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歷史
1. 美國的歷史文化
綜述
美國的文化產業非常發達,產值佔GDP的20%左右,其總體競爭力位居世界首位。
20世紀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的基礎和框架;20世紀中期,美國文化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80年代以後,隨著文化商品化程度的加深,美國憑借經濟、技術和知識等方面的優勢,開始向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產品的傾銷。
進入9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國文化產業壁壘不斷被打破,企業兼並重組浪潮洶涌澎湃,在美國出現了一批超級跨國文化產業集團,引領全球文化產業的發展。
語言
由於沒有聯邦地位的官方語言,部分州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但英語是事實上的官方語言,就整個聯邦而言,並沒有統一的官方語言。
由於多年來推動英語為官方語言的運動,美國50個州中已有31個州通過立法規定英語為官方語言,也有其它一些州提出相關議案,不過,面臨的阻力相當大。有3個州承認其他語言與英語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語,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語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語。
文學
美國文學自其殖民地時期初具雛形至2013年已經歷了兩百多年的發展歷程,變得日趨成熟。而作為反映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預示社會發展方向的一面鏡子,美國文學也體現出美國人獨特的哲學觀、價值觀。
美國早期的移民多是從英國或者歐洲來到這片新大陸的,他們想擺脫歐洲舊的封建傳統,追求自由、民主。而這些要求體現在文學方面,個人主義成為貫穿早期美國文學的一個特色。就此而言,美國文學的發展是承前啟後,極具連貫性的。
美國夢
美國夢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實現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
(1)美國的歷史擴展閱讀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隨著殖民地的不斷擴張,逐漸使他們意識到事態發展的嚴重性,從而萌生獨立的念頭。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英國殖民者傾銷。
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列剋星頓點燃戰火,北美獨立戰爭爆發。
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於7月4日簽署著名的《獨立宣言》。以此為契機,《獨立宣言》被認為是美國建立的開端,此日(7月4日)亦被美國作為國慶日。
1778年2月,本傑明·富蘭克林成功說服了波旁王朝,使得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
1781年,約克鎮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此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 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
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會議決定國家政府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同時採取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機構互相制衡。
1812~1815年,英國再度入侵剛成立的美國,史稱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戰後美國各州更加團結。
2. 美國歷史簡介
美國歷史概括簡介: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為英國殖民地,後因種種因素逐漸興起而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
但是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產生了裂痕,英國繼續對北美地區採取高壓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區居民強烈不滿。從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華盛頓領導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美國正式誕生,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美國獨立後積極進行領土擴展,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最終是北方領導的資產階級獲勝統一全國。
(2)美國的歷史擴展閱讀:
1、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由於擁有全球政治、軍事、經濟、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全面優勢,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贏得了冷戰的最終勝利,兩極格局逐漸被一超多強的國際新形勢替代,美國成為超級大國。
2、美國夢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實現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
3. 請詳細介紹一下美國的歷史
1812年戰爭:第二次獨立戰爭
1、麥迪遜和「戰鷹」
接替傑斐遜出任總統的詹姆斯·麥迪遜(1809-1817年在職),一度試圖通過外交談判來保護美國的海運,但未成功。與此同時,戰爭情緒在美國不斷增長。國會內的「戰鷹」大肆鼓噪,要求對英開戰。1812年,麥迪遜屈從於國人的戰爭情緒,要求國會對英國宣戰,美英戰爭爆發。
「戰鷹」:1810年,美國南部和西部一批好戰的民主—共和黨人當選為議員,進入國會。他們在南卡羅來納州的約翰·卡爾霍恩和肯塔基州的亨利·克萊領導下,要求對英開戰以便獲得加拿大,要求對英國的盟友西班牙開戰以便獲得佛羅里達。這些人被稱之為「戰鷹」(War Hawks)。
「戰鷹」亨利·克萊和約翰·卡爾霍恩
2、1812年戰爭的原因
長期以來,歷史學家們就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是海上權利?還是領土野心?)爭論不休。美國東北部地區最關心的是海上權利,總體上對戰爭持反對態度;南部和西部強烈傾向領土擴張,發自內心地贊成戰爭。結果,國會投票決定是否對英宣戰時,贊成者僅僅略多於半數。其實,美國走向戰爭,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多方面的因素」:1)英國拿捕美國人的船隻並強迫美國水手為其服役(麥迪遜的戰爭咨文強調這些行動是對「海上自由」的侵犯;2)美國人對英國的不滿,可追溯至革命時期;3)美國人相信在加拿大的英國人正在武裝印第安人並誘使他們襲擊美國人的定居地;4)美國人存有吞並加拿大和佛羅里達的野心。
3、戰爭的進程(1812-1815)
1812年戰爭示意圖
1814年英軍進入華盛頓,將白宮付之一炬
美國國歌的由來
1812年戰爭爆發後,英國人侵入切薩皮克灣地區,佔領華盛頓特區,燒毀了很多政府建築物,然後向位於巴爾的摩的麥克亨利堡(Fort McHenry)挺進。麥克亨利堡抵擋住了英國人的轟炸,激發Francis Scott Key創作出了「星條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
傑克遜率兵取得新奧爾良戰役的勝利
4、戰爭的後果
(1)「根特和約」的簽訂
1814年簽訂的「根特和約」恢復了戰前的美國邊界。未提及英國人拿捕美國船隻以及強迫美國水手為其服役一事。但是,此時歐洲的戰爭已經結束,因此這些問題不再至關重要。
(2)美國民族主義的成長
美國人為自己在伊利湖、尚普蘭湖以及公海上所取得的海軍勝利,以及在新奧爾良所取得的勝利而歡呼。他們稱贊麥克亨利堡保衛戰,為「星條旗」的愛國言詞而喝彩。由於民族主義的不斷增強,美國人對自己的國家感到無比自豪。1812年戰爭常常被稱之為「第二次美國獨立戰爭」。
(3)孤立情緒的加強
美國人被華盛頓和傑斐遜的外交政策引向了孤立。1812年戰爭以後,美國人更加置身於歐洲事務之外。他們專注於國內問題,尤其是西部的拓殖。
(4)向西移民的增加
隨著戰爭時期美國海運業的衰落,許多新英格蘭人前往西部。第二次獨立戰爭時期,在西部發生的幾次戰斗,摧毀了敵對的印第安人勢力,使得該地區的定居有了安全的環境。
(5)刺激了美國工業的發展
戰爭時期切斷了從英國的進口,美國的國內製造業獲得大發展。此外,由於戰爭使得船舶製造和外貿無利可圖,美國商人乃將資本投向工業,主要是新英格蘭的棉紡織工廠。
(6)聯邦黨的消逝
在新英格蘭諸州掌權的聯邦黨人,不贊成美國對英國開戰,他們尖刻地將第二次獨立戰爭稱之為「麥迪遜先生的戰爭」。新英格蘭各州拒絕在財政上支持戰爭,拒絕滿足聯邦政府要求提供軍隊的請求。1814年,一些主要的聯邦黨人舉行哈特福德會議。倡導州權原則和廢止權,主張修改憲法,要求接納新州加入聯邦或者宣戰時,必須有2/3的國會贊成票,並暗示退出聯邦。聯邦黨人的這些主張,類似於民主—共和黨人在弗吉尼亞決議和肯塔基決議中提出的聲明。哈特福德會議剛一結束,就傳來了傑克遜在新奧爾良取得勝利以及 「根特條約」簽定的消息。聯邦黨人由於反對戰爭而受到非難,被譴責為賣國。此後不久,聯邦黨便不復存在。
4. 美國的歷史
美國旅遊
美國人民是個勇敢而愛好自由的民族. 他們原本來自世界各地, 是許多不同的文化、種族和宗教, 經過長時期的共存結合而形成的, 漸漸他們以身為美國人而自豪.
17世紀以前, 北美廣大原野僅有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居住, 但經過百餘年的移民, 這里已成為歐洲國家人民的新家園, 而其中最主要為英國人所建立的13州殖民地, 這13州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 幾經協商與改革, 聯邦體制的美國, 於法國大革命前夕, 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早期的美國很歡迎外來的移民, 這些移民使她迅速地成長. 美國人口, 在1776 年只有300萬人, 而現在則超過2億. 在人口迅速增加的過程中, 新的生存空間, 也跟著不斷開拓, 而方向則由東向西, 拓疆的先驅們不但從事農耕畜牧, 也尋找礦產及其它資源. 到了20世紀,美國不但已成為世界強國, 並且也是科學、技術、醫葯及軍事力量的先進國家.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 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 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 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 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 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 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 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 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 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 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 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 定居於沿岸地區, 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 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 18世紀中葉, 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 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 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81年, 美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沖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 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回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16)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1917~1929)
在戰後的10年間, 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 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 據1929年統計, 居城 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 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 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 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 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 二為新技術的帶 動. 雖然經濟成長很快, 但是基礎不穩.
不景氣時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 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蘇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系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准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1960年以來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 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 經濟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 則仍不斷膨脹;從 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 繼續增加, 1970年, 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 1960年初期, 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 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 此外, 由於工業的發展, 人口的集中, 60年代後期, 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 70年代初期, 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 是大恐慌以來, 最嚴重的一次.
70年代中期, 經濟一度復甦,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 美國建國200周年, 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 1981年4月12日, 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 里根連任總統, 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5. 美國發展史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為英國殖民地,後因種種因素逐漸興起而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
但是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產生了裂痕,英國繼續對北美地區採取高壓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區居民強烈不滿。從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華盛頓領導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 美國正式誕生,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美國獨立後積極進行領土擴展,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南北矛盾日益加重。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最終是北方領導的資產階級獲勝統一全國。
1865年開始了重建時期,逐步廢除奴隸制,1877年,南部進行民主重建,制訂了民主的進步法令,標志著民主重建的結束。
後來美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經濟實力大增,兩次世界大戰奠定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霸主的地位。冷戰開始後和蘇聯平分天下。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5)美國的歷史擴展閱讀
美國是美洲第二大的國家,領土包括美國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面積937261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915.8960萬平方公里,內陸水域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如果加上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約17萬平方公里,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面積為963萬平方公里,如果只計陸地面積,美國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在加拿大之前。
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地勢西高東低。東海岸沿海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南寬北窄,一直延伸到新澤西州,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於北卡羅來納州和新罕布希爾州、高1830米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為止。
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是美國中央大平原,地勢相對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蘇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也位於這里。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內部平原的地形開始上升,最後進入美國中部面積廣闊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
在大平原西部則有高聳的落基山脈,從南至北將美國大陸一分為二,在科羅拉多州的最高峰到達4270米。西海岸地區有內華達山脈和海岸山脈。以前落基山脈還有頻繁的火山活動;現在只剩下一個區域(懷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
6. 美國歷史重大事件
1、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英語: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范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之外。
由於英國一直以來對殖民地進行剝削,對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嚴重阻礙作用,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北美人民奮起抗爭。
始於1775年4月的萊剋星頓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
2、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內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
戰爭以南方聯盟炮擊薩姆特要塞為起點 ,最終以北方聯邦勝利告終。戰爭之初,北方為了維護國家統一而戰,後來,演變為一場消滅奴隸制的革命戰爭。
南北戰爭是工業革命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在此期間確立了戰術、戰略思想、戰地醫療等現代戰爭的標准。參戰的350萬人中絕大多數為志願兵。
戰爭造成75萬士兵死亡,40萬士兵傷殘,相關協會估計陣亡人數可能更多,不明數量的平民也遭到波及。
南北戰爭給當時的歐羅巴觀察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卡爾·馬克思說,南北戰爭代表了軍事史上絕無僅有的大戰爭。南北戰爭具有極偉大的、世界歷史性的、進步的和革命的意義。
3、西進運動
西進運動(Westward Movement)是指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部地區遷移的運動, 始於18世紀末,終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但是,隨著西進運動的進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倖存者被強行趕到更為荒涼的「保留地」。印第安人被迫遷徙之路也被稱為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
處於萌芽狀態的美洲文明被毀滅,印第安人作為人類幾大人種之一,整體上被基本滅絕。
美國獨立後掀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西進運動,西進過程中,大批移民出於不同的原因遷往西部,客觀上緩和了資產階級內部矛盾,擴大了國內市場,破壞了自由州與蓄奴州的平衡,為南北戰爭的勝利打下基礎。
西進運動是美國拓寬疆土,吞並土地的一種侵略行為,它開發了如今的美國西部地區,消滅了眾多印第安文明,當時西部的土地都是印第安部落的。
有一幫先驅者向西部探索,並和印第安部落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一直行進到太平洋,就是現在墨西哥一帶。後來大量人包括政府和軍隊湧入西部,通過劫掠、誘導、欺騙、屠殺印第安人,並開發西部地區。
4、工業革命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5、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羅斯福於1941年3月簽署《租借法案》,向與德意日作戰的國家提供物資。
8月14日,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9月24日蘇聯政府聲明同意其基本原則,接著召開莫斯科三國會議,奠定了美英蘇戰時合作的基礎。
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次日,美英對日宣戰。英美在開始時接連敗退。1942年5月,美軍在中途島海戰中擊退日軍。同年底至次年初,美國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擊敗日軍,美軍由守勢轉為攻勢,太平洋戰爭出現轉折。
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8月英美聯軍在北非登陸。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的局勢發生根本性變化。
同年7月,美英軍隊在西西里島登陸。9月在義大利南部登陸。10月義大利投降。
1943年 11月,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舉行德黑蘭會議。1944年6月,英美等國的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逝世,杜魯門繼任總統。
5月,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美英就處理德國、波蘭等問題與蘇聯達成協議。美英中發表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美蘇就蘇軍對日作戰取得了一致意見。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9日美軍又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為盟國駐日最高統帥,美軍進駐日本,實現了由美國獨家控制日本的局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國
7. 美國的歷史是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為英國殖民地,後因種種因素逐漸興起而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
但是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產生了裂痕,英國繼續對北美地區採取高壓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區居民強烈不滿。從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華盛頓領導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 美國正式誕生,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美國獨立後積極進行領土擴展,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 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最終是北方領導的資產階級獲勝統一全國。
1865年開始了重建時期,逐步廢除奴隸制,1877年,南部進行民主重建,制訂了民主的進步法令,標志著民主重建的結束。
後來美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經濟實力大增,兩次世界大戰奠定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霸主的地位。冷戰開始後和蘇聯平分天下。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年美國經濟情況仍較平穩。
進入90年代,美國計算機產業發展迅速,並帶動全球的高科技信息產業,開拓了新一代的產業革命。
8. 美國歷史
美國革命是指導致了北美洲十三個殖民地脫離大英帝國並且創建了美利堅合眾國的一連串事件與思想。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是革命的其中一部分,然而革命在萊辛頓(Lexington)與康考德(Concord)打響的第一發子彈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並且在英國於約克鎮投降之後還持續下去。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寫道:「戰爭開始之前革命就已經帶來了影響,並且已經存在於人們的心中。」
關於美國革命的內涵與范圍,有不同的解讀方式。普遍而言大家同意革命大約起源於法印戰爭(the French and Indian War,1754年—1763年)的時候,然後結束於1789年喬治·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關於美國革命的兩個極端的觀點之一是,美國革命事實上根本不能算是革命,因為它並沒有大幅地轉變整個殖民社會,而只是將一個遙遠的政府替換成一個當地政府而已。這個觀點的相反觀點則是,美國革命是一場獨特且激進的歷史事件,其帶來的改變對於世界歷史擁有深遠的沖擊。現在大部分觀點則是位於這兩個極端之間。
起源
1760年代初期,大英帝國在北美洲掌控有大片土地。除了原本的十三個殖民地以外,七年戰爭的勝利也讓英國獲得了新法蘭西(加拿大)、西屬佛羅里達、以及密西西比河以東美國原住民的土地。而和法國先前的印地安盟友之間的戰爭(朋提阿克暴動),即使沒有徵服,至少也平息了其西部的邊界。絕大部分的白種殖民者都將他們自己視為英王統治下的臣民,和居住在大不列顛島上的人擁有同樣的權利與義務。
[編輯]
殖民地政府
[編輯]
哲學與政治思想
啟蒙運動提升了哲學思想的地位,並且開始用根據觀察和獨立理性思考而來的觀點,來取代那些傳統權威的觀點。科學革命帶來的成就開始對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與觀念產生重大的影響。出版品和傳播速度的增加,讓思想相近的人可以在各種議題上面展開全新的交流與討論。洛克這些早期思想家的作品成為了像孟德斯鳩這些人的分析研究對象。一些美國開創者的自然神論以及他們認為合適的政府體系,都是來自於啟蒙運動中政教分離與關於自由的觀點。
[編輯]
宗教潮流
美國的「大覺醒」是先前在歐洲發生的宗教復興的延伸。這股新的宗教潮流認為個人意識和經驗,才是宗教經驗中最有價值的地方,而不是教會所傳布的資訊。這使得浸信會教派的觀點開始在殖民地中蔓延開來。這也是第一個對英國殖民地造成全面性影響的事件。
[編輯]
走向反抗
在法印戰爭與朋提阿克暴動之後,新即位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決定全面檢討北美洲這塊地方。為了讓大英帝國更加穩固以及帶來更多利益,英國頒布了新的經濟與土地分配政策。殖民地人對這些政策的不滿在接下來的十年中與日俱增,對美國革命的發生有很重大的影響。
[編輯]
經濟爭議(1760年—1770年)
英國的國家財政在戰爭期間升高到警戒的程度,因此在1760年開始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用來向殖民地取得更多的財源。這些政策被認為是正當的,因為殖民地上的人享受了戰爭勝利而帶來的成果。
理論上,英國其實已經透過了《航海法案》(Navigation Acts)在管理殖民地的經濟了,不過長久以來普遍的逃稅行為是被寬容的。現在藉由「協助命令」(Writ of Assistance,一種開放式的搜索許可證)的使用,公權力才被嚴格落實。1761年一位麻薩諸賽州的律師詹姆士·奧提斯(James Otis)抗議「協助命令」侵犯了憲法所賦予殖民地居民的權利。他輸掉了這個案子,然而約翰·亞當斯之後寫道:「美國獨立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生的。」
1764年英國首相喬治·葛蘭維爾(George Grenville)所頒布的《糖蜜法案》(Sugar Act)和《貨幣法案》(Currency Act)讓殖民地陷入了經濟困難。為此而來抗議行動包括了英國商品的聯合抵制,而殖民地居民也認為只有他們自己的殖民地議會,而非英國國會可以向他們課稅,於是出現了一句流行的口號:「沒有代表權不能徵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殖民地於是組成了一些聯絡委員會來發起抗爭。在最初的幾年,各個殖民地的抗爭比較是各地方的活動,而非整個殖民地的集體行動。不過葛蘭維爾的政策逐漸將他們集結起來。
美國革命初期的一個里程碑,是葛蘭維爾為了提供北美駐軍的經濟來源,在1765年通過的《印花稅法》(Stamp Act)。《印花稅法》要求所有殖民地中的法律文件、許可證、商業契約、報紙、小冊子和紙牌都要課印花稅。
為此殖民地的抗議行動蔓延開來。每個殖民地中都成立了被稱為「自由之子」(the Sons of Liberty)的秘密結社,他們使用宣傳、恐嚇和群眾暴力來阻止《印花稅法》的實施。這場騷動在「印花稅法會議」中達到高潮,而該會議在1765年10月向英國國會遞送了一份正式抗議。英國國會撤銷了《印花稅法案》來作為回應,然而也意有所指地在1766年的《宣示法案》(Declaratory Act)中聲明國會對殖民地擁有合法威權力,「無論是在何種事務上」。
不久,1767年英國國會就通過了《湯申法案》(Townshend Acts),對一些進口到殖民地的日常用品課稅,包括玻璃、顏料、鉛、紙和茶。殖民地領導人對這些英國進口商品發起聯合抵制。一艘屬於殖民地商人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的船隻自由號由於涉嫌走私,在1768年6月10日被波士頓的海關局查扣。忿怒的抗議行動讓波士頓海關局向倫敦報告說波士頓已經處於暴動狀態。
英國軍隊在1768年10月開始登陸波士頓。緊張情勢不斷升高,最後在1770年3月5日爆發了「波士頓屠殺」事件(Boston Massacre),英國士兵對著憤怒的暴民開槍,打死了五個人。像山謬·亞當斯(Samuel Adams)這些革命鼓舞者便利用這個事件來激起群眾反抗,不過在那些士兵接受審判後,緊張情勢就緩和下來了。
《湯申法案》在1770年被撤銷,理論上殖民地進一步的血腥沖突是有可能避免的。然而,英國政府把《湯申法案》中對茶葉的課稅保留了下來,作為某種象徵性的政治宣示,表示英國還是有權利對其殖民地課稅。對革命者來說,只有他們的殖民地代表可以對他們課稅,在這個原則之下就算是一個稅也足以讓他們起而反抗了。
[編輯]
西部土地爭議
《1763年皇家宣言》(Royal Proclamation of 1763)限制阿帕拉契山脈以西的開拓,以減低印地安人和英國開拓者之間的沖突。然而像丹尼爾·布恩(Daniel Boone)這些人所領導的拓荒團還是繼續越過界線前往那些地區開墾,並且和住在該地區的Shawnee等部落爆發沖突。另外,1774年頒布的《魁北克法案》將魁北克的疆界延伸到俄亥俄河,重新採用法國式民法,並且對該區域的天主教徒施以寬容政策。在西部的要塞設置英國正規軍的提議也讓那些想要前往西部開拓的美洲殖民地人感到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