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穀物歷史

穀物歷史

發布時間: 2023-12-25 06:36:38

① 水稻和小麥的歷史

* 水稻歷史資料 *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我國及世界上一些國家認為中國是水稻起源國,有五千多年的種植史,但印度、泰國有異議。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斗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
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為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造田、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中國稻種資源豐富,傳說順治皇帝對水稻種植有大的推廣,將水稻推廣到長城附近,並且產量提高,到明末清初《直省志書》中所錄16個省223個府州縣的水稻品種數達3400多個。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進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在繼承和發展過去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運用
科學技術,使稻作生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至1984年全國水稻栽插面積達3317.8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為5370.0千克,總產量達到17825.5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加約29%、170%和266%。 大躍進時,全國各地每個鄉村都開始試驗種植水稻,雖都有成功,奈何水利限制,難以大面積推廣。 目前國際公認小麥原產地是在西亞,大約四千多年前通過新疆引入我國。中國小麥發現最早遺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我們長說的樓蘭,就是在樓蘭的小河墓地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內地發現出土的小麥,最早在三千多年,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是不是很普遍。小麥普及還是漢代以後事情了,關鍵一點就是戰國時期發明石轉盤在漢代得到推廣(材料來源於中國大網路全書農業卷),得以使小麥可以磨成麵粉。小麥主要在北方種植,在南方種植發展還是得於南宋時期北方人大量南遷,對南方麥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麥種植已經遍布全國,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開物》記載北方「齊、魯、燕、秦、晉 ,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
麥我們長說就是小麥,當然還有其他麥類,比如說大麥。燕麥,古代歐洲人吃麥主要還是吃大麥,只到16世紀後被小麥代替。現在大麥在世界上主要做啤酒,這種世界級別飲料。世界大麥80%產量被化為啤酒,灌進人們肚子里。1斤大麥大概可以做4到5斤啤酒。
真正小麥高產是有電、柴油機普及後,再加上農葯、化肥、育種等技術提高使產量猛增。

② 穀物的發展歷史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
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它谷不書,至於禾麥不成則書之。可見,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
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於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過北方,有人估計是6: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並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穀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
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范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並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1、哪些糧食為「五穀」,我國歷史上的說法並不一致。一種說法是指黍、稷、菽、麥、稻,見於古書《周禮『職方氏》;另一種說法是指麻、黍、稷、麥、豆,見於古書《淮南子》。當時人們把大麻子當食物,所以麻歸於糧食類;後來麻主要以纖維織布,便不列為糧食類。
2、「五穀」之說逐漸形成的習俗,是指稻、麥、黍、稷、菽五種糧食作物。黍指高粱,也指黃米,稷指粟,菽指豆類。3、如今,「五穀」指的是大米、小米、高粱、大豆、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所說「五穀雜糧」即泛指所有糧食作物。2》五穀是什麼?通常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稻、黍、稷、麥、菽。另一說是黍、稷、麻、麥、菽。其中麻以外的五種都是糧食作物。稻、黍、稷、麥、菽、麻是中國傳統作物,我不僅應該認識它們,而且要了解它們的習性與淵源,否則就會「五穀不分」了。
3、西漢「五穀」是什麼? 西安出土的木牘揭答案 新華網西安10月19日電(呼延思正) 西漢時期人們所吃的「五穀」到底是什麼?近日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的一枚木牘揭示了這個答案。這枚記有177字的長方形木牘長23厘米、寬4.5厘米、厚0.4厘米,下側邊緣處略有殘缺,文字主要以古隸體墨書書寫,其中夾雜了一些俗字草體,大都清楚可辨。這枚木牘上字跡自右至左共分8行,每行上方均標有一個小黑點,以示為章節之始,每行字數由15到25字 不等,上面有關漢代五穀種植的內容基本完整,清楚地記載了當時的五穀是指粟、豆、麻、麥、稻,其順序也不是隨便排列的。這與在秦漢時代專用於選時擇日的《日書》中所記載內容基本一致。據考古工作人員介紹,出土這枚木牘的墓葬處於西漢漢宣帝杜陵陵區,應該是杜陵的陪葬墓,因而墓主當為與漢宣帝較為接近的高官。結合木牘內容分析,墓主生前的身份應與皇室禮儀活動及農業生產活動相關,故判斷其任職應為大鴻臚或大司農。據了解,漢代的「五穀」究竟指哪些穀物,古籍記載歷來含混。這枚木牘的出土第一次明確了西漢時期陝西關中地區「 五穀」的種類與名稱。

大米
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的功效。冬天室內暖氣較熱,空氣乾燥,早晚喝點大米粥,可以遠離口乾舌燥的困擾。特別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的烹調方法對血糖的影響不同。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干飯比稀飯對血糖的影響小。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進食干飯有利於控制血糖。
小米
小米又名粟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瀉及產後、病後體虛者食用。小米熬粥時上面浮的一層細膩的黏稠物,俗稱為「米油」。中醫認為,米油的營養極為豐富,滋補力最強,有「米油可代參湯」的說法。
小麥
小麥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腎、養心安神功效。心煩失眠者可用小麥與大米、大棗一起煮粥服食。此外,麥麩含高膳食纖維,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痔瘡、老年性便秘、結腸癌都有防治作用。
苡米
苡米又叫薏米,其所含蛋白質遠比米、面高,易消化吸收,對減輕胃腸負擔、增強體質有益。中醫認為,苡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現代研究證明,苡米有抗腫瘤、增強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將苡米與大米煮粥或加入適量冰糖食用,能使腫瘤患者食慾增加、減低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此外,苡米中含有的薏苡素對橫紋肌有抑製作用,可減少皺紋,愛美的人不妨多吃。
高粱
高粱味甘性溫,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小兒消化不良,可取高粱入鍋炒香,去殼磨粉,每次取2至3克調服。但高粱性溫,含有具收斂止瀉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黃豆
黃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脾胃虛弱者宜常吃。用黃豆製成的各種豆製品如豆腐、豆漿等,也具有葯性:豆腐可寬中益氣、清熱散血,尤其適宜痰熱咳喘、傷風外感、咽喉腫痛者食用。
谷類主要是指禾本科植物的種子。它包括稻米、小麥、玉米等及其他雜糧,比如小米、黑米、蕎麥、燕麥、薏仁米、高粱等。 穀物通過加工為主食。它主要給人類提供的是50%~80%的熱能、40%~70%的蛋白質、60%以上的維生素B1。谷類可因種類、品種、產地、生長條件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營養素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別。

③ 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追溯到什麼時代

根據已有考古和研究結果來看,種植水稻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

三個萬年以上的古稻遺址有: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遺址。其中玉蟾岩遺址經年代測定為距今一萬二千多年,這時候的稻穀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含有秈、粳特徵)之間,因此被認定為是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古栽培稻類型

後兩個遺址的時期要更早一些,屬於舊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但沒有發現稻穀的碳化顆粒,只是發現了稻穀的植物硅酸體。

以往我們教科書上告訴我們,國內發現的最早的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但根據嚴文明教授的《中國稻作文化起源》來看:「這里發現的稻穀遺存極為豐富,單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第一次發掘時,就在第4文化層發現約400平方米的稻穀、稻殼和稻草堆積,其厚度從10-20厘米到30-40厘米不等,最厚處達70-80厘米。。。顆粒大小接近於現在的栽培稻,比現在野生稻大得多,加以還有許多稻作農具共存,可以肯定這些稻穀堆積的遺存屬於栽培稻的收獲品」,說明處於新石器中期的河姆渡時期的稻作農業已經發展到相當一定的程度了,所以在這之前肯定是有前例的,也就是說河姆渡的稻作農業是被傳播過來,不是獨立發展而來的。

但,中國那麼大,隨著考古的發現,可能會有更多新的成果被發現,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獻:

中國稻作文化的起源探析,黃劍華

再論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

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

④ 糧食的起源與由來

穀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里,無論哪個民族,都有大量的關於穀物的傳說。穀物生產是中國農業的主要內容,因此,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出現了五穀、六穀、九穀、百穀等稱謂,它們成為農業或糧食的代稱。清代學者程瑤田(1725—1814)還著有《九穀考》一書,對粱、黍、稷、稻、麥、大豆、小豆、麻、苽等9種作物進行考證。後來其他稱謂漸少,五穀定為一尊。至今的春聯,五穀豐登仍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祝願。

稻的栽培利用。稻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中國是亞洲稻的起源中心。至20世紀90年代中,中國已發現80餘處有水稻遺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山東、河南、陝西、上海、台灣等省市和地區。其最早的遺存,距今已有9000餘年。這也是為什麼說我們的農業歷史有1萬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在距今7100多年前的浙江羅家角遺址發現的水稻,已經秈型和粳型並存。在距今近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碳化稻穀和農業生產工具,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在黃河流域也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水稻遺存。中國的水稻從周代起開始外傳,向北首先傳播到朝鮮,向南傳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日本學者也認為他們的稻作,是由中國長江下游傳播到日本的。在漢代,中國已經出現了雙季稻。現在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稻田養魚技術,是唐代時期南方出現的。宋代的《陳旉農書》,反映當時江南地區已出現了一整套完整的水稻耕作栽培技術。明代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中指出:「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水稻已成為中國人的主要糧食了。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記載了16個省份的水稻品種3400多個。中國現存的水稻品種資源約有3萬多份,經過歷代的精心選育,培育出了用途不同,能夠抗禦水、旱、鹽、倒伏的、眾多的優良品種。

黍和粟的栽培利用。黍和粟是中國北方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最早馴化的栽培穀物。黍又稱黃米、糜子;粟又稱谷或穀子。黍的野生種稱「蓈」;粟的野生種稱「莠」,即狗尾草。二者在中國均有廣泛分布,《詩經》中已有「不蓈不莠」之句。從現有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出,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共有49處發現黍和粟的遺存,它西起新疆,由西向東經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遍及黃河流域,其中以甘肅、陝西、河南三省最為密集,年代也以這..

⑤ 中國糧食的種類和歷史發展

中國古代糧食的代稱也叫谷、五穀、八谷、九穀、百穀,但以五穀為最多。

在原始社會,中國的糧食品種主要有:粟、黍、稻、菽(大豆)、大麥、小麥、薏苡等。北方以種植粟、黍糧食品種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

夏、商、西周時期,中國的糧食品種有黍、稷、稻、小麥、大麥、菽、麻等七種。主要的糧食品種是黍、稷。直至明代以前,中國的糧食品種大致如此。在《詩經.小雅》中,農作物的排列順序是:黍、稷、稻。當時人們很迷信自然,稱社為地神,稷為穀神,故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稱為社稷。因而社稷即成了國家的代名詞。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制農具的出現和灌溉的發展,人們才有條件種植對水土要求較高的菽和粟。雖然糧食作物品種變化不大,但是,作物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變化的特點是菽(大豆)的地位上升,並和粟一起列為主要的糧食作物。這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從戰國到唐代,粟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糧食。西周以前,中國糧食品種以黍、稷為主,其他糧食品種不佔主要地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了五穀的概念,表明當時糧食作物的品種初步有了定型。主要糧食品種有:粟(禾、稷)、菽(大豆)、黍、稻、小麥、大麥、麻七種。

秦漢時期糧食結構有所變化,主要糧食品種有:粟、稻、小麥、大麥、大黍、粱、大豆。漢代董仲舒建議在關中一代推廣小麥。漢魏時期由於石磨的推廣,麥子磨成麵粉,這一飲食史上的進步,也促進了小麥生產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糧食品種的順序是:谷(稷、粟)、黍、粱、大豆、小豆、大麻、大麥、小麥、水稻、早稻。

隋唐五代時期,主要糧食品種的順序是:稻、粟、麥。

宋元時期,稻麥兩熟制逐步形成,雙季稻得到推廣,明代以後,水稻更加發展,因此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同時,玉米、甘薯、土豆從國外引進,更加豐富了糧食品種。當時主要的糧食品種是:水稻、小麥、穀子、玉米、豆類。

到1950年,糧食品種是指小麥、大米、大豆、小米、玉米、高粱和雜糧七大品類。1952年,糧食減為四大品種:小麥、大米、大豆和薯類。1957年,糧食增為五大品種:小麥、大米、大豆、雜糧和薯類。1971年又把雜糧類改為「玉米」等,糧食為新五大品類:小麥、大米、大豆、玉米、薯類。1979年後《辭海》對糧食的解釋是各種主要食料的總稱,如小麥、高粱、玉米、薯類等。1996年根據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列為:稻穀、小麥、玉米、薯類、大豆、穀子、高粱、其他雜糧。1990年,國家糧食定購的品類:小麥、稻穀、玉米、大豆。

在糧食商品類中,糧食根據其領域和作用對象的不同分為四類:1、原糧2、成品糧3、混合糧、4貿易糧。

國際通用的糧食品種概念。1995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所列的詳細FOOD產品目錄由八大類106種:1、穀物類8種;2、塊根和塊莖作物類5種;3、豆類5種;4、油籽、油果和油仁作物13種;5、蔬菜和瓜類20種;6、糖料作物3種;7水果、漿果24種;8、家畜、家禽、畜產品28種。

糧食品種的概念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它隨著人們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程度的不斷提高,將會賦予它更新的內涵和外延。這也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漸提高的體現。

熱點內容
長白是哪裡 發布:2024-11-24 09:48:48 瀏覽:253
學習英語翻譯 發布:2024-11-24 09:26:06 瀏覽:633
2018銀行校園招聘報名時間 發布:2024-11-24 08:13:54 瀏覽:280
寧波港的歷史 發布:2024-11-24 08:07:23 瀏覽:775
紫檀是哪裡的 發布:2024-11-24 07:39:40 瀏覽:30
每日一句英語口語 發布:2024-11-24 05:37:17 瀏覽:996
touchtouch兒童感覺美術館 發布:2024-11-24 04:51:11 瀏覽:158
去廣告軟體哪個好 發布:2024-11-24 04:49:13 瀏覽:510
菊花教學設計 發布:2024-11-24 04:41:04 瀏覽:1
光明新區教育科 發布:2024-11-24 04:38:04 瀏覽: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