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清官有哪些
⑴ 中國著名的清官有哪些
漢朝:劉寵、楊震、蘇章、趙廣漢、黃霸。
南北朝:蘇瓊、顧協、陳孔奐、姚察、袁聿修、裴俠。
唐朝:徐有功、狄仁傑。
宋朝:包拯、陳希亮、劉溫叟。
明朝:況鍾、海瑞、周新、王溥。
清朝:於成龍、呂璜、湯斌、張伯行。
1、狄仁傑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1],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
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2、蘇章
蘇章,字儒文,東漢扶風平陵(今屬陝西咸陽西北)人。蘇章年少博學,善作文,曾負笈從師,不憚千里之遙。漢安帝時,舉賢良方正,為議郎。舉陳朝政得失,語言率真懇切。後出任武原縣令,時逢荒年,他開倉放糧賑飢,使三千多戶度過飢荒。
漢順帝時任冀州刺史。後來,蘇章調任並州刺史,摧折豪強,觸怒了當權者,因而被免官,乃隱居鄉里。
當時東漢政治日漸腐朽,民生凋敝,有人向朝廷舉薦蘇章,認為他是定國安邦之賢才,朝廷也願再任用他,蘇章終以年大推辭。蘇章家居趙郡,其後代至蘇則為魏東平宰相,家族繁衍,形成趙郡蘇氏。
3、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
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4、周新
周新(?-1413年),明代廣東南海人,初名志新,字日新。洪武年間以諸生身份進入太學,任大理寺評事,其後歷任監察御史、雲南按察使、浙江按察使,後被明成祖封為杭州城隍,以為官清廉、善於斷案而著稱,人稱「冷麵寒鐵」。
永樂十一年(1413年)因得罪錦衣衛指揮使紀綱而被誣陷,冤死。杭州百姓感恩周新對浙江的功績,便開始供奉周新為城隍神,而且一供數百年,善男信女如雲,香火不絕。1416年,紀綱被處死,,最終真相大白。
5、於成龍
於成龍(1617年—1684年) ,字北溟,號於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於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於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於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於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