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歷史
1、戚袞,字公文,鹽官袁花(今海寧袁花鎮)人。梁簡文在東宮,召戚袞講論。戚袞神采自若,對答如流,梁簡文深加贊賞。不久封員外散騎侍郎,又改任員外散騎常侍。敬帝承製,戚袞出任江州長史,並隨沈泰鎮南豫州。
沈泰投奔齊朝時,逼戚袞與他同行,戚袞後從鄴工逃回。他又隨程文季北伐,呂梁軍敗,戚袞淪落於周,久而得歸。仍兼國子助教,封中衛始興王府錄事參軍。左建十三年死,死時六十三歲。
2、許遠,字令威,杭州鹽官(今浙江海寧西南)人。唐代名臣,右相許敬宗玄孫(許敬宗孫子許彥伯的孫子)。
許遠為開元末年進士,曾入劍南節度使府為從事,因得罪節度使章仇兼瓊,貶為高要尉。安史之亂時,被唐玄宗召為睢陽太守。至德二載(757年)正月,遭安慶緒部將尹子琦合兵十餘萬圍攻,他與真源令張巡以數千兵卒協力固守睢陽。
堅持至十月,糧盡,羅雀掘鼠充飢。終因外援不至,城破被執,送至洛陽,在安慶緒兵敗渡河北走時,遭殺害。後詔贈荊州大都督,圖像於凌煙閣,並敕建雙忠廟於睢陽,歲時致祭。
3、顧況(生卒年不詳),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漢族,唐朝海鹽人,(今在浙江海寧境內)人。唐代詩人、畫家、鑒賞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有《華陽集》行世。
4、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是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浙江海寧路仲人(海寧簡志) ,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與李清照齊名。
生於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讀書,但一生愛情鬱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終因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是劫後余篇。
5、張九成(1092—1159年6月23日),字子韶,號無垢,其先開封人,後遷海寧鹽官(今浙江海寧)。南宋官員、理學家。
南宋紹興二年( 1132 )殿試為狀元。授鎮東軍簽判,因與上司意見不合,棄官歸鄉講學。後應召為太常博士,歷任宗正少卿、侍講、權禮部侍郎兼刑部侍郎。
他為官不附權貴,主張抗金,反對議和,為秦檜所忌,謫守邵州,不久又革職,復以「謗訕朝政」罪名,謫居南安軍14 年。秦檜死,重新起用,出知溫州。因直言上疏,不納,辭官歸故里,不久病卒。後追贈太師,封崇國公,謚文忠。
⑵ 海寧的歷史淵源,別名
海寧,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生活、農耕於此。夏時,海寧屬「天下九州」之一的揚州域內;春秋時,先後歸吳屬越;東漢末年始建縣,稱鹽官縣,後因居戶增多升為州;公元1329年易名「海寧」州,意為江海永遠安寧,屬杭州府。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海寧縣,設立海寧市。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富有特色的海寧「三大文化」,即「潮文化」、「燈文化」、「名人文化」。天下奇觀湧起「潮文化」
⑶ 誰能告訴我有關浙江海寧市的相關資料 最好有圖片哦
海寧歷史
海寧是良渚文化發源地之一。據考古資料證明,距今6000-7000年間,在海寧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戰國時,海寧是越、吳、楚武原鄉、李鄉、御兒鄉屬地。秦時在海鹽縣、由拳縣境內。東漢建安八年(203)陸遜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析海鹽、由拳置鹽官縣,屬吳郡,隸揚州,為海寧建縣之始。唐武德七年(624)並入錢塘縣,貞觀四年(630)復置鹽官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鹽官州,天歷二年(1329)改名海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海寧縣,屬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復升為州。民國元年(1912)改州為縣,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1948)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解放,建海寧縣,屬嘉興專區。1958年10月海鹽縣並入海寧縣,至1961年12月復建海鹽縣。1986年11月,撤海寧縣,設海寧市,屬嘉興市。歷史上海寧縣治長期在鹽官鎮。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後遷移袁花一帶鄉間及縣境以外,抗戰勝利後設於硤石鎮,後還治鹽官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移駐硤石鎮。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海寧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嘉興市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0°15』-30°35』,東經120°18』-120°52』。東鄰海鹽縣,南瀕錢塘江,與上虞市、杭州市蕭山區隔江相望,西接杭州市餘杭區,北連桐鄉市、嘉興市秀洲區。市治硤石鎮。東距上海125公里。滬杭鐵路、101省道杭滬復線東西橫貫市域,滬杭高速公路、320國道越過北境,杭州繞城公路東線穿行西部。以「兩橫六縱」為主框架,市、鎮、村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定級內河航道有46條,主幹航道與京杭大運河相連。
【自然環境】
市域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內陸面積699.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佔87.94%,山丘佔1.81%,水域佔10.25%。地形狹長,東西長51.65公里,南北寬28.94公里。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吳淞高程。下同)。古陸殘嶼與低丘集中分布在境東北和東南部,高陽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海寧屬北亞熱帶海洋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較豐,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5.9°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時,無霜期233.5天。因地處中緯度,冷暖空氣經常在此交會,有旱、澇、風等災害性天氣出現。耕地土質南砂北粘,結構良好,水氣協調,酸鹼度適中,適宜多種作物生長。海寧屬太湖流域水網地帶,境內有上塘河和運河兩個水系,河道總長1865.4公里,河網率為5.1%。水資源以河網徑流量為主,外來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開采,水資源總量6.62億立方米,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寧地居錢塘江河口北岸,境內岸線長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頃;海塘長53.6公里,佔北岸海塘總長的33.5%。「海寧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觀,黃灣鎮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現「海寧潮」的起點。
經濟發展
2003年,海寧市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良好的勢頭,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全面完成。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88.13億元,比上年增長17.4%;財政總收入18.08億元,增長23.2%;全社會因定資產投資80.22億元,增長49.5%;實際利用外資1.01億美元,增長10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05億元,增長1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13265元,增長13.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516元,增長8.6%;城鎮登記失業率4%。2003在經濟社會運行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經濟發展中的要素和基礎設施制約問題開始突出,電力供應嚴重不足,建設用地供給緊張;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難度加大;部分城鄉居民生活仍然困難,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還需加強;對外開放總體水平還不高,招商引資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不夠明顯等。
農業結構繼續調整優化:
全市糧食種植面積2.86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520公頃,總產量18.16萬噸,比上年減少1.67萬噸。花卉、苗木、優質水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繼續擴大,各類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26萬公頃。畜牧業發展良好,優質肉雞和湖羊穩步增長,飼養量分別達到17963.75萬羽和43.59萬頭。全市肉類總產量4.19萬噸,比上年增長15.7%。水產品總產量2.31萬噸,增長14.4%。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5.9%。農業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擁有農業龍頭企業26家,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42家。農業招商工作穩步開展,工商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效益農業資金億元。農業標准化工作扎實推進,新制定農業標准備5隻,全市農業標准累計已達19隻。土地整理暨標准農田建設有序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新的提高。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7.76億元,比上年增長5.3%,實現農業增加值13.0億元,增長6.4%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
工業經濟總理持續擴大,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90.27億元,比上年增長25.1%;實現工業總產值490.2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規模企業運行良好,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產值243.57億元,增長41.9%;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9.7%,實現利稅總額27.59億元,其中實現利潤17.9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2.1%和49.9%,在全市工業經濟發展中的支柱作用進一步顯現。特色產業發展步伐加快,皮革、經編和家紡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31.97億元、121.75億元和47.18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生性投入突破50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生產性投入突破50億元。比上年增長77.2%。企業的自我積累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工業用電量達13.2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1.1%。開發區工業園區整合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資40.2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33.68億元,成為市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11項工業經濟效益指標綜合得分達236.48分,繼續保持嘉興市首位。
商貿、旅遊、金融等較快增長: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05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99.99億元,增長29.6%。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錢江觀潮節、海寧中國皮革博覽會、海寧中國家用紡織品博覽會和海峽兩岸經編產業發展研討會等一系列「節會活動」,有力地帶動了商貿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旅遊業投入力度加大,「宰相府第風情街」等旅遊項目建成運行。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23.0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1.27億元,分別增長19.1%和33.9%。通信、網路、中介等服務業繼續快速增長,消費結構升級態勢明顯,住房、汽車、教育等消費熱點進一步形成。全年物價穩中趨升,累計居民價格消費指數為101.3%。金融總量持續擴張。年末全市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186.55億元,比上年增長33.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09.21億元,增長25.7%;各項存款余額達127.75億元,增長51.8。
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22億元,比上年增長49.5%,其中限額以上民間投資完成35.57億元,「百億工程」進展順利,全年累計完成投資40.80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0.9%。重點工程加快推進,全市27項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投資11.35億元,其中交通建高完成投資1.61億元,城市基礎設施完成投資4.02億元,電力設施完成投資1.29億元。硤斜公路、硤尖公路(袁花至尖山段)竣工通車,220千伏長安民誼輸變電工程和110千伏錢江輸變電工程建成運行,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文化館)交付使用,景雲橋舊城改造和洛塘河北側綠化工程基本完工,教育中心、市委黨校等重點項目啟動實施,重點鎮污水處理聯建項目、農橋改造、新海寧賓館(暫定名)和經濟適用房等一批重點工程加快建設。
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快。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國有城鎮集體企業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勞動關系轉換加快,累計改制率達到92.1%企業上市培育工作國度加大,新批股份公司2家,1家股份公司實現增資擴股。積極推行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市場經濟秩序得到理一步整頓和規范,「信用海寧」建設加快,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95家,合同利用外資2.70億美元,增長105.6%。外貿出口增勢強勁,全年自營進出口8.05億美元,增長78.1%。外貿出口隊伍迅速擴大,全年新增獲權企業70家,有出口實績的企業達到199家。對外經濟合作穩步發展,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新批境外合作項目3個。
科技和教育事業有新的發展:
全年列入國家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2項,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園區信息化啟動工作進展順利,信息化示範企業建設全面開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南苑小學建成投入使用,海寧一中後續工程進展順利,海寧中學整體改造一期工程和市實驗小學擴建工程相繼完工。基礎教育升學率保持較高水平,全年初中升高中比例達到90.11%。創新辦學體制,全市第一所民辦助的外來民工子弟學校——海寧市友誼學樣投入使用。
就業和社保等工作積極推進:
勞動力的市場就業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扎實推進,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幫助1700餘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年末全市養老保險人數5.47萬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6.13萬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人數45.64萬人。繼續堅持「兩個確保」,低收入居民、困難企業職工和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抗擊「非典」疫情,公共衛生應急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城鄉公交和供水一體化工作加快推進。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績,人中出生率保持較低水平。
海寧市志
建置:
海寧是良渚文化發源地之一。據考古資料證明,距今6000-7000年間,在海寧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戰國時,海寧是越、吳、楚武原鄉、雋李鄉、御兒鄉屬地。秦時在海鹽縣、由拳縣境內。東漢建安八年(203)陸遜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析海鹽、由拳鹽官縣,屬吳郡,隸揚州,為海寧建縣之始。唐武德七年(624)並入錢塘縣,貞觀四年(630)復置鹽官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鹽官州,天歷二年(1329)改名海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海寧縣,屬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復升為州。民國元年(1912)改州為縣,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1948)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解放,建海寧縣,屬嘉興專區。1958年10月海鹽縣並入海寧縣,到1961年12月復建海寧縣。1986年11月,撤海寧縣,設海寧市,屬嘉興市。歷史上海寧縣治長期在鹽官鎮。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後遷移袁花一帶鄉間及縣境以外,抗戰勝利後設於硤石鎮,後還治鹽審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移駐硤石鎮 。
政區:
據散見於典籍金石部分的記載,唐以前有二市、三鎮、七鄉、七里、四村。宋咸淳間(1265-1274),縣轄6鄉。元初有10鄉,後並為6鄉。明時有6鄉,統3鎮32都。清雍正六年(1728),設6鄉、4鎮和市都、安都、石都、上下都。宣統二年(1910),有1城、2鎮、5鄉共8個自治區。民國初沿襲清制,後推行村裡制、保甲制,行政區劃多次變動。民國34年(1945),全縣4個區、55個鄉鎮;民國35年縮編為44個鄉鎮;民國36年又調節器整為25個鄉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建7個區、25個鄉鎮。1950年改為6個區、68個鄉鎮。1956年撤銷區建制,設22個鄉、68個鄉鎮。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海鹽縣並入海寧,合建13個人民公社。1959年,恢復5個鎮的建制。1961年5月,調整公社規模,設7個鎮、37個公社;12月,海寧、海鹽分縣,海寧置24個公社、5個鎮。1984年撤社建鄉,全縣5鎮。1984年撤社建鄉,全縣5鎮、23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批鄉陸續建為建制鎮。1998年全市15個鎮、10個鄉。1999年11月,調整為14個鎮、4個鄉。2001年10月,優化完善鄉鎮行政區劃,全市調整為13個鎮。2003年11月,行政區劃進一步優化調節器整,全市設8個鎮、4個街道。
不知道怎樣貼圖,不好意思,就沒搞定圖片了
⑷ 海寧是哪個省哪個市哪個縣
海寧是浙江省嘉興市的縣級市,本身就是縣級行政區不屬於某個縣。
海寧,浙江省轄縣級市,由嘉興市代管。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東北部,東距上海125公里,西接杭州,南瀕錢塘江,是杭州都市圈的緊密層和重要節點。
面積863平方公里(含錢塘江水域),地勢平坦,河流眾多,水源豐富,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現轄8個鎮、4個街道,擁有3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海寧歷史沿革
海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距今約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在春秋戰國時,先後歸吳屬越、復為楚地,秦時(公元前221年)為長水縣(今嘉興市)縣治,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始稱鹽官縣,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設海寧郡。
元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升鹽官州,因錢塘江潮溢不斷,為祈「海濤寧謐」,於元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改名海寧州,海寧之名沿用至今。新中國建立後為海寧縣,198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
以上內容參考海寧市人民政府-2021海寧概覽文字稿
⑸ 海寧到底屬於吳還是越
海寧歷史悠久。距今約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歸吳屬越、復為楚地,秦時(公元前221年)為長水縣(今嘉興市)縣治,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始稱鹽官縣,元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升鹽官州,因錢塘江潮溢不斷,為祈「海濤寧謐」,元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改名海寧州,海寧之名沿用至今。
⑹ 海寧的歷史
海寧是良渚文化發源地之一。據考古資料證明,距今6000-7000年間,在海寧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戰國時,海寧是越、吳、楚武原鄉、雋李鄉、御兒鄉屬地。秦時在海鹽縣、由拳縣境內。東漢建安八年(203)陸遜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析海鹽、由拳鹽官縣,屬吳郡,隸揚州,為海寧建縣之始。 唐武德七年(624)並入錢塘縣,貞觀四年(630)復置鹽官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鹽官州,天歷二年(1329)改名海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海寧縣,屬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復升為州。民國元年(1912)改州為縣,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1948)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解放,建海寧縣,屬嘉興專區。1958年10月海鹽縣並入海寧縣,到1961年12月復建海寧縣。1986年11月,撤海寧縣,設海寧市,屬嘉興市。 歷史上海寧縣治長期在鹽官鎮。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後遷移袁花一帶鄉間及縣境以外,抗戰勝利後設於硤石鎮,後還治鹽官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移駐硤石鎮 。 據散見於典籍金石部分的記載,唐以前有二市、三鎮、七鄉、七里、四村。宋咸淳間(1265-1274),縣轄6鄉。元初有10鄉,後並為6鄉。明時有6鄉,統3鎮32都。清雍正六年(1728),設6鄉、4鎮和市都、安都、石都、上下都。宣統二年(1910),有1城、2鎮、5鄉共8個自治區。 民國初沿襲清制,後推行村裡制、保甲制,行政區劃多次變動。民國34年(1945),全縣4個區、55個鄉鎮;民國35年縮編為44個鄉鎮;民國36年又調節器整為25個鄉鎮。 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建7個區、25個鄉鎮。1950年改為6個區、68個鄉鎮。1956年撤銷區建制,設22個鄉、68個鄉鎮。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海鹽縣並入海寧,合建13個人民公社。1959年,恢復5個鎮的建制。1961年5月,調整公社規模,設7個鎮、37個公社;12月,海寧、海鹽分縣,海寧置24個公社、5個鎮。1984年撤社建鄉,全縣5鎮。1984年撤社建鄉,全縣5鎮、23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批鄉陸續建為建制鎮。 1998年全市15個鎮、10個鄉。1999年11月,調整為14個鎮、4個鄉。2001年10月,優化完善鄉鎮行政區劃,全市調整為13個鎮。2003年11月,行政區劃進一步優化調整,全市設8個鎮、4個街道
⑺ 海寧是哪年升為市
海寧1986年撤縣建市,隸屬於浙江省嘉興市,位於中國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東鄰海鹽縣,南瀕錢塘江,與紹興上虞區、杭州蕭山區隔江相望,西接杭州餘杭區、江干區下沙,北連桐鄉市、嘉興秀洲區。
⑻ 浙江省海寧屬於哪個市
海寧市屬於浙江省嘉興市。
位於中國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東鄰海鹽縣,南瀕錢塘江,與紹興上虞區、杭州蕭山區隔江相望,西接杭州餘杭區、江干區下沙,北連桐鄉市、嘉興秀洲區。東距上海100公里,西接杭州,南瀕錢塘江。1986年撤縣設市。
拓展資料:
自然環境
市域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內陸面積699.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佔87.94%,山丘佔1.81%,水域佔10.25%。地形狹長,東西長 51.65公里,南北寬28.94公里。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吳淞高程。下同)。
古陸殘嶼與低丘集中分布在境東北和東南部,高陽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
海寧屬北亞熱帶海洋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較豐,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5.9° 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時,無霜期233.5天。
因地處中緯度,冷暖空氣經常在此交會,有旱、澇、風等災害性天氣出現。耕地土質南砂北粘,結構良好,水氣協調,酸鹼度適中,適宜多種作物生長。
海寧屬太湖流域水網地帶,境內有上塘河和運河兩個水系,河道總長1865.4公里,河網率為5.1%。水資源以河網徑流量為主,外來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開采,水資源總量6.62億立方米,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
海寧地居錢塘江河口北岸,境內岸線長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頃;海塘長53.6公里,佔北岸海塘總長的33.5%。「海寧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觀,黃灣鎮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現「海寧潮」的起點。
⑼ 為什麼海寧是嘉興地區的而不是杭州地區的
因為海寧是浙江省轄縣級市,由嘉興市代管。
名字由來:
海寧之名,始見於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寓「海洪寧靜」之意。其境內名勝「錢江涌潮」,自唐宋便已盛行,聞名國內外,「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宋代蘇軾的《催試官考較戲作》),吸引八方賓客,一睹涌潮奇景。
譯文:八月十八日潮最大,這天的景觀是天下都無法比擬的。
(9)海寧歷史擴展閱讀:
海寧的歷史:
在春秋戰國時,海寧是越、吳、楚的武原鄉、雋李鄉、御兒鄉屬地。
秦朝時時在海鹽縣、由拳縣境內。
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析海鹽、由拳,置鹽官縣,屬吳郡,隸揚州,為海寧建縣之始。
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558)置海寧郡,寓「海洪寧靜」之意,轄鹽官、海鹽、前京三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廢錢唐郡,並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餘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鹽官始屬杭州。
唐武德七年(624)並入錢塘縣,貞觀四年(630)復置鹽官縣。
五代屬吳越國杭州。北宋屬兩浙路杭州。南宋屬臨安府。
元貞元年(1295)升鹽官州,天歷二年(1329)改名海寧州,屬杭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海寧縣,屬杭州府。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復升為州。
民國元年(1912)改州為縣,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1948)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解放,建海寧縣,屬嘉興專區。
1958年10月海鹽縣並入海寧縣。
1986年11月,撤海寧縣,設海寧市,屬嘉興市。
⑽ 海寧海鹽歷史 是怎樣的
海寧
海寧是良渚文化發源地之一。據考古資料證明,距今6000-7000年間,在海寧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戰國時,海寧是越、吳、楚武原鄉、李鄉、御兒鄉屬地。秦時在海鹽縣、由拳縣境內。東漢建安八年(203年)陸遜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析海鹽、由拳置鹽官縣,屬吳郡,隸揚州,為海寧建縣之始。唐武德七年(624年)並入錢塘縣,貞觀四年(630年)復置鹽官縣。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鹽官州,天歷二年(1329年)改名海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海寧縣,屬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復升為州。民國元年(1912年)改州為縣,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1948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建海寧縣,屬嘉興專區。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移駐硤石鎮。1958年10月海鹽縣並入海寧縣,至1961年12月復建海鹽縣。1986年11月,撤海寧縣,設海寧市,屬嘉興市。歷史上海寧縣治長期在鹽官鎮。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後遷移袁花一帶鄉間及縣境以外,抗戰勝利後設於硤石鎮。
海鹽
前222年,置海鹽縣。唐代開元五年(717年),縣治遷於今地。
嵩澤文化
海鹽縣是嵩澤文化發祥地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縣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縣。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建縣以來,海鹽曾四徙縣治,六析其境。秦末縣治陷為湖(柘湖),遷至武原鄉(今平湖市東門外)。
宋元時期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錢謬納土歸宋,至道三年(997),海鹽縣屬秀州,隸兩浙路。政和七年(1117)八月二十二日秀州賜名嘉禾郡。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後,海鹽縣仍屬秀州,隸兩浙西路。慶元元年(1195)十月,升秀州為嘉興府,海鹽縣為上縣。嘉定元年(1208)十二月,升嘉興府為嘉興軍節度。元至元十三年(1276),平江南,海鹽縣屬嘉興府安撫司,隸江淮行省。翌年三年改屬嘉興路總管府。二十二年改隸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江南浙西道。元貞元年(1295),升海鹽縣為海鹽州,隸屬如故。朱元璋丙午年,即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一月,平浙,嘉興路改為嘉興府。明洪武元年(1368),嘉興府府直隸京畿。翌年海鹽州降為縣(縣等居上)。十四年十一月,海鹽縣隨嘉興府改隸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清順治二年(1645)六月定浙,沿襲明制,海鹽縣屬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杭嘉湖道嘉興府(治嘉興)。太平軍進駐海鹽時,曾建立地方政權。
中華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元年(1912),撤道府,為省縣兩級制。3年復道制,以道承省統縣,海鹽縣屬浙江省錢塘道(省會及道尹公署駐地均在杭縣,今杭州)。16年3月廢道,又行省縣兩級制。21年6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區(駐地嘉興)。26年冬,原第二區所屬各縣大半為日軍侵佔,遂裁撤,至27年9月20日恢復,並以鐵路、公路線及錢塘江為准,重新調整區劃,海鹽縣屬浙西行署第三行政督察區(駐地紹興)。29年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駐地嘉興,32年10月移駐嘉興、海鹽兩縣交界,35年復駐嘉興。基間,28年2月26日建立日偽縣政府,屬日偽嘉興特區專員公署。31年11月,縣政府奉令撤離縣境,至32年10月隨省第十區專署返縣,重建區鄉政權)。37年4月又屬屬第一行政督察區(駐地吳興)。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5月7日,海鹽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管理時期。1950年5月,獅嶺鄉3個行政村劃屬海寧縣,平湖縣10個行政村劃屬海鹽縣。1958年11月21日,撤銷海鹽縣建制,區域並入海寧縣,其中西塘橋、海塘、元通3個鄉劃歸平湖縣。1961年12月15日,復置海鹽縣,轄2個鎮16個公社,獅嶺鄉仍屬海寧縣。1983 年,撤銷公社建鄉。1985年8月,澉浦、通元、西塘橋撤鄉建鎮。隨著經濟發展,又有於城、百步、秦山撤鄉建鎮。1999年,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轄9個鎮 3個鄉。 2001年10月,鄉鎮行政區劃再次調整優化,轄武原、沈盪、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橋、於城、百步8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