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與物理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觀察了大量西周時代的青銅器,發現當時人們已經具有物理學中一種極其重要的思想觀念——「對稱」。
對稱
西安半坡村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遺址里,有一種尖底瓶,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它可以印證文獻的記載,從中分析出距今5000~7000年以前的人們具有了哪些力學知識。那裡還出土一種叫做「甑」的泥制器皿,世界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1900~1995)[英]認為,那可能是人類最原始的蒸氣發生器,這在熱學史上應當是很重要的。此外,一些古建築也向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內容,譬如山西省的應縣佛宮寺木塔,是明暗九層、高達66.49米的純木結構的建築珍品,迄今已經歷九百多個寒暑,不僅風雨侵蝕,經受了烈度5度以上的強烈地震就有12次之多,此外還經受了強風、炮擊等強烈震動,而仍然保持完好,這反映了它的力學結構十分科學合理,從中可以分析出一系列的理論知識。還有些古建築甚至有了類似的避雷設施,為古代電磁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此外,還有不少古代水利工程設施如都江堰等,也能向我們提供某些流體力學的原始材料。至於現存的那些古天文儀器,更是光學史料的十分豐富的來源。編鍾、魚洗是聲學史的珍貴材料的淵藪。另外,還有一些碑刻與出土文物之類的東西,有文字或圖畫。例如遼陽三道壕的漢墓中,有不少壁畫,其中就有一幅畫著風車,這使我們確知距今1700年前,人們就知道如何巧妙地使用空氣流動的能量了。總之,這方面蘊藏著豐富的潛在材料。
B. 理科生想學文物修復與鑒定
07年已經取消此專業。
我國在04年到07年 試點開設的專科專業 共計培養632人 培養目的:培養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及陳列展覽單位、考古部門、文物單位、海關、新聞出版社、教育等部門從事文物與博物館管理、鑒定和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學科要求
培養要求:各類文物的歷史文獻、科學技術、藝術評定、真偽鑒定及價值評估、以學術為基礎,以技術為特長、培養具有學術基礎的復合型藝術品鑒定專家人才
07年後我國取消此專業,因為我國博物館體制改革跟近不足 接受和消化不足畢業人數的2%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修養,掌握文物鑒定和修復知識和技能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參與文物緝私 具有一定戰斗能力的人員。
專業核心能力:具有文物鑒定的基本知識與能力文物的修理整復技術與技能。
專業核心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防衛格鬥、古代漢語基礎、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世界考古簡史、博物館學、考古學通論、美學、中國美術史、文物學概論、美術考古概論、世界古代藝術、中國古代建築、中國繪畫、中國雕塑、中國陶瓷、中國文房四寶、中國印章、中國錢幣、文物鑒定、文物修復、書畫鑒定實訓、錢幣鑒定實訓、陶瓷鑒定實訓、文房四寶及印章鑒定實訓等。
C. 文物的保護知識有哪些
文物保護技術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Cultural Relics文物保護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專業知識,包括文物製作、保護以及與防治有關的科學技術、材料性能、操作工藝和各種勘察、檢測等。文物在保存過程中,經受著兩種因素的破壞,即:①人為的破壞。如古建築、石窟寺、古墓葬被戰火焚毀、被拆除或維修不當失去原貌;銅鐵器、書畫、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護、搬運不當被損壞。②風、雨、雷、電、火、地震、光線、蟲害、黴菌等自然因素對文物造成的破壞。
中國文物保護方面的技藝歷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撥正歪閃古建築梁架的記載,另據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載,成都曾遷移三堵牆的壁畫,經過 200多年仍完好如初。字畫保護的揭裱技術,到唐代已相當成熟。「漆粘石頭,鰾粘木」更是流傳很久的修復石質文物和木質文物的傳統技藝。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檢測技術逐漸引進到文物保護工作中來。
歐洲一些國家在18世紀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賽因修復壁畫的傳統技藝,一直流傳到現在。
防護技術 文物保護應遵照預防為主,維修為輔的方針。不可移動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術來解決,而防蟲害、鳥害等,則主要採用工程技術與化學處理相結合的辦法。
大氣中的粉塵、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對文物的污染超過國家規定標准時,應解除污染源,在國家標准許可范圍內的,應綠化環境、減輕污染,同時要嚴格控制新添污染源。
可移動文物的防護,應首先注意博物館庫房和陳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護措施,然後再對不同質地的各類文物分別進行防護,如銅鐵器的防銹,磚石質地文物的防風化,絲綢紙張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修復技術 木構建築物整體歪閃,打牮撥正後,再作加固處理。構件局部殘損應剔補、墩接。大構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飽和聚酯樹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嚴重的按原制更換。
磚石結構古建築,整體歪閃,應先做定點、定期觀測,經加固後穩定的,就不再做地基處理。裂縫可採用加箍和灌漿的方法加固,砌體殘缺可剔補,如無法剔補可局部或全部拆除並按原樣重砌。石窟寺的山體裂隙,採用噴鉚加固或灌漿加固,滲水漏水處要疏導、截流。石雕、石刻等石質文物表面風化應用有機硅類的高分子材料封護。
古建築的修復,應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盡量保留原構件,以保留古建築的歷史價值。對於古建築中帶有雕刻的瓦獸件、木雕、磚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要慎重處理,盡量做到不換或少換。對塑像、壁畫、彩畫等附屬藝術品,更不能隨意修補。
可移動文物的修復,可採取傳統技藝與近代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如銅器害銹,可用機械取除或用電解還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脫水,可用自然乾燥法,或用醇醚聯浸、冰凍升華、高分子材料滲透聚合法;殘毀的書畫多採用傳統的揭裱方法修復;近代書刊可用絲網加固;古代絲網絹帛可用熏蒸法殺菌;脆弱紡織品可用絲網加固或傳統的裝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斷裂用蟲膠或環氧樹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文物修復中採用的新材料、新工藝必須保證不損害文物的歷史價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質、色澤、強度等,同時還要有可逆性。古建築構件維修時所用的新材料還應遵守只能加強不能代替的原則。
檢測技術 主要用於對文物殘傷痕跡的探測、質地結構化學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測定。探傷常用 X光、超聲波等;質地結構的分析常用電子顯微鏡、金相顯微鏡觀測;文物的化學成分常用光譜、質譜分析;模糊不清、顯示反差甚小的墨跡繪畫等,可採取紅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質可用碳十四測定年代;陶瓷磚瓦等可用熱釋光測定年代。
石質文物保護技術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Stone Cultural Relics石質文物因受到日照、水浸蝕、地震等自然營力作用和環境污染、小氣候改變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粉化、變色、生霉、起甲、酥鹼、劈裂、蝕空、凝漿、崩塌、傾覆等破壞形態。
石窟寺保護技術 首先應調查病害。調查工作有以下幾個步驟:①測繪地形圖、窟區平面圖、立面圖、縱橫剖面圖等。測圖方法有經緯儀導線測量、控制網測量、小平板測量。在進行立面測量、窟內石雕藝術品測繪時,可採用近景攝影測量的方法。②環境質量評價。包括文物所在山體的地層、岩性、構造,水文地質條件,氣象、水文、地震資料,污染源及造成的危害等。應指出文物受到的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③地球物理勘探。為解決某個特殊目的而用,要在滿足物理前提與必需的工作條件下才能收效。目前利用的物探方法有:直流電阻率法尋找滲水途徑,微電極系法探測石窟表面風化層厚度,聲波法測石窟風化程度,地震勘探進行窟前考古等。④穩定性分析。許多石窟位於陡立的邊坡內,屬於陡坡與洞室相結合的三向空間。分析其穩定性應從文物所在山體的岩性、裂隙、變形破壞過程、力學分析計算等方面進行研究,預測其變形破壞規律。對於體量較大的危險岩體還應進行結構面的分析、計算。
預防措施是指改善文物所處的環境,避免各種風化應力的繼續破壞。主要措施是在石窟崖頂作防滲排水,改變並疏通地表水流的流向、位置並切斷與洞窟的聯系;查清裂隙走向、范圍,杜絕地表水流沿裂隙滲入窟內;採用窟前地面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窟內潮濕結露,防止劇烈的干濕交替變化等辦法,防止水對文物的侵蝕。為避免藝術品受日光、雨水、風沙的直接侵襲,還可修建窟檐進行保護。
石窟寺的加固主要為防止石窟的崩坍和藝術品風化。
措施有:①用護壁、擋牆、大型砌體或澆築體阻止裂隙的發展,防止懸岩塌落和抵禦岩體開裂。此法難以保持石窟現狀,易破壞崖壁的歷史遺存,在不得已情況下才使用。②噴錨加固。以不同長度的錨桿(粗鋼筋)採用水平或傾斜的不同方向穿過裂隙岩體,將不穩定岩體錨固在穩定岩體上,然後將錨桿端與細鋼筋網焊接,表面用高壓噴 5~15厘米厚的混凝土,再用山體岩粉罩面做舊。
沿一定間距留設排水孔,使少量滲水仍能排出。此法適合已經鬆弛、多裂隙、洞窟密集而岩體破碎的石窟山體。
它可起到加固、支撐、防風化作用,具有很大的承載力和安全儲備。缺點是會局部改變石窟外貌和掩蓋一些歷史遺存。③灌漿粘結。為石窟中雕刻藝術品斷裂、洞窟崖壁開裂、崩坍的加固保護方法之一。目前使用的灌漿粘結材料主要有環氧樹脂類、丙烯酸酯類及無機化學材料等。對材料性能要求接近於被加固岩石的物理力學性狀,並符合粘結性好、粘度低、可灌性好、室溫下可固化、耐凍融性、耐水性等要求。灌漿設備主要是用空氣壓縮機和特製灌漿桶。 檢查時要對灌漿的深度、 范圍、岩體強度、變形特性等進行檢查,保證灌漿加固的質量。
露天石質文物保護技術 先從研究石雕的風化形態著手,進行風化成因分類,然後據氣象要素、水害及潮濕環境的長期觀測與記錄,按石雕風化的深度系統取樣,並進行岩石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岩石氧化物的化學分析、薄片鑒定及風化產物的差熱分析、 X射線衍射分析、光譜分析、掃描電鏡觀察等工作,找出石雕風化的主要病因後,採用點荷載強度試驗及超聲波試驗,檢測石雕風化的程度,再根據岩石化學成分隨深度的變化,用物探電法及岩相鑒定等手段檢測石雕風化深度。
一般較完整,風化不嚴重的露天文物,應改善保護環境。對風化嚴重、不進行保護,無法保存的文物,才可使用防護材料。防護材料的使用應明確主要防止哪幾種風化營力,提出保護後應達到的主要指標,並要求材料無色、透明、不反光、不酥鹼、化學穩定性好、滲透能力強,具有抗風化能力,有一定固結強度等。一般使用的防護材料有高分子有機聚合材料(有機硅、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類、硅酮等)及無機化學材料。
為了文物的安全,必須慎重地對石雕防護層材料的性能進行各項檢測,包括:①防護層內的材料形態、充填程度及沿深度方向的變化;②物理力學性能:如孔隙率,透氣性,固結強度,耐磨蝕強度等;③抵禦水侵蝕的能力:如表面吸水率(毛細吸水率)、最大吸水率、憎水性、透水性等;④抗風化能力:如耐老化性能 (包括人工老化試驗及自然曝曬場 ),抗凍融試驗,安定性試驗,干濕交替試驗等;⑤化學穩定性:如耐酸性,可溶鹽、中溶鹽含量,抗污染能力等;⑥重塗性:為後人提供保護的可能性。
館藏石質文物保護技術 從墓葬或由野外放入博物館內收藏的石質文物需要表面除垢,清除內含的各種鹽類或微生物。主要方法有:①清除可溶鹽。一般是先在流水中較長時間浸洗,再用去離子水浸洗。體量大的石器,可用紙漿塗敷,干後揭取。②表面去垢。放入超聲波清洗器中,快速洗除。大理石銹殼可用二甲樹脂將其周圍封護後用稀酸腐蝕銹處,再用機械法剔除。其他石器可用稀酸軟化溶蝕污垢,最後用非離子水洗凈。③粘接修復。粘接材料一般用環氧樹脂類調入石粉摻少量顏料混合而成的粘合劑,也可用硝基纖維素或聚醋酸乙烯酯類粘合風化嚴重的石器。已相當疏鬆或表面有彩繪的石質文物,粘接前選用丙烯酸甲酯和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酯酸乙烯酯、環氧類、有機硅類及氫氧化鋇等材料進行滲透加固。修補材料常用的有熟石膏加纖維素,丙酮和乙酸戊酯混合劑配成 10% 賽璐珞溶液再調以細石粉,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加入岩粉及無定形二氧化硅,將顏料調成糊狀進行修補。
石窟壁畫修復技術
Restoration Techniques of Grotto Paintings石窟壁畫一般是在洞窟開鑿後,在高低不平的石壁上先作草泥層地仗,然後作畫。北魏、西魏、北周時期的壁畫地仗,多抹麥草泥兩層,不塗底色,直接在比較粗糙的泥壁上施彩作畫。地仗的草泥層之間及顏料層與草泥層之間相互結合比較緊密,一般不產生起皮剝落的病變,但局部壁面會有細小裂紋出現。
唐宋時代壁畫地仗泥層一般為3至4層,泥層種類增多,除麥草泥層外,還有麻刀、棉花、蒲絨等泥層。在施彩作畫之前,先在地仗表面塗刷一層很薄的白粉。這種白粉畫層受潮後會產生開裂起皮並呈鱗狀小片剝落,一般稱為龜裂起甲性病變。潮濕嚴重時,連同地仗泥層一起酥鬆,稱為酥粉性病變。
有一些壁畫地仗泥層過厚或後代在前代壁畫上增修的重層壁畫,因受潮濕、地震、岩體裂隙等影響,部分地仗與岩壁脫離,形成裂隙和空鼓,壁畫隨時有大面積脫落的危險。
五代時期有一種製作在窟外岩面上的壁畫,又稱露天壁畫。其地仗是在岩壁上先抹草泥兩層,再抹麻刀石灰膏一層,也有直接將石灰膏抹於岩壁上的,然後施彩作畫。這種石灰地仗也會出現空鼓或小面積脫離岩體的病變。
以上幾種病變的修復方法如下:
①壁畫白粉畫層龜裂起甲性病變的修復方法。先清除起甲白粉畫層內外的塵土和積沙,向起甲白粉畫層與泥層之間注射體積比為 4∶1的2.5%聚乙烯醇水溶液和1%聚醋酸乙烯乳液配製而成的混合膠粘劑,將白粉畫層貼回地仗,再用外包白絲綢的棉拍壓實,等注入白粉畫層內部的膠粘劑中水分收定,再向壁畫表面噴塗一次體積比為4∶1的1.5%聚乙烯醇水溶液和1%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劑。如有病變遺漏處,噴後會出現鼓泡,可再注射膠粘劑修復。待噴塗劑稍干,將白絲綢鋪於壁畫表面,用軟膠滾普遍均勻地滾壓一遍即成。用此法修復後的壁畫顏色無損傷、無眩光、能保持壁畫原貌,葯劑有可逆性,不影響再修復。中國敦煌莫高窟 1千多平方米龜裂起甲壁畫就是用此法修復成功的,已經受了25年的考驗,沒有重新起甲。
②壁畫泥層酥粉性病變的修復方法。與白粉畫層龜裂起甲性病變的修復工藝基本相同,只是需根據對象向泥層深處注射不同濃度的聚乙烯醇水溶液與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劑或單純的聚醋酸乙烯乳液以及丙烯酸酯乳液,然後壓實。
③壁畫地仗脫離岩體和畫壁空鼓的修復方法。壁畫部分草泥地仗脫離岩體,先將其邊沿塗刷一層聚醋酸乙烯乳液,再以15%聚醋酸乙烯乳液調粘土、砂粒、麻刀或麥草等成膏狀,往地仗邊沿處填塞,使畫壁與岩體粘貼牢固。為了使修復處與壁畫色調一致,可向泥內加添適當的顏料。
畫壁大面積空鼓,可採用壓力灌漿(粘合劑)粘貼或採取灌漿與鉚固相結合的修復方法。
石灰地仗壁畫小面積空鼓,可用浸有環氧樹脂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的紗布條從畫壁破口處填入地仗與岩體間的空鼓部分,均勻地施加適當壓力,使畫壁與岩體貼緊,待膠粘劑干固後便可粘牢。畫壁破口處用15%聚醋酸乙烯乳液調砂粒和石灰膏填補。填補前也要向畫壁邊緣抹一層聚醋酸乙烯乳液。這樣不僅可以使其粘合得更加牢固,同時還可以避免石灰膏中的水分滲到壁畫表面,留下斑跡。
古建築古墓葬壁畫保護與維修技術
Preservation and Repair Techniques of WallPaintings in Ancient Buildings and Tombs古建築古墓葬壁畫一般情況下應原地保護,特殊情況,可遷移保護。
原地保護 在加固壁畫後,還需改善室內通風、防潮、防日曬等保護設施。墓葬壁畫多採用加固後在自然條件下封閉保存,壁畫加固方法根據損壞情況而定。
當畫面嚴重脫膠時,用2~3%膠礬水或2~5聚乙烯醇縮丁醛等高分子材料噴塗1~2遍。畫面表皮酥鹼時加固葯劑與脫膠處理相同,但葯劑的濃度加大,噴塗次數增多。當壁畫表層薄而脆,里層酥鹼時,需採用打針注射的方法,葯劑與脫膠處理相同。工作時需一方寸一方寸的逐片進行,注射次數依畫面情況而定,所用葯劑應先稀後濃。
壁畫泥層空鼓時,應用干泥鉚固。在無線條的畫面上,每平方米內鑽小孔2~3個,用白灰或砂土摻聚醋酸乙烯乳液或聚乙烯醇縮丁醛,製成干硬灰條或泥條擠入孔內,將壁畫泥層與牆體粘牢;嚴重裂縫處,用同樣的干泥材料擠入裂縫內粘牢。部分畫面脫落處按原壁畫泥層做法補抹平整,塗色作舊。
遷移保護 分揭取、修復、安裝三個步驟進行。
揭取 將壁畫與牆體完整地分離,壁畫面積小的可單塊揭取,面積大的要分塊揭取,每塊以 1~3 平方米為宜;畫面高在 2.5米以上時需分上下兩層或三層揭取。
揭取前應做好一系列的准備工作,主要有壁畫的臨摹,壁畫與牆體構造的調查,繪制揭取壁畫的分塊編號尺寸圖,分塊關系尺寸圖等。然後再依據分塊的大小、壁畫與牆體的構造情況確定揭取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拆牆揭取。先在畫面用 40% 桃膠水溶液或10~20%聚乙烯醇縮丁醛滿貼一層白色紗布,保護畫面。干後靠畫面安裝前壁板和揭取台。用刀鋸鋸開壁板四邊的邊縫,縫寬5~8毫米,然後在壁畫背面自上而下地分段拆除牆體砌塊,每段高50~70厘米。接近底邊時需迅速轉動前壁板,連同壁畫泥層向內推倒,平放在揭取台上。
運到修復室以待修復。
②鋸取。當壁畫有兩層以上的泥層、厚度超過 2厘米時用鋸條將泥層與牆體鋸開。
③撬取。當壁畫泥層有空鼓時,用平鏟將壁畫撬離牆體。
④震取。當壁畫局部泥層與牆體牢固粘連時,用鐵鑽在泥層與牆體之間輕輕鑿擊,主要靠震動使壁畫離開牆體。鋸取、撬取和震取,常在同一畫塊的揭取中混合使用。
⑤套取。當壁畫是土壁牆體時,可以採用木箱套取。
在前壁的四邊釘邊板成箱形,嵌入土壁內將壁畫套入箱內,再鋸開土壁使壁畫離開牆體。
⑥粘取。當壁畫直接畫在磚牆或石牆上,可用膠布粘取。用塗有10~15%聚乙烯醇縮丁醛等高分子材料的白色布,貼在畫面上,使壁畫的顏色層粘牢在膠布上,干後揭取膠布,壁畫隨膠布就被揭取下來。
修復 有泥層的壁畫,修復時應背面向上,用小平鏟鏟除壁畫底部泥層,保留壁畫的表面泥層,用2~5%膠礬水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等高分子材料噴塗1~2遍加固,加固葯劑不能滲透到壁畫面上。干後補抹新泥層,連同表層厚度一般為1.5~2.5厘米。新泥層的材料配比與表層相同,用白灰或砂土摻蟲膠或聚乙烯醇等高分子材料和制。再用環氧樹脂貼一層紗布防震。背面最後用環氧樹脂粘成承托壁畫的底托,式樣為十字格式的木櫃或輕金屬櫃。櫃子預留安裝用的鐵活卯眼。背面修好後,反轉壁面向上,除紗布,清除殘留膠液,殘損處用原材料補抹齊平,待安裝後統一補色。
用膠布粘取無泥層壁畫時,應先按畫塊大小製作底托,面上釘板仿原牆體刷色作舊,然後將膠布有畫的一面貼在底托平板上,再用粘取材料的稀釋溶劑將膠布刷濕,輕輕揭取膠布,使壁畫的顏色層留在底托平板上。
安裝 博物館陳列的小幅壁畫或由數塊拼合的壁畫,只須在修復好的壁畫背面,安裝上適合參觀的支架即可。
安裝到原建築物內原來位置時,應先根據建築物的結構情況,在牆體下肩以上安裝懸掛壁畫的木支架或金屬支架。牆體一面有畫時採用單面支架,兩面有畫時採用雙面支架。支架是由若干立柱和橫向撐桿組成,立柱需與建築構架連接牢固,然後按編號順序,一面牆、一面牆的進行安裝。先將壁畫背面底托用鐵活與支架的撐桿連接,同時用壁畫分塊關系尺寸圖,反復核對無誤後,再將鐵活固定。
安裝時還應考慮壁畫的防潮、通風,牆體底部應加防潮層。在無畫的一側砌較薄的實體外牆,外牆與支架之間要有 5~10厘米的空隙,可使壁畫背面通風;重要壁畫安裝時,此段空隙一般不小於50厘米,以備工作人員進入檢查安全情況。
最後由美術工作者補抹各畫塊之間的鋸縫,並依臨摹品補線著色,恢復揭取前的原貌。
D. 物理對文物保護的意義
文物修復包括:非物質文化遺址修復,不可移動文物修復和可移動文物修復。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古建築遺址修復、古墓遺址修復和革命遺址修復等,可移動文物修復包括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修復和社會流散文物修復,尤其是對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精品的修復要求更高。他不僅要求器物的完整的原貌,而且還需要器物原始年代獨有的特殊風格的完美性。大體可分為三類,即研究修復、展覽修復和商業修復。三種修復雖存在同一個目的、方法上還存在著差別,但在保持文物的原貌上仍是相同的。
修復文物一般須經清洗、加固、粘接、補配、繪圖、粘補等十多道程序,而作色作舊是最後一道程序,也是一項非常細致的工作,不僅要求修復員有純熟的技巧,更要對色彩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文物修復不僅要具有相當的歷史、繪畫、文字功底,還要掌握-定的化學、物理、美學、材料材質知識。
除了專業技能,還需要有超強的耐心、高度的責任心和堅強的毅力。
文物修復是一項非常細致且耗時很長的工程,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半點絲毫馬虎。文物也具有生命,文物技術修復員也好比一個主刀醫生,手術不允許失敗,否則一段歷史也許就此消亡。有一句說的特別好:鍾表、一件有生命的物品;修復:等於是賦予它第二次生命。文物修復的意義:文物是當時社會文明的一部分,反應當時的經濟、文化、政治、戰爭,殘破的文物固然具有悠久的歷史感。但修復後的文物更能完好的表現當時的社會風貌。文物的修復也是以當時的文化背景為理論依據。而不是盲目的修補,修補是為了讓更多不同文化層次的人直觀的欣賞了解當時的文化。
文物修復的另一層意義在於文物也是一件具有考證歷史和科學價值的藝術品,殘缺的文物固然有殘缺美,但領悟殘缺美需要一定的文化涵養,具有一定的想像力。而一件相對完整的藝術品則相對要好理解的多。如同當年的馬踏飛燕殘缺是完全感受不到那種凌空騰躍的通靈之感。修復後會當凌絕頂的想法會不由自主的出現在你的腦海里:馬的靈性立刻活靈活現。
E. 文物一般分為哪兩大類
按時代對中國文物分類,總的可分為古代文物和近現代文物。
在古代,一般按朝代劃分,不是按紀年劃分,對文物也是按朝代歸類。至於對某一件文物的研究,則盡可能要了解它的絕對年代。
古代文物,可分為商代文物、周代文物(或西周文物、春秋戰國文物)、秦代文物、漢代文物、魏晉南北朝文物、隋代文物、唐代文物、五代十國文物、宋代文物、遼代文物、金代文物、元代文物、明代文物、清代文物。其中漢、魏晉南北朝等時期的文物,還可按具體的歷史朝代詳分。
(5)文物與物理擴展閱讀:
文物資源進行科學整合、安全保護、合理利用以及全面共享是一項十分緊迫的工作,其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
1、翔實的科學資料有利於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狀況、經濟特徵、文化傳統和民族共同意識的形成及發展過程,是增強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是當前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歷史借鑒實物。同時,在保護中國生物基因、古代發明創造專利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
2、能夠為相關學科研究中國各民族的源流和交融、古代人類體質健康狀況、多種疾病的發展歷史、動植物資源的譜系特色、人工栽培和馴養引發的基因變化、古代科技史發展、多種傳統工藝傳承等課題提供充分資料。
F. 文物的物理分析可靠
你做了沒有?
G. 我是南師大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新生。 1.請問文物與博物館學需要學習高數、物理、化學之類的嗎
1.不需要2.可以,報第二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