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必然性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苦苦探求什麼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歷史唯物主義就提出了「歷史必然性」這樣一個概念,而且在分析社會發展時,它一直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人類社會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社會的發展是歷史的必然,舊制度的滅亡及其被新制度的替代也是歷史的必然,等等.顯而易見,「歷史必然性」其實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所提出的、用於解釋社會發展直接決定因素的概念.正因如此,對這一概念的正確理解便顯得非常重要了.我們是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上來分析問題的,所以,在進行後面的分析之前,就必須首先搞清「歷史必然性」的精細含義,界定其邊界條件. 應當明確,我們分析的是能動的人類社會而不是自然界,也不是人化自然世界.自然界的規律是純粹客觀必然的,它是自然萬物自身相互作用的結果;人化自然世界就因人之主觀能動性作用於其中而不同於自然界,因而,雖然其規律仍然是建築於自然規律之上、也具有客觀性,但已經表現出與自然規律所不同的形式;人類社會則更不同於自然界,它是直接由人類及其能動實踐構成的,是直接處理人類(行為和思想)之間、人類與自然界之間關系的.正是因為三者內涵的這種不同,其規律的性質也就各不相同. 自然規律有著明顯的客觀性和嚴格性:人們只能認識或利用它卻不能改變它,它與自然現象或人化自然現象也基本存在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如:自由落體在真空中必然下落,而且其加速度必然為9.8米/秒2,這根本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化自然世界就有人之主觀能動性作用於其中,因而,其規律雖不能脫離自然客觀規律,但其表現形態與自然現象就有很大不同.如:人造的飛機就可向上飛行,因為它是人之主觀能動性作用於客觀自然界的產物(當然,這種現象也是直接建築在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之上的).相對地講,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由社會三種矛盾、主要是第一矛盾的演化過程決定的,它直接建築在人類的能動實踐和人類的自我意識之上,不能脫離人類的實踐和意識而獨立發展.因而,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不可能離開對人類實踐和人類思想意識的研究.由此可見,社會的能動性就必然地決定了社會規律不具有純粹的客觀性,而且,其嚴格性也遠不如自然規律.若換一個角度,也就是說,社會發展規律並非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它與社會現象也並不存在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由此,邏輯上必然地就可以得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可能精確地、超越歷史地涵蓋全部人類社會的所有現象.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們所研究的領域愈是遠離經濟領域,愈是接近於純粹抽象的思想領域,我們在它的發展中所看到的偶然性就愈多……」(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507頁).就連馬克思本人也否認他所揭示的理論和規律是「超歷史的」,甚至是對他幾乎窮畢生研究而得出的有關資本主義發展運動的規律也是如此,他明確提出,「這一運動(指《資本論》中揭示的資本主義發展的有關規律----引者注)的『歷史必然性』明確地限於西歐各國」.(見《馬恩全集》第19卷,第269頁)有了上述認識,我們就可以發現,與社會發展規律之不同程度的客觀性和嚴格性相對應,歷史進程中有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作用機制. 一種是決定性機制,我們稱之為決定律.凡是那種在正常歷史條件下必然發生的歷史現象,都由決定律所制約,這是社會深層發展規律,普遍地(而非精確地)適用於全人類社會的發展;它是歷史發展的主線,決定著社會發展的基本軌跡和主要節點. 另一種是因果性機制,我們稱之為因果律.凡是那種由某些特定歷史條件決定而必然發生的歷史現象,都由因果律制約.盡管在每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這種歷史現象的出現由其必然性成分,但它所反映出的演進歷程並不具備普遍意義,並不適用於其他歷史條件.也即,它所體現的頂多是歷史過程中的一種因果關系,不可能上升為必然性規律.對受這種作用機制制約的歷史現象,我們可以在事後分析其發生的原因,卻難以事先對其發展進行預測. 兩種作用機制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因果律涵蓋決定律,決定律只是因果律的一種特殊情況;凡是符合決定律的歷史現象,也必然符合因果律,而符合因果律的歷史現象,卻不一定符合決定律;因果律可以較為精細地描述各種社會歷史現象,而決定律則只能對社會發展趨勢和歷史演進節點做出宏觀上的把握. 據此我們可以說:歷史現象雖然變化紛繁,似乎雜亂無章,但若揭開復雜的歷史表象就可發現,所有的歷史現象都受上述兩種機制的制約;認為歷史發展全然無規律或全部符合決定律都是不全面的,只能說它們都受制於決定律或因果律這兩種作用機制. 現在來看歷史必然性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社會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對它所由發生的時代和條件說來,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13頁),這大概是對歷史必然性的經典描述.我們來分析這段話:首先,這每一「階段」是只包括社會發展的某些關節點,還是包括了全部歷史「現象」?其次,這里的「必然」的意義是只符合因果律(即「對它所由發生的時代和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呢,還是也符合決定律(即可以按照某種普遍定律必然發生)呢?根據對這兩個方面的不同理解,可以產生四種完全不同的認識:一是認為全部歷史現象都符合決定律,二是認為只有歷史發展的某些關節點(即階段)才符合決定律,三是認為全部歷史現象都只能用因果律來解釋,四是認為只有歷史發展的某些關節點符合因果律.按照我們前面的分析:首先,第一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因為它其實就等同於認為所有歷史現象全部符合決定性規律(決定律),而迄今歷史唯物主義所提出的決定律(其基本精神即是人所周知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規律)顯然只能說明社會歷史發展的主要輪廓,其主要任務並不在於解釋更為具體的特定社會歷史現象;第四種認識的理論認定面太窄,幾乎等同於認為歷史發展全部無規律(無決定律,只有部分因果律);第二種認識對歷史關節點給出了精確解釋,但對歷史過程中的具體歷史現象卻沒有給出應有的解釋;第三種認識對所有歷史現象的發生都給出了解釋(符合因果律),但對關節點卻沒有給出更具有普遍性的理論說明.基於這種分析、結合對歷史唯物主義者上述經典論述的理解,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歷史必然性的真正含義應當是上述第二、第三種認識的綜合,即,歷史必然性斷定:全部歷史現象都符合因果律,而且,部分歷史現象、至少是某些歷史關節點(階段)還符合決定律. 所以,從實際意義和內容上講,歷史必然性包括兩重含義:一是指部分歷史現象符合決定律,我們稱之為歷史必然定律;二是指全部歷史現象符合因果律,我們稱之為歷史必然因果. 有了上述界定,我們接下來就必須分析:是什麼因素決定了歷史必然性?那種「時代和條件」到底有什麼內涵?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入探討歷史發展中的決定因素,就必須研究社會發展的規律.在本部分,我們先探討第一方面問題.第二個問題留待後面研究. 我們知道,社會是由無數個個人組成的;因之,社會現象是由無數個個人的行為實踐構成的;因之,社會發展的歷史也是由這無數個個人的實踐和思想意識(即其主觀能動性)在時間跨度內的累積形成的,是由在歷史上活動的每個人在各方向上的力量所構成的那「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所形成的一個總結果.表面看來,社會現象往往並不反映個人意志,而且還經常違背和強制地統治著這些意志,以致於對個人來講,他往往感到社會力量是一種逼迫著他的異己的東西.其實,由於在一個「沒有組織的社會」中,各個人的行動、意志在現實中往往會出現沖突和不協調,而社會發展卻是這種現實的綜合.因此,盡管社會發展不可能完全體現社會中每一個成員的意志和行為,但沒有各單個力便沒有各「力的平行四邊形」,因而就更不會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就不會有社會行為,就不會有社會發展.因此,社會歷史正是眾多社會成員在各方向作用力的迭加;社會成員結成的整體就是社會行為的發出者,就是歷史必然性是主體.恩格斯指出:「……各個人的意志……雖都達不到自己的願望,而是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然而從這一事實中決不應作出結論說,這些意志等於零.相反地,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裡面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78~479頁).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人類社會向何處發展,也即歷史發展中的必然性,恰恰就是社會成員各方向行為的綜合作用,是成員意志、因而是成員精神素質外爆為其實踐的結果.只不過,由於社會成員在社會中所處地位的不同、所具能力的不同及行為方向的不同,他們對社會發展所起作用的大小和方向也有所不同罷了. 進一步來分析,由成員精神素質所決定的人之意志雖然決定了其實踐並進而影響到歷史必然性,但它也不具有本原意義,它還是要受制於當時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如果從歷史發展的縱向長河中分析,這一社會歷史條件就是社會物質條件.然而,每一個人生歷程、每一個社會時期、乃至每一個社會形態歷程盡管都跨越一定的時間周期,但從宏觀的、歷史的角度看,都只能算作一個歷史剖面.從方法論上講,我們分析歷史問題當然要站在這種宏觀的和歷史的角度;但要研究社會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僅有這種角度、這種方法論以及由此得出的那些觀點,就欠精細了.所以,要細致地研究社會發展問題,就必須同時把握兩個方面:一是那種分析角度和正確的方法論,一是對歷史剖面的精細分析. 如果我們再用歷史剖面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就可以看到,那一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實際上應當包括三個方面,我們稱之為「剖面因素」:社會物質條件、社會結構條件(包括社會組織結構條件、社會運行規則條件和成員精神素質條件)和國際環境交流.這三個剖面因素既決定了成員意志(因而決定了其實踐)的性質和水平,又決定了它所作用的環境和場合. 值得說明的是,我們此處的論述絕不同於多元論.在上述決定人類意志、行為的三個剖面因素中,後兩者不過是早期社會物質條件在人類社會及思想領域中的現實折射而已.也即:前期人類社會發展中,在一定物質條件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社會精神思想和社會機制條件作為一種不可能一時消亡的遺產,與後期的社會物質條件一起決定人之意志和行為.若追根溯源,社會結構因素和國際環境交流還是受制於社會物質因素的,因此,社會生產力仍然在本原意義上決定著歷史必然性. 那麼,社會生產力在本原意義上決定著歷史必然性是否就排除了我們此處論述的意義了呢?其實不然.前面的分析告訴我們,成員精神素質有著明顯的相對獨立性,而社會機制因素是否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成員精神素質直接決定的.我們在這里所分析的不是歷史哲學,而是社會發展中的具體理論問題,主要是對社會歷史的剖面(橫斷面)進行精細分析,因此,單純一個社會生產力因素便因只有哲學上的意義而顯得有些過於籠統了.恩格斯也曾指出:「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階級斗爭的各種政治形式和這個斗爭的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後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權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斗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77頁). 總之我們可以說,對個人來講,社會歷史的發展是異己的;然而對社會成員整體來講,歷史卻是他們的意志在一定社會物質條件下和一定社會機制框架內的作用產物,人民的意志是次本原意義上的歷史創造者. 合上述分析我們得出: 1)歷史必然性指出,社會在某一歷史條件下發展到某種狀態是必然的.但這種必然性卻包括兩種含義:一是斷定部分歷史現象、至少是某些歷史關節點符合決定律,它屬於歷史必然定律;二斷定全部歷史現象都符合因果律,它屬於歷史必然因果. 2)就內容來講,歷史必然性其實就是人之主觀能動性在社會發展中的表現,是主體與客體、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成員精神素質作用於社會基礎條件而外爆為其實踐的產物. 3)在人類歷史進程中,人類自己的意志和實踐等對社會發展有著直接的決定性影響,決定人之意志和實踐的終極因素只有一個----社會物質條件,而剖面因素卻有三個----社會物質條件、社會結構條件和國際環境交流. 4)對歷史必然性的分析應以分析特定時期人之主觀能動性及決定和制約它們的三個剖面因素作為基本出發點. 由此也可以看出,造就一個具有高度精神素質的民族對社會發展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
❷ 關於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據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及其相互關系的一對范疇。所謂必然性,也稱規律性,是指在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中註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人的主觀意志無法改變的趨勢。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前進方向,是人的意志無法動搖和改變的。而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並非必然發生的、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條件造成的,一般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緩事物發展過程的作用,或使發展過程出現一定的搖擺和偏差,但最終不可能改變事物發展的總體趨勢。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間存在這樣的關系:必然性規律隱藏於偶然性實踐之中,必然性要通過大量偶然性表現出來。可見,偶然性是現象的東西,必然性是本質的東西,兩者的關系可以類比為現象與本質之間的關系。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必要補充,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後總是隱藏著必然性,任何偶然性事件都不可能完全擺脫必然性規律的支配。因此,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它們共處於事物發展進程的始終。任何一個歷史人物的產生都是時代造就的,是時代的必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時勢造英雄」。以拿破崙登上法國政治舞台為例:1799年,法國的督政府統治風雨飄搖,歐洲的反法同盟軍又從四面八方威脅法國。法國大資產階級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軍事獨裁者來挽救法國,維護他們的根本利益。在此背景之下,擁有一定軍事威望的拿破崙就奪取了法國政權。拿破崙上台執政是法國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也就是說,時代造就了拿破崙這樣的歷史人物。正如恩格斯所言:倘若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麼他的角色也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可以說,由拿破崙來充當這一歷史角色純屬偶然。
任何一個歷史人物的活動及其作用都受著歷史發展規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如中國古代的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國近現代史上毛澤東開辟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世界歷史中美國林肯廢除奴隸制度,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等。他們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其所作所為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符合時代需求和人民願望,有利於社會的進步。相反,有些歷史人物逆歷史潮流而動,企圖開歷史倒車,結果只能身敗名裂,被歷史潮流所淹沒。例如王莽改制、袁世凱和張勛復辟帝制、德意日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汪精衛叛國投敵建立偽國民政府等等,皆與歷史大趨勢背道而馳,最終只能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❸ 如何理解歷史和人民所作出的四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
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壯闊進程中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正是由於這「四個選擇」實現了中國社會的三次歷史性轉變產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成果。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的成立,被稱為「開天闢地的大事變」。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光輝歷史。這部史詩,記載著中國共產黨不懈的奮斗和探索,訴說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利益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解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指導思想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所以能夠始終保持其先進性,最根本的是因為她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它的精髓是實事求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和方法。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後,中國人民就在與眾多思想和理論的比較中認識到,這是能夠指導中國發展進步的科學理論。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之所以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堅信馬克思主義,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總趨勢。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是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資本主義發展規律得出的科學結論。《共產黨宣言》發表後,席捲歐洲的1848年革命爆發。
馬克思恩格斯極為關注這場斗爭,認為這是可能為社會主義革命掃清道路和准備基礎的革命。然而,無產階級革命在歐洲並沒有很快發生。
馬克思恩格斯對此作了反思,認為「在這種普遍繁榮的情況下,即在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力正以在整個資產階級關系范圍內所能達到的速度蓬勃發展的時候,也就談不到什麼真正的革命。
(3)歷史必然性擴展閱讀:
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多方面的執政成就:
政治上,建立了各級人民民主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初新政權的建立過程看,新政權的建立一般經過三個步驟,先是建立軍事管制委員會,安定新解放地區的局勢。
第二步,協商產生臨時性政權;第三步,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正式的政權。政權的參與者來自方方面面,受到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支持。
經濟上,恢復了被多年戰亂破壞的國民經濟。1949年國民黨逃往台灣時,帶走了大陸多年積累的黃金、白銀、外匯和重要文物,留給共產黨的完全是一副爛攤子。有人等著看共產黨的笑話。這嚴重低估了共產黨人的能力。
我們黨內不光有經濟行家,更重要的是能用正確的政策調動各方面群眾的積極性。對農民,實行了土地制度改革,使三億多農民分得了七億畝土地;對工人,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國營經濟,使他們感到政治和經濟上都得到了解放。
對民族工商業者,不光不沒收他們的資產,反而還通過加工訂貨等方式幫助他們恢復和發展生產。這些辦法,使國民經濟到1952年底就恢復到舊中國的最高水平,還迅速解決了國民黨留下的嚴重通貨膨脹問題。
外交上,盪滌了帝國主義的污泥濁水。新中國建立前夕,黨中央還在西柏坡的時候,毛澤東就提出了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其中一條是「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國防上,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武裝干預,戰火迅速燒到中朝邊境,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安全。美軍還進入台灣海峽,直接干涉中國內政。
從1953年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又領導人民實現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為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保證了國家的經濟安全,能為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對於實現共同富裕有著重要作用,起碼使中國不會出現有的發展中國家的貧民窟現象。
改革開放使非公有制經濟得到很大發展,農村也全面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有人認為改革否定了當年的改造。這完全是誤解。當年改造建立起的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制度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改革是對原有基本制度的豐富和完善,絕不是要否定它。
新中國建立初期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也發揮著很大優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使來自各方面的人大代表表達自己的訴求,實現真正的當家作主。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能使中國政治有穩定性連續性,避免多黨制國家無法避免的政治惡斗,協商民主能更好地凝聚全社會的共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少數民族群眾體會到各民族的平等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產黨還領導人民為建設國家做出巨大努力,建立了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打下了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基礎。
實現了「兩彈一星」等尖端科技的突破,奠定了中國真正的大國地位;中美關系接近導致整個西方世界同新中國關系改善,為後來的對外開放創造了前提條件;還培養了人才,積累了經驗,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
❹ 歷史有必然性嗎
有,但是必須具有足夠成熟的必然性產生的條件和環境。
歷史必然性指出,社會在某一歷史條件下發展到某種狀態是必然的。無論是偶然性還是必然性,都是講條件的。如果條件發展未充分,那麼必然性的結果不會顯現。比如,我可以說「人類必然滅亡」,但是至少短時間內人類不會滅亡。
中國古代沒有發展出科學,准確來說,應該叫「沒有出現近代科學」,這里「科學」的參照物是西方近代的「科學」,我們拿牛頓等人重分析與實驗的科學來看中國古代,的確可以說我們沒有「科學」。
但是就廣泛意義上的科學而言,古人成就斐然:農學上,有《氾勝之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和《農政全書》等著作;天文學我們有戰國的《甘石星經》,我國古代記錄的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之數目也據古代世界之最,歷法制定相當精密。
醫學上的《本草綱目》、數學上的《九章算術》、《周髀算經》、地理學上的《水經注》、《徐霞客游記》,以及綜合性科技著作《天工開物》等等,都證明了古代科學之光輝成就。
由上,我們可以得知,中國古代的科學進步乃是已顯示的必然性,然而因走向近代科學的某些條件的不足,沒有在西方所謂的近代時期發生突破,產生西方那樣的「近代科學」。「李約瑟難題」便是一個探討中國古代因缺少什麼條件而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的問題。
❺ 如何理解歷史的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在於:
①歷史背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歐洲的一些主要國家已佔統治地位。首先由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使生產力迅速地發展起來,另一方面也使資本主義社會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銳化。資本主義所因有的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開始激化,這一矛盾的加劇必然導致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固有的內在矛盾,決定了它永遠不能根治這種致命的絕症。這一事實不僅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而且進一步表明,私有制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已經到了極端。資本主義國內市場和海外貿易的發展,更加開闊了人們的眼界,這樣,社會發展的唯物辯證性質就比以前更加明顯地揭示出來了。這一切都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重要的社會條件。
②階級基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從19世紀30年代起,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831-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的武裝起義,1836年英國的憲章運動,1844年的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的起義,提出了反對私有制社會的戰鬥口號,提出建立人民憲章的主張。這些斗爭震撼了資產階級的統治,標志著無產階級已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無產階級為實現摧毀舊世界、創立新社會、變奴隸為主人的歷史使命,迫切需要一個能夠正確反映社會發展規律和無產階級利益的科學理論來指導。同時,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的豐富經驗,為這個科學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現實的經驗,馬克思主義及其科學的產生標志著無產階級從自在階級發展為自為階級。
③自然科學前提。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有著深厚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前提。從十九世紀開始,自然科學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進入了整理材料、尋找內部聯系和跨門類研究的階段,形而上學的自然觀逐漸被打開了一個又一個的缺口。特別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這三大發現,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質統一性以及各種物質形態之間聯系和發展的辯證性質,為哲學總結自然現象以及認識它們的一般規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識基礎。細胞學說表明,所有動植物的生命現象,都是細胞按照一定規律分裂和增殖的結果,從而揭示了整個生物界的有機聯系;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種形式的能量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被消滅,只能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從而揭示了整個自然界各種運動形式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物質統一性;達爾文的進化論表明,自然界中品種繁多的生物種類,都是由少數簡單生物經過長期的變化發展而成的。人類也是由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生物界是一個有規律的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
④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先進思想成果的結晶,它批判地繼承了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優良傳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則是德國的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是近代哲學發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黑格爾是辯證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績就是恢復了辯證法這一最高的思維形式,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但是,他的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卻隱藏在神秘的唯心主義體系之中,他的辯證法是革命的,萬能的體系卻是卻窒息了辯證法。費爾巴哈是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後一個代表。他的偉大功績是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堅持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哲學觀點。但他在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時,卻把黑格爾的辯證法也拋棄了。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說的人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質是實踐的。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哲學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拋棄了它的唯心主義;批判地吸收了費爾巴哈哲學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拋棄了它的形而上學,並根據新的實踐經驗和科學材料,對它們進行革命的改造和發展,從而把辯證法和唯物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統一起來,創立了嶄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另一方面,19世紀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特別是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對資本家與工人的對立的經濟根源作了初步的分析,盡管由於階級的局限,因而不能徹底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其體系也存在著許多矛盾,混亂和不科學之處,但是他們的理論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學說奠定了基礎。
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對未來社會的作了天才猜測,他們認為:資本主義是一個是非顛倒的世界,是一個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別人痛苦基礎上的社會,是一個利已主義和投機欺詐的社會,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們還對未來社會作了不少的預見。為啟發工人階級覺悟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材料,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
❻ 歷史的必然性什麼意思
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必定會發生的事情。
❼ 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像自然界的發展一樣,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的過程。
社會的運動和變化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或方向性,具有前進性。
社會的發展也像其他事物的發展一樣,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是從低級向高級的運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體現為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交替,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是其低級形態。
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階段,人類社會的進步表現為社會形態的更替。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基於對人類社會實踐的本性及其與社會的關系的理解,第一次真正科學地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進步趨勢,並對社會歷史進步的實質及其根源給予了合理的闡明。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人類社會歷史的變化趨勢過程既不是周而復始的循環著,更不是倒退,而是不斷前進、上升和進步。
馬克思主義並不否認歷史會出現某些曲折,甚至會出現某種情況或某種程度的倒退,但歷史的曲折與倒退只是暫時的。
在曲折中前進,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歷史進步通常表現為新事物否定舊事物,最後取代舊事物。
這種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實質,是新文明揚棄舊文明,從而導致文明的積累與擴張。
由於人類社會歷史的生成是以人類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和動力的,而人類的歷史實踐具有不可遏止的日益擴大與深化的特點,因此,伴隨著實踐活動發展的,必然是人類社會歷史不可遏止的上升與進步。
歷史的進步趨勢.首先表現在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的演進過程中。
從世界范圍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歷史大體依次經歷並必將經歷五個發展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
每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使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獲得了新的進展,並使人類社會生活在整體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次,歷史的進步趨勢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內部發展中。
歷史的發展是連續性與間斷性的辯證統一,是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
歷史的進步不僅表現在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與社會形態的質變上,同時也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
當一定的生產方式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時,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生活並不是絕對不變,而是仍在或快或慢地繼續發展著。
即使是當一種社會形態由上升階段轉變為下降階段時,人們社會生活的某些領域也還是會有所發展,而不會完全停滯。
各個社會形態都要經歷上升階段和下降階段,但這並不意味著歷史過程是一種不包含進步的循環。
這僅僅說明,人類社會歷史的進步不是直線式上升的,而是以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方式,通過迂迴曲折的途徑實現的。
歷史演進過程的曲折性,首先表現在它的波浪式前進的特點上,其次還表現在一定歷史時期和一定歷史條件下演進的受挫和倒退上。
但是,從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的總方向看,曲折與倒退是暫時的,發展與進步則是它的主旋律和基本趨勢。
歷史演進之所以呈現出進步的趨勢,其深刻的原因在於它是以人類的社會實踐為基礎的,而實踐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拓展與深化的過程。
伴隨著實踐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人類社會也必然不斷地實現著歷史性的進步。
第一, 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視野里,在一切社會形態及每個社會形態發展的始終都存在著社會基本矛盾,它是歷史進步的最深刻的根源。
對於這一根源,只有從實踐觀點出發,才能說明社會基本矛盾為什麼會推動社會進步。
第二,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社會進步的直接動力。
這又是為什麼呢?這仍然要用實踐觀點才能說明。
階級斗爭本身就是社會實踐的重要形式之一。
第三, 歷史進步不僅是實踐及其發展的結果,而且也是實踐所追求的目的。
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生命活動性質的體現。
實踐是一種合目的性的活動,它雖然離不開對外在必然性的遵從,但卻始終貫穿著對歷史進步的價值追求。
歷史進步就是在人們自覺地追求自己的價值目標的實踐活動中實現的。
人們之所以將社會歷史進步作為自己的實踐活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其深刻的原因在於人們通過促進歷史進步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可以使自己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需要得到更大程度的滿足。
總之,歷史進步符史主體人的根本利益,是與歷史主體的實踐活動的目的相一致的。
❽ 什麼是歷史的必然性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苦苦探求什麼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歷史唯物主義就提出了「歷史必然性」這樣一個概念,而且在分析社會發展時,它一直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人類社會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社會的發展是歷史的必然,舊制度的滅亡及其被新制度的替代也是歷史的必然,等等。顯而易見,「歷史必然性」其實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所提出的、用於解釋社會發展直接決定因素的概念。正因如此,對這一概念的正確理解便顯得非常重要了。我們是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上來分析問題的,所以,在進行後面的分析之前,就必須首先搞清「歷史必然性」的精細含義,界定其邊界條件。
應當明確,我們分析的是能動的人類社會而不是自然界,也不是人化自然世界。自然界的規律是純粹客觀必然的,它是自然萬物自身相互作用的結果;人化自然世界就因人之主觀能動性作用於其中而不同於自然界,因而,雖然其規律仍然是建築於自然規律之上、也具有客觀性,但已經表現出與自然規律所不同的形式;人類社會則更不同於自然界,它是直接由人類及其能動實踐構成的,是直接處理人類(行為和思想)之間、人類與自然界之間關系的。正是因為三者內涵的這種不同,其規律的性質也就各不相同。
自然規律有著明顯的客觀性和嚴格性:人們只能認識或利用它卻不能改變它,它與自然現象或人化自然現象也基本存在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如:自由落體在真空中必然下落,而且其加速度必然為9.8米/秒2,這根本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化自然世界就有人之主觀能動性作用於其中,因而,其規律雖不能脫離自然客觀規律,但其表現形態與自然現象就有很大不同。如:人造的飛機就可向上飛行,因為它是人之主觀能動性作用於客觀自然界的產物(當然,這種現象也是直接建築在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之上的)。相對地講,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由社會三種矛盾、主要是第一矛盾的演化過程決定的,它直接建築在人類的能動實踐和人類的自我意識之上,不能脫離人類的實踐和意識而獨立發展。因而,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不可能離開對人類實踐和人類思想意識的研究。由此可見,社會的能動性就必然地決定了社會規律不具有純粹的客觀性,而且,其嚴格性也遠不如自然規律。若換一個角度,也就是說,社會發展規律並非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它與社會現象也並不存在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由此,邏輯上必然地就可以得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可能精確地、超越歷史地涵蓋全部人類社會的所有現象。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們所研究的領域愈是遠離經濟領域,愈是接近於純粹抽象的思想領域,我們在它的發展中所看到的偶然性就愈多……」(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507頁)。就連馬克思本人也否認他所揭示的理論和規律是「超歷史的」,甚至是對他幾乎窮畢生研究而得出的有關資本主義發展運動的規律也是如此,他明確提出,「這一運動(指《資本論》中揭示的資本主義發展的有關規律----引者注)的『歷史必然性』明確地限於西歐各國」。(見《馬恩全集》第19卷,第269頁)
有了上述認識,我們就可以發現,與社會發展規律之不同程度的客觀性和嚴格性相對應,歷史進程中有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作用機制。
一種是決定性機制,我們稱之為決定律。凡是那種在正常歷史條件下必然發生的歷史現象,都由決定律所制約,這是社會深層發展規律,普遍地(而非精確地)適用於全人類社會的發展;它是歷史發展的主線,決定著社會發展的基本軌跡和主要節點。
另一種是因果性機制,我們稱之為因果律。凡是那種由某些特定歷史條件決定而必然發生的歷史現象,都由因果律制約。盡管在每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這種歷史現象的出現由其必然性成分,但它所反映出的演進歷程並不具備普遍意義,並不適用於其他歷史條件。也即,它所體現的頂多是歷史過程中的一種因果關系,不可能上升為必然性規律。對受這種作用機制制約的歷史現象,我們可以在事後分析其發生的原因,卻難以事先對其發展進行預測。
兩種作用機制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因果律涵蓋決定律,決定律只是因果律的一種特殊情況;凡是符合決定律的歷史現象,也必然符合因果律,而符合因果律的歷史現象,卻不一定符合決定律;因果律可以較為精細地描述各種社會歷史現象,而決定律則只能對社會發展趨勢和歷史演進節點做出宏觀上的把握。
據此我們可以說:歷史現象雖然變化紛繁,似乎雜亂無章,但若揭開復雜的歷史表象就可發現,所有的歷史現象都受上述兩種機制的制約;認為歷史發展全然無規律或全部符合決定律都是不全面的,只能說它們都受制於決定律或因果律這兩種作用機制。
現在來看歷史必然性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社會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對它所由發生的時代和條件說來,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13頁),這大概是對歷史必然性的經典描述。我們來分析這段話:首先,這每一「階段」是只包括社會發展的某些關節點,還是包括了全部歷史「現象」?其次,這里的「必然」的意義是只符合因果律(即「對它所由發生的時代和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呢,還是也符合決定律(即可以按照某種普遍定律必然發生)呢?根據對這兩個方面的不同理解,可以產生四種完全不同的認識:一是認為全部歷史現象都符合決定律,二是認為只有歷史發展的某些關節點(即階段)才符合決定律,三是認為全部歷史現象都只能用因果律來解釋,四是認為只有歷史發展的某些關節點符合因果律。按照我們前面的分析:首先,第一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因為它其實就等同於認為所有歷史現象全部符合決定性規律(決定律),而迄今歷史唯物主義所提出的決定律(其基本精神即是人所周知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規律)顯然只能說明社會歷史發展的主要輪廓,其主要任務並不在於解釋更為具體的特定社會歷史現象;第四種認識的理論認定面太窄,幾乎等同於認為歷史發展全部無規律(無決定律,只有部分因果律);第二種認識對歷史關節點給出了精確解釋,但對歷史過程中的具體歷史現象卻沒有給出應有的解釋;第三種認識對所有歷史現象的發生都給出了解釋(符合因果律),但對關節點卻沒有給出更具有普遍性的理論說明。基於這種分析、結合對歷史唯物主義者上述經典論述的理解,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歷史必然性的真正含義應當是上述第二、第三種認識的綜合,即,歷史必然性斷定:全部歷史現象都符合因果律,而且,部分歷史現象、至少是某些歷史關節點(階段)還符合決定律。
所以,從實際意義和內容上講,歷史必然性包括兩重含義:一是指部分歷史現象符合決定律,我們稱之為歷史必然定律;二是指全部歷史現象符合因果律,我們稱之為歷史必然因果。
有了上述界定,我們接下來就必須分析:是什麼因素決定了歷史必然性?那種「時代和條件」到底有什麼內涵?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入探討歷史發展中的決定因素,就必須研究社會發展的規律。在本部分,我們先探討第一方面問題。第二個問題留待後面研究。
我們知道,社會是由無數個個人組成的;因之,社會現象是由無數個個人的行為實踐構成的;因之,社會發展的歷史也是由這無數個個人的實踐和思想意識(即其主觀能動性)在時間跨度內的累積形成的,是由在歷史上活動的每個人在各方向上的力量所構成的那「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所形成的一個總結果。表面看來,社會現象往往並不反映個人意志,而且還經常違背和強制地統治著這些意志,以致於對個人來講,他往往感到社會力量是一種逼迫著他的異己的東西。其實,由於在一個「沒有組織的社會」中,各個人的行動、意志在現實中往往會出現沖突和不協調,而社會發展卻是這種現實的綜合。因此,盡管社會發展不可能完全體現社會中每一個成員的意志和行為,但沒有各單個力便沒有各「力的平行四邊形」,因而就更不會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就不會有社會行為,就不會有社會發展。因此,社會歷史正是眾多社會成員在各方向作用力的迭加;社會成員結成的整體就是社會行為的發出者,就是歷史必然性是主體。恩格斯指出:「……各個人的意志……雖都達不到自己的願望,而是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然而從這一事實中決不應作出結論說,這些意志等於零。相反地,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裡面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78~479頁)。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人類社會向何處發展,也即歷史發展中的必然性,恰恰就是社會成員各方向行為的綜合作用,是成員意志、因而是成員精神素質外爆為其實踐的結果。只不過,由於社會成員在社會中所處地位的不同、所具能力的不同及行為方向的不同,他們對社會發展所起作用的大小和方向也有所不同罷了。
進一步來分析,由成員精神素質所決定的人之意志雖然決定了其實踐並進而影響到歷史必然性,但它也不具有本原意義,它還是要受制於當時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如果從歷史發展的縱向長河中分析,這一社會歷史條件就是社會物質條件。然而,每一個人生歷程、每一個社會時期、乃至每一個社會形態歷程盡管都跨越一定的時間周期,但從宏觀的、歷史的角度看,都只能算作一個歷史剖面。從方法論上講,我們分析歷史問題當然要站在這種宏觀的和歷史的角度;但要研究社會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僅有這種角度、這種方法論以及由此得出的那些觀點,就欠精細了。所以,要細致地研究社會發展問題,就必須同時把握兩個方面:一是那種分析角度和正確的方法論,一是對歷史剖面的精細分析。
如果我們再用歷史剖面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就可以看到,那一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實際上應當包括三個方面,我們稱之為「剖面因素」:社會物質條件、社會結構條件(包括社會組織結構條件、社會運行規則條件和成員精神素質條件)和國際環境交流。這三個剖面因素既決定了成員意志(因而決定了其實踐)的性質和水平,又決定了它所作用的環境和場合。
值得說明的是,我們此處的論述絕不同於多元論。在上述決定人類意志、行為的三個剖面因素中,後兩者不過是早期社會物質條件在人類社會及思想領域中的現實折射而已。也即:前期人類社會發展中,在一定物質條件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社會精神思想和社會機制條件作為一種不可能一時消亡的遺產,與後期的社會物質條件一起決定人之意志和行為。若追根溯源,社會結構因素和國際環境交流還是受制於社會物質因素的,因此,社會生產力仍然在本原意義上決定著歷史必然性。
那麼,社會生產力在本原意義上決定著歷史必然性是否就排除了我們此處論述的意義了呢?其實不然。前面的分析告訴我們,成員精神素質有著明顯的相對獨立性,而社會機制因素是否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成員精神素質直接決定的。我們在這里所分析的不是歷史哲學,而是社會發展中的具體理論問題,主要是對社會歷史的剖面(橫斷面)進行精細分析,因此,單純一個社會生產力因素便因只有哲學上的意義而顯得有些過於籠統了。恩格斯也曾指出:「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階級斗爭的各種政治形式和這個斗爭的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後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權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斗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77頁)。
總之我們可以說,對個人來講,社會歷史的發展是異己的;然而對社會成員整體來講,歷史卻是他們的意志在一定社會物質條件下和一定社會機制框架內的作用產物,人民的意志是次本原意義上的歷史創造者。
合上述分析我們得出:
1)歷史必然性指出,社會在某一歷史條件下發展到某種狀態是必然的。但這種必然性卻包括兩種含義:一是斷定部分歷史現象、至少是某些歷史關節點符合決定律,它屬於歷史必然定律;二斷定全部歷史現象都符合因果律,它屬於歷史必然因果。
2)就內容來講,歷史必然性其實就是人之主觀能動性在社會發展中的表現,是主體與客體、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成員精神素質作用於社會基礎條件而外爆為其實踐的產物。
3)在人類歷史進程中,人類自己的意志和實踐等對社會發展有著直接的決定性影響,決定人之意志和實踐的終極因素只有一個----社會物質條件,而剖面因素卻有三個----社會物質條件、社會結構條件和國際環境交流。
4)對歷史必然性的分析應以分析特定時期人之主觀能動性及決定和制約它們的三個剖面因素作為基本出發點。
由此也可以看出,造就一個具有高度精神素質的民族對社會發展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
❾ 什麼是歷史必然性
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是指任何社會歷史現象的產生、演化和消亡都具有其自身內在的原因,存在著因果關聯。
歷史固然是一種變化,然這種變化指的是新一代必上一代的生活環境有了變化。以此為標准,歷史其實就是人類不斷改變生活的過程。這種改變包括了人對自然界的改變和對社會環境的改變。歷史的必然性意味著人們所形成的活動成果反過來又會促進著歷史的向前發展。
歷史研究有時被歸為人文科學的一部分,有時被歸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它也可以看作是這兩個廣闊領域之間的橋梁,融合了兩者的方法論。一些個人歷史學家強烈支持其中一種分類。在20世紀,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德·布勞德爾通過將經濟學,人類學和地理學等外部學科用於全球歷史研究,對歷史研究進行了革命。
❿ 什麼是歷史必然性
歷史的必然是歷史自身的發展性所決定的,歷史是發展的,因為世界是運動的,不可能一成不變,所以任何的歷史變化,都有它的必然性。
歷史唯物主義提出了「歷史必然性」這樣一個概念,在分析社會發展時,它一直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人類社會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社會的發展是歷史的必然,舊制度的滅亡及其被新制度的替代也是歷史的必然。
顯而易見,「歷史必然性」其實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所提出的、用於解釋社會發展直接決定因素的概念。
從實際意義和內容上講,歷史必然性包括兩重含義:一是指部分歷史現象符合決定律,我們稱之為歷史必然定律;二是指全部歷史現象符合因果律,我們稱之為歷史必然因果。
歷史必然性指出,社會在某一歷史條件下發展到某種狀態是必然的,歷史必然性其實就是人之主觀能動性在社會發展中的表現,是主體與客體、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成員精神素質作用於社會基礎條件而外爆為其實踐的產物。
歷史的必然性相對應的是歷史的偶然性,歷史進程中的偶然性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多種可能、難以確定的趨勢,偶然性離不開必然性,偶然性背後隱藏著必然性。
歷史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來表現,同時,歷史的偶然中也蘊含著歷史的必然,正確認識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對於科學研究和人們的實踐活動都有重要的意義。
必然性是規律性的主要特徵,只有認識必然性才能把握規律性,在科學活動中不能拋開偶然性去追究必然性,也不能只停留於考察個別對象的偶然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