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地理學
① 研究災害地理學的意義
研究地理環境中各類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和分布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影響和防治對策的地理學。可以看看這個! http://ke..com/view/206199.htm
② 高中地理自然災害的成因學情分析
高中地理自然災害的成因:
形成:台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准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二、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有關聯性:一個地域內的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有關聯,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③ 災害地理學的分類
根據災害的地理屬性分為:
①氣象氣候災害。如寒潮、台風、暴雨、冰雹、霜凍、冷害、熱害、沙暴等;
②地貌災害。如泥石流、滑坡、雪崩、水土流失等:
③生物災害。主要指植被和農作物的病蟲害、天然森林火災、植被退化、生物滅絕等;
④水文災害。如洪澇、風暴潮、泥沙淤積等;⑤地質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地層陷裂等;
⑥土壤災害。如表土侵蝕、土壤沙化、土壤鹽鹼化等。當其達到一定強烈程度,直接或間接對人類生產生活、社會物質財富構成威脅或破壞時,始能稱為災害。
按照災害波及的地理范圍分為全球性、區域性災害。
依照持續時間的久暫分為長期性、季節性和暫時性、突發性災害。
還可按危害程度分類。
④ 研究災害地理學的必要性是什麼
防 治
⑤ 地質災害有哪些種類高中地理學
中國國土空間上常見的自然災害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洪澇、乾旱災害,台風、冰雹、暴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是地理環境演化過程中的異常事件,卻成為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⑥ 災害地理學的特性
從地理學角度看,自然災害具有以下特性:
①空間分布上的差異性、聯系性和廣域性。不同自然地理區域其發生時間、種類、性質、頻率、機制和後果大不相同。由於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決定了不同區域間災害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如厄爾尼諾現象使全球各地發生旱澇災害,故往往超越國界和自然地理區域而具有廣域性;
②相互聯系的群發性。自然災害在發生學上具有功能性聯系,一種自然災害能誘發或抑制其它自然災害;各種自然災害互為條件,形成具有一定結構特徵的自然災害群或系統。如地震往往伴生海嘯、滑坡、地裂縫等,地震災區又易滋生瘟疫;暴雨則誘發洪澇抑制乾旱。人類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程度和對自然災害的抗禦能力,故災害發生的地理規律與所採取的對策成為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第24屆國際地理大會上專題討論了地理環境中的災害問題。
⑦ 福師 災害地理學 暴雨形成條件有哪些
暴雨形成的條件,一是水汽條件,在天氣尺度系統移進烏魯木齊前,槽前的中亞到新
疆一帶有一片准飽和區,即T一Ta<3`1C.這是決定此系統能否出現暴雨的重要依據之
二是垂直運動條件,有了豐富的水汽供應,不一定有暴雨,還需要有持續的,強的上升
運動,不同空間尺度的天氣系統,將會引起不同時間尺度的降水過程和不同強度的暴雨.
三是不穩定能量條件,出現暴雨前48h,從地面85kPa,70kPa,50kPa各層都能出現高能量
區,其中85kPa表現最為明顯.
希望被採納 謝謝
⑧ 研究災害地理學的必要性是什麼(越詳細越好)
開展《災害地理學》研究的目的,是使讀者初步了解災害現象、認識災害規律、研究災害對策、探討治理措施,培養讀者對自然災害的地理思維能力;學會收集災害信息、整理災害資料、掌握研究方法;學會災中自救、互救,減少傷亡損失;初步掌握災害研究的野外考察方法。
⑨ 災害地理學的介紹
災害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中各類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和分布的地理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影響和防治對策的地理學分支學科。是應用地理學與自然災害學之間的交叉學科。
⑩ 福師《災害地理學》 冰雹形成的物理條件有哪些
冰雹,人們常稱為雹。冰雹是在對流雲中形成,當水汽隨氣流上升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若隨著高度增加溫度繼續降低,達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就凝結成冰粒,在它上升運動過程中,並會吸附其周圍小冰粒或水滴而長大,直到其重量無法為上升氣流所承載時即往下降,當其降落至較高溫度區時,其表面會融解成水,同時亦會吸附周圍之小水滴,此時若又遇強大之上升氣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則又凝結成冰,如此反覆進行如滾雪球般其體積越來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於氣流升力與空氣之浮力之和,即往下降落,若達地面時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態冰粒者稱為冰雹,如融解成水就是我們平常所見的雨。
冰 冰雹雹和雨、雪一樣都是從雲里掉下來的。不過下冰雹的雲是一種發展十分強盛的積雨雲,而且只有發展特別旺盛的積雨雲才可能降冰雹。
積雨雲和各種雲一樣都是由地面附近空氣上升凝結形成的。空氣從地面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氣壓降低,體積膨脹,如果上升空氣與周圍沒有熱量交換,由於膨脹消耗能量,空氣溫度就要降低,這種溫度變化稱為絕熱冷卻。根據計算,在大氣中空氣每上升100米,因絕熱變化會使溫度降低1度左右。我們知道在一定溫度下,空氣中容納水汽有一個限度,達到這個限度就稱為「飽和」,溫度降低後,空氣中可能容納的水汽量就要降低。因此,原來沒有飽和的空氣在上升運動中由於絕熱冷卻可能達到飽和,空氣達到飽和之後過剩的水汽便附著在飄浮於空中的凝結核上,形成水滴。當溫度低於攝氏零度時,過剩的水汽便會凝華成細小的冰晶。這些水滴和冰晶聚集在一起,飄浮於空中便成了雲。
大 冰雹氣中有各種不同形式的空氣運動,形成了不同形態的雲。因對流運動而形成的雲有淡積雲、濃積雲和積雨雲等。人們把它們統稱為積狀雲。它們都是一塊塊孤立向上發展的雲塊,因為在對流運動中有上升運動和下沉運動,往往在上升氣流區形成了雲塊,而在下沉氣流區就成了雲的間隙,有時可見藍天。
積狀雲因對流強弱不同出一轍形成各種不同雲狀,它們的雲體大小懸殊很大。如果雲內對流運動很弱,上升氣流達不到凝結高度,就不會形成雲,只有干對流。如果對流較強,可以發展形成濃積雲,濃積雲的頂部像椰菜,由許多輪廓清晰的凸起雲泡構成,雲厚可以達4-5公里。如果對流運動很猛烈,就可以形成積雨雲,雲底黑沉沉,雲頂發展很高,可達10公里左右,雲頂邊緣變得模糊起來,雲頂還常擴展開來,形成砧狀。一般積雨雲可能產生雷陣雨,而只有發展特別強盛的積雨雲,雲體十分高大,雲中有強烈的上升氣體,雲內有充沛的水分,才會產生冰雹,這種雲通常也稱為冰雹雲。
冰雹雲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組成的。一般為三層:最下面一層溫度在0℃以上,由水滴組成;中間溫度為0℃至-20℃,由過冷卻水滴、冰晶和雪花組成;最上面一層溫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組成。
在冰雹雲中氣流是很強盛的,通常在雲的前進方向,有一股十分強大的上升氣流從雲底進入又從雲的上部流出。還有一股下沉氣流從雲後方中層流入,從雲底流出。這里也就是通常出現冰雹的降水區。這兩股有組織上升與下沉氣流與環境氣流連通,所以一般強雹雲中氣流結構比較持續。強烈的上升氣流不僅給雹雲輸送了充分的水汽,並且支撐冰雹粒子停留在雲中,使它長到相當大才降落下來。
冰雹和雨、雪一樣,都是從雲里掉下來的,它是從積雨雲中降落下來的一種固態降水。
冰雹的形成需要以下幾個條件
①大氣 地區降下短時冰雹中必須有相當厚的不穩定層存在。
②積雨雲必須發展到能使個別大水滴凍結的高度(一般認為溫度達-12~-16℃)。
③要有強的風切變。
④雲的垂直厚度不能小於6~8千米。
⑤積雨雲內含水量豐富。一般為3~8 克每立方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個液態過冷卻水的累積帶。
⑥雲內應有傾斜的、強烈而不均勻的上升氣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