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要籍

歷史要籍

發布時間: 2023-08-30 12:46:22

A.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與選讀 怎麼

《中國人史綱》:從神話時代不可信史到晚清的歷史均在其列,文筆老辣、錙版銖畢現,對春秋戰國權以及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這種大混亂史亦有精準的記載。令與中國史事的同時,簡單的羅列全球同時期文明歷程,實乃不可多得的歷史書籍。但個人認為作者的觀點受時代影響性較大,可批判式吸收。《上下五千年》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是歷史的入門書籍。《歷代政治的得失》錢穆著,深入歷史層次,不可多得的典藏良作;從制度、政治、經濟、氣候、文化以及環境等多方面深度解析中國歷朝歷代與史上大事件。

B. 求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的《魏孝文帝遷都》翻譯

《魏孝文帝遷都》翻譯:
魏孝文帝因為平城氣候寒冷,夏季六月時還在下雪,而且經常狂風大作,飛沙漫天,所以,准備把京都遷到洛陽。但他又擔心文武官員們不同意,於是,提議大規模進攻南齊,打算以這種名義脅迫大家。在明堂南廂東邊的偏殿齋戒之後,讓太常卿王諶占卜,得到「革卦」,孝文帝說:「『商湯王和周武王進行變革,是適應上天之命,順應百姓之心的。』沒有比這更吉祥的了。」文武官員沒有人敢說什麼。尚書、任城王拓跋澄說:「陛下繼承幾代累積下來的大業,並使之發揚光大,擁有了中原土地,而如今卻要討伐還沒有臣服的對象,在這時得到了商湯王和周武王變革的象辭,恐怕這並不全是吉利。」孝文帝立刻嚴厲地說:「繇辭說:『大人物實施老虎一樣的變革』,你為什麼要說這不吉利呢?」拓跋澄說:「陛下作為飛龍興起已經很久了,怎麼到今天又實施如同老虎一樣的變革?」孝文帝立刻發怒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任城王打算要阻止大家嗎?」拓跋澄說:「國家雖然是陛下所有,而我是國家的臣屬,怎麼可以明知危險而不說出來呢?」孝文帝過了很長時間才緩和了氣色,說:「每個人都該說出自己的看法,這又有什麼關系!」
孝文帝回到皇官,立刻召見拓跋澄,劈頭就說:「剛才關於『革卦』的事,現在要進一步和你討論一下。在明堂上,我之所以大發脾氣,是因為害怕大家爭先恐後地發言,破壞了我一個大的決策,所以,我就聲色俱厲,以此嚇唬那些文武官員罷了。我想,你會了解朕的用心。」於是命令左右侍從退下,對拓跋澄說:「今天我所要做的這件事,確實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國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來的,後來又遷都到平城。但是,平城只是用武力開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進行治理教化。現在,我打算進行改變風俗習慣的重大變革,這條路走起來確實困難,朕只是想利用大軍南下征伐的聲勢,將京都遷到中原,你認為怎麼樣?」拓跋澄說:「陛下您打算把京都遷到中原,用以擴大疆土,征服四海,這一想法也正是以前周王朝和漢王朝興盛不衰的原因。」孝文帝說:「北方人習慣留戀於舊有的生活方式,那時,他們一定會驚恐騷動起來,怎麼辦?」拓跋澄回答說:「不平凡的事,原來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決斷,是出自您聖明的內心,他們又能有什麼辦法呢?」孝文帝高興地說:「任城王真是我的張子房呀!」
孝文帝派錄尚書事、廣陵王拓跋羽,手持皇帝的符節前去安撫六鎮,並征調六鎮的突擊騎兵。丁亥(初九),孝文帝叩別永固陵。已丑(十一日),孝文帝親自率領三十多萬步、騎兵,從平城出發,大規模向南征伐。命令太尉拓跋丕和廣陵王拓跋羽留在平城鎮守,並加授使持節。拓跋羽說:「太尉最好全權負責管理,臣可以做他的副手。」孝文帝說:「年紀大的人有經驗,能深謀遠慮,年紀輕的人有氣魄,遇事堅決果斷,所以,你不要推辭了。」
孝文帝從平城出發,直到抵達洛陽,天一直下雨,沒有停過,丙子(二十八日),詔令各路大軍繼續向南進發。丁丑(二十九日),孝文帝身穿戰服,手持馬鞭,騎馬出發。文武官員趕緊攔住馬頭,不斷叩拜。孝文帝說:「作戰計劃已經決定,各路大軍將要繼續前進,你們還想要說什麼呢?」尚書李沖等人說:「我們現在的行動,全國上下都不願意,只有陛下一個人想實現它。臣不知道陛下一個人走,將要到什麼地方去。我們有一心報國效忠皇上的心願,卻無法表達出來,只好冒死向陛下請求。」孝文帝勃然大怒,說:「我現在正要征服外邦,希望統一天下,治理國家,可你們這些文弱書生,卻多次懷疑這一重大決策。殺人用的斧鉞有它們使用的地方,你們不要再多說什麼!」說完,又縱馬要走,這時,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齊來好言勸諫,流淚阻止。孝文帝又告訴大家說:「這一次,我們出動軍隊的規模不小,出動而沒有什麼成就,我們將來拿什麼讓後人看?朕世世代代居住在幽朔,一直想要南遷到中原。如果我們不再向南征伐,那麼,我們就應該把京都遷到這里,你們認為這樣做怎麼樣?同意遷都的人站在左邊,不同意遷都的人站在右邊。」南安王拓跋楨靠近孝文帝說:「『干成大事業的人,並不向眾人征詢意見。』如今,陛下如果放棄向南征伐的計劃,將京都遷到洛邑,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的,是老百姓的幸運。」文武百官都高呼萬歲。當時,鮮卑人雖然不願意向南遷移,但是又害怕再向南征伐,所以,也就沒有人敢說些什麼。北魏的遷都大計,於是確定了下來。
李沖對孝文帝說:「陛下將要遷都洛邑,可是,皇家祖廟和皇宮、府宅都要重新建造,我們不能只騎在馬上走來走去,等待它們建成。希望陛下暫時回到代都,等到文武百官把這一切事情做好之後,陛下再備齊儀仗,在寧靜祥和的鑾鈴聲中蒞臨新的京都。」孝文帝說:「朕正要到各個州郡巡查,現在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先到鄴城,暫作停留,明年一開春就返回,而不應該先回北方。」於是,派遣任城王拓跋澄返回平城,向留守在那裡的官員們宣布遷都的情況,對任城王說:「如今才是『革卦』上真正的『革』,你要把事情辦好。」
由於文武官員的意見並不一致,孝文帝就對衛尉卿、鎮南將軍於烈說:「你是怎麼想的呢?」丁烈回答說:「陛下聖明的謀略,是為了國家長遠的利益,這不是愚昧、膚淺的人所能預測得到的。但如果推測大家的心意,願意遷都的人和依戀故土的人,正好各佔一半。」孝文帝說:「你既然沒有公開說自己反對,那就是表示認同了,我深感到你不說話的好處。」於是,派於烈回到平城鎮守,說:「留守在朝廷里的一切事情,全都託付給你了。」
乙亥(二十九日),北魏孝文帝到了洛陽西宮。中書侍郎韓顯宗向孝文帝上書講陳了四件事情:其一,認為:「我聽說陛下今年夏天輿駕出行,不是去巡視三齊,就是臨幸中山。往年冬天大駕停在鄴城,雖然正當農閑之時,但仍使每家每戶出資出力供奉,不勝辛勞破費。何況現在正是蠶麥剛熟的農忙時節,您大駕所至,百姓將如何忍受得住呢?而且六軍冒著酷暑護駕,恐怕要生癘疫。臣希望早點回到北京平城,以便能節省各州張羅供奉的費用,這樣就能使營建修繕洛陽都城的工程早日完成。」其二,認為:「洛陽宮殿的舊基,都是魏明帝所建造的,在那時人們就批評他太奢侈了。如今我們的營建,應該縮減規模。還有,近來北都平城的富室大戶,競相比逐宅舍房宇的高下,應該借這次遷都搬移的機會,在這方面定出一個制度。同時,對於都城的道路交通要拓寬加直,水溝渠道也要加以疏通。其三,認為:「陛下您往還洛陽,隨從保衛的武器人員很少。皇帝平時住在宮中,還要施行警戒保護措施,何況出外巡察山河呢?對此不可不加以三思。」其四,認為:「陛下耳聽雅樂,眼觀聖人典籍,口對百官言談,心慮萬機,日頭偏西方才吃飯,午夜時分才能入侵。再加上自文明太後去世之後,陛下對她的孝思隨著時日的推移而日日加深;陛下還撰寫文章,每日都有篇章寫成。雖然陛下聰明睿智,這些都不足以成為煩若,但是終非修心養性、愛惜聖體,以保萬壽無疆之良策。所以,俯請陛下無為而治,只管重要之事,不必事事親躬。」孝文帝對上述建議頗有採納。
韓顯宗又上書上帝,指出:過去周成王居處洛陽,但仍保存豐鎬為故都;東漢遷都洛陽,而在長安仍置京兆尹。根據《春秋》大義,有宗廟的叫『都』,沒有宗廟叫『邑』。況且平城這個地方,是宗廟和先帝陵墓所在之地,是朝廷王業的根基所在,其作為一塊神奇福地,意義是非常久遠的,如今就把它等同於一般的州郡,我私下裡非常不安。所以,我認為應該如過去的慣例那樣,在平城建置京兆尹,以示崇尚根本,重視過去,光昭萬世。
「還有,古代士、農、工、商分別居處,不使雜混,以便他們能各專其業、各安其志。太祖道武皇帝創基立國之始,撥亂反正,日夜操勞,無有閑暇之時,然而仍然不忘區別士族與庶族,不讓他們雜混居處,工匠、技人、屠夫、商販等各有所處,但沒有制定禁止措施,時間久了就互相混淆而住了。現在聽說洛陽城居民居處制度專以官位來分劃,而不以士族庶族分類。官職並非是永久不變的,有時朝得之而夕失之,所以以官位來劃分居處,則勢必使衣冠之士和仆隸之徒不日而相雜混處。假如同一里居之內,有的人家調教演習歌舞,有的人家講讀《詩》、《書》,在此情況之下,即使讓孩子們選擇自己的愛好,則必定不能棄歌舞而接近《詩》、《書》。但是,讓工匠、伎藝人家學習士人的禮儀習俗,一百年也難以學成;讓士人的子弟仿效工匠、伎藝們的舉止言談,一朝半夕就可以學成。所以,孔子指出人選擇居處,應居於仁者之里,如此就是美;孟母三次擇鄰而居,以便使孟子遠下賤而近禮儀。這乃是風俗禮儀的根本所在,不可不加以明察。朝廷每次選拔人才,考察其婚姻和仕宦情況作為升降的標准,何其嚴密認真啊!可是,在安置民眾居住事情上,卻尊卑貴賤不辨,使他們雜混居住在一起,又是何等的疏略啊!如今正是遷徙初始之時,洛陽城中皆是空地,使工匠、伎藝等行當的人分別居住,甚為容易,一言之令即可以辦到,有何疑難而不為,以致使如此盛美之事付之闕如呢?「還有,南朝過去佔有淮北之地時,自己比作是中華,在那裡設置了僑郡僑縣。但是,自從淮北歸附本朝管轄之後,這一情況仍然沿而未改,以致名實交錯,給文書方面帶來諸多不便。所以,現在應該依照地理上的舊名,一一核實,重新加以規定,小的合並,大的分開設置。至於中原地區的郡縣,過去我們因為戶少人稀而合並撤消了一些,如今人口既然多起來了,就可以恢復舊有設置了。孝文帝看了韓顯宗的奏章,非常稱贊他的意見。
壬寅(二十七日),北魏孝文帝到北方巡視;癸卯(二十八日),渡過黃河;三月壬申(二十七日),到了平城。孝文帝讓諸大臣再次議論遷都的利害關系,各位臣子們都表述了自己對此問題的看法。燕州刺史穆羆說:「如今天下四方沒有安定,所以不宜於遷都。況且到時軍中缺少戰馬,這樣如何能克敵取勝呢?」孝文帝回答說:「養馬的地方在平城地區,何愁沒有馬呢?如今的都城代京到處恆山的北邊,九州之外,並不是理想的帝王之都。」尚書於果接著說道:「我並不是認為代京這塊地方就比洛陽好,但是自從道武皇帝以來,就一直居住在這里,老百姓已經安居於此,一旦讓他們往南邊搬遷,恐怕會產生不滿情緒。」平陽公拓跋丕說:「遷都是一件大事,應當通過卜筮來決定。」孝文帝說:「古代的周公、召公是聖賢之人,所以才能卜問宅居。如今沒有他們這樣的聖賢了,卜筮又有什麼用處呢?況且古人曾言:『卜筮為了決疑,沒有猶疑,何必占卜?』過去,黃帝灼龜甲卜吉凶,龜甲燒焦了,黃帝的臣子天老說是『吉』,黃帝聽從了。那麼,至美至善的完人知曉未發生的事情,是通過龜兆而審悉的。但是,統治天下做王稱帝的人以四海為家,南北不定,哪有常常居留一地而不動的呢?朕的遠祖,世世代代居住在北方荒涼之地,到平文皇帝之時方才建都於東木根山。其後,昭成皇帝又營建了盛東而遷居。道武皇帝之時,又遷都於平城。朕很幸運遇上了能平定天下、施行教化的時運,為什麼就不能遷都呢?」群臣百僚們不敢再表示反對意見了。

C. 什麼是歷史要籍

尚」即「上」,《尚書》即是上古之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上古歷史文件的匯編。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其內容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現存版本中真偽參半。一般認為《今文尚書》中《周書》的《牧誓》到《呂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實史料,《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為春秋史料,所述內容較早的《堯典》、《皋陶謨》、《禹貢》反而是戰國編寫的古史資料。今本《古文尚書》總體認為是晉代梅賾偽造,但也存在爭議。 「尚」即「上」,《尚書》意即上古之書。相傳由孔丘編選而成,傳本有些篇是後人追述補充進去的,如《堯典》、《皋陶謨》、《禹貢》等。西漢初存二十八篇,用當時通行文字書寫,即《今文尚書》。另有相傳漢武帝時在孔丘住屋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已佚。東晉梅賾(一作梅頤、枚頤)又偽造《古文尚書》。後來《十三經》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書》與梅氏偽書的合編,宋人開始懷疑梅氏偽書,至清漸成定論。今文各篇內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盤庚》反映商代奴隸社會的情況、《禹貢》記述戰國時黃河、長江兩流域的地理等。
《尚書》的目錄如下
●虞書·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益稷
●夏書·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
●商書·湯誓·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盤庚上·盤庚中·盤庚下·說命上·說命中·說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周書·泰誓上周書·牧誓·武成·洪範·旅獒周書·金滕·大誥·微子之命·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陳·顧命·康王之誥·畢命周書·君牙·冏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2、《逸周書》
班固認為是周代的史書,劉向則認為是周代的「誥誓號令」文獻集。但自唐以來,學者多懷疑《逸周書》非古人原本,成書時間約在戰國、秦漢間。其中有些史料,如世浮、克殷、商誓篇的文字體例當屬西周初,其中所載社會情形與習尚,亦多與甲骨卜辭和古金文所載相合,當屬周初。
《逸周書》中的篇題,有的是後人作作註解時增加的,如書中的第一篇「度訓解第一」的「解」字,就是晉代的孔晁作注時加上去的,這是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的。
3、《春秋》
是周末魯國的編年史,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0)間242年的歷史。因相傳經過孔子的刪定整理。所以成為儒家的「五經」之一。
《春秋》是我國史書中編年體之祖。後世如荀悅的《漢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劉恕《通鑒外紀》、畢沅《續資治通鑒》、徐乾學《資治通鑒後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十多種史書等皆仿此體例。它與後來司馬遷《史記》的紀傳體成為中國歷史著作兩種最基本的體裁。

D. 西方文明有什麼重要的史藉

古代希臘羅馬的史學 西方史學導源於古希臘。希臘最早的史跡是靠荷馬史詩流傳下來的。相傳在公元前9世紀,盲詩人荷馬把民間流傳的希臘人戰勝特羅亞人的事跡編刪為兩部史詩:一為《伊里亞特》,一為《奧德賽》。這兩部史詩大約到公元前 6世紀中期才用文字寫下來。荷馬史詩充滿著神話和文學的渲染,然而從中可以想見公元前12~前9世紀時希臘人的社會概況。
希臘人在愛琴海東岸、小亞細亞西部所建立的殖民地伊奧尼亞是希臘文化的搖籃。公元前6世紀後半期,伊奧尼亞出現了許多用散文來寫作的紀事家,如赫卡泰厄斯、狄奧尼修斯和查隆等。紀事家所寫的題材范圍很廣,他們或是把口舌相傳的故事記載下來,或是用古人的事跡來進行道德教育,或是把自己在異邦絕域的見聞寫成游記,或是根據口碑和文獻資料來編寫歷史。他們有聞必錄,力求使自己的記載與事實相符。後來,這種求真的精神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希臘史學中最寶貴的傳統。
古希臘史學的開山之作是希羅多德所著之《歷史》。此書以描述希波戰爭為中心內容,亦稱《希波戰爭史》。希羅多德著書的目的,如他本人所說「是為了保存人類所達成的那些偉大成就,使之不致因為年代久遠而湮沒不彰,為了使希臘人和異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不致失去其應有的光彩,特別是為了要把他們之間發生戰爭的原因記載下來,以永垂後世」。

希羅多德所著之《歷史》最初約在公元前 430年問世,比中國孔子所著的《春秋》要遲四五十年,但它是西方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歷史著作,所以後來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稱希羅多德為「史學之父」,以後這個美名一直在西方沿用下來。

與希羅多德同時的修昔底德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體現了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縝密的史學方法,記載翔實,可稱為信史。他把當時希臘哲學家們那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邏輯方法應用到歷史研究中去,為後世的歷史編纂學樹立了光輝的典範。修昔底德寫道:「在敘事方面,我決不是先入為主,一拿到什麼材料就寫,我甚至不敢相信我自己的觀察就一定可靠。我所記載的,一部分是根據我親身的經歷,一部分是根據其他目擊其事的人向我提供的材料。這些材料的確鑿性,總是盡可能用最嚴格、最仔細的考證方法檢驗過的。……我的著作不是為了迎合人們一時的興趣,而是要作為千秋萬世的瑰寶。」憑著這種精神,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不朽的。

在修昔底德之後,古希臘著名的史學家有色諾芬。他是個多產作家,著有《希臘史》、《長征記》(亦譯《遠征記》)、《居魯士的教育》、《斯巴達政體論》、《回憶蘇格拉底》、《經濟論》、《論稅收》等書。在這些著作中,比較出色的是《長征記》。
公元前2世紀中期,希臘世界被羅馬人的武力所征服,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然而這時希臘的史學仍在發展,產生了古代歐洲最傑出的歷史學家波利比奧斯。
波利比奧斯所著的《通史》(亦稱《羅馬史》),系以羅馬的武力擴張及其政治制度的演變為中心,始自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爆發,止於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的滅亡和希臘各邦的被征服。然而,他所記載的不僅是羅馬的歷史,而是他所知道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在他的著作中,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都佔到其所應有的比重。波利比奧斯可稱為「史學家中的史學家」,在古代西方史學家中,波利比奧斯的著作最合乎科學方法的要求。
羅馬的史學興起比較晚。從公元前 8世紀中期至公元前3世紀中期這500年間,羅馬竟沒有產生過一個歷史學家。一直到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才開始出現堪稱為歷史的著作。
第一位著名的羅馬歷史學家是Q.費邊·皮克托爾(約生於公元前254)。他寫了一部《羅馬史》,始自傳說時期,止於公元前 3世紀末年,對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經過有精詳的記載。波利比奧斯和T.李維都曾讀過費邊·皮克托爾的著作,李維曾以崇敬的心情稱費邊·皮克托爾為羅馬最古老的歷史家。
羅馬史學真正的奠基者是M.P.加圖(老)(公元前234~前149),他著有《羅馬歷史源流》7卷,他認為歷史著作必須達到「垂訓」的目的,宣揚愛國思想,把古聖先賢的事跡當做進行道德教育的教材,以培養青年一代的優良品質。這部書早已失傳,後世只能從其他古典作家的引述中略知其梗概。
公元前 1世紀中期,羅馬的史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代表人為 G. 薩盧斯特。他著有《喀提林叛亂記》和《朱古特戰爭史》。這兩部書對理解羅馬共和時代末期的政事均甚重要。
G.J.凱撒不但是政治上、軍事上的風雲人物,而且在史學上也有貢獻。凱撒在戎馬倥傯之際,留下了兩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一為《高盧戰記》;一為《內戰記》。前者是記述他經營高盧的始末,其中包括他對高盧人、日耳曼人所進行的一系列戰爭以及他於公元前55、前54年兩次侵入不列顛的經過;後者是記述他戰勝龐培及其黨羽的經過。這兩部史著都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而且文筆簡練,曉暢可讀。
在「奧古斯都時代」(即屋大維執政時期,約公元前31~公元14),羅馬的國勢強盛,學術上也呈現出高度繁榮,產生了偉大的歷史家李維。他竭畢生之力,寫了一部通史性質的《羅馬史》,始自羅馬建城時期,止於公元 9年。在西方史學中,首創通史體例。李維的歷史著作,洋溢著愛國熱忱,意存勸誡而且褒貶分明。其書原有 142卷,惟大部分已散佚,今僅存35卷以及少數殘篇。古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家,無疑當推C.塔西佗,他的主要著作有《關於雄辯術的對話》、《阿格里科拉傳》、《日耳曼尼亞志》、《歷史》(亦稱《羅馬史》)和《編年史》(亦稱《羅馬編年史》)。公元 1世紀羅馬帝國的歷史,主要是靠塔西佗的記載而流傳下來的。他在政治上傾向於貴族共和,對帝制深為不滿。他的史著被稱為「懲罰暴君們的鞭子」。

與塔西佗同時的普盧塔克是古代最著名的傳記家。他的傳世之作是《希臘、羅馬名人合傳》(簡稱《傳記集》)。他所寫的這些傳記,實際上都是通過具體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來宣揚自己的倫理思想。而其文瑰麗多姿,夾敘夾議,極其生動有致,所以傳誦甚廣。

中古時期歐洲的史學 在中世紀西歐史學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基督教史學。基督教史學家用基督教神學的觀點解釋歷史,認為人類的一切都是上帝預先安排好的,一部歷史就是上帝意志的體現。基督教神學家聖·奧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國》支配著西歐的思想界。基督教史學家認為《聖經》中所說的一切都是不容置疑和爭辯的。而希臘、羅馬古典作家的著作則受到鄙薄,往往束之高閣甚至散佚失傳了。
基督教史學是不足為信的。然而,基督教史學家的紀年方法,以後卻被沿用了下來。基督教史學家以傳說中的耶穌基督誕生之年為准,大大簡化了紀年方法,並且為各國歷史紀年的統一提供了一個方案。
拜占廷的史學 在公元7世紀以前,拜占廷在文化上大致還保持著希臘、羅馬的傳統。基督教會的勢力不像在西歐那樣至高無上,它是隸屬於皇帝,作為專制政體的支柱而存在的。因此,與同時期西歐各國的文化比較起來,拜占廷文化具有較多的世俗性。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在位時,拜占廷帝國的國勢最為強盛,出現了最著名的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他留下兩部重要的著作:一為《當代史》(即《查士丁尼皇帝征戰史》)。主要是記述東羅馬帝國興兵滅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並移師向東與波斯帝國爭衡的經過;一為《秘史》,描述查士丁尼時代的宮廷內幕,對當時的顯貴人物頗多譏評。
拜占廷的學者致力於古籍的整理,其中貢獻較大的是大教長佛提烏(約820~891)。他編纂了一部《群書摘要》,輯錄的古典著作達280種之多。有不少古典著作賴有佛提烏的輯錄而保存了下來。
5~13世紀西歐各國的史學 在中世紀的西歐,史學和其他的學科一樣,是神學的奴僕。當時西歐的載筆之士多為僧侶,他們留下一些編年史和傳記。茲按照國別略述如下:
① 義大利。在中世紀初期,義大利著名政治家、史學家F.M.A.卡西奧多魯斯(約490~585)著有《哥特史》12卷,是研究東哥特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材料。惟此書原本已經散佚,只能從朱爾丹尼斯所作的節本中略見其梗概。
倫巴德人入侵義大利北部的歷史,是由基督教執事保羅(約720~799)記載下來的,保羅所著之《倫巴德史》是中世紀歐洲史學的要籍之一。
中世紀後期,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約1254~1324)口述、魯斯蒂恰諾(或魯斯蒂切洛)筆錄的《馬可·波羅游記》,即《東方見聞錄》,廣泛介紹了東方各國特別是中國的概況,被稱為「世界一大奇書」。
② 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的第一位歷史學家是都爾城的主教格列高利(約538~594)。他著有《法蘭克人史》10卷,始自傳說時期,止於591年,對法蘭克王國早期的歷史作了精詳的記載。

9世紀初著名的傳記家愛因哈德(約770~840)。用華美的文筆寫了一部《查理大帝傳》,此書是世界歷史文庫中的要籍之一,傳誦甚廣。
③ 西班牙。中世紀早期西班牙最著名的歷史家是伊西多爾(約560~636)。他曾當選為塞維利亞城的主教。著有《西哥特、汪達爾、蘇維匯諸王的歷史》,記敘西哥特人、汪達爾人、蘇維匯人遷徙和建國的經過。
④ 英格蘭。英國史學的奠基者是比德。他著有《英國教會史》,所敘史事止於 731年。此書雖然主要是敘述天主教在不列顛傳布的經過,但也涉及到當時英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
英國早期的史事,主要是賴有《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而流傳下來的。從7、8世紀起,盎格魯、撒克遜各邦的宮廷和寺院中已經有人開始撰寫編年史,及至英國統一後,阿爾弗烈德大王在位時,組織了一批學者,把從前各地所積累下來的編年史加以刪改和增益,匯編在一起,命名為《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英國的第一位通史作家是亨廷頓的副主教亨利(約1084~1155)著有《英國史》,所敘史事始自G.J.凱撒時代,止於1154年。
13世紀,英國產生了編年史家M.帕里斯(約1200~1259)。他的著作對1215年《自由大憲章》的制訂和英國國會的起源均有記述。
⑤ 德意志。在西歐各國中,德意志的史學興起比較晚。11世紀中期,德意志出現了編年史家蘭伯特·馮·黑爾斯費爾德(1025~1088)。他用宗教史觀寫了一部《編年史》,始自遠古,止於1077年的「卡諾莎事件」。
埃克哈德·馮·奧拉(?~1125)著有《世界編年史》5卷。前3卷敘述自上古直至查理曼時代的史事,後2卷記載自查理曼直至亨利五世當政時期的史事。此外,他還寫了一部《神聖羅馬帝國史》。
中世紀德意志最著名的歷史學家是弗賴辛的主教奧托(約1111~1158)。他留下兩部歷史著作:一為《編年史》,以《聖經》中所說的「創世記」作為開端,一直寫到1146年;一為《皇帝腓特烈傳》,記述這位皇帝連年用兵的經過。
14世紀以前東歐各國的史學 東歐國家形成比較晚。這些國家的史學興起於10世紀以後。
捷克最早的一位歷史學家是布拉格的科斯馬斯(約1045~1125)。著有《波希米亞史》3卷,是捷克第一部堪稱為歷史的著作。
在12、13世紀之際,波蘭產生了歷史學家W.卡德武貝克(約1160~1223)。著有《波蘭史》 4卷,始自傳說時期,止於1203年,是波蘭史的開山之作。
這時匈牙利最早的史籍是記述阿爾帕德王朝第一位國王斯蒂芬一世(977~1038)生平事跡的《大實錄》和《小實錄》,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俄國最早的一部歷史著作,是涅斯托爾的《編年紀事》。相傳涅斯托爾生活在12世紀初年。其所撰之《編年紀事》,始於公元 9世紀中期,止於1110年,為基輔羅斯時代最重要的史籍。
中世紀俄國最重要的一部文獻資料,是《諾夫哥羅德編年史》。在諾夫哥羅德大公國的一個寺院里,從11世紀初葉起就有人開始撰寫編年史,逐年把重大事件記載下來。此項工作一直繼續到15世紀末期。所以,從11世紀初葉直到15世紀末期這 500年間俄國歷史上的大事,其中包括金帳汗國統治時期的史事,在《諾夫哥羅德編年史》中都有反映。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史學 義大利第一個著名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是L.布魯尼(1369~1444)。他首先在史學領域內打出「人文主義」的旗幟,用華美的文筆,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普盧塔克等名家的作品譯為拉丁文,並用義大利方言為文藝復興的先驅者但丁、F.彼特拉克撰寫傳記。此外,他還著有《佛羅倫薩史》12卷,始自建城時期,止於1404年,把佛羅倫薩城邦的發展過程作了精詳的敘述。

與布魯尼同時而稍晚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F.比昂多(1388~1463),著有《羅馬衰亡以來的千年史》。比昂多把從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直到文藝復興這約1000年間叫做「中世紀」,意為介於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中世紀」一詞,最初就是這樣提出來的。
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的疑古精神和考證學有所發展。在這方面,意義特別重大的是L.瓦拉(1406~1457)對《君士坦丁的贈與》這一文件的辨偽工作。瓦拉以淵博的知識和精密的考證方法,令人信服地證明這一文件出於偽造,從而狠狠地打擊了教皇的權威。
以政治理論家著稱的N.馬基雅維利也是一位傑出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1513年,馬基雅維利寫成《君主論》(亦譯《霸術》)一書,侈談君主為了國家的利益可以蔑信棄義。晚年,著有《佛羅倫薩史》 8卷,始自日耳曼「蠻族」入侵時期,止於1492年。馬基雅維利是用新興資產階級政治家的眼光來寫歷史的,他以古喻今,借歷史事實來宣揚改革之道,讀之令人知所鑒戒。
比馬基雅維利稍晚的F.圭契阿迪尼(1483~1540)也是一位有成就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圭契阿迪尼第一次打破地區的界限,把義大利各邦的歷史熔於一爐。著有《義大利史》20卷,是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史學的先導。
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繁榮,也產生了藝術史家G.瓦薩里(1511~1574)。著有《義大利藝苑名人傳》。

文藝復興時期西歐其他國家的史學 中世紀晚期法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是J.弗魯瓦薩爾(約1337~1410)。他生活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用法文寫了一部《法國、英國、蘇格蘭、西班牙編年史》,所敘史事始自1326年,止於1400年左右。主要是記載百年戰爭的戰況和有關各國的外交活動。
法國的第一位人文主義歷史學家應該首推P.de康明(1447~1511)。他是個政治活動家,晚年寫成《回憶錄》8卷,追述15世紀後半期法國的政事。他強調歷史學的實用價值,告誡政治家和外交家必須熟讀歷史,因為那是理解現實生活的一把鑰匙。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 T.莫爾,也是一位人文主義的歷史學家。在名著《烏托邦》之外,他還寫了一部精粹的歷史著作《理查三世傳》,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生花之筆,繪形繪聲地刻畫了理查的陰險狠毒及其最後的被殺,鞭撻了這個歷史上罕見的暴君。
16世紀下半葉,英國產生了編年史家R.霍林謝德(?~約1580)。他編寫了一部體大思精的《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編年史》,始自傳說時期,止於伊麗莎白當政初年。霍林謝德的著作被認為是信史,許多文學家都從中吸取創作的素材。W.莎士比亞的名劇如《李爾王》、《麥克白》、《辛白林》等,大部分均取材於此。

伊麗莎白一世時代(1558~1603)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還應當推W.卡姆登(1551~1623)。他代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利益,用歷史來為資產階級的政治服務。卡姆登留下兩部重要著作:一為《大不列顛志》,一為《伊麗莎白女王在位時期的英國史》。有人認為,近代英國的史學是從卡姆登開始的。
被K.馬克思譽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F.培根(1561~1626),也是一位歷史學家。除了《新工具論》、《論學術之進步》等名著外,他還寫了一部《亨利七世在位時期的英國史》。培根認為歷史是最好的政治教材,多識前言往行,能啟人心竇。他說:"哲學使人深邃,數學使人嚴密,歷史使人明智。"
荷蘭人文主義學者P.C.霍夫特(1581~1647),著有《尼德蘭史》20卷,描述尼德蘭革命期間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跡,讀之令人奮起。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是個多方面的人物,以一身兼為哲學家、詩人、戲劇家、政論家和歷史學家,著述宏富。伏爾泰把「理性主義」應用於歷史研究,主張要理智地看看過去,衡量前人的功過得失,寫出「有哲學意味的歷史」。他擴大了歷史學的領域,認為舉凡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諸如政治、科學、文藝、風俗習慣、農業、工藝、商業、生產技術的演進、飲食起居、人口的增加等等,均為歷史研究的范圍。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他是文化史的真正的奠基者。伏爾泰留下 4部比較重要的史著:《瑞典王查理十二傳》、《路易十四時代》、《風俗論》、《彼得大帝時代的俄國史》。其中最足以代表其史學觀點和文章風格的是《路易十四時代》。
啟蒙時期德意志最博學的歷史學家應推 A.L.von施勒策爾(1735~1809)。他著有《俄國史》、《北歐諸國史要》和《世界歷史概略》。
與施勒策爾同時的L.T.施皮特勒(1736~1794),也是啟蒙時期德意志傑出的歷史學家。他留下兩部比較重要的史著:一為《基督教會史》,敘述基督教會在歷史上的作用;一為《歐洲各國史要》,著重敘述西歐各國文化的演進軌跡。施皮特勒的著作反映了資產階級自由派的觀點,要求達成德意志的統一並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政府。
德意志文學家 J.C.F.von席勒(1759~1805),也是一位有成就的歷史學家。他的兩部文情並茂的歷史著作:一為《尼德蘭革命史》,敘述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封建統治的斗爭及荷蘭共和國的成立;一為《三十年戰爭史》,記載三十年戰爭期間那些驚心動魄的事跡和德意志人民所遭受的種種苦難。此外,他還寫過很多歷史劇,如《瓦倫斯坦》、《威廉·退爾》、《奧爾良的姑娘》等。席勒是個才華橫溢而又富於革命情操的人,他的著作在反封建的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
17世紀末~18世紀末英國的史學 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是G.伯內特(1643~1715)。他著有《英國宗教改革史》和《我這個時代的歷史》。他代表輝格黨人的觀點,竭力贊美1688年「光榮革命」所達成的妥協。18世紀英國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D.休謨也是一位歷史學家。著有《英國史》 6卷,始自公元前55年羅馬統帥凱撒入侵不列顛,止於1688年的「光榮革命」。此書為18世紀出現的最為詳備的英國通史,傳誦甚廣。 與休謨誼兼師友的W.羅伯遜(1721~1793),在歷史學方面的成就比較大。主要歷史著作有:《蘇格蘭史》、《皇帝查理五世在位時期的歷史》、《美洲史》和《印度古史譚》。羅伯遜的治學態度頗為謹嚴。他認為歷史家記事載言,必須有文獻根據。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每一章後面都附有注釋和參考書目,註明出處,以昭信實。
18世紀英國最傑出的歷史學家無疑要推E.吉本,他用「羅馬帝國的衰亡」這一概念來概括2~16世紀這1500年間歐洲的史事。他竭畢生之力,寫了一部卷帙浩繁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此書共分71章,從奧古斯都時代開始,以16世紀的宗教改革作為結束。吉本雖然主要是記述羅馬帝國由盛而衰的經過,但也提到波斯、匈奴、日耳曼諸部族、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在他以前,歐洲還不曾有過這樣規模宏大的通史著作。
吉本認為羅馬帝國的衰亡是由於「基督教和野蠻主義」的勝利。其書的第15章和第16章,專論基督教的興起及其本質,寓褒貶於深沉,既是歷史性的敘述,也是辛辣的諷刺。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代表著英國資產階級史學的高峰,是啟蒙時期西歐最重要的歷史著作之一。

熱點內容
午托老師 發布:2025-01-01 09:32:15 瀏覽:788
中班數學教學計劃 發布:2025-01-01 09:23:37 瀏覽:574
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發布:2025-01-01 07:54:33 瀏覽:124
外研版英語電子課本 發布:2025-01-01 07:49:50 瀏覽:719
三年級數學周長 發布:2025-01-01 07:20:43 瀏覽:459
民生工程有哪些 發布:2025-01-01 07:02:31 瀏覽:957
家庭教師mp4 發布:2025-01-01 06:23:33 瀏覽:768
1段奶粉什麼牌子好 發布:2025-01-01 05:02:57 瀏覽:420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教學反思 發布:2025-01-01 04:59:06 瀏覽:69
百萬英語 發布:2025-01-01 04:20:05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