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高中歷史必修一試題

高中歷史必修一試題

發布時間: 2023-04-24 01:24:19

⑴ 求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的知識歸納

1.1.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內容A 1.1.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歷史作用和特點 B
1. 分封制
內容:①分封,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以鎮守疆土,拱衛王室。
②各諸侯國承認周王的權威,並承擔隨王出征、納貢和朝覲等各種義務。
③諸侯還要對下屬進行分封,分封制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特點:①周王是全國最高統治者,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
②諸侯國與周王的臣屬關系明確。
③層層分封,確立等級秩序。
作用: 鞏固統治、擴大疆域
2. 宗法制
內容:①嫡長子繼承製(核心)。
②確立了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領袖。
特點: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緊密結合
作用: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國」和「家」密切地結合;
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1.1.3始皇帝的來歷與皇權的至高無上 A
1. 始皇帝的來歷
初並天下後,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自己的權勢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稱合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希望由自己開始,子孫能夠萬世傳承,永掌政權。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皇權的至高無上
①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名號制度、皇帝的權利、家天下的皇位繼承製
②軍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
特點:權利高度集中成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
1.1.4 秦朝中央官制與郡縣制的內容及作用 B
1.中央官制
(1)在中央,設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職能:丞相為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圖籍,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務。三公之下設九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
(2)特點:相互配合,彼此牽制,皇帝大權獨攬。
2.郡縣制
秦統一後,統治區域空前擴大。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郡內又分為若干縣,郡內長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作用: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更有利於中央政權的穩定與鞏固。
1.1.5 秦朝中央集權制的影響 B
直接:秦朝通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機構,從而鞏固了統治和國家的統一。
深遠: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統一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社會影響深遠。
1.1.6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作用 C
1.措施:建立中朝、設刺史。實行「推恩令」(為解決王國問題)
2.作用: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權利過於集中也帶來了一些弊端。
1.1.7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 B
1. 名稱及職能: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處理日常事務。
2.意義:(1)三省之間互相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政府辦事效率;
(2)分割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1.1.8明朝的內閣與清朝的軍機處 B
1. 明朝的內閣
設立:明太祖廢除丞相後,事務繁多,設殿閣大學士僅備顧問協理奏章,不參與決策。
明成祖正式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
後來內閣地位日益提高,權利越來越大,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復大臣奏章的票擬權。
評價: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2.清朝的軍機處
(1)設立:清雍正帝為辦理西北軍務,在宮內設置軍機處。
(2)許可權:軍機大臣品級不高,都由欽定。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各種詔令經皇帝審批後,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執行。
特點:軍機處完全聽命於皇帝,軍國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決。
(3)意義:軍機處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提高了行政效率。
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標志。
1.1.9 君主制度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C
1.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2.消極作用:①絕對君主專制,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
②絕對專制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
③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302| 評論(15)
向TA求助回答者: wangbo19940305 | 一級

⑵ 高一歷史必修一期末試卷及參考答案

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所謂天才,實際上是依靠學習。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 高一歷史 必修一期末試卷及參考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間∶100分鍾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1.「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國舊式婚禮中的慣常禮儀。這種「敬天法祖」民俗出現的制度源頭可追溯到()

A.世襲制度 B.等級制度 C.宗法制度 D.分封制度

2.清朝學者萬斯同說:「古之時,諸侯之嫡長子為世子,嗣為諸侯;其餘支庶之後,族類繁多,懼其散而無統也,因制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說明了()

A.大、小宗都存在血緣關系 B.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權力

C.各級政權被一家一姓掌控 D.宗法關系是維系當時政權的紐帶

3.右面的漫畫作品能夠顯示的關於秦朝歷史信息不準確的是()

A.秦朝實現了國家統一 B.秦始皇實行了分封制

C.確立了君主專制體制 D.建立了三公九卿體制

4.下列四幅圖片反映的是列強侵華簽約的場景。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與重慶被辟為通商口岸密切相關的是()

5.有學者說太平天國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

A.頒布實行《天朝田畝制度》 B.建立與清政府相抗衡的政權

C.提出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 D.進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

6.有人這樣評價辛亥革命的作用:「過去專制主義是正統,神聖不可侵犯……現在民主主義成了正統,同樣取得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這種神聖……為人民所拋棄是沒有疑問的。」這表明辛亥革命的最大歷史功績在於()

A.推動了中國政治、思想進步 B.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C.迫使清帝退位 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7.有人認為:「五四精神是一種不屈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一種改造和變革社會的執著探索精神;一種團結戰斗的精神。」下列能夠說明這些結論的有()

①反對巴黎和會將中國山東主權轉給日本②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 口號 ③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探索救國的出路④五四運動從學生擴大到工商界人士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右圖是江蘇畫家劉元1938年創作的漫畫,同年發表在《抗日漫畫》第十期上,此畫表達的宗旨是()

A.反映了敵強我弱的抗戰形勢

B.反映了國共聯合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

C.反映了中共抗日的游擊戰術

D.反映了日寇陷入中國全民抗戰的-大海中

9.互聯網上發布著這樣一首詩:「迷霧雲遮難敞亮,宇寰久夜盼驕陽。柏宅樓上龍聚首,湘水岸邊船啟航。初戰婁山標魄力,四奪赤水過長江。行程二萬通華北,□□□□挽國邦。」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處應該填寫()

A.遵義會議 B.南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土地革命

10.1984年6月30日國務院批准在浙江麗水地區建立景寧畲族自治縣。它建立的主要依據()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人民政協制度

C.多黨合作制度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表明()

A.中國在西方世界贏得了廣泛的盟友 B.中蘇同盟關系出現了嚴重的裂痕

C.「一邊倒」戰略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D.中國在外交政策上實現了明顯的轉變

12.某同學在撰寫研究性學習論文時,在「參考文獻」中列出了以下幾篇 文章 (書籍),據此判斷,該研究論文的題目應該是()

①《地理與文明之間的關系》②《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與古希臘文明》③《希臘城邦制度與民主政治》④《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古希臘 文化 》

A.有利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古希臘的政治文明

B.古希臘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觀念

C.希臘政治文明與近代文明之間的關系

D.古希臘民主政治文明產生的條件

13.關於古希臘民主政治,亞里士多德認為:公民是「有權利參加議事和審判職能的人」,尼西阿斯說:「男人就是城邦。」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享有公民資格的多是雅典城邦的成年男子

B.男性公民,可以參與公民大會,擁有城邦權力

C.排斥婦女、外邦人、廣大奴隸的民主權利

D.公民的出現表明政治上血緣關系開始取代地域成分

14.從適用范圍看,《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國家制定的()

A.適用於所有羅馬人的法律 B.調整羅馬國內民族關系的法律

C.調整公民內部關系的法律 D.調整羅馬人與外來人關系的法律

15.1787年憲法使獨立後的美國從邦聯發展成為聯邦制共和政體,其重要作用是()

①結束了鬆散狀態,維護了國家統一②確立了美國的責任內閣制③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權益的根本要求④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6.一票贏得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被人稱為不光彩的、從窗縫潛入的共和國,還有人預言它會很快倒塌,但是它卻出乎意料地發展了70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

A.法國不斷地對外擴張 B.它是以法律的形式確立的

C.它適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 D.責任內閣制的高效運轉

17.朱自清在《論 標語 與口號》中說:「標語口號用在戰斗當中,有現實性的必要的。」與標語「打倒戰爭!打倒沙皇專制政府!臨時革命政府萬歲!」相關的「戰斗」是()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蘇聯解體

18.十月革命的勝利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

A.找到了一條改造中國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與科學才能使中國富強的主張

C.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D.認識到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法寶

19.1961年9月,南斯拉夫總統鐵托說:「當我們走上獨立的道路而不同兩個對立陣營的國家集團結盟的時候,當我們反對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絕這個政策所帶來的一切時,我們選擇了一條艱苦的道路。」這番話反映了()

A.兩大陣營開始對立 B.多極化格局開始形成

C.冷戰局面開始出現 D.不結盟運動正在興起

20.有人這樣評價當今世界:「當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國是萎縮的巨人,日本是獨腳的巨人,俄羅斯是生病的巨人,歐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國是潛在的巨人……。」如果說這一評論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概括性的話,說明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點是()

A.當今世界是美、日、歐、俄、中共同主導的多極世界

B.眾多「巨人」的出現標志世界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

C.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結束,世界開始呈現多極化趨勢

D.發展中的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材料一唐朝中央機構示意圖

材料二美國聯邦政府機構示意圖

材料三19世紀七十年代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結構示意圖

(1)據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機構的特點,並分析其作用。(8分)

(2)據材料一、二,說明兩種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有何共性?在本質上有何不同?(4分)

(3)據材料三,比較英、美兩國政治體制的主要異同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德、英兩國國家元首最大的不同點。(6分)

22.詩歌是鮮活的歷史,它向我們講述了歷史的滄桑和社會的變遷。

閱讀下列詩句,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詩一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丘逢甲《春愁》

詩二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西江月·井岡山》(1928年秋)

詩三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長征》

詩四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1)詩一中「四百萬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1949年以後,台灣又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狀態,其眾所周知的原因是什麼?(8分)

(2)詩二中「黃洋界上炮聲隆」,從而創出了一條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新路,這條新路指的是什麼?(2分)

(3)導致詩三中這次「遠征」發生的原因是什麼?這次「遠征」的結果如何?(4分)

(4)詩四中「百萬雄師過大江」指的是什麼時期的哪次戰役?詩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麼?(4分)

23.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會議

材料二第二條……考慮到由於巴黎協定的批准而在歐洲形成的局勢……該協定……把西德拖入北大西洋集團,這樣就加深新戰爭的危險,並對友好和平的國家的安全造成威脅……

第四條:如果在歐洲發生了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對一個或幾個締約國之武裝進攻,每一締約國應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五十一條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的權利,個別地或通過同其他締約國的協議,以一切它認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裝部隊立即對遭受這種進攻的某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給予援助。 ——《華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材料三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於舊秩序,就是因為它不由超級大國主宰,而是有很多權力中心,每一個都獨立活動。……美國僅僅是一個大國,還有可與美國匹敵的其他國家。 ——原美國國務卿基辛格1993年的一次談話

材料四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說:「畢竟我們是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我們必須領導革命……建立一個按照美國價值標准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原國務卿克里斯托夫說:「『冷戰』的結束正在使美國的領導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1)材料一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在哪一年?據材料二指出蘇聯採取了什麼應對 措施 ?(3分)

(2)據材料一、二,指出二戰後初期國際關系是怎樣的?(2分)

(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形成「很多權力中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4)材料三、四中,反映當今世界國際政治格局發展的趨勢是什麼?這種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5分)

答案

1.C[「拜高堂」,體現了「敬祖」,故是宗法制。]

2.D

3.B[秦朝廢除了分封制。]

4.C

5.D[太平天國反封建反侵略,這正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務。]

6.A[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社會進步,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7.C8.D

9.A[從材料中「行程兩萬」可判斷是在長征途中的事,從「挽國邦」進而可判斷是遵義會議。]

10.D11.D12.D13.D

14.C[《十二銅表法》屬於公民法的范疇。]

15.A16.C17.B18.A19.D20.D

21.(1)特點:分工明確;互相牽制、互為補充;皇權獨尊。

作用:提高了辦事效率;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於加強皇權;影響深遠。

(2)共性:中央(政府)機構間的權力互相制約與監督。

不同:唐三省六部制體現封建專制統治;美國三權分立體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3)異同點:①同:都是資產階級代議制。

②異: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美國是總統共和制。

國家元首:德意志帝國皇帝擁有實權;英國國王「統而不治」,沒有實權。

22.(1)原因: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與澎湖列島。

原因:國共兩黨內戰,國民黨政權敗退台灣。

(2)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井岡山道路或者「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

(3)原因:「左」傾錯誤的領導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結果:三支主力紅軍會師陝北,實現了戰略轉移。

(4)解放戰爭時期的渡江戰役。南京解放,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

23.(1)1949年。

措施:1955年,建立了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

(2)兩極格局。

(3)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西歐、日本崛起;中國綜合國力提高;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發揮重要作用。

(4)趨勢: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影響: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有利於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對發展中國家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高一歷史必修一期末試卷及參考答案相關文章:

★ 高中歷史必修一期末檢測試題

★ 高中歷史必修一期中檢測試題

★ 高中歷史必修一期末復習資料

★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練習試題及答案

★ 高一歷史必修一考點知識

★ 高一必修一物理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

★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檢測試題含解析

★ 高中政治必修一期末測試題及參考答案

★ 高中政治必修一期末測試試卷及答案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⑶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總結

用一個大圓圈所學到的知識,但是圓旅羨圈之外是那末多的空缺,對我來說就意味著無知。因而可知,我感到不懂的地方還大得很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1

第10課 鴉片戰爭

一、鴉片戰爭(1840-1842)

1、爆發的原因:

根本原因:為了開拓中國市場和掠奪生產原料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1839年 林則徐)

2、經過:1840-1842

3、結果:

1842年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內容:a割香港島 c.賠款2100萬銀元

b.五口通商(廣廈福寧上) d.協定關稅

(ps:b、d反映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

南京條約附件: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租賃土地房屋。

4、影響: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災難,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a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經濟關系: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c.社會矛盾:由單一的階級矛盾向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轉變;

d.革命任務:由反封建變為反侵略反封建的雙重任務;

e.思想 文化 :由閉關自守盲目自大,轉變為開始向西方學習。)

5.中國戰敗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朽落後的專制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②客觀:英國綜合國力強大; ③主觀:清王朝腐朽落後,軍備廢弛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58-1860) 英法火燒圓明園

1.原因:

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直接原因:修約要求被拒。

2.結果:

1858年《天津條約》:①十口通商;②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③允許外國商人到中國內地經商,游歷和傳教;④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1860年《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ps:各條約詳細內容看課本+美俄趁火打劫)

3、影響:

①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②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4.啟示:落後就要挨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重視科技創新發展生產力;要有憂患意識,與時俱進的精神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2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一:運動過程(1851-1864)

1.開始標志:1851金田起義。

2.初建政權:永安建制

3.正式建立政權:1853年定都天京,與清廷對峙。

4.軍事全盛:北伐西征。

5.由盛轉衰:1856年天京變亂。

6.結束:1864年天京陷落。

Ps:失敗的原因: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②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二、《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

1.思想:絕對平均主義。

2.核心內容:主張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3.評價:

①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 ②革命性: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③空想性: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④落後性:追求小農經濟,落後於時代潮流。

三、《資政新篇》:1859,洪仁玕

1.目的:重新振興太平天國。

2.評價: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主義的設計,但由於當時的社會形勢未能實行。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3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一、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

1.爆發原因:

①根本原因:為了適應日本鄭消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以及日本制定大陸政策,蓄謀已久。

②直接原因:朝鮮東學黨起義。

2.過程:

牙山豐島海戰→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黃海海戰(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旅順大連被占)→威海衛戰役(全軍覆沒,丁汝昌,劉步蟾自殺)

3.結果: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

條約內容:割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拆叢拍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影響:列強侵略中國的手段發生了變化,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中國戰敗的原因: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避戰求和;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對華戰爭蓄謀已久;歐美列強默認或支持的態度

二、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

1.原因:

①根本原因:進一步瓜分中國

②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義和團 口號 :扶清滅洋)

2.結果:清廷戰敗,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

條約內容: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響: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4

第13課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政治基礎: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敗無能,應當推翻。

2.經濟基礎:清末改革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物質基礎。

3.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4.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興中會、華興會、同盟會)

5.軍事基礎:各地開展武裝起義(其中黃花崗起義最為壯烈)。

6.有利時機:四川保路運動導致湖北防務空虛。

Ps: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同盟會的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發展為三民主義)。

二、經過:

1.爆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2.:1912年 元旦 ,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部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體現原則: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實行責任制內閣。)

三、結果:勝利果實落入袁世凱手裡。

1912年2月12號,宣統帝宣布退位,清朝覆滅。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四、評價:

1、性質: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歷史功績(成功!):

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②經濟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局限性(失敗!)

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原因:主觀: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根本原因);客觀:中外反動勢力強大)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5

第14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

2.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3.評價:

①性質: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②意義: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走上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傳播到工人中去。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 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三、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1、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的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2、國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消滅了北洋軍閥政府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但是由於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錯誤,放棄對革命的領導權,導致革命失敗。(失敗的標志:汪精衛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6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一、南昌起義(1927.08.01)

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二、土地革命:

1.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核心)和根據地建設。(中國找到了一條符合國情的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2.八七會議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

3.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三、紅軍長征(1934-1936):

1、原因:根本原因:黨內犯了左傾錯誤;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2、轉折: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3.勝利結束:1936年甘肅會寧會師。

意義:紅軍長征播撒了革命的種子,鑄就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一結束革命新局面就開始了。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7

第16課 抗日戰爭

1、抗戰初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組織的四大會戰是淞滬、太原、徐州、武漢(1938年10月,武漢失守,標志著抗戰進入到相持階段。)。 作用是遲滯了日本侵略。

2.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本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3.國民黨是片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是全面抗戰路線。

4.日軍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潘家峪慘案,七三一部隊。

5、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中國勝利。

中國勝利的原因是:

1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

2日本發動的是侵略戰爭;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1是中國人民100多來年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

2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做出重大貢獻;

4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8

第17課 解放戰爭

一、爭取和平民主的階段:

1.1945年《雙十協定》: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但是對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的合法地位問題未能達成協議。

2.1946年簽訂政協協議,但是很快被國民黨撕毀。

二、戰爭階段:

1.全面內戰爆發的標志:1946年,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

Ps:中國共產黨採取運動戰的方式,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2.戰略反攻序幕的揭開: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3.戰略決戰:遼沈戰役(1948年9月)、淮海戰役(1949年1月)、平津戰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

4.渡江戰役:1949年4月23號,解放軍佔領南京,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

三、勝利階段:

1.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①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②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③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2.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 經驗 :

①中共的正確領導(核心); ②馬列主義,(靈魂); ③走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方向); ④得到人民群眾支持(基礎) ⑤有一支堅持武裝斗爭的人民軍隊(中堅); ⑥組成了一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保障)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四單元)

★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一個單元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練習試題及答案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小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一單元

★ 高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點

★ 高中必備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⑷ 高二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點

對歷史學習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松自如。在日常學習中我們也要繼續強化我們的歷史學習習慣。這樣才能進步,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高二歷史 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點1

1.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1)過程:鴉片戰爭後,以英國為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商品輸出,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2)表現:A、農產品程度有了一定發展,並開始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B、經營對華貿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開始出現,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

(3)中國社會經濟結構逐漸發生了重大變化,自然經濟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純孫伍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2、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曲折發展階段表

(1)產生

時間: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原因:a.列強入侵瓦解自然經濟。

b.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c.洋務運動的誘導。

影響:抵禦了列強的經濟侵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2)初步發展

時間:從甲午戰爭到一戰前

原因:a.列強的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自然經濟。

b.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c.「實業救國」的推動。

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3)短暫春天

時間:民國初期(一戰期間)(1912-1919)

原因:a.辛亥革命掃除了一些障礙。

b.「實業救國」的影響。

c.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d.一戰期間列強放鬆了經濟侵略。

影響:輕工業發展較快;涌現出一批的實業家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4)抗戰前夕的短暫發展

時間:國民統治前十年(1927-1936)

原因:a.全國的基本統一。

b.國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經濟政策

c.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展。

影響:發展顯著,民族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逐漸佔主導地位。

(5)萎縮

時間:抗戰勝利後(1945—1949)

原因:a.美國的經濟掠奪。b.官僚資本的排做或擠。

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國統區的工業體系趨於瓦解。

3、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地點:上海、廣東、天津東南沿海地區。

(3)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4)產生的途徑:一種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買辦、商人、華僑等投資於近代工礦企業;另一種是部分手工工場開始採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

4、認識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主要原因)

(2)外商企業的刺激

(3)洋務運動的誘導

5.民國初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短暫春天)

發展最快的民族工業:紡織業、麵粉業等。

代表人物:張謇(狀元、實業家,創辦南通大生紗廠)、

特點:(1)發展不均衡(①集中於沿海地區;②輕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發展緩慢)

(2)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一直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

(3)發展艱難(在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夾縫中艱難發展。)

6.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誕生和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凱坦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③後天畸形;④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盪。

有利因素:①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②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③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④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高二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點2

一、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 措施 :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並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統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准。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 教育 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後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學於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 傳統 文化 的主流。

高二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點3

一、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

夏商周時期,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二、高超的冶金技術

1.冶銅技術

新石器時代:出現小件青銅器→夏:鑄造比較講究→商周:繁榮(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漢:廣泛採用鎏金、鑲嵌工藝

2.冶鐵技術西周:已有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漢代:鐵農具取代木、石和青銅農具,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煉鋼技術春秋晚期:已能製造鋼劍魏晉南北朝:灌鋼法16世紀以前中國煉鋼技術世界

三、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商代燒制出了原始瓷器

3.東漢瓷器的生產技術達到成熟階段,早期生產的是青瓷,後來又燒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5.宋代我國制瓷技藝大放異彩,涌現出一批名窯。

6.元朝景德鎮窯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

7.明清時期中國瓷器的高速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都」。明中後期又燒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為有名,到了清代,還發明了琺琅瓷。

_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琺琅瓷

四、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2.商代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3.戰國時期:錦、絹、羅、紗等絲織品產量大,質量高。

4.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後,漢唐時期絲綢外銷數量激增

5.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是最的絲織業中心。

高二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四單元)

★ 高考歷史必修一第4單元總結

★ 高中必修一歷史的知識點總結

★ 歷史必修3知識點總結第四單元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小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提綱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020

★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練習試題及答案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⑸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章1~4課知識點

◇ 【知識整合】

一、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 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

⑵、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⑶、諸侯的權利和義務: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③、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有利於周朝開

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但後來出現了諸侯爭霸戰爭,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後被郡縣制所取代。(春秋戰國時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內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②、確立了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

③、由血緣關系的親疏,形成森嚴的「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制度。

⑵、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分封制(互為表裡)。

⑷、實質: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

⑸、影響:穩固秩序,防止爭奪;鞏固分封制;宗法觀念成為傳統思想內容之一。

【拓展:宗法關系有利於凝聚宗族,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宗族網,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形成完備的分封制、宗法制,互為表裡維護統治。

②、族權與政權的合二為一,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

④、最高決策集團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關系及對西周統治的作用

①、關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宗法制維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現。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內核和紐帶。

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為表裡,既防止貴族之間因為權力的繼承問題發生紛爭,又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維護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既強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進地方之間的聯系。

⑵、宗法制對我國社會有什麼深遠影響?

消極:成為數千年封建統治者享受特權的憑借 ,傳宗接代,重男輕女的思想,任人唯親,裙帶關系……

積極:它形成了認祖歸宗的思想,構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孝順長輩、恪守孝道…

◇ 【專題縱橫】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標志

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2)、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4)、強化皇帝的專制權威,激化階級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三、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主要政治制度

⑴、漢朝郡國並行制

漢初:在地方這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並行制(漢景帝、漢武帝逐步削弱王國勢力)。郡設守,後稱太守,王國設丞相,分別作為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

⑵、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職能: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政令)。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戶部(戶籍、土地和賦稅)、禮部(禮儀、科舉)、兵部(軍政)、刑部(刑獄)、工部(國家工程建設)。

②、作用: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補充: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又相互制約,提高了行政效率。)

⑶、元朝的行省制

①、原因:元朝的統一,統一後幅員遼闊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②、內容: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③、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2、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

②、從地方來看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強,中央集權,地方分權。




四、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1、君主專制的加強

⑴、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①、過程:廢丞相,權歸六部(明太祖時期)。明太祖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

【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權,地位十分鞏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咨詢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②、影響:中國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制度達到新高度。

【評價:A、廢丞相:①、廢丞相,權分六部,皇帝操權柄,有利於防止權臣專政,鞏固統治;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②、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社會興衰維系於皇帝個人素質;有助於君主獨裁專制。君主專制發展到新的高度。B、設內閣:①、內閣不是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備皇帝顧問的內侍機構。②、大學士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③、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帝起到制約作用。】

⑵、清朝軍機處的設置

①、時間、目的:清雍正年間,輔助皇帝處理政務。

②、地位: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中樞機構。軍機大臣均由欽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軍機大臣基本職能:只是跪受筆錄,上傳下達,連建議權也沒有。)

③、特點:機構簡單、人員精幹、辦事效率高、保密性強。

④、意義:是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志。

2、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積極、消極):

(1)、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2)、絕對君主專制,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絕對專制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極大地妨礙了社會進步,中國社會在近代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拓展】:比較明朝的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的內閣制度:主要區別:明朝的內閣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的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五、【專題知識整合】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

1、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

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過程:

☆ 形成——秦朝;

☆ 鞏固、發展、完善——從西漢到元朝;

☆ 空前強化(頂峰)——明清時期;

☆ 結束——1912年宣統下詔退位。

B、中央制度:秦漢: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漢武帝時中外朝制;

☆ 隋唐:三省六部制;

☆ 宋:增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

☆ 元:設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最高軍事機構);

☆ 明:明太祖廢丞相,權分六部;明成祖設內閣制;

☆ 清:雍正帝設軍機處。

C、地方制度:秦:郡縣制;西漢初期:郡國並行制;元朝:行省制度。

2、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歷史特點

A、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消失;

B、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3、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作用與社會影響

作用:中央官僚機構日益完善並形成嚴密體系,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君權,削弱相權,中央嚴格控制地方行政,使地方服從於中央,有利於鞏固統一;

4、影響:

A、在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專制,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

B、絕對君主專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從,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難以實施有效的管理,助長了因循守舊之風。

C、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

D、極大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了中國社會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望採納!

⑹ 精選幾道高一歷史必修一的題目。附答案。

1、我國的監察制度確立於秦漢時期,最早發端於秦朝設置的 A.丞相版 B.御使大夫 C.太尉權 D.諸卿 2、從明朝廢除丞相到清朝設立軍機處,說明了
A.皇權日益加強 B.封建國家軍事實力不斷加強 C.相權戰勝皇權 D.近代民主制度雛形出現
閱讀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後,歷代王朝都設置宰相作為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處理全國政務。《新唐書》記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認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於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
——以上材料選自薛金星主編《中學教材全解》 回答:
(1)據材料一說明,宰相的職責是什麼?(2分)
(2)據材料一、材料二說明,自秦朝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後在中央存在著什麼問題?(2分) 後來明太祖採取了什麼措施解決了這個問題?(2分)

⑺ 高中歷史必修一所有歷史事件(按時間排列)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2、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5、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6、抗日戰爭
7、太平天國運動
8、辛亥革命
9、新民主民義革命的崛起
10、新民主民義革命的勝利
11、新中國成立
12、祖國的統一
13、民主建設的曲折和發展
14、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建樹
15、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6、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7、十月革命
18、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
19、兩極世界的形成
20、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21、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還有兩個單元沒有、自己看小標題吧!)

⑻ 求高一歷史必修一十道大題

一、民主政治起源於古代希臘,對近現代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回答以下問題。(23分)
1.伯里克利說,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解決私人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讓一個人擔任公職優先於他人的時候,所稿冊考慮的不是某一個特殊階級的成員,而是他們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夠對國家有所貢獻,絕對不會因貧窮而在政治上湮沒無聞。」
簡要概括伯里克利在這段話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三個特點。(6分)




2.有學者認為,美國的民主制度是根據人們的政治經驗,還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及未來打算,理智地「設計」出來的。權力的分立和相互制約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具體體現為三權分立。
簡述美國1787年憲法有關三權分立的規定及其作用。(9分)

3.受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響,晚清中國也掀起了共和革命的浪潮。右圖反映的是革命力量推翻清朝專制政府。圖中的三把利劍分別代表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即「三民主義」,它是同盟會政治綱領的深入體現。
1905年,同盟會在成立大會上提出的政治綱領是什麼?(4分)
說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於「民權主義」的體現。(4分)

政行槐治綱領: , , , 。

說 明:

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百餘年來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15分)
1.梁啟超認為,近代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覺醒的表現是,「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的事。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的事。」
五四運動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覺醒,結合具體事例加以說明。(9分)

2.新中國成立以後,中檔敬友國共產黨致力於政治制度的建設,為民族復興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將下表補充完整。(6分)
年代
憲法文件
性質或影響
1949年
《共同綱領》

1954年

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
1982年
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⑼ 高一歷史必修一提綱

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人教版)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 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行機構
尚書台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1光榮革命:1688年
○2《權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會逐漸處於「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責任內閣制: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作用: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定社會、走入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英國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徵性
的元首,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第8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
1、「1787年憲法」的制定: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原則:「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達到平衡;總統和國會之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約。行政權 總統 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總司令同,在戰時可行使獨裁權。立法權 國會 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出,人數與該州人口成正比。司法權 聯邦法院 大法官由總統任命,終身任職。聯邦法院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
2、「1787年憲法」的意義: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促進了美
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美國建立起聯邦制國家;進一步鞏固了獨立戰爭的成果,使美國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眾權益的《權利法案》是幾年後作為修正案補充進憲法的;它承認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1、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國 第一帝國 第二共和國 第二帝國 第三共和國(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行政權歸於總統;立法權歸於兩院制議會;司法權歸於最高法院,由參議員授權組成。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意義:共和派終於把眾議院、參議院、內閣、總統等關鍵性職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資產階級各個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德意志帝國建立:1871年憲法,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
政體:統一後的德國為邦聯制的君主國家;
立法權: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
行政權:皇帝是國家元首;憲法授予巨大權力。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是內閣首腦,擁在絕對權力
○3德意志帝國憲法的性質: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4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影響:
消極影響:君主制被保留下來,容克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沒有受到根本觸動,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徹底完成
積極影響: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德國邁入資本主義門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德國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德國已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5意義:標志著德國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制度的確立;帶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性色彩。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爭
1、1840年6月,英軍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2、1841年初英軍強佔香港島,威逼廣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條約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3、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旅遊、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暗通航等。不久,英法火燒圓明園。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條約規定: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4、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
○1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
○2規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國庫;
○3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核心思想),無人不飽暖(目的)」的理想社會。
2、《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
積極意義: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
消極意義: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3、《資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的。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於當時形勢未能實行。最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1、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2、《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避戰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眾;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對華戰爭蓄謀已久。
第13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2、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部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度,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3、辛亥革命意義:偉大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客觀打擊帝國主義勢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14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1、五四運動(1919年)是一次不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封建的革命運動。
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的口號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2、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
3、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標志是國民黨一大召開。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其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
3、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1935年1月),成為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轉折點。
第16課 抗日戰爭
1、抗戰初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組織的四大會戰是淞滬、太原、徐州、武漢。作用是遲滯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中國勝利。中國勝利的原因是:
○1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堅持全民族抗戰;
○3日本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國際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1是中國人民100多來年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
○2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做出重大貢獻;
○4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課 解放戰爭
1、1945年10月10日《雙十協定》: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
2、三大戰役:遼沈戰役(1948年9月)、淮海戰役(1949年1月)、平津戰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統治中國22 年的國民黨政權結束的事件是解放軍佔領南京。
4、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1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2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
○3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3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的發展起來。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雖然失敗了,但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
第19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寧的《四月提綱》(1917年4月),提出把俄國革命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質:無產階級領導,以建立體現社會公正和平等的社會制度為目的。
「十月革命」的意義: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繫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20課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
2、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主要實施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3、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實行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第21課 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
「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續十年沒有召開。
2、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中共中央為劉少奇平反昭雪,並在全國范圍內平反各種冤假錯案。
3、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是憲法。
4、1984年,政府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第22課 祖國統一大業
1、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
2、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含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祖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3、1997年7月1日中國收回香港,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收回澳門,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
4、香港澳門回歸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實力提高。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23課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1、在國際交往中,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主要體現在「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在請客」「一邊倒(倒向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
2、1953年12月,周恩來找中印雙邊會談中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與國關系准則和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
4、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出現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內瓦會議
5、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也叫亞非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同:遭受殖民主義的災難和痛苦;解除殖民主義的痛苦和災難,發展民族經濟。
異:指各國可以採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會議的意義:加強中國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後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第24課 開創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內恢復了一切合法權利,包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改善關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1972年,剛剛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因周恩來的邀請訪華,簽署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3、新時期黨的工作重心是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
4、由中國主導創立的地區性國際組織是上海合作組織(SCO)(還有亞太經合組織)。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25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
1、二戰後美蘇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沖突。
2、二戰後,美國以經濟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歐的表現是馬歇爾計劃。
3、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是歐洲出現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
4、二戰後形成的兩級格局解體的標志性事件是蘇聯解體。
5、二戰後美國在亞洲地區的熱戰主要是侵略朝鮮和侵略越南戰爭。
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1、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的原因:根本原因:經濟發展的需要;
現實因素:世界政治經濟中心地位喪失;
外部因素:美蘇爭霸的影響;
歷史因素:統一情結的歷史淵源。
2、「一超多強」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
歐盟經濟政治實力增強,推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擺脫美國控制;
日本經濟發展,實力增強,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俄羅斯國際地位提高,擁有和美匹敵的軍事力量;
不結盟運動興起,第三世界登上國際政治舞台並發揮越來越大作用;
中國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提高,積極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美國仍然最強大

⑽ 有關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歷史需要我們有組織地記住。在學習 高一歷史 的過程中,我們要掌握每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復習和 總結 。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供大家閱讀參考。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

3、政治制度的特點:出現了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歷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徵)

二、商代

1、公元前16__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 (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政權特點):

①以商部族為中心的內外服聯盟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與 文化 上甲骨文相聯系)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具體內容:要求了解)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於戰爭狀態。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緣)、禮樂制度(維護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內容:①將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親族、姻親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國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保衛周王室

②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權威,承擔義務(與商代相比,臣屬關系更加明確)

③層層分封

作用: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製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傳宗繼統,這個系統被稱為大宗;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核心、最大特點)

②雙重關系(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

實質: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

作用: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 貴族不僅世襲土地和人口,而且還世襲職務和待遇)

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與原始筆記有所改動)

(3)禮樂制度 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春秋時期

政治特徵: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並戰爭

二、戰國時期

1、各國紛紛進行變法

2、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3、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

三、秦朝

(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

(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1、皇帝制度

特點:①皇權至上(皇帝將立法、司法、行政、軍事權力全部攬於自己手中)

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職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②相互關系: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職

3、郡縣制(地方)

特徵: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里、什伍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__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三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貫穿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條主線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

一、西漢

(一)七國之亂

1、原因:①歷史原因:漢高祖劉邦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王

(郡國並行,上次青島市摸底考試有一個郡國並行的看圖題)

②直接原因: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之勢,賈誼、晁錯等人上書,主張消減封國

2、過程: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接受建議,開始著手削奪諸侯國的封地,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二)漢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為了加強皇權,鞏固國家統一

2、 措施 :

①建中朝(「中朝」(內朝)是決策機構,由皇帝左右親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書令、侍中、常侍等職。原先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機構,逐漸成為執行機構「外朝」。)

【要點解析】

②設刺史(刺史是一種監察官員,負責監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兒子也可以獲得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轄。通過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實力,使中央

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

3、作用:

①積極:鞏固、發展了大一統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消極:皇帝權力過於集中,造成後來外戚和宦官專權。

(注意與經濟和文化相聯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所決定的;而經濟上「重農抑商」也是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產生的。)

二、唐代

經過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盪之後,隋唐實現了統一。

唐中葉發生了安史之亂,參與平叛安史之亂的唐朝大將和安史降將被封為節度使,他們擁兵自重,使唐中葉後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三、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 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衛步軍司和侍衛馬軍司三部分組成)

調兵權 歸樞密院掌管

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2)削實權

兵權——樞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權力 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 (宰相權力被一分為三)

地方: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察。

(3)制錢谷

規定各州郡的財賦,除自留一部分外,其餘運往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2、影響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第四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貫穿中國古代史的第二條線索:皇權與相權的斗爭)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唐時期)

①三省為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

②尚書省下設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間既互相配合,又互為補充,提高了辦事效率;

完整的相權又被分割,有利於加強皇權。

2、發展(宋朝)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外設置

①中樞門下——負責行政

②樞密院——負責軍事

③三司(鹽鐵、度支、戶部)——負責財政

3、三省六部制的廢除(元朝)

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二、明朝皇權的加強

1、明朝初年,沿襲元制,設中書省。

2、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①下令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專制皇權達到新的高度)

②由於事務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

3、明成祖時期

正式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此後內閣地位逐漸上升。

注意:「票擬」和「批紅」

三、清朝專制皇權的加強

1、清朝初年:承襲明制,設立內閣。重要的軍國大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軍機處的設立

(1)時間:清雍正年間

(2)職責:可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政務,但由於軍機處官員品級不高,只能跪奏筆錄

(3)影響: 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軍機處完全聽命於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行機構

尚書台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

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社會矛盾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務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名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名為:師夷長技以自強

前期:自強為旗號。後期:求富為旗號

前期創辦的工廠:曾國藩――安慶內軍機械所,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滿洲貴族崇厚――天津機器製造局

後期創辦的工廠:李鴻章――輪船招商局(上海),李鴻章――開平煤礦(天津),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張之洞――湖北織布局

創辦新式學校和選派 留學 生是有遠見的措施。

失敗的標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西方列強並不希望中國富強,他們不會讓中國掌握真正的先進技術

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對洋務運動百般阻撓和破壞。

整個洋務運動,在中央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

洋務派企圖靠單純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而徹底改變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導致洋務派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

產生的時間及地點: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無產階級產生於外商企業中。注意:中國無產階級先於中國資產階級產生。

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中國無產階級具有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有優點,與最先進的經濟形式相聯系,具有遠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組織性和紀律性,是人類最進步的階級。

中國無產階級自身的特點:

他們身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革命性。

他們大多數出身於破產的農民,和農民階級有著天然的聯系,便於結成聯盟。

集中程度高,便於宣傳、組織工人進行斗爭。

提高歷史成績有什麼竅門

一,閱讀,大量的閱讀對於可以提高歷史成績有非常大的幫助。詩詞歌賦,歷史小說,歷史課本,都可以。

二,復習,其實所謂的復習就是把老師上課講的東西在顧一遍。正所謂溫固而知新。歷史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復的。

三,試題,做大量的試卷題,反復的去做,去對案,目的是學習它的表達方式,學會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

如何學好歷史

對歷史的興趣。歷史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科目,它所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實際上,我們可以逐漸培養對這門科目的興趣和 愛好 。在平時,我們可以討論一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還可以鍛煉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

記憶和理解。歷史科目需要我們去熟記和理解,以及應用學過的知識點去解決問題。當然,我們需要理解基礎上去記憶,這樣才能實現熟記的目的。當我們記憶一個歷史朝代,其中還包含一些小的朝代,可以根據一些關鍵詞來理解。如南北朝時代,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代,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的時期,以及經濟重心南移的一個關鍵時期。

思考問題。我們在學習這門科目的時候,除了要理解和記憶以外,還需要根據給出的材料問題,來思考和解答。這些材料一般都與一些知識點相關聯。所以,我們要有靈活運用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有時候給出的材料難易程度不太一樣,但是需要自己結合所學的知識點去理解和分析。


有關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梳理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匯總

★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

★ 必修一歷史知識點歸納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一、二、三知識點總結人教版(完整版)

★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6課知識點及練習題

★ 高中歷史必修一二三知識點總結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熱點內容
做最好的教師 發布:2025-01-08 18:13:28 瀏覽:457
南京教育裝備 發布:2025-01-08 18:05:25 瀏覽:13
人教版一年級下數學 發布:2025-01-08 17:55:59 瀏覽:346
完美的教學讀後感 發布:2025-01-08 16:39:20 瀏覽:678
湖南省教育考試院網站 發布:2025-01-08 15:05:02 瀏覽:436
碰撞英語 發布:2025-01-08 14:50:03 瀏覽:627
化學與調味品 發布:2025-01-08 13:47:51 瀏覽:510
劍網3五毒怎麼樣 發布:2025-01-08 13:16:55 瀏覽:765
一年級上冊語文備課 發布:2025-01-08 13:09:02 瀏覽:921
創通教育 發布:2025-01-08 13:05:18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