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歷史
A. 中國古代《金剛經》是什麼
佛教經典——《金剛經》
(一)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全名《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金剛指最為堅硬的金屬,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種關卡,讓自己能夠順利的修行證道;般若為梵語妙智慧一詞的音譯;波羅意為完成(舊譯:到達彼岸);蜜意為無極。全名是指按照此經修持能成就金剛不壞之本質,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達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眾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薩,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要經過金剛經的真修實證,開悟而後成就。
《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譯,意為「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絕對完全的大智慧」。「金剛」,喻指般若如金剛一樣鋒利無比,能破除世間一切煩惱與偏見。「波羅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達解脫的彼岸。經題的意義,指以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煩惱執著,超越生死而達到永恆安樂的歸宿。
《金剛經》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經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發問:當眾生立定志向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將發心的目標定在哪裡?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應該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靈平和地安住在終極關懷,如何在走向終極目標的過程中,對各種錯誤認識和患得患失心理進行克服?《金剛經》就是圍繞佛陀對此問題的解答而展開的。
(二)主要內容
1、全經綱領:
發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定位在和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的廣大境界。根據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在幫助眾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2、觀照實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認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法相,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金剛經》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堪稱一經之精髓。
3、實踐宗要: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以空靈自在的心態應對一切法。《金剛經》中以布施為例,討論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輪):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財物。一般人心中存在這三種人為的分別,施一錢物,即作一錢物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冥冥中所積累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布施。禪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借條件關系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系,《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舍棄。
《金剛經》說的是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B. 金剛經的出處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一卷。後秦鳩摩羅什譯。略稱金剛般若經、金剛經。佛在舍衛國,為須菩提等,初說境空,次示慧空,後明菩薩空者,蓋此經以空慧為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為詮也。所以這部經典是佛陀親自所說,然結集則有佛滅度都佛陀的弟子做的。今收於大正藏第八冊。屬於般若補的經典。
C. 《金剛經 》現存於哪裡
現存於大英圖書館的《金剛經》木刻水印版全卷。
《金剛經》是這部經的簡稱,在我國歷史上,一共有過六次翻譯,流傳最廣、我們經常見到的,就是姚秦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版本,全名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大師的中文功夫很厲害,翻譯經典主要以意譯為主,文字優美流暢,我們中國人非常喜歡看他的譯經。
經的梵語原文叫「修多羅」,原本是線的意思,在這里引申為貫穿、攝持、契合,就是將佛一生所講的法,結集成經藏保存下來,因此用「修多羅」命名,表示貫穿佛語,受持不失,上契佛心,下契眾生之根基。
般若是梵語音譯 ,意思代表智慧。但它這個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更不是聰明,乃是我們真如本性中本具的那種智慧,所謂佛知佛見。真如本性是實相般若,智慧是觀照般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經題連起來的意思就是:如金剛一樣銳利(能斬斷一切煩惱)的大智慧,幫助眾生到達涅槃彼岸。
金剛經的意義:
這部經在我們中國以前,從達摩祖師到中國以來,不立文字,直指明心,見性成佛,那金剛經的作用就大了。這就是金剛經,它的功用就是讓每一位學法的道友能夠悟得的理、悟得它的體,能夠見它的性。因為一般一切人類不能見自己的自性,以金剛無住無相為體,以悟理見性為法,先立理而後定法。
什麼法?修什麼法?見性法。見什麼性?真如的本性。見真如的本性,但是這個本性是我們每個眾生本具足的。一切經所教導的語言、所立的文字,它只一個目標,悟得本性,見性成佛。所以不要從文字、不要從相上去學,金剛經是不立文字的,直指明心,見性成佛。
這是我們學禪宗的,說禪門一炷香,立地成佛,勿勞懇啟,何假修證,這就是清凈本具有的佛性。
D. 金剛經是在什麼時候發現的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最受尊敬的文本之一,也是世界宗教文學的寶石。
金剛經是一個簡短的文字。典型的英語翻譯包含大約6,000個單詞,普通讀者可以在不到30分鍾內輕松完成。但是如果你問十位佛法教師它是什麼意思,你可能得到十個不同的答案,因為鑽石無視字面解釋。
梵語中的經文,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 Sutra,可以被大致翻譯為「鑽石切割完美的智慧經」。Thich Nhat Hanh說這個標題意味著「鑽石可以消除痛苦,無知,錯覺或妄想」。它有時也被稱為Diamond Cutter Sutra或Vajra Sutra。
Prajnaparamita Sutras
鑽石是早期大乘佛經的大型經典,稱為Prajnaparamita Sutras。Prajnaparamita意為「完美的智慧」。在大乘佛教中,智慧的完美是對sunyata(空虛)的實現或直接體驗。該心經又是般若佛經之一。有時這些經文被稱為「般若」或「智慧」文學。
大乘佛教傳說說,Prajnaparamita Sutras是歷史上的佛陀對各個門徒的支配。然後他們被隱藏了大約500年,只有在人們准備好向他們學習時才會發現。然而,學者們認為它們是從公元前1世紀開始在印度寫成並持續了幾個世紀。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文本中最古老的版本是中文譯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初。
Prajnaparamita Sutras的幾個文本從很長到很短不等,通常根據編寫它們的行數來命名。因此,一個是25,000行中的智慧完美。另一個是20,000線的智慧完美,然後是8,000線,依此類推。鑽石是300行智慧的完美。
在佛教中經常教導的是較短的Prajnaparamita經典是較長的經文的蒸餾,並且最後寫的是簡短和高度蒸餾的鑽石和心經。但是許多學者懷疑較短的經文是較舊的經文,較長的經文是詳細說明。
金剛經的歷史
學者們認為,金剛經的原始文本是在公元2世紀的某個時候在印度寫的。據信Kumarajiva在公元401年首次翻譯成中文,而Kumarajiva文本似乎是最常翻譯成英文的文本。
梁朝皇帝的兒子趙明(501-531)將「金剛經」分為32章,每章都有一個標題。盡管譯者並不總是使用王子明的頭銜,但這一章的劃分至今仍保留下來。
「金剛經」在禪宗(禪宗)的第六族長慧能(638-713)的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Huineng的自傳記載,當他是一個在市場上賣柴火的青少年時,他聽到有人背誦金剛經,並立即開悟。
據信,金剛經在8世紀末或9世紀初從梵文翻譯成藏文。翻譯歸功於蓮花生大士的一位名叫Yeshe De 的弟子和一位名叫Silendrabodhi的印度學者。在阿富汗巴米揚的一座佛教寺院的廢墟中發現了一部更古老的「金剛經」手稿,用G陀羅語寫成。
世界上最古老的日期書
公元868年,金剛經的完整木版印刷卷軸是保存在中國甘肅省敦煌附近一個密封洞穴中的幾個文本之一。1900年,一位中國僧人Abbot Wang Yuanlu發現了通往洞穴的密封門,1907年,一位名叫Marc Aurel Stein的匈牙利英國探險家被允許進入洞內。斯坦因隨機選擇了一些卷軸並從Abbot Wang購買。最終,這些卷軸被帶到倫敦並送到了大英圖書館。
這將是幾年前歐洲學者認識到「金剛經」卷軸的重要性,並意識到它有多久了。它是在古騰堡印刷他的第一部聖經之前近600年印刷的。
佛經是關於什麼的
該文描述了佛陀居住在Anathapindika的小樹林中,有1,250名僧侶。大多數文本都採用佛陀與名為Subhuti的門徒之間的對話形式。
人們普遍認為,「金剛經」主要是關於無常。這是因為在最後一章中的一個簡短的經文似乎是關於無常的,並且經常被誤解為對它之前的31個神秘章節的解釋。然而,要說「金剛經」只是關於無常,那就不公平。
「金剛經」中的經文闡述了現實的本質和菩薩的活動。在整個經文中,佛陀指示我們不受概念的約束,甚至是「佛陀」和「佛法」的概念。
這是一篇深刻細致的文本,並不像教科書或說明書那樣被閱讀。雖然慧能在第一次聽到經文時可能已經實現了啟蒙,但其他偉大的老師卻說文本慢慢向他們顯現。
E. 金剛經在歷史上的地位是
在佛學中的地位也非常高。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因兩聞《金剛經》而開悟:一是在集市上聽人讀誦,便發心到五祖處求學;二是聽五祖親講,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開悟,並領受衣缽。禪宗本來主要以《楞伽經》印心,五祖六祖以後就多用《金剛經》,這也對此經的廣為流布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正因為這個典故,很多人雖然喜歡誦《金剛經》,但往往只著眼於「空性」方面。這樣一來,《金剛經》的真正價值就被打了很大的折扣。如果只是因為談「空性」,那《金剛經》在佛學歷史上就不應該有這樣的地位,它也不應該有這么大的分量。因為談空性的經典很多,為什麼偏偏是它呢?就因為它的譯文很流暢?就因為六祖的經歷?未必吧,或者不盡然吧。再者,《金剛經》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感應力?難道也同樣僅僅因為它是談「空性」的經典?
要找到答案,那我們就要研究這部經典是怎麼來的,或者說是怎麼產生的。還有,佛教最核心的價值觀是什麼?什麼樣的經典才能真正體現這種價值觀?從這兩方面思考,我們或能明白《金剛經》的歷史地位和永恆的價值。
首先,我們知道佛經跟論語一樣,都屬於語錄體,即有問有答,然後經弟子記錄整理而成。當然佛經也有不問自說的經典,但非常少,最主要的還是佛陀與弟子或菩薩間的問答記錄。
這部經的起因是須菩提長老的一個提問,即「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修行(此句見玄奘、義凈譯本,鳩摩羅什譯本無)?雲何降伏其心?」佛陀便欣然對此作答。這一問就是本經的核心!我們往往只注意後面的回答,而忽略了問題本身。要知道須菩提長老並沒有問什麼是「諸法空性」,他的問題換一種說法就是「怎樣修菩提心」或者是「怎樣行菩薩行」。這樣一來我們就明白此經的核心所在了。在我看來,此經的要義重在「行」,即基於般若的大乘菩薩行!
我們再看什麼是佛法的核心價值觀。佛教宗派根據「慧」和「願」可分為大乘和小乘,而佛學的究竟是在大乘,這一點佛陀在諸多大乘經典里都反復強調過。至於現在還有人固執地認為大乘非佛說,那實在是無可奈何之事,沒辦法理喻的,只能說「善哉善哉,修總比不修強」。其實,在佛陀的眼裡,專修小乘者,如果不能回小向大,那至多是成就聲聞乘的鈍根阿羅漢而已。如果能回小向大,那就由聲聞乘而轉向菩薩乘即大乘,最終必定成佛。對於不能回小向大的聲聞行者,佛陀甚至直接將他們稱為「外道」。仔細琢磨,實在令人警醒,因為不僅僅是依外道見地會修成外道,就算是學佛的人,如果不能發大乘菩提心,也會淪落為外道!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化。學佛,就是跟佛學。學什麼?學怎麼成佛。就是這么簡單的邏輯。
那怎樣才能成佛?看佛陀久遠劫來是怎麼修的,佛陀是怎麼教導的。佛陀是怎麼修的?又是如何教導的?行菩薩行。什麼是菩薩?自度度他就是菩薩。發願自度度他的心,就是大乘菩提心,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因此,佛法的核心價值觀就是自度度他的菩提心,就是自度度他的菩薩行!
那證悟空性呢?證悟空性是自解脫是自度,如果不發大乘菩提心,不行大乘菩薩行,仍然是不可能成佛的。證悟空性和菩薩行哪個更難呢?當然是後者!哪個更需要恆心毅力呢?當然是後者!哪個更能檢驗是否去除人我執和法我執呢?當然是後者!哪個對法界的益處更大呢?當然是後者!
這么說並不意味著證悟空性不重要,其實證悟空性是菩薩行的基礎,究竟徹底的菩薩行離不開究竟徹底的空性證悟,這也是為什麼在《金剛經》中佛陀反復講解空性的緣由。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證悟空性上,如果只是發證悟空性的心,那就是只著眼於自己,只著眼於自我的解脫,只著眼於小我的解脫,也因此不能真正地解脫。這與究竟成佛相比,無異於以地比天,佛法的價值就太小了。
基於對須菩提長老的提問和佛法的核心價值觀的分析,我們就能真正明了《金剛經》的歷史地位和崇高價值!
《金剛經》是指導行者如何成佛的經!
經中講:「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為何?一切諸佛如果不依此經之理之法而修,絕不可能成佛!
能指導成佛的經,當然是經中之經!
能指導成佛的經,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的功德,當然就大得沒什麼可比啦!法界中,還有什麼能比自己成佛和幫助別人成佛更偉大的事情?
能指導成佛的經,其感應力不可思議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啦!
《金剛經》是諸佛之母!《金剛經》光芒萬丈!
按照這樣的理解去讀誦《金剛經》,去實踐《金剛經》,去為人解說《金剛經》,應該是合乎佛陀心意的。
F. 金剛經是什麼歷史朝代出現的
金剛經成書應該在他出生以前和佛陀過世之後,釋迦摩尼應該是和老回子差不多時期的人,也有答考證說他是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原文的出現時間應該是春秋或者春秋以前了
漢譯本成書是公元400年左右,鳩摩羅什翻譯,也是一位印度的佛學大師
G. 著名的《金剛經》是我國哪個朝代的書法傑作
引言:著名的《金剛經》是我國哪個朝代的書法傑作?下面一起來和小編了解一下吧!
三、後世影響
其書法博採眾長,不拘一法,初學二王,後得顏真卿筆姿,遍習隋唐以來名家的筆法,所以他的作品,即具有魏晉人的風格,又吸取了隋唐以來名家的特點。從為西明寺書寫金剛經碑,我們可以看出他取法諸家的痕跡,備有魏晉時的鍾繇、王羲之,初唐時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陸柬之等各家之長。這就充分說明了他早年的楷法,已有了卓越的成就和深厚的基礎,因為柳體字是繼承了前輩諸家的特點,寫出了新的風貌,剛勁中含秀潤、嚴謹中有生動,使一般人看來,都有平易近人的感覺,所以實用價值較高。
H. 《金剛經》有著怎樣的歷史意義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版若波羅蜜密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在中國佛教界,《金剛經》流行極為普遍,如三論、天台、普賢、唯識等宗派,都各有註疏。尤其是自唐宋以來盛極一時的禪宗,更與《金剛經》有深厚淵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試,有《金剛經》一科。
I. 金剛經是什麼朝代的
《金剛經》:超級大智慧
佛教的經典,在中國翻譯流傳的有數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廣、註疏最豐富者,要算《金剛經》了。《金剛經》是般若系經典,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是喻,指印度的金剛石(即鑽石)。它最光明,最堅硬,也最珍貴。它能破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壞,所以他最堅最利,而沒有能破。所以用金剛石作為譬喻來形容般若。金剛是貴重的寶物,以譬喻實相般若是諸法中尊。它堅固不為一切所壞,來譬喻觀照般若不被一切礙見所侵犯。金剛能裁玻璃,作用猛利,來譬喻文字般若能斷眾生種種疑惑。
「般若」者,即一切眾生自心靈知性耳。因為諸佛即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稱般若為諸佛之母,般若也即眾生自心靈知之性。所以經中釋尊說:《金剛經》「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如來所說這個法,是為發大乘心的菩薩所說的,是為發最上乘心的菩薩所說的,可見這個經是殊勝的。
「波羅蜜」是到彼岸,也可譯為度無極。本經是般若是波羅蜜,故稱般若波羅蜜,是可以解脫一切世間煩惱,修一世福德,從而教人成佛的無上經典。
《金剛經》:智慧無雙,福德無比的永恆經典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的影響之大,流傳之廣,是其他經典所無法比擬的。中國最大的佛教教派禪宗,就以《金剛經》為立派之本。禪宗六祖惠能原是嶺南一個樵夫,因為賣柴,路過街道,聽到一戶人家念《金剛經》,在心靈上產生了極大震動,便千里迢迢地來到湖北黃梅縣東禪寺,參見五祖,出家為僧。八個也後,五祖向惠能傳其衣缽,是為禪宗六祖。在傳法時,五祖又為惠能解說《金剛經》,至「應無所往,而生其心」,惠能終於大徹大悟。六祖惠能從發心到得法悟道,都沒有離開過《金剛經》。
千古一帝 親寫親錄 康熙御筆 舉世無雙
純金質《金剛經》並不是簡單的把經文印在金箔上,而是把清朝康熙大帝親筆書寫的《金剛經》印製成金版。康熙大帝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和在位時間最長、福德最大的皇帝。
康熙大帝對書法情有獨鍾。他的書法學自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並融入了帝王氣魄,自成一家。他親筆書寫的《金剛經》,是在他的祖母,把他扶上帝位的孝庄皇太後病重之時,為了向佛祈福,保佑祖母平安的情況下寫的。在書寫這部經書之時,融入了他的孝心與虔誠,是他一生留下來的最好的書法作品。
六祖親注 羅什譯本 高僧功德 惠澤後世
純金質《金剛經》在金箔印經之下,還附有已印精製的注釋版《金剛經》,方便讀者閱讀注釋,理解經文。
《金剛經》有許多譯本,其中最權威的是南北朝時期後秦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鳩摩羅什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翻譯家,他生前由於其崇高聲望,被當時的各國出兵爭奪,竟因此滅亡了三個國家。後秦皇帝請到他以後,組織全國人力參與他主持的譯經工作,對中國文化史產生了重要影響。鳩摩羅什的譯本向來被教內和學術界認為是最權威的譯本。本書中康熙大帝親筆書寫的《金剛經》,就是這個譯本。注釋版《金剛經》也是採用這個譯本。兩者互相呼應,為讀者研讀本書提供了最佳方式。
《金剛經》與禪宗有不解之緣。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因《金剛經》而出家,因《金剛經》而悟道成佛。本書注釋版採用的注釋,就是六祖惠能的注釋。名家譯本與名家注釋相結合,打造出一部名貴權威的金版藏書。
純金箔:
用24K金製成,上面印有康熙大帝親筆書寫的《金剛經》。純金的貴重、帝王的書法、永恆的智慧完美結合在一起。金箔卡鑲嵌在厚達5毫米的卡紙上,利於永久保存。
原文與注釋:
每張金箔卡下面是《金剛經》原文與注釋,注釋版《金剛經》與金箔卡上的《金剛經》原文同步。六祖惠能大師的注釋印在每一句原文的下面,這是我國傳統古書中原文與注釋的結合方式。注釋版《金剛經》採用現代化印金工藝完成,與金箔卡上的經文相互輝映,使本書達到了一種真正的典雅高貴之氣度。
銅盒包裝:
古人講究「金銅一源」,傳統金器一般以銅盒包裝。不僅華貴典雅,而且利於永久保藏。純金質《金剛經》書為金、裝為銅,正合我國傳統。純金質《金剛經》的銅盒採用黃銅,與佛教用色相近,切合佛意。銅盒上的書名為康熙大帝御筆,四周裝飾的圖案為佛門智慧的象徵。盒內鋪有精製絲絨,對書有良好的保護作用。
純金經典 橫亘古今 光照千秋 福德無比
在歷史上,無數虔誠的信徒為了表達對《金剛經》的尊崇膜拜,以各種形式來書寫、刻印、傳播這部經典之書。有人把《金剛經》刻在石上,供人參閱;有人刺血寫經,用自己的血來表達信仰的虔誠;有人用金粉寫經,來表達對這部經書的尊重。
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用最美好的形式印製這部永恆經典成為可能,遂有純金質《金剛經》的問世。純金質《金剛經》的編委會幾經求教德高僧、專家學者,採用了把《金剛經》印在純金箔上的做法,為今人收藏、賞閱、膜拜這部經典提供了一種全新而又尊貴的形式。
J. 金剛經的歷史價值是什麼
金剛經,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范圍,佛在金剛經里說: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剛經的這一個重點,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一部大經——華嚴經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在座的諸位先生女士們,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們今日研究金剛經,先把自己觀念意識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後再來研究金剛經的要點與精神,這樣才會得益。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就像現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譯氣字(氣功的氣,修道的氣)就不能翻,因為不能譯成瓦斯,也不能譯成空氣,或其他的氣。由於外文每一個氣都有一個專有的字,而中國字欲不同,氣字上面多加一個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氣、煤氣、電氣,就是人發脾氣,都是氣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異,所以單獨一個氣字只好翻音,然後再加註解。當時般若不譯成大智慧,也是這個原因。
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