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的歷史
⑴ 大運河的歷史起源
大運河長達2700公里,前後開通廣通渠、山陽瀆、通濟渠、永濟渠、江南河等,而完成這些工程的時間卻只有從公元584年到公元610年的這短短三十年不到。
古語雲,要想富先修路,為什麼要修路?因為只有交通好走了各種各樣的文化才會相互流通,各種物資才能相互轉換,才有價值,不然你某一樣東西堆在手裡,就算是黃金,你換不出去那還不是比土還不如?
宋代為啥這么有錢?就是這四通八達的河運網路,讓汴京成為世界最繁華的大都市,這才有了《清明上河圖》的千年佳話。
⑵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簡介
對於歷史感興趣的同學,可能會很輕松地說出很多歷史事件和相關人物,但大家可能並不了解他們之間的聯系。其實,掌握越多歷史常識,對於我們的 歷史學 習越有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歷史書中所描述的歷史事件。下面, 高三 網我為大家分享《京杭大運河的歷史簡介》,我們一起來了解這部分歷史知識。
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縱貫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將這五大水系聯結起來。流經北京、河北、天建、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工程最大、航線最長的人工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它比溝通紅海和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開鑿於1859年,1869年通航, 全長170公里)長十倍,比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巴拿馬運河開鑿於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長81.3公里)長二十多倍。
京杭運河又叫京杭大運河,簡稱大運河或運河。它歷經2000多年的滄桑,命運從繁華到衰落。它曾是國家的生命線,維系著封建王朝的興盛;它更是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豐碑,展現著古人的聰明才智;它又是一條血淚之河,浸透著無數黎民百姓的苦難。今天,著名的水利專家鄭連第先生將帶我們穿過歷史的塵煙,從多個角度對京杭大運河進行客觀的解讀。
京杭運河,是一項華夏兒女都為之自豪的偉大工程。京杭運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長,它多次擴建和改建,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它像時代的記錄者,見證了過去的絢爛與平淡。
今天的大運河,基本是清乾隆年間最後一次疏浚的河道。自隋代開始到清末民初,大運河始終是一條南北交通大動脈,不過到了民國時期,縱貫南北的津浦(從天津到南京的浦口)鐵路通車之後,大運河就漸漸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下降成為區域性的交通網。不少河段出現淤塞,一到枯水季節即告斷航,在某些時期,甚至造成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用煤告急。近年來,大運河又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水北調工程的規劃中,大運河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對大運河重新整治的工程正在展開,清淤疏浚已初見成效。
京杭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末期。當時統治長江下游一帶的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爭奪中原霸主地位,調集民夫開挖自今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即今里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全長170公里,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紀初隋朝統一全國後,建都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隋煬帝於公元603年下令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長約1000公里的「永濟渠」;又於公元605年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淮陰)約1000公里長的「通洛渠」;再於公元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當時的對外貿易港)長約400公里的「江南運河」;同時對邗溝進行了改造。這樣,洛陽與杭州之間全長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紀末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了使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元朝花了10年時間,先後開挖了「洛州河」和「會通河」,把天津至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連接起來,清江以南接邗溝和江南運河,直達杭州。而北京與天津之間,原有運河已廢,又新修「通惠河」。這樣,新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里。
京杭大運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組成的,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區至通縣,連接溫榆河、昆明湖、白河,並加以疏通而成;
(2)北運河:通縣至天津市,通縣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運河:天津至臨清,利用衛河的下游挖成;
(4)魯運河:臨清至台兒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經東平湖、南陽湖、昭陽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運河:台兒庄至清江;
(6)里運河:清江至揚州,入長江;
(7)江南運河:鎮江至杭州。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以上內容就是我為大家分享的《京杭大運河的歷史簡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了解相關資料,為以後深入學習歷史打下基礎。 c_kan();
⑶ 大運河的歷史簡介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是歷經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網路》
大運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長的內陸運河,而大運河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的。大運河歷經了2000多年風雨,可以說是中華變遷的見證者,同樣的也見證了許多朝代的誕生,還有許多朝代的衰亡。我們如今所指的大運河是在乾隆年間疏通的河道,其實最開始的時候大運河是從隋朝開始建立,當時是隋煬帝組織了大運河的修建。在當時大運河雖然說耗費了許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確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僅便利了三角洲的經濟通商,而且也加強了朝廷對於江南地區的管控。
在當時大運河的出現可以說是縮短了很長的距離,也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大運河在當時是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天下一半的財物都從這一條運河上通過,促進了沿岸城市的發展。不過之後隨著歷史的發展再加上科技的進步,大運河在如今已經沒有了以前那麼大的影響力。
但是大運河卻極其具有歷史意義,還被納入了南水北調的工程中,更是成為了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大運河有著這么悠久的歷史,並且將政治和經濟結合在了一起,維系了無數個王朝的生命,非常具有保護意義。
⑷ 關於大運河的來歷及故事 詳細
春秋末期,吳國開鑿了胥溪、邗溝、黃溝三條運河。自胥溪開鑿完成後,吳人可東自太湖,沿胥溪西上,直到今蕪湖附近後轉入長江,再渡過長江往北沿柵水到巢湖一帶北入淮水。夫差是春秋時期吳國的最後一位國王,他運河開挖起了開創作用。他是大運河「第一鍬」的開挖者。
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是在地方性運河的基礎上形成的,沒有地方性運河的開鑿,要想開隋唐大運河是缺乏基礎的。分裂時期,地方政權為大都開鑿了一些地方性運河,這些運河,從客觀上講隋唐大運河做了准備。
隋文帝所開的廣通渠(又稱富民渠、永濟渠)實際上是對漢代槽渠的疏浚。開皇四年(584年),隋文帝利用漢朝開鑿留下的槽渠,命令宇文愷率水工開廣通渠(又稱富民渠、永濟渠),在渭水之南,傍南山而東,到潼關銜接黃河。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下令所開的山陽瀆,則是吳國邗溝故道。
(4)大運河的歷史擴展閱讀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清代中葉後,山東北運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年)江南糧米便改由海運至天津,再轉北京。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就逐漸湮廢。到1949年前山東境內河段和中運河已不能通航。
里運河水位不穩,時常決堤成災。1949年後對里運河進行了全面整治,興建船閘和節制閘,並開辟新河道使河湖分開。在里運河的南段開辟瓦鋪至六圩港間的入江新航道,縮短了與江南運河間的航程。中運河也經過拓浚和改建。
為便利徐州煤炭南運,沿微山湖西側辟了新航道。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由於河道狹窄淤淺,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