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的歷史
⑴ 上海的黃浦江介紹
黃浦江是上海的地標河流,流經上海市區,將上海分成浦西和浦東。黃浦江是上海的重要水道,在上海市中心外白渡橋接納吳淞江(蘇州河)後在吳淞口注入長江,是長江匯入東海之前的最後一條支流。
黃浦江全長約113公里,河寬300至770米。黃浦江始於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淀峰的澱山湖,澱山湖接納了上游太湖流域的眾多來水。「浦」是古吳語中河的意思,一般多指人工河。黃浦江下游曾被稱為黃歇浦和春申江,有說法認為是因為上海曾為戰國楚春申君黃歇的封地。
(1)黃浦江的歷史擴展閱讀:
水系組成
1、太浦河
太浦河位於青浦區西南部。因溝通太湖和黃浦江,故名。1958~1991年在天然湖盪的基礎上人工開挖連接而成。西起江蘇省吳江市廟港鄉太湖東岸,東至青浦區金澤鎮池家港村入上海市境,在練塘鎮南大港處與西泖河相接
2、小淶港
小淶港位於青浦區、松江區、閔行區界。南起淀浦河,北迄蟠龍塘。長約8公里。原名小來浦,一作小淶浦。歷史上以竹岡塘與蒲匯塘交匯處以北稱小淶浦。
3、泖河
泖河位於青浦區東南部和松江區鄰接處。河道昔寬如湖,原名泖湖,又名團(一作圓)泖,為"華亭三泖"(團泖、大泖、長泖)之一。西北於青浦縣練塘鎮東方紅大橋處接攔路港,東南至松江區石湖盪鎮泖河村與小斜塘相連。
⑵ 黃浦江有什麼歷史故事
黃浦江的傳說
滔滔的黃浦江不僅是上海燦爛文化的象徵,也是上海歷史的見證。
古往今來許多歷史文化名人都在黃浦灘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黃浦江是歷史上最早人工開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源於青浦縣的澱山湖,至吳淞口入長江,全長114公里,寬約400米。
黃浦江貫穿上海百里港區,雖無名山秀嶺可供觀賞,但卻有其獨特的韻味。
明清時,「黃浦秋濤」為滬城八景之一,農歷八月十八在陸家嘴可見「銀濤壁立如山倒」之景。
近年來,黃浦江中游有越江隧道,上游的松江縣車墩、葉榭間有黃浦大橋。
關於黃浦江的開鑿,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其中央蜿蜒流淌著一條淺河。
雨水多了,就泛濫成災;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
人們深受其害,咒之為「斷頭河」。
戰國時楚令尹黃歇來到這「斷頭河」河畔,不辭辛勞地弄清其來龍去脈,帶領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長江口,一瀉而入東海。
從此大江兩岸,不怕旱澇,安居樂業。
人們感激黃歇的恩德,便將這條大江稱作黃歇江,簡稱黃浦。
後來黃歇被封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
春申君黃歇為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食客三千,門庭若市。
據清同治《上海縣治》記載,明永樂中戶部尚書夏原吉疏浚大黃浦,匯合吳淞江,通范家浜至吳淞口入海,始成今日的黃浦江。
黃浦江的故事
1908年正是光緒末年,黃浦江兩岸是滿目瘡痍,帝國主義的兵艦商船在黃浦江里橫行霸道,船民常信根的小舢板被英國客輪撞毀。
常信根無法生活,只得經人介紹到造船廠工作,受到外國把頭的欺壓。
黃浦江水日夜流,轉眼改朝換代到了民國。
常信根的兒子常桂山長大成人,他也在造船廠當上了造船工人。
不久,北伐軍逼近上海, *** 領導上海工人舉行了第三次武裝起義,配合北伐軍與軍閥展開斗爭。
常桂山在 *** 員李德發的引導下,積極參加了工人運動,受到革命教育。
同時,他認識了 *** 區委領導方振海和 *** 員、青年女工楊招弟。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政變,李德發沒有來得及告訴常桂山與黨組織聯絡的辦法,就犧牲了。
常桂山非常苦悶,他終於與方振海、楊招弟接上了聯系,繼續忠實地為黨工作。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人民群眾義憤填膺,要求抗日。
但 *** 反動派卻倒行逆施,調動軍隊大肆剿共。
*** *** 命令造船廠生產三艘炮艇,開往江西蘇區圍剿 *** ,造船廠老闆欺騙工人說是為了打日本。
常桂山讓工人兄弟 *** ,卻因不善於發動群眾而失敗。
他總結了教訓,自己在斗爭中得到成長。
他與楊招弟在斗爭中建立了感情,成為了一對革命伴侶。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鬼子佔領了上海,常信根不願為鬼子幹活,憤然離去。
常桂山接受黨的指示,堅持留在工廠里。
常信根以為兒子心甘情願為鬼子幹活,對他十分不滿。
夜晚,常桂山偷偷進入工廠,破壞敵人的炮艇。
常信根了解真相後,十分感動。
常桂山和戰友完成沉船任務後,遭到敵人的追捕,常信根化裝成三輪車夫,將他們救走。
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了,常信根高高興興地來到船廠上班。
但換湯不換葯的 *** 反動派勾結美帝國主義,照樣騎在工人頭上,物價飛漲,工人們已經無法生活。
常桂山帶領工人鬧 *** ,楊招弟組織女工們前來支援,被反動派逮捕。
工人們堅持進行斗爭,迫使工廠主接受了條件, *** 取得了勝利,楊招弟也被黨營救出獄,送到了解放區。
解放前夕, *** 企圖把工廠的重要設備運到台灣,將船廠炸毀。
常桂山和工人們拼著性命保護了工廠,使敵人灰溜溜地從黃浦江上逃跑了。
解放了,常桂山一家變了,工廠變了,一條條新船下水了。
當一條萬噸輪船舉行下水典禮的時候,觀禮台上的人群歡聲雷動。
常桂山多年來的願望,也是中國人民的願望,終於在中國 *** 的領導下實現了。
⑶ 上海的黃浦江介紹
黃浦江(簡稱黃浦、浦江),舊稱黃歇浦(簡稱歇浦)、春申江(簡稱申江),是上海市界內最大河流,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
黃浦江將上海分割成了浦西和浦東,兩岸分別形成了舉世知名的外灘以及陸家嘴金融中心等上海重要地標。
黃浦江全長約114千米,河寬300-700米,終年不凍,是上海的重要水道。它始於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淀峰的澱山湖,在吳淞口注入長江,是長江入海之前的最後一條支流。
黃浦江上游接納太湖流出的諸河,是太湖向東海泄水的主要通道,現時78%的太湖入海徑流通過黃浦江排入東海,主要有澱山湖、太浦河、紅旗塘、上海塘等四大主要水系。
主要支流包括吳淞江、薀藻浜、川楊河、淀浦河、大治河、斜塘、園泄涇、大泖港。浦東、浦南地區臨海,以川楊河、大治河、金匯糖、紫竹塘等河道引黃浦江水灌溉當地土地。
黃浦江市區段水深10米左右,最深處17米左右,曾是上海航運業的核心水道,有著名的十六鋪碼頭。如今其航運地位逐漸被深水海港取代,不過巨潮港至吳淞口段航道深度仍維持8.2米以上,松浦大橋以下常年通行3000噸級海輪,5000噸級海輪可直達閔行,2萬噸級海輪可抵吳涇,5萬噸級海輪可通過徐浦大橋。
(3)黃浦江的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
明代以前,吳淞江(蘇州河)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黃浦江(鴉片戰爭前名「黃浦」)是其支流。當時的吳淞江下游大致從北新涇經今曹楊新村至潭子灣向東北接虯江路至虯江碼頭,再沿今復興島以北段黃浦江出大蹌浦口(後改稱吳淞口)匯入長江。
而當時的黃浦原經上海浦在今嘉興路橋附近流入吳淞江。明初時,因吳淞江淤淺嚴重,黃浦口淤塞不通,當時的戶部尚書夏元吉疏浚吳淞江南北兩岸支流,引太湖水入瀏河、白茆直注長江,又疏浚上海縣城東北的范家浜,使黃浦從今復興島向西北流至吳淞口入注長江,此後吳淞口實際成了黃浦口,故有「黃浦奪淞」之說。
據清同治《上海縣治》記載,明永樂中戶部尚書夏原吉疏浚大黃浦,匯合吳淞江,通范家浜至吳淞口入海。海瑞主持在古東江(時通稱橫潦涇)金匯港口東側修壩建閘港,使上游來水大多北折改走黃浦,沖刷了吳淞江下遊河床,使吳淞江淤積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而「三江」之一的吳淞江也成為黃浦的支流。橫潦涇水北流後始成今日的黃浦江,同時僅有少量來水過閘港走舊水道直接入海,使古東江下遊河道不斷淤積,以後這段河道也通稱閘港。
⑷ 上海黃浦江的來歷
關於黃浦江的開鑿,有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其中央蜿蜒流淌著一條淺河。雨水多了,就泛濫成災;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們深受其害,咒之為「斷頭河」。
戰國時楚令尹黃歇來到這「斷頭河」河畔,不辭辛勞地弄清其來龍去脈,帶領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長江口,一瀉而入東海。從此大江兩岸,不怕旱澇,安居樂業。
人們感激黃歇的恩德,便將這條大江稱作黃歇江,簡稱黃浦。後來黃歇被封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
南宋出現記載,曾名黃浦塘、黃浦港、黃浦、大黃浦,清代始稱黃浦江,別名黃龍浦、黃歇浦、春申浦等。
(4)黃浦江的歷史擴展閱讀
明代以前,吳淞江(蘇州河)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黃浦江(鴉片戰爭前名「黃浦」)是其支流。當時的吳淞江下游大致從北新涇經今曹楊新村至潭子灣向東北接虯江路至虯江碼頭,再沿今復興島以北段黃浦江出大蹌浦口(後改稱吳淞口)匯入長江。
而當時的黃浦原經上海浦(今虹口港)在今嘉興路橋附近流入吳淞江(此處曾稱黃浦口)。明初時,因吳淞江淤淺嚴重,黃浦口淤塞不通,當時的戶部尚書夏元吉疏浚吳淞江南北兩岸支流,引太湖水入瀏河、白茆直注長江(「掣淞入瀏」),又疏浚上海縣城東北的范家浜(即今黃浦江外白渡橋至復興島段),使黃浦從今復興島向西北流至吳淞口入注長江,此後吳淞口實際成了黃浦口,故有「黃浦奪淞」之說。
據清同治《上海縣治》記載,明永樂中戶部尚書夏原吉疏浚大黃浦,匯合吳淞江,通范家浜至吳淞口入海。海瑞主持在古東江(時通稱橫潦涇)金匯港口東側修壩建閘港,使上游來水大多北折改走黃浦,沖刷了吳淞江下遊河床,使吳淞江淤積問題得到徹底解決,而「三江」之一的吳淞江也成為黃浦的支流。橫潦涇水北流後始成今日的黃浦江,同時僅有少量來水過閘港走舊水道直接入海,使古東江下遊河道不斷淤積,以後這段河道也通稱閘港。
⑸ 上海黃浦江有多長歷史了
黃浦江(常誤寫為「黃埔江」),始於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淀峰的澱山湖。澱山湖接納了上游太湖流域的眾多來水,有人認為黃浦江的水源於浙江安吉龍王山,但澱山湖以上的河流不能稱之為黃浦江。黃浦江全長約113千米,河寬300-700米,終年不凍(除清朝時期,有過冰凍記錄),是中國上海重要的水道。在吳淞口注入長江,是長江入海之前的最後一條支流。它流經上海市區,將上海分割成了浦西和浦東。
⑹ 黃浦江在古代稱什麼
黃浦江是長江口支流。在上海市境內。舊稱黃浦,別稱(黃)歇浦、春申江,因舊時訛傳為戰國楚春申君黃歇疏浚而得名,發源於太湖,東流經青浦區澱山湖,出湖後到閔行區鄒家寺嘴折向北流,是歷史上太湖水排泄入海的「三江」水道之一,古稱「東江」、「橫潦涇」。在上海市中心白渡橋,接納吳淞江(蘇州河),到吳淞口注入長江。
黃浦江是歷史上最早人工開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源於青浦縣的澱山湖,至吳淞口入長江,全長114公里,寬約400米。黃浦江貫穿上海百里港區,雖無名山秀嶺可供觀賞,但卻有其獨特的韻味。
明清時,「黃浦秋濤」為滬城八景之一,農歷八月十八在陸家嘴可見「銀濤壁立如山倒」之景。近年來,黃浦江中游有越江隧道,上游的松江縣車墩、葉榭間有黃浦大橋。
關於黃浦江的開鑿,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其中央蜿蜒流淌著一條淺河。雨水多了,就泛濫成災;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們深受其害,咒之為「斷頭河」。戰國時楚令尹黃歇來到這「斷頭河」河畔,不辭辛勞地弄清其來龍去脈,帶領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長江口,一瀉而入東海。從此大江兩岸,不怕旱澇,安居樂業。人們感激黃歇的恩德,便將這條大江稱作黃歇江,簡稱黃浦。後來黃歇被封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
春申君黃歇為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食客三千,門庭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