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高一歷史必修一

高一歷史必修一

發布時間: 2020-11-18 16:54:17

❶ 高一歷史必修一目錄

嶽麓版高中歷史
必修一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第1課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第2課 大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課 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

第二單元: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治律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第8課 英國的制度創新
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第10課 歐洲大陸的政體改革
第11課 *綜合探究:伏爾泰對英國政體的評論

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第12課 鴉片戰爭
第13課 太平天國運動
第14課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第15課 辛亥革命
第16課 五四愛國運動
第17課 *綜合探索:中國近代政體變化的艱難歷程

第五單元: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義革命:
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第20課 新民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第六單元: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
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第22課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第2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

第七單元: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
第24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
第26課 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
第28課 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課本目錄、前言、附錄目 錄

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三、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 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

二、 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三、 偉大的抗日戰爭

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一、 太平天國運動

二、 辛亥革命

三、 新民主主義革命

專題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二、 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

三、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

專題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二、 外交關系的突破

三、 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

專題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一、 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二、 卓爾不群的雅典

三、 羅馬人的法律

專題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一、 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

二、 美國1787年憲法

三、 民主政治的擴展

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二、 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三、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專題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一、 美蘇爭鋒

二、 新興力量的崛起

三、 走向多極化

人教版高一歷史目錄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第6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探究活動課「黑暗」的西歐中世紀——歷史素材閱讀與研討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第8課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第9課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鴉片戰爭
第11課太平天國運動
第12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第13課辛亥革命
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第15課國共的十年對峙
第16課抗日戰爭
第17課解放戰爭
第五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18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第19課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20課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第21課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
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23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第24課開創外交新局面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25課兩極世界的形成
第26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第27課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❷ 高一歷史必修一主要是什麼內容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太多拉,一下發不完,你自己在我空間了解下吧!

❸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必修一

必修一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泛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系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②國家的最高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是正式確立的標志。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志著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走私與虎門銷煙: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毀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於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志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七、國共的十年對峙

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陳獨秀右傾錯誤領導

1927年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義會議:1935年召開,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八、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

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日寇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取得勝利。

抗戰勝利原因:(1)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2)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3)中共及領導的人民軍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國民黨愛國官兵的抗戰;(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戰爭

重慶談判:1945年8月底,毛澤東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但人民軍隊、解放區的合法地位未達成協議。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

第五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開始的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斗爭,登上政治舞台。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地發展起來。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二.俄國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新中國的民主建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①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主席。③大會決定以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採用公元紀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根兩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民主法制受到嚴重踐踏。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三.祖國統一大業

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從此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隔絕狀態。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香港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新中國的外交

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953年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1954年,中國以五大國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內瓦會議。

1955年,中國參加了亞非國家萬隆會議。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闡述了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遏制共產主義」主張,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稱為「冷戰」。

「冷戰」的主要表現:

(1)「杜魯門主義」——標志美蘇「冷戰」的開始。

(2)「馬歇爾計劃」是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1955年,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組成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蘇的主宰下,德國被分裂為東德、西德兩個國家。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1961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1973年美軍從越南撤軍。

蘇共黨領袖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使蘇聯改革走入了誤區。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劇變。

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❹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皇權與相權的消長、監察、選官、地方行政區劃),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1)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2)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3.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2)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3)概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史實,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4)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4.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說明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3)列舉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4)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5.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2)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4)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3)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7.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1)了解《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2)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3)知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

(4)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8.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3)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4)概述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的史實,認識其歷史意義。

9.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2)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3)了解蘇聯解體後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通過學習,了解人類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實,正確認識歷史上的階級、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習搜集歷史上有關政治活動方面的資料,並能進行初步的歸納與分析;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展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斗的人生理想。
必修一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泛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系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②國家的最高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是正式確立的標志。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志著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走私與虎門銷煙: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毀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於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志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七、國共的十年對峙

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陳獨秀右傾錯誤領導

1927年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義會議:1935年召開,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八、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

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日寇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取得勝利。

抗戰勝利原因:(1)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2)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3)中共及領導的人民軍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國民黨愛國官兵的抗戰;(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戰爭

重慶談判:1945年8月底,毛澤東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但人民軍隊、解放區的合法地位未達成協議。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

第五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開始的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斗爭,登上政治舞台。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地發展起來。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二.俄國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新中國的民主建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①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主席。③大會決定以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採用公元紀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根兩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民主法制受到嚴重踐踏。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三.祖國統一大業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第七單元

一.新中國的外交

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953年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1954年,中國以五大國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內瓦會議。

1955年,中國參加了亞非國家萬隆會議。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遏制共產主義」主張,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稱為「冷戰」。

「冷戰」的主要表現:

(1)「杜魯門主義」——標志美蘇「冷戰」的開始。

(2)「馬歇爾計劃」是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1955年,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組成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蘇的主宰下,德國被分裂為東德、西德兩個國家。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1961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1973年美軍從越南撤軍。

蘇共黨領袖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使蘇聯改革走入了誤區。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劇變。

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❺ 高一歷史必修一

夏朝「家天下」的開始和百官制度

……禹繼位後,社會進一步發展,階級已經形成,組成國家的各政治、軍事要素已經具備,國名「夏」,禹就是「夏後氏」(夏朝)的第一位國王。……他的兒子啟殺掉益而奪得王位。從此,「禪讓時代」結束,「夏傳子,家天下」的時代開始。

中國古代聖人孔子對這一歷史性的轉變做了如下的描述:關於「五帝」(氏族公社)時期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關於夏、商、西周時期曰:「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是謂小康」。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位,是為夏後帝啟。

——《史記·夏本紀》

「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夏後啟是實現我國歷史上「五帝」時期向「三王」時期深刻轉變的關鍵人物。「王和帝代表著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黃帝的帝和帝堯、帝舜的帝一樣,實際上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時期軍事酋長的稱謂;而夏、商、周的王則是奴隸社會的專制君主」。雖然夏王朝的世系自禹始,但禹只不過是氏族社會最後一個最高首領,他為啟建立王位世襲的奴隸制夏王朝奠立了基礎。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

所謂「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正是後人追述夏王朝建立統治地位的情景。夏禹死,其子啟繼王位。這種廢「禪讓」而實行父傳子的王位繼承方式,引起夏朝爭奪王位的激烈斗爭……夏啟經過王位的激烈斗爭,確立了王位世襲制。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Ⅲ》

夏後氏官百,殷二百……

——《禮記·明堂位》

禹之治天下也,得皋陶,得杜子業,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寧,得然子湛,得輕子玉。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以天下治。

——《繹史》引《鬻子》

(啟伐有扈氏)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

——《尚書·甘誓》

國王「家天下」制度是國王把「天下」(國家)看作是國王一家一姓的私產的制度。這一制度是由氏族公社後期的父系家長制演化而來的。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夏代從啟至桀,共歷13代16王,從王位繼承順序來看,有的是傳子,有的是傳弟,基本上是以傳子為主。傳子是不是傳長子、嫡子,由於資料匱乏,尚難以推定。

——韋慶遠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

夏朝自啟以後,後(王)位只能在夏後氏王族內世襲。禹家族的其他支族,都被分封在全國各地,「以國為姓」,成為夏王朝的侯、伯。這些同姓侯伯封國,成為夏王朝控制全國的依靠力量。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

夏朝的王位世襲、分封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對我國歷代王朝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就是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著一定的地位。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

商朝的「兄終弟及」和百官制度

把「王位」看作是國王一家一姓的私產,是從夏朝開始。不過夏、商兩代還沒有完全實行嫡長子繼承製,而是嫡長子繼承和「兄終弟及」並行。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商代從湯至紂,共歷十七代三十一王。湯制定了兄終弟及再傳兄子的制度,即兄死由弟繼承,直到同輩諸弟全不在世,再由長兄之子繼承。

——韋慶遠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

商代有很龐大的官僚機構……《尚書·酒誥》中有以下記載:「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這里提出了「內服」、「外服」之稱。……商代「內服官的數量很多,有各種職守……商代最高的官吏是「相」,常在王之左右……(有)所謂「卿士」……為官吏中的「貴者」……商代還有「三公」之稱……並非常設機構……商代有史官……如大史、小史……常在王之左右,遇事時,可以發表意見……「師」也是官名……師長是武官。……商代有侯伯之稱。按照「內服」、「外服」的說法,侯伯屬於「外服」官……這些侯伯,並不是商王朝官僚機構的組成部分,他們的國家是與商王朝並立存在的方國……(有些)侯伯,在本國內雖然也是一國之主,但他們都是商政權中的高級官吏。例如《戰國策·趙策》雲:「昔者,鬼侯、鄂侯。(周)文王,紂之三公也」……

——孫淼《夏商史稿》

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和宗法制

周代的王位繼承製度基本是承襲商末,但有了比較重要的發展,這就是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礎上確立了嫡長繼承製度。所謂的「文王世子制」,就是周文王在位時確立武王為世子,文王不在國內,武王代行國政。這種世子制度當時還是處在初創階段,武王死後由周公旦攝政6年,返位於成王時才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和預先冊立太子的制度。根據嫡長子繼承製度,擇立太子的標準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就是說,在後妃所生的諸子中,必須確定嫡後所生諸子的優先繼承地位,而且要以嫡後所生的長子來繼承;如果嫡後無子,在眾多妃嬪所生的庶子之中,要擇立妃嬪家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庶子作為繼承人,而不以其是否年長。這種擇立太子的標准一經出現,便在其後約3000年的時間內被遵守為正統的定規。

——韋慶遠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

至西周時期,宗法制進一步完備,與政治結合得更緊密,嫡長子繼承製實行得更嚴格。《詩·大雅·文王》曰:「文王孫子,本支百世」。注曰:「本,本宗也。支,支子也」。鄭箋曰:文王「以受命造始周國,故天下君之。其子孫適(嫡)為天子,庶為諸侯,皆百世」。如缺嫡,其補充制度是「無適(嫡)則擇立長,年鈞(均)以德,德鈞則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上述立嫡制度及其補充制度總的說來,比較完備,對於王位世襲起到了順利執行的作用,對於穩定政局,動員統治階級以全力加強對全國的統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維護貴族統治的一種制度,它由原始的父系家長制血緣組織,經過變質和擴大而成。……按照宗法制度,周王自稱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稱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貴族的最高族長,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統治天下的權力。天子的眾子或者分封為諸侯,君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是國內同宗貴族的大族長,又是本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統治本國的權力。諸侯的眾子或者分封為卿大夫,也由嫡長子繼承,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世襲官職,並掌有統治封邑的權力。卿大夫也還分出有「側室」或「貳宗」。在各級貴族組織中,這些世襲的嫡長子,稱為「宗子」或「宗主」,以貴族的族長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權,成為各級政權的首長。

——楊寬《西周史》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公社制中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的。其主要作用是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以確立並鞏固父系家長在本族中的地位。此制度的最大特點是,以始祖的嫡長子一系的嫡繫世代相承為大宗,其餘各代庶子為小宗。庶子各在本支為大宗,其嫡子、庶子又分別為本支的大宗、小宗。如此推衍傳繼,嫡永為大宗,庶永為小宗,構成一個龐大的宗支網,狀如樹之干與枝的關系。周王為姬氏家族的大宗,就是所謂「君之宗之」(《詩·大雅·公劉》)。以周王為首,根據宗法制度的宗支原則與分封制度相結合,將他們的既得利益按照等級分配給各個姬氏家族。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宗法制的核心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嫡子,即兄長地位的不可動搖性。「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是故祖遷於上,宗易於下」(《禮記》)。長子立為「嫡子」,為世代相傳的大宗。而其餘的庶子(即諸弟)即為別子,對長子來說是為小宗。從別子起要自立新宗,他即為這個宗的始祖,即「別子為祖」。別子的嫡長子也世代相傳,「繼別為宗」,也成了「百世不遷」的宗。而他的諸弟(庶子)不能繼別,庶子之子也不能繼別,只能繼承自己的父親(即庶子),即「繼禰者為小宗」。……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

根據文獻記載,中國至遲在周初已經出現了「宗子」、「大宗」等名稱。《詩經·大雅·板》中有「大宗維翰,……宗子維城」,這里所說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貴族中根據血緣關系對族人擁有管轄和處置權的人。這表明當時已經出現了宗法制度。有的學者認為,在有關商代歷史的文獻中,也可發現類似的記載。如《左傳》所記的周初商朝遺民的「宗氏」和「分族」,可能就是指宗法制度下的血緣團體。但迄今對中國早期宗法制度的了解,主要還是關於周代的。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Ⅲ》

在宗法制度支配下,宗子有保護和幫助宗族成員的責任,而宗族成員有支持和聽命於大宗的義務。惟其如此,大宗和宗子對宗族組織起著支柱的作用,所以《詩經·大雅·板》說:「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而小宗對大宗起著輔助的作用,所以《左傳·襄公十四年》說:「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朋友……以相輔佐也」。

——楊寬《西周史》

宗法制度的基礎是奴隸制大家族,周王和各級貴族都是奴隸制大家族的族長,每個奴隸制大家族具有共同的姓氏,共同的直系祖先,共同的宗廟,共同的墓地,有互相保護的義務……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

西周的分封制

分封制在中國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但這個「封建」與我們用於社會發展史稱「中世紀」為「封建」不是一個含義,而是「封諸侯,建藩衛」的簡稱。為了將這兩個「封建」相區別,今天史學界多稱「封諸侯,建藩衛制度」為「分土封侯制」或簡稱「分封制」。

西周所封諸侯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王室的姬氏同姓親屬,如……伯禽封於魯、康叔封於衛等。另一類功臣,如姜太公(呂尚)封於齊。再一類是邊遠地區較強大的異姓氏族或部落首領,實行羈縻政策。……因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所有受封者都是宗法貴族,所以我們稱此制為「宗法貴族分封制」。這種制度是西周的主要地方行政制度,也是主要的國家制度。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周公東征勝利以後,推行大規模的分封制,既是鞏固和擴大周朝統治的手段,又是貴族內部對財產和權力進行再分配的一種方式。《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說:「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荀子·儒效》又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周公這種分封制,雖然以姬姓貴族為主體,但是為了穩定統治的大局,又不能不照顧到異姓貴族,還得分封一些異性諸侯。

——楊寬《西周史》

周初的分封諸侯,在武王時即已開始,但大規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其子康王的時期……康王之後,周朝疆域大體固定,分封的機會減少……但分封並未絕跡。直到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宣王還把其弟友分封在鄭(今陝西華縣東)。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Ⅲ》

西周滅商,推行「封建」,所謂的封建,就是封侯建國,裂土封爵。分封的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特權,對天子有朝貢和提供軍賦、力役的義務,負責藩衛王室。

——韋慶遠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

宗法制度是與分封制度互為表裡的。周人滅殷以後,獲得了廣大土地和大批奴隸。為了加強對廣大被征服地區的控制,西周王朝把子弟、同姓和親戚分封到全國各個戰略要地。……周公東征以後,又「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把周王族子弟,諸如「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分封在全國各地。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

在西周鼎盛時期,周王對諸侯擁有很大的權威。各封國的諸侯要定期朝見周王,報告自己國內的情況,聽取周王及其輔佐的指令;如臨時發生重大事故,要及時向周王報告。他們還必須向周王貢獻封國的產物和周王需要的東西。他們還有保衛王室的義務,包括為周王提供作戰的軍隊。如果他們不履行自己的義務或超越周王賦予他們的特權,周王可以收回或削減他們的爵祿,改變他們的封地,可以廢除和另立國君,甚至滅掉他們。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

2.課文注釋

商朝的年代

課本上商朝興亡年代依據2000年10月公布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階段成果報告》,建立於公元前1600年,滅亡於公元前1046年,也即武王伐紂滅商之年。

商王盤庚

盤庚為歷史上的名王之一。一般把盤庚遷殷前作為商前期,遷殷後為商後期。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成果年表,盤庚遷都定在公元前1300年。課本上所述盤庚傳位給他的弟弟,《史記·殷本紀》有記載說:「帝盤庚崩,弟小辛立,是為帝小辛……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為帝小乙。商小乙崩,子帝武丁立」。這四代王中,有兩代是兄終弟及的,只有武丁父子相承。

紂王子承父位

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是父王帝乙的少子。《史記·殷本紀》載:「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子謂之紂」。帝辛就是紂,看來當時商王室已頗講嫡庶,微子啟為長子,因庶出不得立,紂為正後所生,雖非長子,卻可以繼承王位。

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所封采邑在周(今陝西寶雞東北),因此稱為周公。他曾作為周武王的主要輔佐,在伐紂滅商中立了大功。武王死後,「天下聞武王崩而叛」,危難中周公立武王年幼子誦為周成王。同宗管叔、蔡叔、霍叔勾結商後裔武庚叛亂。周公輔佐成王經過三年,平定了叛亂,又一次立下大功。周公藉此又繼周初武王分封諸侯,進行第二次大分封,據荀子記載「立七十一國」,其中姬姓王族佔五十三。姬姓和姜姓進佔了周朝統治的重要地區,鞏固了周王朝統治。後來周公又營建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進一步控制東方。他請成王到新都祀典,開始親政。史書對周公評價很高,《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奄為東方與武庚共為叛亂的部族),四年建侯衛(指分封),五年營成周(東都),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西周控制的地區

西周強盛時控制的地區,已遠遠超過商朝。《左傳·昭公九年》引當時周大夫詹桓伯的話說:「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學者們認為,上述記載與考古發現的地理分布證明相合。西周控制地域應當是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楚、吳、越相繼稱王

楚、吳、越先後稱王是在春秋時期。首先楚從公元前740年熊通始稱武王,公元前585年吳王壽夢繼起稱王,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稱王,一說其父允常時已先稱王。



鼎原為人們的炊具,早在七千多年以前我國原始社會就出現過陶鼎。後來鼎從日常生活器皿中分化出來,成為祭祀中最重要的禮器。鼎形最早為圓腹、圜底、三足。後來陶鼎演變為銅鼎,器狀也由圓腹椎足發展為柱足方鼎、扁足鼎數種,盛行於商周時期。商朝司母戊鼎、西周大盂鼎、毛公鼎為其典型器具。司母戊鼎已成為商朝象徵權力的重器。到西周時鼎更成為等級制度和分封、宗法制的重要標志。據《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擁有鼎數多少,成為等級高低的標志。古代神話傳說中,夏禹是鑄鼎的始創者。相傳禹鑄九鼎,以象徵九州。《漢書·郊祀志》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夏德衰,鼎遷於殷;殷德衰,鼎遷於周」。周武王滅商後,將九鼎從殷都朝歌遷到洛邑。春秋時楚王強大稱霸中原,不僅自稱王,還覬覦象徵天子權力的九鼎,方有楚王問鼎的故事。戰國末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國滅亡,九鼎由洛邑遷至秦,但運途中下落不明,成為千古之謎。3.學術觀點

① 夏朝是否已進入奴隸制社會?

這個問題曾經長期在我國學術界引起爭論,有的認為夏朝只是一個傳說時代的王朝,沒有考古和古文字的實證;有的學者認為夏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第一個王朝,不僅史有記載,而且也有許多考古資料的實證。近年來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遺物的發現,使得史學界大多數專家傾向於夏朝確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的看法。例如: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上古時代(上)》中認為:

「根據文獻記載看來,我們同意夏代處於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時期的觀點。這是我國古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關於禹傳啟的傳說,文獻中的記載是很不一致的,但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轉變」。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中認為: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自禹至桀傳17君,14世,共四五百年。夏朝的中心地區在豫西晉南,四境『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這里說的江指鴻溝水,……濟指濟水……河指今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之間的黃河;淮即淮水。由此可知,夏朝的領土范圍大致東起豫東平原,西至華山,北起濟水,南達淮河」。「二里頭文化時期是否出現了文字尚未完全肯定,但已有青銅器出現,包括爵、戈、鏃……,並發現了鑄銅的坩鍋、陶范、銅渣,經測定所出土的銅爵屬於錫青銅,由此確定二里頭文化屬於中國早期的青銅文化。……二里頭遺址還發現了佔地1萬平方米的大型宮殿遺址……不同形制、葬式和隨葬品的墓葬的存在,說明二里頭文化時期貴族與平民的對立已十分明顯。研究者一致認為二里頭文化是探討夏文化的主要對象……偃師二里頭遺址即是夏都陽城」。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中張傳璽在《中國古代國家的歷史特徵》一文中認為:

「禹繼位後,社會進一步發展,階級已經形成,組成國家的各政治、軍事要素已經具備,國名『夏』,禹就是『夏後氏』(夏朝)的第一代國王」。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也認為:

「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時建立起來的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從那時候起,一直到現在,四千多年間,中國的政治制度,依次出現過奴隸制的政治制度、封建制的政治制度、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制的政治制度等四種形態……從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476年,即夏、商、西周、春秋時代,實行的是奴隸制的政治制度」。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Ⅲ》中載:

「夏中國古代的第一個朝代。根據文獻記載和古代傳說,隨著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組織的逐漸解體,聚居在中原地區黃河中下游的夏部族,通過與周圍地區其他部族聯盟的形式,首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王朝,史稱夏」。

② 「家天下」是從禹還是啟開始?

關於我國「家天下」和「世襲制」究竟是從禹還是從啟開始的問題,學界一直存有爭議。

任莉萍提出:「從禹建立夏朝到啟登上王位這一段時期還是『公天下』嗎?既然禹已建立了夏朝,那就意味著在禹的時候已初步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機器來鎮壓奴隸和平民的反抗。因此,禹建立夏朝就標志著『家天下』局面的出現。而禹死後,其子啟登上王位,只標志著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中的說法:「禹即位,立國號夏,夏朝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禹即位號稱『天子』,實際仍是一位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長,而不是國家的君王……夏啟即位破壞了軍事首長由部落聯盟酋長會議推舉產生的『禪讓』制度,首領職位繼承原則由推選變為選子,執行酋長會議意志的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領,開始變成國家的君王,夏啟即位是一件標志著中國國家形成的劃時代的大事」。古雲天《談談「禪讓制」向「世襲制」的過渡問題》中說:「把禹視為夏王朝的創建者,是因為當時的夏政權已經具備了一個國家政權的基本職能,但這個國家只處於草創階段,很多制度仍不完備,禹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君王,只有當啟確立了世襲制之後,夏王朝才真正地建立起來」;「無論禹把王位傳給了伯益還是直接傳給了啟,他都是中國歷史上成功地培植家族勢力、讓家族勢力把持國家政權的第一人。從這個角度說,『禪讓制』向『世襲制』過渡,或者是『公天下』向『家天下』過渡是發端於禹而完成於啟。……他是一個過渡性的人物,我們只能說他努力地促使『公天下』向『家天下』轉變,而他的這種努力,終於在他的兒子啟繼承王位的那一刻取得了勝利」。

③ 西周封建論者對周朝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論點。

長期以來,我國史學家對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存在著明顯的分歧,一般有三種觀點,一種認為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分期應從春秋戰國算起,其中又分為春秋說和戰國說。現在大多數學者主張戰國時期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具體年代為公元前475年。這一種觀點是前輩史學家郭沫若等的觀點。目前多採取這一觀點。第二種是西周封建說,即認為我國自西周開始已進入封建社會,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有範文瀾、翦伯贊、呂振羽等。第三種為魏晉封建說,認為遲至三國兩晉我國才進入封建社會,持這一觀點的有著名學者尚鉞、王仲犖、何茲全等。

西周封建論者對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他們不同的解釋。《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一書列舉西周封建論的觀點說:「大多數的西周封建論者都把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看作是中國封建領主制形成的重要標志。例如,範文瀾認為,西周的『天子、諸侯、采邑主都從分封里建立起自己的權力,形成一整套的統治體系』。王亞南把周在滅商後逐漸選擇和創制的『封建諸侯以屏藩周室』,分別等級和頒田制祿等一整套辦法,概括地稱為『封建制度』。束世澄認為西周的分封既封賜采邑,同時又任命為地方官,這是采邑制的發展和領主制的肇端」。「西周封建論者一般都認為,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甚至把宗法制度看作是中國封建制的特點。範文瀾說,西周封建社會最重要的上層建築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為中心,按血統關系的遠近來區別親疏貴賤,從而規定出無可改變的等級制度。這種制度在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里都是存在的,它對貴族領主來說是一種加強統治的力量,對農夫來說也是一種組織力量。王亞南認為,西周封建制和歐洲中世紀不同的特點,就表現在鞏固專制主義的宗法組織上。童書業更徑直把西周的封建制稱作『宗法封建制』……因為它把『宗法』系統擴大為政治系統,並與封建制度密切結合起來,構成宗法封建制的社會」。

4.圖畫說明

太廟

本課文太廟圖系明清時的太廟,在北京天安門東側,今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原創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後在明嘉靖、萬曆和清順治、乾隆時多次重修。主要建築為三層大殿及配殿,殿宇均為黃琉璃瓦頂,雄偉壯麗;前殿四周圍以雕石護欄,巍峨壯觀。清朝滅亡後,1924年辟為和平公園,1950年改為勞動人民文化宮。

夏禹像

禹在歷史上又稱夏禹、大禹、夏後禹等。在古史中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並稱「三王」。他的生平事跡與堯、舜分不開,是我國原始社會最後一位傑出聖賢首領,但又是我國階級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者。從最近公布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成果報告》夏商周年表排列,他是夏朝第一個王, 建立年代為公元前2070年。這和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於是遂即天子位」的說法是一致的。課本中所用「戴冠冕的夏禹」,用自《中華古文明大圖集》,表示了他已是帝王的身份,而這和今浙江紹興禹廟大殿正中所塑身穿華袞、雙手捧圭、頭戴冠冕大禹立像是一致的。冕是古代帝王專戴的禮帽,圭為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所用的玉器。

周公輔佐成王圖

這是一幅漢代畫像石,見於山東嘉祥宋山1號小石祠堂。這是一座型石祠堂,規模較小。此圖見於小祠堂的西壁畫像,西壁畫像僅有這幅周公輔成王和另一幅孔子見老子兩幅歷史故事畫。畫面正中座位上為幼年的周成王,旁有周公輔佐,主題為要求臣子對君上要像輔佐成王的周公一樣忠心耿耿。

宜侯矢銅簋

系1954年在江蘇丹徒煙墩山考古發現的西周青銅器。簋音ɡuǐ。簋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兩耳。宜侯矢銅簋通高15.7厘米,口徑22.5厘米,飾有旋渦紋、虁紋。此簋腹部有銘文12行,共120字左右。大意是說,四月丁未這天,周康王察看了武王、成王伐商和東方之圖,又有宜這個地方進行了貞卜祭祀,而後對原來的虞侯命令說,立即改封虞侯到宜地為宜侯,賞賜給禮器、土地和人口,宜侯矢感謝王的恩典,稱頌王之功德,因而作此寶器以紀念其父虞公。這一銅器銘文記載了西周分封制的事實和過程,並記述了西周開發江南(宜)的真實情況。此器的地名學術界各有不同看法,寫有眾多論文,因此,此簋被認為是為學者們考釋最多的器物之一。

❻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第1課:
分封制實施的目的、受封對象,諸侯對天子的義務與在封國內享有和權利;分封制實施的影響(包括積極與消極)
宗法制:含義、目的、特點、作用。
第2課:
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時間、意義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與意義。
第3課:
漢武帝、宋太祖為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
隋唐實施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什麼?三省各自具有怎樣的職責?三省六部制的實施有作用?
元朝實施行省制度的原因、目的與意義。
漢朝、魏晉南北朝、隋唐分別實行怎樣的選官制度,其選官標准又有何不同?隋唐的選官制度實施有何歷史意義?
第4課
清朝前期為加強君主專制,幾代皇帝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重點是軍機處的理解掌握)
第二單元第5課:
希臘地理環境有何特點,對其政治制度形成產生了什麼影響?
簡述梭倫改革的背景、內容與意義。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特點?產生了什麼影響?
第6課
羅馬法包括哪些內容?羅馬法由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的原因是什麼?羅馬法對羅馬及後世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
第三單元 第7課
英國《權利法案》制定的目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英國議會、內閣、首相、國王的各自權利與相互關系如何
第8課
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內容、作用。
美國聯邦政府組織結構有何特點?國會、總統之間是如何實現權力的制衡的?
第9課
法蘭西共和之路漫長而艱難說明了什麼?共和制能在法國最終確立起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德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背景是怎樣的?德國的君主立憲制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相比有何區別?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19世紀70年代,法、德兩國都確立了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其各自背景各是什麼?兩國為何會建立起不同的政治體制?

21. 結合背景分析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必然性,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22. 理解掌握《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並掌握它們對中國社會造成的主要影響。
23. 掌握太平天國興起、失敗時間,定都天京意義、理解掌握《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的內容及評價。
24. 辛亥革命:掌握同盟會的成立背景、時間、地點、領導人、理解其綱領。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臨時約法》內容及意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5. 五四運動時間、斗爭對象、主力、初步勝利的成果,意義。
26. 中共成立的條件、時間、一大主要內容、中共成立的意義。
27. 中共八七會議、遵義會議的背景、主要內容、意義。
28.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概況與意義。土地革命的內容、工農武裝割據的內容和意義。
29. 紅軍長征的原因、時間、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
30. 抗日戰爭:由局部抗戰到全民族抗戰。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的抗戰(四大會戰)、百團大戰、日軍的暴行。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
31. 解放戰爭:重慶談判和政協會議。全面內戰爆發。戰略反攻與戰略決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意義。
32.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條件、標志和意義。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時間、意義。
33. 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成就。(兩個會議、三大制度)新時期是如何逐步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
34. 祖國統一大業:香港問題的由來:香港問題能順利解決的原因、過程、意義。
35. 台灣問題是怎樣造成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為解決台灣問題進行了哪些努力?當今台灣問題解決的主要障礙是什麼?(國共兩次合作分別給中國社會進步起了怎樣的推動作用?兩次內戰又給中國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由此可以得出怎樣的啟示?)
36.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奉行怎樣的外交方針?具體表現為什麼?到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國外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70年代我國外交又取得了了怎樣的新突破?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作了怎樣的調整?為世界和平發展進行了哪些努力?
37. 什麼叫冷戰?美國冷戰政策的主要表現有哪些?美蘇冷戰給世界帶來哪些影響?
38. 美蘇兩極格局下多極化趨勢是如何出現的?
日本從戰敗國迅速發展成世界大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近代史上發生在南京的大事,幾乎濃縮了一部中國近代史。請舉出近代發生在南京的大事並答出每件大事所產生的影響。

❼ 高一歷史必修一基本內容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

❽ 高一歷史必修一

高一歷史第一單元測試題

諸誠四中 王承先

一、選擇題

1.關於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確的是( )

A體現了奴隸主與奴隸的階級關系 B體現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系

C體現了中央政府與地方的行政關系 D體現了官僚機構與人民的壓迫關系

2.漢初封國制和西周前期分封制的主要區別體現在( )

A基礎 B形式 C對像 D作用

3.秦廢除了分封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而西漢初又出現郡國並存的局面,這反映了( )

A歷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B事物發展的漸進性

C封建主義還不夠強大 D新事物的發展都要經歷一些曲折

4.分封制在周初鞏固了周朝統治,擴展了西周疆域;在後期卻造成了分裂割據,瓦解了周朝的統治。造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 B生產關系的發展

C諸侯地位的變化 D井田制的興衰

5.秦朝鞏固國家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

A三公九卿制 B郡縣制度 C監察制度 D統一貨幣

6.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為了監察( )

①丞相 ②民眾 ③諸侯王 ④地方高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東漢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特點是( )

A削弱地方豪強勢力 B優待開國武將

C擴大尚書台權力 D規定皇權至高無上

8.東漢末年與東漢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是( )

A由封國、郡縣並存演變為郡縣制

B由州、郡、,縣三級制演變為郡縣兩級制

C由郡縣兩級制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D由郡縣制演變為州縣制

9.唐時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時有七八個宰相議政。統治者這樣做主要目的是( )

A完善中央集權 B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C減少決策失誤 D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10.「丞相」職位長期沿用主要是適應( )

A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B發展農工商業生產的需要

C加強民族交流和對外交往的需要 D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11.明太祖廢除丞相,主要是由於( ) 。

A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B過去的丞相大多子庸無能,敗壞風氣

C發展農工商業生產的需要 D丞相的權力過於集中,經常威脅君權

12.開創郡縣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

A秦朝和唐朝 B秦朝和隋朝 C秦朝和元朝 D唐朝和元朝

13.元朝時期,中央政府對遼闊的地域實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

A實行行省制度 B實行冊封制度

C實行三省六部制 C設置理藩院

14.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設轉運使、通判的實質是( )

A削奪朝中大將的兵權 B防止「陳橋兵變」重演

C加強了皇權 D防止了分裂割據

15.北宋政府設置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

C確保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D籌集用於議和的「歲幣」

16.以下關於明朝「廢行省,設三司」的措施的評價正確的是( )

A通過分散地方的權力來加強中央的權力

B是我國古代行政區劃制度劃時代的變革

C有利於加強明朝邊境地區的軍事防禦力量

D政府各部門互相牽制,客觀上減輕了對人民的 壓迫

17.閱讀下面的一幅歷史地圖。此圖所反映的歷史內容是( )

A西漢時期監察區的劃分 B漢初的郡縣制與封國制並存的形勢

C西周初年分封諸侯的情況 D唐朝時在邊境設置軍鎮的情況

18.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主要是由於( )

A唐末以來地方勢力過於強大 B採納了宰相趙普的建議

C皇帝的絕對權威必須維護 D國家面臨周邊少數民族的壓力

19.宋太祖採取多種措施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其核心是圍繞( )

A削弱中央大將和丞相的權力 B解除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

C解決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 D削弱地方軍隊的實力

20.地方勢力威脅中央政權的危險基本解除始於( )

A隋唐時期 B北宋時期 C元朝時期 D清朝時期

清朝是我國專制主義制度達到頂峰的時期,請回答21~22題。

21.清朝前期,中央機構發生過多次重大變化,最主要的變化是( )

A國初定製,設議政王大臣數員……如坐朝儀

B「率循祖制,咸復舊章」,廢內閣,恢復內三院

C選調翰林等官人南書房當值,「非崇班貴值,上所親信者不得入」

D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後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於內閣而於軍機處

22.清朝軍機大臣的基本職責是( )

A決定軍國大事 B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C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 D筆錄、傳達皇帝的旨意

二、非選擇題

2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

門下省 尚書省 中書省

┌—┬——┬——┴—┬——┬——┐

工 刑 兵 禮 戶 吏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材料二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朱熹《朱子語類》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於中書省,今冀、晉、魯、內蒙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稱「腹里」,由中書省直轄。中書省也稱都省,為全國行政中樞。總領各行省,又兼轄腹里。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制,凡有重大軍事,則遣中書省官員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書省建制,故稱「行中書省」。《元史·地理志》中載:「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後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於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於是承旨、出政皆在於此矣。—趙翼《蘑曝雜記》

請回答:

(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麼作用?三省中門下省的職能是什麼?

(2)材料二中北宋「盡奪藩鎮之權」中「兵也收了,財也收了」的具體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對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設置的中書省與唐朝的中書省有何不同?元朝為什麼實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軍機處的主要職能和作用是什麼?軍機處的設置反映了什麼時代特徵?

2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國朝仍前明之制,以內閣為政府,大學士為宰執。—葉鳳毛《內閣小志·自序》

材料二 國初設內三院外,其軍國政事,皆交議政諸王大臣,半皆貴胄世爵,不諳世務。憲廟(指雍正帝)設立軍機大臣,擇閣臣及六部卿貳熟諳政體者,兼攝其事。

—《嘯亭雜錄·軍機大臣》

材料三 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諭;「國初以來,設立議政王大臣。彼時因有議政處,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辦理。自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之後,皆系軍機大臣每日召對,承旨遵辦,而滿洲大學士、尚書向例俱兼虛銜,並無應辦之事,殊屬有名無實。朕向來辦事祗(恭敬)崇實政,所有議政空銜,著不必兼充,嗣後該部亦毋庸奏請。」 —《樞垣記略》卷—

材料四 軍機處本內閣之分局。國初承前明舊制,機務出納悉關內閣,其軍事付議政王大臣奏議。康熙中,諭旨或命南書房翰林院撰擬。是時南書房為最親切之地。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俸直(官吏值勤)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後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於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於是承旨、出政皆在於此矣。 ——趙翼《蘑曝雜記》卷·

材料五 嘉慶四年正月初八日諭;「各部院文武/臣亦不得將所奏之事預先告知軍機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門奏章呈遞後,朕可即行召見,面為商酌,各交該衙門辦理,不關軍機大臣之事也。」 —《樞垣記略》卷一

請回答:

(1)清初主要有哪些中央政治機構?最主要的決策機構是什麼?

(2)議政王大臣會議被撤消的原因是什麼?

(3)依據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帝為加強皇權所採取的措施。

25.《新唐書》記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唐朝、北宋、明朝統治者為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其方式和結果如何?

答案:一、⒈B ⒉D ⒊D ⒋A ⒌B ⒍B ⒎C ⒏C ⒐B⒑A 11.D ⒓C ⒔A ⒕C ⒖B ⒗A ⒘B ⒙A⒚C ⒛B 21.D 22.D

二、23.⑴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門下省掌管國家政令的審批。

⑵措施: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從地方軍隊中挑選強壯士兵,編入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據取得成功,但導致地方軍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進攻的失敗。

⑶唐朝的中書省是中央機構之一,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元朝設置的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元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實行行省制是為了對全國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統治。

⑷職能是迅速將筆錄的皇帝旨意傳達給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大臣去執行。作用是使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反映了明清時戎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

24.⑴主要機構有:內閣、六部、內三院、南書房、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最主要的決策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

⑵議政王大臣「不諳世務」,辦事能力低下;軍機處的設置使議政王大臣會議無政可議,成為空銜;根本原因是皇權受到由「貴胄世爵」組成的議政王大臣的限制。

⑶康熙帝設南書房以分散內閣權力。雍正帝增設軍機處以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實權。乾隆帝取消議政王大臣會議機構。嘉慶削弱軍機大臣的「承旨、出政」權力,下令各部院文武官員的奏摺不預先告知軍機大臣,直接承奏皇帝。

25.⑴措施:①唐朝採取三省的分工和以品級較低的官員任三省長官的辦法。②北宋採取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樞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行政權、軍權和財權。③明太祖則廢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使用權其直接對皇帝負責。⑵方式:分割和削弱相權,加強君權。⑶結果:使相權和皇權合一,逐步消除了相權對皇權的威脅。

❾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內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實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分封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它與分封制互為表裡。
(2)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流傳。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2、知道皇帝制度的創立和郡縣制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知道皇帝制度的創立和郡縣制的史實;
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秦始皇創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軍隊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特徵:皇權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2)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漢朝郡國並行制,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權,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說明中國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的特點是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明朝廢宰相設內閣 。清朝設軍機處。君主專制在明清發展到頂峰。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

❿ 高一歷史必修一總結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第一課考點 重點: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 《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1、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是:英國; 2、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於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意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3、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爭; 5、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等反映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表現在三個變化: (1)社會性質變化: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質變化:由農民革命轉變為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7、鴉片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8、焚燒圓明園的事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9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 9、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過程: (1)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同樣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標志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台灣問題整理:1895年《馬關條約》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歸中國,1949年蔣介石盤據台灣,1950年美國侵朝戰爭把第七艦隊開進中國台灣海峽,1979年全國人大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方針,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1990年和1991年海峽兩岸分別建立了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海基會、海協會)實行經濟政治對話。1995年江總書記提出解決台灣問題的八項主張,是解決台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第二課考點 重點:全民族的抗戰 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是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的開始。 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的全民族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建立是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是符合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戰爭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即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片面抗戰路線;由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和全面抗戰路線。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國民黨在抗戰初期認真抗日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 5、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說明了國共兩黨軍隊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製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30多萬同胞被日本鬼子殺害。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對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實確鑿,鐵證如山。 7、1940年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8、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 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增強了全國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戰。 10、全民族抗戰的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和中共敵後戰場的配合抗日。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一課考點 重點: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展、《天朝田畝制度》 難點:《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 太平天國運動的作用 1、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等創立的拜上帝教結合了: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 3、1851年,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諸王)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形成和清朝對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組織了北伐、西征、東征 7、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早期有《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建國綱領,是幾千年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也是無法實行的空想;後期有《資政新編》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8、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標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10、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的探索;對後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評價辛亥革命 難點:三民主義、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中國革命 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國同盟會(1905年):政治綱領: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同盟會的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5、辛亥革命爆發的標志和時間: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8、辛亥革命的結局: 失敗:(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 (2)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9、辛亥革命的性質: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 (2)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沖擊了幾千年的陳規陋俗,推動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識。 (5)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影響了亞洲革命和表現了亞洲的覺醒。 (6)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國20世紀三次巨變之一。 第三課考點 重點:五四風雷;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紅軍的長征 難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26、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 27、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建立的上海共產黨組織; 28、中共一大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綱領;中共三大決定國共合作; 30、標志國共合作形成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31、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 32、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33、成為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是:遵義會議; 第四課考點 34、制定全面抗戰路線的會議是:洛川會議 35、八路軍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聶榮臻建立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36、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三大戰役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考點: 3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38、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9、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0、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屆人大周恩來提出的;41、中共領導下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愛國統一戰線; 42、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課考點 43、新中國歷史上最大冤案是:劉少奇冤案 第三課考點 44、香港澳門回歸日分別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灣與大陸分別成立民間團體進行對話,他們是:台灣的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大陸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一課考點 46、為廢除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47、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8、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1954年瑞士日內瓦會議; 49、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1955年萬隆會議; 第二課考點 50、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聯大26屆會議; 51、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的事件是: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52、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 53、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標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54、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後鄧小平訪問美國; 55、日本與中國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課考點 56、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57、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主要是加強了: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與經濟聯系; 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59、人類早期主要文明多發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和興盛則以:海洋為依託;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三個重要改革時期,依次分別是:公元前6世紀初的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在什麼改革時期:伯利克里改革時期; ? 第二課考點 62、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是:《十二銅表法》; 63、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形成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的《民法大全》; 64、羅馬法從形式上可分為:成文法和習慣法; 65:羅馬法從整體結構上可分為:公民法、萬民法等; 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課考點 66、17世紀初統治英國的國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屬於什麼王朝:斯圖亞特王朝; 6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起迄時間為:1640年、1688年; 68、光榮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國了君主立憲制; 69、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 70、英國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是:責任制內閣; 71、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哪三位一體的混合物: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72、英國君主立憲制主要特點是: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第二課考點 73、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間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美國1787年憲法; 75、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是:「分權與制衡」; 76、美國1787年憲法的理論基礎源於: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思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77、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與權力分別為: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聯邦法院掌握司法權; 78、美國政體特點是:總統共和制,簡稱總統制; ? 第三課考點 7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 80、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於:法國大革命時期; 81、法國共和制度確立標志:1875年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82、十九世紀中期德國的政治特點是:分裂; 83、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國是:普魯士邦國; 84、提出「鐵血政策」採用王朝戰爭方式統一德意志的是:普魯士邦國宰相俾斯麥; ? 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一課考點 85、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825年英國; 86、19世紀英法空想社會主義三個代表人物是:傅立葉、歐文、聖西門; 87、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三大來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88、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89、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是:《共產黨宣言》;54、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9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56、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國羅曼諾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93、提出俄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任務的是:列寧發表的《四月提綱》; 94、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十月革命以後建立的蘇俄; 95、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課考點 96、建國初鞏固政權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國領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計劃的特點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99、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00、農業基本實行合作化的時間是:1955年底; 第九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課考點 101、奠定二戰後世界兩極格局框架的是:雅爾塔體系; 102、冷戰內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魯門主義,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的北約的建立; 103、二戰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表現在:政治上社會主義政權的擴展,經濟上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軍事上的華約組織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104、歐共體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05、二戰後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106、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於:1961年;70、新中國建立後出現三個經濟振興時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開放以來; 第三課考點 107、東歐劇變發生時間:1989年; 108、蘇聯解體發生時間:1991年; 109、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是:波蘭; 110、標志蘇聯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蘇共被排擠出政權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111、歐洲聯盟建立於:1993年底;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表現是:一超多強,一超是美國,多強包括了歐洲、日本、中國、俄羅斯;

親,給採納

熱點內容
2017浦東三模語文 發布:2025-01-12 16:34:14 瀏覽:912
三年級下班主任計劃 發布:2025-01-12 16:24:39 瀏覽:579
江蘇卷2017英語 發布:2025-01-12 15:39:26 瀏覽:537
天根生物 發布:2025-01-12 15:10:49 瀏覽:376
當老師app 發布:2025-01-12 14:07:59 瀏覽:255
羅艷君老師 發布:2025-01-12 12:07:22 瀏覽:674
教師暑期集訓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2 10:22:15 瀏覽:859
重慶家師德教育校長 發布:2025-01-12 10:17:17 瀏覽:262
勝牌化學 發布:2025-01-12 10:14:53 瀏覽:160
什麼是物理反應 發布:2025-01-12 09:56:25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