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歷史
Ⅰ 北京大學的歷史沿革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東街(原馬神廟)和沙灘(故宮東北)紅樓(現北京五四大街29號)等處。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清廷下令停辦京師大學堂。
1902年12月,京師大學堂得以恢復,吳汝綸和辜鴻銘任正副總教習,嚴復和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和副總辦;
1910年,京師大學堂開辦分科大學,開辦經科、文科、法政科、商科、工科、農科等七科,中國近代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終於初具規模;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翌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校,並冠以「國立」之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更名後的首任校長;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遵循「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蔡元培對北京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的這十年,被視為北京大學校史上的一段輝煌期,奠定了北大的傳統和精神;
(1)北京大學歷史擴展閱讀
北大首任校長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縣人,近代極具影響力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1854年1月8日(咸豐三年十二月十日)嚴復出生於今福建省侯官縣蓋山鎮陽岐村一中醫世家。嚴復年少時,父親染上鴉片,致使家道日益清貧,母親有時候甚至要通過變賣舊衣服來維持生計,所以小時候的嚴復就是一個「小大人」,十分懂事,而且勤奮好學。
1866年(同治五年)嚴復父親病逝,學館中輟,嚴復放棄走科舉「正途」。
Ⅱ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哪個歷史久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成立於1911年,當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 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 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辦研究院(國學門),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並於1929年秋開辦研究院,各系設研究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設有文、法、理、工、農等5 個學院,26 個系。
北京大學創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北京大學從此日新月異。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以及魯迅、胡適等一批傑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
時間的話應該是北大
Ⅲ 北大的歷史
有110年了。我國最早的大學。
★ 京師大學堂
1898年,經光緒皇帝下詔,京師大學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創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東街(原馬神廟)和沙灘(故宮東北)紅樓(現北京五四大街29號)等處。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學。
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京師大學堂遭受破壞。
1902年12月,京師大學堂恢復。
★ 國立北京大學
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校長。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使得北京大學思想解放,學術繁榮。陳獨秀、李大釗、朱家驊、胡適等一批重要的歷史人物都曾在此時期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魯迅也在此兼講師。北大因而成為開風氣之先的「新文化運動」中心和多種社會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學是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和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學教授「南陳北李」相約分別在南方和北方籌建中國共產黨,陳獨秀當選為第一屆中共中央總書記,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的毛澤東自1935年至1976年去世長期作為中共實際的領袖人物。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大學等北京多所學校的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羅家倫、江紹原、張廷濟為學生運動三個代表,羅家倫起草了《北京學界全體宣言》,隨後舉行示威遊行。軍警當場逮捕學生。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朱家驊、胡適、魯迅當時為了營救學生,不惜發動全國工商界罷工罷市。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得到了各地青年學生和人民群眾的同情和支持,學生愛國運動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國,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遷往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再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抗日戰爭勝利後,北京大學復員北京,於1946年10月正式復校,胡適出任校長,整合了北平大學醫學院、農學院以及北洋工學院在北平的部分師資和學生。
★ 合並後的北京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於1952年對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的文理科並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學院機、電、土、建4系合並到清華大學,化工系合並到天津大學,農學院、醫學院、政法專業等脫離北京大學,或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並入其他相關院校。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遷校址於原燕京大學校址,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中國各行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Ⅳ 北京大學歷史
大學堂匾額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中國在近代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並催生了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現代學制——「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北京大學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在中國歷次重點大學建設中均被列入重中之重的建設序列。
北大以中國最高學府身份創立,最初也是當時的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國家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事宜。北大傳承著中國數千年來國家最高學府——「太學(國子監)」的學統,創立之初身兼傳統的「太學制度」與現代的大學建置的雙重身份,既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的延續,又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可謂「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北大自建校以來一直享有崇高的名聲和地位。1912年5月15日[5],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北大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學,理科、文科、社會科學、新型工科和醫科都是它的強項。北大是中央部屬高校,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點大學,是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九校聯盟(C9)和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的成員。在2006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cation Supplement) 的世界大學排名里,北大位列世界第14位,位列亞洲高校第1位;在2007、2008年,北大分別位列世界第36位和50位,均列居中國內地高校第1位;2009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Thames Higher Ecation Supplement) 的世界大學排名里,北大居52位,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二位。2009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News)公布的世界大學排行榜,北大總排名為世界第50名,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1位。世界學術期刊《科學》發布的最新大學排行榜中,北大位列中國高校第1位。世界資訊網(Webometrics)世界大學排名中,北大位列中國高校第1位。西班牙教育部公布的2009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1位。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2009年公布世界一流大學排行榜中,中國內地高校第1位。2010年中國大學校友會公布的中國大學排行榜中,北大位列第1位,同時被評為中國六星級大學。[15]
北京大學西門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發祥地,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源頭之一,也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根據地之一,北大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對北大進行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北大從此日新月異。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以及魯迅、胡適等一批傑出人才都曾在北大任職或任教。
1927-1929年間,北大處於動盪之中,並遭到嚴重摧殘。奉系軍閥攫取北京政權後,於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與北平其他八所國立大學合並為京師大學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將其改為中華大學,復改為北平大學,復改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復校,國民政府於8月6日將北大學院改為國立北京大學。1930年,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長的蔣夢麟開始執掌北大,他提出「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的十六字方針,對學校工作進行了全面整頓。設文、理、法三學院,下設14個學系;實行教授專任制,聘請了一批知名教授,特別是理學院延攬了一大批一流科學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較快發展;制定《國立北京大學組織大綱》,明確辦學宗旨為「研究高深學問,養成專門人才,陶融健全品格」,並按照美國的大學教育制度,對舊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推行學分制,要求畢業生撰寫論文並授予學位,正式設立研究院,推進高等教育的正規化。蔣夢麟還多方籌集資金,1931年北大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設立合作研究特款。1934年北大動工興建新的圖書館;理科各系設施得到相當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實驗室40多個,實驗儀器6716件,標本15788種,葯品及實慣用具3100多 夕陽下的博雅塔與未名湖,美不勝收件,設備條件居於全國高校前列。蔣夢麟掌校期間,正是民族危亡內憂外患之時,而經過亡校風波的北大卻在教學與科研水平穩步上升,蔣夢麟這位中國現代傑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沒。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匯聚三校菁華,以剛毅堅卓精神,維系中華教育命脈。抗戰勝利後,北大返回北京沙灘,於1946年10月正式復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高校於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北大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北大的校友和教師有近100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及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自然科學界、人文社會科學界、醫學界等有影響的人士相當多出自北大,並且產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近年中國高校十大科學進展中,北大均有1到2項成果入選,在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官方排名中,穩居全國高校之首[14]。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 亞洲第一的北大圖書館
北京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科學校,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一度名為北平大學醫學院,並於1946年7月並入北大。
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為北京醫學院。1985年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支持的醫科大學。兩校合並進一步拓寬了北大的學科結構,為促進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及理科的結合,改革醫學教育奠定了基礎。
現任校長周其鳳院士、黨委書記閔維方教授。
Ⅳ 北京大學的歷史
最佳答案檢舉 有110年了。我國最早的大學。
★ 京師大學堂
1898年,經光緒皇帝下詔,京師大學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創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東街(原馬神廟)和沙灘(故宮東北)紅樓(現北京五四大街29號)等處。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學。
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京師大學堂遭受破壞。
1902年12月,京師大學堂恢復。
★ 國立北京大學
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校長。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使得北京大學思想解放,學術繁榮。陳獨秀、李大釗、朱家驊、胡適等一批重要的歷史人物都曾在此時期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魯迅也在此兼講師。北大因而成為開風氣之先的「新文化運動」中心和多種社會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學是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和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學教授「南陳北李」相約分別在南方和北方籌建中國共產黨,陳獨秀當選為第一屆中共中央總書記,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的毛澤東自1935年至1976年去世長期作為中共實際的領袖人物。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大學等北京多所學校的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羅家倫、江紹原、張廷濟為學生運動三個代表,羅家倫起草了《北京學界全體宣言》,隨後舉行示威遊行。軍警當場逮捕學生。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朱家驊、胡適、魯迅當時為了營救學生,不惜發動全國工商界罷工罷市。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得到了各地青年學生和人民群眾的同情和支持,學生愛國運動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國,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遷往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再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抗日戰爭勝利後,北京大學復員北京,於1946年10月正式復校,胡適出任校長,整合了北平大學醫學院、農學院以及北洋工學院在北平的部分師資和學生。
★ 合並後的北京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於1952年對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的文理科並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學院機、電、土、建4系合並到清華大學,化工系合並到天津大學,農學院、醫學院、政法專業等脫離北京大學,或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並入其他相關院校。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遷校址於原燕京大學校址,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中國各行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Ⅵ 北京大學的歷史
學校名稱:北京大學
中文簡稱:北大
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 英文縮寫PKU(英文媒體也常用Beijing University)
成立時間:1898年(京師大學堂)
學校網址:http://www.pku.e.cn/
請查看網路「北京大學」
Ⅶ 北京大學的來歷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中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是中國近代最早以「大學」身份和名稱建立的機構,也是近代最早的綜合性大學,並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學制。北大是中國近代惟一以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大學,最初也是當時的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國家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北大傳承著中國數千年來國家最高學府——太學(國子學、國子監)的學統,建立之初身兼傳統太學制度與現代大學建置的雙重身份,既繼承了中國古代最高學府之正統,又開創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可謂「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自建校以來,一直享有崇高的名聲和地位。民國元年(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Ⅷ 北京大學的歷史沿革資料
北京大學新中國解放前共有五個院址以及工、醫、農三個學院。第一院在沙灘(現五四大街),為校本部和文學院、法學院所在地。第二院在馬神廟(現沙灘後街),為理學院所在地。第三院在北河沿,為法學院所在地。第四院在國會街,為舊國會眾議院院址。第五院也在國會街,為舊國會參議院院址。工學院在祖家街,醫學院在西什庫後庫,農學院在郊區羅道庄。這五個院址和三個學院,除第四院外,余皆在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調整時劃分出去,第四院則是1949年被華北大學第二部和新華社接收走的。
京師大學堂(1898-1911年)
1898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創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東街(馬神廟)和沙灘(故宮的東北)紅樓(北京五四大街29號)等處。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打入北京後,京師大學堂遭受破壞。
1902年12月,京師大學堂恢復。吏部尚書張百熙任管學大臣。吳汝綸和辜鴻銘任正副總教習,嚴復和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和副總辦。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並入大學堂。
1904年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
1904年京師大學堂進士館開學,招收了最後兩批科舉進士,即癸卯科(1903年)進士80餘名和甲辰科(1904年)進士30餘名入學。
1905年國子監停辦時,一批未畢業的學生直接進入京師大學堂學習。
國立北京大學(1912-1929年)
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校長。
1917年(民國六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義」,使得北京大學思想解放,學術繁榮,北大從此日新月異。
1927-1929年間,北大處於動盪之中,並遭到嚴重摧殘。
奉系軍閥攫取北京政權後,於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與北京其他八所國立大學合並為京師大學校。
1928年改為中華大學,復改為北平大學,復改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
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復校,國民政府於8月6日將北大學院改為國立北京大學。
國立北京大學(1930-1937年)
1930年(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長、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長的蔣夢麟開始執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職。
1931年北大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設立合作研究特款。動工興建新圖書館、地質館、灰樓學生宿舍等三大建築,修建了大操場;理科各系設施得到相當的改善。
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實驗室40多個,實驗儀器6716件,標本15788種,葯品及實慣用具3100多 件,設備條件居於全國高校前列。
1930年到1937年的七年時間里內,蔣夢麟先生一直掌握著北大之舟的航向,竭盡所能,總希望把這個學問之舟平穩渡過中日沖突的驚濤駭浪。北大得以平穩前進,僅偶爾調整一下帆篷而已。蔣夢麟這位中國現代傑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沒。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37-1946年)
1937年9月,北京大學奉國民政府令南遷至長沙,與清華大學、天津的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1938年臨時大學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全校設文、理、法商、工、師范五個學院,26個系。
1938年5月4日,西南聯大正式上課,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復並開始招生,研究生學籍分屬三校。
1946年5月4日西南聯大舉行結業典禮,光榮地完成了戰時大學的歷史使命,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史的一個奇跡。
國立北京大學(1946-1949年)
1946年7月胡適先生由美返國,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長,致力於北大之全面復興,「把北大做到最高學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學術研究機關」。雙十節在國會街北大第四院禮堂隆重舉行復校開學典禮。胡適先生以其絕高的威望,延攬名師,可謂濟濟多士,萃集一堂。
1946年,該校聘任湯用彤為文學院長,饒毓泰為理學院長,周炳琳為法學院長,馬文昭為醫學院長,俞大紱為農學院長,馬大猷為工學院長,樊際昌為教務長,陳雪屏為訓導長,鄭天挺為秘書長,設33個學系(其中醫學系下設18科)、兩個專修科及獨立的文科研究所,學生總數3400多人,恢復了比過去更大的光榮。
1947年年夏,胡適校長擬提議在北大組建原子能研究中心,並親自聯系錢三強、何澤慧、胡寧、吳健雄、袁家騮、張文裕、張宗燧、吳大猷、馬仕俊等九人,「皆已允來北大」,後因時局變化未果。
1947年8月下旬,提出「十年高等教育發展計劃」,集中國家最大力量培植五所成績最好的大學。
1948年國立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選舉,北大10位教授入選,位居全國各高校之首。
1948年12月15日胡適校長離平南遷,由鄭天挺、湯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務,但表示「我雖在遠,決不忘掉北大」。
1962年2月24日,胡適先生在台灣去世,遺體覆蓋北京大學校旗下葬,遺囑「遺留在北京的102箱書籍、手稿、文件,捐贈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1949-)
1952年政府對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文理科的部分師資並入北京大學,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地質系、政法專業等脫離北京大學,或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並入其他相關院校。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遷校址於原燕京大學校址,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中國各行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198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授予權的大學。
1984年10月,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成立,具體負責全校研究生的培養、教育和管理工作。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北京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科學校,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學校於1946年7月並入北大。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中,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為北京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兩校的合並進一步拓寬了北大的學科結構,為促進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及理科的結合,改革醫學教育奠定了基礎。
Ⅸ 北京大學歷史系的歷史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京師大學堂設立的史學堂, 是近代中國最早建立的史學教育科系。年夏京師大學堂遭八國聯軍毀壞。1902年末,中國政府在恢復京師大學堂的章程中,規劃設立史學目,1903年改設中國史學門和萬國史學門。次年夏,京師大學堂開始進行預備科和師范館的史學教育。1910年3月,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相當於四年制本科)的中國史學門開始招生。
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1912年5月改為國立北京大學。新文化運動中,北京大學的史學教育多方吸取近代世界新的科學理論、方法和知識,力求使學生獲得廣博的基礎知識,打下厚實的學術功底,練就精深的專業能力。五四運動後,1919年8月,校評議會依新制將中國史學門改稱史學系。
1937年7月,北京大學史學系的建設被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所打斷。部分師生隨校內遷,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相關科系合組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歷史社會學系。抗戰勝利後,北大史學系1946年隨校北上復原。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學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時,由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和燕京大學歷史系一部分骨幹教師的匯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師資陣容進一步壯大,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益發突出。隨著形勢的發展,考古專業1983年從本系分出,獨立成系。
歷經110都年的風風雨雨,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代代相傳,嚴謹求實的優良學風長盛不衰。1903年開設中國史學門和萬國史學門,民國初年增設歷史地理學、考古學、史學理論與方法、專門史等課程體系。屠寄、王舟瑤、李大釗、朱希祖、馬衡、葉瀚、陳漢章、陳翰笙、陳寅恪、馮承鈞、何炳松、傅斯年、李濟、董作賓、孟森、錢穆、陳受頤、陳垣、顧頡剛、範文瀾、張星烺、劉崇鋐、馮家升、毛子水、勞干、姚從吾、鄭天挺等史學名師先後在此執教。1952年院系調整後,清華、燕京等名校精華匯入本學科,翦伯贊、向達、張政烺、鄧廣銘、齊思和、楊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鐵崖、邵循正、蘇秉琦、田余慶、羅榮渠、張廣達、宿白、嚴文明等名師雲集,再創輝煌。
閱盡古今中外的歷史滄桑,我系幾代教師所崇尚的准則是潛心治學,淡泊名利。所力行的學風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所認可的學術標準是發前人未發,貴精不貴多。在此學術氛圍下,大家能靜下心來鑽研學問,對學術標准有高度的認同和執著的追求。對學生有嚴格而合理的要求,畢業生中不斷涌現一些有出色成就的帶頭人。對優秀人才有較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學術研究方面,教師們樹立了「爭上游、創一流」的奮斗意識,科研成果不僅數量上升,更可喜的是質量明顯提高。在公認度高、影響力大的一流學術刊物上,我系教師的論文發表量顯著上升。我系近幾年來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獎8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2項。
我系教師近些年來緊扣重大問題開展的研究課題有:世界現代化進程比較,全球化進程研究,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整理研究,盛唐研究,中國古代官制研究,近代中國思想文化與社會互動,中日共同歷史研究,二十世紀中國的國際互動與冷戰時代的中外關系,都市與軍事歷史地理,東亞的巨變和重新崛起,戰後東北亞國際關系的演化歷程,西漢竹書整理與研究、日本侵華史料的整理與研究等等。
Ⅹ 北京大學歷史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身份及名稱而建立的學校,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學制,並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農科、醫科等大學學科,是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5月4日,京師大學堂更名北京大學,嚴復出任北大首任校長。1916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校長,「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推行改革,把北大辦成全國的學術和思想中心,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並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回到北平復校。1952年院系調整時,校園從內城沙灘紅樓遷至西北郊燕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