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山東歷史

山東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08:44:24

❶ 山東名稱的歷史由來

山東作為地區名稱,歷史上出現很早,而且變化很大。春秋時期,晉國居太行山以西,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時晉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晉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戰國、秦、漢時期則是指崤函以東地區。因為秦在關中,故稱崤函以東六國(楚、齊、韓、魏、趙、燕)為山東六國,或雲關東六國。此時山東與關東意義相同。如《管子》書就有「楚為山東之強國」語。漢初賈誼的《過秦論》多次用山東提法,如說「秦並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又有「山東之國」、「山東豪俊」、「山東大擾」等說,皆指崤函以東地區。故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卷一說:「山東之稱,古或指關東言,或指太行山以東言,不專指今山東也。」

秦漢一統之後,關中與山東(或關東)在政治上的對立沮失,山東的含義也發和了變化,出現廣、狹兩義。廣義的山東是沿襲戰國時的舊概念,狹義的有專指齊魯地區的意義了。《史記·酷吏列傳》載:御史大夫齊地菑川國薛(今山東壽光南)人公孫弘說:「臣居山東為小吏(薛邑獄吏)時,寧成為濟南都尉。」又《史記·儒林傳》:伏生「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齊魯之有山東之稱,當濫觴於此。至於山東成為行政區劃,是又經歷了數百年演變過程的。

❷ 山東歷史故事

山東民間傳說中的秦瓊

回馬泉
在濟南,還有一個關於秦瓊的古老傳說:話說當年秦瓊在歷城縣衙當捕快的時候,有一次手持雙鐧騎著高頭大馬追趕賊人,在與賊人交戰中,秦瓊所騎的戰馬猛一回頭,由於蹄力過猛,馬蹄落處出現了泉眼,一泓清泉從地下汩汩冒出。濟南人為了紀念他,就將這處泉池取名為「回馬泉」。也許是源於這一神奇的傳說,人們在2004年4月重新評定濟南新「七十二泉」時,將位於五龍潭東南20米處的回馬泉列為第37泉。老濟南們說,現在泉底長滿了綠苔,而想當年秦瓊坐騎留下的蹄印之處,則呈現出淺黃色沙土,沙礫深處會溢出串串泉珠來呢。

大禹伏龍

傳說在大禹治水的時候,歷山腳下是一片汪洋。水底有條惡龍作怪,禹將濟、濼二水疏通,洪水排盡,孽龍無處藏身,躍身向東竄去。大禹緊追不舍,惡龍鑽進城東山上的石洞,禹上前擒捉,那龍長嘯一聲,破山而出。大禹追至山澗(即今日回龍洞,在漿水泉風景區),終於制服孽龍。那龍穿越時出現的洞,後人便稱為龍洞。那座山也因此得名龍洞山,又叫禹登山。山下那條幽深的澗溝,被稱為「藏龍澗」。

寺沉成湖

古代,濟南有個大明國寺。寺內殿宇飛閣,雄峙亭立;經聲佛號,暮鼓晨鍾。然而寺內和尚卻不守教規,經常姦淫良家女子。傳說有一姑娘,很有孝心,她母親有病,她便天天向大明國寺方向燒香祈禱。一月之後,母親病癒。姑娘便去大明國寺還願。寺內和尚見她姿色甚美,便於夜晚把她搶入寺內。姑娘的哥哥聞知躍馬挺刀,追蹤而去,突然,一聲炸雷,天塌地陷,大明國寺沉入地下,此處成了湖泊,就是現在的大明湖。哥哥救出妹妹,在湖邊種藕捕魚,侍養老母。那些和尚便成了湖裡的蛤蟆,只會鼓肚皮,卻永遠叫不出聲來……

井中鎖蛟

濟南城內有一舜泉和一口舜井。舜泉在原南門里偏西舜廟里;舜井在原南門里向北「舜井街」路西牆下邊。據古老傳說,濟南發大水後,不知是哪位仙人(大禹或呂洞賓),把發水的蛟拿住,鎖到舜井裡,並在井上豎了一根粗粗的鐵柱子,把粗如人手腕的鎖蛟的鐵鏈子從井中引上來鎖在鐵柱子上,讓蛟在井裡好好「修身養性」。蛟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出去?」仙人回答:「到鐵樹開花的時候,你就可以出去了。」那就是說,井中被鎖的蛟將永遠不能重見天日。井上的鐵柱子和鐵鏈子一直到民國時代還有。多少年來,大家去舜井裡提水,井上的鐵柱子、鐵鏈子都已生銹,鐵鏈子照樣垂在井裡,可是從來沒有人敢動。

趵突泉涌

很久以前,濟南城裡有個名叫鮑全的青年樵夫,天天手不離斧砍柴,仍養活不了年邁的雙親。雙親突然得了重病,沒錢請醫生,鮑全只好眼看著父母相繼去世。從此他向一和尚學醫,幾年中救活了許多老百姓。那時濟南沒有泉水,遇上旱年,連煎葯的水也沒有,鮑全每天早起去擔水,為那些買不起水的窮人煎葯。一天,鮑全在擔水的路上救了一位老者,並拜這位長者為乾爹。乾爹看鮑全一天到晚為窮人治病,忙得連飯也沒空吃,就說:「泰山上有個黑龍潭,潭裡的水,專治瘟疫,你要能挑一擔潭水回來,每個病人只要滴到鼻里一滴,就能消除百病。」鮑全拿著乾爹給的拐杖,歷盡艱辛,來到泰山黑龍潭,卻發現這里原來是龍宮,乾爹是龍王的哥哥。鮑全挑了一件龍王的禮物白玉壺,裡面的水永遠也喝不完。鮑全回到泉城後,為很多病人治好了病,州官聽說後派人來搶奪,鮑全把壺埋在了院子里。公差在院中挖到了白玉壺,卻怎麼也搬不動,他們一起用力,只聽「咕咚」一聲,突然從平地下「呼」地竄出一股大水,濺起的水花撒滿全城,水珠落在哪裡,哪裡便出現一眼泉水,從此濟南變成了有名的泉城。人們為了紀念鮑全,把這泉叫寶泉,年深日久,人們根據泉水咕嘟咕嘟向外冒的樣子,又把它叫成「趵突泉」了。

馬刨泉涌

相傳北宋時候,鎮守濟南的知府劉豫手下有員大將,姓關名勝,人稱「大刀關勝」。金人入侵時,劉豫降金,關勝拒降死戰,兵士們口渴難耐,無力交戰。正危急時,關勝的戰馬用蹄刨地,泉水湧出,兵士們飲足,又殺入亂陣。另有傳說,關勝與金兵激戰於濟南西南門,不幸戰死,戰馬見此,仰天長嘯,用前蹄刨出一泓清泉。故得名「刨泉」,泉址現在趵突泉李清照紀念堂東側。

金牛化山

古時候,濟南華山腳下有個給財主放牛的苦孩子。財主心黑,每天只給孩子帶一個餅子去放牛。這天,苦孩子正想吃飯,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者向他要餅子吃。孩子見老人可憐,就把餅子全給了老人,自己卻忍飢挨餓。老人要報答小孩,便把他領進一座山洞中,只見一頭金牛拉著金磨在軋金豆子,老人捧了一把金豆子給孩子。這事被財主知道後,便拿著袋子去山洞裝金豆,還想把金牛和金磨弄回家。不料,金牛怒吼一聲跑出山洞,洞口坍塌,財主葬身洞中。那牛跑至濼水邊飲水,雞叫了,金牛化成山,人稱金牛山。華山腳下有個山洞,那就是傳說中的金牛洞。

二郎擔山

傳說很早以前,濟南北郊原是一馬平川。二郎神趕太陽,挑著兩座山走到這里,放下擔子歇腳小憩。不料兩座山竟生了根,再也挑不起來。就連他從鞋裡倒出來的兩堆土,也變成了後來的粟山和馬鞍山。二郎神挑來的兩座山天天增長,驚動了太上老君,他怕這山會把山明水秀的濟南壓起來,就圍著兩山撒了圈丹葯,山從此不再長了。後來,人們便把這兩座山稱為南葯山、北葯山。

玉函青鳥

玉函山,在濟南市南郊。傳說王母娘娘曾在此山居住。山上有一種鳥,青足,赤黃嘴,白翅膀,紫腦門,名叫「青鳥」。王母把盛放仙葯的玉匣留在山上,命青鳥守護,故此鳥又名為「王母使者」。後來,漢武帝登此山,揀到王母留下的玉匣,非常高興。可是,當他下山時,玉匣忽然變作一隻青鳥飛走了……望採納!!!

❸ 在山東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長勺之戰

長勺(sháo)之戰,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

此次戰役,是繼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斗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斗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此次戰役是繼前685年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

2、九合諸侯

九合諸侯,指的是春秋時期齊桓公會盟諸侯,成為霸主的盟會。齊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3、墮三都

墮三都,春秋時期魯國孔子執政,墮毀三桓(魯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的私邑事件。

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兼攝相事,為了加強君權,派子路墮毀三都。三都即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孟孫氏的郕邑(今山東寧陽)、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

起初,季孫斯和叔孫州仇、仲孫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勢力,也支持墮三都。叔孫氏先墮毀郈邑。

費邑宰公山弗擾起兵反魯,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魯定公和季孫斯(季桓子)、仲孫何忌(孟懿子)和叔孫州仇(叔孫武叔)躲在季氏之宮,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弗擾,弗擾逃到齊國。

之後,郕邑宰公斂處父反對墮毀郕邑,使三桓開始反對墮三都。墮三都最終失敗,孔子不久之後,也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4、田單復國

中國戰國後期,齊將田單憑借孤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由堅守防禦轉入反攻,一舉擊敗燕軍,收復國土的一次著名作戰。

首先是齊宣王趁著燕國內亂,借口替燕國平亂,派兵攻佔薊丘(北平附近),逼死了燕王噲。噲的兒子燕昭王即位,為了報仇雪恥,於是招賢養士,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聯軍攻伐齊國,由於齊愍王驕傲殘暴,失去人心,樂毅在短短的六個月內,竟然攻佔了齊國七十幾座城池。

齊王不得已退守莒城,不久又被部將所殺,整個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地方。眼看齊國就要滅亡了,在這最緊要的關頭,出現了一位反攻復國的英雄,他以這兩座城池為根據地,善用各種謀略與戰術,一舉打敗燕兵,光復了故土。

5、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跡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

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

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征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合諸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墮三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田單復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江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勺之戰

❹ 山東歷史

史前時代
沂源縣發現的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為直立人在中國的例子之一。山東石器時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漢字的較早發掘品目前追溯到山東歷山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龍山鎮(今屬濟南章丘市)龍山文化的陶片。
先秦時代
商朝建立之前,山東西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之一;對山東東部未華夏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對其進行統治。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於齊;武王之弟周公則封於魯。 齊國定都營丘,後改名臨淄,據《左傳·僖公四年》,其疆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黃河)、南至於穆陵(今沂水與臨朐交界處)、北至於無棣(今河北鹽山)」。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蚩尤部落創立)」、「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實革新、兼容並包,國力相當鼎盛。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如紡織業也非常發達,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都於曲阜,其疆域在《詩·魯頌·宮》中描述為「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是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曲阜孔廟大成殿的龍柱。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生於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里創始了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蚩尤(中華先祖之一)、孔子、墨子、魯班、孫子、孟子、扁鵲……等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傑出代表。 春秋時期,山東境內還有其他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於《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萊、莒、鄒、滕、曹等國,他們後來多被齊、魯兩國並吞。進入戰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佔有。公元前249年,楚國攻佔魯國;公元前223年,秦國攻陷楚國。及至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最後被秦國吞並的諸侯國。中國首次實現統一,齊魯之地從此成為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
漢朝時期
山東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譽,早期就有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秦漢以來,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山東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緻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 漢朝在今山東設2個州(一級行政區):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兗州。及至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爭戰頻仍,經濟有所破壞。
唐朝時期
到唐代,山東恢復發展。當時主要屬於河南道。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今青州、濟南)等地的物價仍遠低於中國其他地方。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至唐後期,戰亂又起。
宋元時期
北宋時期,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宋江等人為了民族大義,天下黎民百姓,在水泊梁山起兵造反(現濟寧市梁山縣),這個故事被施耐庵編寫成《水滸傳》,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金元時期,剝削嚴重,加上受到不斷的外來侵擾及野蠻統治,社會與經濟處於滯退狀態。到元代,山東只有1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 。金代山東人口約1000萬,144萬戶。
明朝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當時包括遼東)。明初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政府獎勵人民墾荒。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東的耕地面積有7240餘萬畝,是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於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清朝
清朝設山東省,到康熙年間,山東耕地達到9000餘萬畝。1860年代,煙台成為山東第一個開放口岸。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攻佔威海,北洋海軍全軍覆沒。1898年,青島和威海分別租借給德國和英國。德國還修築了從青島通往濟南的膠濟鐵路(1905年),和津浦鐵路的北段(1911年),把山東當作自己的勢力范圍。1899年,義和團從山東興起,攻擊遍布全省的西方傳教士。清末,面對俄國和日本的威脅,東北終於向漢族移民開放,加上民國初年張作霖的鼓勵措施,在100年間有為數上千萬的山東農民闖關東謀生,成為今天東北人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當代
1914年,日軍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1922年華盛頓會議後歸還中國。1930年,國民政府從英國手中收回威海。1937年-1945年的抗日戰爭中,日軍佔領了山東的鐵路和城市,共產黨則在農村建立起沂蒙山、膠東等解放區。國共內戰爆發後,1947年5月,陳毅的華東人民解放軍在孟良崮全殲中央軍精銳部隊張靈甫74師。1948年9月24日,陳毅的部隊攻佔濟南,在壽光俘虜逃往青島途中的山東省主席王耀武。1949年6月2日,美軍從青島撤退後,解放軍進駐該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山東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新成立平原省,包括今山東省菏澤、聊城等地,1952年撤銷該省,將其轄區並入山東、河南。 1953年6月,滕縣專區更名為濟寧專區。7月,撤銷湖西專區和沂水專區,將其所屬縣市分別劃歸濟寧、菏澤和臨沂專區。1953年8月,徐州市、連雲港市及所屬各縣劃歸江蘇省。1954年12月,撤銷淄博工礦區,設立淄博市。1958年,萊陽專區更名為煙台專區。 1960年,撤銷嶧縣,設立棗庄市。 1963年,河南省東明縣劃歸山東。 1964年,范縣劃歸河南。1965年,館陶劃歸河北,河北省的寧津縣、慶雲縣劃歸山東。 1967年,專區更名為地區,全省共轄德州、惠民、昌濰、煙台、臨沂、泰安、濟寧、菏澤、聊城9個地區,濟南、青島、淄博、棗庄4個省轄市,5個縣級市,107個縣。 1981年5月,昌濰地區更名為濰坊地區。 1982年11月,設立省轄東營市。 1983年,撤銷煙台地區、濰坊地區、濟寧地區,設立地專級煙台市、濰坊市、濟寧市。 1985年,撤銷泰安地區,設立地專級泰安市。1987年,威海市升為地專級市。 1989年日照市升為地專級市。 1992年,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萊蕪市升為地專級市。 1994年,撤銷臨沂地區、德州地區,設立地專級臨沂市、德州市。 1997年,撤銷聊城地區,設立地專級聊城市。 2000年,撤銷濱州地區、菏澤地區,設立地專級濱州市、菏澤市。

❺ 山東的歷史故事

抗日戰爭初期,在鄒平縣,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依靠步槍和自治土槍、土炮在劉家井戰斗中殲敵400餘名,是清河平原上一次著名的反掃盪戰斗。

半數烈士無法確認姓名

位於鄒平縣魏橋鎮劉井村(過去叫劉家井村)東的一處陵園,就是當年劉家井戰斗遺址之一,1978年在這里修建了一座高約8米的紀念碑,正面是醒目的「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紀念碑旁是烈士墓地,承包遺址周邊土地並負責看管陵園的村民劉德龍告訴記者,這里目前還有73座烈士陵墓,都是解放後把散落周邊的烈士陵墓遷過來的,原本還要多,後來一部分烈士後人將陵墓遷走了。

在這里的烈士陵墓中,半數以上真實姓名已經無法確認,有的僅知道外號,如「八路軍三支隊司號員小瓮子烈士之墓」,有的只知道姓,如「八路軍三支隊戰士肖烈士之墓」,還有的就只寫了「八路軍三支隊戰士革命烈士之墓」……

劉德龍說,前些年每逢清明或者當年戰斗紀念日,這里總能看到不少前來悼念的人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來自淄博的七十多歲老人,他叫楊德魁,每年都來獻花,站在陵墓前流眼淚。老人告訴劉德龍,當年他和排長兩個人受了重傷,躺在一個磨棚里,敵人搜進來時,排長伏到他身上,敵人用刺刀將奄奄一息的排長刺死,而他得以倖存。劉德龍說,這位老人10年沒有來了。

黑鐵山起義部隊進駐劉家井

1939年6月,在黑鐵山揭竿而起的八路軍山東縱隊三支隊和清河特委機關,在司令員馬耀南、副司令員楊國夫等帶領下,遵照中共山東分局關於迅速開展章丘、齊東地區工作,打通與冀魯邊區聯系的指示,連夜急行軍,進駐劉家井一帶。三支隊司令部、特委機關和直屬隊的特務團、警衛營駐扎劉家井,司令部設在村北頭的大廟里,七團、十團等駐扎在劉家井村周圍村莊。

當時村民看到來了八路軍高興得不得了,大家趕緊騰房子、挑鋪草、燒水做飯。部隊駐扎後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宣傳抗日主張,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抗日熱情,村民們殺豬宰羊慰問部隊,戰士們挑水、掃院,爭著幫助房東幹家務活,沒過幾天,劉家井一帶掀起了擁軍參軍的熱潮。

6月6日拂曉,劉家井西北方向的馬庄突然響起「轟轟」的炮聲,隨後,劉家井的東北、西北方向也陸續響起了槍聲。原來,由於劉家井位於濟南以東約六七十公里,日軍非常敏感,很快偵察到我軍的集結行動,日軍少將松本遂集中濟南、惠民等據點的日、偽軍5000餘人,配屬騎兵、炮兵各一部,採取分進合擊的戰術,將我軍團團包圍,妄圖將這支剛成立不久的抗日武裝消滅在萌芽中。

血戰韓家村

在劉家井村東北的大廟里,支隊司令部召開了緊急作戰會議,決定由楊國夫副司令員負責全面指揮這次戰斗。此時駐在劉家井村四周的部隊都已經與敵人交火,其中東北方向的韓家村槍聲尤為激烈。駐韓家村的七團等隊伍在截擊東向撲來的敵人。

七團利用村裡修築的高大圍牆做屏障,團長馬千里指揮戰士們沉住氣,等日軍相距30米時,一聲令下「打」,9門「五子炮」、33支抬槍、兩門開山炮以及戰士們的土槍、步槍一起開火,尤其是「五子炮」、抬槍大顯神威,彈丸一打一大串,日軍弄不明白八路軍使用了什麼秘密武器,丟下一具具屍體狼狽潰退。

然而敵人很快佔領了村北一片高地,架起了數十挺機槍向村中掃射,在猛烈的火力掩護下,日軍又開始了第二次沖鋒。等敵人機槍一停,戰士們又迅速爬上圍牆,一看敵人已經沖到圍牆下的壕溝里,「五子炮」用不上,只能用手榴彈。其中一名排長看到敵人噴火的機槍,眼睛都紅了,他率領5名戰士,藉助手榴彈爆炸的煙霧,跳下圍牆掄起槍托,砸死了抱著機槍的鬼子兵,然後抱起機槍,反身沖上圍牆,將機槍架在圍牆邊的一棵棗樹上,向敵人射出了一串串火舌,日軍一片片地倒下。就在此時,一顆炮彈落在了奪來的機槍上,排長和2名戰士壯烈犧牲。死傷慘重的敵軍集中炮兵狂轟韓家村西門,又組織了一次沖鋒,突然村內火葯庫被日軍擊中,最終日軍憑借占優的火力,使得我軍韓家村陣地失守。

狂風飛沙中突圍

此後日軍集中了五門開山炮,輪番向劉家井陣地轟擊後發起了沖鋒,堅守陣地的戰士連續打退了敵人的多次沖鋒。楊國夫副司令員一面組織軍民修復陣地,一面組織神槍手專打敵人的指揮官和機槍手。下午4時,在火力掩護下,馬耀南司令員帶領支隊機關人員,經劉家井西南方向突圍,撤到了5公里以外的安全地帶。黃昏,日軍重又集結,在大炮掩護下發起新的攻擊,我軍頑強作戰殲滅了大量的敵人。這時,一股狂風驟起,狂風夾雜著黃沙遮天蔽日,我軍乘機向西南方向突圍,撤出了戰斗。

經此一戰,我軍雖未能實現打通與冀魯邊區聯系的戰略計劃,但在抗戰初期的1939年,這支剛成立不久的八路軍支隊,用幾挺輕機槍和一些「單打一」的步槍和部分土槍、土炮,在當地民眾的大力支持下,狠狠地打擊了在裝備、人數上都占絕對優勢的日本侵略軍,創造了斃傷日軍井口司令以下800餘人的戰績,其中打死日軍400多人,打擊了狂妄囂張的敵人,推動了清河平原抗日游擊戰的進一步發展。

❻ 山東的歷史,高密的歷史

山東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發祥地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山東人——「沂源人」,可以把山東的歷史上推到四五十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北辛文化,距今有8000年左右。舉世聞名的原始社會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都是在山東首先發現的。

自夏朝開始,山東進入奴隸制社會。商朝建立以前,山東是商族活動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遷都,有三次在山東境內。商朝建立後,山東仍是其統治的中心地區。西周實行「封邦建國」之策,封呂尚於齊,封周公旦於魯,另外尚有曹、滕、衛諸國。

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魯國融合周文化與東方文化,為「禮儀之邦」。齊、魯作為周王朝的兩大支柱,經濟、文化取得更快發展,對以後山東地方歷史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據考古發掘資料證明,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高密境域繁衍生息。秦置高密縣後,治城陰城(今井溝鎮前田莊東),屬膠東郡(治即墨,今平度市東南)。西漢,高密縣先屬膠西國,改高密國(俱都城陰城)。新莽天鳳元年,改高密曰章牟。東漢復稱高密,屬高密國(都城陰城)。

三國時,高密縣歸魏,屬城陽郡(治東武,今諸城市)。西晉懷帝永嘉之亂後,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高密縣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國。其上屬皆相因襲。南燕亡後,又歸東晉,屬高密國(都黔陬,今膠州市黔陬村東)。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高密縣屬高密郡(治桑犢,今濰坊市坊子區泉河頭附近)。北朝元魏、北齊、北周時,高密縣仍屬高密郡(元魏治高密,即城陰城;北齊移治東武,今諸城市)。隋文帝統一全國,高密縣移治今柏城鎮故獻。初屬密州,復改稱高密郡(俱治東武,今諸城市)。

唐建國,高密縣治移今市區(戰國前夷維國都城,漢為夷安縣治)。初屬高密郡,改稱密州,又改州為高密郡,後又改稱密州(俱治今諸城市)。五代時,高密縣上屬仍為密州。北宋與金,高密縣屬密州(仍治今諸城市)。元代,高密縣屬膠州(治今膠州市)。

明代,高密縣改屬萊州府(治掖縣,今萊州市)。清,初沿明制,光緒三十年,膠州升為直隸州,高密縣改屬膠州(治今膠州市)。新中國成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高密縣初仍屬濱北專區。1950年5月改屬膠州專區。

1956年3月劃歸昌濰專區。1967年2月昌濰專區改稱昌濰地區,1981年5月改稱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改稱濰坊市,高密縣均順次屬之。1994年5月18日,撤銷高密縣,設立高密市(縣級),以高密縣的行政區域為高密市的行政區域。高密市歸濰坊市代管。

(6)山東歷史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山東省土地調查面積總計15.7965萬平方公里。2017年山東省年末總人口10005.83萬人。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山東省轄濟南、青島、淄博、棗庄、東營、煙台、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17個地級市,縣級單位137個(市轄區55個、縣級市26個、縣56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824個 。

高密地處山東半島腹地,秦代置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上屬幾經改變。撤縣設市後,作為縣級市,歸濰坊市代管。行政區劃及其稱謂因社會發展變化而多次發生變更。

❼ 山東歷史概述

山東省簡稱魯,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東魯。在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

山東西部連接內陸,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山東歷史悠久,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軍事家吳起等,均出生於魯國。

以姜太公在臨淄建立齊國為發端的齊文化,孕育了齊桓公、管仲、晏嬰、鮑叔牙、孫武、孫臏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齊國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7)山東歷史擴展閱讀

山東地域文化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齊魯國地盤對照至今山東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農、醫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說,進入秦漢以後,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一種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齊魯文化的淵源,應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齊魯之地的古老民族——東夷族的發展。這個在傳說中曾以後羿和大舜為榮的民族。自20世紀以來,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數千遺址證明這是一個文化發達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

在齊魯之地上,不僅存在著從8000年前的後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龍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這樣一個在文化傳統演變上一脈相承又相對獨立的文化譜系。

而且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眾多的城堡遺址和標志著文明發展程度很高的圖像文字、陶文以及生產的大量精妙絕倫的蛋殼黑陶及各種手工飾品。

在戰國時期,儒學實際上已經占據了魯國、齊國兩個國家,實現了儒學齊魯化。秦漢時期,董仲舒吸收了齊國和魯國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得到統治階級認可,儒學從此由「齊魯之學」發展到「獨尊儒術」。

❽ 山東有哪些有名的歷史

山東有名的歷史有鐵道游擊隊,濟南慘案,台兒庄戰役等等。
台兒庄回大捷,又稱台兒庄戰役、魯南會答戰或血戰台兒庄。台兒庄戰役的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
鐵道游擊隊,是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現山東棗庄一帶的一支抗日武裝。該游擊隊成立於1940年1月25日,受八路軍蘇魯支隊命令成立,成立時稱「魯南軍區鐵道大隊」。人員最多時達300餘人,由蘇魯支隊任命洪振海為鐵道游擊隊隊長,杜季偉任政委,王志勝為副隊長。
濟南慘案又稱五三慘案。 第二次北伐進行期間,日本恐怕中國一旦統一,必不能任其肆意侵略,竭力阻撓北伐進行。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駐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一九二八年,國民革命軍於五月一日克復濟南,日軍遂於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國政府所設的山東交涉署,將交涉員蔡公時割去耳鼻,然後槍殺,將交涉署職員全部殺害,並肆意焚掠屠殺。

❾ 山東有哪些歷史事件

山東是文化大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孔子 孟子等文化大師。其創建的儒家學派在中國文化史乃至整個世界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引發了1919、5、4五四運動的爆發 結果:當局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釋放被捕學生,撤銷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日本搶佔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引發五四運動山東省簡稱魯,位於黃河下游,太行山以東,黃海、渤海之濱,省會濟南。轄濟南、青島等17地級市,章丘等31縣級市和61縣。面積15萬平方千米,總人口9079。沿海有
島嶼290多個。地形以平原丘為主,可分魯西北平原、魯中南山地丘陵、膠東低山丘陵、
膠萊平原等四部分。主要河流黃河、大運河,湖泊有微山湖、昭陽湖等。絕大部分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以礦產和海洋資源占優勢。煤、石油、黃金等儲量較大,石油以勝利油田為重要產地。海鹽資源和沿海湖區鳥類資源極為豐富。工業較發達,以能
源、機械電子、化工、紡織、食品等為主。機械工業中濟南機床、青島鐵路機車、家用
電器、煙台鍾表等產品馳名全國。食品中啤酒、花生油等在國內外市場具有優勢。是我
國農業發達省份,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花生、水果產量均居全國首位,薯類、棉花
等居全國前列。溫帶水果和淺海灘塗殖的對蝦、貝類、海帶均聞名於世。山東別稱齊魯,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儒家創始人孔子、孟子的故鄉,又有山、泉、湖、海等眾多旅
游資源;曲阜、聊城、臨淄等6個城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泰山、嶗山、膠東半島海
濱等3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6處,並辟有黃河口、嶗山
等22個國家森林公園和長島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沂蒙山區有解放時期孟良崮戰役
遺址,棗庄市有台山莊抗日戰爭紀念館。特產海鮮和溫帶果品,德州扒雞、青島啤酒、
即墨老酒、濰坊風箏、淄博陶瓷等享譽全國,魯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

歷史:
山東,金代以前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金
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山東遂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明代山
東布政司(又稱行省)管轄6府、104縣,大致奠定了今山東省行政區域范圍。清代山東
基本沿襲明代山東的版圖,稱山東省。因西周封邦建國時,今山東境內曾存有齊、魯
、曹、滕、衛諸國,周公旦封於魯,所以現在山東又簡稱「魯」。
清末,山東省有濟南、東昌、泰安、兗州、沂州、曹州、登州、萊州、青州、武
定10府,濟寧、臨清、膠州3個直隸州,共轄8個散州96個縣。中華民國初期,劃分為
濟南、濟寧、膠東、東臨4道,屬縣107個。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省。1937年10月,
日軍侵佔山東,國民黨省政府流亡。1938年7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發出關於恢
復縣、區、鄉政權的指示,到年底有12個縣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7月,中共
山東分局將山東劃分為3個區和2個特區:膠濟路南、隴海路北、津浦路東為一區,津
浦路西為二區,膠東為三區,湖西、清河為特區。1940年8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
委員會成立,下轄16個專員公署,88個縣。1943年9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
改名為山東省行政委員會,下設5個主任公署及濱海直屬專員公署,共轄18個專署和
92個縣級政權。1945年8月,山東省行政委員會改為山東省政府,下設5個行政公署,
共轄21個專署、119個縣。
山東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山東人--「沂源人」,可以把山
東的歷史上推到四五十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滕縣北辛文化,距今也有7
千年左右。舉世聞名的原始社會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都是在山東首先發現的
。自夏朝開始,山東進入奴隸制社會。商朝建立以前,山東是商族活動的中心,商前
期的五次遷都,有三次在山東境內。商朝建立後,山東仍是其統治的中心地區。西周
實行「封邦建國」之策,封呂尚於齊,封周公旦於魯,另外尚有曹、滕、衛諸國。齊
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魯國融合周文化與東方文化,為「禮
儀之邦」。
公元前594年,魯國的「初稅畝」,表明在魯國已出現封建生產關系的萌芽。公
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齊是最後被滅的一個諸侯國。自此
以後,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山東地區雖有時也曾為割據勢力所盤踞,但總的來
說,則是屬於歷代封建皇朝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山東地區素以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著稱於世。秦漢時期,今山東地區號稱「膏壤
千里」,農業經濟發達,所產糧食不斷溯黃河西上,運往關中地區。西漢時期,山東
地區有人口1700餘萬,戶390萬,佔全國當時人口的30%,人口密度居全國首位。後
來雖經東漢末年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爭破壞,但同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山東仍不失
為經濟中心。隋初,山東各州縣遍置糧倉,戶口佔全國總戶數的21%。唐代開元天寶
年間,每年要將山東幾百萬石粟米漕運至關中。開元年間,「海內富實,米斗之價錢
十三,青、齊間斗才三錢。絹一匹,錢二百。」到了唐後期,雖經戰亂,但山東農業
生產仍在發展,「田疇大辟,庫倉充積」。宋金元時期,山東地區承受的封建剝削尤
重,並不斷遭受外來的侵擾和野蠻統治,經濟處於滯退狀態。元代山東有38萬戶,1
26萬人,與金代相比,戶減約75%,人口減約87%。明初,「多是無人之地」,統治
者不得不採取獎勵人民墾荒的措施,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時,山東耕地面積達到
7240萬余畝,為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清康熙年間又增至9000餘萬畝。
山東的冶鐵業起源很早,春秋初年,齊國已使用鐵制農具。西漢時,武帝在全國
設置鐵官48處,山東就有18處。唐朝的兗州是礦冶中心,萊蕪有鐵冶13處、銅冶18處
。北宋時萊蕪鐵冶規模更加擴大,與江蘇利國監同為京東兩大鐵冶中心。明朝初年,
山東年產鐵315萬余斤,居全國第三位。山東的其他礦產也很豐富,宋時登、萊二州
產金,元豐年間登州、萊州的黃金產量佔全國的90%。明初,濟南、青州、萊州三府
歲采鉛32萬余斤。清朝山東煤礦已大量開采,最著名的是嶧縣煤礦,乾嘉時期,北運
京師、奉天,動輒數百萬石。
山東的紡織手工業舉世聞名。戰國時期,齊國即號稱「冠帶衣履天下」。臨淄、
定陶、亢父(今濟寧)是漢代三大紡織中心。所產紡織品數量多、質量好,源源不斷地
通過「絲綢之路」輸往西域等地。因此,當時山東地區是「絲綢之路」的主要源頭之
一。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紡織品。宋代在青州設立織
錦院,專門織造高級紡織品。宋神宗時,在山東「和買」絹帛,每年達30萬匹左右。
明清時期,濟南、濟寧、臨清等城市都有較發達的紡織手工業,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帶
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工場。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山東經濟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由於外
國資本主義的經濟掠奪,近代山東經濟形成畸形發展的局面。農村封建土地所有制仍
然頑固地保存著,土地集中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封建勢力盤剝下的農民和手工業者,
又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洋貨在山東的傾銷,使大量手工業者和小商販破產
失業。農民日趨貧困,自然經濟逐漸瓦解。隨著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山東
也出現了近代工業。在濟南有從事軍工生產的機器局;在棗庄、淄川、平度等地有煤
、鉛、金等礦業生產;在煙台有張裕釀酒公司、繅絲廠、蛋粉廠等輕工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初期,歐美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
侵略,山東民族工業曾一度得到發展。至20世紀30年代,達到建國前的最高水平。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山東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佔區,他們重點掠奪山東
的「二白二黑」,即食鹽、棉花和煤、鐵。對戰火中餘存的工業,他們採取「軍事管
理」「中日合辦」等手段加以奪取,迫使大部分民營工業陷於絕境。在農村他們強占
土地,征調勞工,對抗日根據地實行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據1945年12月的不完
全統計(缺當時未解放地區,魯中、魯南新解放區,部分機關的數字),八年抗戰期間
的損失:死亡668143人,抓壯丁393259人,掠走牲畜10797921頭,糧食1178486公斤
、農具2542844件,燒毀房屋1151186間。山東地區小麥等11種作物耕種面積1941年比
戰前減少16%,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煙草均減產50%以上,農業遭到極大破壞
。農村手工業進一步衰落。整個經濟瀕於崩潰。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政權的貪污
腐敗,山東國統區的經濟陷於全面崩潰。
而在中國***領導下的山東解放區,隨著各級人民政權的建立,新民主主義經
濟得以發展壯大。建立了財稅金融貿易機構,發行解放區貨幣,進行了排擠敵偽貨幣
的斗爭,開展輸入輸出貿易,繁榮解放區市場。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壯大,為抗日
戰爭及之後的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山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這里曾產生過許多傑
出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在學術思想方面,有孔子
、孟子、顏子、曾子、墨子、荀子、莊子、鄭玄、仲長統等;在政治軍事方面,有管
仲、晏嬰、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諸葛亮、戚繼光等;在歷史學方面,有左
丘明、華嶠、崔鴻、馬

熱點內容
數學在線提問 發布:2025-01-23 21:55:05 瀏覽:101
家庭教育輔導 發布:2025-01-23 20:26:05 瀏覽:796
在倫敦英語 發布:2025-01-23 20:02:12 瀏覽:806
高中地理組卷 發布:2025-01-23 19:57:47 瀏覽:793
初二英語周記 發布:2025-01-23 19:23:09 瀏覽:840
造影多久可以要小孩 發布:2025-01-23 19:08:11 瀏覽:34
福州市班主任獎勵 發布:2025-01-23 18:52:18 瀏覽:658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發布:2025-01-23 16:44:57 瀏覽:686
教師網路培訓心得 發布:2025-01-23 16:44:16 瀏覽:82
幼兒園教師禮儀心得 發布:2025-01-23 16:37:40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