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樂寺歷史
① 中國古代佛教寺院木質結構建築無一根鐵釘的是什麼那個寺院始建於哪個朝代有無歷史的重修
天津薊縣獨樂寺俗稱大佛寺,坐落於天津薊縣城西獨樂寺佔地面積為16500平方米,由山門、觀音閣、韋馱亭、乾隆行宮等建築構成了規模壯觀的古代廟宇建築群。
山門,是獨樂寺的大門,莊重高貴,富有生機。高約10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中間為穿堂道,與觀音閣遙相互應。門上正中懸一方匾,楷書「獨樂寺」三字,用筆渾厚蒼勁,相傳為明代大學士嚴嵩手筆。中間門道兩旁各塑一尊護衛法神像,目光炯炯,肅穆森嚴,形象生動,俗稱「哼哈二將」,是遼統和二年重建時的原物。山門的屋頂結構為五條脊、四面坡,建築學稱之為廡殿頂。山門的檐角形似飛翼,外翻躍起,出檐深遠曲緩,雄偉壯觀,恬靜流暢。屋脊之上的瓦飾更是奇異多采,造型生動古樸,別具一格。山門正脊兩端的鴟吻翻轉向內,張口吞脊,狀如雉鳥飛翔,氣勢威武,生動逼真,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鴟吻造型實物。獨樂寺的山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式山門。具有著濃郁的唐代建築風格的余韻。
過山門,入庭院,在千年古柏後面是觀音閣,它是獨樂寺的主體建築。
觀音閣,是座樓閣式木結構多層建築,雄健古樸,設計精巧,工藝簡潔高超,頂為九脊歇山式,平緩中見深遠。通高23米,中間有腰檐、圍欄環繞。觀音閣前上檐鎏金的四個大字「觀音之閣」,相傳是唐肅中元年李白北游幽州時所書。下檐「具足圓成」為清代咸豐皇帝所題。閣內各層藻井的形狀不一,錯落有致,不僅顯示了建築的多樣性、藝術性,而且能抵禦側向壓力,增強了建築的穩固性。觀音閣的外觀是兩層,實際為三層,中間有一暗層,從而起到了裝飾與加固的雙重作用。建築中,全部採用了復雜的斗拱結構,上萬個榫卯相互咬合,讓數以千計的梁、枋、柱、檁、椽,構造成一個嚴實的整體。僅接榫部位的斗拱,就因位置、功能、作用的不同,多達24種。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其亨介紹說:「一般人理解斗拱是把它切出來一塊,實際上它是一個整體。在整個建築當中它是最結實的一部分,它既相當於現在抗震的圈樑,但是又是柔性的,它有水平的鋼性,斗拱之間的榫鉚能夠變型,吸收很多能量,這都是它抗震的原因。它的結構形式能夠在歷史上根據記載抵禦了將近三十(次)規模很大的地震而安然無恙。它里頭很多結構的特點是我們研究抗震建築的一個寶庫。」
觀音閣中間天井上下貫通,錯落配置,形成錐形環像放大的空間,頂是八角,上為六角,下為矩形,中設木製須彌座,聳立起通高16米、微向前傾的觀音主像。整個結構,排列有序,疏密自如,極富彈性,極富變化,顯示出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動而不損,搖而不墜的高超技藝和妙絕天工的設計水平。
觀世音菩薩塑像立於閣中央,高16米,站在須彌座上,穿過二、三層平台,直入閣中藻頂,是目前我國國內現存最大的泥塑。該塑像用木料做骨架,再覆蓋薄灰泥彩塑,面部慈祥,微帶笑容,兩眼凝視遠方,衣著得體,絢麗端莊,兩臂披帛飄逸,儀態優美。因頭頂上還有10面小佛頭,故稱十一面觀音。
兩側脅持菩薩侍立,法相庄嚴,姿態優美。兩脅持菩薩像略向十一面觀音像前傾,做隨時被派遣狀,與唐代仕女畫一脈相承,是遼代雕塑藝術的珍品。
觀世音菩薩塑像後,是元末建塑的倒坐觀音像,左右韋馱、關羽分立。其間配以雲狀花紋圖案,使群像好似扶搖於雲海之中。
大閣四周,與佛像交相輝映的是觀音閣壁畫,元代繪制,明代重描,全長45米,總面積142.85平米,彩澤錦色,渾然一體。以前一直被覆蓋著,1972年修繕牆壁時,於無意中被發現,自此這一隱沒了二百多年的藝術瑰寶重現於世。觀音閣壁畫以人物為主,背景充實,雲氣、山巒、海水俱在,上繪十六羅漢、兩明王圖像和民間神話故事。主像造形嚴謹,筆法暢達,畫法粗中有細,收中有放,結構以密托疏,以繁托簡,繪畫法則古代少見,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在我國佛教壁畫中佔有特殊地位。
閣後三米處,明末添增的八角亭,內有護法韋馱一尊,身著鎧甲,雙手合十。
乾隆行宮,坐落於院內的東北角,建於清乾隆十八年既公元1753年,是清代皇帝祭拜東陵時小憩之處。如今改為碑林,存乾隆皇帝壁碑28塊,上鐫詩文107篇,多為乾隆臨摹歷代書法大家的真跡,間有此風流皇帝的游興信筆。所用書法,有的粗獷蒼勁,有的圓潤秀麗,風格不同,各具特色,成古碑刻一景。
獨樂寺塔在獨樂寺南380米處,塔高30.6米,為八角亭式,由塔基、塔身和塔尖三部分組成。塔基由白色花崗石條砌成,呈須彌式,象徵佛位於須彌山之上。塔身雕有仿木結構的斗拱、雙重欄桿、仰覆蓮花等各種裝飾。八個拐角處飾有8個磚雕小塔,設計精巧,造型生動,具有濃郁的唐代遺風。塔尖有十三圈天相輪,攢尖直達於頂,巍然壯觀。
獨樂寺歷經千年風雨和28次地震,存在建築結構變形的重大隱患。1990年,國家文物局決定,作為國家重點工程對獨樂寺進行了歷時8年的大修。雖然,整修完畢的獨樂寺舊貌依然,但正是這「修舊如舊」的維修原則,才使獨樂寺的維修工程創造了中國古建築維修的典範。
② 獨樂寺的歷史沿革
獨樂寺雖為千年名剎,而寺史則殊渺茫,其緣始無可考。最早可追至唐代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安祿山起兵叛唐並在此誓師,據傳因其「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而得寺名。
明代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5年),進士王於陛督餉薊州時獨樂寺曾有過一次大規模修繕。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清高宗到訪獨樂寺,作詩《寄題獨樂寺》,後又作《獨樂寺——時命重修落成,路便臨憩》一詩。在清代時,獨樂寺一度成為禁地,平民不得入內。
辛亥革命以後,獨樂寺復歸還於民眾。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劃撥西院為師范學校,做為教育用途。
民國十三年(1925年),陝軍來到薊縣,駐扎於獨樂寺,是為寺內駐軍之始。
民國十六年(1928年),北洋政府薊縣保安隊駐扎在獨樂寺,對於獨樂寺的裝修有所損壞。
民國十七年(1929年)春,駐軍閥孫部軍隊,民國十八年(1929年)春才離開。
民國二十年(1931年),全寺被劃撥為薊縣鄉村師范學校,包括觀音閣、山門以及東西院座落。東西院及後部正殿皆改為校舍,而觀音閣和山門則保存未動。
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29日,日本學者關野貞驅車去往清東陵調查途徑薊縣縣城時,無意間透過車窗發現路邊有一座古老的建築,於是便停車從旁門進入。偶然來到獨樂寺的關野貞,一眼便認定這是非常古老的遼代建築。同年,中國建築學者梁思成亦有赴薊縣考察的計劃。但由於行裝甫竣、時局動盪而作罷。
民國廿一年(1932年),梁思成到獨樂寺調查的計劃終於成行,調查後整理並發表的學術論文使獨樂寺聞名海內外。
1961年,獨樂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獨樂寺廟會恢復,2009年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③ 關於薊縣獨樂寺
獨樂寺又稱大佛寺,座落在天津薊縣城內,是一座享譽中外的千年古剎。獨樂寺始建於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至今已經有千餘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的代表作、國內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古時曾有「獨樂晨燈」列為漁陽八景之首,當今又以「獨樂晨光」入選津門十景 。獨樂寺已經被列入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名錄 .
獨樂寺佔地面積為 16500平方米,由山門、觀音閣、韋馱亭、卧佛殿、三佛殿、乾隆行宮等建築構成了規模壯觀的古代廟宇建築群。山門、觀音閣為寺院主體建築,寺院之內還建有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臨摹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等歷代書法大家書法作品的壁碑二十八通位於寺南300米的遼代白塔與獨樂寺同屬一個建築群體.這座古塔不但造型別致,而且塔中有塔 。磚雕裝飾刻工精秀。建築風格兼蘊了中國與印度兩國佛教文化的內涵,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白塔的東院建有薊縣地區僅存的道教建築、始建於明朝末年的天仙宮.
魯班廟是獨樂寺景區內的又一處著名景點.相傳獨樂寺是魯班顯聖而建,古代薊州人為紀念這位建築祖師在此建廟。這是我國現存僅有的供奉魯班的廟宇 .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古建築——鼓樓 ,也是獨樂寺景區內的著名景點之一。鼓樓在歷史上曾有過六次重修 .現存之鼓樓為清道光十五年重修 .千餘年來獨樂寺經歷了數十次地震及兵火劫難,至今仍巍然屹立,除了它獨特巧妙的建築結構之外還與眾多有識之士的研究與保護分不開的.其中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對此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獨樂寺的建築藝術、獨樂寺的壁畫藝術、以及獨樂寺的雕塑藝術,三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之瑰寶.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文物局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多次撥巨款對獨樂寺進行修繕,由著名天津泥人張彩塑藝人——張明山的第三代傳人對十一面觀音等塑像進行了精心的修復 ,使「 國寶 」再現了原有的風采.獨樂寺以其極高的建築、宗教、歷史、美學等科學研究價值,使中外專家贊嘆不已,慕名而來的參觀者更是絡繹不絕。
④ 關於梨木台和獨樂寺介紹和歷史
「飛瀑流泉登天縫,群峰競秀林海茫;南有湖北神農架,北有天津梨木台」,被專家學者稱為「天津神農架」的梨木台自然風景區正以它那迷人的自然風光、深奧的地質原貌、悠久的革命傳統,向世人展示著無窮的魅力。
梨木台風景區,是天津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三大景區之一,該景區坐落於薊縣下營鎮船艙峪村北,距縣城35公里,總面積1000多公頃。這里峰林峽谷雄險,茫茫林海秀幽,潭瀑溪水長流,藤蘿攀援纏繞,被專家學者稱為「天津的神農架」。
「綠色寶庫、特種基因庫」
景區內滿目青山,峰巒疊翠,是我國北方典型的原始森林生態體系。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景區內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還生長著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帶等區域的高等維管束植物100多科6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幾十種。尤其藤本植物穿插攀援於森林之中,形成了特殊的南方熱帶雨林景觀。茫茫林海,萬壑堆青,因此有「綠色寶庫、特種基因庫」之美稱。
國家地質公園
景區內泉水叮咚,涓流不息。俗話說:「山中一夜雨,處處掛飛瀑。」夏、秋季節,自然匯成清澈的潭水及諸多瀑布,故有「黃砬瀑布」、「三潭映月」、「仙女浴池」、「姊妹十八潭」等水聖景觀。
公園地質景觀奇特,是薊縣國家地質公園石英岩峰林峽谷景區。這里有距今大約26——35億年的太古界岩石,古老的岩石和原始的森林把我們帶入了時空的遂道!主要山峰80多座,其中500米以上的山峰65座,主峰梨木台山海拔997米,景區分布著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變質岩和沉積岩,經過長期的地質演化、構造變化和風化剝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梨木台自然風景區雕塑成類型多樣,形態奇異,既有觀賞價值又具科學價值的地質遺跡博物館,形成了天然的登天縫、五指山、萬卷天書、峰林岩畫嶺等地質奇觀。
旅遊項目
度假休閑的理想境地
目前,景區開發的旅遊項目有林區觀光游、生態科普游、攀岩健身游、地質考察游、深山尋寶游、休閑度假游.田園採摘游、革命老區游、登古長城看天外天奇觀等。
景區集奇峰、秀水、怪石、幽林、雄關、古長城為一體,使您能夠在「綠色與秀美共存、蔚藍與清新共享」的優質旅遊中品味到時尚的休閑,是人們回歸自然,返樸歸真,度假休閑的理想境地。
餐飲服務
景區為了滿足遊人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服務,特備有餐飲服務部,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景色迷人;飯菜香甜可口,特色突出。遊客可在此休息用餐或照相留影,用青山秀水為背景,以您的倩影為主題,請記住這難逢的一瞬間。
冀東抗日根據地
梨木台地區是冀東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弘揚民族文化,發揚革命老區精神, 2004年 7月梨木台被天津市關工委、市老促會,薊縣縣委、縣政府命名為 「梨木台地。
⑤ 天津境內有什麼著名的寺廟呢
一、獨樂寺
又叫大佛寺,位於薊縣城內西街,為“津門十景”之一-。獨樂寺名的由來,眾說紛紜。據縣志記載雲:“獨樂寺為安祿山誓師之地,蓋安祿山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故爾命名之。”獨樂寺在我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素以“三最”著稱。第一:寺中山門帶鴟尾飾物的屋頂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華彩琉璃,精美絕倫。第二:寺內的觀音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高層樓閣式建築,構建精巧,保存完好。第三:閣中觀世音菩薩塑像是
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泥塑之一。寺廟坐北朝比獨樂寺哼哈二將南,整組建築布局得當,主要由山門、觀音閣以及東西配殿三部分組成,主體突出,巍峨雄偉,庄嚴瑰麗。現存獨樂寺的主要建築,是1000多年前遼聖宗統和二年(984年)重建,保存較為完好,建築風格獨特。清晨,斑斕的彩霞從觀音頭頂灑下,霓虹光圈變化萬千,讓大佛、古閣頓時籠罩著-層神秘的佛國之光,神韻生動,引人遐思。
⑥ 天津薊縣獨樂寺是如何布局規劃的
天津薊縣獨樂寺最早建於唐初,遼代重建。獨樂寺山門建在低矮的台基上,坐北朝南。此建築規模不大:面闊三間,進深兩間,中間為門道,兩側有手執金剛杵護衛山門的金剛葯叉像,民間附會為《封神演義》中的哼哈二將。山門南面檐下懸「獨樂寺」匾額,據說是明代太子太師嚴嵩的手跡。入山門,正北為觀音閣,是寺內的主體建築,這是一座三層的樓閣式建築,但外面看去只有兩層,因為中間的一層是夾層。屋頂為歇山頂,下層設迴廊、欄桿和腰檐,形式獨特。此建築總高23米。據考證建於遼代統和二年(984),為我國最古的樓閣了。
觀音閣內部中間須彌座,上設泥塑十一面觀音(這是觀音的一種形態,頭上十個觀音頭像,連同自身頭像共十一個),像通高16米,形態端莊而生動,姿態優美,為遼代塑像之上品。這座建築的特點是中空,周圍上部設兩層迴廊。這是一種巧妙的構思。我們知道,佛像越大,越見其偉大崇高,但在殿內見不到較大佛像的面部。特別是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善男信女們多信奉之。因此殿內設迴廊,人們就可以上去,面對面地祈求。而且人們只有在這一圈迴廊上,方能完全看到這十一面的觀音。
這座建築在我國木構建築構造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如今它已逾千年,歷史上經過無數次大小地震,但始終不倒。1976年唐山大地震,附近的建築幾乎都震倒了,惟有這座近千年的古閣卻安然無恙。
⑦ 獨樂寺俗稱大佛寺,始建於什麼時候
獨樂寺始建於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至今已經有千餘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的代表作、國內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古時曾有「獨樂晨燈」列為漁陽八景之首,當今又以「獨樂晨光」入選津門十景 。獨樂寺已經被列入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名錄 。
⑧ 薊縣獨樂寺的由來是什麼
天津薊縣城西門內有一座獨樂寺,據說是安祿山在此起兵反唐的地方。寺始建於唐代,重建於遼統和二年(984),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代表作。寺內主體建築為山門和觀音閣。山門的屋頂為五脊四坡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觀音閣外觀為兩層,中間有一暗層,實為三層,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平檐歇山頂。閣內供一尊高16米多的觀音像,正中為空井。這座大閣建成以來,已有1000年歷史,經歷過近30次地震,其中有3次地震達到8級,震中就在薊縣縣城附近,寺內房屋坍塌嚴重,唯有觀音閣不受損傷,只在二層灰泥牆上有幾條小裂縫。閣內所供觀音頭上還頂著10個小佛頭,稱為11面觀音,這是我國最大的泥塑之一。兩側脅侍菩薩和山門內天王像等也是遼塑,塑工頗精。觀音閣下層四壁布滿了明代畫師所繪的羅漢像、山林泉石和世俗生活等壁畫。
⑨ 坐落於薊縣西關口北面的獨樂寺其門楣上的「獨樂寺」這三個字出自誰之手
獨樂寺坐落於薊縣西關口北面,始建於唐代,重建於遼代統和二年(984),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據說安祿山叛唐,就是在此處誓師。他喜獨樂,而不願與人共樂,故以「獨樂」二字為寺命名。山門的門楣上,懸掛著一塊醒目的牌匾,上書「獨樂寺」三字,據說這三個大字出自明朝奸相嚴嵩之手。
⑩ 獨樂寺的介紹
獨樂寺,又稱大佛寺,位於中國天津市薊縣,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國現存著名的古代建築之一。獨樂寺雖為千年名剎,而寺史則殊渺茫,其緣始無可考,寺廟歷史最早可追至貞觀十年(公元636年)。1獨樂寺佔地總面積1.6萬平方米,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四間,上下為兩層,中間設平座暗層,通高23米。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兩座建築物山門和觀音閣,皆遼聖宗統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民國十九年(1930年),獨樂寺因相繼被日本學者關野貞以及中國學者梁思成調查並公布而聞名海內外。獨樂寺為國家AAAA景區、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的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