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論文
㈠ 初中物理小論文(400-600字左右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 在兩個物體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運動的力叫摩擦力。例如:日常生活中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是靠汽車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向前行進的。摩擦通常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幾種。
我們知道踢出去的足球會慢慢停下來,是由於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木匠在把木板磨光滑的工作中,是用砂紙在木板上靠砂紙和木板產生的摩擦力將木板打磨平滑的; 汽車發動機靠與皮帶的摩擦力將動能傳給發電機發電;人們洗手時雙手摩擦把手上的灰塵洗掉;洗衣機洗衣時轉動使衣服和水產生摩擦;吃東西時牙齒和食物發生摩擦;用拖把擦地;用布擦桌子;用板擦擦黑板都會產生摩擦力。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物體相互接觸且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都會產生摩擦力。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
1. 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常識,當自行車車胎氣不足的時候,騎起來更費力一些。
2. 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如何增大摩擦力和減少摩擦力
1. 物體的接解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比如鞋底和輪胎的花紋。汽車在路面行駛時,輪胎與粗糙的柏油路面接觸,這樣摩擦力就能增大。汽車行駛在雪、水的路面,摩擦力就會減小。所以雨、雪天就要注意安全。
2. 減小接觸面間的粗糙程度; 風扇轉軸要做得很光滑。鍾表加油可以減少摩擦力,使走時更准確。滑冰場上,工作人員經常打掃冰面使它平整,可減少摩擦,加快滑冰的速度。
拔河比賽比的是什麼?很多人會說:當然是比哪一隊的力氣大嘍!實際上,這個問題並不那麼簡單。
對拔河的兩隊進行受力分析就可以知道,只要所受的拉力小於與地面的最大靜摩擦力,就不會被拉動。因此,增大與地面的摩擦力就成了勝負的關鍵。首先,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紋的鞋子,能夠增大摩擦系數,使摩擦力增大;還有就是隊員的體重越重,對地面的壓力越大,摩擦力也會增大。大人和小孩拔河時,大人很容易獲勝,關鍵就是由於大人的體重比小孩大。
另外,在拔河比賽中,勝負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人們的技巧。比如,腳使勁蹬地,在短時間內可以對地面產生超過自己體重的壓力。再如,人向後仰,藉助對方的拉力來增大對地面的壓力,等等。其目的都是盡量增大地面對腳底的摩擦力,以奪取比賽的勝利。
通過以上的學習觀察總結出,摩擦力的大小取決兩物體壓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 首先要寫自己感興趣的,自己要有明確的觀點,一個很小的現象經過自己的深思和分析也能得出自己未曾見過的結論,初中物理小論文還要適當的加一些自己的想像這樣就能寫出一篇有特色的初中物理小論文。
㈡ 初中物理論文——浮力
浮力
漂浮於流體表面或浸沒於流體之中的物體,受到各方向流體靜壓力的向上合力。其大小等於被物體排開流體的重力。例如石塊的重力大於其同體積水的重量,則下沉到水底。木料或船體的重力等於其浸入水中部分所排開的水重,所以浮於水面。氣球的重量比它同體積空氣的重力小,即浮力大於重力,所以會上升。這種浸在水中或空氣中,受到水或空氣將物體向上托的力叫「浮力」。例如,從井裡提一桶水,在未離開水面之前比離開水面之後要輕些,這是因為桶受到水的浮力。不僅是水,例如酒精、煤油或水銀等所有的液體,對浸在它裡面的物體都有浮力。
產生浮力的原因,可用浸沒在液體內的正立方體的物體來分析。該物體系全浸之物體,受到四面八方液體的壓力,而且是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所以這個正立方體的前後、左右、上下六個面都受到液體的壓力。因為作用在左右兩個側面上的力由於兩側面相對應,而且面積大小相等,又處於液體中相同的深度,所以兩側面上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力彼此平衡。同理,作用在前後兩個側面上的壓力也彼此平衡。但是上下兩個面因為在液體中的深度不相同,所以受到的壓強也不相等。上面的壓強小,下面受到的壓強大,下面受到向上的壓力大於上面受到的向下的壓力。液體對物體這個壓力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這個力等於被物體所排開的液體的重量。當一個浮體的頂部界面接觸不到液體時,則只有作用在底部界面向上的壓力才會產生浮力。至於一個位於容器底面上的物體,並和容器底面密切接觸,那它就只能受到向下作用於物體表面的液體壓力下,所以這個物體不受浮力作用,這種現象並不多,因為只要其間有一層很薄的液膜,就能傳遞壓強,底面就有向上的壓力,物體上下表面有了壓力差,物體就會受到浮力。
㈢ 初三物理論文
論文一:
調皮的瓶塞
生活中,暖水瓶的瓶塞有時還真挺調皮,沖好水,你要把它塞進去,哎,它「就不進去」;隔一段時間,你要把它拔出來,哎,它 「就不出來」。為什麼呢?這還得從瓶內氣體的內能變化說起。
「就不進去」
往暖水瓶沖好滾開的水後,塞上瓶塞,瓶內水面上的空氣,通過熱傳遞獲得內能,溫度升高體積增大,加之熱水的汽化,瓶內氣壓明顯增大,當壓力增大足以克服瓶塞的阻力時,氣體立刻把瓶塞推了出來,通過對瓶塞做功,把一部分內能轉化為機械能,自身溫度降低,看到的一陣白霧,就是其中的水蒸氣遇冷放熱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若再把瓶塞塞上,還是一樣磞出來,並且塞得越緊磞得越高,「就不進去」!其道理和我們前面分析的一樣。要讓它塞住,有兩種方法,一是沖滿水讓裡面沒有空氣,二是別讓塞子塞緊(這時,你會聽到的「嘶嘶」響聲,它是從塞子周圍冒出來的氣體發出聲音)。
「就不出來」
過相當一段時間後,你再要拔出瓶塞,卻又發現它「就不出來」。原來這是瓶內的熱水尤其是水上方氣體通過熱傳遞內能減小所致。雖然玻璃是熱的不良導體,但並非絕對不導熱,雖然瓶膽夾層內是真空不導熱,但也不可能是絕對的真空。所以瓶內的熱水和上方氣體始終在悄悄地向外散著少量的熱,時間一長,它們自身溫度明顯降低,內能減少,體積收縮,加之水蒸氣的液化,瓶內氣壓明顯減小到比外界大氣壓小,外界的大氣壓就將瓶塞緊緊地壓在瓶口上,讓人很難把它拔出來。這時我們只要將瓶塞輕輕旋轉,讓一部分氣體跑進瓶內,就可以順利地拔出瓶塞。
你看,瓶塞真調皮吧!但調皮的瓶塞告訴我們:熱傳遞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大,也可以使物體內能減少,物體對外做功時,自身內能將減少。怪現象中,還蘊藏著大道理呢!
論文二:
竹籃打水並不空
——例說水分子張力
常言道「竹籃打水一場空」,其實細心的你一定會發現,竹籃打水並不空:在竹籃底部和四周的空隙處,張滿了無數的水膜。這是什麼原因呢?還得從分子間的作用力說起。
我們知道,所有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組成物質的分子不僅在永不停息地做著無規則的運動,而且分子與分子之間既有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又有著相互作用的斥力。正常情況下,分子間的引力等於斥力,若設這時分子間的距離d為平衡距離,那麼當分子間的距離稍大於平衡距離時,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為引力(若大於分子直徑10倍,分子間就幾乎沒有作用力了);當分子間的距離小於平衡距離時,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為斥引力。當竹籃浸在水中時,由於竹篾分子對水分子有引力作用,使得提起竹籃時篾隙間的水分子距離變大,分子間的作用力表現為引力,就形成了無數的水膜。
其實任何水面上都有著一層水膜。這是因為水面一部分運動較快的分子不斷跑到空氣中去(即水蒸發),使水分子間的距離變大,分子間的引力也就明顯大於斥力,從而形成了所謂的張力,使得水面好像有一層薄而又有彈性的「表皮」。這也是許多輕小昆蟲能在水面上行走自如的原因之一。要說這里的表面張力還真還不小呢,足可以使一些輕質塑料淘米籃漂浮在水面不下沉。
但如果水膜一部分受到破壞,其他部分在引力的作用下就會發生運動。例如,用剖開去芯的木質鉛筆製成一個小船,在船後打鑽成的小孔里嵌插蠟油,將小船放到水面上,船就前進了。這是因為與水接觸的蠟油,破壞了水表面的張力,使這部分水面的張力突然減小,於是船就向著張力較大的方向移動,另外由於擴散,蠟油分子按一定的速度射向水,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產生了推動船前進力。
你看,世界多奇妙,竹籃打水也不空,真是留心處處皆物理,讓我們一起來用科學的眼光欣賞這美妙的世界吧!
㈣ 急求一篇初中物理小論文
您好這是你需要的物理論文: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分析物理現象;利用身邊物品,進行物理實驗,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體會。這里介紹一組與雞蛋有關的物理現象和實驗。
1、液體蒸發吸熱
實驗:把剛煮熟的蛋從鍋內撈起來,直接用手拿時,雖然較燙,但還可以忍受。過一會兒,當蛋殼上的水膜幹了後,感到比剛撈上時更燙了。
分析:因為剛撈上來的蛋殼上附著一層水膜,開始時,水膜蒸發吸熱,使蛋殼的溫度下降,所以並不覺得很燙。經過一段時間,水膜蒸發完畢。由蛋內部傳遞出的熱量使蛋殼的溫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燙手。
2、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把煮熟撈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卻後,再撈起剝落。
分析:首先,蛋剛浸入冷水中,蛋殼直接遇冷收縮,而蛋白溫度下降不大,收縮也較小,這時主要表現為蛋殼在收縮。其次,由於不同物質熱脹冷縮性質的差異性,當整個蛋都完全冷卻時,組織疏鬆的蛋白收縮率比蛋殼大,收縮程度更明顯,造成蛋白蛋殼相互脫離,剝蛋殼就更方便了。
3、驗證大氣壓存在
實驗:選一隻口徑略小於雞蛋的瓶子,在瓶底熱上一層沙子。先點燃一團酒精棉投入瓶內,接著把一隻去殼雞蛋的小頭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滅後,蛋被瓶子緩緩「吞」入瓶肚中。
分析:酒精棉燃燒使瓶內氣體受熱膨脹,部分氣體被排出。當蛋堵住瓶口,火焰熄滅後,瓶內氣體由於溫度下降,壓強變小,低於瓶外的大氣壓。在大氣壓作用下,有一定彈性的雞蛋被壓入瓶內。
4、浮沉現象
實驗:把一隻去殼雞蛋,浸沒在一隻裝有清水的大口徑玻璃杯中。松開手後,發現雞蛋緩緩沉入杯底。撈出雞蛋往清水中加入食鹽,調製成濃度較高的鹽溶液。再把雞蛋浸沒在鹽溶液中,松開手後,雞蛋卻緩緩上浮。
分析:物體浮沉情況取決於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體積就是它所排開液體的體積,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的大小關系可以對應表示重力與浮力的大小關系。因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當蛋浸入清水中時,所受重力大於浮力,所以蛋將下沉。當浸沒在鹽水中時,由於鹽水密度比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於浮力,所以蛋將上浮。
5、慣性、摩擦阻力現 象
實驗:選用外形相似的生雞蛋、熟雞蛋各一隻,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們在原處旋轉。能迅速旋轉的是熟雞蛋,緩慢旋轉幾圈就停止的是生雞蛋。
分析:生雞蛋的殼內是液狀的蛋清,外力作用在蛋殼上旋轉時,蛋清由於慣性,繼續保持靜止狀態,則它與蛋殼間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個蛋只能緩慢轉動。而熟雞蛋內蛋清已凝固成蛋白,外力作用時旋轉時,整個蛋就能迅速轉動。
6、物體的穩定平衡
實驗:選用一隻生雞蛋,在小頭一端開個孔並清除干凈殼內的蛋清蛋黃。沿小孔滑入一塊重物。以蛋殼的大頭端為底部,扶好蛋殼。點燃一隻蠟燭,滴入燭油,把重物封存在蛋殼底部。燭油大約封存至整個蛋殼高度的四分之一即可。把制好的蛋殼推倒後,蛋殼能自動立起。製成一個「不倒翁」。
分析:在空蛋殼的底端封存的重物和燭油,使整個蛋體的重心移近蛋殼的底部,重心起低,穩定性越好。當蛋殼傾斜,偏離平衡位置時,使蛋體的重心升高。因為蛋殼底端是球形的,在蛋體的自身重力作用下,蛋體又恢復到原來的平衡位置上。
7、分子運動現象
實驗:外殼完好的蛋,埋入食鹽中腌制一段時間,可以製成一隻鹹蛋。雖然蛋殼仍然完好,但連內部的蛋黃都變咸了。
分析:因為物質的分子間存在間隙,而且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所以食鹽分子擴散到蛋黃中,使蛋黃也變咸。
㈤ 初二物理論文(800字)
介紹照相機
照相機的工作原理,概略地說是應用光學成像原理,通過照相鏡頭將被攝物體成像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將粗略地介紹攝影光學成像原理:人類對於光的本性的認識,光線的傳播及透鏡成像原理。
人類對於光的本性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在整個18世紀中,光的微粒流理論在光學中仍占優勢,人們普遍認為光是微小的粒子組成的,從點光源發出並以直線向四面八方輻射。19世紀初,以楊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為代表逐步發展成今天的波動光學體系。如今對光的本性認識是:光和實物一樣,是物質的一種,它同時具有波的性質和微粒(量子)的性質,但從整體來說,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們的混合物。
從本質上,講光和一般無線電波並無區別,光和電磁波一樣是橫波,即波的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一個發光體就是電磁波的發射源,發光體發射的電磁波向周圍空間傳播,和水波波動產生的波浪向四周傳播相似。強度最大或最小的兩點距離稱為波長,用λ表示。傳播一個波長所需的時間稱為周期,用T表示,一個周期就是一個質點完成一次振動所需要的時間。1秒內振動的次數稱為頻率,用ν表示。經過1s振動傳播的距離稱為速度,用「v」表示。波長、頻率、周期和速度之間有如下關系:
v=λ/T ,ν=1/T,v=λν
由此可見,光的波長與頻率成反比。實際上光波只佔整個電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波長在400~700nm的電磁波能夠為人眼所感覺,稱為可見光,超過這個范圍人眼就感覺不到了。不同波長的可見光在我們的眼睛中產生不同的顏色感覺,按照波長由長到短,光的顏色依次是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色。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相同的傳播速度,數值是c=300,000km/s。
㈥ 初中物理小論文600字左右
物理小論文
生活中有很多的物理現象,許多簡單的現象可以用所學知識去解答。
現象一:飛快的火車有一個安全距離,當我們在公路上步行時,不宜靠中太近,除了害怕離線的車會撞到之外。還有一個意料之外的原因,對此本文將作出解答。
現象二:取兩片很薄的紙,將他們貼近,用力的吹,我們並不能將紙吹開,反而出現被「吹攏」的情況。
現象三:,對於相同流量的水而言,口徑大的水龍頭,水的流速很慢,但是對於口徑小的水龍頭,可以明顯的看到流速加快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總結來看,空氣和水都是流體,在兩者之間有著一定的共同點,都遵循流體的基本性質,在流體的學習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方程叫:伯努利方程和連續性方程。用它們就可以很簡單的解釋上面三個現象。首先,伯努里方程的基本表達式為:P+1/2pv+pgh=恆量。P指流體周圍的壓強大小,p指流體本身的密度,v指流體的速度。在上述但現象中,可把水和空氣近似的看作理想流體,且它們作常流動。在以上前兩種情況中,都可以將pgh看作是不變的,所以我們很容易的就得到P+1/2pv=恆量。容易得出壓強和速度成反相關。下面將對三個
現象作出具體的解釋。
解釋現象一:其中提到一個意外的原因就是很有可能身邊的空氣將我們「推」向汽車而發生意外。為什麼這么說?當車飛快的從我們身邊開過的時候,對周圍的空氣造成了影響:使它們的速度加快,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上面的推倒易知:速度過快造成周圍空氣的壓強減小,在汽車周圍形成一個壓強差,在車周圍的事物就容易被「壓」到車下。這是相當危險的,所以步行要盡量的靠邊走。
解釋現象二:當兩片薄紙靠近,我們將它們看成和外面的空氣分開,當我們吹氣時,使得兩紙間少量的空氣流速加大,壓強減小,外圍的空氣使得紙片貼在一起。
解釋現象三:同流量即體積相同,所以易知SV=S V。這就是理想流體的連續性方程。它表示理想流體作定常流動時,流體的速率與流管截面積的乘積是一個恆量。由此可知,當我們將口徑邊小時,必然導致流速加快。根據個原理在科技上也有很大的運用,比如切割水槍,對於一樣的出水量,這種水槍的口徑很微小,使得出水的速度極快,所含動能極大,
在生產上有很大的運用。
最後,要介紹一個很實用的方法:取水。在家中,看到大人用一根管子插到水裡,用嘴在管口吸氣,水就會自己流出來,我也試過,但沒有成功,現在我目標了原因:必須保證吸氣的一端低於出水的一端,為什麼呢?這是利用了大氣壓的原理。當吸氣後管子里成為真空,水就被外界大氣壓壓倒了出水端。
物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我們可以借著生活來學習物理,再利用物理來服務生活。
㈦ 初中物理論文
優化物理課堂 培養創新能力
王小寧
摘 要:創新是時代的要求,是當代中學生必備的素質,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課堂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本文將結合物理課堂教學,闡述如何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
關鍵詞:優化課堂 培養能力
由於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迅速深化,對課堂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精心組織課堂,講究教學策略,激發學生興趣,誘導學生探究,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搞好物理教學的關鍵。由此,優化課堂極為重要。
一、巧用實驗激趣,培養創新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實驗綜合了實驗原理、設計思想和方法、實驗操作和觀察、數據分析處理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實驗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最好設計一些探究性、開放性的實驗,在教師的適度引導下,通過學生動手動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構建了知識,提高了實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1.為了學生有更多的動手機會,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細致的觀察能力,把部分教師演示實驗和課外小實驗改為學生課堂實驗,增加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把課本中一些原理和方法比較簡單、儀器易取易讀的演示實驗改為堂上實驗是比較有效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獨立操作,通過認真觀察和思考得出結論,實踐證明,這樣一方面使學生由被動手獨立操作,通過認真觀察和思考得出結論。實踐證明,這樣一方面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索,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細致的觀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單純由教師演示實驗的效果好得多。
2.把部分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敢物實踐和善於創新的精神,既探求科學的精神。驗證性實驗一般是在對研究對象有了一定認識之後,根據已知的理論,對一些現象過程的存在、原因或規律檢驗其是否正確而設計的實驗,它在實驗目的、方法、原理方面起到了示範性作用,但不利於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我在物理教學中嘗試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在實驗思想上進行創新設計,讓學生充分動腦、動手,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意識。
二、引導自行探究,培養創新能力
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設疑激趣、指導探究、啟發思維、評價總結、應用遷移"的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在引導學生自行探究科學的活動過程中培養其創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嘗試。
1. 設疑激趣,提出假說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創設情境,製造"懸念",放手讓學生觀察、實驗、思考,讓具體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現象緊緊吸引學生,激活學生思維,多而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比如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教學中,課伊始,我便對學生說:"咱們用塑料瓶和硬幣做一個游戲,"講清游戲規則後,學生們懷著好奇心開始玩,不大功夫,只聽學生驚喜地叫道:"呀,硬幣跳起來了!""還『撲撲』地發出聲音呢!""硬幣為什麼會跳起來呢?"我不失時機地問:"你認為是怎麼回事呢?"提出一個開放的發散思維的問題,學生的情緒一下子活躍起來,對這個問題作出了種種假設:可能是水槽中的熱氣將它頂起來了;可能是塑料瓶受熱膨脹將硬幣頂起來了;可能是瓶內的空氣將它頂起來了;可能是硬幣上的水變成水蒸氣要往外跑,所以把硬幣頂起來了……。發散思維是創造活動的起點,這一學習活動,既促進了學生積極思維,又能形成下面探究學習的動機。
2. 指導探究,豐富感知.
實踐、探索的過程是創新的過程。要讓學生去創新,就必須放手讓他們自己實踐,勇於探索。如何保證學生能夠圍繞中心問題進行實踐、探索呢?在於教師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所謂有結構的材料,是指這些材料在使用時能揭示自然現象間的某種關系。
如《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這些實驗材料:燒杯、帶直(彎)玻璃管的膠塞,紅墨水、漏斗、乒乓球。讓學生熟悉這些材料後,根據思考提綱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由於准備的這些材料緊緊圍繞揭示"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一主題,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各個組都設計出了比較理想的方案."行雖微而旨趣遠",是學生創造精神的表現。
3. 啟發思維,討論探究
學生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後,教師要引導學生整理、加工事實,進行思維加工。
(1) 整理事實,以說促思
學生獲得的感性事實是比較混亂的,缺乏條理性。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把各自收集到的事實以及對事實的看法進行相互交流,活躍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
(2) 研究事實,發展思維
在學生整理事實時,教師見機提出問題,挑起矛盾,巧妙地促使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將討論的中心置於學生之中,使學生結合自己和別人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歸納、甚至爭論,從而找出其中的規律。如在《彈力》一課教學中,學生對收集到的事實進行整理後,一個學生答:"我發現皮筋、彈簧……橡皮泥有彈性,木塊……沒有彈性。"三個同學同時反駁:"不對,橡皮泥沒有彈性"我適時引導:"說說你們的理由。"學生立刻說:"橡皮泥雖然能捏扁、搓長,但鬆手後它還是扁的、長的,不能再變成原樣。"……這樣,學生在不同意見的發表與爭論中,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科學結論,這符合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同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4. 評價總結,歸納達標
通過前三個環節的活動,學生得到了信息與思維的結果,教師對小組和個體的整個學習活動進行鼓勵性評價,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將假說上升到結論、規律。
5.應用遷移,釋疑解難
用科學的過程也是進行創新教育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中,以達到擴展所學知識,發展創造能力的目的。如《內能》教學中這樣設計:(1) 解釋:(A)游戲中硬幣跳舞現象。(B)為什麼夏季自行車胎不能打太足的氣?(C)鐵軌這間為什麼要留有空隙?(D)兩根電線桿之間的電線,為什麼冬季綳得比較緊,夏季比較松? (2)處理:(A)踩癟的乒乓球怎麼能鼓起來?(B)怎樣將塑料管迅速套在鐵棒上?
總的來看,在探究式五環節教學中,通過教師的精心指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
康城中學
2011、1
㈧ 初中物理小論文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 在兩個物體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運動的力叫摩擦力。例如:日常生活中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是靠汽車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向前行進的。摩擦通常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幾種。
我們知道踢出去的足球會慢慢停下來,是由於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木匠在把木板磨光滑的工作中,是用砂紙在木板上靠砂紙和木板產生的摩擦力將木板打磨平滑的; 汽車發動機靠與皮帶的摩擦力將動能傳給發電機發電;人們洗手時雙手摩擦把手上的灰塵洗掉;洗衣機洗衣時轉動使衣服和水產生摩擦;吃東西時牙齒和食物發生摩擦;用拖把擦地;用布擦桌子;用板擦擦黑板都會產生摩擦力。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物體相互接觸且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都會產生摩擦力。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
1. 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常識,當自行車車胎氣不足的時候,騎起來更費力一些。
2. 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如何增大摩擦力和減少摩擦力
1. 物體的接解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比如鞋底和輪胎的花紋。汽車在路面行駛時,輪胎與粗糙的柏油路面接觸,這樣摩擦力就能增大。汽車行駛在雪、水的路面,摩擦力就會減小。所以雨、雪天就要注意安全。
2. 減小接觸面間的粗糙程度; 風扇轉軸要做得很光滑。鍾表加油可以減少摩擦力,使走時更准確。滑冰場上,工作人員經常打掃冰面使它平整,可減少摩擦,加快滑冰的速度。
拔河比賽比的是什麼?很多人會說:當然是比哪一隊的力氣大嘍!實際上,這個問題並不那麼簡單。
對拔河的兩隊進行受力分析就可以知道,只要所受的拉力小於與地面的最大靜摩擦力,就不會被拉動。因此,增大與地面的摩擦力就成了勝負的關鍵。首先,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紋的鞋子,能夠增大摩擦系數,使摩擦力增大;還有就是隊員的體重越重,對地面的壓力越大,摩擦力也會增大。大人和小孩拔河時,大人很容易獲勝,關鍵就是由於大人的體重比小孩大。
另外,在拔河比賽中,勝負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人們的技巧。比如,腳使勁蹬地,在短時間內可以對地面產生超過自己體重的壓力。再如,人向後仰,藉助對方的拉力來增大對地面的壓力,等等。其目的都是盡量增大地面對腳底的摩擦力,以奪取比賽的勝利。
通過以上的學習觀察總結出,摩擦力的大小取決兩物體壓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
㈨ 初中物理論文3000字左右
初中物理論文
通過初中的學習,我發現物理是一門很廣闊的學科,它首先是擁有基本概念,然後到探究實驗,最後應用到生活中,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下面有幾個例子:
例如,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 在兩個物體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運動的力叫摩擦力。例如:日常生活中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是靠汽車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向前行進的。摩擦通常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幾種。
我們知道踢出去的足球會慢慢停下來,是由於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木匠在把木板磨光滑的工作中,是用砂紙在木板上靠砂紙和木板產生的摩擦力將木板打磨平滑的; 汽車發動機靠與皮帶的摩擦力將動能傳給發電機發電;人們洗手時雙手摩擦把手上的灰塵洗掉;洗衣機洗衣時轉動使衣服和水產生摩擦;吃東西時牙齒和食物發生摩擦;用拖把擦地;用布擦桌子;用板擦擦黑板都會產生摩擦力。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物體相互接觸且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都會產生摩擦力。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
1. 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常識,當自行車車胎氣不足的時候,騎起來更費力一些。 2. 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如何增大摩擦力和減少摩擦力:
1. 物體的接解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比如鞋底和輪胎的花紋。汽車在路面行駛時,輪胎與粗糙的柏油路面接觸,這樣摩擦力就能增大。汽車行駛在雪、水的路面,摩擦力就會減小。所以雨、雪天就要注意安全。 2. 減小接觸面間的粗糙程度; 風扇轉軸要做得很光滑。鍾表加油可以減少摩擦力,使走時更准確。滑冰場上,工作人員經常打掃冰面使它平整,可減少摩擦,加快滑冰的速度。
拔河比賽比的是什麼?很多人會說:當然是比哪一隊的力氣大嘍!實際上,這個問題並不那麼簡單。
對拔河的兩隊進行受力分析就可以知道,只要所受的拉力小於與地面的最大靜摩擦力,就不會被拉動。因此,增大與地面的摩擦力就成了勝負的關鍵。首先,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紋的鞋子,能夠增大摩擦系數,使摩擦力增大;還有就是隊員的體重越重,對地面的壓力越大,摩擦力也會增大。大人和小孩拔河時,大人很容易獲勝,關鍵就是由於大人的體重比小孩大。
另外,在拔河比賽中,勝負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人們的技巧。比如,腳使勁蹬地,在短時間內可以對地面產生超過自己體重的壓力。再如,人向後仰,藉助對方的拉力來增大對地面的壓力,等等。其目的都是盡量增大地面對腳底的摩擦力,以奪取比賽的勝利。
通過以上的學習觀察總結出,摩擦力的大小取決兩物體壓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
又例如,有關光的反射,光是通過平面鏡或其他不規則物體改變光的傳播路徑實現的,
光反射原理和規律:參考書本詳細說明
應用:汽車後視鏡、太陽灶、遙控器、自行車後燈
可以參考上面兩個例子,再舉例子。
這是我學習初中物理所總結出的經驗 ,它可能也高中物理學習必不可少的環節。相信我在物理學能越學越好,越學越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