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簡史古生物放置游戲
❶ 生命簡史講的是什麼
生命簡史講的是(從宇宙起源到人類文明)。
這是一本很「大」的書:大到上涉天文,下及地理,展現了橫貫地球生命演化的全過程。
它帶領我們探究宇宙大爆炸的奧秘,探究初始生命的真相,觀察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乃至人類的出現。讓孩子感知生命、地球、宇宙的神秘與深邃力量,成為生命「從無到有」的親歷者。
這是一本很「小」的書:小到它能真真正正地走進眼裡、腦里、心裡,潤物細無聲般地給孩子更多的滋養。
讓孩子透過這個小窗口,在感知地球生物演變過程中,引導他以自己的方式認知、去思考宇宙與生命的真諦,在開拓眼界的同時,培養受益一生的思辨意識和探索能力。
供參考。
❷ 就算沒有硬骨頭,我也要留在地層中
解密物種起源少年科普叢書
正在摩點眾籌首發
提到化石,相信大家很自然地就會想到博物館中陳列的高大恐龍骨架、奇異的三葉蟲、形如羊角的珊瑚、堅硬如石的貝殼。
這些都是 遠古時代動物的骨骼或硬殼經過石化過程的產物 。動物的硬體部分,如殼體、骨骼、牙齒等,這些部分主要由礦物質組成,比較容易形成化石。
而動物的軟軀體大都被氧化、水解、酶化而丟失,非礦物質的生物結構通常都會分解得了無痕跡,難以保存為化石。想要留在化石記錄中,必須有特殊的埋藏條件才行。
生物軟軀體化石得以保存的具體環境條件可能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這就是 生物活體或屍體必須迅速被掩埋,在軟體腐爛之前與腐化微生物隔離,並且快速礦化,記錄在岩層中 。
保存在琥珀中的昆蟲和凍土中的猛獁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科學家們通常會把 地球上的地層比喻為記錄地球發展 歷史 的一本巨著,而化石就是這本書中的文字,記載了地球發展中各時期的生物及其生存發展狀況 。
研究化石的科學就是古生物學。古生物學的基本目的任務,就是研究地球發展 歷史 中的生物面貌和發展規律。
經過近二百年的研究,人類已獲得數以億計的生物硬體化石標本。 通過這些標本,逐漸向大家展示出寒武紀以來生物演化的總體面貌。
但是由於仍缺少直接的化石證據,還有許多生物門類的起源及演化情況仍然撲朔迷離,這也是人類正在努力 探索 的奧秘之一。
據估計, 地史時期曾出現過的生物估計在10億種以上,而人類已發現的卻僅有13萬種 ,只佔地史時期可能存在物種的萬分之一。
所發現的這些生物的化石多為生物硬體,而信息含量最多的軟體部分卻化為烏有。
於是,有遠見的古生物學家著力尋找生物軟軀體化石。這類化石雖不多見,但能夠提供全面、可靠的生物學信息,在生物分類學及系統演化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軟軀體化石還能夠全面准確地展示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各種共生依存、取食對抗等關系。
所以人們把保存精美軟軀體的化石群稱為 古生物學的寶庫 ,探尋生物軟軀體化石庫並深入研究便成為當代古生物學的一個重要熱點。
寒武紀大爆發與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共同被列為「六大自然科學難題」。而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除了基於理論的科學猜想,更需要發現恰當的科學觀察窗口——化石庫,以找到可靠的化石實證。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軟軀體化石庫有數十個,對古生物學者而言,最完美的、可解密寒武紀大爆發與動物門類起源的研究對象,莫過於布爾吉斯頁岩型化石庫。
布爾吉斯頁岩型化石庫
布爾吉斯頁岩型化石庫最早在1909年發現於加拿大落基山脈寒武紀中期的布爾吉斯頁岩中,並因此得名。
該化石庫長期在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中「 獨領風騷 」。百餘年來,此類化石庫在全球各地已發現50餘個,但按照化石保存質量的優劣及化石物種多樣性的高低等標准來看,僅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化石庫和1984年發現於我國雲南省的澄江化石庫成為了「 理想的頂級研究目的地 」。
澄江動物化石庫
80年代發現的我國雲南澄江軟軀體化石庫,是顯生宙最古老的化石寶庫,因而其意義也最大,被稱為 二十世紀的重大科學發現之一 。
澄江化石庫富含多門類軟體構造化石,其中有主要體腔動物門類的祖先類型和門類間過渡類型代表,為體腔動物早期爆發式演化提供了大量研究信息。
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三十幾年來,已在數十萬件化石標本中發現了超過280個物種,研究成果28次登上Nature/Science/PNAS三大科學期刊,成為 我國唯一化石 地 世界自然遺產 。
清江動物化石庫
2019年3月前,提起證明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存在的化石群,人們會想到雲南澄江生物群和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化石庫,但今後也許會多出一個:來自 中國湖北的清江生物群 。
清江生物群的特色和優勢,體現在新屬種比例最高、後生動物相對多樣性最大、軟軀體生物類群最多、化石形態保真度最優、原生有機質的埋藏保存最好等五個方面,具有難以估量的研究潛力。
動物的系統發育、營養動力以及關鍵進化特徵的出現等問題研究,依賴於發現更多的軟體結構和更優質的形態保存 ,如內臟、鰓條、脊索、神經組織、心血管系統等等,然而眾所周知,這些都屬於埋藏上高度不穩定的組織器官。
而在清江生物群發現的軟軀體化石,奇跡般地以原生碳質薄膜形式保存了原始的有機質,這里將為開展埋藏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進而開展深入的古環境研究提供理想素材。
清江化石庫提供了無法企及的早寒武紀時期每日營生的驚人一瞥,而這一切都是未經地質作用「修訂」過的。
軟軀體化石的研究魅力就在於那些生物在被埋藏的時刻可能都還活著,它是一個「 生命聚會的場所 」。
就是這幾米厚的岩石單元,提供了更多關於現代生物圈起源的信息,而地質科學工作的任務就是要挖掘出這些信息,告知人類。
生物軟軀體化石庫是自然界中的重要財富,對此既要認真加以保護,更要加大力度深入研究。
未來的小科學家們,靠你們啦!
更多精彩盡在《解密物種起源少年科普叢書》。
這是一部用故事講生命科學的啟蒙書,帶領孩子們穿越時空,從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到人類文明,喂飽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 探索 精神,培養孩子受益一生的科學思維方式,賦予孩子好奇、探究、堅毅與格局的元能力。
解密物種起源少年科普叢書
正在摩點眾籌首發
歷時五年,精心打磨
賦予孩子受益一生的元能力
好奇,探究,堅毅和格局
不一樣的生命簡史
賦予孩子好奇、探究、堅毅與格局的元能力
謹以此書,獻給未來世界的守護者
在「停課不停學」的今天
承載著滿滿的心意
送給願意探究科學的每一個孩子
送給曾經鮮活的每一個地球生命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路,僅用於科普傳播
出品/錦綉科學文創團隊
撰稿/石頭 編輯/ 夏玫雪
❸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個人領悟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個人領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萬物簡史》讀書筆記個人領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個人領悟1
人人都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看幾本書那怎麼行呢,於是我堅持只要有空就看書,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萬物簡史》。
這本書是一本科普書籍,剛剛翻開這本書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讀了一頁就想讀下一頁,書里化學的碰撞讓我激情澎湃;宇宙的浩大讓我無限感慨;歷史的悠久讓我穿越空間……一頁又一頁,一篇又一篇,讓我很快讀完了這本書。讀完後我反而覺得作者是我的知音,因為他解決了我一直疑惑的東西,還說出了我的吶喊,更重要的是他和我一樣都提倡四個字:保護地球。現在的地球正在日益惡化,環境不斷下降,惡劣的天氣日益增加,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自己,不光我們受到了傷害,就連許多動物也被牽連,河水不再清澈,山脈不再挺拔,就連空氣也不再新鮮。很多物種因此而消失了,就像渡渡鳥。我們只知道它是一種生活在模里西斯的不會飛的鳥,這種鳥頭腦簡單,所以很容易被欺負,但就是這種笨笨傻傻的鳥,在1693年被人類無情地殘殺掉了,從此,渡渡鳥一去不復返了。所有人不知道它長什麼樣。如果按自然滅絕比例每四年消滅一個物種,但是現在,人類造成的滅絕比例高達那個數字的12萬倍。可想而知,這些動物都成了人類進化文明的犧牲品。
雖然,我們想避免這些已沒有用,但是我們可以展望未來,去保護那些瀕危物種,保護地球我們的家園,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我們的地球也會更加美麗,所以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個人領悟2
一本正經的說《萬物簡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視野,它引領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進程,它使我感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種種偉大和神奇,它讓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滿敬意。
《萬物簡史》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年的時間里,雖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和滅頂之災,但是卻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她的光輝史不得不使我從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書的最後寫道:「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寓意的話,那就是我們來到地球上,實在是十分的幸運——這里的我們「我們」,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宇宙中,獲得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個奇跡。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運氣。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個存在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這樣一種技巧,我們才剛剛開始懂得。」
《萬物簡史》讓我重新認真的思索起「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的千古命題,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們」,「我們」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將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回顧四十多億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堅持這條信念。」
「一個星球,一次試驗」。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人類,應當自求多福,好自為之。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個人領悟3
我讀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使我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增長了許多。全書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
它介紹了從宇宙大爆炸一直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有繁多妙趣橫生的奇人趣事。對「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等人們似懂非懂的問題都做了合理解釋,讓我體會到大千世界奧妙無窮。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由北大校長許智宏教授親筆提序。在6部30章近500頁的內容里,我最喜歡閱讀第三部中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在19世紀,有些人正在搞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東西——既微小又神秘的原子。聽了這個故事,你再不會害怕死亡,因為如果某個物體死亡,原子就慢慢離開寄主,游盪四方,尋找其他原子結合,產生新物體。也就是說一條魚、一張紙等都可能是你的組成部分。但是原子到底有多少多大呢?它們大量存在,多得我們無法想像,一切物體都由原子組成,比如在一塊方糖大小的空氣中,就有4500億個原子,世界要用多少方糖才能填滿,再乘以4500億!啊!真是多得要命,原子無處不在!更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壽命至少有10的35次方年,這數字真是巨大啊!
驚奇和感嘆組成了這本科學史料,作者用英式睿智幽默與美式搞笑絕妙融合,貫穿全書,使我收獲頗多。這真不愧是一本能獲得最高榮譽的.書!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個人領悟4
從浩瀚的宇宙到微觀的細胞,從地球的行程、人類進化到現代科技的發展。作者都像是在用一種說評書的方式娓娓道來,使人沉浸其中,卻又愛不釋手。這本書內容涵蓋極為廣泛,天文、地理、理化等等皆包羅其中,可以說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科普讀物。雖然只是匆匆掠讀,但也深感受益匪淺。作者在用大量的文字、數據講述了行星的演變、以及人類主宰地球的過程,最後筆峰一轉,明確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我們人類將會走多遠,將會走向何方。當前人類對地球資源肆無忌憚的消耗、破壞,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如霧霾、臭氧層破壞等等,如果不進行制止,會加速人類在地球上的消失。
但是,我們也不要過於悲觀,「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作者在文中講到「我們已經被選中了——我們應該是最優秀的。」歷史的使命已賦予了我們!不論老少,我們都應該立刻行動起來,加入到拯救地球的活動當中。
《萬物簡史》讀書筆記個人領悟5
近些天里,我讀完了一本名為《萬物簡史》的書。作家自稱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
作家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頁任何一行任何一個字開始把你吸引的書,看著一本書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去與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巨匠一起遨遊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秘。
那些沉迷於科學的科學家們做過的事情,幾乎是人類做不到的: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發現第一批陸地動物魚甲龍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學家賈維克居然數錯了手指、腳趾的數量,還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讓別人看這些人中,最讓我驚訝的就是卡文迪許的那件事了,他不惜自己的投入到科學當中,還有牛頓、富蘭克林他們,都是用自己來做實驗,這點讓我非常敬佩。
其實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它能告訴我關於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並不像其他的科普書那樣死板,他十分有趣,吸引著你繼續讀下去。
最後我要說,《萬物簡史》是,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
;❹ 十萬年後,如果人類還存在,那麼人類簡史上會記載哪些事件
以十萬年為尺度,目前人類的大概六千年文明只不過二十分之一多一點的比例,而且根據人類 歷史 厚近薄遠的勢利,留給這六千年的篇幅就更少了。如果那本十萬年後的《人類簡史》有一百頁的話,這六千年只能占兩三頁吧。
那這兩三頁會記載的,也許包括如下幾項:
1、 物質發明類:用火、輪子、火葯、電力、核能以及電腦、智能手機、AI虛擬智能人格的開發,都會記上一筆,包括幾個決定性的科學家牛頓、愛因斯坦、圖靈等。
2、 精神創造類:文字的創造、口述文學的文本化(如荷馬史詩)、幾個主要宗教的創立、幾個哲學大師如孔子、老子、帕斯卡、尼采等的存在、進化論、攝影術和電影的發明。精神的革命是引發未來所有意識形態革命的導火索。
3、 幾個劃時代的藝術巨匠:巴赫、莫札特、貝多芬、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梵高、但丁、李白、杜甫、巴爾扎克、卡夫卡、里爾克 隨著物質世界的飽和與頹敗,他們的意義將會更重要,因為未來會更重視文學藝術對靈魂的修煉。
4、 簡陋的 歷史 :成吉思汗的征服、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興衰、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戰爭、二次大戰,絕大多數政治人物將不可以留名,除了幾個大屠殺的製造者如希特勒之流也許會留作人類之惡的極端,供後世鑒照。
個人觀點:
1. 我們如今學的 歷史 書上的史前大事件都還會有,如學會使用火,學會製造工具,冶煉金屬,學會建造房屋,游牧為生到農業畜牧為生,等等。可能一筆帶過吧。
2. 人類有文字記載的 歷史 部分,很多事情都會變得不值一提,中國煌煌二十四史,能夠在人類簡史上留下一點記載的大概只有那些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秦始皇統一六國大概能入選,新中國的成立也該入選,中間的部分在人類簡史上肯定是一筆帶過。
3. 仔細想一想,人類簡史,要用一個俯視的全觀視角來看,政治史可能略過,最多提一下。第二條所寫有點一廂情願。那麼,電的發現、使用,計算機、網路的發明和使用,肯定會計入 歷史 。
4. 假如說吧,人工智慧發達了,將來是人工智慧的時代,那麼,這部分的 歷史 就會詳細得多。
5. 站在縱觀全覽的立場去觀察,個人的蠅營狗苟實在不值一提,美國總統又如何?滄海一粟,不值一提。那些大發明家才會被記住。
十萬年?人類(智人)不會還存在,但人類文明可能還在。如果要記一本簡史,截止到21世紀的人類文明大約只有如下幾件事:
公元前14萬年智人出現
公元前7萬年智人走出非洲
公元前1萬年文字開始出現,「文化」取代生物dna成為人類進化的「基因」
公元前500-200年,古希臘產生邏輯學,數學,和理性主義,為後來的 科技 爆炸埋下了種子。
公元14-16世紀,文藝復興,種子開始發芽。
公元17-20世紀,第一次 科技 爆炸。以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為開始節點,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等科學得到極大發展並開啟了工業革命。在這個階段,文明發展依賴極少數人,而不再是大眾。人類文明可操縱能量級達到核能。
公元20世紀末-21世紀,第二次 科技 爆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出現。期間大量 科技 發展由極少數人和智能機器共同完成,絕大多數人類(智人)個體失去對整體文明的意義,新的智能物種通過部分人類智能(碳基)和機器智能(硅基)結合產生,演算法迭代開始成為文明進化的「基因」。
21世紀後半葉… 傳統人類(智人)徹底喪失地球的統治種族地位。新智能物種(碳硅混合,或全硅基)取而代之,成為(人類)文明的傳承者。
…
我想最多就是這些。那些國家興亡民族爭端都毫無意義。比如我們看幾萬年前的人類,只會關心,他們什麼時候開始利用火,發明輪子,馴化家畜,創造文字。那些部落沖突里的生生死死我們根本不會在意。
很簡單,誰最終統治了這個世界,他的簡史就將記載成人類事件簡史。誰不信就問問曾經的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哪個文明記載於世?所以記載重要事件和簡歷的都將是 歷史 最終的勝利者!!誰想保留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就不能落後於這個世界,否則這塊最後的文明土地也難逃被 歷史 長河湮滅的危險,今天我們看到金字塔確不知道到底是哪個文明族群留下的 歷史 ,因為斷代了沒人再為他們的事件記錄並傳承。印度也是,今天的印度 歷史 決不會像中國這樣從遠古遠古的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北京人去追尋我們曾經的祖先,所以我說若干年後還能找到我們存在於這段 歷史 的傳承之中 歷史 文明就說明我們算是書寫 歷史 的最終勝歷者了。隨便說說的不喜勿噴
大家好,欲正其身者,先誠其意!誠意過來答答
現在人類有記載的 歷史 已經有六千年,但以十萬年的單位來記的話,六千年不過是十五分之一不到的時間。因此,其能夠留在簡史里記載的內容,一定是這六千年裡面里程碑式的事件。下面我們將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 科技 四個方面來進行描敘。
政治方面,十萬年後的人類,對現在的稱呼一定是「古戰國時代」,現在的地位將與我國古代「春秋戰國」類似,是大一統之前的諸侯混戰。只是,相對來說這個大一統相對我國的秦統一來說可能要文明很多。
政治方面:四大文明古國的興衰、羅馬帝國、大秦王朝、大航海殖民時代、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華復興這幾項會被記錄,其他都只能稱小事情。至於現在稱霸全球的美國,只是曇花一現,不會在 歷史 上留下什麼痕跡。
經濟方面:由於100,000年後,人類的經濟生活已經能夠輕易滿足所有的物質生活需求。所以,在截止現在為止的人類前六千年的經濟活動,在10萬年後的人類 歷史 中,不會有太多的記錄,我想庄園制經濟、工業革命、銀行出現,殖民時代,關貿總協定,中國經濟復興。這幾項可能會出現在記錄中。
文化方面: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唐詩宋詞、西方文藝復興、電影的出現,這些可能會出現在記錄中。為什麼在這里要將目前來說不太起眼的唐詩宋詞放進去。主要是我預計今後的地球聯盟將以中國為主體建立,那麼其璀璨的文化會成為世界的主流。
科技 方面:人類的發展程度越高,其 科技 水平也就越高。因此,人類的活動將越來越與 科技 緊密聯系。因此,在過去的這六千年中,能夠載入10萬年後的 歷史 記錄的, 科技 方面將會有很多的重點。
目前人類所體現出的 科技 體系,主要是西方人主導,因此目前的科學事件能夠流傳後世的,將以西方人的成就為主。牛頓的力學體系、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肯定能夠流下來的。核物理的出現、計算機、互聯網、VR、人工智慧等都將成為未來的基礎技術。元素周期表、酸鹼鹽分類等化學的基礎知識也必列其中。其他還有很多基礎性的東西,在此無法一一列舉。總之未來的文獻庫,會以 科技 為主題方向。
不用十萬年,我給你來一個500年版本的。
①. 2120年,全世界人口明顯降低,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正式完全放開生育限制,並對達到一定年齡仍一孩及無孩家庭和大齡未婚者徵收 社會 養老費;
②.2160年,歐洲有5個國家的白人總人口低於50%。廣州黑人佔比超30%,並向周邊地區蔓延。人類正式登錄火星,同期,人類在地球軌道建立新的大型空間站,可容納千人長期居住。
③.2250年,人類正式在火星建立前哨永久基地,並正式展開生物圈6號工程。
④.2300年,人類在火星建立第一座可以自給自足的城市,命名為息壤市。同時,曲率宇宙飛船速度突破光速的20%。
⑤.2350年,曲率飛船速度突破光速50%,兩年後,人類正式公開和外星人接觸,外星人稱他們來自某文明的宇宙和平組織,警告地球坐標已被至少三個地外文明知曉,地球已經暴露處在嚴重危險之中;
⑥.2410年,火星總人口突破千萬。在聯合國的牽頭下各國通過技術完全共享條約,並聯合建造方舟式宇宙飛船。
⑦.2450年,大型宇宙飛船盤古號、華盛頓號、愛因斯坦號在近地軌道組裝完畢。次年,三艘飛船共承載1.2萬人以光速65%的速度分別像三個不同方向出發。
⑧.2500年,大型宇宙飛船已建成110艘,分為三個艦隊群:亞洲艦隊、北美艦隊、歐洲艦隊,飛船速度達到光速70%。同時,由於世界大部分經濟向飛船建造傾斜,造成世界性的經濟低迷,失業嚴重,各國民眾紛紛罷工遊行,指責政府拋棄了他們。非洲 全面暴亂,歐洲各國也表示已無法控制本國局態。
⑨.2502年,在三大艦隊准備起航前夕,一張二項箔擊中了太陽;
⑩.2502年,太陽系毆喔。
十萬年,實在太久了,按照人類現在發展的速度,那個時候應該征服了太陽系了,那我們這五千年的 歷史 ,算什麼呢?
人類必定能夠征服太陽系
什麼都不算,就像是一個人出生頭幾年,盡管對身體發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然而沒人能記得,或者願意去了解發生了什麼。
十萬年後,許多帝王都不再被人提及了,你知道印加文明的歷屆帝王嗎?你知道瑪雅文明的各個國王以及他們的功績嗎?不知道!同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十萬年後已經無人有興趣了解了,十萬年 歷史 太長,信息爆炸,人們對過往久遠又不重要的事情不會關心的。
同理,那時候,現在的絕大部分國家也只是塵封的 歷史 , 人類將以我們想像不到的組織結構繼續競爭,繼續生存,那時候甚至已經沒有國家的概念了,而是以星球來論你的出身和戶籍,你的民族的意義,遠超你的國家的意義,因為國家可以興亡更替,但你的民族攜帶著祖先的基因,不會消亡,不會被遺忘,只是不常被提及罷了。
唐代科舉盛況,然而已成雲煙
舉例來說,唐高祖武德年間,由於戰亂頻繁,人口死亡眾多,全國大概只剩下兩百餘萬戶,貞觀十三年,戶口恢復到了三百多萬戶,統計有1235萬人口。這意味著什麼呢?不出意外,我們現在大多數中國人,就是這1235人的後代子孫,就是這三百多萬戶的子孫,五百年前,一千年前,我們說不定是一家呢。
注意,唐朝距今才不過是1400年左右的 歷史 ,從現在算起,往後延伸十萬年,人類該是何等超越想像力的發展!! 那時候,或許最原始的地球人將成為圖騰一般的存在,而你可能出生在土衛六或者月球,然後坐上星際穿梭機,回地球朝聖,看看十萬年前的建築的照片和影像記錄,就像我們現在回望原始人甲骨文碎片一樣感到稀奇。
嗨,地球,你好!
那時候還能被人們紀念傳頌的名人,恐怕已經不再是曾經的地球上的征服者了,而是那些偉大的星際 探索 者,我們現在的 歷史 偉人,能有幾個名姓被十萬年後的人類記住呢?不妨仔細想想。
我認為有幾個人的名字是永遠不會被抹殺的:
1、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這些偉大的物理學家,思想家將依舊被人們紀念 ,是他們把人類帶進科學的大門,他們奠定的理論基礎,是以後人類智能化,星際移民等一切偉大奇跡的基礎。
十萬年後,愛因斯坦依舊偉大
2、曾經的地球征服者,仍會被紀念,但卻變得渺小了 ,亞歷山大大帝更像是文明傳播者,成吉思汗像是地獄惡魔,希特勒的種族清洗和稱霸野心,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絕對不再是最慘烈和最大規模的戰爭,然而卻是以後一切世界大戰的榜樣。
3、會被記載下來的,反而是一些重大發明 ,比如計算機,人工智慧,以及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人類第一次登月也會被反復提起,當然,還有在日本爆炸的那兩顆原子彈——人類第一次使用能夠毀滅自己的核武器。這些 歷史 不會遺忘。
無論成敗,馬斯克都會成為偉大人物,他代表了人類夢想
當然,一切的前提是,十萬年後,人類還沒有被天災毀滅,還沒有被自己毀滅。如果那時候已經毀滅了,無非是重來,反正細胞不會滅亡,細胞里的基因也將再度借神奇偉大的力量,讓生命重新繁衍,哪怕再用幾百萬年,反正宇宙里時間多得是,不是嗎?
只不過,那時候誰還會記得人類呢?
說不準。起碼有兩種可能:一是人類經歷了一場浩劫,餘下的「苟延殘喘」,那麼十萬年之後的人類會將當下所有的文明奉為「神話」;二是人類文明發展沒有被打斷一直續存到十萬年之後,那麼當下人類這五六千年的文明基本可以無視。幾行字的事。
十萬年?毛澤東的詩詞有一句話,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現在的人類的 歷史 才有多少年?算上史前古文明也不過就是六七千年而已!比如紅山文化,河姆渡,新樂遺址等等……也不過就是六七千年的時間吧?中國是個文明古國,有 歷史 的記載的也就是五千年左右唄。要到10000年還要多久?還有三千多年呢!從最近三百年的變化看今後,尤其是最近這幾十年的變化上看?預測未來?完全就是未知數!今後的三百年又有幾個人能夠預測?何況是三千年呢?三千年以後是公元5000年左右吧。但是,那時候 科技 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太遙遠了!
大約九萬年前我們人類還生活在地球、 歷史 記載那時候的黑色猴種和白色猴種也是人類的一部分、據說他們會使用一種表音文字,其中白色猴種還創造過初級文明、可能我們現代人無法相信白色猴種的文明一度優於人類文明長達三百年之久。雖然現代它只是我們家常見的寵物、而黑色猴種雖然已經滅絕、但在當時總數最高可達到(當時人類)的三份之一之多!
❺ 《萬物簡史》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萬物簡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萬物簡史》讀後感1
人人都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看幾本書那怎麼行呢,於是我堅持只要有空就看書,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萬物簡史》。
這本書是一本科普書籍,剛剛翻開這本書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讀了一頁就想讀下一頁,書里化學的碰撞讓我激情澎湃;宇宙的浩大讓我無限感慨;歷史的悠久讓我穿越空間……一頁又一頁,一篇又一篇,讓我很快讀完了這本書。讀完後我反而覺得作者是我的知音,因為他解決了我一直疑惑的東西,還說出了我的吶喊,更重要的是他和我一樣都提倡四個字:保護地球。現在的地球正在日益惡化,環境不斷下降,惡劣的天氣日益增加,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自己,不光我們受到了傷害,就連許多動物也被牽連,河水不再清澈,山脈不再挺拔,就連空氣也不再新鮮。很多物種因此而消失了,就像渡渡鳥。我們只知道它是一種生活在模里西斯的不會飛的鳥,這種鳥頭腦簡單,所以很容易被欺負,但就是這種笨笨傻傻的鳥,在1693年被人類無情地殘殺掉了,從此,渡渡鳥一去不復返了。所有人不知道它長什麼樣。如果按自然滅絕比例每四年消滅一個物種,但是現在,人類造成的滅絕比例高達那個數字的12萬倍。可想而知,這些動物都成了人類進化文明的犧牲品。
雖然,我們想避免這些已沒有用,但是我們可以展望未來,去保護那些瀕危物種,保護地球我們的家園,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我們的地球也會更加美麗,所以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萬物簡史》讀後感2
在寒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萬物簡史》這本書的作者是來自英國的比爾·布萊森,他寫道作品幽默風趣,而《萬物簡史》便是其中之一。
這是在我看來最能讓人震撼到的一本科普書。
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不像一般的科普圖書帶給人們晦澀、枯燥之感。人讀來舒暢,有時忍不住要拍案叫絕。
雖然這本書介紹的是現代的科學知識,包括宇宙的結構、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狀況、核物理、相對論、生物、生命、進化、遺傳等等。而這些知識科學知識難免有抽象枯燥之處,但是作者在敘述中不時穿插著大量科學家、發明家的遺聞軼事,讓你讀起來能夠興味盎然,比如談到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公式的意義時,作者說,一個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軀中蘊含著30顆氫彈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麼釋放它」的話。
當作者在其中留下一個個問號,又在最後一個一個解答,你會發自內心的感慨:「原來如此!」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人類多麼渺小,大自然又是多麼的神奇。
《萬物簡史》讓我發現了生命的神奇,宇宙的絢爛,世界的精彩,它讓我了解了大千世界的無窮奧秘。萬物簡史大大拓展了我的事業,他引領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種種的偉大和神奇,他讓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和大自然無限的神奇充滿敬意!
《萬物簡史》讀後感3
我讀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使我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增長了許多。全書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
它介紹了從宇宙大爆炸一直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有繁多妙趣橫生的奇人趣事。對「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等人們似懂非懂的問題都做了合理解釋,讓我體會到大千世界奧妙無窮。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由北大校長許智宏教授親筆提序。在6部30章近500頁的內容里,我最喜歡閱讀第三部中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在19世紀,有些人正在搞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東西———既微小又神秘的原子。聽了這個故事,你再不會害怕死亡,因為如果某個物體死亡,原子就慢慢離開寄主,游盪四方,尋找其他原子結合,產生新物體。也就是說一條魚、一張紙等都可能是你的組成部分。但是原子到底有多少多大呢?它們大量存在,多得我們無法想像,一切物體都由原子組成,比如在一塊方糖大小的空氣中,就有4500億個原子,世界要用多少方糖才能填滿,再乘以4500億!啊!真是多得要命,原子無處不在!更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壽命至少有10的35次方年,這數字真是巨大啊!
驚奇和感嘆組成了這本科學史料,作者用英式睿智幽默與美式搞笑絕妙融合,貫穿全書,使我收獲頗多。這真不愧是一本能獲得最高榮譽的書!
《萬物簡史》讀後感4
我老爸是個書迷,書房裡放了好多書,尤其是科學方面的書最多,而且老爸沒事的時候就喜歡講給我聽,在爸爸的熏陶下我也成了小書迷,看好多科學方面的書,不過我還是最愛圖書館里看到的那本《萬物簡史》。
星期天,我上完興趣班之後,媽媽又帶我去圖書館看書。我徑直的走到科學類書架找我愛看的書籍,一本一本的看著,突然,我看到一本封面特別的書,我迫不及待把它從書架上拿下來,此書名為《萬物簡史》,當時我的心裡揣測到,難道這本書說的是世間萬物是怎麼來的嗎?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我打開書的目錄:浩瀚的宇宙、地球的大小、生命的本身……這些標題瞬間映入我的眼簾。我的小心臟「寶寶」也跟著跳起了歡快的舞蹈。我暗自慶幸,因為這就是我要找的書。
我靜靜地的坐下看起了《萬物簡史》,看著看著我不知不覺就沉浸於書中的知識海洋里,書中對宇宙哲學、古生物學、生命科學、人類學等都有非常詳細的描述,還配有精美的插圖。我是個二年級學生,雖然書中有些知識我不能理解,但我也從中學到到了一些知識如:世界是怎麼從無到有,又是怎麼產生了我們人類,從冥王星到三葉蟲,從臭氧到地震,從DNA到恐龍,從天氣到海洋,無所不包,無所不談,它就是包羅萬象的一本好書。
《萬物簡史》中的知識開闊了我的眼界,活躍了我的思維,改變了我的性格,更讓我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學們!讓我們一同來閱讀,尋找閱讀給我們帶來的樂趣吧!
《萬物簡史》讀後感5
昨晚深夜,小濤很興奮的給我推薦了一本好書,那就是比爾?布萊森著作的《萬物簡史》。一看名字我就喜歡,好的科普讀物完全可以當作哲學書來讀。就像霍金著名的《時間簡史》,在這方面的造詣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
趕緊登陸當當網站,搜索到這本書,看到她的內容簡介的時候,購買的慾望立即高漲,當當是這樣推介《萬物簡史》的:「本書在講述科學的奇跡與成就的同時,還浸潤著濃郁的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全書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對『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這一千古命題做了極為精當的闡釋,每一個人在閱讀此書之後,都會對生命、對人生、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全新的感悟。一個美國小讀者的
父親說,讀過《萬物簡史》之後,他對死亡不再感到恐懼……作者認為,這是一本書所能獲得的最高評價。」
評價如此之高,實在是讓我心癢難搔。下了訂單,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送到,經驗告訴我最快也要兩天時間,那麼周末我就可以仔細閱讀了。求知,一直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之一。失去了求知慾,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心,簡直是難以想像的損失。
曾經反覆閱讀霍金的《時間簡史》,他睿智的思想,平易的語言,讓人一看著迷,他所展現的世界,充滿思考與未知,發人深省。我是一個喜歡幻想的人,科幻一向是我的最愛,期待著有生之年,能通過蟲洞做時間旅行,無疑是今生最刺激的事情。後來又看他的《果殼中的宇宙》,裡面有許多玄妙高深的思想,超弦理論,膜世界等等,充滿了奇妙的幻彩,不過說實話,物理不是很好的人確實很難理解,雖然霍金已經盡量寫的平易並圖文並茂了。
《萬物簡史》又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精彩呢?作者比爾是個著名的旅遊家,相信他獨特的'視角會給我們帶來別樣的驚喜。
《萬物簡史》讀後感6
這個暑假,我讀了有關萬物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影人入勝的書——《萬物簡史》
這本書講述了許多的事物,它的發展歷程。其中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神奇的原子」,院子非常非常小,它是沒有生命的。但是,他又能組成世間萬物(包括:人,動物,植物,石頭,土,化學元素··)原子是不會消失的,當人死了之後,人身上的原子會組成另外的事物。可能是一棵草,一塊石頭,一隻貓,或者是另一個人身上的一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時空中,所有事物都是長久的,不是的,永恆的··
這本書還講述了科學家們的奇聞異事:達爾文為蚯蚓彈琴;牛頓將一根針的眼縫插X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再大雷雨天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實驗,
竟然到失去知覺的地步;卡爾·威爾海姆·舍勒習慣親自「品嘗」一下發現的化學元素,最後死於:汞中毒」 ;愛因斯坦在還是專利局三級審查員時,發表了幾篇足以改變歷史的論文,但卻沒有一位物理嘗家去重視他,原因是因為他們不重視專利局發表的東酉,於是,愛因斯坦就遭到後來在申請大學講師,中學教員的拒絕。
《萬物簡史》這本書深深的吸引著我。寥闊的空宇,新時代的黎朋,處境危險的行星,人類的進化史……這本書講述了許多我不知道卻十分有趣的逗物,我覺得這是一本十分有用,讓我們學習科學的好書,值得我們去讀。
《萬物簡史》讀後感7
四年級上學期末的時候,我發現了一本好書。書的名字叫《萬物簡史》,它是由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撰寫的。一經出版就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連續十周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最前列。
這本書寫的很精彩,它分六個部分,分別描寫了,寥廓的空宇、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路。從這些章節中我不但知道了宇宙的形成,還知道了質子有多少。其實質子是原子極其微小的組成部分,而原子本身當然也小不可言。質子小到什麼程度呢?像字母「i」上的點這樣大小的一滴墨水,就可以擁有約莫5000億個質子,說得更確切一點,要比組成1.5萬年的秒數還多。因此,起碼可以說,質子是極其微小的。你看質子是不是非常的小,小的都不能形容。
我還非常喜歡第六部分,「通向我們的路」之中的冰河時代。書中描寫了1816年那個可怕的災難的一年。僅僅是因為全球氣溫下降了不足1攝氏度,1816的愛爾蘭的春天停止了她的腳步,夏天也不再溫暖,飢荒及斑疹傷寒的流行致使65000人死亡。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那年被人們稱為「19世紀凍死年」。霜凍一直持續到6月,種到地里的種子根本不會發芽。由於缺少飼料,牲畜大量死亡,或者被提前宰殺。科學家們從中了解到了,地球上大自然的恆溫系統是如此的脆弱。我也知道了,我們應該愛護地球,保護環境,讓地球更適合我們生存,不再發生象1816年那樣的災難。我想如果由於我們不愛護環境,而使地球變暖,打破了大自然的恆溫的話,那麼我們所遭受的災害遠遠要超過1816年的那次。
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特別是那些喜歡探索科學奧秘的人,請你們也來讀一讀吧!
《萬物簡史》讀後感8
最近,我讀了一本簡介事物來源和發展的科普讀物——《萬物簡史》,使我了解到許多科普知識以及一些我以前從不注意的事情來源,還彌補了一些我了解不夠的知識。
《萬物簡史》分為科技、政治外交、經濟、軍事、醫學、交通、歷法、服飾、文化、體育、藝術、節日習俗、郵政通訊、地理地名、生活用品、飲食16個部分,講述了300多個事物的歷史。配插了400多幅包括實物和歷史照片在內的精美圖片,並通過簡潔舒朗的版式設計將圖片和文字有機結合,營造一個個具象的場景,使我獲得直觀的閱讀效果。
《萬物簡史》所寫的每一種事物的簡史從內容到形式都獨具特色,讓我零距離感受、觸摸真實而生動的歷史,使我在輕松獲取知識的同時,走進更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想像空間,獲得愉悅的審美感受。《萬物簡史》可以從任意一頁讀起,也可以在任意一頁放下。它不僅給我許多全新的知識,而且會讓我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大千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歷史,每一個事物的歷史或蘊含著重要的知識,或揭示著一種道理,或伴隨著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通過閱讀這些歷史,它所蘊含的知識、所揭示的道理、所伴隨的故事豐富了我的知識結構,向我展示出一個全新的世界。了解這些歷史,對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產生許多益處。它們豐富了我的知識結構,引發我思考和行動,使我對所處的世界產生新的認識。讓我了解到許多重大發明或發現的背後有著許多艱辛和努力。事物的發展和完善是靠著許多人努力奮斗來完成的。只有靠堅忍不拔的工作才有可能成功。
這個世紀將是我們的時代,同時也是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要靠我們的努力去譜寫新的歷史。我們將發明創作更多更好的事物。
《萬物簡史》讀後感9
最近,我讀了有關萬物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萬物簡史》,作者是比爾。布萊森(一位美國著名旅遊文學家)。雖然呢,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但是呢,它已經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寥闊的空宇、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人類進化史……一個個標題都是那麼的吸引人……
科學家們的奇聞異事: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卡爾。威爾海姆。舍勒習慣親自「品嘗」一下發現的化學元素,最後死於「汞中毒」;愛因斯坦在還是一個專利局三級審查員時,發表了幾篇足以改變歷史的論文,但是卻沒有一個物理學家去重視他,原因是因為他們不重視專利局職員發表的東西。於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就遭到後來在申請大學講師、中學教員時的拒絕!
神奇的原子:原子非常非常非常的小,它是沒有生命的,但,它又是組成世間萬物的物質(包括人、動物、植物、石頭、土、化學元素……)。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時空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死的。
原子是不會消失的,只要它出現過,就不會消失。當你死亡之後,你身上的原子有趣組成另外的事物。可能是一棵草的、一塊石頭、一隻貓、或是一個人的一部分……所以說,你的身上可能有一些莎士比亞的原子、愛因斯坦的原子,或是一隻貓的原子……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時空中,所有的東西都是長久的、不死的、永恆的……
太有趣了!太奇妙了!你還想知道更多的嗎?那就去看這本書吧!記住——《萬物簡史》。
《萬物簡史》讀後感10
《萬物簡史》講述了宇宙中的許多秘密,從微小的粒子、原子的組成到生命的來源;從伽利略發明的單筒望遠鏡到現代化大型哈勃天文望遠鏡;從小小的單細胞到豐富多彩的動植物;它從物理、化學、天文、地理、數學等幾個方面解釋了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就像一個百變魔盒。原子、粒子的組成、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這些紛繁復雜的科學概念通過科學家的講述變成了非常有趣的東西。
其中,我最喜歡生命這一節。生命是由無數個沒有生命的原子集結在一起而成的,如果用鑷子(當然很小)鉗出身上的原子,人其實也就是一堆原子塵土。而且,只要是一個生命,就都是運氣好得不得了:你每一個祖先都沒有被燒死,被壓死,被累死,被餓死,都能成功地找到對象、生兒育女,在每一個你的祖先身上都有一段傳奇的經歷並最終產生了——你。每一個生命,都是來之不易的,而且,只要原子的排列出現了一點點的差錯,哪怕是最細微的,你現在也許就是啃食岩石表面的海藻,或是像海象那樣懶洋洋地趴在岩石上曬太陽,或是在海面上噴一口氣,然後鑽到海底十八米的深處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既然生命是如此不易,我們當然要利用好自己的一生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幫助社會進步,「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
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很多鮮為人知的秘密正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追求,而那些答案和剩下的未被人發現的秘密,還藏在那黑洞洞的宇宙深處中,人類目前已知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想要得到那些藏在更深處的秘密,只有讓我們一起去學習,去探索。
《萬物簡史》讀後感11
一本正經的說《萬物簡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視野,它引領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進程,它使我感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種種偉大和神奇,它讓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滿敬意。
《萬物簡史》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年的時間里,雖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和滅頂之災,但是卻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她的光輝史不得不使我從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書的最後寫道:「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寓意的話,那就是我們來到地球上,實在是十分的幸運——這里的我們「我們」,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宇宙中,獲得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個奇跡。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運氣。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個存在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這樣一種技巧,我們才剛剛開始懂得。」
《萬物簡史》讓我重新認真的思索起「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的千古命題,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們」,「我們」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將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回顧四十多億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堅持這條信念。」
「一個星球,一次試驗」。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人類,應當自求多福,好自為之。作文
《萬物簡史》讀後感12
近些天里,我讀完了一本名為《萬物簡史》的書。作家自稱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
作家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頁任何一行任何一個字開始把你吸引的書,看著一本書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去與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巨匠一起遨遊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秘。
那些沉迷於科學的科學家們做過的事情,幾乎是人類做不到的: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發現第一批陸地動物魚甲龍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學家賈維克居然數錯了手指、腳趾的數量,還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讓別人看這些人中,最讓我驚訝的就是卡文迪許的那件事了,他不惜自己的投入到科學當中,還有牛頓、富蘭克林他們,都是用自己來做實驗,這點讓我非常敬佩。
其實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它能告訴我關於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並不像其他的科普書那樣死板,他十分有趣,吸引著你繼續讀下去。
最後我要說,《萬物簡史》是,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
《萬物簡史》讀後感13
最近讀了一本著名的科普書——《萬物簡史》,作者是美國的比爾·布萊森。
這本書講述了宇宙的許多奧密,從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點到無限大的宇宙;從無數的元素構成我們的太陽系;從無數岩石構成我們的地球;從地球的誕生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一切都無比的神秘,無比的復雜,但這本書卻從天文、地理、數學、化學、物理等多個方面來講述這些事物,使它們成為有趣的知識。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二部——地球的大小,講述了很多的科學家不畏艱辛、不斷的對地球進行研究,這是人類的好奇心理造成的。諾伍德為了測量地球1度經線的長度歷時兩年走了330多公里;布格和孔米納花了10年的時間證明了地球赤道略鼓,兩極稍扁;馬斯基林為了測量山的重量花了四個月的時間不斷的計算;瑪麗·安寧為了挖一塊蛇勁龍化石花了10年時間。
多虧第一代原子科學家的獻身精神和不畏高度危險的工作,現在的我們才越來越清楚,地球是古老的。
通過閱讀,我懂得了地球的形成;懂得了地球的周長;懂得了地球的質量;懂得了地球的年齡;懂得了地球的結構,而這一切,都是科學家們通過不斷的努力得來的!
生命!地球!宇宙!很多的知識都被作者用清晰的筆法匯集到此書。通過這本書,我發現了科學的有趣,我了解了宇宙,了解了地球,了解了生命,了解了萬物!越了解生命,我越覺得生命的不易,越了解地球,我越覺得地球的珍貴,正因為科學家們的努力,我才能懂得那麼多的知識。
事物的發展和完善是靠著許多人努力奮斗來完成的,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要努力學習科技知識,發明創造更多更好的事物!
《萬物簡史》讀後感14
《萬物簡史》是一部有關於人類科學發展史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科普名著,作者比爾布萊森用清晰明了,風趣幽默的筆法,講述了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故事。全書分為六大部分:浩瀚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道路。
就像《出版商周刊》說的,閱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它的故事像磁鐵一樣的吸引著我,讓我去了解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科學家,說實話,我從沒有讀過這么科學,這么生動,這么令人嘆為觀止,真正能學到科普知識的書。
布萊森把枯燥的科學趣味化,把一個個科學家的逸聞趣事,巧妙的「縫合」在知識板塊里。這樣一來,不僅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居里夫人,門捷列夫,哈雷等科學巨匠都變得那麼鮮活可愛,平易可親,而且通過一連串的故事會明白許多深奧的科學道理。比如:門捷列夫「從北美洲的單人紙牌游戲中獲得靈感。在那種牌里,紙牌按花色排成橫行,按點球排成縱列」,這個故事使我們悟出化學元素周期表的真諦。又如:「貝克勒爾不慎把一包鈾鹽忘在抽屜里的一塊被包著的感光板上。過了一段時間當他取出感光板,吃驚地發現鈾鹽在上面燒出了印子,就好像感光板曝了光,原來鈾鹽釋放了某種射線」,這個故事不僅說明了放射性元素的發現經過,而且生動地說明了放射性放射線的特點——不可見卻有著很強的穿透力。
讀完《萬物簡史》你會感覺布萊森是一位真正的「博」士:從冥王星到三葉蟲,從臭氧到地震,從DNA到恐龍,從天氣到海洋,無所不包,無所不談,容萬物滄桑於書中。讀完書中的廣博知識會使我們眼界開闊,思維活躍,也使我們曉古通今,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你喜歡這樣的書嗎?
《萬物簡史》讀後感15
嘿,想知道我們生活的地球的重量嗎?想知道地球的年齡嗎?其實,我以前也不知道,但是,自從我看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以後,我就通通都知道了。
《萬物簡史》告訴我們:1774年,內維爾·馬斯基林決定利用艾薩克·牛頓關於以引力來測定地球質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測量法,這需要爬很多的山,馬斯基林和數學家查爾斯·赫頓一起爬上了蘇格蘭的斯希哈林山。赫頓在作計算的同時發明了高線,他宣布,地球的重量是將近5000萬億噸。1793年約翰·米歇爾留下一種儀器的圖樣,這台儀器將精確地測定地球的質量。1797年,享利·卡文迪許用米歇爾的儀器得出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他的結果跟目前最准確的估計數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地球的年齡。其實,地球是在不斷隆起的,赫頓還推測,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創造了新的岩石和新的大陸,頂起了山脈。赫頓的現論中特別指出,形成地球的過程需要很我時間。還要再過100年左右的時間,科學界才能著手解決地球年齡的問題,赫頓很有才能,率領大家開創一門新科學——地質學。
大家看到了吧,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多少知識,不僅我有講的這些,還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有句名言說得好啊,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啊,它就是一個不會說話的「萬能博士」,還有什麼是「萬能博士」不能解決的呢?
❻ 生命自然簡史是誰寫的
《生命簡史》的作者是理查德·福提,劍橋大學教授,英圈皇家學會會員,英閉自然歷史博物館資深占生物學專家,同時也是一位多產的科普作家。
1993年,福提的著作《隱藏的風景》獲得世界自然圖書獎;1998年,《生命簡史》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為自然科學圖書所設的羅納普朗克獎;2003年,因禍提在科普著作方面的成就,而獲得劉易斯·托馬斯獎;2006年,因他在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方面的卓越貢獻而獲得邁覓爾·法拉第獎。
內容簡介
生命已經演進了40億年,而人類不過數百萬年,在生命進化的歷史時鍾上,我們不過佔有數分鍾的光陰。對於過去,人類卻知之甚少——盡管我們的生命深處,在DNA內核裡面,承繼著過去一個個生命的隱秘信息,雖然它們早已不再存在,成為歷史。
福提教授在這部煌煌巨著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生命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的宏大進化歷程。或者,這將使我們人類能夠喚起內心深處對過去的記憶,追緬它,並更堅定地走向未來。
❼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3000字
【篇一:萬物簡史讀後感】
《萬物簡史》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作者比爾?布萊森把19~21世紀的科學發展進程記錄了下來,讓人們明白科學家以前的猜想和創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幾番不同的模樣描述了一遍。全書分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路。
正像《出版商周刊》說,閱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讓我了解了愛因斯坦、牛頓、弗里茨?茲威基等科學家。知道原子、鉛、細菌的組成、形成部分。可以說是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有些內容讓我非常地震驚,原來自己有那麼多知識不知道。宇宙一開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後來,經過不斷爆炸而引發了巨大的膨脹而變成了原來的幾千萬億倍。科學家提出,宇宙也應該有好幾個,我們所住的只是其中一個,世界應該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認為鉛不據有毒性,生理學家找了幾個志願者來做人體試驗,幾個月後來醫院復查,身體並沒有發現異常,那時他們根本不知道,鉛在人的血液和骨頭里!一旦把許多鉛都吸到體內去了,就很難將毒取出來。每天,我坐在床上看報紙,報紙里的鉛到了床上,夜晚還要睡覺,鉛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後再也不能在床上看報紙,;人去世後,人體內有一部分的原子會跑出來,到另外人的體內,有可能你身上還有牛頓的原子呢!
其實,我喜歡《萬物簡史》的理由很簡單,它的奧秘和知識包羅萬象,就像飲不完的水,讓我不顧一切地去飲用它,使人回味無窮。
【篇二:《萬物簡史》讀後感】
《萬物簡史》以簡短的文字、生動的圖畫描述了世間萬物如何演變而來,並揭示了許多科學理論。
作者是一位英國人,他從小就喜歡科學讀物。每當讀了以後,總是問:「他們是怎麼知道的?」這本書恰恰回答了自己思考的問題。當前,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所講的科學理論,由於許多高深的專業術語,學生們並不完全理解,而他以淺顯的文字加以闡述,則更容易被我們接受。
書中講到的「萬有引力」,雖然我很早便聽說牛頓的這個著名理論,但並不完全理解它的意思,但是,讀完了關於它的敘述,才徹底明白了它的含義。作者這樣寫道:也許你正在看電視,這時,你吸引著電視機,電視機也正吸引著你;你吸引著椅子,椅子也吸引著你;桌子和天花板也相互吸引著。世間萬物都有引力,物體越大,引力就越大,有時你感覺不到,只是引力太小的緣故。
經過這樣的解釋,我也就懂了「萬有引力」地道理。所以,這本書是我讀過的科學類書籍最好看、最有價值的一本書。閱讀這本書,真正使我了解了宇宙的一切奧秘。
【篇三:萬物簡史讀後感作文】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作者以一種區別於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萬物簡史》是一有關於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書,其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
比爾。布萊森是世界知名旅遊文學家,1951年出生於美國艾奧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遊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乏味的知識在他信手拈來。
布萊森曾在英國居住20年之久,在20年中他無時無地不在學習英國的人文風貌,從而使在《萬物簡史》中英國式的幽默和美國式的搞笑同時出現,佩服的是不僅兩者之間沒有任何沖突還很好地融合了起來
在書中不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
在書中的有一節介紹了細菌世界,當你安然入睡時,你會不會感到一絲不適?其實在你的床上還住著超過200萬的蟎蟲,它們以吞吃你的頭皮屑為食,聽起來很恐怖吧!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人類多麼渺小,大自然的神奇。
可總是有人不服從大自然的安排,試圖逆轉大自然,可結果呢?不用說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與大自然對抗的結果自然是滅亡。
作者曾經不止一次說過地球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定的時代,當它從星雲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後的滅亡,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鍾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們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總而言之這本書囊括了眾多領域,可以使我們的知識累積有一個質的飛躍。
當我真正放下這本書時我發現世界不再沉悶了,因為我通過《萬物簡史》這扇窗戶了解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精綵帶我們去發現!
正因為有無數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著看這篇文章的你。
【篇四:《萬物簡史》讀後感】
我讀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使我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增長了許多。全書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
它介紹了從宇宙大爆炸一直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有繁多妙趣橫生的奇人趣事。對「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等人們似懂非懂的問題都做了合理解釋,讓我體會到大千世界奧妙無窮。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由北大校長許智宏教授親筆提序。在6部30章近500頁的內容里,我最喜歡閱讀第三部中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在19世紀,有些人正在搞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東西——-既微小又神秘的原子。聽了這個故事,你再不會害怕死亡,因為如果某個物體死亡,原子就慢慢離開寄主,游盪四方,尋找其他原子結合,產生新物體。也就是說一條魚、一張紙等都可能是你的組成部分。但是原子到底有多少多大呢?它們大量存在,多得我們無法想像,一切物體都由原子組成,比如在一塊方糖大小的空氣中,就有4500億個原子,世界要用多少方糖才能填滿,再乘以4500億!啊!真是多得要命,原子無處不在!更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壽命至少有10的35次方年,這數字真是巨大啊!
驚奇和感嘆組成了這本科學史料,作者用英式睿智幽默與美式搞笑絕妙融合,貫穿全書,使我收獲頗多。這真不愧是一本能獲得最高榮譽的書!
【篇五:萬物簡史讀後感】
小時候,我用稚嫩而充滿好奇心的雙眸去看大千世界的萬物,可我並不知道,萬物也可以有歷史,不知道宇宙也可以立傳。我只能用膚淺的目光去看待萬物。但是,《萬物簡史》卻讓我擺脫那扇世俗的門,讓我在浩瀚無邊的科學帝國里去領悟他們。
回溯到書中,你知道這些奇怪驚人的科學異事嗎?例如:宇宙起源於一個要用顯微鏡才看的到的奇點;全球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變得更加寒冷;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你閱讀了這一系列的奇聞怪事肯定會感到大吃一驚,而我也感到不可思議。這本書的作者就用妙趣橫生的筆觸寫了這本書,更是清晰明了地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故事一一道來。更讓我佩服的是,這些繁瑣的事變的個個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你知道生命的起源嗎?我自想生命應該是在某一時刻,某一地方蹦出來的吧!而書中所述:時間已經證明,事情跟本不是我想的那麼簡單。在賦予我們生命的化學物質里,沒有什麼非常奇特的物質,要是你想製造另一個有生命的的物體,無論是一顆青菜,一條魚,甚至是一個人,你其實只需要四種元素:碳、氮、氧和氫,加上少量幾種背的東西,主要是硫、磷、鈣、鐵。把30多種這類的混合物放在一起,形成糖、酸和其他基本化合物,你就可以製造任何有生命的東西。也許,可能正因所此,在你的手中誕生一個新的生命。但是,這一切來說,生命始終是不可思議的,令人滿意的,甚至是奇跡般的發生。
其實,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感到我們很幸運。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太陽較為安穩的的年代。當太陽從星雲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後到滅亡為止。從中,這一過程足足要經過100億年。而我們正好生活在太陽較少動的時段——紅巨星,同時紅巨星他有大量的物質讓它在每秒大約400萬噸的超速度發揮,從而用來維持地球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
就如書中介紹,每一個人閱讀此書以後,都會對生命,對人生,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新的感悟,而我一樣,也許在浩瀚的宇宙心空中,生命可能是那麼脆弱,每一秒可能就會有新的生命誕生,每一秒都有一個生命的結束。而《萬物簡史》這扇科學帝國的大門帶我領略了生命的精彩,生命多災多難的進程,也許還能讓我明白科學的真諦。正因為這樣,我對「死亡」這個可拍的字眼不在感到可怕!回憶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都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我非常贊同美國《紐約時報》說的一句話:「《萬物簡史》似乎註定要成為一部現代科普著作的經典!」
《萬物簡史》,終將成為科學領域的一塊珍寶!
【篇六:《萬物簡史》讀後感】
讀完厚厚的一本《萬物簡史》,我感到意猶未荊這真是一本最打動人的科普書。
作者比爾·布萊森自稱這本書是「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頁任何一行任何一個字開始把你吸引的書,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與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巨匠一起遨遊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秘。在這本書里,作者不是在陳列知識,而是用滿腔熱情把知識做成工藝品,讓人讀來舒暢,有時忍不住要拍案叫絕。
書中回溯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與奇妙的時刻,引用了近年來發現的最新科學史料,幾乎每一個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驚人:宇宙起源於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變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坦博士拉火山噴發,噴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於科學的科學家們也是千奇百怪: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發現第一批陸地動物魚甲龍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學家賈維克居然數錯了手指、腳趾的數量,還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讓別人看……
這本書的語言風趣幽默,在讀到描寫哈雷這位科學家的文字時,我一下子笑出了聲。其實,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制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鍾的發明人。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還天真地寫過關於毒品的效果的文章。他發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他惟一沒有干過的事就是發現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後。」
雖然已經讀過很多的科普書,但我要說,《萬物簡史》是到目前為止,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
【篇七:《萬物簡史》讀後感】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作者以一種區別於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萬物簡史》是一有關於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書,其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
比爾。布萊森是世界知名旅遊文學家,1951年出生於美國艾奧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遊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乏味的知識在他信手拈來。
布萊森曾在英國居住20年之久,在20年中他無時無地不在學習英國的人文風貌,從而使在《萬物簡史》中英國式的幽默和美國式的搞笑同時出現,佩服的是不僅兩者之間沒有任何沖突還很好地融合了起來
在書中不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
在書中的有一節介紹了細菌世界,當你安然入睡時,你會不會感到一絲不適?其實在你的床上還住著超過200萬的蟎蟲,它們以吞吃你的頭皮屑為食,聽起來很恐怖吧!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人類多麼渺小,大自然的神奇。
可總是有人不服從大自然的安排,試圖逆轉大自然,可結果呢?不用說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與大自然對抗的結果自然是滅亡。
作者曾經不止一次說過地球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定的時代,當它從星雲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後的滅亡,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鍾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們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總而言之這本書囊括了眾多領域,可以使我們的知識累積有一個質的飛躍。
當我真正放下這本書時我發現世界不再沉悶了,因為我通過《萬物簡史》這扇窗戶了解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精綵帶我們去發現!
正因為有無數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著看這篇文章的你。
【篇八:萬物簡史讀後感】
讀完厚厚的一本《萬物簡史》,我感到意猶未荊這真是一本最打動人的科普書。
作者比爾·布萊森自稱這本書是「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頁任何一行任何一個字開始把你吸引的書,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與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巨匠一起遨遊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秘。在這本書里,作者不是在陳列知識,而是用滿腔熱情把知識做成工藝品,讓人讀來舒暢,有時忍不住要拍案叫絕。
書中回溯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與奇妙的時刻,引用了近年來發現的最新科學史料,幾乎每一個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驚人:宇宙起源於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變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坦博士拉火山噴發,噴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於科學的科學家們也是千奇百怪: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發現第一批陸地動物魚甲龍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學家賈維克居然數錯了手指、腳趾的數量,還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讓別人看……
這本書的語言風趣幽默,在讀到描寫哈雷這位科學家的文字時,我一下子笑出了聲。其實,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制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鍾的發明人。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還天真地寫過關於毒品的效果的文章。他發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他惟一沒有干過的事就是發現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後。」
類似的幽默有的時候近乎調皮(這種表達方式語文老師可不怎麼喜歡),也許正是在這樣一支筆下,才有如此生動立體的一個個科學巨人款款走來,一幅幅科學的圖景才如此瑰麗而妙不可言。
其實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它能告訴我關於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拋開所謂的科學體系的劃分甚至拋開科學這個概念大一統的說事兒,它還講了很多科學家的趣事兒,他更加激發了我熱愛科學的熱情,讓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更加濃厚。
雖然已經讀過很多的科普書,但我要說,《萬物簡史》是到目前為止,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作文
【篇九:《萬物簡史》讀後感】
《萬物簡史》這樣的書名,在西方有著非常古老的傳統。古代和中世紀的許多著作,都喜歡從「天地開辟」時談起,一直談到那時的當下,搞得象一部網路全書。如果僅僅從形式上與那些古代著作相比,本書也可以視為一部關於現代科學的通俗網路全書。
本來是介紹現代的科學知識,包括宇宙的結構、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狀況、核物理、相對論、生物、生命、進化、遺傳等等。科學知識難免有抽象枯燥之處,但是作者在敘述中不時穿插著大量科學家、發明家的遺聞軼事,讓你讀起來能夠興味盎然。有什麼辦法呢?人們就是更願意讀遺聞軼事而不是讀科學定律。
這本書談不上精深,讀過之後也就是可以對現代科學有個大概的了解,也不見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學概念,但可以給你提供許多與科學有關的談資,讓你看起來象是對科學相當了解的樣子。也許正是這一點吸引了讀者吧。這樣看來,本書將書名取作《萬物簡史》,其實實在有點誇大其詞。
不過話又要說回來,作者在敘述那些科學概念時,確實能夠做到簡潔明快,讓人能夠比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細究起來也許不甚准確,但確實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談到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公式的意義時,作者說,一個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軀中蘊含著30顆氫彈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麼釋放它」的話。
書中那些科學家的遺聞軼事,有時相當誇張(當然也有價值),比如說著名的埃德溫·哈勃「是個頑固不化的說謊大王」、「英俊到了不適當的程度」,而達爾文的父親因為達爾文學習成績平平憤怒責備他「什麼都不掛在心上,你將丟你自己和整個家族的臉」之類。以前我們國內的普及讀物習慣於將科學家描繪成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們道德高尚,作風正派,一心為人類的福祉而奉獻。而讀讀這本《萬物簡史》,你就會深感「科學家也是人」這句話是多麼實在了。
這就是《萬物簡史》,一本既是關於科學知識的有一點系統性的普及讀物,同時又可以說是一本頗具人文關懷的現代科學史著作。
【篇十:《萬物簡史》讀後感】
《萬物簡史》第三部:「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讀後感
說起來也許我和這本書有緣吧,在我有幸翻開它的書頁之前,就已經三次在互聯網上見過它的大名。印象最深的,是說看過這本書的人,對死亡不再感到恐懼。因此我對它來了興趣,這也是我第一次認真地閱讀一本書的簡介、作者譯者、序言、目錄、引言。哦,幸運的是,這些在我看來並不怎麼有用的東西,在這本書里顯得尤為生動。以下我摘錄引言中的一段話:
『因此,在過去38億年的不同時期里,你先是討厭氧氣,後又酷愛氧氣,長過鰭、肢和漂亮的翅膀,生過蛋,用叉子般的舌頭舔過空氣,曾經長得油光光、毛茸茸,住過地下,住過樹上,曾經大得像麋鹿,小的像老鼠,以及超過100萬種別的東西。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演變步驟,只要發生哪怕最細微的一點偏差,你現在也許就會在舔食長在洞壁上的藻類,或者像海象那樣懶洋洋地躺在哪個卵石海灘上,或者用你頭頂的鼻孔吐出空氣,然後鑽到18米的深處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
乍看一下,好像是在貶低人類一樣(至少我有過這種感覺,但我不介意),但是這段話確實形象的描述了生物的進化史,或者說是組成細胞的原子的一生。就像書里說的,也許我身上的某一粒原子,在它那綿長的生命中,曾經是秦始皇龍袍的組成部分也說不定。
因為這本書的每一部分都引人三思,而且我目前也沒有把它看完,所以,我就只寫了書的第三部:一個新時代的黎明的讀後感。
事實上,現在我已經看到了這本書的第五部,但我發誓在我看過的章節中,我還記得最多的東西是出自第三部。這並不是說別的章節不好,而是說明了人的記憶力有限。我想,第三部帶給我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比如說,如果你想在一滴水中用肉眼看清一隻草履蟲,那麼你需要把這滴水的直徑放大到12米,如果你想看到同一滴水裡的一個原子,那你則需要把水滴的直徑放大到24公里寬。
比如說,一個原子的壽命有十的三十五次冪年,或者還要多,所以你的一部分極有可能比地球還要古老。
比如說,一個原子中真正有很大的密度的是它那小的可憐的原子核,而如果沒有原子核外面的電荷的話,你可以從牆上穿過去,所以與其說你是坐在板凳上,不如說你是因為電荷之間的排斥而與板凳保持很小的距離浮在板凳上。也許你看不懂,那麼你可以去看看《萬物簡史》。
還比如說,人的指甲一生大約只長兩米,當然這不是主要內容。
再比如說,不管空調還是冰箱還是什麼其他的一些常用物品都在向空中散出一種叫含氯氟烴的物質,這種東西增加溫室效應的本事,要比二氧化碳強上10000倍左右。
其實這些都不是感受,看了這本書後真正讓我感受到的,總的來說可以總結成幾點:
1、世界真奇妙。
2、人類為了追求永遠也追求不完的真理做出了極大的付出,這種精神難能可貴。
3、穿插在文章大的支架中的,人類的無知、傲慢、狂妄、自私、貪婪,以及人類的善良、認真……
但總的來說,我的感受就是:世界真奇妙。
中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只用五個字,便可以代替我心中的無限震撼與感悟,所以我覺得我已不用再多說什麼了。
最主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感到——好好笑哇哈哈!真的是在趣味里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