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建德市歷史

建德市歷史

發布時間: 2023-10-07 20:40:12

① 建德的歷史區劃

1959年由東流、至德二縣合並,取二縣首字為名。
1988年,全縣轄9區,3鎮,41鄉:堯渡區、東流區、大渡口區、香隅區、昭潭區、官港區、勝利區、張溪區、葛公區,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張溪鄉、官港鄉、昭潭鄉、洋湖鄉、泥溪鄉、高山鄉、建新鄉、坦埠鄉、白笏鄉、勝利鄉、瓦壟鄉、木塔鄉、利安鄉、鐵爐鄉、花園里鄉、西灣鄉、馬坑鄉、青山鄉、東勝鄉、徐村鄉、良田鄉、長安鄉、長嶺鄉、七里湖鄉、楊橋鄉、新庭鄉、八都湖鄉、新豐鄉、慶豐鄉、永豐鄉、石城鄉、汪坡鄉、五豐鄉、合鎮鄉、臨江鄉、香口鄉、姜壩鄉、查橋鄉、馬田鄉、平原鄉、洪方鄉。
1992年,撤銷徐村鄉、良田鄉,並入堯渡鎮;撤銷長安鄉、長嶺鄉、七里湖鄉,並入東流鎮;撤銷楊橋鄉、新庭鄉、八都湖鄉、新豐鄉、慶豐鄉,並入大渡口鎮;撤銷合鎮鄉、臨江鄉、香口鄉,合並設立香隅鎮;撤銷昭潭鄉、永豐鄉,合並設立昭潭鎮;撤銷官港鄉、石城鄉,合並設立官港鎮;撤銷勝利鄉、姜壩鄉,合並設立勝利鎮;撤銷張溪鄉、汪坡鄉、五豐鄉,合並設立張溪鎮;撤銷洋湖鄉,設立洋湖鎮;撤銷洪方鄉,並入平原鄉;撤銷馬田鄉,並入查橋鄉。行政區劃調整後,全縣轄9鎮16鄉: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香隅鎮、昭潭鎮、官港鎮、勝利鎮、張溪鎮、洋湖鎮、平原鄉、查橋鄉、泥溪鄉、高山鄉、建新鄉、坦埠鄉、白笏鄉、瓦壟鄉、木塔鄉、利安鄉、鐵爐鄉、花園里鄉、西灣鄉、馬坑鄉、青山鄉、東勝鄉。
1993年,撤銷平原鄉,設立葛公鎮。1994年,撤銷東勝鄉,設立龍泉鎮,鎮政府由黃荊港遷至龍泉。
1995年,從堯渡鎮析出良田鄉;從大渡口鎮析出楊橋鄉、慶豐鄉;從葛公鎮析出洪方鄉;從張溪鎮析出汪坡鄉;從東流鎮析出七里湖鄉;從官港鎮析出石城鄉。行政區劃調整後,全縣轄11鎮21鄉: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香隅鎮、昭潭鎮、龍泉鎮、官港鎮、勝利鎮、張溪鎮、洋湖鎮、葛公鎮、查橋鄉、泥溪鄉、高山鄉、建新鄉、坦埠鄉、白笏鄉、瓦壟鄉、木塔鄉、利安鄉、鐵爐鄉、花園里鄉、西灣鄉、馬坑鄉、青山鄉、良田鄉、楊橋鄉、慶豐鄉、洪方鄉、汪坡鄉、七里湖鄉、石城鄉。 2000年,東至縣轄11個鎮、2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75194人,其中:堯渡鎮 45539人、東流鎮 26443人、大渡口鎮 29195人、勝利鎮 34580人、張溪鎮 20077人、洋湖鎮 19249人、葛公鎮 15383人、香隅鎮 33479人、官港鎮 17530人、昭潭鎮 19231人、龍泉鎮 15726人、慶豐鄉 13768人、楊橋鄉 17618人、瓦壟鄉 13866人、白笏鄉 10191人、坦埠鄉 9103人、汪坡鄉 8838人、高山鄉 7685人、洪方鄉 6564人、查橋鄉 12076人、七里湖鄉 6970人、建新鄉 8432人、良田鄉 6103人、花園里鄉 6901人、馬坑鄉 4338人、利安鄉 8135人、木塔鄉 6783人、石城鄉 8315人、泥溪鄉 15186人、西灣鄉 6082人、青山鄉 13954人、鐵爐鄉 7854人。
2001年,撤銷良田鄉,並入堯渡鎮;撤銷楊橋鄉、慶豐鄉,並入大渡口鎮。全縣村委會數由2000年底的360個減少到358個:張溪鎮六聯村、沿河村、復興村合並為六聯村。調整後,東至縣轄11個鎮、18個鄉,共有13個居委會、358個村委會。
2004年底,東至縣轄11個鎮、18個鄉: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勝利鎮、張溪鎮、洋湖鎮、葛公鎮、香隅鎮、官港鎮、昭潭鎮、龍泉鎮、瓦壟鄉、白笏鄉、坦埠鄉、汪坡鄉、高山鄉、洪方鄉、查橋鄉、七里湖鄉、建新鄉、花園里鄉、馬坑鄉、利安鄉、木塔鄉、石城鄉、泥溪鄉、西灣鄉、青山鄉、鐵爐鄉。
2007年2月1日,省、市政府正式批准東至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將原有11個鎮、18個鄉調整為12個鎮、3個鄉。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前,29個鄉鎮平均人口在1.84萬人左右,其中有21個鄉鎮在2萬人以下,最小的鄉鎮只有4600人。調整後,最大的鄉鎮達388平方千米,最小的鄉鎮也有100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的鄉鎮達7.5萬,最少的鄉鎮也達到1.22萬。2月5日東至縣召開全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動員大會。此次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從2007年1月上旬開始至2007年2月底完成。具體方案為:
將查橋鄉、建新鄉整建制並入堯渡鎮。調整後的堯渡鎮轄39個村(居)委會,面積388平方千米,人口75619人。鎮政府駐堯渡街。
將七里湖鄉整建制並入東流鎮。調整後的東流鎮轄15個村(居)委會,面積120平方千米,人口33355人。鎮政府駐東流。
將瓦壟鄉整建制並入勝利鎮。調整後的勝利鎮轄21個村委會,面積145平方千米,人口58191人。鎮政府駐勝利集鎮。
將汪坡鄉、坦埠鄉、白笏鄉整建制並入張溪鎮。調整後的張溪鎮轄26個村(居)委會,面積264平方千米,人口58461人。鎮政府駐張溪。
將高山鄉整建制並入洋湖鎮。調整後的洋湖鎮轄14個村委會,面積180平方千米,人口31433人。鎮政府駐洋湖。
將洪方鄉整建制並入葛公鎮。調整後的葛公鎮轄16個村委會,面積251平方千米,人口25616人。鎮政府駐葛公。
將石城鄉整建制並入官港鎮。調整後的官港鎮轄16個村委會,面積243平方千米,人口29044人。鎮政府駐官港。
將鐵爐鄉整建制並入龍泉鎮。調整後的龍泉鎮轄15個村(居)委會,面積187平方千米,人口27097人。鎮政府駐龍泉灣。
將西灣鄉、泥溪鄉整建制合並,設立泥溪鎮,轄13個村委會,面積183平方千米,人口24251人。鎮政府駐泥溪沖。
將利安鄉、木塔鄉整建制合並,設立新的木塔鄉,轄13個村委會,面積240平方千米,人口16668人。鄉政府駐木塔。
將馬坑鄉、花園里鄉整建制合並,設立新的花園里鄉,轄14個村委會,面積249平方千米,人口12285人。鄉政府駐花園。
保留大渡口鎮、香隅鎮、昭潭鎮、青山鄉。
2010年有12個鎮、3個鄉: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勝利鎮、張溪鎮、洋湖鎮、葛公鎮、香隅鎮、官港鎮、昭潭鎮、龍泉鎮、泥溪鎮、花園鄉、木塔鄉、青山鄉。

② 建德市 新安江 的歷史

新安江發源於安徽黃山,經淳安縣,流至建德市;江水再往東流,經桐廬,流入富陽市境,曰富春江;再往東,到了蕭山區的聞家堰,稱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風景區就位於上起淳安,下至富陽的一段區域內,是浙江省的一個重要風景區。 1982年,新安江作為富春江-新安江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新安江位於皖境最南端,屬錢塘江水系,居流域的上游。西、北以黃山山脈與長江水系為鄰,東南以天目山脈和白際山脈與浙江、江西兩省接壤,白際山以嘯天龍高程最高,為1395米。區域面積6500平方公里,純屬山區,山脈之間,諸峰對峙,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山間盆地和谷地,如黟縣、休寧、屯溪、歙縣、績溪盆地,以休寧、屯溪、歙縣盆地為最大,一般在50~70平方公里范圍。新安江以率水為正源,從源頭起流經祁門、屯溪、歙縣,至皖、浙省界街口,注入新安江水庫,出庫後匯入錢塘江,皖境江道長242公里。兩岸支流眾多,具山區河流特徵,源短、坡陡、流急,各河集水面積除橫江、練江大於1000平方公里外,其餘均在100~500平方公里范圍,左岸有橫江、練江、棉溪、昌源、大洲源等;右岸有小源河、新嶺水、蘭水、汊河水、琅河、桂溪、賢源河、街源河等。 這一段風景區的特點是兩岸山色青翠秀麗,江水清澈碧綠,而在山水之間還分布著許多名勝古跡。唐朝詩人孟浩然有詩贊美新安江的清澈:「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李白當年游覽後則描繪道:「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南宋學者沈約曾以《新安江水至清見底》為題,賦詩紀勝:「洞澈隨深淺,皎鏡無冬春。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還有一位不知名的文人更把它刻畫得溫媚無比,秀色可餐:「皺底玻璃還解動,瑩然綠卻消醒。泉從山谷無泥氣,玉漱花汀作佩聲。」新安江之水,不論深淺,都清澈見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潔如鏡。這是新安江的一大特色。 新安江向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之稱,今有「清涼世界」的美譽,是一條聞名中外的「唐詩之路」。因得益於千島湖的形成,新安江水常年保持在12-17攝氏度的恆溫,形成「冬暖夏涼」的獨特小氣候,而在炎炎夏日之中,新安江就象一隻巨大的「冰箱」一般,晶瑩冰涼,頗有奇趣。 千島湖即新安江水庫。這座水庫建於50年代,水庫壩高105米,長462米;水庫長約150公里,最寬處達10餘公里;在正常水位情況下,面積約580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大104倍,蓄水量可達178億立方,比西湖大3000多倍。這座大型水庫,不但氣魄雄偉,而且景色壯觀秀麗。水庫內島嶼星羅棋布,常見的島嶼有398個,還有數百個小島隨著庫水的漲落而時浮時沉,因此人們稱它為「千島湖」。 游千島湖,遊艇在碧波浩淼、島嶼點點的湖面上曲折行駛,別有一番風味。島嶼都不大,但島上鬱郁蔥蔥,並點綴著紅色、黃色的山花。有的島上飛鳥成群,整日鶯歌燕舞,稱為鳥島。從千島湖往下,沿江的名勝有梅城雙塔、七里瀧、嚴子陵釣台、瑤琳仙境、鸛山等。

求採納

③ 建德的歷史沿革

據《東流具志》、《建德縣志》記載:虞、夏、商、周屬揚州地,秦屬九江郡、鄣郡。西漢分屬豫章郡彭澤、鄱陽縣和丹陽郡石城縣地。東漢不變。三國時屬吳國彭澤、丹陽、鄱陽三郡地。晉分屬豫章郡彭澤縣、鄱陽郡鄱陽縣、宣城郡石城縣地。南朝宋、齊,分屬揚州宣城郡石城、歷陵縣地和江州鄱陽郡鄱陽、潯陽郡彭澤縣地,梁、陳二代在今縣境設南太原郡,置和城(今東流鎮)、晉陽(今張溪一帶)兩縣,屬南豫州。隋平陳後,太原郡及和城、晉陽兩縣並廢,地分屬潯陽郡龍城縣、九江郡彭澤縣和宣州郡秋浦縣、饒州鄱陽郡鄱陽縣。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陽兩縣地在梅城置至德縣,以年號為縣名,屬江南西道潯陽郡。乾元元年(758)屬饒州,永泰元年(765)改屬池州。會昌初(841—846),在原和城縣舊址建東流場,屬江州彭澤縣。《方輿紀要》載,五代楊吳順義二年(922)改至德為建德縣,仍屬池州,歷南唐不變。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東流場為東流縣,屬江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屬池州池陽郡,並割貴池之晉陽鄉益東流。兩宋時東流、建德兩縣均屬江南東路池州池陽郡。元初屬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屬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屬江浙行省池州路。明和清初屬池州府。明洪武初,池州路為九華府、華陽府,後仍改為池州府,直隸南京。清順治二年(1645)屬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屬安徽省。雍正元年(1723)隸兩江總督,雍正十一年屬安徽省寧池太道。民國元年(1912)東流、建德兩縣直屬安徽省。3年元月,建德縣因與浙江省建德縣重名改為秋浦縣,3年6月至17年8月底屬安徽省蕪湖道。21年10月秋浦縣復名至德縣,同月改屬安徽省第八專區。1949年4月22、23日兩縣先後解放,同年5月13日同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兩縣仍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1953年2月24日改屬安徽省安慶專區。1959年5月15日,兩縣合並為東至縣,以堯渡鎮為縣城,仍屬安慶專區。1965年7月14日東至縣改屬池州專區,1971年3月29日專區改地區,隸屬不變。1980年元月29日改屬安慶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復,東至縣復屬池州行署

熱點內容
初中物理光現象知識點 發布:2024-12-29 16:26:53 瀏覽:289
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 發布:2024-12-29 16:18:41 瀏覽:995
山水學前教育 發布:2024-12-29 16:18:01 瀏覽:77
平遙教師節觀後感 發布:2024-12-29 15:11:44 瀏覽:496
我與京子老師漫畫 發布:2024-12-29 14:28:20 瀏覽:996
化學sci 發布:2024-12-29 14:19:47 瀏覽:833
給老師一封信200字 發布:2024-12-29 12:35:14 瀏覽:652
少兒英語官網 發布:2024-12-29 07:16:17 瀏覽:53
為什麼史前生物都很大 發布:2024-12-29 07:10:39 瀏覽:664
瀘州繼續教育網 發布:2024-12-29 06:42:43 瀏覽: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