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飾品歷史

飾品歷史

發布時間: 2023-09-02 03:09:50

㈠ 簡述中國首飾發展史,沒一時期最主要特點請指出

北齊金飾

中國金銀器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每一時期的金銀器都具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讓我們追溯那古老的歲月,去大致了解一下它的發展軌跡吧。

商周金銀器:小巧簡約
中國迄今在考古發掘中發現最早的黃金製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圍主要是以商文化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內蒙古、甘肅、青海及四川等地,都曾發現過這一時期的金器。一般地講,這個時期的金器,形制工藝比較簡單,器形小巧,紋飾少見,大多為裝飾品。

如果將商王朝統治區與周邊地區出土的金器進行對照,就會發現,它們似乎是分別在幾條互不幹擾的並行線上發展起來的。在形制和偶有發現的紋飾上,地區文化的特點十分鮮明。商王朝統治區的黃金製品,大多為金箔、金葉和金片,主要用於器物裝飾。在商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的金飾品,主要是人身佩戴的黃金首飾。這個時期所發現的金器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四川廣漢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遺址出土的一批金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形制別具一格。其中頗為獨特的金面罩、金杖和各種金飾件,也都是商文化及其它地區文化所未見的。金銀器早期的發展情況,也反映出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這是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和自然條件復雜所決定的。
商周時期青銅工藝的繁榮和發展,為金銀器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同時青銅、玉雕、漆器等工藝的發展,也促進了金銀工藝的發展;並使金銀器得以在更廣闊的領域中,以更多樣的形式發揮其審美功能。早期的金銀製品大多為裝飾品,而最常見的金箔,多是用於其它器物上的飾件,或者說,是以和其它器物相結合的形式來增強器物的美感。最遲在西周時期,金銀平脫工藝就出現了。

戰國,公元1972年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冠高7.3厘米,冠帶長30厘米,周長60厘米,共重1394克。冠頂呈半球形,上面飾有四狼噬四羊的浮雕圖案。頂部傲立一隻雄鷹,呈展翅向下俯視狀。其身與尾部系用薄金片打製成型,體內空。身上壓印有羽狀紋,喙部突出,呈鉤狀。頭和頸部鑲嵌有綠松石,頭頸及尾部皆以金絲與鷹體相連,可搖擺活動。金冠帶由三條半圓形金帶組成。冠帶前部有兩條上下相接,未端用榫鉚相連。帶的中段均作辮紋,兩端或作卧虎形,或作盤角羊形,或為馬形。此金冠頂和金冠帶為戰國時期匈奴王的遺物,彌足珍貴。其構思獨特,製作精美,造型生動。具有北方草原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徵,同時代表了當時匈奴地區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春秋戰國金銀器:清新活潑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帶來了生產、生活領域中的重大變化。大量錯金銀器的出現,幾乎成為這個時期工藝水平高度發展的一個標志。
出土地點看,這一時期的金銀器分布區域明顯擴大,在南、北方都有發現。金銀器的形制種類增多。其中金銀器皿的出現,及相當一部分銀器的出現,十分引人注目。從金銀器藝術特色和製作工藝看,南北方差異較大,風格迥異。北方匈奴墓出土的大量金銀器及其金細工藝的高度發展,尤令人瞠目。
這個時期,在中原地區的墓葬遺址中,以陜西寶雞益門村2號秦國墓葬、河南洛陽金村古墓、河南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銀器最有代表性。此時南方地區出土的金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十分引人注目。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金器。中原和南方地區的金銀器,大體看來,與北方匈奴少數民族地區金銀器的形制風格截然不同,多為器皿、帶鉤等,或是與銅、鐵、漆、玉等相結合的製品,其製作技法仍大多來自青銅工藝。

漢代 發簪

秦漢金銀器:繁榮發展
秦代金銀器迄今為止極為少見。曾在山東淄博窩托村西漢齊王劉襄陪葬器物中,發現一件秦始皇三十三年造的鎏金刻花銀盤。製作精細,裝飾講究。這種在銀器花紋處鎏金的作法,唐代以後十分盛行,金花銀盤亦為唐代金銀器中很有特色的主要品種。
根據對這些金銀配件的研究已能證明,秦朝的金銀器製作已綜合使用了鑄造、焊接、掐絲、嵌鑄法、銼磨、拋光、多種機械連接及膠粘等工藝技術,而且達到很高的水平。

東漢,公元1969年河北省定縣北陵頭村43號東漢墓出土。殘長42厘米。龍首細長,吻部似鱷魚,用掐絲法製成。上面焊有掐絲製成的口、鼻、眼,額部用粗金絲焊作龍角,角上又纏以細金絲。龍體以金片卷作圓筒狀,嵌於龍頸下,鏤空作鱗紋,並焊綴有細小的金珠。但下部已殘缺。此金飾作工極為精巧。加之紅、綠等色料石的鑲嵌與配色,更顯華美富麗。它反映了東漢時期金銀鈿工所具有的高超技藝。現藏河北省定縣博物館。

漢王朝是充滿蓬勃朝氣的大一統封建帝國,國力十分強盛。在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銀器,無論是數量,還是品種,抑或是製作工藝,都遠遠超過了先秦時代。總體上說,金銀器中最為常見的仍是飾品,金銀器皿不多,金質容器更少見,可能因為這個時期鎏金的作法盛行,遂以鎏金器充代之故。迄今考古發掘中所見漢代金銀器皿,大多為銀制,銀質的碗、盤、壺、匜盒等,在各地均有發現。一般器形較簡潔,多為素麵。
漢代金銀製品,除繼續用包、鑲、鍍、錯等方法用於裝飾銅器和鐵器外,還將金銀製成金箔或泥屑,用於漆器和絲織物上,以增強富麗感,最為重要的是,漢代金細工藝本身逐漸發展成熟,最終脫離青銅工藝的傳統技術,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漢代金鈿工藝的成熟,使金銀的形制,紋飾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瓏,富麗多姿,並為以後金銀器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
漢代金銀器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南、廣西、廣東、陜西、甘肅、吉林、內蒙古、新疆、雲南等地均有發現。除大量金銀飾品外,主要還有車馬器、帶鉤、器皿、金印和金銀醫針等,涉及面較為廣泛。在吉林省通榆的北方鮮卑族墓葬、西北新疆烏孫墓葬、車師國故地、焉耆古城等遺址,以及雲南晉寧石寨山滇族墓地也發現了金銀器,大多為金銀飾品,如牌飾、金花、首飾、帶扣等,具有較濃厚的民族色彩。

魏晉南北朝金銀器:獨具異域風采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朝代更替頻繁,社會經濟亦遭受破壞。然而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長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漸相互融合,對外交流進一步擴大,加之佛教及其藝術的傳播,使這個時期的文化藝術空前發展。這些在金銀器的形制紋樣發展中,都曾打上了明顯的烙印。

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這個時期的金銀器數量較多。金銀器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大,製作技術更加嫻熟,器形、圖案也不斷創新。較為常見的金銀器仍為飾品。

在這個時期的墓葬中,常可以看到民族間相互影響和融合的跡象。遼寧北票馮素弗墓中出土了「范陽公章」龜紐金印、金冠飾、人物紋山形金飾,鏤空山形金飾片等,這些金銀器既有漢族傳統文化的特色,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風格特點。
這個時期的金銀器皿仍不多見,且所見大都帶有外來色彩。如山西大同小站村封和突墓中出土的鎏金銀盤,銀高足杯和銀耳杯等,除耳杯外,鎏金銀盤和銀高足杯均為波斯薩珊朝製品。
同時,隨著佛教及其藝術的傳播,這個時期金銀器的製作和功能亦頗受影響。江蘇鎮江東晉墓出土一件金佛像牌,呈長方形,正面線刻有裸體全身佛像,頭頂靈光,面帶稚氣,應為釋迦出土童像。這種用於佛教奉獻的金銀製品在唐宋以後極為常見。

藍色水晶墜飾——唐代

長4、寬2.6、厚1.2cm。寧夏回族自治區原州區南郊鄉羊坊村史索岩夫婦合葬墓出土,固原博物館藏。形狀不規則,上嵌水晶。水晶泛藍,表面鼓起,上有幾處凹痕。水晶之下為一鎏金底托,下部稍翹,上有一短柄,柄環已殘
唐代金銀器:絢麗多彩

唐石榴花紋玉簪飾——長10、寬2.8、厚0.1-0.15厘米。白玉,青白色,薄片狀,兩面花紋相同,雕一束繁茂的枝葉,三朵盛開的海棠,頂部雕出石榴,花束枝莖上有細鏤孔,下端枝莖上鑽一細孔,在很薄的玉片上要雕琢不同層次的花卉枝葉,需要高超的技巧。
唐代,金銀器製作有了重大發展。近幾十年來的幾次大宗發現,金光閃閃,銀光熠熠的金銀器,又成了顯示唐王朝富麗堂皇、燦爛奪目的標志之一。不是嗎?當你看到那數量眾多,類別豐富、造型別致,紋飾精美的金銀器時,一定會聯想到唐文化藝術的雄健、華美和自然秀穎。
可以說:中國古代金銀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後興盛起來而金銀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後興盛起來而金銀器皿又代表了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唐代金銀器從器物種類來說,可以分為食器、飲器、容器、葯具、日用雜器、裝飾品
宋代金銀器是在唐代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嶄新風貌。雖不及唐代金銀器那樣豐滿富麗,然而卻具有典雅秀美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與宋代藝術的總體風格是一致的。有人認為,宋代藝術沒有唐代的宏放魄力,但是其民族風格卻更為完美。與唐代相比,宋代金銀器的造型玲瓏奇巧,新穎雅緻,多姿多彩。相比之下,唐代金銀器皿顯得氣勢博大,而宋代則以輕薄精巧而別具一格。宋代金銀器在造型上極為講究,可謂花式繁多。

五花頭鳳鳥紋金簪(宋代出品)

重60.5g,在江陰夏港出土。這支簪子在《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一書中也有介紹:正面看來,簪樑上一溜兒五枚造型略如展開之摺疊扇的花頭。裝飾了穿花的鳳和凰,還有牡丹和菊花。

宋代金銀器的紋飾總的說來,以清素典雅為特色。雖沒有唐代紋飾那樣細膩華美,然而其洗煉精純亦非唐所及。素麵者,講究造型,光澤悅目;紋飾者則以花鳥為大宗,並使豐富多採的裝飾紋樣,與變化多姿的器物造型巧妙結合,達到合諧統一。比之唐代,宋代紋飾的題材來源於社會生活,其表現內容更為廣闊,亦更為世俗化,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從宋代金銀器的製作工藝看,自秦以來流行的掐絲鑲嵌、焊綴金珠的技法幾乎無見。而較多運用錘鍱、鏨刻、鏤雕、鑄造、焊接等技法。具有厚重藝術效果的夾層技法,為宋代以前金銀器製作中所未見。鏤雕工藝在唐代基礎上進一步精進。最有特色的是,宋代金銀器採用了立雕裝飾和浮雕型凸花工藝。
宋代金銀器在其本身的縱向發展中,還出現了大量橫向結合的作品。金銀與漆、木等其它材料合壁,金銀用於服飾、書畫等。
兩宋時期的遼、西夏、金、大理等國的金銀器也有較多發現。大體上看,其作工和形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唐宋金銀器製作的影響,同時又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從而使這一時期的金銀器展現出異彩紛呈的景象。

福祿壽三星銀果盒(元代出品)

重430g。1980年江陰申港張家店元墓出土。

元代金銀器在宋代的基礎上,其形制、品種都有進一步的發展,並形成了比較明顯的時代風格。與宋代和明代相比,迄今為止見到的元代金銀器為數不甚多。然而從文獻材料上看,當時的金銀器飾並不稀見。
從總體上看,元代金銀器與宋代相近似。銀器數量多。金銀器品種除日用器皿和飾品外,陳設品增多,如瓶、盒、樽、奩、架等。元代大多數金銀器均刻有銘款,這對研究元代金銀器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從造型紋飾看,元代金銀器仍講究造型,素麵者較多,紋飾者大多比較洗練,或只於局部點綴裝飾。然而,元代某些金銀器亦表現出一種紋飾華麗繁復的趨向。這種趨向對明以後金銀器風格的轉變,顯然有著重要的影響。

左圖:明《唐白雲夫人像》中的金絲狄髻與頭面(首飾),安徽博物院藏;右圖:明成化嵌寶石寶相花金簪,重76.8克,北京右安門外明墓出土,首都博物館藏

孝全成皇後《璇宮春靄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玉粹軒通景畫》(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如意卷雲紋金鎖(北京市海淀區大柳樹地區出土)
明神宗定陵出土四頂鳳冠,兩頂為皇後禮服(翟衣)冠,兩頂為皇後燕居(常服)冠,分屬孝端顯皇後與孝靖皇後(禮服冠、燕居冠各一)。其中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為禮服冠,六龍三鳳冠、三龍二鳳冠為燕居冠。兩種冠明顯的區別是:燕居冠兩側有金龍所銜兩串珍珠挑牌,禮服冠沒有
明清金銀器:華麗繁縟

明萬曆鎏金累絲嵌玉石人物紋銀簪

北京昌平區十三陵定陵地宮出土。長12.8厘米,寬3厘米,重13.7克。銀簪扁錐形,頂部為仙人騎鳳,鳳昂首展翅,翅上嵌紅寶石一塊。尾羽高高翅起,形成背托。仙人騎在鳳背上,兩頰微鼓,笑容可掬,雙手持如意。

定陵地宮出土,為孝靖皇後之物。通長5.8厘米,兔高2.4厘米,圓形金耳環下,系一嵌紅寶石的玉兔耳墜,玉色青白細潤。兔豎耳、紅睛、直立,抱杵

萬曆孝靖後嵌珠寶點翠鳳冠

圖片所示為頂九龍九鳳鳳冠,是專屬於孝靖皇後王氏的鳳冠,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該鳳冠高27厘米,口徑23.7厘米,重2320克(大約4斤6兩),全冠共鑲大小紅藍寶石100多粒,珍珠5000餘粒,樣式上基本承襲了宋代皇後用金銀鑲嵌珠寶的鳳冠制度。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文化發展的總勢趨於保守。其金銀器製作一改唐宋以來或豐滿富麗、生機勃勃;或清秀典雅,意趣恬淡風格,而越來越趨於華麗、濃艷,宮廷氣息愈來愈濃厚。如果你從中國金銀器的歷史長廊中瀏覽而過,那麼當你信步走到這里時,便會產生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那器形的雍容華貴,寶石鑲嵌的色彩斑斕,特別是那滿目皆是的龍鳳圖案,象徵著不可企及的高貴與權勢。這一切都和明清兩代整個宮廷裝飾藝術的總體風格相和諧一致,但是卻和貼進世俗生活的宋元金銀器迥然有別。然而,明清兩代的金銀器,其發展軌跡可謂明晰可見,但其分野之界亦是如此鮮明。大體上說,明代金銀器仍未脫盡生動古樸,而清代金銀器卻極為工整華麗。在工藝技巧上,清代金銀器那種細膩精工,也是明代所不可及的。

嵌藍寶石金戒指——明正統四年(1439年),直徑1.9、寬0.6cm,南京中華門外將軍山沐晟墓出土。戒指為金質,圓形,戒面突起橢圓形金托,內嵌藍寶石。四周飾連珠紋,兩側鏨刻如意雲紋。(來源:擷芳殿灑掃)

在明代金銀器的紋飾中,龍鳳形象或圖案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這一變化到了清代,更加推向極致。與宋元相比,明代金銀器中素麵者少見,大多紋飾結構趨向繁密,花紋組織通常布滿器物周身,除細線鏨刻外,亦有不少浮雕型裝飾,對以後清代的金銀器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

【鑲珠寶玉花蝶金簪】

明神宗定陵出土,插戴於孝端顯皇後「棕帽」(屬狄髻類)上,一對,其中一件通長15.6、簪首長7、寬2.7厘米,重28克,簪體上部鏤刻古錢形花紋,正面中部淺刻流雲紋,簪首綴白玉花卉、綠玉蝴蝶、紅玉花,並嵌有紅藍寶石及珍珠。

明萬曆鑲寶玉花金釵

定陵地宮出土,它的下部呈雙叉形,上部為花絲編制的葉形金托,中心鑲白玉花,玉花的四周有金葉形飾,下部及兩側各有一隻金制的小蜜蜂,在花心及葉子上鑲嵌著紅、黃、藍寶石,金釵裝飾華麗,製作精細,是難得的佳品。

明萬曆 珠石網墜白玉環花卧龍點翠金簪

定陵地宮出土,是同類首飾中的精品.簪身呈半圓弧錐形,頂部有一直立花朵和金托相連,金托上又置亞腰形白玉鏤空纏枝牡丹花托,周圍系有珍珠,寶石編綴成菱形格網狀的網墜,玉托上裝飾分上、下兩層,下層以白玉牡丹花嵌寶石,其間插置有花絲製作的花卉、翠雲等,共同組成底座。上層置一蹲龍,昂首翹尾,上系寶石滴,額部及二目嵌貓睛石及紅寶石,龍的旁邊置一綠玉描金火珠,火珠中心繫一珍珠,整個簪頂組成優美的龍戲珠立體造型,全簪共嵌寶石八十一塊,珍珠一百零七顆,簪造型獨特,裝飾富麗。
(孝靖皇後棺內出土)

清代金銀器保留下來的極多,大部分為傳世品。從風格上看,清代金銀器既有傳統風格的繼承,也有其它藝術、宗教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繼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營養因素的基礎上,清代金銀器工藝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從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洋洋大觀和多姿多彩。

清代金銀器的器型和紋飾也變化很大,已全無古樸之意,同時反映了宮廷金銀藝術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的傾向。其造型隨著器物功能的多樣化而更加絢麗多彩,紋飾則以繁密瑰麗為特徵。或格調高雅,或富麗堂皇,再加上加工精緻的各色寶石的點綴搭配,整個器物更是色彩繽紛、金碧輝煌。清代金銀器的加工特點,可以用精、細二字概括。在器物的造型、紋飾、色彩調配上,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繼宋、元、明以來,清代的復合工藝亦很發達。金銀器與琺琅、珠玉、寶石等結合,相映成輝,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貴與華美。

清代傳世品中,亦保留了不少各少數民族的金銀器。這些金銀器反映了當時各少數民族的傳統風俗與愛好,具有明顯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民族風格。

金鑲寶石蜻蜓簪

碧璽珠翠手串

銀鍍金嵌珠寶蝴蝶簪

翠鑲金里扳指

祖母綠戒指

銅鍍金累絲點翠嵌珠石鳳鈿

金鑲珠石點翠簪

點翠鈿子

金鑲青金石領約

金鑲青金石金約

碧璽雕松鼠葡萄佩

翠嵌珠寶蜂紋耳環

金鑲珠寶二龍戲珠鈿口

金嵌珠寶圓花

金累絲九鳳鈿口

白玉嵌蓮荷紋扁方

總之,清代的金銀器豐富多采,技藝精湛。其製作工藝包括了范鑄、錘鍱、炸珠、焊接、鐫鏤、掐絲、鑲嵌、點翠等,並綜合了起突、隱起、陰線、陽線、鏤空等各種手法。應該說,清代金銀工藝的繁榮,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工藝技法而又有所發展,並且為今天金銀工藝的發展創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結語
縱觀金銀器的發展,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既是那個時代審美意識的反映,亦能展示出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從歷史長河的縱向發展看,金銀器的發展有其歷史傳承性,而在同一時代中,金銀器的發展也會受到來自其它文化藝術領域的橫向滲透和影響。金銀器是在中國豐富多採的文化土壤上產生並發展的,它從其它文化藝術領域中汲取營養,並形成了自身獨具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如果說,中國文化是一條浩盪壯闊的大江,而每一支匯入其中的細流,都使她更加博大而輝煌,都使她得以更加色彩斑斕、儀態萬方的面貌呈現;那麼,具有神奇瑰麗色彩的金銀器,不也是為中國文化這一巨大實體注入活力和風採的一支涓涓細流嗎?

花絲鑲嵌工藝產品是珠寶奢侈品的一種,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在古代,算是為皇室貴族所喜愛的珠寶首飾工藝品所進行的「高級定製」。

㈡ 說說水晶的歷史

水晶與歷史

由古老穿綴的項鏈水晶項鏈作為飾品有著久遠的歷史,最初是由項串逐步演變而來的。水晶項鏈究竟從哪一年問世,恐怕從文字記載上已無法考證了。因為無論是從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內發現的由水晶礫石、狐齒連綴的項串來看,還是從義大利古里馬魯提洞穴或從日本繩文時代的新石器文化遺址發現的用水晶石磨成齒形、穿成月牙形的項鏈來看,水晶項鏈的誕生,遠遠早於人類的文字歷史。我國考古工作發現,水晶項鏈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那時已有了項鏈較為重要的部件棗墜子。江蘇新沂花廳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串飾,由2個琮形管、2個冠形佩、22顆圓錐形管,18顆鼓形水晶珠穿綴成一體,中間以長方形、琮形管隔,款式新穎,色彩亮麗。此後,水晶項鏈屢屢亮相。在陝縣上村嶺春秋時期的虢國墓穴中,曾發現由水晶、瑪瑙、玉石飾件綴成的串飾,佩於死者的頸項或腕部。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中除發現大量管珠、墜外,還有一些圓形、長方形、長條形、三角形及獸形串飾部件,質料多為紫晶;商代的串飾多由水晶、瑪瑙等質料的管、珠、環、璜等組合而成,琢磨細膩,華美堅實;漢代的玉項飾往往在串飾上加進了水晶、瑪瑙、玉蟬等。到了清代,水晶項鏈相當流行,連穿綴用線都十分考究,有天藍色、深紅色、黃色等。

水晶與帝王

中國歷代帝王中,珍愛水晶者不勝枚舉。三國時,孫和一時興起,舞弄水晶如意而誤傷了鄧夫人;魏晉時,河澗王珍藏有水晶缽。康熙時,兩廣總督向宮中進獻水晶眼鏡,康熙試戴後感受不錯,遂向兒子胤(即後來的胤正帝)頒賜。雍正帝即位後曾說:「昔聖祖(康熙帝)賜聯眼鏡,聯眼目原不似今精明」。雍正帝之子弘歷(即後來的乾隆)亦是近視眼,時常戴水晶眼鏡披閱奏章,並作《戲題眼鏡詩》一首。 在安可玫內斯王朝時期,波斯王大流士的皇宮水晶頂上飾有太陽神安拿秣自達神像;法國的路易十七、拿破崙三世、日本皇帝、印度王公等都收藏過水晶珍品;英格蘭的王位上,鑲嵌晶瑩奪目的紫色水晶。古羅馬統帥愷撒狂熱於紫晶,他曾派幾千人到烏拉爾礦山去尋找這種寶石,他收藏的紫晶和祖母綠,後在1906年俄國政府將其出售。俄羅斯珍貴水晶首飾的收藏始於18世紀初。彼得大帝發布了一道保護珍寶的專項命令,他認為,最有價值的那些珍寶不應只是皇族的私產,而是屬於整個俄羅斯國家的。到1914年,很多世紀以來俄國帝王的標志,如皇冠、權極、勛章和首飾都保存在冬宮鑽石館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沙皇立即下令把這些珍寶轉移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它們在地下室塵封了8年。1922年國家委員會對這些珍寶作了鑒定,並決定由國家珍寶館保存。

㈢ 耳飾最早是用來裝飾的嗎耳環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熱播劇《清平樂》中徽柔出嫁,一席珍珠妝驚艷眾人。其中耳邊那串雪白的珍珠裝飾和流蘇耳墜,修飾其姣好的容貌,更添一份華貴與魅力!

著名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曾寫到:“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詩中的“璫”就是耳環,“明月璫”指的大抵便是如此。

小小的耳飾,也有如此坎坷的發展史。看似是耳飾的發展史,其實反映的是每個朝代的製作工藝、經濟水平和社會風氣,耳飾的進步,也是當時時代的進步。

另一方面,古代耳飾精緻唯美的造型,與現代的唯美也絲毫沒有違和,足可見古人超前的工藝成就與審美。

熱點內容
午托老師 發布:2025-01-01 09:32:15 瀏覽:788
中班數學教學計劃 發布:2025-01-01 09:23:37 瀏覽:574
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發布:2025-01-01 07:54:33 瀏覽:124
外研版英語電子課本 發布:2025-01-01 07:49:50 瀏覽:719
三年級數學周長 發布:2025-01-01 07:20:43 瀏覽:459
民生工程有哪些 發布:2025-01-01 07:02:31 瀏覽:957
家庭教師mp4 發布:2025-01-01 06:23:33 瀏覽:768
1段奶粉什麼牌子好 發布:2025-01-01 05:02:57 瀏覽:420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教學反思 發布:2025-01-01 04:59:06 瀏覽:69
百萬英語 發布:2025-01-01 04:20:05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