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氣候教案
❶ 八年級下地理第六章知識點總結
習是每個一個學生的職責,而學習的動力是靠自己的夢想,也可以這樣說沒有自己的夢想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責任的表現,也就和人失走肉沒啥兩樣,只是改變命運,同時知識也不是也不是隨意的摘取。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 八年級 下地理第六章知識點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下地理第六章知識點1
第一節自然特徵與農業
一、地理位置
我國北方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
二、地形特徵
北方地區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東部有面積廣闊的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西部有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
三、 氣候
1、氣候類型:北方地區地跨我國的中溫帶和暖溫帶,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
2、氣候特徵:北方地區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攝氏度以上。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為400~800毫米,屬於半濕潤區。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主要集中於夏季。
四、 黑土地和黃土地
1、東北平原在冷濕的環境下,發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們常把東北平原稱為「黑土地」
2、黃土高原被深厚的黃土所覆蓋,黃河、海河從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區堆積,形成了廣闊的華北平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又常被稱為「黃土地」
3、「黑土地」與「黃土地的自然差異」
五、 重要的旱作農業區
(一)自然條件
1、北方地區平原廣闊,土壤肥沃,耕地集中連片。
2、北方地區降水偏少,耕地多為旱地。
(二)主要作物
1、北方地區的糧食作物:主要 種植 小麥、玉米、穀子等。
2、北方地區的經濟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自然災害
災害及成因: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降水較少,且集中於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嚴重。
1、解決 措施 :採取南水北調等跨流域調水措施,發展節水農業。
八年級下地理第六章知識點2
第二節「白山黑水」——東北三省
一、位置、氣候、地形
1.稱謂:「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倉」
2.東北三省包括:A黑龍江省,B吉林省和C遼寧省
3.人們常用「山環水繞,沃野千里」來形容東北三省山河大勢。
4山環:由D大興安嶺E長白山F小興安嶺如馬蹄形分布著K東北平原,
5.水繞:1黑龍江2.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為臨,3.圖門江4.鴨綠江與朝鮮為臨,5遼河,河流6松花江注入黑龍江
6.東北三省氣候冷濕,由於緯度較高,又緊鄰著冬季風源地,大部分地區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溫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較多。
二、從「北大荒」到「北大倉」
1、商品糧基地的發展條件
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氣候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2、最大的商品糧基地
(1)東北三省由於緯度較高,氣溫條件只能滿足農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2)東北平原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
3、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問題
(1)在春秋季節,由於經常受寒潮的影響,容易發生低溫凍害。
(2)由於大面積開荒,濕地面積銳減,生態環境惡化。
三、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1、重工業基地的發展條件
東北三省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特別是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
2、比較完整的重工業體系
依託豐富的資源,東北三省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學工業為主導,包括煤炭、電力、建材、森林等工業部門的比較完整的重工業體系。
3、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20世紀90年代,由於資源枯竭、設備老化、產業結構單一等原因,東北重工業基地出現經濟發展滯後的現象。國家明確提出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八年級下地理第六章知識點3
第三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一、文明的搖籃
1. 稱謂:文明的搖籃 黃土風情:窯洞,白羊肚頭巾,信天游,。
2.黃土高原上奔流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源地,如華夏始祖炎黃二帝。
3.黃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關於黃土高原的形成,科學家曾經提出過許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
4范圍:黃土高原東起A太行山、西至B烏鞘嶺、北連C長城、南抵D秦嶺。跨越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省區。
5、黃土地貌景觀:流水侵蝕使得黃土高原地表破碎,溝壑縱橫,形成塬(殘留的高原面)、梁(長條狀的山樑)、峁(孤立的饅頭狀山丘、川(黃土高原農業較發達、人口集中地地區)等多種多樣的黃土地貌景觀。
二、嚴重的水土流水
1、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徵: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鬆,多空隙,許多物質易溶於水;缺乏植被保護;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為原因:過墾過牧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修路、采礦等活動破壞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嚴重的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壞了農田和村莊,使得自然災害加劇,生態環境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含沙量劇增,淤塞下遊河床、水庫,給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難。
4、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八年級下地理第六章知識點4
第四節 祖國的首都——北京
一、區域全貌
二、現代化的大都市
1、北京的重要功能區:主要包括中央商務區、中關村科技園區、金融街、王府井商業街等。
2、北京的交通網路
(1)北京已經形成了航空、公路、鐵路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
(2)北京市區形成了環形加放射狀的快速道路網。
(3)城市軌道交通也很發達,並且已初步建設成網。
(4)北京是全國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和國際航空港。
3、北京在城市建設中,十分重視歷史 文化 建築的保護和環境質量的改善,目前,正朝著「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標邁進。
八年級下地理第六章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八年級下冊地理第六章知識點復習
★ 八年級地理下冊重要知識點總結
★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
★ 八年級下冊地理第一章重要知識點歸納
★ 8年級下學期地理第六章教案
★ 八年級地理思維導圖
★ 八年級下冊地理第五章主要知識點整理
★ 中國地理初二下冊知識點
★ 8年級地理會考主要知識點
❷ 氣候特徵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氣候特徵地理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氣候特徵地理教案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成因。
2、使學生理解我國氣候對農業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3、使學生能聯系實際,說明氣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4、通過讓學生了解我國氣候為農業生產所提供的有利條件、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成因。
2、我國氣候為農業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教學難點】
分析、歸納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
【教具准備】
亞洲地圖(或世界地圖),我國溫度帶劃分圖,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為1課時。四年制可安排2課時,適當增加學生討論、練習時間,所余的課時可講授選學課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布有什麼特點?
2、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布和季節分配上有何特點?
(新課引入)
前面幾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我國氣溫、溫度帶、降水和干濕地區的知識。這一節課,我們要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分析、概括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以及這種氣候特徵為農業生產所提供的有利條件。
〔板書〕第四節 氣候特徵
(講授新課)
〔讀圖提問〕掛示亞洲地圖或世界地圖,讓學生閱讀地圖,回憶第一冊課本中的有關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我國位於亞洲的什麼地區?
2、從世界海陸分布看,這個地區的位置有什麼特點?
3、在海陸位置的影響下,這個地區形成了什麼樣的氣候?
4、這種氣候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學生讀圖、回憶、思考後回答,教師應注意提示、補充、糾正。)
[歸納]我國位於亞洲東部,屬東亞國家。從世界海陸分布看,東亞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在這種海陸差異的影響下,使東亞成為世界上季風氣候最為顯著、典型的地區之一。這也是我國氣候的一個顯著特徵。東亞季風氣候的特點是:風向隨冬夏季節變化而有規律轉換;冬季盛行偏北風(從內陸吹向海洋),寒冷乾燥;夏季盛行偏南風(從海洋吹向陸地),暖熱多雨。
〔板書〕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1、季風氣候顯著: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
〔讀表回答〕閱讀「我國與世界緯度相近地區氣溫的比較」表,回答下列問題:
1、一月份,我國齊齊哈爾、北京的平均氣溫,分別比法國的巴黎、美國的紐約低多少攝氏度?
(答案:分別低22。7℃和3。7℃)
2、七月份,齊齊哈爾、北京的平均氣溫分別比巴黎、紐約高多少攝氏度?
(答案:分別高出3。6℃)
3、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年較差,分別比巴黎、紐約大多少攝氏度?
(答案:分別大26。3℃和7。3℃)
〔歸納〕冬季,我國是世界同緯度上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國又是世界同緯度上除沙漠地區之外最暖熱的地方。因此,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年較差比世界同緯度地區的氣溫年較差偏大。這說明我國的季風氣候具有顯著的大陸性特點。
〔講述〕我國大陸性氣候特徵,表現在氣溫方面,那就是氣溫變化大,不僅氣溫年較差大,日較差也較大;表現在降水方面,則是降水量的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
[板書]
〔提問〕我國夏季氣溫、降水的特點是什麼?
(學生回答:夏季我國南北普遍高溫,降水集中。)
〔板書〕二、雨熱同期
〔講述〕夏季,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數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溫,而且是世界同緯度上除沙漠外最熱的地區。因此,我國的熱量條件優越,即使是在廣大的北方地區,也能夠種植喜溫的水稻、玉米、棉花等高產作物。我國水稻、棉花的種植界線之北,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可見,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
〔板書〕1、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
〔講述〕在高溫季節,農作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這時正是我國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節。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搭配好,對農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長十分有利。因此,雨熱同期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
〔板書〕2、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搭配好,對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十分有利
〔提問〕西亞、北非在北緯15°—30°的地區,氣候和景觀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我國處於同一緯度地帶的長江以南地區,卻成為降水豐沛的「魚米之鄉」?
(教師提示:學生回憶已學的有關知識,思考問答。)
〔講述〕在世界上北緯15°—30°的緯度帶上,由於受副熱帶高壓帶的影響,氣候乾燥,大多是沙漠或荒漠。我國處於同一緯度地區的長江以南地區,由於受到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而且雨熱同期,十分利於水稻生長,是我國主要的稻米產區,從而成為富饒的「魚米之鄉」。
〔掛圖〕我國溫度帶劃分圖,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
〔復習提問〕我國可劃分為哪幾個溫度帶?哪幾個干濕地區?
(學生回憶第二、三節知識,指圖回答。)
〔講述〕我國既有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又有多種多樣的干濕地區,這說明我國的氣候復雜多樣。這也是我國氣候的一個顯著特徵。
〔板書〕三、氣候復雜多樣
1、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是我國氣候復雜多樣的一個標志
〔讀圖提問〕閱讀課文「秦嶺南北」插圖,問學生:圖中反映了地形對氣候、植被的什麼影響?
(教師提示,學生回答:插圖「秦嶺南北」,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觀上的差異。山北生長的是溫帶植物(蘋果樹),山南生長的是亞熱帶植物(柑桔樹)。這是因為秦嶺在氣候上起著屏障作用,可阻擋冬季風南下。所以南坡氣溫高,為亞熱帶景觀;北坡氣溫低,為暖溫帶景觀。)
〔講述〕地形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地勢高低懸殊,使得我國的氣候更加復雜多樣。
〔板書〕1、地勢高低懸殊,地形復雜多樣,使我國氣候更加復雜多樣。
〔提問〕2、舉例說明不同的溫度帶、干濕地區、植物和農作物品種有什麼不同?
(教師提示,學生回憶、思考並回答。)
2、復雜多樣的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有什麼好處?
(教師提示,學生回答。)
〔講述〕我國氣候復雜多樣,因此,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我國找到適合生長的地區,從而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板書〕
3、氣候復雜多樣,使得我國的農作物和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復習鞏固)
1、我國氣候有哪些主要特徵?
2、我國氣候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板書設計】
第四節 氣候特徵
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1、季風氣候顯著: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
2、大陸性氣候強烈。
(1)冬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地區偏低,夏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地區偏高,氣溫年較差大。
(2)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
二、雨熱同期
1、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
2、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搭配好,對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十分有利。
三、氣候復雜多樣
1、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是我國氣候復雜多樣的標志。
2、地勢高低懸殊,地形復雜多樣,使得我國氣候更加復雜多樣。
氣候特徵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道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並學會分析氣候特徵的方法,明確我國優越的氣候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培養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分析能力和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
3、通過認識我國氣候的有利因素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使學生了解到我國農業生產的優越條件,對祖國的優越自然地理環境增強認識,產生自豪感。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我國氣候特徵突出: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這三者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教材從最突出的特徵入手,並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季風影響我國氣候的突出表現。雨熱同期的特徵是促進農業生產的優勢條件,同樣受惠於季風氣候,因為雨熱同期是季風氣候的明顯特徵。氣候復雜多樣反映了我國氣候要素的空間差異性和我國自然環境復雜性。
重點和難點:
重點 :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對農業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難點 :學會分析、歸納、概括氣候特徵的方法。
價值觀念、學科能力、基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教育契機及課內外內容聯系:
本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把握了我國的氣溫和降水兩大要素特徵的基礎上,總結、歸納、概括得出的結論性特徵。根據我國氣溫和降水的特徵規律而劃分出不同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而它們的組合形成了復雜的氣候類型。分析這些氣候類型的特點,以雨熱同期為特徵的季風氣候成為我國最顯著的氣候類型。在分析、歸納、概括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時,不要單純的記憶結論,而是要學生學會這個過程。同時教材還對比分析了我國與同緯度其他地區進行對比,讓學生更清楚我國氣候的獨特性。
教 法 建議
引導學生回憶我國氣溫和降水的特徵及造成原因,並提供相關氣候資料,引導、啟發學生思考,通過其分析逐步歸納概括氣候特徵,並分析這種氣候對國民經濟生產的影響,特別是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讓學生學會分析、歸納、概括,學會對比,切記結論性的灌輸。
本節建議課時1課時。
氣候特徵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綜合分析氣候特徵的方法,知道我國主要的氣候特徵。
2.使學生懂得氣候對生產、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應用)。
教學重點
知道我國多樣的氣候,季風氣候的典型性及其表現。
教學難點
運用降水和氣溫等氣候要素分析氣候特徵。
教學方法
討論法、發現法、探究法。
教學媒體
投影:「中國自東向西植被變化圖」、「中國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觀圖」、「全國氣候類型圖」、「氣候疊加示意圖」,計算機軟體:氣候的多樣性,季風氣候的顯著性,氣候對生產、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
教學過程
【引言】我們前面學習了有關氣溫和降水的知識,通過前面學習可知:氣溫和降水將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即發生時間變化和空間變化。對於某一地區而言,每一天的'氣溫高低和降水多少是不同的。但是氣溫和降水在較長的時期里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因此,我們只要找到並了解氣溫和降水在較長時期內的變化規律,把握其中的規律性,就可以掌握某個地區的氣候特徵。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氣候的特徵」這一節課來研究一下怎樣分析和研究某一地區的氣候特徵。
【板書】第四節 氣候的特徵
【活動】我們在座的同學天天生活在北京,對北京的氣候有切身體會,通過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請你來描述一下北京的氣候有哪些特點(也就是說北京的氣候是什麼樣的)?
學生討論、回答。
【總結】通過同學們的描述可以知道我們一般從天氣的冷暖、降水的多少、風力的大小和多少等幾個方面來描述氣候呢。氣候的要素主要包含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雖然我們每天看天氣預報時發現今天和昨天的天氣可能有些方面不同,但我們會發現北京今年整個冬季的氣候和去年的、前年的冬季氣候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氣候是一個地區較長時間內的大氣狀況,它具有內在的規律性。
【板書】一、氣候要素
降水、氣溫
二、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
【投影】「中國自東向西的植被變化圖」
【提問】(1)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圖中的植被發生了那些變比?
(2)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投影】「中國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觀圖」
【討論】(1)看圖說出兩幅圖有什麼不同?
(2)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
【投影】「氣候疊加示意圖」。
【總結】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接受太陽光熱的多少是不同的,受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差異顯著,同時加上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因此形成了多種溫度帶和多樣的干濕地區。因此,我國各地的氣候千差萬別,復雜多樣。
【板書】l.氣候復雜多樣
【投影】「全國氣候類型分布圖」。
【演示軟體】比較所看到的景觀有何不同?說明什麼問題?(為什麼地處同一緯度的哈爾濱比法國巴黎氣溫低?同樣都瀕臨大洋,但為什麼長江中下游地區比非洲北部降水豐沛?)
【活動】處於大致相似的地理位置,為什麼在我國東部與歐洲西部及非洲北部同緯度各地區形成了不同的氣候呢?
【小結】由於中國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面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因此受到夏季風與冬季風的交替影響。受夏季風的影響,在夏季我國東部比同緯度其他地區氣溫高、降水多;受冬季風的影響,我國北方各地區的氣溫比同緯度其他地區低。因此形成了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的氣候特點。
【活動】日本、韓國、朝鮮是什麼氣候類型呢?與北京相比氣溫和降水有何差異?
【板書】2.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過渡】為什麼要研究氣候的特徵呢?那是因為氣候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有重要的影響。
【演示軟體】氣候對生產、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
【活動】氣候對生產、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是什麼?
【板書】三、氣候對我國的影響
1.有利影響:物產豐富、生產地域擴大
2.不利影響:多災害性天氣
夏季風──洪澇、台風
冬季風──旱災、寒潮
【總結】由於我國幅員遼闊、面積廣大,外加復雜多樣的地形,造成中國氣候具有兩大顯著的特點: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我國找到適合生長的地區,使我國的農作物和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同時,我國獨特的氣候也給我國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板書設計
第四節 氣候特徵
一、氣候要素
降水、氣溫
二、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
1.氣候復雜多樣
2.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三、氣候對我國的影響
1.有利影響:物產豐富、生產地域擴大
2.不利影響:多災害性天氣
夏季風——洪澇、台風
冬季風——旱災、寒潮
❸ 八年級地理農業教案
農業(Agriculture)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 八年級 地理農業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地理農業教案:
教學內容
課型 講讀 課時 本期總第 節
教學
目標 1、知道農業生產的部門構成,理解 種植 業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部門。
2、記住農業的概念,理解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
3、知道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因素。
4、理解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
5、學會閱讀“中國農作物分布”圖,並能指圖說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分布特點。
6、通過分析我國南北方土地資源的差異與自然條件的關系,說明我國糧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異,提高分析地理問題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7、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以農業為基礎的重要性,樹立科教興農的觀點,並對學生進行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等思想 教育 。
教學
重難點 重點:用實例說明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布出現差異的原因。
教學准備 要求學生課前熟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教 學 活 動 預 設
時間 教師活動
引入新課: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發展各種產業,對於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發展農業就特別重要了。請同學們判斷以下產業哪些屬於農業?種植水稻、伐木、 飼養 牲畜、 捕魚 、采草葯、生產桌椅。我們歸納一下,什麼是農業?
講授新課:
人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產品大多直接或間接來源於農業。
觀察圖片“主要農業部門”,從反映的內容看,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
什麼是農業?
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稱為農業。
[提問]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發展農業非常重要,你能說一說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嗎?
這么多人需要吃飯、穿衣,糧食、棉花生產很重要;
工業生產也需要大量的原料;
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活動1]請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補充例證,具體說明農業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
吃
種植業能提供的食物
畜牧業能提供的食物
漁業能提供的食物
林業能提供的食物
穿
用種植業的產品作原料製成的衣物
用畜牧業的產品作原料製成的衣物
用
用畜牧業產品加工製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業產品加工製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過渡]我國是一個大國,東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條件差異很大,造成農業的地區分布存在很大差異。
通過查找資料,並結合讀圖“中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圖”,你能歸納出我國各地區自然條件的差異造成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嗎?
在讀這幅圖時,可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1)我國農業差異最明顯的地區是哪兩個部分?(2)它們的界線在哪裡?(3)東西兩部分各有哪些農業類型?(4)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區,種植業分布在哪些地區?為什麼會在這些地區發展種植業?(6)在東部地區,各種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7)林業集中在我國的哪些地區?哪些屬於天然林?哪些屬於人工林?(8)我國哪個地區的淡水漁業最發達?
西部地區:氣候乾旱,熱、水、土條件的配合上有較大缺陷,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業發展歷史較晚,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天然草場廣布,大部分地區以畜牧業為主。那裡有我國四大牧區。因為降水稀少,農區小而分散,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
東部地區:熱、水、土條件有較為良好的配合,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國絕大部分耕地、農作物、林、漁、副業的集中地區。其中,東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北方與南方地區:東部秦嶺一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以旱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旱地農業生產制度,是我國各種旱糧作物的主產區。秦嶺一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以水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水田農業生產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種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的主產區。
[閱讀] 讀圖“我國南北方農業分布圖”,認識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差異:
農作物包括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類型。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的影響,我國農作物的地區分布有較為明顯的地區差異。
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的地區分布呈現“南稻北麥”的格局。
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
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點。
棉花生產,北方以棉花為主,形成了x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活動] 在我國西南部的山區中,農作物的種類、耕作制度隨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請你在教材圖“山地垂直氣候景觀”中的適當部位填上如下四組內容,並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為什麼該地會呈現這樣的分布規律?
A.雙季稻、香蕉,一年三熟;
B.適宜發展林業、牧業;
C.玉米、蕎麥、燕麥,一年一熟;
D.玉米、小麥,一年兩熟。
[結論] 山區的農業是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呈帶狀有規律的分布的。
[小結] 我國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很大,造成農業生產和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有較為明顯的地區差異。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說出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因素;
2.說出解決我國的農業問題的基本標准。
【教學准備】
自製相關課件、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我國各個地區都有農業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不同的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生長最有利的地區。
講授新課: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活動1]
參考教材圖“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回答:
(1)糧食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與自然環境有什麼關系?
(2)以下各地區適合開展哪種類型的農業生產活動?為什麼?
太行山區 B、華北平原 C、內蒙古草原 D、洞庭湖沿岸
(3)完成教材的活動“城市地區農業帶的分布”
(4)思考:在氣候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如果種果樹,應該安排在什麼地方?山區應該進行什麼樣的農業生產活動?
(5)上面的選擇只是從自然條件方面考慮應該發展哪個大的農業部門,當我們進行具體的生產時,又會考慮到哪些因素呢?”
回答:自然條件(包括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社會經濟條件(包括交通、技術、市場、設備等)
[活動2]
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的事例都比較常見,你能舉出哪些事例呢?並分析其成功之處和失誤的地方,如果是反例,還應提出一些建議。
[小結] 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境進行改造,使之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境變得不利。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做到“因地制宜”,這樣才可能持續地發展下去。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問題1] 我國人民的生活從飢餓貧窮到溫飽小康的轉變說明了什麼?
回答: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現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豐年有餘的重大轉變。
[問題2] 我國農業仍面臨著哪些嚴峻的挑戰?
回答:人口增加、耕地不斷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
[問題3] 長江中上游地區退耕還林,在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地區退耕還湖 都使耕地面積減少,會不會影響糧食生產?(結合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回答)
回答:由於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不會影響糧食生產。
[問題4] 對圖“我國的主要商品糧基地”進行分析,讀出我國九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請思考:(1)這些地區成為主要商品糧基地的原因是什麼? (2)為什麼華北平原沒有成為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3)為什麼要建立商品糧基地?
回答:
(1)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
(2)當地人口稠密,糧食消耗量較大。
(3)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提高糧食生產的能力,是關繫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
[活動3]
學生將教材提供的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表格數據轉化為統計圖,看看哪種統計圖最能說明我國在農業方面的成就?
閱讀教材活動,描述桑基魚塘的整個生產過程,並畫出一幅流程圖。我國農村利用秸稈、牲畜糞便生產沼氣,並將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請畫出流程圖,並將兩幅圖進行對比,思考:他們存在著哪些一致的地方? 有什麼好處?
結論: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廢物,對環境沒有損害。
3.下面材料是關於我國不同類型地區農業建設方向的敘述。與同學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中部地區建立高產高效的農產品基地;
西部地區堅決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1)“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要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地理條件。
4.說出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中部地區建立高產高效的農產品基地;西部地區堅決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兩個對策: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提高糧食生產的能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八年級地理農業重要知識點:
1.關於農業的概念。農業的概念有大有小,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而廣義的農業按照勞動對象的不同,則可包括農(種植業)、林、牧、副、漁五大部門。其中,種植業的結構包括糧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經濟作物等。
2.從我國人口的角度來說,農業是解決人民溫飽的基礎;從中國實現現代化來講,農村實現現代化是瓶頸,是關鍵;正因為如此,對於國家決策者而言,農業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
3.關於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在我國領土上,最大的農業地域差異首先是東部和西部。東部地區熱、水、土條件有較為良好的配合,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國絕大部分耕地、農作物、林、漁、副業的集中地區。西部地區氣候乾旱,熱、水、土條件的配合上有較大缺陷,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業發展歷史較晚,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農區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區是以放牧為主。在東部和西部,又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在東部,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以旱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旱地農業生產制度,是我國各種旱糧作物的主產區。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以水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水田農業生產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種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其實,嚴格地說,在西部也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祁連山以北的甘新地區,是廣大的乾旱氣候區,農業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業發達,祁連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業為主的地區,牲畜、農作物和林木都帶有高寒地區的特點。但上面所說的西部地區的內部差異,從教材的圖上並不能看出來,教師在這里可以先不講,講到青藏高原的時候再補充說明。
4.地形與農業生產。第105頁的閱讀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況下,坡度大於18°就不適宜發展種植業,我國政府要求,坡度大於25°的土地不得發展種植業。除了坡度的影響之外,還有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這一點在第101頁的活動2有所體現。
5.教材中提到了發展我國農業的兩個主要對策,一是建立商品糧基地,二是調整農業結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多種經營。在介紹幾個商品糧基地時,需要特別向學生強調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陽湖平原盡管有著很大的發展糧食生產的優勢,但由於考慮到三江平原地區濕地的保護,以及兩湖應起的生態作用,於是我國將這些地區變成了生態功能保護區。這一點充分體現了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
6.關於“我國的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差異”。糧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圖上找到,但三大棉區只顯示了一個,另外兩個分別在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的中南部。總之,這部分內容一定安排學生落實到圖上。
❹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准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地區,並能夠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
2.閱讀材料,說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區及他們的建築特色。
3.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 文化 傳統。
情感目標
培養唯物主義觀念,理解並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別。
教學重難點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新授:
一、世界的語言
教師啟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什麼語言?除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外,你能說出世界上還有其他什麼語言嗎?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列舉出知道的語言。
設計意圖: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 經驗 ,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73第1自然段,P74圖4.12「不同的語言文字」和閱讀材料「世界語言知多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①世界大約有多少種語言?
②哪6種語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③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④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以及他們所知道的其他語言,自由發言,相互交流。使學生拓寬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過渡:這些語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請在圖上找到。
活動二:
學生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完成課後活動題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師:前面我們了解了世界六種主要語言,那麼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有何差異呢?下面我們學習世界三大宗教。
活動一:交流自己搜集的關於宗教的各種資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關知識。
教師通過課件提供有關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補充。
教師: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信徒們都應該十分尊重。你能說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嗎?你信仰宗教嗎?你周圍有信仰宗教的人嗎?
學生看資料後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宗教的產生、影響及區別,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築。
活動二:組織學生讀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圖找到其分布地區。
小結: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民俗、經濟、哲理等諸多要素。所以,宗教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應該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對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視反對,而應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宗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宗教信仰。
結束:讓學生 總結 學習的主要內容,並談談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始至終做課堂的主人。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了解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點。
2、過程與 方法 :課上通過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種 渠道 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然後進行整理,開拓視野,了解我們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樹立各少數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和分布特點及民族政策。
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引入(視頻內容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暉》),請大家看一段錄。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我國人口數量、人口分布的特點,剛才大家也看了視頻,我們知道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不僅生活著漢族同胞,還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們漢族一起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書: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構成與數量
【承轉】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個民族呢?生(56個)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一段內容回答屏幕上的問題.請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師總結:相對於漢族而言,其他的55個民族在人口數量上處於少數,因此,稱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
3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少數民族有哪些?4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圖片歸納知識。
三、民族文化
【承轉】師:同學們請你觀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幣,除了漢字,還有其他文字嗎?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對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幣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學生活動:對照文字。蒙古 維吾爾 藏族 壯族。
【承轉】由於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節日風俗等生產和生活方面獨具特色。讓我走進民族村去領略他們的風采。
播放圖片
思考:為什麼有的民族喜愛-,有的喜歡賽龍舟?師:出示答案。騎馬是北方草原牧區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當地具有良好的-條件,同時,通過-活動能鍛煉提高騎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區氣候暖濕,多河湖海灣水域,舟船是當地重要的傳統交通工具,因而人們喜歡賽龍舟。
四、民族分布
【承轉】了解完我國56個民族的人口構成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民族的分布情況又如何呢?
請大家讀課本19頁中國民族分布示意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我國各民族的地區分布狀況是:漢族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在這些地區,漢族與各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我國幾乎沒有一個縣或市的居民是單一民族的。這充分印證了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板書)
五、中國的民族政策
【承轉】我國的少數民族多分布在邊疆地區,那麼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我國是如何管理的呢?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問題。請學生讀課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3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中重點介紹的一個國家,它的經濟發展過程、社會背景、文化特點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發展過程和社會現狀,了解認識巴西就等於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縮影。
2. 編者的意圖:力求以貼近生活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1)本節教材以人種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世界人種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膚色又不同於世界三大人種,從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爐的縮影的內容。 教材在舉例中採取"引而不發"的方法,讓學生來總結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礎知識。
(2)在掌握了足夠的基礎知識後,教材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巴西的自然條件、人口分布、歷史背景、經濟發展等因素對巴西農業和工業布局進行分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聯系實際能力。
(3)在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的內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閱讀資料及圖片,培養學生從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巴西。
4.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巴西過去與現在經濟結構差異的對比,了解巴西經濟的發展歷程。讓學生認識到殖民主義統治對巴西的影響及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獨立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難點: a.使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
b.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人口最多的國家b.能說出熱帶雨林對巴西的環境效益、開發目的及生產的環境問題。
c.能說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區劃及主要氣候特徵。
d.能說出巴西工農業生產的特徵。
e.能讀圖說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區。
(2)能力目標:
a.分析獨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認識到殖民統治對巴西種族的構成及政治、經濟、文化的深遠影響。
c.學會分析巴西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過程中帶來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增強環保意識。
二、說學生
巴西是 足球 王國,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並不很陌生,現代媒體手段先進,同學們可以通過上網、報紙、雜志查找各種資料進一步認識巴西。
初一年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1. 教學方法 的組合
a.本節課運用談話、閱讀、討論、學習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學習競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本節又採用了知識結構圖法,使學生的地理思維隨著教師的講解而步步深入,且激發了學生的 想像力 。
b.整節課主要貫穿"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練結合"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獨立自主親身參與、體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注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恰當引導,學生從不斷演示中觀察問題,探究現象,解決問題。
2.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強烈的求知慾,強調重點,攻破難點。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3.教具選擇
多媒體課件。
四、說學法
1.依據教學目標,快讀課文,整體把握,明確重點。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理解和記憶。
3.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積極思考,培養能力。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p.89—92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和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兩節。
教學目標:1、了解巴西的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
3、了解巴西的人種文化、工業農業。
教學重點:巴西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
教學。難點: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
②巴西的經濟、文化、人種與殖民主義的關系。
1、引課設計
根據世界盃足球賽主題音樂,引出課題:第九章 第二節 巴西(版書),之後,介紹胡-出訪巴西,讓學生認識到巴西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學,整體感知,重點把握。
自學3分鍾,學習方式自由,要求學生盡量多的發現問題,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找出答案,准備競答與競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等。
3、教師主持,問題競答與競提。
這一活動由教師主持,學生比賽提問題,教師從量和質兩方面為學生所提問題打分,分組比賽,決出勝負。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地理及對地理課學習的興趣。活動中,教師可尋機插入點撥講解,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氛圍中,教師盡情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強調重點,突破難點。
4、總結鞏固,隨堂練習。
總結重在綜合概括,使知識條理系統。隨堂練習意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與技能。
七、設計的理論依託:地理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方式地理課程""學習結果與過程並重""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書設計:
粉筆板書與電子板書相結合。粉筆板書採用詞語式板書;電子板書採用結構式。粉筆板書如下圖。"咖啡之國""文明古國""足球王國""狂歡之國"四個關鍵性詞語,基本反映本課的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4
《天氣》
【課題】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天氣
【課型】新授課
【課標要求】
●區分「天氣」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初步認識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天氣現象,並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學會根據提供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人類活動及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保護大氣的重要性分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逐步養成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教學模式】
目標導學
【教學方法】
講授法、活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准備】
收看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
【教學 反思 】
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天氣與生活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包括天氣與生活、看圖識天氣、讓天空更藍三部分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特點,如何描述天氣、常用的天氣符號,簡單分析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為後面氣溫的變化與分布、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世界的氣候類型、影響天氣的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初一學生位於認知發展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具備一定依賴於具體事物或形象的 邏輯思維 能力,是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著天氣的變化及天氣對其生活的影響,亦在小學階段通過其他學科了解到一些天氣 諺語 。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講授法、活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考慮到地理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
程中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聯系實際生產、生活,設計多處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了一個教學課件。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依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學習內容,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書設計】
簡單天氣符號、衛星雲圖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5
《自然環境》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麼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幹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源於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說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麼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范圍、地形等方面說明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2、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3、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布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麼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 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布,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范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課後小結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2020相關 文章 :
★ 最新2020初中地理教師工作總結五篇
★ 2020初三地理教學的工作計劃5篇
★ 2020初中地理知識點整理
★ 2020初一地理教學的工作計劃5篇
★ 2020初中地理老師的工作計劃5篇
★ 初中地理教學計劃合集大全5篇
★ 2020初一地理的教學工作計劃5篇
★ 2020初一地理老師的教學工作計劃5篇
★ 2020年初二第二學期地理教學工作計劃5篇
★ 2020年初一第二學期地理教學工作計劃精選5篇
❺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
教案是 八年級 地理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同時也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實施、評價和 反思 的文本與載體。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八年級地理北京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設計一、課標要求
運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歷史 文化 傳統和城市職能,並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北京地區的政區圖、地形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等資料的閱讀分析,探究歸納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勢、河流水系、氣候等自然環境特點。
2.運用直觀的圖片等資料,感受並歸納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城市職能和現代化建設成就。
(二)過程與 方法
1.學會運用地圖、圖片等資料,分析、綜合和評價區域自然環境的特點。
2.運用搜集的地理信息,感受、歸納區域人文環境特點,初步感受與探討區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人地矛盾。
3.體驗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與挑戰,逐步養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與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感受北京的文化傳統、發展成就,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過感受北京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樹立人地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北京的自然環境特點。
2.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城市職能和現代化建設成就。
3.北京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教學難點 北京的自然環境特點及評價。
四、教學策略
充分運用教材的同時,搜集、整合地圖、圖片以及文字資料,創設探究學習的教學情境,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激勵功能,引導學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進而 總結 並得出結論。
五、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合作學習小組。
六、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導入新課:
調查班內去過和沒去過北京的同學各有多少。請大家在組內做一下交流,然後分別請兩位代表談談自己的北京見聞與感想。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心臟,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為之自豪和熱切嚮往的地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北京,去聆聽祖國母親的心跳。
認讀目標:課件顯示學習目標。
註:認讀包括兩部分,學生認讀和教師解讀。教師要強調,學習目標包括方法思路目標和學習內容目標。以自然環境特點為例,“自然環境特點”為內容目標,“運用政區圖、地形圖等資料探究總結”為方法思路目標。
(一)優越的自然條件
北京是我國著名的古都,具有800多年的建都史。那麼,她究竟具有怎樣神奇的魅力,使得幾代王朝都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
探究活動一:地理位置
讀下面兩幅圖,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圖文轉換的能力與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
從緯度位置來看,北京(40°N)屬於暖溫帶;從海陸位置看,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兩面分別緊靠太行山脈與燕山山脈,東南方向面朝渤海;從行政區劃來看,北京周圍被河北與天津環繞。
(承轉)那麼,這種地理位置有什麼優越性呢?
探究活動二:位置與氣候
讀“影響北京的冬、夏季風風向簡圖”(左圖)和“北京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右圖),探究以下問題。
1.從冬夏季風影響的角度,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總結北京的氣候特點。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與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
北京背靠群山,山脈可以阻擋冬季風的侵襲,使冬季不致過分嚴寒;面朝大海,能夠接受夏季風的滋潤,使氣候不致過於乾燥。北京的氣候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的特點。
探究活動三:地形與河流
關於建都條件,古代典籍《管子乘馬篇》雲:“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
(註:教師可以適當地解讀:城邑選址一定要選在高亢之處,但不能離水源太遠,要有足夠的用水;反過來說,城邑選址在低地時,不能離水源太近,否則容易遭受水害,還得修築防洪設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結合下圖,分析北京在地形、地勢與河流方面有哪些優勢?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與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西北角,西北高、東南低,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區內有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拒馬河等河流以及一些湖泊,地勢較高而不燥,水源充足而無水患之憂,正是“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的最佳註解。
(師:當然,北京作為古都的有利條件還可以從安全、交通、經濟等方面分析,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下搜集資料進一步探討。)
板書:
一、優越的自然條件
1.依山向海的地理位置
2.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3.地形與河流
第2課時
(二)歷史悠久的古城
探究活動:觀察下列圖片,談談自己的感想。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運用直觀的材料,引導學生感受並歸納出“歷史悠久,文明厚重”的結論,培養學生運用歸納法學習地理的習慣和能力。
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明長城
明清紫禁城──故宮
天壇──明、清帝王祭天和祈福的地方
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群──明十三陵
雲居寺── 收藏 石經之多堪稱世界之最
圓明園遺址
傳統民居四合院
傳統民居四合院
傳統民居區──胡同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出示材料:(可讓學生讀一讀)
北京是舉世聞名的古都,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宏偉的古建築、優美的園林和眾多的名勝古跡,居我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首,集中了許多人類文化的瑰寶,是我國的文化中心。據統計,北京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4個,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14個,其他確定有文物價值尚待確定保護級別的有4 000餘處。現已出土文物達10萬件之多。在眾多的文物之中,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故宮,有世界上七大奇跡之一的萬里長城,有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明十三陵,有我國最著名的皇家園林頤和園、北海公園、香山公園及圓明園遺址公園,等等。具有歷代文化和藝術特色的古寺廟2 600多座,其中有歷史悠久的佛教古寺潭柘寺,有收藏石經最多、堪稱世界之最的雲居寺,有我國最大戒台的戒台寺,有我國現存最大的壇廟建築──天壇祈年殿,有居於全國第二位的祭孔古建築──孔廟,有以紀念民族英雄和傑出人物而興建的文天祥祠、於謙祠、袁崇煥祠、楊椒山祠等。還有近代現代名人的紀念地,如魯迅故居、郭沫若故居、蔡元培故居、茅盾故居、齊白石故居、徐悲鴻紀念館、梅蘭芳故居等。
階段小結:
悠久的歷史傳承,厚重的文化積淀。
(承轉)作為國家的首都,今天的北京有著哪些特殊的城市職能呢?
(三)城市職能
探究活動:
依次觀察下列三組圖片,討論它們分別體現了北京哪些方面的城市職能?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運用直觀的材料,引導學生感受並歸納出北京的城市職能,培養學生運用歸納法學習地理的習慣和能力。
人民大會堂是我國最高權力機構
──人大會所在地
中南海──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我國最高司法機構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小結: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肩負著對全國進行行政管理的職責。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國家體育場──鳥巢
國家大劇院
CCTV大樓
中國國家圖書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北京的文化 教育 事業非常發達,這里有包括北大、清華等全國頂級大學在內的上百所高等院校,有中科院、社科院等各類科研機構,有全國藏書最多的國家圖書館,有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還有很多著名的國家級博物館、展覽館……因此,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
美國駐華大使館
俄羅斯駐華大使館
法國駐華大使館
2014年北京APEC峰會
外交部大樓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北京有眾多的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海外企業代表機構等,多次成功承辦大型國際會議,是中國與世界聯系與交流的中心。北京是國際交往中心。
板書:
1.政治中心
2.文化中心
3.國際交往中心
承轉:神奇的北京,美麗的北京,偉大的北京,今天正經歷著日新月異的發展與變化。
(四)現代化的大都市
探究活動:
自學教材39頁到41頁。總結:教材從哪幾個角度舉例說明了北京的現代化建設成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和提煉地理信息的能力。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
1.城市重點功能區的建設
2.現代化的立體交通網路的建設
3.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
4.傳統建築的保護
承轉:那麼,北京是否就完美無缺了呢?
(五)北京的尷尬──環境與發展
探究活動:
讀下列材料,談談你的感想,並為北京的發展出謀劃策。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從環境與發展的角度看北京,引導學生思考“人地關系”這一地理科學的永恆主題,樹立科學、和諧的發展觀。
材料一:霧霾中的天安門
材料二:沙塵中的北京
材料三:保護?發展?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註:霧霾、沙塵暴等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並不是單靠北京自己就可以解決的,因此,在學生探究和討論時,並不要求得出一個圓滿的結論,只要能體現“人地和諧發展”的觀念就應該給予肯定。)
課堂小結:隨著北京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發展與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做到二者的和諧共存和良性互動,如何使社會與自然可持續發展,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後作業:
1.搜集資料,說明北京現代化發展的成就。
2.搜集資料,說明北京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哪些矛盾。
七、教學反思
課標要求運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並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
從教材的編寫來看,本節內容並沒有像一般區域地理那樣按部就班,而是把“古都”作為切入點,試圖從古都有利的自然條件出發,探究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從而承載課標中“運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的要求。這種編排,很好地體現了探究性學習的思路,但也同時給教師教學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搜集相應的資料,創設探究的情境。
除“自然環境”以外,北京的“歷史傳統”“城市職能”“現代化建設”等內容多以感性知識為主。看起來很簡單,幾乎沒什麼可“講”。因此,提供典型的、直觀感性的材料,由學生去感受、歸納、總結,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課標中對北京的表述是放在“認識區域”中的“環境與發展”部分,這本身就隱含著“從環境與發展的角度看北京”的要求。但這一節不是純粹的環境教育課,通過認識北京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能夠提出建議並通過彼此碰撞交流獲得相應的思想感悟即可,在課堂上我們沒有必要讓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必須達成一致。引導學生感受、思考環境與發展的關系,辯證地分析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走“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並重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樹立和諧發展的人地觀,是這一節我們要讓學生達成的重要的學習目標。
鑒於以上認識,筆者大膽地重新整合了教材內容,做了一定程度的增刪,完成了上述教學設計。
八年級地理北京重要知識點1、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是首都北京的符號,故宮、四合院是古城北京的符號,“鳥巢”“水立方”是現代北京的符號
2、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的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
3、北京的位置: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4、北京的城市職能: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
5、長城、明清故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頤和園、天壇、明十三陵等先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城中體現歷史文化傳統的四合院、胡同、牌樓等也令人流連忘返。
6、北京故宮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現為故宮博物院。
7、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8、南鑼鼓巷是我國唯一完整地保存著元大都里坊風貌的傳統民居區。
❻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天氣與氣候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產、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2、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
4、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系,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正確區別天氣與氣候;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教學用具:
多媒體投影儀。
學法指導:
1、「從生活實際入手,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時一定要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化枯燥為有趣,時時處處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戲中學習地理」。天氣預報的符號多而不好記,怎樣才能快速有效地記住呢?同學們之間不妨比一比、試一試,看誰記得快,或者堅持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自己也學做天氣預報員,播報天氣預報。
教學過程:
導入課題:播放不同地區的圖片,展示不同地區的.生活環境,說明人類生活的環境存在很大差異,然後讓學生回答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區的環境差異?(氣候)「那麼世界的天氣與氣候是怎樣的呢?這一節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吧。」
投影:
第一節天氣與氣候
師:1、播放「上學路上的四幅圖」,讓同學們思考:這四幅圖中分別是什麼樣的天氣?(晴、雨、大風、雪)感受如何?(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回答天氣變化快還是慢?)引出「天氣」的概念與特點(學生通過讀書來回答)。
投影:一、天氣
1、概念
2、特點
師:「天氣是變化的,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氣狀況呢?在民間有許多關於天氣的諺語,咱們交流一下,看誰知道得多?」(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
投影:關於天氣的諺語。
過渡:「光靠諺語是不能准確掌握天氣變化的,那麼怎樣才能准確知道每天的天氣狀況呢?」(看天氣預報)
師:「通過什麼來知道天氣狀況呢?」生:「要靠衛星雲圖」。
投影:衛星雲圖。
師:講解衛星雲圖上的藍色、綠色、白色分別代表什麼?然後讓學生看圖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鄉所在的位置是什麼樣的天氣?
設問:在天氣預報圖上怎樣識別天氣情況呢?(根據天氣符號)
投影:「常見天氣符號」圖,指導學生逐一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活動: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憶天氣符號的比賽,看哪一組記得又對又快。2、選擇幾個天氣符號,看誰畫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興趣中獲取地理知識)。
師:結合「沙塵暴」的符號,補充沙塵暴的有關知識,同時讓學生思考我國西北地區為什麼經常發生沙塵暴?應採取什麼措施?(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投影:「風」的符號,設問:如何識別不同的風呢?(說明:第一,什麼是風桿、風尾、風旗。第二,風向的判斷。第三,風級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測試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過渡:「熟記了「天氣符號」,假如給你一幅城市天氣預報圖,你能當一次預報員嗎?」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發布天氣預報(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對天氣符號的記憶)。
過渡:「人們知道每天的天氣情況,就可以合理安排戶外活動。」
投影:課本第59頁活動2的圖,解答問題。(目的是讓學生養成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然後根據天氣狀況安排戶外活動。
師:讓學生談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特點,引出「氣候」,然後讓學生讀書,掌握氣候的概念與特點。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氣氣候
概念
區別
學生結合表格把問題寫出來(目的是加深對天氣與氣候的理解)。
投影:判斷下列詞語描述的是天氣還是氣候?①風和日麗②暴風驟雨③四季如春④陰轉多雲(讓學生判斷,目的是正確區分天氣與氣候)。
閱讀「大氣環境監測」,讓學生知道現在人們越來越關心大氣的質量,列舉一些事實說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問:我們能為保護環境做哪些事呢?(學生分組討論)
小結: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課後活動:搜集天氣諺語,並驗證其准確性。
板書設計:
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
二、氣候
1、概念1、概念
2、特點2、特點
三、天氣預報
1、衛星雲圖
2、天氣符號
❼ 初二地理人教版教案 第二章 第二節
第二節 氣候多樣季風顯著
[相關課件]
教學要求
1.通過閱讀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分布圖,了解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以及降水分布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國溫度帶及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等,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
3.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徵,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徵的技能。使學生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我國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同時我國也是災害性天氣頻發的國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結構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徵,各節內容都是圍繞這一主線展開,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教材在編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國的氣候特徵。氣候特徵可以通過其基本要素——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反映出來,要了解氣候特徵首先應了解氣溫和降水,而且氣溫和降水的分布及特點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這些知識,有利於理解各區域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上的差異。基於以上考慮,本節教材在結構上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闡述我國南北氣溫的差異,以及結合這種差異和農業生產實際劃分的溫度帶。對於氣溫和溫度帶這兩部分知識,教材通過閱讀等溫線圖和溫度帶分布圖,並配以閱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呈現。教材正文部分給出的結論比較簡單,而在分析冬季氣溫分布時,卻詳細描述了等溫線分布特點,以引導學生閱讀1月等溫線分布圖。教材的這種編排體現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也體現了教材對學習過程的重視。分析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則突出了學習的遞進,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較簡單,主要是通過在活動教材中給出思考題,引導學生讀圖,從而總結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的特點。對於溫度帶的學習,教材是通過讀圖指導和活動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學習的。第二部分,主要闡述我國東西部干濕狀況的差異以及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這部分內容延續第一部分教材的編寫特點,用等降水量線和干濕地區分布圖,配以閱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表現出來,並用正文簡單描述結論。與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濕地區的差異可以通過植被的特點,甚至建築形式的不同反映出來,因此教材在干濕地區分布圖和活動題中配有我國不同地區植被和民居的景觀圖片,反映不同的干濕地區特點,旨在給學生感性的認識和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知識。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國氣候的基本特徵。教材首先安排「季風氣候顯著」這一知識點,這部分知識是難點最為集中的,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採用以不同形式呈現的方式來分散難點,力求使學生能夠由淺入深逐步完成學習過程。關於季風的成因及冬、夏季風的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等知識,教材以圖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現;關於鋒面雨的形成及鋒面雨帶的推移,教材以閱讀材料的形式出現,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選擇的進行學習;關於季風氣候的特點以及給我國帶來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教材則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學生在前面學習冬、夏季季風特點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總結季風氣候的特點,這樣可以達到學以致用、溫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教材將「氣候復雜多樣」安排在本節教材的最後,這樣的編排有利於前面知識的遷移、總結、運用和提高。從整節教材的編排看,前兩部分重在對單一要素——氣溫和降水特點的介紹,第三部分是使學生通過分析總結,綜合了解我國氣候的總體特徵。本節教材在知識結構上聯系緊密,邏輯嚴謹,知識的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培養都以遞進的形式呈現,在不增加難度的前提下,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教材編寫的理念。
內容點析
1.關於我國氣溫的特點,教材從季節變化和空間分布特點兩個方面介紹,特別突出了空間分布上的南北差異,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個內容。(1)南北氣溫差異產生的原因。教材在開始對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緯度因素。如果籠統說明我國氣溫南北差異,可以從緯度因素入手,但要單獨分析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因素,還要考慮冬季風的影響,這部分知識教材安排在季風氣候中講述。(2)冬季氣溫特點。教材詳細描述了如何從1月等溫線圖上閱讀「0 °C等溫線、氣溫分布特點、我國最北和最南地區的氣溫分布差異」等。0 °C等溫線的分布位置應該是重點,明確這條線的意義在於,這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河流水文特徵有較大差異,特別是此線以北冬季河流會有結冰現象,而且界線南北的植被、耕地類型、農作物種類等都有較大差異。明確了0 °C等溫線的位置,對了解冬季氣溫分布有較大幫助。(3)夏季氣溫特點。教材對此敘述比較簡單,但其中的內涵仍然比較豐富,特別是夏季我國大多數地區普遍高溫,而青藏高原地區氣溫相對較低,這一結論教師不能忽視,這可以為後面活動題中分析地勢對我國冬夏氣溫的影響奠定基礎。
這部分教材有兩幅圖像,它們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閱讀等值線地圖的技能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在閱讀1月等溫線分布圖時,教師應詳細指導學生了解閱讀等溫線圖的步驟和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從等溫線圖中獲取有用信息,從而分析解決問題。掌握了等溫線圖的判讀,可以遷移到等降水量圖的判讀以及其他等值線圖的判讀過程中。閱讀等值線圖的步驟是:(1)根據圖例,讀數值,了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2)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布的因素;(3)根據等溫線的疏密了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4)閱讀南北氣溫極端數值,了解氣溫空間分布的具體差異。1月等溫線圖閱讀熟練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以上方法閱讀7月等溫線圖,總結7月氣溫分布特點,從而達到技能訓練的目的。
為配合這部分教材,活動教材中的第一題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除緯度因素外,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還有地形。從1月和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區總是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四川盆地的氣溫低,特別是7月等溫線圖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區是全國的低溫區,通過閱讀地圖學生很容易解答本題。
閱讀材料一方面對正文進行補充,同時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2.關於溫度帶的劃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溫度帶的劃分依據,即氣溫的南北差異和農業生產狀況。農業生產實際包括哪些內容,教材正文沒有進一步描述,而是在圖上的補充資料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劃分溫度帶的主要農業指標。這樣編排的目的是降低難度,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針對自己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層次靈活掌握。第二,溫度帶的分布,這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應該通過讀圖使學生掌握我國溫度帶的地區分布。
閱讀我國溫度帶分布圖,需要指導學生根據圖例,了解六個溫度帶的主要分布地區。可以結合省級行政區、地形區、1月0 °C等溫線分布等地理要素進行了解和記憶,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熱帶地區與北回歸線的關系、暖溫帶在西北地區的分布范圍等比較特殊的地方。
活動教材的第二題,強調了溫度帶與我們生產和生活的關系,這是對教材正文很好的補充。從題目設計的表層看,解答此題非常容易,學生可以很直觀地了解溫度帶與水果生長的關系,與農作物熟制的關系,與民居的關系等。但題目並沒有停留在對資料的簡單了解這一層面,而是進一步提出發散性的要求,讓學生補充更多資料。從表面看,似乎是讓學生做資料的收集者,其實引申理解,這正是編者設計此題的巧妙之處,如果學生對前面三個資料表示的內容理解了,那麼進行知識的遷移應該很容易。例如,能夠由不同溫度帶水果的不同,遷移到不同溫度帶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溫度帶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聯想到農作物的差異等。
3.關於我國降水的特點,教材正文部分較為詳細的介紹了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的總規律,以及降水豐富和稀少的地區,並通過閱讀材料補充了我國降水極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區,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正文敘述中有一點應該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國降水空間分布時主要強調東西差異,對於南北的差異多側重在時間上,而這部分教材不僅強調了空間上的東西差異,同時也強調了南北差異。
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時,應該延續等溫線分布圖的判讀方法,對學生進行閱讀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訓練。另外針對此圖,應該引導學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穿過的地區,並與1月0 °C等溫線、溫度帶等的分布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對三條等降水量線所穿過地區的印象。
活動教材的第一題,主要體現降水特點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加強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解答此題,需要學生將景觀圖與年降水量、干濕地區分布圖聯系起來,在年降水量和干濕地區分布圖上找出活動題中提到的四個地區,對應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濕狀況,說明民居的不同風格。甘肅年降水量較少,蒸發大於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頂,可以用來晾曬糧食或其他農作物;吐魯番年降水量很少,蒸發很大,晾房通風效果較好,通風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利於水果的晾曬;紹興年降水量較大,斜頂房利於排水;黃土高原年降水量較少,氣候較為乾旱,人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修建窯洞,窯洞冬暖夏涼,較為乾燥。
4.關於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明確提出了干濕地區劃分的標準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教師對此應該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劃分干濕地區不能單純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應該同時分析這一地區的蒸發狀況。
閱讀我國干濕地區分布圖時,應該疊加年降水量分布圖,特別是對應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的關系。同時對應地形區、溫度帶分布等,以加深印象,此圖中還有一個特別應該注意的地方,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山以東地區屬於濕潤區,其原因是由於氣溫相對較低,蒸發量小,因此較為濕潤,這是干濕地區劃分標準的最好佐證。由於干濕狀況可以通過植被的分布反映出來,因此配合干濕地區分布圖,教材編排了相對應的植被景觀圖,其目的是給學生直觀感受,加深對干濕地區地表狀況的理解,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間的聯系性。
活動教材第二題,延續「溫度帶」部分活動題編排的特點,解答此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例如題目中給出干濕狀況影響植被,由此可聯想到與水果的關系,與經濟作物的關系等。
5.季風氣候顯著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對於初中學生來說,涉及成因的內容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對這部分教材的處理要把握難易程度,不應該盲目地加深和擴充內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季風氣候及成因。教材對於成因的描述較為簡單,其目的是降低難度,並且將海陸位置的影響安排在冬、夏季風的形成部分進行敘述,這里重點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季風。第二,冬、夏季風的特點以及對其他氣候要素的影響。「冬季風」部分,教材既介紹其特點,又著重說明冬季風是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補充了本節教材開始部分的內容;「夏季風」主要強調其到來對降水的影響。第三,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及降水的差異性。劃分的界線應該知道,劃分的標准也必須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以夏季風能夠影響的地區為標准,我國西部地區距海較遠,又有地形的阻擋,夏季風很難到達,因此屬於非季風區。只有明確了劃分標准,學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差異。
冬、夏季風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過圖像教材體現的。從冬、夏季風的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節亞歐大陸氣壓分布狀況以及冬、夏季風的風向指示箭頭,對應文字說明,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風的性質和特點。了解了冬、夏季風的源地及特點,對於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降水差異有一定的幫助。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圖,應該與溫度帶的分布、干濕地區的分布及地形的分布等疊加,有助於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不同氣候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界線,藉助山脈、城市的分布來學習。
閱讀材料通過圖像和文字部分介紹了夏季風到來形成的鋒面雨及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等知識。將這部分知識安排在閱讀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節教材的難度,同時給教師和學生最大的自主權,不同層次的學生或學校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有些學生只要閱讀了解鋒面雨帶的到來會帶來降水即可,而有些學生可能更願意了解夏季風的形成與鋒面雨帶推移的關系。教師可以有選擇的安排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關於季風氣候的特徵及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教材正文部分並未敘述,而是將這一內容安排在活動教材部分。這種編排既分散了難點和重點,同時對學生讀圖技能和能力的培養有較大的幫助。
活動題1:選擇了我國由北到南三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讓學生分析降水和氣溫在時間上的配合特點。第1項,學生應該按緯向比較,總結出季風區降水量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廣州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較多的月份則是七八月份,三個城市氣溫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過回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季風區內氣溫最高的時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時候,因此季風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徵是雨熱同期。第2項分析季風氣候特徵對農業生產的好處:降水量最多的時候,也是氣溫最高的時候,這時也正是農作物生長時期,雨熱搭配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活動題2:設計此題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建立知識的橫向聯系,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為避免遺忘世界地理所學知識,教材以對話的形式將阿拉伯半島的氣候特徵表述出來,同時提出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阿拉伯半島的緯度位置大體相同,說明影響二者氣候差異的因素不是緯度位置。根據本節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東部地區地處季風氣候區,受夏季風影響,夏季降水較為豐富。由此可知,造成兩個地區氣候差異的主導因素應該是海陸位置。
活動題3:本題是對教材正文部分的補充、加深和拓展。關於季風影響下的災害性天氣,教材正文部分沒有涉及,而是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並配有景觀圖片和文字,再現災害發生時的情景。解答災害發生的原因時,可以與前面鋒面的形成、鋒面雨帶的推移等知識聯系起來,強調冬季風的勢力特別強大,形成的鋒面移動速度很快,就會造成大風降溫天氣,嚴重時會爆發寒潮;夏季,鋒面雨帶登陸時間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會造成各地降水時間分配不均,嚴重時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將災害性天氣這部分知識,進一步拓展,教材補充了有關台風的知識,對於台風帶來的大量降水,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緩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風、洪水災害。
6.氣候復雜多樣,教材正文部分介紹了我國主要的氣候類型,並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劇了氣候的復雜多樣性。為了說明青藏高原地區氣候的變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閱讀材料,以藏民的服飾特點說明這一變化,安排這樣一段閱讀材料,可以提示學生注意氣候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氣候類型分布圖和不同地區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形象直觀地說明我國氣候復雜多樣的特徵以及不同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閱讀四幅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說明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將教材中文字說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補充完整,同時對照氣候類型圖中四地的分布,了解四個地區所屬氣候類型。
活動題1:通過解答此題使學生明確農業的發展與氣候的關系極為密切,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等地積溫較高,生長期較長,可以種植各種果菜,成為我國主要的果菜生產基地,而北方地區冬季不適宜果菜的生長,過去冬季蔬菜品種非常單調,隨著鐵路運輸的發展,南方地區的果菜可以運到北方,豐富了北方地區冬季的「菜籃子」,使人們生活得以改善。
活動題2:此題延續氣溫和降水部分的活動題特點,既是對知識的復習鞏固,又帶有知識的拓展,通過學生的發散性思考,起到落實知識、培養能力的作用。氣候對動植物資源及農作物的影響,可以請學生列舉出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動植物和農作物種類。不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旅遊資源,例如黃山的雲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霧凇,哈爾濱的冰雕等。不同的氣候條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例如房屋建築朝向與採光問題,人們的服裝與當地氣候的關系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南北氣溫的差異】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內容是閱讀等值線地圖,知識的獲取應該通過讀圖得來,因此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讀圖方法和技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習冬季氣溫分布特點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1月等溫線圖中的圖例和氣溫數值,了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冬季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即由南向北遞減。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到0 °C等溫線,用彩色筆描下來,觀察此線穿過哪些地形區、河流等,在哪些地區發生突然變化,為什麼發生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0 °C等溫線穿過秦嶺—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折,主要是因為地形的影響。第三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溫線的疏密,了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如果等溫線分布密集,說明氣溫的差異較大。第四步,引導學生查找最南、最北氣溫極端數值,了解氣溫空間分布的具體差異,進一步明確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特點。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材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為學生播放錄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國冰天雪地,那裡的人們在觀賞冰燈,海南的人們正在大海中嬉戲,廣州的花市鮮花盛開等內容,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的巨大差異。
當學生對1月等溫線圖閱讀的方法較為熟練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與1月氣溫分布特點相比,7月等溫線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溫線在何處出現明顯彎曲?為什麼?南北氣溫的極值是多少?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閱讀7月等溫線圖,並總結7月氣溫分布特點。從圖中可以看出,7月等溫線分布比1月等溫線分布稀疏,說明氣溫的南北差值較小;等溫線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現向南的彎曲,並且青藏高原的氣溫明顯低於全國其他地區,這主要是受地形、地勢的影響。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解答活動題1的問題:夏季最北的氣溫在20 °C以下,最南的氣溫在28 °C以上,通過數據說明南北氣溫有差異,但與冬季南北氣溫的差異相比,夏季的南北溫差比較小。
學習溫度帶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我國溫度帶的分布圖,並將溫度帶的分布與地形區、行政區相對應,特別應該指導學生觀察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並將其與0 °C等溫線的分布相對應,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使學生明確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活動題2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溫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之間的關系,教師在引導學生解答此題時,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關的圖片或錄像等,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有助於學生對此題的理解。
【東西干濕的差異】
關於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總趨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總結。讀圖時,首先要求學生在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觀察四條線分別穿過我國哪些地形區、行政區,引導學生將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用彩色筆描出,觀察800毫米線與哪條等溫線幾乎重合,加深對秦嶺—淮河自然地理界線的印象。學生完成以上讀圖過程後,可以閱讀教材中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了解我國降水量極值地區,最後總結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特點。
學習干濕地區劃分時,教師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濕地區植被特點的圖片、幻燈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像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嘗試說明這個地區氣候的特點,特別是降水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閱讀年降水量分布圖,驗證自己的想像與圖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點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導學生閱讀干濕地區分布圖,將植被與干濕地區對應,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像是否與干濕地區的劃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對東北地區的濕潤區產生疑問,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疑惑,解釋干濕地區劃分的依據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而不是單純用降水量多少進行衡量。
關於活動題中了解降水與生產、生活的關系,教師最好能夠多提供一些圖片。如果學校條件允許,能夠提供動態的錄像內容更好,特別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陽光照耀下的甘肅、吐魯番和黃土高原地區等畫面。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建立學生的感性認識,對解答此題會有較大的幫助。
【季風氣候顯著】
對於這部分教材,教師可以分為以下幾部分進行教學。第一步,說明冬、夏季風的形成,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38頁圖2.19和圖2.20,亞歐大陸內部,冬、夏季氣壓分布有什麼不同?風向有什麼不同?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源地分別是什麼地方?冬、夏季風各有什麼特點?由此說明季風和季風氣候的概念,冬、夏季風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及分界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夏季風從海洋向陸地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性質會有什麼變化?通過思考使學生明確,越向內陸地區,受海洋影響越小,夏季風很難到達內陸地區,因此內陸地區降水比較稀少,這樣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第三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1,閱讀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總結、概括季風氣候的特徵。第四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並且使學生明確,與同緯度大陸西岸和內部相比,我國處於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而大陸西岸和內部氣候乾旱,沙漠廣布。第五步,根據冬季風形成的源地及性質,說明寒潮帶來的危害有哪些?結合教材第39頁閱讀材料的內容,說明夏季風到來早晚、持續時間長短以及勢力強弱,可能造成水旱災害的發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製作活動投影片或計算機動畫,演示鋒面雨帶推移的過程,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理解。關於台風的形成及帶來的災害,可以事前布置學生收聽天氣預報,或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台風的天氣預報,並播放台風發生地區當時的錄像,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或內陸地區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手段尤為重要。
【氣候復雜多樣】
這部分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對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和氣候類型分布圖的閱讀上,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四幅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說明四個地區的氣候各有什麼特點。在氣候類型圖中找出這四個地區,了解其氣候類型。除這四種氣候類型外,我國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分布在什麼地區,使學生通過讀圖了解我國氣候類型的復雜多樣。可以選擇不同地區的農作物、蔬菜、動植物以及一些旅遊景區的錄像或圖片、幻燈片等給學生播放,使其從感性認識入手,了解氣候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系
❽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八年級地理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說地位和作用:
新疆是我國西部開發的重要邊疆地區,它是我國面積最大、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自然資源豐富;新疆的自然環境對人口、城市分布和農業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選擇新疆作為案例有鮮明的代表性。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新疆自然環境特點,能繪制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
(2)會運用地圖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並能分析得出其制約因素——水。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新疆地形與城市分布圖、新疆的荒漠及周圍環境和有關材料,師生一起繪指制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讓學生理解新疆的自然條件及其發展經濟的制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協調觀念。
3、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三山夾兩盆」地形特點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
難點:
(1)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點,並分析其影響因素,學會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
(2)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逐樹立人地協調和哥持續發展觀念。
二、說教法
1、本課運用讀圖分析法、講解法、繪圖法、啟發式教學法。
2、教學突破:
(1)對於「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色:運用板圖使學生加深印象,借「疆」字巧記。
三、說學法
讀圖法、繪圖法、小組討論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1、說導入:以「羊肉串」導入,直接明了。
2、說 小結:較簡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3、說板書設計:一目瞭然,重點突出。
五、說教學反思
本人的設計思路:動腦筋 精心設計,盡量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從溫故知新中學習,減少學生負擔;想辦法突破教學重難點,另外還查找較多的資料,相比較而言,學生准備不是很充分,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的「預習和查找資料,帶著問題學習」的任務,所以以後還要從放手讓學生積極查找資料,主動學習方面,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堂效果較好,教學目標完成的比較順利,學生在比較輕松愉悅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美中不足之處:學生膽子較小,回答問題沒有平時積極踴躍。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2
【說教材 】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教材是《我國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一章的第一節《日本》的第一課時,屬於世界地理中的國家地理,是學生在學習國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個國家。同學們學完亞洲後已有了學習區域地理的基礎,以後還會學習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等日本這一節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學習日本,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節不論在新教材還是老教材中,都是重點講解的國家,且對後面的國家教學,具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2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a掌握認識日本的地理位置特點的方法,並會舉一反三。
b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災害:多火山和地震,並分析成因。
情感與價值觀:
a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和資源觀及生活技能,使他們懂得地震時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b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說教學重點難點 】
【教學重點 】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學難點 】
1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個國家的位置、地形的方法。
【說學情 】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初一學生,經過前半學期的觀察,感覺學生的基礎較好,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另外,學生通過學習本冊書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也積累了一定的讀圖、識圖能力和活動探究能力,讓學生獨立或在合作中進行讀圖、識圖並分析相關問題,更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
【說教法 】
讀圖導學法、活動探究法、比較教學法
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 思想的體現。主要通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 提供的活動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日本的自然環境特點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地理知識的判讀並進行歸納 總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多媒體, 精心設計一系列活動,讓學生進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 精神和探究問題的興趣,達到主動獲取知識的目的。
【說學法 】
活動探究與合作交流
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解決每一個活動探究的問題,由「現象」到「本質」,通過歸納 總結,不斷使自己的認知升華,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採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方面滲透學法: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 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 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 提供多種原材料、能源、生產工具和技術裝備。本節是繼農業之後又一節密切聯系生產實際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材。所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工業的基本狀況,既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應知道的基本常識。本節教材分三部分內容,彼此前後聯系,形成一個整體。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布現狀、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第一部分「工業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了解。第二部分「我國工業的分布」,採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介紹我國分布大勢,然後以實例分析工業分布的類型及特點。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第三部分「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通過介紹概念、特點及分布等,讓學生認識到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滲透了 思想教育。
2、課程標准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3、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目標:了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認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業的分布,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讀圖分析我國工業分布的特點,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條件。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各類工業產品、工業基地、工業區和景觀圖片以及文字說明,進行抽象概括,形成工業的地理概念和工業的系統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通過學習我國工業的發展變化,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富民強,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愛國 精神。
4、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我國工業的分布;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教學難點:工業基地和工業地區的形成和發展條件5。課時安排本節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講「工業及其重要性」,第二課時講「我國工業的分布」,第三課時講「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
二、說教法
成功的教師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據於此,本課採取的教學法是:情境教學法——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過程探究化。
三、說學生
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交通和農業的內容,對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知識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但是對這類內容來說,學生普遍感覺較為枯燥和遙遠。時代需要我們教師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本課學法為: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舉一反三,構建學習知識的基本方法;從圖文資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由於本課是三課時的內容,因而我的說課將會以塊狀知識為框架來展示我的設計思路。第一塊「工業及其重要性」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
對《生產過程和工業的概念》的處理:一提到工業,學生們普遍感覺枯燥、乏味和遙遠。為了讓學生輕松進入本課的學習,我採取了隱形導入課處理。
將所學問題以問題情境化來展示:要求學生們觀察教材圖4.23和投影片,讓學生歸納汽車的生產過程和工業的概念。對《工業的分類》的處理:結合圖4。23和教材110頁活動第二題,讓學生歸納。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處理:這一部分,我採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動形式。將枯燥的說教式的內容變成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式的活動教學。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探討,合作交流,學會自覓知識,自得方法。
具體做法是:根據教材108—109頁四個角色,要求學生們任選一種身份,結合學生對該行業的了解,從各自的行業角度尋找與工業生產的聯系。通過學生自身參與活動探究來體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對於《工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處理:我採用生活情境化來處理,讓學生結合教材109頁活動第一題,回憶自家有哪些工業產品並「追根尋源」,通過以上途徑來感受工業產品跟我們生活的密切。
然後在展示我國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的開幕式盛況的短暫視頻,燃起學生的熱情。最後出示一些設施、裝備、及特技效果,來讓學生感受到科技興國、工業興國的觀念。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第二塊「工業的分布」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對於《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的處理:[出示課件提問]對照「我國工業的分布」,說出我國工業分布的大勢。(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學生搶答]——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地區。
關於《區域發展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的處理:指導學生讀圖4。26「遼中南地區」、圖4。27「滬寧杭地區」,先了解位置,然後根據圖例熟悉圖中的礦產資源分布、工業城市工業部門的構成、交通路線,最後根據活動1。2的要求組織學生討論,重點探究區域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學生對工業部門餅狀圖接觸不多,教師應讓學生在充分熟悉圖例的基礎上分析工業分布的特點;學生在了解了我國工業分布的大勢後,對於這部分區域工業分布的教學,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掌握地理學習的科學方法。)
[師生 小結](學會知識歸納的方法。)
其他影響條件如政策、環境、勞動力等。(結合教材112頁活動第3、4題並聯系汾湖開發區和吳江經濟開發區,解決問題,體驗進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關於《合理分布工業》的處理,我主要是利用課本112頁活動題第4題來完成,《發展鄉鎮企業的好處》(——工業分布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增加農民收入,脫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能使分布工業更加均衡;促進農業的發展,有利於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再結合汾湖開發區。第三塊「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結合課件和教材圖片「北京高新技術園區」,介紹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條件是什麼?什麼是高新技術產業?[學生回答]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通過觀看中關村的視頻材料,與傳統工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有什麼特點呢?
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工業科技人員比例產品增加值生產增長速度產品更新換代周期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加深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及特點的理解。)對照教材圖4。30並結合本地開發區,說出高新技術開發區分布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學生回答]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開發重點。沿海、沿邊、內地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重點有什麼不同?要求學生教材115頁知識後回答——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託,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以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開發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內地以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請學生閱讀P115活動1的三則短文,然後回答活動2的(1)(2)(3)小題。
五、談個人特色:
努力體現以「活」為宗旨的地理課堂。這個「活」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課程理念方面,既體現「回歸生活,關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動建構方面,改變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師為絕對主角的課堂環節設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凸現活動建構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活動組織實現智慧傳遞和生成。再次是課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學生能夠心動大於行動。發散的、多維度的、積極的思維令學生們張揚個性,充滿靈性。將地理學習的空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客觀世界,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初步解決問題。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4
各位 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地勢和地形》,在講授新課之前,我先就我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重點難點的確立等方面的內容作簡單的說明。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勢》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認識過世界不同區域、國家,對所涉及的地區和國家的地形地勢已有所研究,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
一般來講,我們在研究一個地區和國家時,都會先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因為自然環境是人文環境形成的基礎,有什麼樣的自然環境,才會有與之相適應的人文環境。 中國地形和地勢知識不僅是組成 中國地理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認識和學習其它 中國地理知識的基礎。
可見, 中國的地形地勢這一內容在 中國地理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同時,通過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研究,學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 中國自然地理環境,更好的指導學生學習其它地理知識,掌握地理知識的學習方法,學會利用地圖去認知地理環境。為其他學科和今後高中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內容
本節是 中國自然環境的第一節,體現了地勢地形作為自然環境基礎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對氣候、河流以及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利於學生掌握 中國的地勢特徵,並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研究這種地勢特點對 中國氣候、河流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3、我對教材的處理
明確了教學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內容體系後,我結合自身的業務素養、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環境的特點等條件,對教材進行如下的處理:
1)確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心智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地圖,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的特點;能結合自己認知,談出我國地形地勢對氣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教學的容量,幫助學生認識我國地形地勢的特徵;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地形地勢對我國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 中國地形地勢的教學,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優越、復雜的自然地理環境,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建立和諧的人地關系 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地勢、地形的特徵,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難點:三級地勢階梯分布的空間觀念的形成,地形地勢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2)確定教學方法——說教法
明確了課程標准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後,結合教材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我決定在教學中以講授法為主,結合讀圖分析、討論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板圖板畫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課標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在能力上得到發展,知識上有所收獲。
二、教法設計:
1、以問題情景為主線,豐富的學生活動為主體。這樣做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交流合作中學習。
2、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 更多資料,使教學更生動直觀。
3、注重地圖教學。
三、學法指導:
因為初二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於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 總結出來。學生需要課前收集資料,課上有動手、思考、合作、競爭、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參與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
四、教學流程
1、情境導入
首先在導課上,我採用的是過渡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 中國多民族、多人口),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用這樣一句話,從我國的人文環境學習導入到自然環境的學習上。引發學生思考 中國地形地勢到底有何特徵?對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從而順利導入新課。
2、新課講授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1、使用 中國地形圖,分析不同顏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況, 總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
2、藉助三級階梯示意圖和教師的板圖,掌握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藉助 中國地形圖,挖掘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討論我國的地勢特徵對氣候,河流、水能資源開發和交通的影響。
板書設計
第一節地勢和地形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1、地勢特點
2、三級階梯的特點及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影響:(1)氣候
(2)河流
(3)交通
3、課堂 小結
對本次教學內容進行 總結,加深學生對本次教學內容的記憶,為後續的 中國氣候部分教學內容作好鋪墊,使教學活動得以延續。
4、作業布置
完成教材23頁活動題。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東南亞》是(魯教版)《地理》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二節的內容。教材的內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
2本課地位:
它是新課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個地區之一,尤其是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題目較多。由於它是我們相鄰,為此容易與我國西南地區融合在一塊進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難度。
3教學目標:
(1)、能說出東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2)、能說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含義和重要性
(3)、能說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4)、能說出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以及山河分布規律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
難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的關系;農作物的分布。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
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學案導學:提前發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可以做到重點和難點提前感知,有助於優生的培養。
自學討論法:通過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變學會為會學。
圖導圖練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能。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或使用東南亞地形圖、世界地圖。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