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建築
『壹』 中國建築發展歷史
中國建築發展歷史:
創立時期:
周至春秋戰國(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埃及、希臘、西要)
成熟時期:
秦漢(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希臘、羅馬)
溶匯時期:
魏晉南北朝(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早期基督教時期、拜占庭時期)
全盛時期:
隋唐時代(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拜占庭時期、早期歌德時期)
延續時期:
宋遼金元(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歌德時期)
停滯時期:
明清(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文藝復興之後)
(1)歷史的建築擴展閱讀
中國建築的結構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築外觀上看,每個建築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牆面。
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塊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築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又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
『貳』 中國十大歷史建築
中國最有名的十大歷史建築解釋如下:
璀璨的中華文化造就了5000年輝煌的歷史。在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瑰寶之中,有多得數不完的東西可以去欣賞和研究,而雄偉的古建築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明珠。
1、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故宮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老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室。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殿宇9999間半,是世界最大的宮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按中軸線對稱布局,層次分明,主體突出。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明、清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它在故宮三大殿中是最大的一座,也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中最大的木結構宮殿。故宮是中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收藏著90多萬件歷史文物和藝術品,其中有許多稀世珍寶。
2、世界屋脊的明珠——布達拉宮
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聳立在西藏拉薩市紅山之上,海拔3700多米,佔地總面積36萬余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3萬余平方米,主樓高117米,共13層,其中宮殿、靈塔殿、佛殿、經堂、僧舍、庭院等一應俱全,是當今世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築群。「布達拉」系舟島,是梵文音譯,又譯作「普陀羅」或「普陀」,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拉薩布達拉宮俗稱第二普陀羅山。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有橫空出世、氣貫蒼穹之勢,堅實墩厚的花崗石牆體,松茸平展的白瑪草牆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紅幡,交相映輝,紅、白、黃3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築、層層套接的建築型體,都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布達拉宮是藏建築的傑出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
3、慈禧的寢宮——頤和園
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瓮山一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20公里的皇家園林區。
4、道教宮殿式建築——永樂宮
永樂宮修建於元代,施工期前後共110多年,才建成了這個規格宏大的道教宮殿式建築群。特別是宮殿內部的牆壁上,布滿了精心繪制的壁畫,其藝術價值之高,數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來到山西,自然不能放過去永樂宮欣賞元代壁畫的機會。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粗大的斗拱層層疊疊地交錯著,四周的雕飾不多,比起明、清兩代的建築,顯得較為簡潔、明朗。幾個殿以南、北為中軸線,依次排列。
5、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秦始皇陵於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動用徭役、刑徒72萬餘人。這位叱吒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陵園建制仿都邑,陵墓周圍呈回字型,築有內、外兩重城垣,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基址。
6、唐陵中的傑作——乾陵
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為墳,因此比秦漢時的人造巨冢更有氣勢;陵墓的神道極長,石雕剛健雄偉,數量也較前加多,墓內壁畫尤為生動
乾陵不僅外現宏偉,修建堅固,內藏也十分豐富。李治生前酷愛書法,廣為搜集,臨終遺囑把他所收藏的書字埋在墓內,李治和武則天均處於盛唐時期,且據勘查,乾陵雖經1000多年,卻未被盜過。由上可以想見,乾陵內部的文物一定十分豐富,極其珍貴。
7、天下第一橋——趙州橋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595~605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石拱橋是用石塊拼砌成彎曲的拱作為橋身,上面修成平坦的橋面,以行車走人。而趙州橋的特點是「敞肩式」,即在大拱的兩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橋結構中最先進的一種。她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單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敞肩型石拱橋,被世人公認為「天下第一橋」。趙州橋正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其設計者是隋朝匠師李春。趙州橋是正常的交通運輸橋,它的橋身弧線優美,遠眺猶如蒼龍飛駕,又似長虹飲澗。尤其具有藝術特色的是欄板以及望栓上的浮雕。充分顯示了隋代矯健、俊逸、渾厚、嚴整的石雕風貌。整個大橋堪稱一件精美的藝術珍品,稱得上是隋唐時代石雕藝術的精品。
8、天下絕景——黃鶴樓
黃鶴樓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之巔,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自古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歷代名士都先後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而崔顥的詩《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直被認為是「唐詩七律壓卷之作」,很多人都能背誦。因這首詩,成就了黃鶴樓「文化名樓」的地位。
9、江南名樓——岳陽樓
湖南嶽陽市著名古建築,它屹立在洞庭湖畔,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前身是三國時(215年),吳國魯肅練水兵士構築的閱兵台。唐開元四年(716年)中書令謫守岳州,在此修樓,正式定名為「岳陽樓」。宋慶歷五年(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時重修,並請范仲淹撰《岳陽樓記》,於是名聲更大,成為我國南方一大名勝。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六年(1867年)再建,保持宋代建築的藝術風格。
10、中國第一塔——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在登封縣城西北6公里太室山南麓嵩岳寺內。嵩岳寺原名閑居寺,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離宮,後改建為佛寺。此寺的建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508~520年)之間,最少也有1450多年的歷史。
『叄』 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建築是什麼
1、吉札金字塔
金字塔古代埃及王自修建陵墓埃及吉札金字塔古代世界七奇埃及金字塔都建築於埃及第三第六王朝些4000歷史金字塔主要首都及尼河游西岸吉等
吉札金字塔左便屬於卡夫拉王右邊屬於庫夫王附近連著座獅身面像.主要建材石灰岩部花岩
埃及共金字塔八十座其座金字塔公元前2600左右建吉札金字塔全部都由工建古代埃及何坎石雕刻及砌陵墓陵墓內部通道陵室局宛迷古代埃及用建造呢
2、宙斯神像
宙斯希臘眾神神表崇拜建宙斯神像世室雕像宙斯神像所宙斯神殿奧林匹克運源部份奧運項目曾行址位於希臘西海岸奧林比亞(Olympia)古城
宙斯神殿建於公元前470於公元前456完工由建築師Libon設計宙斯神像由雕刻家Pheidias神殿表面鋪灰泥石灰岩建殿頂則使用理石興建神殿共由三十四高17米科林斯式(Corinthian)支柱支著神殿面41.1米乘107.75米
3、洛斯燈塔
洛斯燈塔與其餘六奇觀絕同並帶任何宗教色彩純粹民實際建洛斯燈塔燈光晚照耀著整亞歷山港保護著海船另外亦世高建築物
4、巴比倫空花園
與羅斯島巨像考古家至今都未能找空花園遺跡事實少自著作提空花園古別口聽並沒真看底空花園否純粹傳說呢
空花園位於Euphrates河東面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南50外左右四文明古巴比倫巴比倫空花園吊於空名字由純粹原本除吊外突意希臘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
5、阿提密斯神殿
阿提密斯希臘狩獵神阿拉伯稱Lat埃及稱依西斯(Isis)羅馬則稱黛安娜(Diana)古代希臘阿提密絲神深受敬仰建七奇觀阿提密絲神殿
提密斯神殿絲址估計位於古城菲索斯(Ephesus),約土耳其Izmir(Smyrna)南面50公
6、萬城
我古代偉工程始建於春秋戰(西元前770~476)今存者明代所修建西起嘉峪關東丹東鴨綠江畔虎山口
城史唯太空看三度空見建築物城東段經山或丘陵古稱用險制塞起伏蜿蜒形式雄峻;遙望我山川偉形勢令嘆服先民疆拓土艱難激起限壯志雄
7、毛索洛斯墓廟
毛索洛斯墓廟位於哈利卡納素斯土耳其西南底部建築形面積40米(120呎)乘30米(100呎)高45米(140呎)其墩座牆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頂部馬車雕像高6米建築物墩座牆圍住旁邊石像作裝飾頂部雕像四匹馬拉著架古代雙輛戰車
墓廟著名處除建築外些雕塑毛索洛斯墓廟雕塑由四名著名雕刻家Bryaxis
Leochares
Scopas
Timotheus製造每負責墓廟其邊
8、羅斯島巨像
羅斯島巨像七奇觀神秘短短五十六間便倒考古家甚至連確切位置及外觀都未能確定
羅斯島巨像位於希臘羅斯島(island
of
Rhodes)通往(Mediterranean
Sea)
港口公元前305羅斯聯邦馬耳(Malta)安帝哥尼(Antigonids)
發場戰爭戰勝羅斯聯邦批占利品紀念場戰仗便賣戰利品建造羅斯島巨像
『肆』 建築的發展歷史
中西方 的發展是有區別的 可以看看 中國建築史 和世界建築史(16世紀以前)回
這兩本書答
簡單說說中國的
過去人先住山洞 後來找不到山洞 就在地上挖坑 坑裡積水 就在坑上 支上樹枝子 後來 人的力量強了 不怕野獸了 就不挖坑了
用樹枝一搭(人字形) 就睡了
慢慢的閑矮 就先里幾根柱子 再搭上頂子 怕柱子倒了 就在地上埋一段 (建築雛形就誕生了)
埋入地下的一段 時間長了就壞了 於是 就先壘個高台 慢慢的 台明 地基 基礎等等的 就誕生了
房子越蓋越大 柱子太多 為了加大使用空間 就把柱子立在樑上
而為了排水而設置的 最外面一圈柱子 就斜支在 第二圈柱子上
並最終演變而成中國建築 最偉大的斗拱
中國建築體系就這樣誕生了!!!!!!!!!
『伍』 歷史上的名建築
中國代表性著名建築「萬里長城」「避暑山莊』」紫禁城「天壇」「頤和園」
什麼,敦煌,布達拉宮。東方聖城」——曲阜、平遙古城、麗江古城 、蘇州古典園林 、 明清皇家陵寢•明十三陵 、 山西懸空寺空懸西山 、 武當山古建築群 、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大理三塔。
我大中國幾千年文化,歷史悠久,名建築數不勝數 。
『陸』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建築物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南禪寺大殿
佛教聖地五台山,寺院眾多,多數都集中在台懷鎮周圍。在南台外的山坳中則藏著一座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南禪寺大殿。
南禪寺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在30年代對中國古建築的大規模考察中發現的,中國古建築因其多木結構,而留存極少。唐代建築全國僅存4處,都在山西。
南禪寺位於五台縣城西南22公里處的陽白鄉李家莊附近,距東冶鎮7里。跨進李家莊,順著一條黃土坡路爬上一個土崖,便可看到雄踞在這里的南禪寺了。
南禪寺的確切建築年代已無法考證,在考察時,林徽因看到南禪寺大殿的大樑上有一行字,仔細一看,上面記載了這座大殿建於唐建中二年(公元780年),這比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梁林夫婦發現的第一座唐代木建築)還早75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一時間,南禪寺大殿成了唐代建築的實物孤本,後來雖然又發現了幾座唐代建築,但南禪寺大殿仍是最古老的,它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南禪寺坐北向南,有山門、龍王殿、菩薩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築,圍成一個四合院形式,規模不大。
南禪寺大佛殿,外觀氣勢雄偉,輪廓秀麗,形體俊美、古樸。大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式屋頂,殿前有寬敞的月台,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殿內無柱,四椽狀通達前後檐柱之外,梁架結構簡練屋頂舉折平緩,說明我國唐代建築技術已有很高水平,而且已普及到了偏僻山村。
『柒』 中國歷史建築物
中國建築的奇跡
長城
春秋至明時期一直在修建,戰國的趙長城是最早的一段。
為了防衛北方的侵略,但實際上是中國的400MM降水線,分隔了中國的文化和經濟、民族。
http://ke..com/view/2203.htm
『捌』 中國歷史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 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它在世界建築史上獨成一系,是集科學、藝術、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有著深厚文化底蘊、鮮明人文主義、多民族、多國界、整體性、綜合性於一體的世界級建築!從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從精英靈秀集先秦精髓的阿房宮,從氣魄宏偉,嚴整而又開朗的大明宮,到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直至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中國古代建築都給世人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中國古代建築的科學與文化性
(1)科學性,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
(2)文化性
a,可讀性 中國古代的建築比之外國建築多了一些人文色彩。雖然建築的形式語言很抽象,常用雄偉、高大、輕巧、秀麗等來形容它們。但是,先人們賦予了其以人為的寓意。
b,可塑性 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空間上都是以"間"為單位,這就帶來了一種靈活性,人們可以隨著使用過程改變其形態、功能,可隨意拆、移、挪。
c,內向性 外國建築多數很講究形式外觀,而中國古代建築有些雖然外形簡單,比如四合院,進院後卻發覺極為豐富,不論是視覺、心理感受或是內涵。再比如蘇州園林,也是這樣,曲折回轉,別有洞天。
d,超穩定性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延續了幾千年,封建制度下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沒有太大改變,對於建築的要求也沒有太大改變。所以有人評價中國古代建築千年一律、千篇一律。但是我們要注意,在評價古代的遺存時,不應該簡單絕對的褒或貶。它們是歷經幾千幾百年發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評判。由於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建築延續久遠,生命力極強。
e,容《易》性 中國古代人們思維方式多數受到了《易經》的影響,認為將任何事情放在易學的大背景中去認識,可以發現它規律性的東西。在建築上,也是這樣。比如說,中國古代建築為何喜用木構而不用石材,這並不是技術問題,是種社會文化現象。"金、木、水、火、土","木"象徵春天、綠色、生命,用於給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磚、石,"此生歸無,可再生",多用於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八卦、陰陽五行、風水等對中國古代建築都有諸多影響!
二,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性
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里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後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現在故宮的午門。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築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3、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後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築中,很善於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築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並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台基和欄桿,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築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基於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築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築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築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牆、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樑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裡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從這里也可知道,我國古建築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主要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中國建築顏色最初體現著自然的功能,唐代以前沒有顏色,突出的是材料本色。
唐代:顏色體現等級
宋代:色彩反映主流
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築是唐代建築的繼承和發展。油漆的大量使用,以及印度佛教的影響,建築顏色突出為紅色。這一時期的色彩反映了當時的主流文化。宋代喜歡穩而單純、清淡高雅的色調,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義和禪宗的哲理作基礎的宋代社會思想所致。
宋代的建築規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為秀麗、絢爛而富於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閣樓台。
宋代的建築受唐代影響很大,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築為代表,裝飾上多用彩繪、雕刻及琉璃磚瓦等,建築構件開始趨向標准化,並有了建築總結性著作如《木經》、《營造法式》。裝飾與建築的有機結合是宋代的一大特點,寺塔的裝飾尺度合理,造型完整而渾厚。蘇州虎丘塔、泉州仁壽塔都是典型之作。昭陵的石刻、墓室的圖案都具有剛勁、富麗之美,對後來的民間圖案發展有著指導性的意義。
在裝修方面,這時期建築上大量使用可開啟的、欞條組合極為豐富的門窗,與唐、遼建築的板門、直欞窗相比,不僅改變了建築的外貌,而且改善了室內的通風和採光。房屋下部的須彌座和佛殿內部的佛座多為石造,構圖豐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柱礎的形式與雕刻趨向於多樣化。柱子除圓形、方形、八角形外,還出現了瓜楞柱,且大量使用石柱,柱的表面往往鏤刻各種花紋。同時,室內空間加大,給人以開朗明快的感覺。屋頂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於青瓦相配合成為剪邊式屋頂。彩畫和裝飾的比例、構圖和色彩都取得了一定的藝術效果,因而當時建築給人以柔和而燦爛的印象。
元代:風格秀麗絢爛
元代宮室建築也承襲了唐宋以來的傳統,元朝以後的裝飾紋樣傾向平實、寫實的路線,宮殿建築的色彩和圖案為精密研究,風格秀麗且絢爛。
宋亡而元興,建築一度受到外來工匠的影響,並以北方工匠為主,其建築結構多大膽粗獷,其藝術風格也狂放不羈。元朝由於民族眾多,而各民族又有著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經過相互交流,給傳統建築的藝術增加了若干新因素。這時宗教建築相當發達,從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喇嘛教寺院和塔,帶來了一些新的裝飾題材與雕塑、壁畫的新手法。大都、新疆、雲南及東南部的一些城市陸續興建伊斯蘭教禮拜寺,開始和中國建築相結合,形成獨立的風格,裝飾、色彩也逐步融合起來。而過街塔是喇嘛教的另一種建築類型。以北京的雲台最為著名。在雲台的券石上和券洞的內壁,刻有天神、金翅鳥、龍、雲等喇嘛教紋樣及六種文字的經文。這些雕刻都是高浮雕,人物的姿態和神情都很雄勁,各種圖案有著生動跳躍的熱烈氣氛,與漢族傳統風格不同,是元代雕刻中的優秀作品。喇嘛教的雕刻題材和手法給予明清建築藝術不少影響,尤其是對官式建築影響較大。
明代:色彩濃重悅目
明初立國南京,主要仰賴江南工匠。永樂移都北京,北京宮苑建設,也以南方工匠為主。明代建築嚴謹、工麗、清秀、典雅,頗具江南藝術的風范,只是經過皇家貴胄的渲染,體量宏巨,色彩濃重,則去江南雅淡之風遠矣。但其根系,實與江南建築相近。磚的生產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數量及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築已經高度標准化、定型化。房屋的主體部分,亦即經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愛用朱紅色;格下陰影部分,則用綠藍相配的冷色。這樣,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悅目的對比。色彩的使用,在封建社會中是受到等級制度的限制的。在一般民用住宅建築中,多採用青灰色的磚牆瓦頂,梁枋門窗多採用本色木面,也顯得十分雅緻。
三,中國古代建築的政治理論價值
從古代文獻記載,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四,中國古代建築的堪輿文化
多考古資料證明,重視人的居住環境,這是中國本土文化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華先民們對自身居住環境的選擇與認識已達相當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時期聚落的選址已有了很明顯的"環境選擇"的傾向,主要表現在靠近水源,不僅便於生活取水,而且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位於河流交匯處,交通便利;處於河流階地上,不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襲;如在山坡時,一般處向陽坡。如半坡遺址即為依山傍水、兩水交匯環抱的典型的上吉風水格局。
河流與居住環境
從殷商之際的宮室遺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們對河流與居住環境之關系的認識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今河南安陽西北兩公里的小屯村,是殷商王朝的首都。這里洹水自西北折而向南,又轉而向東流去。就在這條河流的兩岸,其南岸河灣處的小屯村一帶,是商朝宮室的所在地;宮室的西、南、東南以及洹河以東的大片地段,則是平民及中小貴族的居住地、作坊和墓地等;其北岸的侯家村、武官村一帶則為商王和貴族的陵墓區。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宮室區、民居區還是生產區、陵墓區,它們都是位於河水曲折懷抱之處,這充分證明了後世風水學中追求"曲則貴吉"理念源遠流長。正如《博山篇•論水》中所說:"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彎環曲折,水格之貴。"蔣平階《水龍經》亦曰:"自然水法君須記,無非屈曲有情意,來不欲沖去不直,橫須繞抱及彎環。""水見三彎,福壽安閑,屈曲來朝,榮華富繞。"總之,對水流的要求是要"彎環繞抱",講究"曲則有情",因為"河水之彎曲乃龍氣之聚會也。"
風水學中以河曲之內為吉地,河曲外側為凶地。《堪輿泄秘》曰:"水抱邊可尋地,水反邊不可下。"《水龍經》亦認為,凡"反飛水"、"反跳水"、"重反水"、"反弓水"一類的地形均為凶地,不利於生養居住。所謂"欲水之有情,喜其回環朝穴。水乃龍之接脈,忌乎沖射反弓。"顯然,這是古代先民在對河流地區的自然環境與城鄉建築之關系作了長期的觀察與實踐中得出的結論,這一結論與現代河流地貌關於河曲的變化規律是相吻合的。換而言之,古代建築風水學中所總結的"水抱有情為吉"的觀點,就是根源於此種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
建築的西南朝陽
風水學強調城市與建築的"面南朝陽",這即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又有著非常合理的科學依據。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與《周易》之學有著密切的關聯。《周易•說卦》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後世人謂帝王統治國家的方略為"南面之術",即源於此。此外,中國的天文星圖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繪制的,地圖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視地理方法繪制的。所以中國古代的方位觀念也很獨特:前南後北,左東右西,而與今天人們普遍使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觀念(上南下北)恰好相反。這種"面南朝陽"思想的產生,又是由它特定的環境特點決定的。因中國處在北半球中,陽光大多數時間都是從南面照射過來,人們的生活、生產是以直接獲得陽光為前提的,這就決定了人們採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面南而居的選擇亦與季節風向有關。中國境內大部分地區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風,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濕的偏南風,這就決定了中國風水的環境模式的基本格局應當是坐北朝南,其西、北、東三面多有環山,以抵擋寒冷的冬季風,南面略顯開闊,以迎納暖濕的夏季風。
由於是"面南而居",風水學中往往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來表示方位。如《葬書》說:"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陽宅十書》曰:"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汗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於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成為風水中推崇的四個方位神的名稱。但風水中何時開始使用這四種動物作為方位神,一時無從稽考。不過,在河南淄陽西水坡發現的距今6O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墓葬中,有著一幅圖案清晰的用蚌殼砌塑而成的"青龍"、"白虎"圖形,分別位居埋葬者兩側。如果墓葬中的"青龍"、"白虎"圖形也有著指方位的作用,那麼後世風水著作中關於"青龍婉蜒,白虎蹲踞"的思想就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其實在上古時代,人們已有了較明確的方位神的觀念。正如《禮記•曲禮上》所說:"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此四個方位神的名字又代表四個天神的名字,構成南北東西四個天象。故《淮南子•天文訓》曰:"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作為四方之神,後為道教所尊奉,以致在中國文化中影響廣泛。
"風水寶地"
青龍、白虎等四神作為方位神靈,各司某職護衛著城市、鄉鎮、民宅,凡符合以下要求者即可稱之為"四神地"或"四靈地"。其條件是"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即玄武方向的山峰垂頭下顧,朱雀方向的山脈要來朝歌舞,左之青龍的山勢要起伏連綿,右之白虎的山形要卧俯柔順,這樣的環境就是"風水寶地"。
風水寶地的構成,不僅要求"四象畢備",並且還要講究來龍、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陽宅十書》說:"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富,最為切要。""陽宅來龍原無異,居處須用寬平勢。明堂須當容萬馬……或從山居或平原。前後有水環抱貴,左右有路亦如然。""更須水口收拾緊,不宜太迫成小器。星辰近案明堂寬,案近明堂非窄勢。此言住基大局面,別有奇特分等第。"這是一種從大環境而言的風水寶地模式:即要求北面有綿延不絕的群山峻嶺,南方有遠近呼應的低山小丘,左右兩側則護山環抱,重重護衛,中向部分堂局分明,地勢寬敞,且有屈曲流水環抱,這樣就是一個理想的風水寶地。正如佛隱《風水講義》中所說:"靠山起伏,高低錯落,曲曲如活,中心出脈,穴位突起,龍砂虎砂,重重環抱,外山外水,層層護衛的發福發貴之地。"
重自然的建築風水
"相地如相人"
在古代風水學中,經常把大地比作人體來考慮各種因素,對此風水中有一句話叫作"相地如相人"。如《玄女青囊海角經》曰"支龍形勢,如人之狀,然其身一動,則手足自應;將主一出,則群兵必隨。""本身之龍要長遠,身體必要端正為上,手足必以相合為佳,長幼必以遜順為貴,主賓必以迎接為奇。"在這種人、地類同思想的基礎上,風水中常據人體的結構將龍脈之真穴分為三種穴,一在頭部,二在臍眼,三在陰部,其具體位置是:"上聚之穴,如孩兒頭,孩子初生囪門未滿,微有窩者,即山頂穴也;中聚之穴,如人之臍,兩手即龍虎也;下聚之穴,如人之陰囊,兩足即龍虎也。"(清孟浩《雪心賦正解》)在清《六圃沈新先生地學》中即收有一幅以人體之"竅"為原型的風水穴點陣圖,最能形象逼真地體現這種人、地同類的理念。
強調天人合一
由於古代風水學的基礎是建立在中國傳統哲學的陰陽與元氣說之上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將"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思想作為融貫整個風水學的靈魂。古代中國人很早就發現太陽、月亮及28星宿及金木水土火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以及它們同地球晝夜節令變化和災情間的關系。在古人看來,天地的運動直接與人的生長相關。《履園叢話》說:"人身似一小天地,陰陽五行,四時八節,一身之中皆能運用,"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人體與宇宙同構。天地分為陰陽,人體亦分陰陽。天地有五星五嶽,人體亦有五官、五臟。天分成十天干,表示地球繞太陽轉一圈,人亦對應有十指。地分為十二地支,表示一年月亮繞地球十二圈,人亦對應有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十二皮部……人的整個經絡系統隨著時間的先後,年、月、日、時辰,周期性地氣血流汪,盛衰開合,人應時辰月令,這一切都暗示著我們,人類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它凝聚著整個宇宙的生命,人體完全是與宇宙相合的,人體之氣與宇宙之氣以交流的。"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天地與初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元氣在宇宙天地間回盪,氣在人體中聚合,人實際上被視為自然生態鏈的一環,與大自然相比,人是渺小的。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動要吻合於自然,要取得與天地自然的合諧相處。因此,要避免在不利於人類生存的氣息與環境中生活,人的建築活動就要利於自然的合諧。風水說中用氣來解釋自然環境,在人與天地自然環境的關系中,只要按照氣的運動變化規律,也就是按照自然的秩序,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合諧,就會獲得平安與快樂,從而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風水選址的基本意義就是為人類尋找適當的居地。而藏著天地間生氣之地域,即為人類生長繁衍的理想居地。概括地說,風水理論的一切具體措施也就是圍繞如何尋生氣之凝聚點,如何迎氣、納氣、聚氣,通過對宇宙天地之氣的迎合、引導和順應,使人體之氣與之產生合諧,從而有助於改善居住環境,保證人類的身心健康及後世的昌盛。從這種意上看,風水可以說正是使宇宙之氣與人體之氣和合的藝術。
風水最重理想環境的選擇,而風水的理想環境主要由山和水構成,其中尤以水為生氣之源。《水龍經》中說:"穴雖在山,禍福在水。""夫石為山之骨,土為山之肉,水為山之血脈,草木為山之皮毛,皆血脈之貫通也。"因為石為山之骨,水為山之血脈。山以水為血脈,本身就是有機的。《黃帝宅經》的觀點更為明確:"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儼雅,乃為上吉。"這里明顯地把宅舍作為大地有機體的一部分,強調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這是風水關於建築思想的主旨。亦有著非常深厚的哲學底蘊,如《管子•水地篇》說:"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王充《論衡•書虛》說:"天地之有百川也,猶人之有血脈。血脈流動,泛揚動靜。"
中國古代建築受風水影響最大的就是追求一個適宜的大地氣場,即對人的生長發育最為有利的外環境。這個環境要山青水綉,風調雨順。因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所以,幾乎所有風水環境均講究山水相配,並按照一定的風水空間結構進行組合。為什幺許多風水地能成為人們修心養性、休養生息的理想場所呢?原因在於其山水組合合理,能給人一種幽雅舒適曠神怕的感覺。從這種意義上講,"地靈人傑"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難怪乎人們會孜孜以求地追求合理組合的山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