用,在歷史教學中要緊扣課本知識,夯實學生的歷史基礎,為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打下基礎。
教師一定要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教授歷史知識。歷史知識長河的標志就是時間,只有按照嚴格的時序傳授歷史知識,才能讓學生明白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和歷史人物的活動經歷,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律。有時序的歷史知識體現出歷史學科的科學性、具體性。於此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消除及糾正學生在時間觀念上產生的錯覺。由於現在的教材採用模塊形式編制的,時間的連續性不是特別強。比如在講必修三專題一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中,講到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宋明時期、明末清初時期儒家思想的演變,為保證時序的嚴謹,教師給學生補充秦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家思想發展狀況。
三、講清楚關於歷史時間的名詞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地提供給學生一些關於時間概念的名詞。比如說世紀、年代、前期、中葉、後期、某時期等關於時間的表達方式。具體如下:
(1)時間表達:時、刻、日、月、紀年(王公、干支、公元、年號、民國)、年代、朝代、世紀、公元前(後)等。
(2)分期方式:史前、古代、近代、現代;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地理大發現時期、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一戰時期、二戰時期、戰後、冷戰時期等。
(3)使用兩種以上的時間術語描述某一特定時間(例如,1905 年與 20 世紀初、一次大戰前等用語的交替使用;又如,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期:民國初期、一戰期間)。[1]
以「紀年」為例。所謂「紀年」,指的是歷史上計算年代的時間標准。各國、各名族的紀年時間標准不同。古代希臘人則以公元前776年為標准算起的;古羅馬以公元前753年為標准算起的……。這些紀年標准也被稱為「紀元」。在歷史教材中和歷史史料中存在不同的紀年。包括公元紀年、干支紀年、年號紀年、民國紀年等。比如民國紀年,在講到《辛亥革命》一課,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以中華民國紀元,簡稱民國紀年。教給學生換算民國某年等於公元某年,需要在民國年代數上加11,公元某年等於民國某年,需要在公元年代數上減去11即可。
四、利用時間軸、空間軸構建知識體系
歷史的發展和變化等狀況都可以從時間和空間中體現出來,對的歷史認識也是在具體的時空下進行的。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要幫助學生按照相應的時間軸、空間軸建立一個個的「時空架構」,以此說明某個或某些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的活動軌跡或歷史現象。除此之外,還要培養學生聯系時空進行思考的意識,讓學生能夠明白特定的事是和特定的時空相聯系的;能夠運用歷史時空的劃分敘述過去;能夠利用「時空架構」對事實進行合理的解釋;能夠在認識現實中的社會現象時把該現象置於具體的時空下進行考察和解釋。比如,人民版必修一《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自主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利用時間軸,記錄新民主主義革命大事記,構建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
五、利用地圖、視頻等再現歷史時空
通過歷史地圖構建歷史時空。比如,用歷史地圖顯示秦統一六國後秦朝的疆域。用歷史地圖和動態的箭頭展示柏拉圖游歷的路線,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具體的空間位置。如果只用語言描述柏拉圖到達什麼地點,學生很難形成空間概念。
適當地利用教材中插圖。教材中的插圖主要有歷史人物畫像、歷史人物活動的畫面、文物圖、革命遺址圖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不可忽視插圖的作用。藉助歷史插圖不僅能再現歷史的時空,而且能寓歷史的價值觀於其中。
利用影視直觀再現歷史時空。為了增強教學的效果,利用視頻等現代多媒體手段進行一些教學活動。例如《大國崛起》、《世紀行》、《世界歷史》等記錄片,輯錄了大量的珍貴史料,能跨越時空,通過聲音、畫面、色彩等再現歷史形象,這對於培養學生形成時空觀念具有直觀的作用。除此,在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活動。如參觀博物館,現場參觀文物考古遺跡,考察革命遺址等。
六、用「大歷史觀」看待歷史時空
「『大歷史觀』是把歷史演變放在一個總體性的坐標上,觀察其流向,而偶然性事件則相對忽略」。「換言之,大歷史觀就是長時段、寬范圍、多視角地思考歷史問題,宏觀地看問題」。[2]
運用大歷史觀建立歷史時空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考、重新梳理知識結構、對歷史知識進行遷移,避免學業水平復習中的單純的機械記憶和重復。因此,教師要在課程標准和考試說明的基礎上,從宏觀上,針對有關內容進行合理變通,通過變換視角、重新組合,緊扣固有的內在聯系,通過主題、線索和歷史時空設立全方位知識情境,讓師生從繁瑣的、重復的復習中解脫出來。比如圍繞中國古代史構建歷史知識的聯系,把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經濟、儒家思想進行整合,相互聯系。比如在人民版必修二《「蒸汽 」的力量》一課中,首先,能夠看懂歷史地圖,明確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及其地理位置。其次,依據時間順序,梳理出工業革命發展的歷程並能夠說明各階段的特徵;在空間的基礎上,思考工業革命首發英國的原因。再次,將時空結合,構建起以工業革命為中心的中外歷史的大框架,梳理出共時性的中外大事,在「大歷史」的視野下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另外,教會學生用不同的史觀看待歷史事件的影響,比如「新航路的開辟」可以用文明史觀、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看待,得出不同的認識。從宏觀上,站在高處,看待歷史時空的變遷。
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可以從時間分段、地圖、文獻史料、視頻等資源載體,採取多樣的教學模式,細致、具體地進行。歷史時空觀念是一種素養,也是能力和思維的體現。其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期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張華中:《基於實踐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芻議——以普通高中為例》,《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5年第9期。
[2] 史智紅:《大歷史觀教學見識大歷史——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學為例》,《雲南教育(中學教師)》,2014年第3期。
[3] 李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福建教育學報》,2016年第1期。
[4] 陳箐:《史學閱讀與歷史時空觀培養》,《新課程(綜合版)》,2015年第12期。

[1]張華中:《基於實踐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芻議——以普通高中為例》,(上半月刊)》,2015年第9期。
[2] 史智紅:《大歷史觀教學見識大歷史——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學為例》,《雲南教育》,2014年第3期。

⑻ 歷史復習怎樣高效

前期,建立合理作息時間,可以在早晨起床後、早飯前以及晚上睡覺前,背誦歷史,最好為小個知識點進行背誦,日積月累。

2/7
建立時間檢索,根據朝代,建立檢索。寫好各個朝代,如夏、商、周,在各個朝代旁邊註上重大事件。

3/7
整理錯題,針對平時的錯題、難題進行整理,形成自己獨特的「錯題集」,早晚也可以讀背錯題。

4/7
重基礎,沒有結實的地基,哪來堅固的房屋。仔細研讀書本,不漏書本上的任何知識,比如小字部分。

5/7
重上課,上課為基本,認真聽講,積極回答老師問題,做好課堂筆記,便於復習。

6/7
多閱讀,從歷年高考歷史來看,閱讀量較大,所以在平時就要多閱讀,做到快、准、細,推薦書籍:《史記》《資治通鑒》。

7/7
善於提問,做到在考試時沒有模稜兩可的題目。

⑼ 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研究內容包括有哪些

史料是再現歷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據,也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歷史的無窮魅力也在於它包含了大量豐富的史料和內涵。離開了史料,歷史知識就成了無本之木。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廣,高中歷史試題更加突出了對材料處理能力的考查,以各種材料為載體的高考試題不斷增加,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也越來越普遍,史料運用的有效性也就備受關注。因此,本文試圖從史料教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如何以此更好地推進高中歷史有效課堂。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適當、准確的選取史料
教學的有效性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行為對教學效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成功的教學依賴於教師有效的教學行為。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有效課堂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所以對於教師來說,如何適當、准確地指導學生選取史料尤為關鍵。
一般來說,教學史料形式上大多以文字史料為主,圖片、數字史料、視頻等多媒體資料為輔,實物史料由於受條件的限制,課堂教學中基本不常見。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價值就在於為歷史事實提供例證,有助於學生真實地、近距離地感知歷史,從而真正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
1.鼓勵學生嘗試獨立搜集、選取史料
在歷史學習中,史料的選擇和搜集是提高歷史認知水平必不可少的。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表現。學生嘗試獨立的搜集資料、探究資料則是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途徑。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之後提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問題,才能真正體現出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從搜集資料出發,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但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學生自己獨立搜集時,究竟該如何展開?而且在中學階段的歷史學習中,學生最重要的角色是歷史知識的學習者,並非專業的歷史研究者。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好引導作用,根據學生實際程度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讓學生學會查找、辨析史料的方法。例如,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文獻資料的書目、索引?如何利用網路查找和檢索史料?如何判斷作者的立場和時代性?如何把各種資料進行分類歸納和整理?如何判斷所選史料的准確性和客觀性?這些都是學生進行歷史學習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和素養。
2.充分使用教材中補充的史料
從文字史料角度來看,在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中,本身就帶有思考題的「學思之窗」部分,共有74處(其中必修一26處,必修二24處,必修三24處),還有很多史料直接在「歷史縱橫」、「資料回放」以及課後「探究學習總結」中的「學習延伸」部分給出。這些史料基本上是圍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取的,與正文內容相互補充,具有典型性和啟發性。
教師在備課時應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分析這些史料,以促進難點和重點內容突破。除了以此對書中現成史學觀點進行解釋和論證,還可以開發其更多的價值。在具體授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讀懂、讀通的基礎上對歷史事實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逐漸學會學習、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鑒別、處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識。如果能把不同章節的應用史料重新組合,不僅提高了分析運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於形成對知識的整體認識。如把人教版必修一中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史料和必修三中蘇格拉底思想、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結合起來,則可以更好地認識古希臘人文主義思想起源與發展的整體歷程。
人教版新編歷史教材的史料的種類十分豐富,除了一般常用的文字資料外,還有歷史人物畫像和照片、地圖、名勝古跡照片、漫畫、數據表格等。雖然這些插圖只是輔助資料,但也能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因此,也不能忽視這些歷史地圖、插圖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注意挖掘插圖中的隱性知識。
3.有針對性地適當補充教材外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有限,但有些重點內容艱深難懂,或只有歷史結論而沒有說明過程,使學生難以接受,教師可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課外史料,相應地培養學生分析閱讀史料的各項能力,努力做到論從史出。補充史料,關鍵是有針對性,有針對性的史料重點在選擇,這就要求教師廣泛閱讀,平時注意積累。
不過要注意的是,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史料也不能無原則地堆砌。教材外的補充史料,一定要反復篩選,緊扣課程目標、教學目的,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史料;同時要確保史料真實可信、長短適宜,難易度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如果學生不了解相應的歷史背景,即使材料很典型,學生也很難真正理解材料本身,也就很難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內涵,更別提用史料來分析問題了,效果當然也會大打折扣。節選加工材料時,可對原始材料進行編輯和改寫,刪除無關的內容,提取材料中最為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圖表。不過要注意材料所屬的前後語境,以保證其原意的完整性。如人教版必修二的第八單元《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一節,為了更好地解讀「中國入世的利弊」,可相應補充如下材料:
材料一: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給世界各國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嚴峻的挑戰和風險,向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如何維護自己經濟安全的新課題。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範和抵禦風險的能力。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① 材料二:我國將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這是我國
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一件大事,也是進一步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重要契機,對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符合我國根本利益,有利於改善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可以直接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維護我國的權益;有利於我國平等地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經貿活動,促進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更多地擴大出口;有利於完善國內相關的法律法規,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外商對我投資信心,更好地利用外資;有利於促進國內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技術進步,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②
二 加強對學生運用史料的指導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有效課堂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主動實現建構的課堂。新課程倡導的史料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培養學生歷史學科能力。因此,高中歷史教學中,根據教學的需要,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在讀懂、讀通史料的基礎上對史料進行分析,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也就更重要了。
從歷史研究的程序來說,史料在史學中的地位體現為先有史料而後有論點。新課標的「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等學科能力要求也是為了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意識與思維的培養。因此,選好了材料,還得用好材料,材料只有在恰當地使用中才能發揮其效用。
1.引導學生採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史料
一般來說,文獻史料是人類對社會的一種認識,經過了人們的加工與改造,總是受作者的主觀目的、政治立場、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史料是存在主觀性的東西,錯誤也在所難免。
批判性思維包括質疑、假設、對比、推理等,領悟表面文字背後所隱含的意義,從而得出最後的結論。採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史料,對其可能存在的不足進行質疑,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中的有效信息,以追求史料的合理性,從而提高史料的使用價值;也有助於學生擺脫教科書的束縛,養成獨立的歷史思維習慣,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學校教育的目的也不是讓學生一味地背誦教材上的評價或結論,而是讓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學生盡量從材料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判斷,通過材料的分析來加深理解,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也正是適應了這樣的教育需要。
2.引導學生「精讀史料——分析問題——歸納概括」
無論是教材史料還是補充史料,教師都應首先梳理透徹,並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讀透、讀懂,例如對於文言文中的個別生僻字詞可以以注音釋義,或將其翻譯成白話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史料所蘊涵的意思,使學生掌握一般的精讀和辨析史料的方法。補充與呈現史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更為重要的是精心設計富有啟發性、規律性且與史料和教材內容相關的問題,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
有時教材選取的史料並沒有設置問題,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還應根據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與史料本身特點,設計相應層次的問題。補充的課外史料更需要設計相關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用好、用足史料,促使學生思維向新情境的縱深推進,以更好地理解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內容。設計的問題應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不能過於簡單,設計的問題應能促使各層次學生進行思考,使他們通過思考有所得並提高能力,激發學生閱讀史料的興趣。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於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問題的解決既是史料研讀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種途徑。如人教版必修二第40頁「歷史縱橫」有一段史料:1845年,福州官員奏稱:洋貨「充積於廈口」。洋棉、洋布,「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閩產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根據材料的信息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小問題:為什麼1845年左右,洋貨會「充積於廈口」?洋貨暢銷、土布滯銷的原因是什麼?這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什麼影響?這樣的提問和回答就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重難點。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讀懂問題,再帶著問題去讀史料,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尋找史料中相關的內容,尤其是尋找相關的關鍵詞,從而提取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有效信息,也就相應地提升了學生提取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好了對史料的研讀和問題分析後,教師應指導學生分析、比較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並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歸納、概括從史料中獲得的認識,最後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整個過程體現的就是「論從史出」的意識。
3.精選試題中的材料分析部分進行精煉
在獲得了以上的學習經歷之後,就可以精選一些習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當然,在具體選取題目時也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和教學要求,明確訓練學生哪一方面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程度。材料題型基本以文字史料為主,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歷史知識的前提下,通過在閱讀、思考、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材料本身聯系相關的背景和史實,結合已掌握的史料分析方法,回答題目設置的問題。它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提取有效信息並對此進行整合的能力;考查對相關史實的識記、理解和歸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以及概括和文字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練習時可以對學生具體做題方式指導如下:首先,認真讀題,看清楚其中的有效信息和重要提示,如分析共有幾問、各自分值、相互之間的內在關系,做到回答時避免盲目性;然後帶著問題分析所給材料,找准其中的關鍵詞語和提示語,如材料中的時間概念、出處或作者姓名、特殊符號(雙引號、省略號)等,有助於正確作答。最後,結合所學知識,理清思路,列出答案提綱。
三 史料教學中避免出現的問題
由於史料的種類繁多,來源廣泛,史料本身存在多樣性、復雜性和主觀性等,加上一些教師並沒有對史料教學給予充分理解或很少利用,中學課堂史料教學上仍存在不少問題,這不僅無法提升課堂實效,還出現課堂效率低下甚至無效的現象。因此,我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出現以下現象: 1.史料的具體選用不恰當
在史料的選擇上,或是大量的史料堆砌;或是史料本身沒太多思維含量,沒有圍繞課程的重點與難點,與主要歷史知識關聯不緊密,這會讓學生無所適從;或是史料過短,無法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空間;或是史料過長,學生閱讀所需時間長,從而影響歷史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
在史料的具體運用過程中一般可以遵循:精讀史料,分析史料,得出結論三步驟。基本需要按此步驟實行,否則就可能出現偏差。比如說很多史料中的文言文部分,許多學生就是因為在考試中讀不懂史料,產生錯誤理解造成失分。這就談不上提取有效信息,最後也只能是聽由教師給出思路或答案;或是史料中問題的設置難度過大,不能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學生無法著手分析,不能達到知識的應用和升華;或是根本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這樣的史料教學基本上只是一種形式,當然也就無法提升課堂教學實效,甚至走向反面。
2.史料教學過程中缺乏史學方法的指引和培養
運用史料時沒有發揮史料的相應功能,沒有顯明歷史學本身特性,只把史料教學當成興趣激發的工具。史料運用的重點是在學生的興趣被教師所引史料激起後,能否提升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或者史料教學只是被當成呈現教材中各種敘述的證據,以證實教材所言的真實性,學生並沒有真正從中獲取任何史學方法和歷史學科能力。那麼這種教學即便是運用了史料,也達不到歷史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
運用史料並不是僅僅為了補充教師所講內容,或者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的相關題型訓練,而是為了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對史料的運用不夠規范、嚴謹,史料失真、失准
現代信息技術確實為史料的查找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存在著潛在的問題。特別是在網路資源的使用上需要注意,這就需要使用者進行嚴格的甄別,如果史料有誤,則會給予學生錯誤信息,也就形成錯誤的歷史情景。
史料是學習與研究歷史的依據和基礎,學習歷史必須建立在全面、真實的史料基礎之上。也許史料的採用確實給課堂帶來了「高效」,但歷史的底線是真實,如果為了解決某個問題,牽強附會、斷章取義、生搬硬套進行材料分析,必然會引發新一輪的問題與迷惑,效率反而更低。因此,落實在教學中,對史料的選擇和使用一定要遵循嚴謹、真實原則。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由此可見,新課標已將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作為開展歷史新課程改革、實現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媒體和途徑。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史料教學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空間。因此,作為歷史教師,不僅要充分認識史料運用的必要性,同時也更要思考如何發揮史料教學的最大效益,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⑽ 歷史。。。

歷史必修二上有,要總結么??
建國之初,我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
1953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1956年我國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我國基本建立。同年中共八大召開。重要成果1、確定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農業國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求,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2、確定總路線,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1958大躍進1959~1961三面紅旗 經濟困難(總體錯誤:違背了總路線,超越生產力水平,忽視客觀經濟水平~~
呼呼~~飄走~~~累死
必修二50~54

熱點內容
什麼是酒托 發布:2025-01-11 17:10:35 瀏覽:652
班主任失落 發布:2025-01-11 11:25:41 瀏覽:733
生物檢測法 發布:2025-01-11 10:32:16 瀏覽:437
班主任鬼使群 發布:2025-01-11 09:53:08 瀏覽:46
松原特崗教師 發布:2025-01-11 09:43:09 瀏覽:234
五年級語文測試題 發布:2025-01-11 09:26:16 瀏覽:322
數學怎麼教 發布:2025-01-11 08:53:29 瀏覽:21
初中教師德育工作計劃 發布:2025-01-11 08:52:49 瀏覽:72
地理地利 發布:2025-01-11 08:39:23 瀏覽:829
師生互懟圖 發布:2025-01-11 08:24:14 瀏覽: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