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九大地理人種

九大地理人種

發布時間: 2022-05-31 18:22:58

A. 世界上的人種主要有幾種 分別是哪幾種

人種是世界人類種族的簡稱,是指人類在一定的區域內,歷史上所形成的、在體質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性狀(包括膚色、眼色、發色和發型、身高、面型、頭型、鼻型、血型、遺傳性疾病等)的人群。人種的概念,最初於1684年由法國博物學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最早的人種分類,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墳墓的壁畫,它以不同的顏色區別人類,將人類分為四種:第一,將埃及人塗以赤色;第二,亞洲人塗以黃色;第三,南方尼格羅人塗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塗以白色。成為今日將人類分成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褐色人的基礎。 瑞典傑出的科學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類中,將世界人種劃分為:野蠻種——菲拉斯,怪物種——蒙斯托拉斯,理智種——塞比恩斯;進而按當時眾知的洲數,把理智種進一步分為歐洲白種人,亞洲黃種人、非洲黑種人和美洲人紅種人四大種族。
法國著名學者居維葉主張劃為三大人種,並以《舊約全書》中的諾亞三個兒子的名字分別命名為:閃人種、含人種、雅弗人種。這種從文化上、宗教上對人種進行劃分,人們很難接受。
被譽為「西方人類學鼻祖」、「人類之父」的德國格丁根大學教授布魯門馬赫,是第一個用科學方法進行分類的,他根據膚色、發色和發型、眼色、身高、頭型等體質特徵,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現生人類劃為五大人種:
①高加索人種(白種)。皮膚白色,頭發栗色,頭部幾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狹細,口校歐洲和西亞、北非的居民屬之,但芬蘭人、拉普蘭人等除外。
②蒙古人種(黃種)。皮膚黃色,頭發黑而直,頭部幾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顴骨隆起,眼裂狹細。西亞以外的亞洲人和北部的因紐特人、拉普蘭人和芬蘭人屬之,但不包括馬來人。
③非洲人種(黑種)。皮膚黑色,頭發黑而彎曲,頭部狹長,顴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脹厚,多數人有八字腳。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屬之。
④美洲人種(紅種)。皮膚銅色,頭發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寬,顴骨突出。除因紐特人外,其他美洲原住居民屬之。
⑤馬來人種(棕種)。皮膚黃褐色,頭發黑而縮,頭部中等狹細,鼻闊、口大。太平洋諸島和馬來半島居民屬之。這個劃分可說是人種的地理分類。 其實,美洲的紅種人並不存在,印第安人是黃色人種的一大分支,由於他們崇敬紅色,常用紅顏料塗臉,被誤為紅種人。再者,不同的人種有不同的血液特徵、遺傳疾並遺傳基因等,所以,學者們都用各自不同的標准對人種進行分類。因此,對現代人種的分類問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見。不過50年代以後,在布氏分類基礎上又增加了指紋、血型等指標,使人種的劃分逐漸與現代科學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目前公認的人種劃分標准。
黑種人起源於熱帶赤道地區,該地區在一年之內受到太陽的直射時間長,氣溫高,紫外線強烈。長期居住在此地的人群,經長期自然選擇,逐漸形成一系列適應性特徵:皮膚內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保護皮膚內部結構免遭損害;體表汗腺密度特別大,以便在極度炎熱時能維持或迅速恢復正常體溫;鼻低寬,鼻孔通道短,嘴唇厚、嘴裂大、體毛少,便於散熱;頭發象羊毛一樣捲曲,使每根卷發周圍都有許多空隙,空隙充滿空氣,空氣傳熱性差,因此,卷發有隔熱作用,保護頭腦不受傷害等。 白種人起源於較為寒冷地區,該地區陽光斜射,光線較為微弱,紫外線也弱,當地居民體內黑色素含量低,皮膚呈淺色;身體較粗壯高大,以減少熱量散失;鼻子高窄,鼻孔通道較長,以預熱吸進的冷空氣;體表毛發密稠,以防寒冷等。
黃種人起源於溫帶地區,其膚色和身體特徵的適應性具有黑白兩色人種的過渡性。
近幾百年來歷史證明,以上三大人種的相互混合,又長期地穩定在一定的地域內,也能產生新的人種。如美國黑人其祖先來自非洲,它們與歐洲去的美國白人長期混合,現美國黑人體內已有20%以上白種人遺傳因子,所以,在體質上已明顯地區別於非洲黑人,構成新的人種。在巴西,則是印第安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本人、中國人等的混合,經過相當長的時期,也形成了新的人種——混血人種。
美國科學家S·M長恩,在經過長達10年的醞釀和調查之後,他認為全世界有9大地理人種,並劃分出32地域人種。
1.美洲印第安人種
指歐洲人、非洲人到來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個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們散布在偏僻的地區,以狩獵、採集或半農業為主,人口不多,在遺傳上常呈完全獨立的狀態。其特徵是具有棕黃色皮膚,黑色粗直的頭發,鏟形門牙,突出的顴骨,鼻樑較突,體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頻率高,明顯地不同於有聯系的亞洲地理人種的血型。
2.波利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於東太平洋廣大地區,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群島,直至紐西蘭一帶的人群。
3.美拉尼西亞——巴布亞人種
指分布在新幾內亞島、斐濟群島和西色為棕色,寬鼻型,黑色頭發呈直或捲曲狀,體毛少,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少。
太平洋其它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呈暗棕色,圓型頭,毛發捲曲,眉脊發達,鼻尖呈鉤形,肩胛窄。
4.澳大利亞人種
指歐洲人到來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徵是褐色皮膚、波狀或捲曲狀頭發,線狀體型,有很大的牙齒、明顯的眉毛脊,頜骨外突,體毛中等濃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很低。
5.亞洲地理人種
主要指分布在亞洲大陸,乃至日本、菲律賓、蘇門答臘、婆羅洲群島等地的人種,又稱為蒙古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呈淺黃色,頭發黑而直,胡須與汗毛稀少,臉形扁平,顴骨較高,眼皮有波浪狀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頻率很高。
6.印度地理人種
指分布在南亞,自喜馬拉雅山南麓到炎熱的印度洋地區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自北至南由淺色到深色,眼睛呈藍色,頭發呈黑色或黃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高,不同於歐洲地理人種,而與亞洲地理人種相似。
7.歐洲人種
包括分布在歐洲的若乾地域人種,以及部分散居於西亞、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種,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種。其特徵是膚色淺,鼻樑高窄,頭發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黃色或褐黑色,嘴唇薄,體毛濃度,胡須和腮毛特別發達。男子禿頂頻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摻入A2血型,Rn型頻率高。
8.非洲人種
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個非洲在內的若乾地域人種,又稱尼格羅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黑至深褐色,頭發短而捲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寬,頜部明顯突出,體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頻率高,體內常具有對瘧疾有相對免疫力的鐮刀形血球。
9.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身材矮小,膚色、毛色較深,長頭型,頭發多呈波紋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頻率與波利尼西亞人種相似,但B型頻率較高。
長恩的九大地理人種分類的長處是簡便好記,比較符合客觀實際,因而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公認。但也有缺陷,如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太大了;南美印第安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在體質上也有明顯的區別,應考慮分開歸屬問題。再如長恩的人種劃分都局限在公元1500年以前(即地理大發現時代以前)的人種分類和分布,忽視了地理大發現時代及其以後,歐洲人、非洲人等向南北美洲、澳洲等地的大遷移,由此引起了人種大融合,從根本上改變了美洲、澳洲人種分布等事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融合愈來愈靠近,由此可把南北美洲劃為北美地理人種和拉丁美洲地理人種,是比較適宜的。
另外,還有報道稱在熱帶雨林地區,考古探險隊員曾發現罕見的綠色人種和藍色人種,不過這些都沒有得到充分考評。

B. 尼格羅地理人種的介紹

尼格羅地理人種,又稱非洲地理人種(African geographical race)。世界九大地理人種之一,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廣大地區。

C. 世界上有幾大種族

人種是世界人類種族的簡稱,是指人類在一定的區域內,歷史上所形成的、在體質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性狀(包括膚色、眼色、發色和發型、身高、面型、頭型、鼻型、血型、遺傳性疾病等)的人群。人種的概念,最初於1684年由法國博物學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最早的人種分類,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墳墓的壁畫,它以不同的顏色區別人類,將人類分為四種:第一,將埃及人塗以赤色;第二,亞洲人塗以黃色;第三,南方尼格羅人塗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塗以白色。成為今日將人類分成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褐色人的基礎。 瑞典傑出的科學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類中,將世界人種劃分為:野蠻種——菲拉斯,怪物種——蒙斯托拉斯,理智種——塞比恩斯;進而按當時眾知的洲數,把理智種進一步分為歐洲白種人,亞洲黃種人、非洲黑種人和美洲人紅種人四大種族。
法國著名學者居維葉主張劃為三大人種,並以《舊約全書》中的諾亞三個兒子的名字分別命名為:閃人種、含人種、雅弗人種。這種從文化上、宗教上對人種進行劃分,人們很難接受。
被譽為「西方人類學鼻祖」、「人類之父」的德國格丁根大學教授布魯門馬赫,是第一個用科學方法進行分類的,他根據膚色、發色和發型、眼色、身高、頭型等體質特徵,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現生人類劃為五大人種:
①高加索人種(白種)。皮膚白色,頭發栗色,頭部幾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狹細,口校歐洲和西亞、北非的居民屬之,但芬蘭人、拉普蘭人等除外。
②蒙古人種(黃種)。皮膚黃色,頭發黑而直,頭部幾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顴骨隆起,眼裂狹細。西亞以外的亞洲人和北部的因紐特人、拉普蘭人和芬蘭人屬之,但不包括馬來人。
③非洲人種(黑種)。皮膚黑色,頭發黑而彎曲,頭部狹長,顴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脹厚,多數人有八字腳。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屬之。
④美洲人種(紅種)。皮膚銅色,頭發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寬,顴骨突出。除因紐特人外,其他美洲原住居民屬之。
⑤馬來人種(棕種)。皮膚黃褐色,頭發黑而縮,頭部中等狹細,鼻闊、口大。太平洋諸島和馬來半島居民屬之。這個劃分可說是人種的地理分類。 其實,美洲的紅種人並不存在,印第安人是黃色人種的一大分支,由於他們崇敬紅色,常用紅顏料塗臉,被誤為紅種人。再者,不同的人種有不同的血液特徵、遺傳疾並遺傳基因等,所以,學者們都用各自不同的標准對人種進行分類。因此,對現代人種的分類問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見。不過50年代以後,在布氏分類基礎上又增加了指紋、血型等指標,使人種的劃分逐漸與現代科學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目前公認的人種劃分標准。
黑種人起源於熱帶赤道地區,該地區在一年之內受到太陽的直射時間長,氣溫高,紫外線強烈。長期居住在此地的人群,經長期自然選擇,逐漸形成一系列適應性特徵:皮膚內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保護皮膚內部結構免遭損害;體表汗腺密度特別大,以便在極度炎熱時能維持或迅速恢復正常體溫;鼻低寬,鼻孔通道短,嘴唇厚、嘴裂大、體毛少,便於散熱;頭發象羊毛一樣捲曲,使每根卷發周圍都有許多空隙,空隙充滿空氣,空氣傳熱性差,因此,卷發有隔熱作用,保護頭腦不受傷害等。 白種人起源於較為寒冷地區,該地區陽光斜射,光線較為微弱,紫外線也弱,當地居民體內黑色素含量低,皮膚呈淺色;身體較粗壯高大,以減少熱量散失;鼻子高窄,鼻孔通道較長,以預熱吸進的冷空氣;體表毛發密稠,以防寒冷等。
黃種人起源於溫帶地區,其膚色和身體特徵的適應性具有黑白兩色人種的過渡性。
近幾百年來歷史證明,以上三大人種的相互混合,又長期地穩定在一定的地域內,也能產生新的人種。如美國黑人其祖先來自非洲,它們與歐洲去的美國白人長期混合,現美國黑人體內已有20%以上白種人遺傳因子,所以,在體質上已明顯地區別於非洲黑人,構成新的人種。在巴西,則是印第安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本人、中國人等的混合,經過相當長的時期,也形成了新的人種——混血人種。
美國科學家S·M長恩,在經過長達10年的醞釀和調查之後,他認為全世界有9大地理人種,並劃分出32地域人種。
1.美洲印第安人種
指歐洲人、非洲人到來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個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們散布在偏僻的地區,以狩獵、採集或半農業為主,人口不多,在遺傳上常呈完全獨立的狀態。其特徵是具有棕黃色皮膚,黑色粗直的頭發,鏟形門牙,突出的顴骨,鼻樑較突,體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頻率高,明顯地不同於有聯系的亞洲地理人種的血型。
2.波利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於東太平洋廣大地區,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群島,直至紐西蘭一帶的人群。
3.美拉尼西亞——巴布亞人種
指分布在新幾內亞島、斐濟群島和西色為棕色,寬鼻型,黑色頭發呈直或捲曲狀,體毛少,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少。
太平洋其它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呈暗棕色,圓型頭,毛發捲曲,眉脊發達,鼻尖呈鉤形,肩胛窄。
4.澳大利亞人種
指歐洲人到來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徵是褐色皮膚、波狀或捲曲狀頭發,線狀體型,有很大的牙齒、明顯的眉毛脊,頜骨外突,體毛中等濃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很低。
5.亞洲地理人種
主要指分布在亞洲大陸,乃至日本、菲律賓、蘇門答臘、婆羅洲群島等地的人種,又稱為蒙古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呈淺黃色,頭發黑而直,胡須與汗毛稀少,臉形扁平,顴骨較高,眼皮有波浪狀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頻率很高。
6.印度地理人種
指分布在南亞,自喜馬拉雅山南麓到炎熱的印度洋地區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自北至南由淺色到深色,眼睛呈藍色,頭發呈黑色或黃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高,不同於歐洲地理人種,而與亞洲地理人種相似。
7.歐洲人種
包括分布在歐洲的若乾地域人種,以及部分散居於西亞、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種,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種。其特徵是膚色淺,鼻樑高窄,頭發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黃色或褐黑色,嘴唇薄,體毛濃度,胡須和腮毛特別發達。男子禿頂頻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摻入A2血型,Rn型頻率高。
8.非洲人種
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個非洲在內的若乾地域人種,又稱尼格羅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黑至深褐色,頭發短而捲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寬,頜部明顯突出,體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頻率高,體內常具有對瘧疾有相對免疫力的鐮刀形血球。
9.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身材矮小,膚色、毛色較深,長頭型,頭發多呈波紋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頻率與波利尼西亞人種相似,但B型頻率較高。
長恩的九大地理人種分類的長處是簡便好記,比較符合客觀實際,因而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公認。但也有缺陷,如

D. 世界人種的分布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各人種的體質形態與生活環境為相適應的。

與動物物種產生和分化的過程一樣,形成現代各人種的自然過程仍然受基因突變、變異的隨機擴散、遷移和自然選擇四個基本因素控制。在這些因素作用下,現生各人種在某些形態特徵和某些生物化學特徵上顯示了程度不同的差異。

各人種的體質形態與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居住在炎熱的非洲沙漠的尼格羅人的肢體細長;而在嚴寒的北極生活的因紐特人則肢體粗短,這與身體熱量的保持和散發有關。赤道附近尼格羅人的皮膚含有較多的色素,可以避免過多的紫外線照射,他們捲曲的頭發也可起隔熱的作用。

(4)九大地理人種擴展閱讀:

人種的相關發展:

1、蒙古人種、高加索人種、尼格羅人種三大人種主幹的體質特徵在約 3.5萬年前開始出現的。在亞、歐、非三大洲發現的晚期智人的化石證明他們在該地區延續發展。

2、蒙古人種起源於中亞和東亞。中國北京周口店山頂洞和廣西柳江縣通天岩發現的晚期智人頭骨化石表現了以黃種人特徵為主導的特徵。

3、蒙古人種從印度尼西亞,或者還有其他的地方,航海到澳大利亞,比到美洲去的歷史或許稍早一些。在澳大利亞的芒戈湖、科阿沼澤發現的人類化石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類型,因此有人認為曾經有過兩次從亞洲向澳洲的遷移。

4、非洲尼格羅人與在該地區發現的晚期智人在體質特徵上的繼承關系很明顯,大部分人認為他們起源於非洲本土。但是,地區內變種分化的較晚。

E. 9大地理人種,22個地域人種分別是什麼以及人種或者地理人種學的相關書籍介紹基本!

1.美洲印第安人種 指歐洲人、非洲人到來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個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們散布在偏僻的地區,以狩獵、採集或半農業為主,人口不多,在遺傳上常呈完全獨立的狀態。其特徵是具有棕黃色皮膚,黑色粗直的頭發,鏟形門牙,突出的顴骨,鼻樑較突,體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頻率高,明顯地不同於有聯系的亞洲地理人種的血型。 2.波利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於東太平洋廣大地區,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群島,直至紐西蘭一帶的人群。 3.美拉尼西亞——巴布亞人種 指分布在新幾內亞島、斐濟群島和西色為棕色,寬鼻型,黑色頭發呈直或捲曲狀,體毛少,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少。 太平洋其它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呈暗棕色,圓型頭,毛發捲曲,眉脊發達,鼻尖呈鉤形,肩胛窄。 4.澳大利亞人種 指歐洲人到來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徵是褐色皮膚、波狀或捲曲狀頭發,線狀體型,有很大的牙齒、明顯的眉毛脊,頜骨外突,體毛中等濃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很低。 5.亞洲地理人種 主要指分布在亞洲大陸,乃至日本、菲律賓、蘇門答臘、婆羅洲群島等地的人種,又稱為蒙古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呈淺黃色,頭發黑而直,胡須與汗毛稀少,臉形扁平,顴骨較高,眼皮有波浪狀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頻率很高。 6.印度地理人種 指分布在南亞,自喜馬拉雅山南麓到炎熱的印度洋地區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自北至南由淺色到深色,眼睛呈藍色,頭發呈黑色或黃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高,不同於歐洲地理人種,而與亞洲地理人種相似。 7.歐洲人種 包括分布在歐洲的若乾地域人種,以及部分散居於西亞、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種,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種。其特徵是膚色淺,鼻樑高窄,頭發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黃色或褐黑色,嘴唇薄,體毛濃度,胡須和腮毛特別發達。男子禿頂頻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摻入A2血型,Rn型頻率高。 8.非洲人種 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個非洲在內的若乾地域人種,又稱尼格羅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黑至深褐色,頭發短而捲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寬,頜部明顯突出,體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頻率高,體內常具有對瘧疾有相對免疫力的鐮刀形血球。 9.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身材矮小,膚色、毛色較深,長頭型,頭發多呈波紋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頻率與波利尼西亞人種相似,但B型頻率較高。
這是九大地理人種,至於22個地域人種就不知道了,關於人種的書有一本叫《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

F. 地理:各個人種及分布位置

人種是世界人類種族的簡稱,是指人類在一定的區域內,歷史上所形成的、在體質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性狀(包括膚色、眼色、發色和發型、身高、面型、頭型、鼻型、血型、遺傳性疾病等)的人群。人種的概念,最初於1684年由法國博物學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最早的人種分類,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墳墓的壁畫,它以不同的顏色區別人類,將人類分為四種:第一,將埃及人塗以赤色;第二,亞洲人塗以黃色;第三,南方尼格羅人塗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塗以白色。成為今日將人類分成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褐色人的基礎。 瑞典傑出的科學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類中,將世界人種劃分為:野蠻種——菲拉斯,怪物種——蒙斯托拉斯,理智種——塞比恩斯;進而按當時眾知的洲數,把理智種進一步分為歐洲白種人,亞洲黃種人、非洲黑種人和美洲人紅種人四大種族。
法國著名學者居維葉主張劃為三大人種,並以《舊約全書》中的諾亞三個兒子的名字分別命名為:閃人種、含人種、雅弗人種。這種從文化上、宗教上對人種進行劃分,人們很難接受。
被譽為「西方人類學鼻祖」、「人類之父」的德國格丁根大學教授布魯門馬赫,是第一個用科學方法進行分類的,他根據膚色、發色和發型、眼色、身高、頭型等體質特徵,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現生人類劃為五大人種:
①高加索人種(白種)。皮膚白色,頭發栗色,頭部幾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狹細,口校歐洲和西亞、北非的居民屬之,但芬蘭人、拉普蘭人等除外。
②蒙古人種(黃種)。皮膚黃色,頭發黑而直,頭部幾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顴骨隆起,眼裂狹細。西亞以外的亞洲人和北部的因紐特人、拉普蘭人和芬蘭人屬之,但不包括馬來人。
③非洲人種(黑種)。皮膚黑色,頭發黑而彎曲,頭部狹長,顴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脹厚,多數人有八字腳。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屬之。
④美洲人種(紅種)。皮膚銅色,頭發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寬,顴骨突出。除因紐特人外,其他美洲原住居民屬之。
⑤馬來人種(棕種)。皮膚黃褐色,頭發黑而縮,頭部中等狹細,鼻闊、口大。太平洋諸島和馬來半島居民屬之。這個劃分可說是人種的地理分類。 其實,美洲的紅種人並不存在,印第安人是黃色人種的一大分支,由於他們崇敬紅色,常用紅顏料塗臉,被誤為紅種人。再者,不同的人種有不同的血液特徵、遺傳疾並遺傳基因等,所以,學者們都用各自不同的標准對人種進行分類。因此,對現代人種的分類問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見。不過50年代以後,在布氏分類基礎上又增加了指紋、血型等指標,使人種的劃分逐漸與現代科學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目前公認的人種劃分標准。
黑種人起源於熱帶赤道地區,該地區在一年之內受到太陽的直射時間長,氣溫高,紫外線強烈。長期居住在此地的人群,經長期自然選擇,逐漸形成一系列適應性特徵:皮膚內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保護皮膚內部結構免遭損害;體表汗腺密度特別大,以便在極度炎熱時能維持或迅速恢復正常體溫;鼻低寬,鼻孔通道短,嘴唇厚、嘴裂大、體毛少,便於散熱;頭發象羊毛一樣捲曲,使每根卷發周圍都有許多空隙,空隙充滿空氣,空氣傳熱性差,因此,卷發有隔熱作用,保護頭腦不受傷害等。 白種人起源於較為寒冷地區,該地區陽光斜射,光線較為微弱,紫外線也弱,當地居民體內黑色素含量低,皮膚呈淺色;身體較粗壯高大,以減少熱量散失;鼻子高窄,鼻孔通道較長,以預熱吸進的冷空氣;體表毛發密稠,以防寒冷等。
黃種人起源於溫帶地區,其膚色和身體特徵的適應性具有黑白兩色人種的過渡性。
近幾百年來歷史證明,以上三大人種的相互混合,又長期地穩定在一定的地域內,也能產生新的人種。如美國黑人其祖先來自非洲,它們與歐洲去的美國白人長期混合,現美國黑人體內已有20%以上白種人遺傳因子,所以,在體質上已明顯地區別於非洲黑人,構成新的人種。在巴西,則是印第安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本人、中國人等的混合,經過相當長的時期,也形成了新的人種——混血人種。
美國科學家S·M長恩,在經過長達10年的醞釀和調查之後,他認為全世界有9大地理人種,並劃分出32地域人種。
1.美洲印第安人種
指歐洲人、非洲人到來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個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們散布在偏僻的地區,以狩獵、採集或半農業為主,人口不多,在遺傳上常呈完全獨立的狀態。其特徵是具有棕黃色皮膚,黑色粗直的頭發,鏟形門牙,突出的顴骨,鼻樑較突,體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頻率高,明顯地不同於有聯系的亞洲地理人種的血型。
2.波利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於東太平洋廣大地區,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群島,直至紐西蘭一帶的人群。
3.美拉尼西亞——巴布亞人種
指分布在新幾內亞島、斐濟群島和西色為棕色,寬鼻型,黑色頭發呈直或捲曲狀,體毛少,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少。
太平洋其它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呈暗棕色,圓型頭,毛發捲曲,眉脊發達,鼻尖呈鉤形,肩胛窄。
4.澳大利亞人種
指歐洲人到來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徵是褐色皮膚、波狀或捲曲狀頭發,線狀體型,有很大的牙齒、明顯的眉毛脊,頜骨外突,體毛中等濃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很低。
5.亞洲地理人種
主要指分布在亞洲大陸,乃至日本、菲律賓、蘇門答臘、婆羅洲群島等地的人種,又稱為蒙古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呈淺黃色,頭發黑而直,胡須與汗毛稀少,臉形扁平,顴骨較高,眼皮有波浪狀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頻率很高。
6.印度地理人種
指分布在南亞,自喜馬拉雅山南麓到炎熱的印度洋地區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自北至南由淺色到深色,眼睛呈藍色,頭發呈黑色或黃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高,不同於歐洲地理人種,而與亞洲地理人種相似。
7.歐洲人種
包括分布在歐洲的若乾地域人種,以及部分散居於西亞、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種,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種。其特徵是膚色淺,鼻樑高窄,頭發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黃色或褐黑色,嘴唇薄,體毛濃度,胡須和腮毛特別發達。男子禿頂頻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摻入A2血型,Rn型頻率高。
8.非洲人種
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個非洲在內的若乾地域人種,又稱尼格羅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黑至深褐色,頭發短而捲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寬,頜部明顯突出,體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頻率高,體內常具有對瘧疾有相對免疫力的鐮刀形血球。
9.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身材矮小,膚色、毛色較深,長頭型,頭發多呈波紋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頻率與波利尼西亞人種相似,但B型頻率較高。
長恩的九大地理人種分類的長處是簡便好記,比較符合客觀實際,因而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公認。但也有缺陷,如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太大了;南美印第安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在體質上也有明顯的區別,應考慮分開歸屬問題。再如長恩的人種劃分都局限在公元1500年以前(即地理大發現時代以前)的人種分類和分布,忽視了地理大發現時代及其以後,歐洲人、非洲人等向南北美洲、澳洲等地的大遷移,由此引起了人種大融合,從根本上改變了美洲、澳洲人種分布等事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融合愈來愈靠近,由此可把南北美洲劃為北美地理人種和拉丁美洲地理人種,是比較適宜的。
另外,還有報道稱在熱帶雨林地區,考古探險隊員曾發現罕見的綠色人種和藍色人種,不過這些都沒有得到充分考評。

G. 9大地理人種,22個地域人種分別是什麼以及人種或者地理人種學的相關書籍介紹基本!

1.美洲印第安人種 指歐洲人、非洲人到來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個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們散布在偏僻的地區,以狩獵、採集或半農業為主,人口不多,在遺傳上常呈完全獨立的狀態。其特徵是具有棕黃色皮膚,黑色粗直的頭發,鏟形門牙,突出的顴骨,鼻樑較突,體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頻率高,明顯地不同於有聯系的亞洲地理人種的血型。 2.波利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於東太平洋廣大地區,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群島,直至紐西蘭一帶的人群。 3.美拉尼西亞——巴布亞人種 指分布在新幾內亞島、斐濟群島和西色為棕色,寬鼻型,黑色頭發呈直或捲曲狀,體毛少,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少。 太平洋其它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呈暗棕色,圓型頭,毛發捲曲,眉脊發達,鼻尖呈鉤形,肩胛窄。 4.澳大利亞人種 指歐洲人到來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徵是褐色皮膚、波狀或捲曲狀頭發,線狀體型,有很大的牙齒、明顯的眉毛脊,頜骨外突,體毛中等濃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很低。 5.亞洲地理人種 主要指分布在亞洲大陸,乃至日本、菲律賓、蘇門答臘、婆羅洲群島等地的人種,又稱為蒙古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呈淺黃色,頭發黑而直,胡須與汗毛稀少,臉形扁平,顴骨較高,眼皮有波浪狀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頻率很高。 6.印度地理人種 指分布在南亞,自喜馬拉雅山南麓到炎熱的印度洋地區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自北至南由淺色到深色,眼睛呈藍色,頭發呈黑色或黃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高,不同於歐洲地理人種,而與亞洲地理人種相似。 7.歐洲人種 包括分布在歐洲的若乾地域人種,以及部分散居於西亞、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種,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種。其特徵是膚色淺,鼻樑高窄,頭發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黃色或褐黑色,嘴唇薄,體毛濃度,胡須和腮毛特別發達。男子禿頂頻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摻入A2血型,Rn型頻率高。 8.非洲人種 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個非洲在內的若乾地域人種,又稱尼格羅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黑至深褐色,頭發短而捲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寬,頜部明顯突出,體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頻率高,體內常具有對瘧疾有相對免疫力的鐮刀形血球。 9.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身材矮小,膚色、毛色較深,長頭型,頭發多呈波紋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頻率與波利尼西亞人種相似,但B型頻率較高。
這是九大地理人種,至於22個地域人種就不知道了,關於人種的書有一本叫《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

H. 高加索地理人種的介紹

高加索地理人種又稱歐羅巴地理人種,曾稱印歐人種。世界九大地理人種之一,原分布於歐洲、西亞、北非,中世紀以後迅速擴張到美洲、澳洲,並部分定居於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膚色白,極淺者可見皮下微血管反映的血色,深者可趨棕色。發細、直或波狀至微捲曲,發色金黃至棕褐、亞麻色等。面部窄長者較多,鼻狹而直,鼻樑高,尖端呈鷹鉤狀者多。體毛濃密,男子禿頂者多。有A2型血型,Rh 陰性出現率高,約15%

I. 蒙古地理人種的介紹

世界九大地理人種之一,為人口最多的人種。約佔世界人口的70%以上。分布於烏拉爾山以東的亞洲以及北極圈內的美洲部分地區,部分還分布在澳大利亞、非洲和歐洲。膚色白至淺黃、微褐至暗褐色不等。眼褐色。粗黑直發至波狀發,以直發為主,直徑超過100毫微米。

J. 世界上有幾種人

美國科學家S·M長恩,在經過長達10年的醞釀和調查之後,他認為全世界有9大地理人種,並劃分出32地域人種。
1.美洲印第安人種
指歐洲人、非洲人到來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個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們散布在偏僻的地區,以狩獵、採集或半農業為主,人口不多,在遺傳上常呈完全獨立的狀態。其特徵是具有棕黃色皮膚,黑色粗直的頭發,鏟形門牙,突出的顴骨,鼻樑較突,體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頻率高,明顯地不同於有聯系的亞洲地理人種的血型。
2.波利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於東太平洋廣大地區,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群島,直至紐西蘭一帶的人群。
3.美拉尼西亞——巴布亞人種
指分布在新幾內亞島、斐濟群島和西色為棕色,寬鼻型,黑色頭發呈直或捲曲狀,體毛少,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少。
太平洋其它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呈暗棕色,圓型頭,毛發捲曲,眉脊發達,鼻尖呈鉤形,肩胛窄。
4.澳大利亞人種
指歐洲人到來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徵是褐色皮膚、波狀或捲曲狀頭發,線狀體型,有很大的牙齒、明顯的眉毛脊,頜骨外突,體毛中等濃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很低。
5.亞洲地理人種
主要指分布在亞洲大陸,乃至日本、菲律賓、蘇門答臘、婆羅洲群島等地的人種,又稱為蒙古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呈淺黃色,頭發黑而直,胡須與汗毛稀少,臉形扁平,顴骨較高,眼皮有波浪狀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頻率很高。
6.印度地理人種
指分布在南亞,自喜馬拉雅山南麓到炎熱的印度洋地區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自北至南由淺色到深色,眼睛呈藍色,頭發呈黑色或黃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高,不同於歐洲地理人種,而與亞洲地理人種相似。
7.歐洲人種
包括分布在歐洲的若乾地域人種,以及部分散居於西亞、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種,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種。其特徵是膚色淺,鼻樑高窄,頭發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黃色或褐黑色,嘴唇薄,體毛濃度,胡須和腮毛特別發達。男子禿頂頻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摻入A2血型,Rn型頻率高。
8.非洲人種
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個非洲在內的若乾地域人種,又稱尼格羅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黑至深褐色,頭發短而捲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寬,頜部明顯突出,體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頻率高,體內常具有對瘧疾有相對免疫力的鐮刀形血球。
9.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身材矮小,膚色、毛色較深,長頭型,頭發多呈波紋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頻率與波利尼西亞人種相似,但B型頻率較高。
長恩的九大地理人種分類的長處是簡便好記,比較符合客觀實際,因而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公認。但也有缺陷,如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太大了;南美印第安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在體質上也有明顯的區別,應考慮分開歸屬問題。再如長恩的人種劃分都局限在公元1500年以前(即地理大發現時代以前)的人種分類和分布,忽視了地理大發現時代及其以後,歐洲人、非洲人等向南北美洲、澳洲等地的大遷移,由此引起了人種大融合,從根本上改變了美洲、澳洲人種分布等事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融合愈來愈靠近,由此可把南北美洲劃為北美地理人種和拉丁美洲地理人種,是比較適宜的。
另外,還有報道稱在熱帶雨林地區,考古探險隊員曾發現罕見的綠色人種和藍色人種,不過這些都沒有得到充分考評。

熱點內容
班主任失落 發布:2025-01-11 11:25:41 瀏覽:733
生物檢測法 發布:2025-01-11 10:32:16 瀏覽:437
班主任鬼使群 發布:2025-01-11 09:53:08 瀏覽:46
松原特崗教師 發布:2025-01-11 09:43:09 瀏覽:234
五年級語文測試題 發布:2025-01-11 09:26:16 瀏覽:322
數學怎麼教 發布:2025-01-11 08:53:29 瀏覽:21
初中教師德育工作計劃 發布:2025-01-11 08:52:49 瀏覽:72
地理地利 發布:2025-01-11 08:39:23 瀏覽:829
師生互懟圖 發布:2025-01-11 08:24:14 瀏覽:501
高中語文ppt 發布:2025-01-11 07:54:38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