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物理學
Ⅰ 求當代著名的物理學家及其發明著作,傑出貢獻
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並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
中國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早年為了支持抗日戰爭,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趕出去,他就將自己家中積蓄的白銀、首飾全都獻給了祖國。1961年,當國內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錢財十分短缺時,身在蘇聯的王淦昌就將自己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十四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至3萬元)交給中國駐蘇大使館轉贈給祖國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將自己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獎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贈給了小學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空間科學學會原常務理事,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長何澤慧先生。首先觀測到正負電子碰撞現象,被英國《自然》稱之為「科學珍聞」。197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後,何澤慧擔任副所長,積極推動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開展。她倡導和全力支持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推動了中國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起步和發展。在她的倡導與扶持下,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宇宙線研究室通過國內、國際合作,在西藏甘巴拉山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500米)高山乳膠室;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了高空科學氣球,並相應發展了空間硬x射線探測技術及其他配套技術。
Ⅱ 當今中國物理學界泰斗是誰為什麼
什麼叫泰斗?泰斗的標準是什麼?是懂得多?是懂得深?還是正確率高?
錢三強
1949n3月,他參加代表團去巴黎出席一個國際會議,國家撥出5萬美元,供他訂購原子核科學研究的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為中國核科學研究准備了條件。
1949n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不久成立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為原子能研究所),他任副所長,一年後任所長,中國的原子核科學研究條件大為改觀。
1955n1月15日,在專門研究發展我國原子能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他匯報了幾個主要國家原子能發展的概況和我國情況,並用蓋革計數器做鈾礦石的演示。國家決定發展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
1956n成立主管原子能工業的第三機械工業部(後改為二機部),他任副部長,是副部長中唯一的科學家,1958n,他參與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建設。
1959n蘇聯單方面終止國防新技術協定,撤走專家後,錢三強作為研製原子彈的組織協調者和總設計師,起到了關鍵作用。
Ⅲ 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是誰
楊振宇,當代世界物理學第一人,扛把子
Ⅳ 被譽「當代第一物理學家」,楊振寧到底有多了不起
楊振寧,對於這個名字我們一直都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在網路世界進步的前提下,有關楊振寧的事跡我們很熟悉,早在1957年楊振寧就和李政道以宇稱不守恆定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華人中榮獲此獎的第一人,但有關楊振寧批評的聲音始終有不少,尤其是在個人生活上面,似乎有不少的聲音指責楊振寧。
「楊-米爾斯理論」在近代物理學的領域上,就好像是開了一扇全新的門,在物理理論研究中有重大的發展,使得楊振寧成為了二十世紀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據說在國外自然科學雜志上,評價二十世紀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楊振寧位列第18,但上榜的幾乎都是牛頓、愛因斯坦等人,類似霍金這樣的科學巨人,居然還不在榜單上。
Ⅳ 如何評價當代偉大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先生的一生
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先生,為科學的發展進步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史蒂芬霍金先生這一生平凡而又偉大,他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是享有國際盛譽的一位偉人,而他提出的黑洞蒸發理論和宇宙模型,為以後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他是繼愛因斯坦之後第二個偉大的物理學家。
霍金先生的一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雖然身患重病,但他的不甘於向命運低頭,並且能在艱苦的條件下依舊能不忘記自己的初心,研究宇宙的起源,讓我們能更加直觀的了解這個世界。霍金先生對科學真理堅持不懈追求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而他的幽默感,為全國各地的人們帶來了歡樂和希望,他的貢獻屬於全人類,值得我們尊重和懷念。
Ⅵ 當代物理學都面臨著哪些困境
湮滅現象,量子物理試驗發現,有一種基本粒子,其存在和不存在是瞬間體現的,不是我們常識里說的不穩定,而是說:這種忽有忽無就是它的本來狀態,而且與能量無關,它無的時候,即沒有場也沒有能量釋放,它有的時候也不吸收任何能量。而且最為驚人的是,它的存在與湮滅與試驗觀察者的意志和心情相關。也就是說,當試驗者意識它存在的時候,它就突然存在,意識它無的時候,它就湮滅。這種湮滅是絕對的湮滅,沒有能量沒有暗物質,是那種真正意義上的「無」。這里說的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試驗結果!
Ⅶ 當代物理學主要研究什麼
當代物理學主要研究聲,光,電 ,力,熱。
Ⅷ 當今世界物理學發展前景如何
(一)物理學萌芽時期
在古代,由於生產水平的低下,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觀察,和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直覺的、思辨性猜測,來把握自然現象的一般性質,因而自然科學的知識基本上是屬於現象的描述、經驗的總結和思辨的猜測。那時,物理學知識是包括在統一的自然哲學之中的。
在這個時期,首先得到較大發展的是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力學,如靜力學中的簡單機械、杠桿原理、浮力定律等。在《墨經》中,有力的概念(「力,形之所以奮也」)的記述;光學方面,積累了關於光的直進、折射、反射、小孔成像、凹凸面鏡等的知識。《墨經》上關於光學知識的記載就有八條。在古希臘的歐幾里德(公元前450-380)等的著作中也有光的直線傳播和反射定律的論述,並且對光的折射現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電磁學方面,發現了摩擦起電、磁石吸鐵等現象,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指南針。聲學方面,由於音樂的發展和樂器的創造,積累了不少樂律、共鳴方面的知識。物質結構和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原子論、元氣論、陰陽五行說、以太等假設。
在這個時期,觀察和思辨雖然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也出現了一些類似於用實驗來研究物理現象的方法。例如,我國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聲共振實驗和利用天然磁石進行人工磁化的實驗,以及趙友欽在《革象新書》中的大型光學實驗等就是典型的事例。
總之,從遠古直到中世紀(歐洲通常把五世紀到十五世紀叫做中世紀)末,由於生產的發展,雖然積累了不少物理知識,也為實驗科學的產生准備了一些條件並做了一些實驗,但是這些都還稱不上系統的自然科學研究。在這個時期,物理學尚處在萌芽階段。
(二)經典物理學時期
十五世紀末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促進了生產和技術的大發展;席捲西歐的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激發起人們的探索精神。近代自然科學就在這種物質的和思想的歷史條件下誕生了。系統的觀察實驗和嚴密的數學演繹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被引進物理學中,導致了十七世紀主要在天文學和力學領域中的「科學革命」。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物理學的誕生。整個十八世紀,物理學處在消化、積累、准備的漸進階段。新的科學思想、方法和理論,得到了傳播、完善和擴展。牛頓力學完成了解析化工作,建立了分析力學;光學、熱學和靜電學也完成了奠基性工作,成為物理學的幾門基礎學科。人們以力學的模型去認識各種物理現象,使機械論的自然觀成為十八世紀物理學的統治思想。到了十九世紀,物理學獲得了迅速和重要的發展,各個自然領域之間的聯系和轉化被普遍發現,新數學方法被廣泛引進物理學,相繼建立了波動光學、熱力學和分子運動論、經典電磁場理論等完整的、解析式的理論體系,使經典物理學臻於完善。由物理學的巨大成就所深刻揭示的自然界的統一性,為辨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三)現代物理學時期
十九世紀末葉物理學上一系列重大發現,使經典物理學理論體系本身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危機,從而引起了現代物理學革命。由於生產技術的發展,精密、大型儀器的創制以及物理學思想的變革,這一時期的物理學理論呈現出高速發展的狀況。研究對象由低速到高速,由宏觀到微觀,深入到廣垠的宇宙深處和物質結構的內部,對宏觀世界的結構、運動規律和微觀物質的運動規律的認識,產生了重大的變革。相對論的量子力學的建立,克服了經典物理學的危機,完成了從經典物理學到現代物理學的轉變,使物理學的理論基礎發生了質的飛躍,改變了人們的物理世界圖景。1927年以後,量子場論、原子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天體物理學和現代宇宙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物理學向其它學科領域的推進,產生了一系列物理學的新部門和邊緣學科,並為現代科學技術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引起了人們對物質、運動、空間、時間、因果律乃至生命現象的認識的重大變化,對物理學理論的性質的認識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物理學在揭開微觀和宏觀深處的奧秘方面,正醞釀著新的重大突破。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成果應用於實踐,出現了象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激光、宇航等許多新技術科學。這些新興技術正有力地推動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促進生產的發展。而隨著生產和新技術的發展,又反過來有力地促進物理學的發展。這就是物理學的發展與生產發展的辨證關系
Ⅸ 有哪些比較著名的當代物理學家
愛德華·威滕,猶太裔美國物理學家、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他是弦理論和量子場論的頂尖專家,被美國《生活》周刊評為二次大戰後第六位最有影響的人物,當代物理學家中H指數最高的一位。
斯蒂芬·溫伯格,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文學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國家天文學會會員,美國哲學和科學史學會會員,美國中世紀學會會員。1979年因弱電統一理論與格拉肖和薩拉姆分享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