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布依族的歷史

布依族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6-05 16:06:32

① 布依族起源

布依族自稱「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饒」、「布曼」,這可能是古代「僚」、「蠻」、「仲家」、「蠻僚」、「俚僚」、「夷僚」稱謂的來源。在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壯族都稱為「俚僚」、「蠻僚」或「夷僚」,五代以後,布依族稱「仲家」、宋代壯族稱為「僮」。「仲」與「僮」仍然是同音異寫。

【民族簡介】

布依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2545059人,其中貴州省有200多萬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縣(市)。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區)。

布依族地區山清水秀,自然風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黃果樹瀑布、貴陽花溪、安順「龍宮」溶洞、盤江鐵索橋等十幾處旅遊景點,每年迎接成千上萬的遊客。除旅遊資源外,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礦產資源也很豐富。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廣,現在通用漢文的較多。

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紅水河流域還是中國最重要的林區之一。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里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系。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布依族。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干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歷朝都有反抗封建統治階級剝削壓迫的農民起義斗爭,在近代史上,又進行過反對外國教會,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民族。

② 布依族歷史布依族的祖先是誰

布依族歷史 布依族的祖先是誰
2016-03-24 21:40:29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gaoyunzhen 字型大小:T|T
布依族的祖先是誰,你知道版嗎?
眾所周知,布權依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其文化歷史悠久,到了新中國成立後菜統稱為布依族。經過漫長的社會的演變,經歷各種改革和傳承才形成如今的布依族。那麼,在布依族文化中,布依族的祖先是誰呢?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系,也可以說是同一個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布依族是中國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過去沒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漢文,1956年人民政府為布依族創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布依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和詩歌等。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糖包舞》等。傳統樂器有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

③ 布依族祖先是誰

其他民族一樣,布依族先民也曾經歷漫長的原始社會生活。大約從春秋戰國至西漢末年,處於奴隸社會階段。隋唐時期,封建領主經濟興起,王朝始給其領主封號,實行羈縻政策,在布依族地區建立羈麻州,各州設立刺史、將軍等官職,以當地土著酋首充任,世襲其地。自此,布依族地區進入了封建社會。到明代,土司制度日趨完備,土司在中央王朝的扶植下,徵收賦稅,定期納貢,擁有大量領地、土民和武裝,獨霸一方,襲職子孫,機構遍及布依族地區。在土司制度下,土官掌有特權,是境內的封建貴族。土民終年勞動,過著貧困的生活。到清雍正年間,中央王朝強行「改土歸流」,委派外地流官取代本地世襲土官,土司制度逐漸廢棄,但在偏僻地區,土官勢力仍較強大,流官無力以對,政令難行,從而出現了「土流並治」的局面,促使布依族www.byz123.com地區的封建地主經濟日趨鞏固。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布依族才走上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④ 布依族的民族歷史

布依族的歷史
布依族的歷史本,最終於同治十八年(1871年)病逝途中,為其學術活動留下深深的遺憾。莫友芝重要的學術成就有:與鄭珍合作的地方誌《遵義府志》;詩詞方面有《郘亭詩抄》、《郘亭遺文》、《影山詞》等;目錄校勘布依族的歷史布依族的民族商機依族的歷少數民族族的歷史民族風光的歷史民族特產歷史民族庫網史土特產
一、少數民族布依族概述

少數民族布依族歷史悠久,名稱繁多,古代稱「濮」或「僚」、「都勻蠻」;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元、明、清稱「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戶」、「仲蠻」,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少數民族布依族。

少數民族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貴州地區,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原駐民。少數民族布依族與少數民族壯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變而來。

少數民族布依族經歷了漫長的原始社會,大約於春秋戰國至西漢末年,處於奴隸制社會階段。隋唐時期,封建領主經濟興起,王朝始給其首領封號,實行羈縻政策。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備。至明末清初,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大批湖廣、四川等地漢民進入貴州,市場交換日益繁榮,出現了諸如貴陽、安順、都勻、獨山、興義等重要市鎮和商業貿易中心。

據1990年的人口統計少數民族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於貴州省黔南少數民族布依族少數民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少數民族布依族少數民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順地區和貴陽市,在黔東南少數民族苗族少數民族侗族自治州、銅仁地區、遵義地區、畢節區、六盤水特區及雲南的羅平、四川的寧南、會理等地也有分布。

少數民族布依族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宜於農耕,農業以水稻為主。少數民族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壩、河谷或依山傍水之處,故素有「布依水鄉」、「水鄉布依」的美稱。少數民族布依族地區林業也較發達,是我國重要的林業區之一。

二、少數民族布依族的語言文字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與紅水河南岸的少數民族壯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漢語,使用漢文。布依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三個土語區,過去沒有文字,1956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方案。

三、少數民族布依族的宗教信仰

少數民族布依族信仰多種神靈。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個村寨都建有土地廟。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樹,或巨石懸崖以及山洞,都被認為有神靈。甚至耕種的水田也有神。有的還供雷神、門神、灶神、龍王等等。自明及清以後,佛教、道教、天主教傳入少數民族布依族地區。少數民族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師主持。占卜分為雞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鬼神有善惡之分,認為善神能賜福於人,保佑六畜興旺,五穀豐登;惡鬼則相反,可捉弄人生病,降下災禍。信仰的神,每一種都是一大集團,每個集團有若干成員。神靈之間有等級之分,各有名字和職司,職司最高者為「報翁」,即皇帝。還有統領軍隊的將領、執法的法官等等。少數民族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許多神祗和菩薩亦受到敬奉。

四、少數民族布依族的歷史

清嘉慶二年(1797)夏歷正月初,為了反抗官府重重剝削及強征農民去鎮壓苗民起義而爆發了大規模的南籠府少數民族布依族農民起義。起義堅持近一年之久,勢力廣達數百里。這次農民起義的領袖是少數民族布依族婦女王阿崇(1778—1797,號囊仙)和韋朝元(1768—1797,號光仙,人稱「七綹須」)。同年八月,清廷連派重兵鎮壓,起義軍因寡不敵眾而失敗。王、韋等被俘,後被送北京,英勇就義;在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的影響和推動下,1854年獨山州少數民族布依族農民領袖楊元保首先揭竿而起,領導少數民族布依族、少數民族苗族、少數民族水族、少數民族漢族等民族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數千人舉行起義。攻抵獨山州南門,揭開了貴州各族農民起義的序幕;1855年鎮寧扁擔山爆發了曾煜華等領導的少數民族布依族起義和上江(今三都少數民族水族自治縣境)少數民族布依族羅光明領導的布依、水、漢等族人民參加的農民起義;此外,廣大少數民族布依族農民還和苗、漢、侗、水等族人民一起參加了少數民族苗族農民領袖張秀眉、陶新春、岩大五等分別領導的農民革命軍。所有這些農民起義都打擊、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清王朝在貴州的統治勢力。鴉片戰爭以後,少數民族布依族地區還數次掀起了反抗帝國主義傳教士進行文化侵略的斗爭。主要有1906年羅發先領導的貴定少數民族布依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武裝斗爭和1907年韋仁興領導的鎮寧扁擔山地區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共滇桂黔邊區縱隊的領導下,鎮寧、關嶺、安龍、興仁、興義等地少數民族布依族青年組成了六馬游擊隊(後改編為羅盤游擊區第七支隊)和興義游擊團,1949年11月解放軍進入貴州少數民族布依族地區, 1951年3—5月解放軍最後肅清了盤踞羅甸、望謨、冊亨等地區的國民黨殘余部隊,少數民族布依族地區獲得了全面的解放。1953年統一了少數民族布依族族稱,1956年成立了黔南少數民族布依族少數民族苗族自治州。

五、少數民族布依族的文學

少數民族布依族的文學藝術豐富多彩。其題材廣泛、意境優美、語言生動、富於想像力,而且有獨特的格律和韻律。民間廣泛流傳有神話、故事、童話、寓言、諺語、詩歌等口頭文學,傳述古老的民族歷史,歌頌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

神話傳說:神話傳說有《洪水潮天》、《十二個太陽》、《報老多采青石蓋天》、《賽胡細妹造人煙》、《卜丁射太陽》、《茫耶尋谷種》、《三兄弟找水》等,都是人們喜愛的作品。

《報老多采青石蓋天》敘述了一位報老多的老人,采青石蓋成了天,用泥鋪成了地的故事。《洪水潮天》中敘述了遠古時候,洪水暴發淹沒了天下。只有兄妹倆人坐在大葫蘆里隨水漂流,倖免於難。等雨止水消,地上的人全部淹死,兄妹倆在神仙的撮合下,經歷許多周折最終結成了夫妻。後來生下一個奇怪的肉團,他們一氣之下將它砍成無數碎塊,撒向四方,不料第二天這些碎肉塊都變成了人。從此,人間煙火得以繁衍。《茫耶尋谷種》敘述古時人間未種五穀,青年茫耶歷盡艱辛尋找谷種,終於在一個山洞裡找到了並帶回來分給大家栽種。《三兄弟找水》敘述很久以前發生大旱,莊稼枯萎。有一家三兄弟帶領眾人尋找水源。三人大戰妖魔,殺死了石頭精,奪得了水源,戰勝了乾旱,贏得了豐收。這些神話均反映了少數民族布依族先民不屈不撓地與大自然作斗爭的情景。

《黃果樹瀑布的傳說》敘述了一位美麗聰明,遠近聞名的織布能手白妹,在逃避頭人搶親時,與戀人德腦用白布攔住追兵。白布變成大河,隔斷追兵的來路。白布越抖越長,大河也就得越來越長。頭人無奈,便用撻斗當船繼續追趕。危急之際,白妹剪斷白布,霎時天搖地動,河水就成了大瀑布,追兵們都沖進深潭淹死了。白妹、德腦躲過災難,便在瀑布對面岩下安家。後來在犀牛和善良仙翁幫助下,又用神物黃果治服洪水,從此,人們便稱這瀑布為黃果樹瀑布,它下面的深潭就叫做犀牛潭。這反映了少數民族布依族人民善良朴實,機智勇敢,體現了他們熱愛鄉土,嚮往幸福的願望。類似傳說還有很多,如《花溪的傳說》、《三月三的由來》、《六月六的由來》等。有關樂器的傳說有《銅鼓的來歷》、《月琴的來歷》、《姊妹簫的來歷》、《勒尤的故事》等等。

詩歌:民間詩歌是少數民族布依族的韻文作品,種類較多,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勞動歌、敘事詩、習俗歌、盤歌、情歌、苦歌、兒歌等。 勞動歌有《種秧歌》、《棉花歌》、《刺綉蠟染歌》等。習俗歌有《造酒》、《敬酒歌》、《接親歌》、《送親歌》等。情歌有《月亮歌》、《只要哥真心》等。兒歌有《小青蛙》、《巴山豆》、《燕大哥》等。敘事詩有《河東與河西》、《王仙姑》、《南荷班》等。

六、少數民族布依族的戲劇

地戲:因為是在平地演出,不搭戲台,所以稱為地戲。民間傳說少數民族布依族演地戲是向其他民族學來的。少數民族布依族地戲產生較早,流行較廣。主要以貴陽市區及安順一帶最為盛行。主要樂器是鑼、鼓等,一般在春節期間演出。演唱地戲時,演員都穿戲服,戴面具,面具戴在額上,其下懸一塊青布遮住臉面。演出武戲時,主將的背上插四面小令旗,面具插上野雞毛,身穿戰袍,手持刀、槍武器。用漢語演唱,題材都是少數民族漢族故事。傳統劇目有《楊家將》、《三國演義》等。

七、少數民族布依族的音樂

少數民族布依族的民間音樂可為五彩斑斕。依據其表現內容、演唱場合等不同,可分為大歌、小歌、大調、小調、山歌調、嗩吶調、銅鼓調等。樂器種類也很繁多,有銅鼓、銅鑼、釵、勒尤、筆管、姊妹簫、口弦、木葉、嗩吶、月琴等。
八、少數民族布依族的舞蹈

少數民族布依族舞蹈多是集體舞,有「織布舞」、「伴嫁舞」、「獅子舞」、「龍舞」、「銅鼓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轉場舞」等等。是少數民族布依族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的綜合藝術,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生動活潑,深愛人民群眾喜愛。

九、少數民族布依族的美術
蠟染:蠟染工藝久負盛名,有千餘年的生產歷史。貴州西部的鎮寧扁擔山區的石頭寨被譽為蠟染之鄉。製作方法是先用銅蠟刀沾蠟液在白布上繪成各種幾何圖形,再以藍靛溶液配合草葯印染,去蠟即成。蠟染的花紋鮮明,文靜素雅,美觀大方,很受人們喜愛。常見的紋飾有刺梨花、團花、小花、水波形、旋渦形、連鎖式等。

織錦:又稱「納錦」,布依語叫做「都桂」。以貴州鎮寧最為著名。織錦一般有寬窄兩種,多用絲線或絲、棉混織,而且多是彩色。織錦有「羊羔錦」、「魚兒錦」、「蝴蝶錦」等等,其圖案多為菱形、方形、三角形或回形等。少數民族布依族的織錦花紋精緻緊密,瑰麗美觀。

刺綉:少數民族布依族的刺綉歷史悠久。在貴州西部鎮寧、關嶺一帶稱為雕綉,在南部望謨、羅甸一帶稱為姑綉。有貴獨絨、貴獨粑、貴雜瑪母、貴紹等數十種。有平綉、縐綉、纏綉、挑綉等刺綉方法。主要刺綉於服飾、被面、背帶、鞋面、窗簾、手帕等。

木雕:少數民族布依族木雕藝術久負盛名,最有名的是安順縣的木刻地戲、儺戲面具。面具以丁香木或者白楊木為材料,將圓木對半破開,用半圓弧形作刻坯,根據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用剛、柔、粗、細、陰、陽不同的刀法刻制而成。

此外,荔波的竹席、獨山的斗笠、牙舟的陶器、惠水的楓香印染等也非常有名。
十、少數民族布依族的娛樂
丟花包:有固定的場地和規則。打法分為平泡、轉泡、抽泡等。有雙打、單打,還可以兩個隊對打。是少數民族布依族青年男女非常喜愛的傳統體育娛樂活動,流行於黔南和黔西南少數民族布依族聚居區。每年春節期間舉行。花包內裝米糠、小豆、棉籽等,形狀類似八角和柑桔。過去,一般事先規定,花包丟過肩可以不接,如沒有過肩而自己沒有接到,那麼不管是男是女都要給對方一件禮物,如項圈、手鐲、戒指等飾物。現在,丟花包作為比賽,一般不限人數,對等進行,通常是男女混合,但也有男子單項和女子單項對擲。丟花包選擇在村寨附近平坦寬闊的地方,在丟花包開始之前,青年男女互相對歌,暗中尋找「對手」。開始之後便各站一排,相距約七八米,這時姑娘們手握提繩將花包左轉右轉向自己的如意郎拋去,後生接到花包後,即回擲給心愛的姑娘,如此往返拋接,投擲,花包左右穿梭,為青年男女傳情達意。因此丟花包也是少數民族布依族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方式。

舞花棍:流傳於貴州惠水、平塘等地。舞者手執一根竹或木為器械,竹或木嵌以古代小銅錢,舞者邊跳邊以竹木棍敲擊身體各部位,發出有節律的音響。舞步大體分為行進步、半跪步、轉身步等。隊形以雙排行進為主,走圓圈,變方陣,穿梭交叉,千變萬化。

十一、少數民族布依族的服飾

少數民族布依族的傳統服飾式樣較多,紛繁復雜。因地區不同,形成了幾種較為典型的民族服飾。鎮寧一帶的少數民族布依族男女服裝喜用藍、青、白三色布縫制。男子的服裝式樣各地基本上相同。青壯年多半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大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類型較多,扁擔山一帶和鎮寧城關、安西的部分地區婦女上穿大襟短衣,下穿蠟染百褶長裙,系花邊圍腰。上裝以黑色為底色,在袖口、衣腳、兩襟邊沿配上織錦和蠟染圖案。領口和托肩用印章做花。衣服沒有扣子,用衣帶系於右側。未婚的姑娘頭戴方形織錦花帕,並以假發和青絲合編成辮子纏繞花帕在頭上,在花帕的右邊垂吊絲線做的耍須,並插上各式細小的花朵。婚後,頭上改戴用竹筍殼做的「假殼」。募役區和江龍區婦女上身穿青色緊身斜襟短衫,下著白底藍花蠟染百褶長裙,裙長至腳跟。五色錦綉花朵圖案的青布圍腰。少女用織錦包頭,留一根長辮。未婚者梳拱橋形發髻,往後垂,再由前往後插一根銀簪。婚後,改銀簪為銀碗。老年人將頭發綰成拱橋髻,但不用任何飾物。城關區的大山、江龍區的關山、六馬區的樂紀等地的婦女上穿大襟長衫,披漫肩,下穿長褲,腰間先繫上白色的腰帶,再紮上綠色布帶短圍腰。在袖口、褲腳以及圍腰上都綉有各種圖案。姑娘婚前梳辮子,婚後綰髻帶簪子。六馬區和募役區的沙子、牛田等地的婦女上穿大襟右衽短衣,下穿寬腳長褲。圍紅、綠色短圍腰。腳穿圓口白布鞋或綉花鞋。雲南省羅平縣八達河區,老年婦女,仍保留著傳統的少數民族布依族服飾,頭纏藍黑包布,身著青色無領對襟短衣,身大袖寬,沿右衽無領衣縫處要鑲一道兩寸左右寬的邊,上衣的下角邊處還要綉各式的彩色滾邊。下穿藍黑色百褶長裙。中年婦女的包頭,已改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領或矮領大襟衣,領前的結扣處喜用銀包紐扣作裝飾,下身穿長褲。未婚女青年的服飾,除總體上與中年婦女相似外,只是還喜歡在包頭布的末尾處鑲綉極為鮮艷的花紋圖案。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婦女均喜佩帶各式各樣的耳環、戒指、項圈、發簪和手鐲等銀飾。

十二、少數民族布依族的飲食

少數民族布依族的主食主要是稻米和玉米,還有麥子、小米、高粱、甘薯等。菜類有鹽酸菜、面辣、腐乳、豆豉、泡菜等。少數民族布依族喜愛飲酒,尤其是在逢年過節、嫁娶等喜慶日子裡更是離不開酒。釀酒多稻米、高粱、麥子、薯類等為原料。少數民族布依族釀酒品種較多,其中花溪刺梨酒馳名中外。在少數民族布依族家中,男女老少天天都要喝茶。茶是他們生活中最為普便和必不可少的基本飲料。

「姑娘茶」:布依人都是自己採制茶葉,其成分還包括金銀花等其他植物。布依人製作的茶葉中,有一種相當名貴,即「姑娘茶」。姑娘茶是少數民族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製作的茶葉,制好的這種茶葉都不拿出來出售,而只作為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或在談戀愛或訂親時,由姑娘家作為信物送給情人。意思是用純真精緻的名茶來象徵姑娘的貞操和純潔的愛情。

鹽酸菜:鹽酸最初稱作壇酸,後改稱鹽酸,是少數民族布依族久負盛名的食品。獨山出產的鹽酸菜最著名。將洗凈的青菜切成條,摻上甜酒、大蒜、辣椒粉、冰糖、食鹽等拌勻,盛於壇中。鹽酸菜香、甜中略帶苦味,鮮美可口。

糯米食品:用糯米製作的食品主要有糯米飯和糯米粑。春節的糍粑、「枕頭粽」;「三月三」、「四月八」的五色花糯米飯;端午、「六月六」的三角粽;七月半的合葉粑等。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於祭祖或宴客。

肉製品:少數民族布依族的肉食主要來自家畜和家禽,還有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蟲。烹調方法多為燒、煮、爆、炸、腌。對肉食的加工主要有腌肉、血豆腐和香腸。名菜有「青苔凍肉」、「腌浸肝」、「糯米穿腸」、「爆炒螺螂肉」、「燴楠竹筍」、「酸味芭蕉樹心」、「香椿蝌蚪兒」、「炸竹蟲」、「軟炸沙巴蟲」、「豬血雜」、「血米雞粥」、「活血」、「臘肉」、「腌雞」等。布依人喜歡吃狗肉,貴客臨門或逢「三月三」、「六月六」等節日,必殺狗。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說。他們挑狗的標準是「頭黃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燉狗肉、狗灌腸、花江狗肉都馳譽一方。

十三、少數民族布依族的居住

少數民族布依族的民居建築,主要有吊腳樓、平房、樓房三種形式,有木結構、木石結構和石板房。

石板房:普遍存在於鎮寧、安順和貴陽的花溪,尤以鎮寧扁擔山區的石板房最為典型。其特點是,除了橫檁是用木頭外,其餘全是用方塊石或者條石壘砌而成,房頂上面全蓋的是石板,連房屋的窗欞也是用石頭雕花裝飾起來的。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防火,只是採光差些。

吊腳樓:是干欄式建築的一種變體。多建於地勢傾斜度較大的地區。有兩層,也有三層,層基分上下兩級,前低後高,相差五六尺。靠山坡的一邊為平房,前半間立在下一級,地基為樓房。這間樓和靠山的半間相平。一般還在大門前用竹木搭成簡易的曬台,白天晾曬衣物,晚間可以小憩納涼。

平房:土木或木石結構的平房是少數民族漢族建築與少數民族布依族建築文化交融滲透的結果。一般為三開間,也有五間、七間。中間是堂屋,堂屋後面是老人的卧室或儲藏室。堂屋外為吞口。堂屋兩邊分別為卧室、客房、廚房。屋頂呈「人」字形,利於泄水。這種房屋冬暖夏涼,居住舒適,也易於修建,是少數民族布依族地區最為普遍的民居形式。

十四、少數民族布依族的婚戀

家庭:少數民族布依族家庭具有濃郁的父系色彩。婦女的地位低於男子,寡婦可以繼承財產,但是若想改嫁就無權享有了。家庭結構有小家庭,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婚戀:少數民族布依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宗不婚,不同輩分者不能通婚。解放前,少數民族布依族一般不與外族通婚。少數民族布依族家庭中父親具有絕對權力。少數民族布依族青年男女一般在趕場中物色意中人。如果互相滿意就上山對歌。少數民族布依族稱之為「浪哨」。「浪哨」是會朋友的意思。這個社交活動不只限於未婚男女,巳婚者也可參加。這與少數民族布依族古老的婚姻制度有關,因為早婚「不落夫家」,實際上只是訂婚。所以參加「浪哨」活動,對未婚者來說是初戀,對「巳婚」青年來說,如果他(她)對父母包辦的婚事滿意,那隻是來炫耀唱歌的才能,反之,則表示對包辦婚姻的反抗。「浪哨」中除唱情歌外,還唱苦歌、告狀歌和逃婚歌等。過去有的青年男女對歌多年,情投意合,於是雙雙逃離家鄉去遠處安家;有的逃不出封建制度的羅網,便雙雙以死殉情。

結親過程頗為講究,一般要經過「擇偶」、「訂婚」、「要八字」、「結婚」四個環節。少數民族布依族青年男女,不論是自由擇偶還是經媒人說合,締結婚姻必須舉行訂婚儀式。一門親事一經談定,男方家馬上擇定日期邀請二三人攜帶禮物去女方家舉行訂婚儀式,稱為「吃訂親酒」。 解放前,少數民族布依族有過「不落夫家」和「戴假殼」的習俗。即新娘在婚後,回娘家長住,有的住一兩年或三五年,有的長達十幾年。每年在農忙時節,回到夫家。如此往返,直到妻子懷孕,或長大成年,之後才到夫家定居下來。「戴假殼」是丈夫為了及早結束女方「不落夫家」生活的一種方法。用一種撮箕形狀,內襯筍殼,外包青布的帽子往妻子頭上戴,如果妻子被戴上了假殼,即可到夫家定居。這種婚俗,主要存在於扁擔山區。

十五、少數民族布依族的喪葬

少數民族布依族實行木棺土葬,人死後,喪家即向至親好友報喪,有的要立即鳴放三發火葯槍。都要請本民族「濮摩」先生擇吉日舉辦喪事。有的地方舅權比較突出,如死者是女性必須待舅家人員到場親視入棺,方能安葬。喪禮規模視家庭經濟而定。停柩期間,喪事之家一律素食,出喪之後才能開葷。下葬前二天,寨鄰親友攜禮前來弔唁。出殯後第三天,要到墳上祭掃。屆時用小豬、雞、豆腐等供奉,燒化香亭、紙馬,謂之「復山」。喪事到此便告結束。以後每年清明全家備祭口到墓前祭掃。

十六、少數民族布依族的節日

春節:過去,少數民族布依族以11月或12月為歲首,後來逐漸改為以正月為歲首。每到年底,家家戶戶忙著釀酒,打糯米粑,腌制臘肉,做血豆腐或縫制新衣。除夕以豐盛酒菜敬供祖先,燃放爆竹,合家守夜直到天亮。正月初一天剛亮,姑娘們都爭挑第一擔「新年水」回家,名曰「聰明水」;男孩子則爭先到土地廟旁,用繩子牽來小塊石頭放在畜圈之中,意為「六畜興旺」。春節期間,青年們相邀外出「浪哨」;中老年人彼此拜年祝賀,共同飲酒為樂。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以後,才下地幹活。舉行銅鼓、嗩吶、歌舞、踢雞毛毽、打陀螺、擲石頭等等比賽,參加者多達數萬人。還有些地方有玩龍燈、耍獅子、跳地戲、唱花燈娛樂活動。

三月三:是祭社神和山神的節日。社神是一村或鄰近幾個小村共建社祠供奉,有的還有基金,用基金或臨時集資購買豬、牛宰殺供祭。供祭之日,禁止外人入村。這一天,有些地方的少數民族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飯。這天或次日,又是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布依族的掃墓日。羅甸祭社神可在三月三這天,也可在十三日舉行。紫雲在三月三日只祭祀祖先,祭社神則在七月十五日舉行。惠水的九龍一帶,少數民族布依族青年們在這天群集歌唱玩樂,進行摔跤比賽。盤縣等地的青年男女,這天是他們的社交活動日,全寨都要休息,有的地區休息三天。冊亨縣南部過這個節日,還意味著農忙季節已經到來,須開始投入農事活動了。望謨、冊亨縣的一些地方,這天要殺狗、殺豬請客。

四月八:又稱「牛王節」、「牧童節」、「開秧節」,是紀念耕牛的節日,與農事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天,讓牛休息,要用粑粑拌糖、鹽喂牛。家家吃「牛王粑」和糯米飯。在有些地方,還要給每個孩童一隻蒸熟的公雞,讓他們挑到河邊洗澡,抓小魚、吃雞肉、曬太陽。青年人則相邀進行對歌、「趕表」等活動。

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俗稱「祭盤古」,有的村寨稱過小年。各地少數民族布依族過「六月六」節,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很多地區要用紙剪成三角旗或紙人、紙馬插在田中,供上酒肉和粽子等。有的地方將犁耙等農具放在堂中神龕下供奉祭祀。還有一些地方每家每戶拎來公雞在田壩的水口邊舉行「祭水口」儀式,祈求祖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的地方還利用這機會,制定鄉規民約。除了這些包粽粑、殺豬、宰牛、殺雞、祭神敬祖、制定鄉規等活動外外,男女青年藉此農閑季節進行娛樂活動,盡情歡樂。

七月半:是少數民族布依族祭奠亡靈的節日。在七月十四日舉行。有的少數民族布依族村寨要「祭山神」,連續祭三天。有的地方殺雞、殺豬或殺牛祭祖。有的村寨用各種鮮果來祭祖。十四日做「搭聯粑」供祖。十五日晚到河邊放冥船,任其隨水漂流。十五、六日年青人和兒童聚集在大榕樹下,或盪鞦韆,或打陀螺,或去游泳。有些地方集中於古橋堡對歌,跳粑棒舞和銅鼓舞,同時進行嗩吶比賽。

十七、少數民族布依族的禁忌

「掃寨」時不準外人進寨;「戊日」、「甲子日」忌生產,忌出行;正月初一至初三不能動土,十五不能動刀、幹活,四月初八不能讓牛犁田;每年第一次打雷後的幾天之內,不能種地;少數民族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樹和大羅漢樹,禁止任何人觸摸和砍伐;到少數民族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觸動神龕和供桌,也不得在供桌上擺放東西;火塘邊的三腳架忌諱踩踏;鍋耳要順著正梁方向放置;婦女不能回娘家生小孩,產婦不準走過堂屋,且產後未滿月不能出門;未出嫁的姑娘死後不能從正門抬出;死在外面的人,屍體不能抬進家等等。建國後隨著科學文化和思想覺悟的提高,這些禁忌巳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且正在逐步消失。

十八、少數民族布依族的風俗

宴客食俗:少數民族布依族重禮好客,貴賓到來,有「進門酒」、「交杯酒」、「格當酒」、「轉轉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禮。若是敬獻豬肉,是祝客人來年養大豬,收成好;若是敬獻雞肉,雞頭奉給首客,象徵吉祥如意,雞翅奉給次客,表示騰飛,雞腿奉給三客,意為腳踏實地。宴席中還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勸酒,後者要將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

傑出人物

韋朝元(1768—1797) 清貴州南籠(治今安龍)人,又名德明,號七綹須。少數民族布依族。善拳能醫。由於不滿土官、流官、地主、高利貸者對少數民族布依族人民的殘酷壓迫,在乾嘉苗民起義影響下,於嘉慶二年(1797年)2月,聯合王阿崇等共同發動反清起義。義軍勢力全盛時期,佔領了西北至今威寧、黔西,西抵雲南邊境,半個貴州及廣西、雲南部分地區。嘉慶二年7月,由於湘系、黔東北的少數民族苗族起義被鎮壓,使得清政府能夠騰出手來對付韋朝元的少數民族布依族農民起義,從這時候起,起義軍開始處於劣勢。由於採取了錯誤的「貞堅死守」的戰略戰術,盡管義軍在韋朝元等人的領導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洞灑、當丈寨被清軍攻陷。同年8月韋朝元、王阿崇等人被俘,十一月在北京就義。

⑤ 布依族的發展到至今有多少年代了

有學者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布依族有一定淵源關系。其證據為:「夜郎」國轄地雖廣,但其中心區當在布依族聚居的今貴陽市、安順市、黔西南或黔南自治州一帶;其次,「夜」與「越」、「郎」與「駱」音近,而「郎夜」(即「夜郎」)與「駱越」含義也是一樣的,意為「以郎氏為首領的越人國」。「郎」、「駱」是古代越人對「郎」氏族王、官、領袖或頭人首領的音譯。最早見於《華陽國志·南中志》和《後漢書·西南夷列傳》,相傳「夜郎」出自「竹子」(即竹筍),長大後有德於西南夷,是為夜郎王。子孫相沿,以「郎」為首領或當官的。今布依、壯語仍稱竹筍為「ranz」,譯成漢字就是「郎」。明清稱「土官」為「郎」,「漢官」稱「漢郎」,又侮稱變成「狼」。後來漢族卻逐步用來稱呼其族或其地。

⑥ 布依族的來歷

布依族自稱「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饒」、「布曼」,這可能是古代「僚」、「蠻」、「仲家」、「蠻僚」、「俚僚」、「夷僚」稱謂的來源。在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壯族都稱為「俚僚」、「蠻僚」或「夷僚」,五代以後,布依族稱「仲家」、宋代壯族稱為「僮」。「仲」與「僮」仍然是同音異寫。

【民族簡介】

布依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2545059人,其中貴州省有200多萬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縣(市)。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區)。

布依族地區山清水秀,自然風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黃果樹瀑布、貴陽花溪、安順「龍宮」溶洞、盤江鐵索橋等十幾處旅遊景點,每年迎接成千上萬的遊客。除旅遊資源外,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礦產資源也很豐富。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廣,現在通用漢文的較多。

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紅水河流域還是中國最重要的林區之一。

【民族歷史】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里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系。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布依族。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干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歷朝都有反抗封建統治階級剝削壓迫的農民起義斗爭,在近代史上,又進行過反對外國教會,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民族。

【民族飲食】

主食多以大米為主。民間喜歡用一種專門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飯。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並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冷盤、「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干、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葷菜中,狗肉、狗灌腸和牛肉湯鍋為上餚。在宰豬時布依族習慣在血盆中先放一些鹽,然後與豬血一起攪動,凝固後把蔥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燒湯,與豬血一起煮,稱為「活血」,作為待客的最好菜餚。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做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楓葉節,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等各種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民族建築】

依山傍水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顯著特點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為干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面是樓,後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貴州的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料,而且還有可一層層揭開的薄厚基本均勻的平整的大石板,這種薄片石來源於水成頁岩。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總之,除檀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缽、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頭鑿的。一切都朴實淳厚。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防火,只是採光較差。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府所在地城關鎮,絕大多數房屋都是石頭建造,三四層的石樓就有幾十棟。由於石料是淺灰白色,加工後更顯晶潔,所以白天看鎮寧,銀光閃爍;月夜看鎮寧,凝霜蓋雪。為此,古有「銀鎮寧」、俗有「銀色鎮寧」之美譽。該鎮的石建築,歷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風雨歷程,所以既堪稱為凝固的音樂,又可當作不朽的史詩。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講究。首先要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擇依山傍水處作宅基,不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獅拱衛」、「青龍環護」、「貴人座騎」等山勢;向山要選「二龍搶寶」、「雙龍戲珠」、「萬馬歸槽」、「壽星高照」等形態。好在布依族地區多為石灰岩山地,這種蒼山翠嶺並不難尋。起房造屋要選吉日,吉日前一個月請木匠破料做房架。豎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魯班師傅。房架豎好,岳父家送來大梁,大樑上拴有紅綢扎的大花朵,並有樂隊和舞獅隊鳴鞭炮伴送。上樑時又要舉行歌舞祭禮和宴飲。最後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個過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滿喜慶與互助的氣氛。

【文化藝術】

布依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糖包舞》等。傳統樂器有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由農家自己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近年來,專門生產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建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

蠟染工藝
布依族的蠟染久負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貴州惠水特產蠟染布的記載。清代史書上所說的「青花布」,就是蠟染布。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跟母親學習蠟染技術。先把蜜蠟加熱熔為蠟汁,然後用三角形的銅制蠟刀蘸蠟汁,在自織的白布上精心描繪各種漂亮生動的圖案,再放入藍靛缸中漬染成藍色或淺藍色,最後將布入鍋煮掉蜜蠟,撈出後到河水中反復盪滌,晾乾,就成獨具特色的蠟染工藝品。

做成的蠟染布料,圖案豐厚朴實,繪畫活潑豪放,並呈現出獨有的龜紋(亦稱小波紋),具有機器所不能代替的藝術效果。

不同地區的蠟染藝術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愛以花、鳥、蟲、魚作蠟染圖案,構圖大膽,形象生動;有的卻以結構嚴謹、線條細膩為特點;有的取材於龍爪花和茨藜花,色調粗獷明快……蠟染藝術不僅美化了人們的生活,也豐富了中外婦女的衣著。

近20多年貴州還建了些蠟染廠,有專門的美工設計師創作繪制出新的圖案。各種人物、動物的形象更為豐富,而且色彩也趨於多樣化。

蠟染布多作婦女頭巾、衣裙、圍腰及被面、門簾、窗簾之用。有些工藝水平較高,圖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當作藝術壁掛來裝飾居室客廳及賓館飯店。布依族婦女還在蠟染衣裙上再加刺綉,更加風采迷人。

除蠟染之外,布依族民間傳統工藝還有扎染、織錦、刺綉、木雕、石雕、竹編等。

【民族婚俗】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嚴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

【禮儀習俗】

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大方、真誠,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臟話、舉止粗魯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盡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托和養育之恩。

【民族服飾】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包頭巾,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民族節慶】
布依族傳統節日除大年(春節)、端陽節、中秋節基本與漢族相同外,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節」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節日。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個別地方有"撒秧粑節","小年","臘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和"三月三",也過漢族節日。

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過大年(即春節)。從除夕過到十五。除夕前要殺年豬、舂糯米粑粑、備各種蔬菜。雲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習慣;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須吃雞肉稀飯,民間稱血米粥。每個姓氏都有不同的飯前儀式,相認的雙方飯前儀式必須完全一致。年節期間還要舉行許多娛樂活動。

跳花會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二十一舉行。「跳花會」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規模盛大,參加人數過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訂終身。每逢節日,小女娃們都穿著艷麗的花邊衣服,鎖著極好看的盤花紐扣,小夥子們穿著對襟衫,系著留須的腰帶,吹著木葉、一個個滿面春風。熱心的阿妹們為小夥子們牽著馬,從五村八寨,從那看不見的半山腰,趕到跳花會地點,那是一個平坦的大草地,旁邊有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北面是滿含花苞的桐樹林。那裡到處是人喊馬嘶,笑語喧嘩,少說也有幾千人。牛皮大鼓迅雷般地響震空谷,時快時慢,時抑時揚,加上鏘鏘的饒鈸聲,令人陶醉!場上,男女青年這時一群,那裡一堆,翩翩起舞,唱著古老的歌,歌聲美妙,舞步輕盈,坐在河岸邊吹「嘞友」、彈月琴,吹木葉,談情說愛的青年們,一雙雙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對方表示著熱烈的愛情,倒影搖搖,又是一番風味。緊靠著桐林邊,搭著一個檯子。那裡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戲,內豐富多彩,整個草坪上充滿著歡快、愉悅的氣氛。他們唱呀跳呀,不知不覺太陽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們依依不捨地騎上馬,陸陸續續地離開了草坪。

跳花會又是年輕小夥子和姑娘們的搭橋會,他們在草壩上播種了愛情,到了節日的最後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結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會結束了。二十二日是「牽羊」日,意思是訂婚約,青年人把「羊」牽回家去(把姑娘帶回去相親),看看男方的家境,以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這一天,許多小夥子都去草壩把未來的妻子帶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們哪裡肯跨進對象家的門坎?只不過在寨子後面山頭上,叢林里,偷偷地看一看對象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過後,就要做活了,春耕開始了,人們投入繁忙的春耕生產,為奪取來年糧、棉、糖的豐收,為建設山區,進行新的戰斗!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有的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的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歷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節日來臨,各村寨都要殺雞宰豬,用白紙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里,傳說這樣做,「天馬」(蝗蟲)就不會來吃莊稼。節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領青壯年舉行傳統的祭盆古、掃寨趕「鬼」的活動。除參加祭祀的人外,其餘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習慣,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帶著糯米飯、雞鴨魚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當地漢族人民稱為趕六月場)。祭祀後,由主祭人帶領大家到各家掃寨驅「鬼」、而「躲山」群眾則在寨外說古唱今,並有各種娛樂活動。

夕陽西斜時。「躲山」的群眾一家一戶席地而坐,揭開飯籮,取出香噴噴美酒和飯菜,互相邀請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處響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聲,人們才選出身強力壯的人,分成四組,到祭山神處抬回四隻牛腿,其餘的人,相攜回到家中,隨後各家派人到寨里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節日娛樂活動,以丟花包最為有趣。花包是用各種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頭,內裝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邊沿綴有花邊和「耍須」。丟花包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相距數米,互相投擲。其方法有右側擲、左側擲和過頂擲,但不準橫擲。要求甩得遠,擲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飛來飛去,煞是好看。如果小夥子將花包向自己心愛的人投擲,沒有過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對方送一件禮物,如項圈、戒指、手鐲等物,所送之物,被視為愛情的信物,小夥子將長期保存。

「六月六」節已有悠久的歷史。其起源,各地傳說不同,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在遠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盤古」,在勞動中積累了栽培水稻的經驗,年年豐收,後來他與龍王的女兒結婚,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新橫。一次兒子冒犯了母親,龍女一氣之下,返回龍宮,再不回來。「盤古」沒有辦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盤古死去,新橫從此遭到繼母虐待,幾乎被害。他忍無可忍,便上天控告繼母,並發誓要毀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繼母知道後,萬分後悔,終於與新橫和好,並於每年六月六日,盤古逝世這天,殺豬宰鴨,做粑粑、供祭盤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舉行祭盤古,供祖先的活動,以示子孫延續、五穀豐收,年復一年,就形成了這個民族節日。

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相傳有一家三個親姊妹同嫁在一個寨子里,日子過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孫,三家的外孫們聽說後都爭著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說,在三月初三那天,你們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帶到寨子路口,看誰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誰家去。這天,大女兒家炸了油團,二女兒家打了糍粑,三女兒家做了五色糯米飯,外公來到寨口,把三家的東西打開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澤鮮艷,味道清香,他最喜歡,於是就先去了三女兒家。從這以後,每到農歷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戶戶都要做花糯米飯來招待親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節。

查白歌節是貴州興義地區布依族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屆時有周圍1 0多 個縣乃至雲南、廣西的各族群眾數萬人參加,規模可謂盛大。

【民族禁忌】

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觸動神龕和供桌,火塘邊的三腳架忌諱踩踏。布依族習慣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應喝一點。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樹和大羅漢樹,禁止任何人觸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禮必須送雙數。孩子體弱多病,父母就要給他尋找保護人乾爹、干媽。尋找乾爹、干媽有兩種方法:一是擇日在家等候,3天內第一個登門的人,即為孩子的保護人;二是擇吉日由父母領著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個過往的行人,即為保護人。

【民族宗教】

布依族過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節日都要進行祭祀活動,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為隆重,於農歷2月選兔日或虎日開祭,各戶要奉獻雞蛋和豬肉祭神,祭畢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豐收,全寨平安。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數信仰基督教。每年有許多祭日,要祭山神,樹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過節都節祭祀。

相傳為「牛王菩薩」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一些地方用黑糯米麵粉或白糯米麵粉染黑後摻水拌和,將牛角塗黑,然後把牛牽到水邊,讓牛看到自己的影子,使之"知道"犁田工作即將結束,再加上一把勁便可休息。有些地方不用黑麵粉而用石灰漿把牛角塗白。

相傳為「龍王」曬龍袍日,當天富裕人家把好衣物拿到屋外曬。一般人家都做糯米飯或糯米粑吃,老年人飲酒講故事,年輕人到山坡草地上唱山歌。

「撒秧粑節」為西涼鄉布依族特有的節日,,時間訂在每年撒秧(穀雨)後的申(猴)日。當天各家帶粽子,酒肉,香燭紙錢到田邊祭供"菩薩",祈求風調雨順,滅絕害蟲,五穀豐收。

⑦ 布依族的發展史是什麼樣的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里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系。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才稱為布依族。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系,也可以說是同一個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只是壯族主要生活在廣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貴州。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干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歷朝都有反抗封建統治階級剝削壓迫的農民起義斗爭,在近代史上,又進行過反對外國教會,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民族。

⑧ 布依族的由來

布依族歷史悠久,名稱繁多,古代稱「濮」或「僚」、「都勻蠻」;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元、明、清稱「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戶」、「仲蠻」,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布依族。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貴州地區,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原駐民。布依族與壯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變而來。 ============================================================================ 布依族的由來

[這篇小文也是應《僚人家園》的有關討論而寫的,今天再放到這里來,算是給貝儂們提供點我們民族的文史資料吧。——南粵孤客]

在近幾天僚人家園的論壇中,有的貝儂不知道布依族人族稱的來由,而誤以為是貴州的布依人故意脫離僚人大家庭,自立為一個民族的。而現實中,很多布依族人也不知道自己的民族稱謂是怎麼來的,誤以為壯族與自己不是一家人。為此,特錄下《惠水布依族》(貴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所作的有關介紹,以供大家參考:

「……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1951年7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在貴陽召開貴州省首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布依族的代表向大會提出提案,認為:『仲家』、『夷族』的稱呼,對本民族帶有歧視和侮辱的涵義,建議用本民族自稱的譯音為族稱比較恰當,貴州省人民政府經過研究,將這一提案交由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研究處理。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隨即以函件和電話等多種形式廣泛地、深入地徵求各地布依族群眾的意見。1953年8月2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在貴陽召開貴州省:『仲家』(布依族)更正民族民稱代表會議。大家一致認為『仲家』、『夷人』、『水戶』、『土邊』、『本地』等名稱,有的帶有歧視性和侮辱性,有的容易引起誤解,不利於民族團結。會議商定,凡是用本民族語言稱為『pu4?jai4』的都屬於同一民族。『pu4?jai4』是本民族固有的名稱。又鑒於全國通用漢文字,所以需要漢文名稱,經過討論,決定按照音譯法選用『pu4?jai4』相近似的『布依』兩字作為族稱。這次會議,充分體現民族平等、團結和名從主人的原則。會後,貴州省民委於1953年8月31日將會議總結報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同年10月10日,中央民委以民-(53)字第77號文件函復贊同。相隔兩天,又以民-(53)字第78號文件通報全國有關單位,新華社即將這個總結報告送交《新華日報》發表或摘要發表。從此,正本清源,恢復了布依族族稱的本來面貌,布依族人民有了自己統一的名稱。……」

就此,南粵孤客補充幾條資料和意見如下:

(1)歷史上,自元代以降,大多數的文獻資料都將貴州的僚人稱為「仲家」。對此,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因五代十國時期,楚王馬殷調邕管(今廣西南寧地區)八姓兵(估計其中應該有不少當地僚人)征討洞溪蠻(今湘黔交界地區及黔南部分地區),八姓兵的統帥是仲氏。故,八姓兵治下的僚人被稱為「仲家人」;二是「種家亦作仲家」(雲南《彌勒州志》),是根據僚人大多數是居住在河谷溪邊的特點來稱呼的。其實,從僚人的語言角度分析,我以為「壯」與「仲」是同音異寫。

(2)在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下發民-(53)字第78號文件以前,貴州省惠水境內在1949年11月24日獲解放之後,首先在僚人的高度聚居區成立「金安彝(夷)族自治區」;1952年10月3日正式成立惠水彝(夷)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在與漢族的交往中惠水僚人是自稱「夷(依或越)家」、或「夷(依或越)族」、「夷(依或越)人」的,當時根據音譯,將「夷(依或越)」誤寫成「彝」。

(3)就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通訊條件和僚人普遍缺乏漢文化教育來看,上文提到的「以函件和電話等多種形式廣泛地、深入地徵求各地布依族群眾的意見」是極其有限的,以至都不能與廣西境內的僚人溝通,互商族名的認定。政府也似乎沒有這樣的意識。

(4)因此,可以說布依族族稱是貴州的僚人在與省外的其他僚人隔離的情況下,根據自古以來的民族自稱音譯定名的。 提問人的追問 2010-07-24 14:01 布依族先進有多少人 姓氏怎麼分的 ???謝謝哈 刪除 團隊的補充 2010-07-24 14:09 布依族的姓氏,也往往成片出現。 如;獨山、荔波一帶的黎、莫、郭、白、蒙、覃、玉等姓;都勻、平塘一帶的陸、莫、韋、楊、趙、索、唐、李等姓;貴陽、惠水、貴定、龍里一帶的陳、班、龍、董、韋、王、羅、黃、莫等姓;安順、平壩一帶的韓、柏、郭、龍等姓;羅甸、望謨、冊亨、貞豐、安龍一帶的王、黃、陸、羅、岑、韋、蒙、梁等姓;鎮寧、關嶺、六枝、紫雲一帶的伍、韋、盧、馬、羅等姓。反映了布依族「聚族而居」的特點。
布依族先進有多少人現有2545059人,其中貴州省有200多萬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縣(市)。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區)。

⑨ 布依族是哪個朝代的後裔

布依族由古代百越人演變而來。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漢族史籍中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 。 布依族大部分以「布依」或「布越」自稱。

⑩ 布依族歷史 布依族人口有多少分布在哪裡

布依抄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里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系。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才稱為布依族。

布依族,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萬餘人。現位居全國56個民族人口排名第12位。
貴州省的布依族人口佔了全國布依族總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內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順地區的黃果樹大瀑布所在地——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在貴陽市也分布著10餘萬布依族,六盤水的盤縣、六枝以及畢節地區織金縣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於雲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

熱點內容
班主任失落 發布:2025-01-11 11:25:41 瀏覽:733
生物檢測法 發布:2025-01-11 10:32:16 瀏覽:437
班主任鬼使群 發布:2025-01-11 09:53:08 瀏覽:46
松原特崗教師 發布:2025-01-11 09:43:09 瀏覽:234
五年級語文測試題 發布:2025-01-11 09:26:16 瀏覽:322
數學怎麼教 發布:2025-01-11 08:53:29 瀏覽:21
初中教師德育工作計劃 發布:2025-01-11 08:52:49 瀏覽:72
地理地利 發布:2025-01-11 08:39:23 瀏覽:829
師生互懟圖 發布:2025-01-11 08:24:14 瀏覽:501
高中語文ppt 發布:2025-01-11 07:54:38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