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相聲歷史

相聲歷史

發布時間: 2024-01-07 03:36:57

A. 相聲的來歷

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

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單口相聲由一個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相聲由兩個演員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頭沉」和「子母哏」兩類。

群口相聲又叫「群活」,由三個以上演員表演。傳統曲目以諷刺舊社會各種丑惡現象和通過詼諧的敘述反映各種生活現象為主,解放後除繼續發揚諷刺傳統外,也有歌頌新人新事的作品。傳統曲目有《關公戰秦瓊》、《扒馬褂》等,總數在兩百個以上。



(1)相聲歷史擴展閱讀:

代表人物

張三祿是當今社會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根據相關記載並推測:張三祿本是八角鼓丑角藝人,後改說相聲。他的藝術生涯始於清朝道光年間。在《隨緣樂》子弟書中說:「學相聲好似還魂張三祿,銅騾子於三勝到像活的一樣。」

朱紹文(1829-1904),相聲界的祖師爺。藝名窮不怕,漢軍旗人,祖籍浙江紹興。他演出時打擊節拍的竹板上刻著「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的字句。

抗日戰爭時期,一些相聲演員表現出民族氣節。常寶堃曾經兩次因為諷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張壽臣公開贊揚吉鴻昌等人的抗日,批評當局不抵抗政策;也曾為諷刺當時天津警察「賤」遇到麻煩。


B. 相聲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種相聲表演藝術形式是從清末咸豐年間興起的,至今已有餘年的歷史了。
據說,咸豐年間,北京有一朱紹文先生(別號「窮不怕」),是最早說相聲的人。他原來是學京戲的,唱小花臉。
 後來因為照清朝規矩,不是天天能唱戲的,如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後、太後之忌日),都必須停止動響器,當然更不能唱了。  這些日子總算起來,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戲園就得一律停演。  若趕上所謂「國孝」(即皇帝、皇後、太後死了),便要規定二十七個月不準唱戲。到光緒、西太後的國孝,雖說是縮減了,但還須百日不準動響器。百日後,不準化裝唱戲,馬鞭子只許用青、藍、白三色,不準用紅的。  這么一來唱戲的就失業了。  朱先生想出一個辦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觀眾。等到大家聚攏之後,他就在甬路旁邊,手拿竹板(不禁止)兩塊作響器,唱幾段小花臉數板,再說幾段小故事,要錢。  他還研究好了幾個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鳥名」、「百獸名」、「百蟲名」、「青菜名」、「京戲名」等。另外,又自己編了五訴功——「胡不剌訴功」、「堆子兵訴功」、「棒子麵訴功」、「夏布褂訴功」、「廚子訴功」;兩本小書——《千字文》、《百家姓》等。    這樣他就繪聲繪影地說起來了,很受群眾歡迎。以後他又把京戲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鍋》等戲的內容,改編成小故事,在街頭演唱,生意更加好了。於是每遇見辰、齋等日,他就以相聲補缺,到咸豐國孝時,即正式以說相聲為生了。  國孝後,戲班再邀他去唱戲,均行謝絕。以後又帶徒弟,即創出了這一行。  
由於是民間口頭藝術,最早的段子不可考。

熱點內容
每日一句英語口語 發布:2024-11-24 05:37:17 瀏覽:996
touchtouch兒童感覺美術館 發布:2024-11-24 04:51:11 瀏覽:158
去廣告軟體哪個好 發布:2024-11-24 04:49:13 瀏覽:510
菊花教學設計 發布:2024-11-24 04:41:04 瀏覽:1
光明新區教育科 發布:2024-11-24 04:38:04 瀏覽:431
蘭陵教師招聘 發布:2024-11-24 04:35:43 瀏覽:934
吉娃娃舞蹈教學視頻 發布:2024-11-24 02:12:11 瀏覽:954
韶山教育局 發布:2024-11-24 01:23:53 瀏覽:326
絲是多少 發布:2024-11-24 00:15:12 瀏覽:412
四年級語文上冊補充習題答案 發布:2024-11-23 21:47:47 瀏覽: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