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論文
1. 外來種入侵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一.外來生物的概念
外來入侵生物就是指一種生物從它的原產地到另外的一個非原產地的一個地理范圍裡面並在其中很好的建立種群,然後擴散影響周圍的環境,對新分布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造成明顯的影響,並造成嚴重的生態危害和經濟損失。聽上去,生態入侵離我們的生活還很遙遠,但如果你仔細尋找就會發現,入侵者已經悄悄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二.外來生物入侵的例子
1.小龍蝦在我國的入侵現狀
小龍蝦,作為一種食物近幾年來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單是看上去它那艷麗的色澤便讓人充滿食慾,更何況它肉味細嫩,營養豐富。不僅在我們國家,歐美許多國家的人們也都喜歡食用小龍蝦。但它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入侵者。小龍蝦學名克氏原鰲蝦(Procambius clatkii)原產於南美洲,現在世界各地都有養殖,並且已經形成數量巨大的野外種群,在我國,小龍蝦則是由二戰時期由日本傳入,最早只在江蘇省南京市及其郊縣繁衍,現在它已經擴散到我國南方的廣大區域。它一開始是一個自然擴散過程,因為小龍蝦的抗逆性很強,在各種臨時的水體里都能生存。另外,它能在陸地上爬行,尤其在雨季,一隻克氏原鰲蝦能夠爬行十幾公里。而我國江南一帶又很適合它的生存,以及周圍的安徽等地。最近有報道講,在浙江,在洞庭湖現在都比較猖獗。小龍蝦有一對鉗子般的鰲足,看上去威風十足,適合小龍蝦喜歡穴居的習性,而這正是讓許多農戶頭痛不已的緣故:這些洞穴會導致灌溉用水的流失,破壞田地。擅長打洞還使這些個體不大的小蝦可能危及水庫大壩。如今,小龍蝦對水庫大壩的危害性已經超過了白蟻和田鼠。最重要的,就是它會影響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今天,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尋找防止小龍蝦繼續瘋狂擴張的方法,但同它驚人的繁殖速度和對抗惡劣環境相比,我們能做的十分有限。
當小龍蝦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時,另一些入侵者也已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
2.水葫蘆在我國的分布現狀
原產南美洲的鳳眼蓮(Eichornia crassipes),也稱水葫蘆,大約在1901年作為家養動物的飼料植物引入我國,並作為觀賞和凈化水質的植物推廣種植,後廣泛擴展到熱帶、亞熱帶地區,並在中國的南部及西南地區普遍視為野生植物。1944年僅雲南省昆明市附近的滇池就有10km2的水面完全被密集的水葫蘆所覆蓋。1999年入冬後鳳眼蓮大量湧入上海市的黃浦江和蘇州河,連接成片,長達30餘公里,不僅淤塞河道,影響通航,還因水草中夾帶著塑料袋、包裝紙等漂浮垃圾順流而下,嚴重影響市容景觀。(丁建清等,1995;李博等,2001)水葫蘆目前已成為我國最具入侵性的惡性水生雜草之一,它的快速蔓延已經對漁業生產和旅遊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導致了我國本土水生植物多樣性的下降,並對局部地區生物多樣性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我們身邊的入侵者絕不僅僅只有小龍蝦和水葫蘆,那麼,這些不速之客是如何登堂入室,它們究竟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難題呢?在自然界,生物的擴散及遷徙是一個普遍現象。我們熟悉的蒲公英就是利用風力將種子傳播開去。還有一些植物會利用水流的力量完成遷徙,甚至利用動物,例如蒼耳,它的種子會用天生的倒鉤附著在經過的動物皮毛上被帶到別的地方。植物和一些微生物還會跟隨遷徙的候鳥離開原來生活的地方。但是這種生物自身擴散的范圍畢竟十分有限,要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態領域而且定居形成種群造成危害最終成為入侵者就更加困難。
三.人類對生物入侵的影響及促進
第四紀冰川結束後人類出現了,我們的祖先在長途的遷徙中總是有意無意的將一些生物帶入新的區域。不過,直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隨著人們對海洋的征服,人類能夠涉足的地域越來越廣,這種人為因素帶來的生物入侵才真正形成了危險。特別是近幾百年間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那些自然形成的天然屏障漸漸失去它們應有的作用,外來物種們藉助人類的幫助遠涉重洋到達新的生活環境和棲息地繁衍、擴散。在1820-1930年間,有五千多萬歐洲人移民到遙遠的美洲和大洋洲,他們隨身攜帶了大量動植物。老鼠,就是這樣被帶到很多原本沒有嚙齒類動物的島嶼上,這些地方原有的動植物對老鼠毫無防衛能力。因此,這種貪婪生物的到來導致了許多本地物種的滅絕和一些物種的大規模減少,也造成了生態系統的極大變化。老鼠出現後,55種熱帶太平洋海鳥中有30種滅絕了,10種蜥蜴中有7種滅絕了。老鼠的天敵,貓,也已經成了澳大利亞野生動物的噩夢。傳說,貓是在17世紀的一次海難中被帶到澳大利亞的,但實際上它也是隨著18世紀的歐洲移民來到這里。一開始它們只是普通的家貓,但移民將這些家貓放入野外,希望它們可以控制老鼠和兔子的數量,這些貓在野外生活中培養出了比家貓更加敏銳的視覺、嗅覺和聽覺,形體也比家貓大,肌肉也更加發達,這使它們可以一下子撲到獵物。野貓幾乎可以適應澳大利亞所有的生活環境,甚至沙漠,因為它們可以從獵物的血液中獲得生命必須的水分,野貓出眾的適應能力使它成為澳大利亞有史以來分布最廣、最具破壞性的動物之一。野貓還能夠攜帶並且傳染給人畜多種傳染病,例如,高度危險的弓形體病,它會導致孕婦流產或者嬰兒先天缺陷。如今,為了保護那些被野貓威脅的動物,人們修建了專門防貓的柵欄用來阻擋野貓無聲的腳步,但這種圍欄費用很高還需要經常維護,一個小小的漏洞也會給野貓可乘之機。近年,人們發現更為遙遠的海島上也開始出現了貓的蹤跡,它再次利用了人們的疏忽越過了自然的屏障。
在戰爭中,軍隊也會帶來物種的遷徙,這其中還包括許多直接危害人類健康的細菌和病毒,例如麻疹是由征服者從歐洲帶入美洲的,梅毒則是由美洲傳入歐洲的。人類的交通運輸工具也常常成為生物入侵的載體。長久以來,許多海洋生物就是附著在船舶上遷移擴散的,為了保持大型船舶的平衡而儲存的壓倉水更是為這些水生入侵者提供了便利。
四.生物入侵的現狀
或是自然遷徙,或是藉助人力,這些生物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了遠離它們原生地的環境中,在這里等待它們的將是什麼呢,而它們又會給人類帶來些什麼?
我們的食物中有許多都不是本地物種,這些蔬菜和水果為什麼沒有成為可怕的入侵者呢?其實,外來物種中真正能夠形成入侵的只佔很少的一部分,但,就是這很小的一部分的外來入侵者已經足以造成巨大的損失。澳大利亞原本沒有兔子,1859年,英國人托馬斯•奧斯汀引進了24隻兔子為打獵而放養了13隻,在這沒有天敵的國度里,它們至今已繁衍出6億多隻後代,這些兔子常常把數萬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導致其它野生動物面臨飢餓,許多野生植物也因此瀕臨絕種,生物入侵的危害可見一斑。
雖然生物入侵是歷史現象,但生物入侵和它所引起的負面效應開始受到關注的時間卻不長。20世紀中葉,有生物學家預見到生物入侵的數量和危害度會隨著人類工業化和運輸能力的快速發展而越來越嚴重,給全球自然種群的平衡、生物多樣性的保持帶來巨大影響。但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由於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危害已經達到觸目驚心的地步,它才被社會和科學界廣泛重視。現在,生物入侵的問題已經成為許多國家面臨的最重要的環境保護問題之一。在美國有超過5萬種的外來物種,其中7千種在野外自然生長,他們當中有許多是能夠造成巨大危害的入侵物種。美國每年需要花費大約13.8億美元來處理生物入侵的問題。中國現已成為遭受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有400多種,其中有50餘種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最具威脅的外來生物。
一方面,人們已經認識到外來入侵生物可能帶來巨大的危害;另一方面,由於人們的疏忽引起的生物入侵仍然在不斷發生。面對今天外來生物入侵問題越來越嚴重的現狀,我們不得不承認許多的入侵種是由於人類的活動才會成功進入並爆發成災的。今天,我們已經意識到生物入侵的巨大破壞力,而且正在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人類與入侵者的斗爭已經開始,這將是一場艱苦的斗爭。人類將努力彌補已經造成的損失,將生物入侵的危害降到最低,恢復自然的本來面目。
地球是人類和各種生物共存的家園,但是外來生物入侵的問題和許多其它人為破壞自然環境的問題一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類不負責認的行為所造成的,一些入侵生物是被人類帶到了新的環境中,而人類對當地環境的破壞又給了入侵者可乘之機。人類的這些錯誤導致了生物入侵不斷發生,而這又給人類自身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同時也給一些無辜的生物帶來了災難,這種災難甚至是毀滅性的。原有的生活環境被入侵者破壞,生態結構因為入侵生物而產生的變化與入侵者競爭失敗而導致一些生物的消失和瀕危,很多損害都是難以彌補的。已經造成的損失只能盡力去挽救,更為重要的是要防止新的生物入侵再次發生,而這需要更多的人一起來關注,一起來參與。
2. 生物論文
警惕外來物種的入侵
1.外來物種的定義
外來物種(Alien species) 是指出現在過去或現在的自
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 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圍以外, 在
沒有直接或間接的人類引入或照顧之下而不能存在) 的物
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 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
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當外來物種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態
系統或生境中建立了種群, 改變或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的
時候, 就成為外來入侵種(Alien invasive species) 。外來物種
在有的文件中也稱之為非本地的( non- native) 、非土著的
(non indigenous)、外國的(foreign)或外地的(exotic)物種。
2.外來物種入侵的特徵
①外來入侵種進入與擴散的途徑及危害形式復雜多
樣、難以防範, 還存在通過不同的渠道多次引入的可能, 但
以人類有意或無意的行為所引起的入侵為主, 入侵種的登
陸地點也相對集中。
②入侵行為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 一旦達成入侵, 往往
在短時間內形成大規模爆發之勢, 極難防範和監測。
③入侵過程具有階段性特徵, 通常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引入和逃逸期、種群建立期、停滯( 或潛伏) 期和擴散期。但
有目的引入的物種, 如引種作物等, 以及受干擾明顯地區的
物種, 其兩階段間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因此其入侵的成功率
也較高。
④入侵范圍廣泛( 汲及陸地和水體的幾乎所有生態系
統) , 後果難以估量和預見, 並可能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且難以或甚至根本無法清除或控制( 不可逆性) , 防除的代
價和成本也極為高昂, 而防除方法稍有不當或失靈, 入侵將
可能變得不可收拾, 受影響區域可能會迅速擴大。
⑤入侵事實、後果及其影響可能長時間存在。
⑥入侵具有某種條件性或選擇性特徵, 物種單一的、人
為干擾嚴重的、退化的、有資源閑置的、缺乏自然控制機制
的生態環境下, 入侵成功的可能性較高, 而生態完整性良好
的生態系統較不易受到入侵。
3.外來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
a、有意引種
①作為葯用植物
如肥皂草(Saponaria officinalis)、含羞草決明(Cassia mimosoides)
、決明(Cassia tora)、土人參(Talinum paniculatum)、望
江南、垂序商陸(Phytolacca americana)、洋金花(Datura metel)、
澳洲茄(Solanumlaciniatum)等。
②作為水產養殖品種如克氏原螯蝦(Procambius clarkii)、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紅螯螯蝦(Cherax quadricianalus)、虹鱒
魚(Oncorhynchus mykiss)、口孵非鯽(Tilapia sp.)、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匙吻鱘(Polyodoh spathula)、淡水白鯧(Colossoma
byachypomum)、斑點叉尾鮰(Morone saxatilis), 以及一些
食肉性魚類( 特別以小型魚類為食) 如加州鱸(Micropterus
salmoides)、條紋石鮨(Morone saxatilis) 和金眼石鮨(Morone
chrysops)等等。
③作為改善環境植物
如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結縷草(Zoysia materlla)
、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等。
④作為食物
如番杏(Tetragonia tetragonioides)、尾穗莧(Amaranthus
caudatus)、落葵(Basella alba); 作為水果引進的番石榴(Psidiumguajava)
、雞蛋果(Passiflora elis)、作為產生「涼粉」原料
的假酸漿(Nicandra physaloides) 以及作為食用動物的大瓶
螺、褐雲瑪瑙螺等。
⑤作為麻類作物
一些古代引入的麻類作物, 如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大麻(Cannabis sativa)等, 這些麻類作物的栽培
業隨著棉花的引入而逐漸遭淘汰、在許多地方淪為雜草。
⑥作為寵物
一些動物作為寵物而在城市中廣泛養殖, 生存能力較
強的一些鸚鵡, 如小葵花鳳頭鸚鵡(Cacacatua sulpurea)和虹
彩吸蜜鸚鵡(Trichoglossus haematotus), 當其野化後, 數量大
增, 過度利用結果實的灌木, 或者過度採食嫩葉, 危害當地
植被。
b、無意引種
①隨船隻等交通工具帶入
如紅螺、蘆薈等。
②隨進口農產品帶入
如松材線蟲等。
③隨旅遊者帶入
如地中海實蠅、北美車前(Plantago virginica)等。
④通過周邊地區自然傳入
如紫莖澤蘭、飛機草主要是通過公路交通等從中緬、中
越邊境擴散入我國, 風和水也是自然擴散的原因之一。薇甘
菊可能也通過氣流從東南亞傳入廣東; 稻水象甲也可能是
藉助氣流遷飛到中國大陸的。
⑤隨著人類建設傳入如濕地松粉蚧等。
4.外來物種所造成的危害
幾個世紀以前, 南非為了商業和裝飾目的引進了一批
包括按樹、松樹、金合歡樹在內的樹種。沒想到, 這些樹種成
了一個個「癌細胞」, 它們快速繁殖, 成為「超級植物」, 沒有
任何其他樹木可以與它抗爭, 也沒有任何昆蟲天敵可以消
滅它們, 環境學家卡羅琳·格爾德布羅姆稱這是一種由生物
入侵誘發的「綠色癌症」。據測試, 一棵高大的澳大利亞按樹
每天吸收水分多達120升, 這些樹木常長在河邊, 很快就把
河水吸干, 使南非這個本來就十分缺水的國度面臨著更嚴
重的乾旱。直到1994年非洲人國民大會執政以後, 才開始了
大規模的砍伐外來樹種的運動, 打擊生物侵略者已經收到
了一定的效果。
20世紀30年代傳入我國的水葫蘆, 曾經為綠化水面、提
供豬飼料等作過貢獻。但水葫蘆繁殖速度極快, 在一段不長
的時間內就形成一個單一的、壓倒其他一切水生植物的優
勢群落, 它們覆蓋水面、堵塞河道、影響通航、扼殺水下魚類
等生靈, 嚴重影響抗洪排澇和灌溉, 死亡後又成為主要的水
質污染源。近些年, 昆明市政府每年投資50萬至80萬元人工
打撈滇池水葫蘆。1991年, 該市曾組織15萬人控河清淤達1
個月之久, 可是僅僅一年多一點時間, 水葫蘆又「死灰復
燃」, 重新蔓延, 溢滿河面。
一次次飛機航班、一艘艘遠洋輪船、一位位在各大陸之
間跋涉的旅行者, 都可能是近些年口蹄疫、瘋牛病、禽流感,甚至危害人體健康的艾滋病在世界上許多地方迅速傳播
( 實際上也是一種生物入侵) 的重要原因。1997年, 香港發生
禽流感事件, 不得不銷毀140萬只雞, 僅雞農雞販的損失即
達1.4億港幣, 2004年, 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爆發了禽流
感, 僅亞洲地區損失超過5億美元。
據不完全統計, 美國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
高達1500億美元, 印度每年的損失為1300億美元, 南非為
800億美元。我國因生物入侵造成的損失也相當發驚人, 每
年僅幾種外來物種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574億元, 其中, 每
年對美洲斑潛蠅防治費用就高達4.5億元。
5.預防
首先, 引進外來物種應慎之又慎, 必須經過可行性試
驗, 試驗范圍就嚴格控制, 並與引進天敵相配套。澳大利亞
引進牛羊與引進屎克螂相配套, 成功地解決了發展畜牧業
和牧草業的矛盾。與此相反, 我國引進牛蛙卻沒有找到它的
天敵, 致使牛蛙泛濫成災。其次, 應加強海關、邊境口岸的檢
驗檢疫, 將口蹄疫、瘋牛病、禽流感和家褐蟻等有害生物擋
在國門之外。第三, 要查清現有外來物種的種類及危害狀
況, 及時做好防治的綜合治理工作。國家環保總局近來公布
了危害嚴重的16種外來入侵物種, 分別為紫莖澤蘭、薇甘
菊、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互花米草、飛機草、鳳眼蓮( 水
葫蘆) 、假高粱、蔗扁蛾、濕地松粉蚧、強大小蠹、美國白蛾、
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對以上物種應拒之國門之外, 若
已入侵, 則切實採取治理措施, 以防蔓延。
3. 生物類論文題目
生物學重要概念包括了對生命基本現象、規律、理論等的理解和解釋,對學生學習生物學及相關科學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處於學科中心位置.學術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寫的生物類論文題目,供大家參考:
1、本地珍稀瀕危植物生存現狀及保護對策
2、論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系
3、室內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4、糖尿病研究進展研究及策略
5、心血管病研究進展研究及策略
6、兒童糖尿病的現狀調查研究
7、結合當地遺傳病例調查談談對遺傳病的認識及如何優生
8、淺析生態意識的產生及其培養途徑
9、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對策
10、城鎮化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1、城市的生態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12、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保護對策-以當地農村為例
13、全球氣候變化與低碳生活
4. 求一篇生物論文,關於生物優勝劣汰和生物多樣性。字數在5000字左右
我只能提供一些關於生物多樣性這方面的知識,
生物多樣性與你的健康
大約有80%的世界人口主要依賴從植物中獲得的各種葯材來治病。在亞馬孫河流域大約有2000多種動植物被作為葯用。然而在中國,能夠入葯的物種就多達5000多種。
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可以依賴自然環境去幫助我們恢復健康。在傳統的醫學上醫生依賴植物和葯草治療疾病已經有很長時間了。植物也為現代醫葯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製作阿斯匹林的成分。不久前,專家們在太平洋紫杉樹和馬達加斯加長春花中發現了用於治療癌症的植物成分。
然而,植物和動物的入葯價值也並非都是好事。實際上,人類對這些植物、動物的需求量過大,從而導致這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我們反復地從地球的葯櫃中搜尋葯物,卻沒有想到要保護這個天然的「葯櫃」。如果人類再繼續的破壞下去 ,那未來我們需要抵制新的疾病時製造新葯的所需成分就會缺失。人類就會以間接的關系去害死自己的同胞!
生物多樣性與你的生存
. 據了解,在偏僻地區生活的居民所需要的蛋白質主要來源於狩獵野生動物。在非洲,野生動物的肉製品在人們食物中占據了所需蛋白質的很高的比例;在奈及利亞佔20%,波札那佔4 0%;扎伊爾佔75%;在迦納,大約75%的人口的蛋白質來源為動物,包括各種魚類、昆蟲和蝸牛;在奈及利亞的一些邊遠地區,獵物為人類提供的蛋白質占其年消耗總量的20%。
在馬來西亞東部的沙撈越(Sarawak),獵人每年捕獲到並吃掉的野豬的價值可摺合成市場價的40億美元。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年要捕獲1億噸的魚類, 主要為野生魚類,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漁民自己吃掉。
生物多樣性與你呼吸的空氣
是人類都應該知道我們必須減少汽車尾氣的污染、工廠廢氣污染、發電廠的空氣污染來保證現代生活。但是你們知道生物多樣性對於環境的自動清潔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嗎?
樹和其他綠色植物吸入二氧化碳——這種主要由汽車尾氣和工廠排放而產生的溫室氣體,然後還給自然純凈的氧氣。生物多樣性是這個世界的空氣凈化器。
然而,我們每天持續不斷的砍伐樹木,把它們切開運往各地,以賺取金錢。在世界上,492種樹木物種已經有瀕臨滅種的危險。在現在,已經消失的樹木物種已經不止492這個數了。我們已經砍伐掉曾經裝點著地球的大約一半的樹木。我們砍伐但不修復,如此一來已經傷害了地球的肺。如今的地球就像一個一天要抽10包煙的癮君子,一直吸煙。而肺卻被我們一塊塊地被切掉。想一想,地球肺還剩多大一塊?你們要知道生命遠遠要比所獲得的利益要重要,如果地球「死」了,縱然你有多少的錢也花不了!
生物多樣性與你喝的水
所有的生命都離不開水,所以,生物多樣性也與水資源有關。
因為我們只有有限的水,而生物多樣性和特殊的不同生態系統可以凈化我們的水:森林、土壤和細菌、小溪與雲彩一起運作——實際上是過濾,才使我們重新喝到水。沒有生物多樣性,這個世界就會變得貧瘠與中毒——就像火星——然後我們就不能再生存在地球上了。
你已經做好准備好搬到另一個星球上去生活了嗎?
生物多樣性、氣候和災難
你意識到近年來我們一直在遭遇奇怪的氣候嗎?
科學證據是無法駁斥的:地球的氣候正在變化。整個地球上一直發生著奇奇怪怪的事情——珊瑚礁死亡,大型的地震、泥石流,不尋常的大雨,能劈死人的雷電,一些地區的持續乾旱。不管是因為是人為原因還是自然因素的原因,世界對這些現象的應付機制依舊是相互緊密聯系的。
例如,在地球上的許多地方,人們發現當他們砍伐森林後,它們的鄉村和城鎮就容易遭遇洪水。當這種洪水來時,就比以往的洪水要更兇猛、更快速。為什麼?不是地球的引力讓它們變得更快,而是因為樹可以用它們的根保持水土分來。而紅樹林是自然暴雨的良好緩沖區,同時也是富於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當它們被砍伐,這個緩沖區就不復存在了,於是無論人類還是其它的物種都將遭遇自然暴雨的洗禮。
據了解, 在集水區內發育良好的植被具有調節逕流的作用。植物根系深入土壤使土壤對雨水更具有滲透性。有植被地段比裸地的徑流較為緩慢和均勻。一般在森林覆蓋地區雨季可減弱洪水乾季在河流中仍有流水。例如馬來西亞森林集水區內,每單位面積逕流在高峰期大約相當於橡膠園油棕園內逕流量的50%。在逕流的低峰期約為種植園的1倍。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正在用極度悲痛的方式來報復著我們人類。
從現在起讓我們一起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特別是保護即將瀕臨滅絕的生物,這對人類以後和科學家有一定重要的意義!
5. 外來生物和外來生物入侵有何區別與聯系
外來生物是指所有並非本地原有的生物,包括各種由其他地區引入的植物、動物。但生物的生存、繁衍必須與環境相適應。
對於大部分生物而言,忽然改變的新環境很難適應,因此無法成功存活、繁殖。同時如果一次進入的該生物數量太少,也無法完成繁殖的要求,無法構成擴張的種群。
有一些生物對新環境較能適應,成功地構建了新的種群。但如果這個生物在獲得食物或營養、占據棲息地、躲避天敵等多個方面優於本地物種(甚至直接捕食本地的其他生物),對本地的原有生態系統造成明顯破壞,這就成了生物入侵。
簡言之,生物入侵都是由外來生物引起的。但外來生物大多因不能適應環境而死亡,只有少量的存活、繁殖,甚至構成入侵。
6. 3000字地理論文!!!關於「自然災害的防治」
(一)旱災——我國發生范圍最廣、頻次高、持續時間最長的漸發性氣象災害。1.四個旱災多發中心:華北、華南、西南和江淮地區2.不同區域的旱災特點:(1)東北地區盛夏乾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於降水相對穩定,旱災頻次相對較少。(2)華北地區春旱嚴重,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旱災頻次居首位。(3)長江地區伏旱,有農諺「春旱不算旱,夏旱減一半」。 7月份雨帶北移,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易發生旱災,但是,台風雨經常可以緩解災情。(4)華南地區夏秋旱。 (5)西南地區四季均可發生旱災。總的說來,我國旱災以春旱發生地域最廣,頻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3.旱澇關系(1)旱災和澇災在時間上交替:我國主要旱澇交替區有黃河流域、海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區 (2)旱災和澇災在空間上交錯出現:即某一地帶雨澇而另外大片地區乾旱,即「這里不澇那裡澇,這里不旱那裡旱」的現象。4.我國農業旱災災情嚴重(二)台風災害1.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遭受台風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由於西太平洋台風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動的特徵,因此,我國極易遭受台風的襲擊。2.台風發生的時間:主要為盛夏至秋初3.台風災害的空間分布特點:沿海重、南方重。4.台風造成的損失:台風造成的損失約佔全國自然災害損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區的台風災情最重。(三)寒潮災害1.發生時間: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兩季有兩個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強。春秋季節爆發的寒潮對農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陸與冰雪洋面3.路徑:偏西路徑——經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東海北部移動;偏北路徑——經蒙古高原向我國南方移動;東北路徑——經日本海或我國東北向我國東部沿海侵入。4.我國山脈走向對寒潮的影響東西向山地,如天山、陰山、秦嶺和南嶺等,山體北側冷空氣堆積,災害加劇;山體南側相對溫暖,災害減弱。南北走向的山脈,形成冷空氣的通道,使冷空氣可以分流南下,影響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兩廣地區甚至海南島。我國青藏高原的海拔高於寒潮天氣系統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響。 5.影響地區: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國大部分地區受到寒潮影響。發生頻次高,東北地區最多,華北次之,再次為西北和長江流域,華南最少。6.各地災害表現:北方主要表現為大風、降溫、霜凍、暴風雪等;南方主要表現為降溫、凍害、雨雪等(四)沙塵暴——華北地區春季影響很大的氣象災害 (1)概念:沙塵暴是沙暴和塵暴兩者兼有的總稱;是指強風把地面大量沙塵捲入空中、,使空氣特別混濁,水平能見度低於1千米的天氣現象。(2)發生與防治 ①沙塵暴發生時間:冬春季節②沙塵暴產生需要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大風——形成沙塵暴的動力條件;二是地面的沙塵物質——形成沙塵暴的物質條件;三是不穩定的空氣狀態和局部地區的熱力條件。③防治沙塵暴最有效的人類行為是植樹造林、種草,增加地表植被覆蓋,這樣可以減小風速,降低沙塵暴的動力條件,增加濕度,調節並改變局部地區的熱力條件;可以減輕沙化,降低沙塵暴的物質來源條件。五)氣象災害多發區——華北地區1.最常發生的氣象災害:乾旱、寒潮、沙塵暴、冰雹、乾熱風、霜凍等,其中乾旱—沙塵暴和乾旱—蟲災是主要的氣象災害。2.氣象災害多發的原因: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五、中國的生物災害(一)農作物病蟲害1.特點:種類多,危害大,災情東部重於西部。2.危害:不僅造成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還導致農產品大批量變質,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3.對農作物危害最大的幾種病蟲害及其分布:(1)小麥銹病(包括條銹、葉銹和稈銹)——是中國發生范圍最廣、危害最嚴重的一類小麥病害,在各麥區均有發生。(2)水稻病害的分布與災情(3)棉鈴蟲分布與災情(二) 森林病蟲害1.危害:導致林木生長量減少,森林枯死,不僅對我國森林工業造成極大損失,而且對森林生態功能造成嚴重破壞。2.導致森林病蟲害多發的人為原因:主要是大量單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種類多樣性豐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對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3.主要害蟲——松毛蟲松毛蟲發生頻率的地區差異:常發區 海拔低於400米、平均氣溫25℃以上的地區偶發區 海拔400~500米、氣溫在10~25℃的地區 (三)蝗災與鼠害——兩種最廣泛的生物災害1.蝗災:(1)危害最嚴重的爆發性生物災害。其中,危害最嚴重、成災率最高的是飛蝗,俗稱「螞蚱」。對農、林和牧業的破壞具有毀滅性。(2)主要種類及分布(3)蝗災與旱澇的關系:旱災與蝗災經常鏈性發生,在乾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區域特別適宜雌蝗產卵,使得蝗蟲數量激增。若前期乾旱少雨,利於雌蝗產卵,而後期多雨又利於蝗蟲幼蟲成長,蝗災就會爆發。2.鼠害(1)危害:老鼠不僅糟蹋糧食、破壞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傳播疾病,危害人體健康。我國鼠害發生面積廣、種類多、危害大,對農、林、牧業造成的損失相當嚴重。(2)我國鼠害的地域差異顯著 分布本區農業特點常見害鼠亞洲東部喜濕鼠類危害區包括東北、華北和西南區的大部、華東和華南的全部。本區自然條件優越,農業開發歷史久遠,是我國主要的農業區。褐家鼠、小家鼠等亞洲中部耐旱鼠類危害區包括我國西北區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東北和華北區的邊緣地帶。本區降水量少、氣候乾旱。小家鼠、黃鼠等(四)生物入侵
7. 急需關於仿生技術或細菌真菌的利用或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的生物論文
這是我自己寫的生物多樣性論文,交選修課作業的。我理解你的心情,可這樣搞不好,最好自己寫。
提要:外來物種入侵被認為是世界范圍內對生物多樣性的一個巨大威脅,現已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問題,其危害已隨人類的認識水平和估算能力的提高而日益彰顯。本文介紹了物種入侵的概念,列舉了其危害,討論了控制物種入侵的一種方法:引入天敵是否是治理物種入侵的最佳方法。 我國亟需對現有的關於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法規體系進行全面清理,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完善現有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和控制體系,盡快制定出科學有效的《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法》和《入侵物種管理法》,為我國防止外來生物入侵,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提供法理依據和制度保障。
一、物種入侵的概念及過程。
按照世界自然保護同盟(IUCN)的定義,所謂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圍以外或在沒有直接或間接引入或人類照顧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 外來入侵物種則是指從自然分布區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而被引入,在當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並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景觀造成明顯損害或影響的物種。
從新石器時代起農民就不斷地移植植物物種、動物物種。17世紀以來,旅行的人們加強了這種混雜,有時結果是好的,但更經常是帶來災難性後果。 隨著交通方式的進步、國際貿易和旅遊業的發展,外來物種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一個地域的某物種比過去更經常地被有意或無意地攜帶或轉移到另一個地域,並在缺乏天敵等制約因素的新環境下繁殖、擴散, 進而對當地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和人身健康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如眾所周知的水葫蘆、松材線蟲等。隨著全球化進程中國際間經貿交流和人員往來的日益頻繁,外來物種擴散的規模和速度均超過以往,給人類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劇。外來物種入侵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兩種:一是有意引進,包括用於養殖、種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種,用於生物防治、綠化、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等目的的引進;二是無意引進,包括隨航空、陸路、水路運輸工具和壓艙水的引入,隨進出口貨物和包裝材料的引入,旅客無意引入等。那麼,外來物種究竟是怎樣成功「入侵」我國的呢?
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組織協調下,中國自2001年12月開始在全國展開了歷史上首次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最近終於摸清了外來入侵物種的底數,本次調查共查明外來入侵物種283種。調查結果顯示,在283種外來入侵物種中,39.6%是屬於有意引進造成的,49.3%是屬無意引進造成的,自然入侵(指物種隨風媒、蟲媒和鳥媒等媒介自然傳播)的僅佔3.1%。而在外來入侵的植物中,有一半左右是作為有用植物引進的。 可見,人們對外來入侵物種認識滯後是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的最大因素,很多單位和個人對外來物種可能導致的生態和環境後果缺乏足夠的認識,對外來物種的引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傾向。有些地方和部門,盲目認為外來植物比本地植物好,因此在工作中不注意發掘本地的優良品種,而熱衷於從國外引種,極大地增加了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可以說,「人禍」(人為原因)是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幫凶」,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首先是一個人為的問題。
而外來物種通過各種途徑到達某一生態系統,並不是一進入新的生態系統就能形成入侵,而是在一定條件下實現從「移民」到「侵略者」的轉變。外來入侵種的入侵是一個復雜的生態過程,這個過程通常可分為四個階段:
1.侵入:指是生物離開原生存的生態系統到達一個新境;
2.定居:是指生物到達入侵地後,經當地生態條件的馴化,能夠生長、發育並進行了繁殖,至少完成了一個世代;
3.適應:是指入侵生物已繁殖了幾代,由於入侵時間短,個體基數少,因而種群增長不快,但每一代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都有所增強;
4.擴散:是指入侵生物已基本適應生活於新的生態系統,種群已經發展到一定數量,具有合理的年齡結構和性比,並具有快速增長和擴散的能力,當地又缺乏控制該物種種群數量的生態調節機制,該物種就大肆轉播蔓延,形成生態「暴發」,並導致生態和經濟危害。
但並不是每個物種的入侵都必須完成這四個階段,如豚草和三裂葉豚草的入侵某一地區並成為優勢種群,大約經歷三個階段:第一是入侵階段,通常呈單株散生或是成小叢;第二是定居階段,通常呈小斑塊或呈大斑塊分布,許多干擾生境還沒有被占據;第三是穩定階段,通常呈大群分布,幾乎占據了當地所有適於豚草類生長的干擾生境。
二、物種入侵的危害
外來物種的危害極大,一般說來,有以下幾點:
1. 直接減少當地物種數量。
2. 間接減少依賴於當地物種生存的物種數量。
3. 改變當地生態系統和景觀。
4. 對火災和蟲害的抵抗能力降低。
5. 土壤保持和營養改善能力下降。
6. 水分保持和水質提高能力下降。
7. 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下降。
據了解,世界許多國家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都很驚人,美國每年損失1500億美元,印度每年損失1300億美元,南非損失800億美元。 IUCN 2003年2月5日發表的研究報告估計,目前,外來入侵物種給各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0億美元。IUCN還指出:當前,外來生物入侵是導致原生物種衰竭、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重要原因。
中國首次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的結果表明,外來入侵物種已對中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一些物種在某些地方已經達到難以控制的程度。據中國農業部最新的統計顯示,目前已經至少有380種植物、40種動物、23種微生物正「全面」入侵我國,外來入侵物種每年對中國國民經濟有關行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共計198.59億元。專家們根據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模型計算的結果表明,外來入侵物種對我國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及遺傳資源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每年為1000.17億元,兩項相加,外來入侵物種對中國造成的總經濟損失為每年1198.76億元,為國內生產總值的1.36%。 入侵物種給我國帶來的更大災難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能夠成功入侵的外來物種,往往具有先天的競爭優勢,一旦在新的滋生地擺脫了人類的控制和天敵的制約,就會出現爆發性的瘋長,排擠本土物種,形成單一優勢種群,最終導致滋生地物種多樣性、生物遺傳資源多樣性喪失。
生物入侵經典案例:1859年,當澳大利亞的一個農夫為了打獵而從外國弄來十幾只兔子後,一場可怕的生態災難爆發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一隻雌兔一年可以產25隻兔仔。而且這些野兔發現自己來到了天堂:澳大利亞沒有鷹、狐狸這些天敵,與兔子處於同一種小生態 的小袋鼠對它們也沒有競爭能力,因此兔子數量劇增。這些野生的兔子吃牧草,啃小麥,剝食樹皮草根,所到之處麥苗牧草盪然無存。它們還到處打洞,破壞水源,使良田變荒漠,一些小島甚至發生了水土流失。當地的農業和畜牧業遭受巨大損失,並使當地有袋類由於食物缺乏而受危。人們築圍牆、打獵、捕捉、放毒等等,辦法用盡,而兔災仍然無法消除。1950年,人們嘗試一種控制野兔的新方法。一種能殺死的兔子的病,即粘液瘤病(兔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棗譯注),被引入澳大利亞。科學家先將該病傳染給蚊子,然後經蚊子再傳染給兔子。但是針對兔子的細菌戰被證明只是使不斷惡化的狀況得到暫時緩解,一小部分兔子對這種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們在僥幸逃生後又快速繁殖起來。整個20世紀中期,澳大利亞的滅兔行動從未停止過。
克氏原螯蝦(procambius clarkii),也就是我們平時吃的小龍蝦,我們在垂涎其美味的同時恐怕從沒想過他是一種危害極大的入侵種。我國20世紀30~40年代從日本引進,日本於更早時期從美國引種,主要用作食物和寵物。如今在中國分布范圍日漸擴大,在我國南方特別是長江流域的諸省市都能見到。螯蝦能給堤壩造成危害是由其喜歡穴居的生活習性決定的,它的前端長有一對鉗子般的螯足,打洞的速度很快,范圍也較大。由於它們經常生活在江、河、水庫、池塘和水田等的岸邊,因此對於堤壩的危害可能比白蟻的危害更大。它們的洞通常深度1-5米,直徑6-12厘米,有垂直洞,也有水平洞,有時洞洞相連,在大堤背水面數十米以內經常發現。這些蝦洞往往與管涌形成有關,對堤防危害極大:在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中,防汛人員在長江荊江大堤章化段巡堤查險發現清水漏洞,開挖處理時在堤身挖出大量螯蝦;鄂州長江干堤燕磯段也發現10多起螯蝦危害大堤的情況,武漢市漢陽區漢江大堤上黃金口段的一處約100平方米的池塘邊就曾發現了37個蝦洞,經及時用砂石料填埋,才消除了隱患。它們能在臨時性水體中生存,且食性廣泛,建立種群的速度極快,易於擴散。對當地魚類、甲殼類、水生植物極具威脅,破壞當地食物鏈;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對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災害性破壞;螯蝦食性很雜,對魚苗發花和1齡魚種培育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並危害人工繁育的幼蚌。由於克氏原螯蝦適應性強,抗逆能力強,食性廣泛,種群增殖速度快,目前對克氏原螯蝦尚無有效的防治方法。
近年來,入侵中國的外來生物呈現傳入數量增多、傳入頻率加快、蔓延范圍擴大、發生危害加劇,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經濟和生態損失高達數千億元,潛在危害更是難以估量。
四、治理措施
中國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入侵種多、危害嚴重。目前廣泛採取引進新物種的「天敵替代法」有可能是「引狼驅虎」,我國應立足本土生物多樣性優勢,尋找對付入侵的「本土衛士」。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高賢明博士認為造成生物入侵危機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地盲目引進各種外來物種,同時在生物入侵的治理中,為追求「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果,各地未經過任何科學的論證和必要的試驗,就普遍採取從國外引進天敵和替代物種的「以夷治夷」方式,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導致新的生物入侵危險性極高。
近來科學家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已發現眾多能排擠、抵禦外來生物入侵的本土物種,這使中國的生物入侵治理有了新的「轉機」。參與中科院「重要外來物種的入侵生態學效應及管理技術研究」項目的專家最近重點對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進行了初步調查,發現在與被稱為植物界「食人魚」的紫莖澤蘭生存競爭中最終可以占優勢的本土植物有100多種。目前他們正在對這些植物進一步篩選,並在良種選育、采種園建設、栽培技術、管護措施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另外,我國應盡快制定《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法》和《入侵物種管理法》,而且由於外來入侵物種的影響面極大,我國應成立包括農業、林業、環保、海洋、貿易、檢疫、衛生、國防、司法、教育、科研等國家主管部門在內的統一管理協調委員會,從國家利益的高度全面管理外來入侵物種。立法時的核心問題是加強和完善對外來物種引入的評估和審批制度,並應充分考慮到入侵種傳入的各個環節,針對每一傳入途徑制定相應的法制管理對策。具體應當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建立完善的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體系。
作為國家與地方管理部門早期預警和決策的依據,外來物種入侵風險評估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方面主要有:健康風險、對經濟生產的威脅、對當地野生生物和生物多樣性的威脅,以及引起環境破壞或導致生態系統生態效益損失的風險等。
應當在立法中明確規定,凡從國外引入,或者從國內跨生態系統引入時,都需要辦理申請和經過評估。在充分的科學研究和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制定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名錄及評估方法,將其作為法律附件,為司法實踐提供科學參考。法律本身可以長期穩定不變,但這些附件應該是動態的,需要根據科學研究的結果更新。
第二、建立外來入侵物種早期預警、監測和快速反應體系。
首先,我國建立外來入侵物種早期預警體系應包括建立國家和省級水平的早期預警工作體系。早期預警單位應該進行野外調查,驗證所收到的報告與物種鑒定的結果,以及做出是否需要加強監測的建議。
而且在監測的管理方面,應大力加強有關信息系統的建設,並建立起相應的入侵物種資料庫和物種鑒定專家資料庫。立法應當明確規定建立定期(年度)普查制度。地方與中央則應分別建立相應的定期報告與公告制度,以便及時匯總信息以發布國家生態安全預警名錄,制止外來物種的入侵和蔓延。
另外,我國亟需建立專門的入侵物種快速反應體系。國家環保總局在構建該體系中應發揮積極作用,充分結合各部門已有的和擬建的快速反應機制,使之形成全過程的監督管理體系,實現協調統一和信息共享。
第三,建立完備的預防措施、野外釋放試驗、清除、控制體系。
預防措施首先要通過立法建立雙許可證制度,即從國外引進物種時,均要求有出口國和引進國兩個許可證明,從而控制潛在風險物種的進口、出口和轉移。另外應當改革現有防範機制,並加強海關執法,強化海關對於物種的非法轉移及物種轉移的許可文件的檢查。
由於外來入侵種常常有停滯期,所以在允許大面積擴大釋放之前必須進行一個試驗,即在被控制的和可恢復的條件下進行野外釋放試驗。
如果外來物種產生不良影響,即應迅速制定清除計劃。此類計劃極易引起更嚴重的生態破壞,所以必須十分周密,針對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並確保清除方法有效、無污染,而且不能危害人類和本地動植物。清除計劃必須確保有足夠的立法和機構組織保障,還包括清除後必要的生態系統恢復措施。
但是實際生活中,徹底清除有害生物和物種常常很難,這時只能使用控制計劃,將入侵物種控制在可以管理、引起災害盡量小的狀態。控制計劃當然也應當通過立法給予保障。
第四、關於責任和費用承擔問題
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建立完備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8]。法律應明確規定引入者所必須承擔的相應的清除和經濟賠償責任,其中包括進行危險性評估、實驗、監測和治理的義務。同時國家行政主管部門通過立法對引種不當的責任機構或人員,予以經濟處罰。責任人應向受害者支付補償費,或受害者可以依法申請國家賠償。
由於外來物種入侵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往往極為嚴重,而預防、清除或控制此種危害,維護現有的生物安全所需要的費用,更是責任人難以承受的天文數字,所以應建立風險分擔機制,規定進口單位需要購買責任保險,以將經濟風險轉移給商業保險公司或社會保險機構。當然,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必須將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種作為生態保護的措施之一納入財政預算,建立相應的基金。
最後,立法中應明確規定鼓勵使用當地物種,外來物種僅在安全和必要的前提下,才能考慮是否引入。
參考文獻:《人民網-環保頻道》,《新華網》 ,
解 焱. 外來物種入侵、危害及我國的對策研究
高勇 閻彩娥 .中國外來生物入侵調查
環保總局:外來入侵物種每年造成經濟損失逾千億
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
8. 求有關外來物種或外來物種入侵的書籍或文章
《生物多樣性公約》作者:徐海根 出版社:北京 : 科學出版社 年份:2004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編目〉〈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安全遺傳資源〉
書籍作者:徐海根 強勝 主編 圖書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抵禦外來物種入侵:法律規制模式的比較與選擇 〉書籍作者:汪勁 圖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外來物種入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重要農林外來入侵物種的生物學與控制 〉著 作 者: 萬方浩 出 版 社: 科學出版社
《生物入侵——數據集成、數量分析與預警 》 作 者: 徐汝梅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生物入侵:生物防治篇(「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生物入侵)作者:萬方浩,李保平,郭建英 等編著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達爾文的夢幻池塘》 作者泰斯·戈爾德斯密特
阿瑟•克拉克
9. 生物入侵的英文文獻
有一些生物方面的論壇你進去有很多的。比如http://bbs.bbioo.com/?fromuid=16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