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農安歷史

農安歷史

發布時間: 2024-01-15 05:05:29

Ⅰ 請教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的歷史沿革

農安縣位於松遼平原腹地,東經124°31′—125°45′,北緯43°55′—44°55′。東臨德惠市,南接省城長春市,西以公主嶺市和長嶺縣為鄰,北與松原市接壤。年均氣溫4.7度,無霜期145天,降水量507.7毫米,有效積溫2800度。地勢平坦,四季分明,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全縣幅員54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5萬畝,林地95萬畝,草原面積52萬畝,水域面積33萬畝。全縣轄21個鄉鎮,376個村,總人口115萬,其中農業人口85萬,是全省幅員超過700萬畝的10個縣份之一,耕地超過400萬畝的3個縣份之一,人口超過百萬的2個縣份之一。縣城所在地農安鎮史稱「黃龍府」,曾是遼金時期我國北方的政治軍事重鎮,以抗金英雄岳飛的誓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和「五四」運動領導人李大釗的詩句「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築神州風雨樓」而聞名於世。目前,建成區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2萬人。城區街路寬敞,市容整潔,樓房林立,初具中等城市規模。農安是電影《南京!南京!》的主要拍攝地。 農安歷史 據史料記載,農安古城始建於古夫余國,兩漢時曾是夫余國的都城。隋為高句麗夫余城。到唐朝是渤海國的夫余府。遼滅渤海後,改名為黃龍府,並設黃龍縣。關於黃龍府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說:公元926年(遼天顯元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兵攻打渤海國,他們先佔領了夫余城。正月,又長驅直入攻打渤海王城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渤海王投降。二月改渤海為東丹,改年號天顯,改忽汗城為天福城。此後遼太祖又回師夫余城,並在這里住下養病。七月,遼太祖病重。某夜有一顆巨星落於太祖殿前。次日天剛亮,夫余城上空便有一條黃龍盤旋繚繞,身長一里多,渾身光芒四射,金光耀眼。後來黃龍鑽進了太祖住的行宮,頓時紫氣遮天,黑煙蔽日,經過一天時間才漸漸散去。不久太祖病故,終年55歲。從此遼將夫余府改為黃龍府。這段傳說當然不足為信,只是為了神化遼太祖,但黃龍府之名確是由此而來。 公元975年(遼保寧七年),黃龍府的衛將燕頗反叛,殺了都監張琚,遼派大軍平定了這起叛亂。戰火給古城造成了重創,隨後遼便放棄了黃龍府(農安),將黃龍府南遷至今四平市的一面城。自此古城降到了很不重要的地位。45年後,遼聖宗為了加強其東北部的防禦力量,再次把黃龍府遷回古城(農安),為了避免重名,把一面城由黃龍府改為通州,把古城(農安)仍稱黃龍府。領益州、安遠州、威州、清州、雍州、黃龍縣、遷民縣、永平縣。興宗時於東北境伊通河地置懷德縣,為祥州治(今農安萬金塔鄉)。1037年(遼重熙六年),遼在黑龍江下游地區設節度使,統轄女真五國部,隸屬於黃龍府。此時是遼的極盛時期,當時黃龍府是各族人民雜居之地,人煙稠密,工商繁榮。據史料載:「凡聚會處,諸國人語言不能相通曉,則各為漢語以證方能辨之。」自黃龍府遷回之後,遼就對黃龍府加緊進行建設,使黃龍府成為「五京二府」七大重鎮之一。黃龍府雄踞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上,呈正方形,城垣周長3 840米,四面除有大門外,在南、西、東三面還各有一個小門,四角各有一個高大的角樓。有名的農安古塔就是在這個時期修建的。該塔用磚砌成,八角13層,高33米余,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早修建的佛塔,至今已有千年,仍矗立在古城農安。 關於造塔有許多傳說,其中一說:遼國欽天監有一次夜觀天象,忽見有巨星從天而降,落在黃龍府附近。急奏聖宗:「黃龍府一帶恐怕要有土龍出世,應立刻修一座塔壓住它。」聖宗聞聽大驚,立刻答應,馬上命欽差隨欽天監赴黃龍府造塔。欽差帶領大隊人馬,日夜兼程,走了七天七夜,來到黃龍府地界,當船行至祥州(今萬金塔鎮)時,發現土龍的頭就在這里,於是就決定把塔修在祥州。誰知塔剛修了半截,有一天夜裡那個欽天監又觀天象,忽然又大叫不好,說土龍知道要在祥州壓它,所以又掉頭跑回黃龍府了!於是幹活的民工只好停下來,連夜趕到黃龍府去修塔。為了快些把塔修好,別讓土龍再跑掉,又征調了大批民工和車馬,日以繼夜地干。一晃過了3年3月零3天,塔終於修好了。這回土龍被壓在下面不能動了,聖宗鬆了一口氣,安心坐他的金鑾殿了。這個故事流傳至今,有人說這就是黃龍府地名的由來,也有人說,這就是俗名龍灣的由來。當然也有人解釋「龍灣」,是由於伊通河在此蜿蜒曲折,其形像龍一樣彎曲,故而得名。 「土龍」是被壓住了,可誰知到1115年(金收國元年),完顏阿骨打聚2 500人誓師反遼,他的軍隊攻破黃龍府。而後阿骨打「命完顏婁室鎮守黃龍府」。金國建立以後,曾定都黃龍府,接著便不斷派兵進攻北宋政權,並於1126年(金天會四年)攻入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南宋初抗金英雄岳飛曾激勵部下,「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即指此城。至今這段故事一直被傳為佳話。 當年完顏阿骨打在進攻黃龍府的途中,被松花江水所阻,附近又無船隻,阿骨打急中生智,揮著馬鞭向江對岸一指,命軍隊沿著他馬鞭所指的方向涉水過江。結果人馬行至江心,水深剛及馬腹,大軍順利地過了江。等大軍過後他再派人測量剛才走的地方,竟深不可測。為了紀念這次渡江成功,1140年(金天眷三年)金下詔改黃龍府為濟州,又設利涉縣。後因與山東的濟州重名,且因黃龍府早有龍州之稱,故於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改濟州為隆州,有時亦寫成龍州。1214年(金貞祐二年),將州升為府,稱隆安府,為府治。元滅金後,1236年(蒙古窩闊台汗八年),仍稱黃龍府,廢利涉縣。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將府升為路,黃龍府先後為開元萬戶府、遼東路、開元路治所。後來開元路治所遷到咸平(今開原市),黃龍府古城便被廢棄。此後在戰火的硝煙中慢慢變成一片廢墟。1375年(明洪武八年),屬遼東都司三萬衛,後屬亦東河衛,置龍安站。 明朝末年,這一帶變成了蒙古族的游牧之地。清初為郭爾羅斯前旗地,179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招墾。一直到1882年(清光緒八年),由於關內流民來此耕種的日漸增多,清政府在這里設農安分防照磨,屬長春廳。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正式設農安縣,農安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取用「農安」二字,為「隆安」、「龍安」的諧音。俗名「龍灣」,曾名農安堡。 民國時期,1913年9月7日設扶農鎮守使,使署駐農安縣城,隸屬吉林省。1945年「八一五」光復後,歸吉合行政區;12月被國民黨軍佔領。1946年1月獲得解放,歸吉江區管轄;同年2月在前郭縣的老錢櫃屯設立長農縣,歸吉江區管轄;同年5月歸遼吉區第三區,9月改歸遼吉區第二專區。1949年4月,劃歸吉林省,撤銷長農縣。1956年置農安鎮,聚落呈正方形網格狀,今建成區面積30平方公里。 黃龍戲 黃龍文化 黃龍戲,吉林省地方劇種,是農安縣創作的地方戲曲新劇種,因農安曾是遼代有名的黃龍府而得名,黃龍戲產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後在實踐中,充實了刀馬旦、老生和老旦。音樂主要分生、旦、醜行當唱腔、表演及化妝、服裝等基本上依照京劇的路子。 黃龍戲誕生於1959年,她是以東北皮影 戲音樂為基調。並吸收民間音樂而形成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廣泛群眾基礎的新劇種。1958年12月,農安縣文化主管部門根據吉林省文化局關於創地方新劇種的指示精神,決定創建本地戲曲劇種,1959年1月編演了大型劇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時獲好評,新劇種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黃龍戲。 自上世紀80年代 初到90年代中期,由農安縣劇團排演的《無事生非》、《風雨菱花》、《魂系黃龍府》、《鷹格夫人》等大型劇目,曾在中國第二屆戲劇節、全國地方戲曲匯演,布拉格國際舞台美術展覽活動中共獲20個獎項,黃龍戲因此而聲名遠播。 黃龍戲屬農客觀存在地方戲劇種,因產生於古城黃龍府而得名。它的唱腔音樂以當地流行的「本地皮影」為基調,吸收了東北大鼓、太平鼓和民間小調的精華,融為一家,形成獨具特色和唱腔的「民族瑰寶」---黃龍戲。黃龍戲的內容主要反映遼金時期歷史人物在黃龍府一帶的活動,聽起來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極具表現力,其中四大劇目《魂系黃龍府》、《大漠鍾聲》、《聖明樓》、《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國獲大獎,也是其代表作。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農安地名是金代隆安府,元代龍安站的音轉。據《滿洲地名考》和有關資料記載,農安是土名龍灣的音轉。龍灣之名是由於伊通河環繞山崗,其形像龍一樣彎曲,而故名。 漢時為扶餘國屬地,當時的農安是扶餘的都城;南北朝、隋時(公元420-618年)扶餘淪為高句麗的附屬國,當時農安屬高句麗北境,叫扶餘城。因此,從南北朝始至唐初期屬高句麗扶餘城,唐滅高句麗後為渤海扶餘府境;遼把渤海扶餘府改為黃龍府,統轄五州(蓋州、安遠州、威州、清州、雍州)三縣(黃龍縣、遷民縣、永平縣)歸屬東京道(今遼寧省遼陽市)管轄;金把黃龍府改為濟州,後因濟州與山東的濟州同名,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名隆安,亦作龍安,金貞柏初(1214年一1216年)隆安由州升為府,名為隆安府,屬上京路;元為開元路的屬境;明洪武八年(1375年)歸屬遼東都司的三萬衛管轄,到永樂元年(1403年)屬奴爾干都司的亦東河衛,名為龍安站,明代中葉屬兀良哈衛,明末屬蒙古科爾沁部,成為游牧之地;清初屬郭爾羅斯前旗游牧地,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招流民墾種,嘉慶五年(1800年)設長春廳,農安屬長春廳境地。光緒八年(1882年)於農安城分設經歷;十五年(1889年)長春廳升為府,設農安縣,隸屬長春府;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農安隸屬吉林省吉長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農安仍隸屬於吉林省。 2000年,農安縣轄13個鎮、13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1076134人,其中:農安鎮 204513人、伏龍泉鎮 38114人、哈拉海鎮 45845人、靠山鎮 29032人、合隆鎮 61674人、開安鎮 59060人、燒鍋鎮 28034人、高家店鎮 31105人、鮑家鎮 23258人、華家鎮 41131人、柴崗鎮 26764人、三盛玉鎮 38240人、巴吉壘鎮 52010人、濱河鄉 31135人、前崗鄉 22626人、龍王鄉 26893人、三崗鄉 30033人、萬順鄉 38740人、楊樹林鄉 36439人、新陽鄉 20097人、永安鄉 27812人、青山口鄉 31037人、黃魚圈鄉 31021人、新農鄉 34003人、萬金塔鄉 35048人、小城子鄉 32470人。 2003年1月23日,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3]1號文件,同意將農安縣開安鎮所屬的馬家村、德勝村、隆盛村劃歸合隆鎮管轄。同日,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3]2號文件,同意將農安縣濱河鄉十八家子村、獾子洞村劃歸農安鎮管轄。 2003年,農安縣轄26個鄉鎮:農安鎮、鮑家鎮、開安鎮、合隆鎮 燒鍋鎮、伏龍泉鎮、三盛玉鎮、哈拉海鎮、高家店鎮、靠山鎮、華家鎮、巴吉壘鎮、柴崗鎮、萬金塔鄉、濱河鄉、前崗鄉、龍王鄉、三崗鄉、新陽鄉、萬順鄉、永安鄉、楊樹林鄉、小城子鄉、黃魚圈鄉、青山口鄉、新農鄉。共有378個行政村,3 80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5萬,總戶數25萬。 2004年,農安縣轄:農安鎮(鎮政府駐農安街)、伏龍泉鎮、高家店鎮、哈拉海鎮、柴崗鎮(鎮政府駐柴崗站)、開安鎮(鎮政府駐開安街)、燒鍋鎮(鎮政府駐澆鍋店)、靠山鎮(鎮政府駐靠山屯)、合隆鎮、華家鎮(鎮政府駐華家站屯)、巴吉壘鎮、鮑家鎮(鎮政府駐鮑家溝)、三盛玉鎮、楊樹林鄉、常家鄉、萬順鄉(鄉政府駐萬順堡)、龍王鄉(鄉政府駐盛家窩堡)、三崗鄉(鄉政府駐三崗屯)、黃魚圈鄉(鄉政府駐三盛永)、新陽鄉(鄉政府駐裕民)、永安鄉(鄉政府駐畢家屯)、濱河鄉(鄉政府駐吳家屯)、前崗鄉、青山鄉(鄉政府駐魏家嶺)、新農鄉(鄉政府駐馮木鋪)、小城子鄉(鄉政府駐老所長)、萬金塔鄉。 2005年,將農安縣合隆鎮劃歸長春市寬城區管轄。?年,農安縣撤銷鮑家鎮、柴崗鎮、濱河鄉、新陽鄉。 截至2006年底,農安縣轄10個鎮、11個鄉,4個社區、376個村。

Ⅱ 農安鎮的歷史沿革

農安這個名稱是來源於金朝貞祐初年,曾設隆重安府沿,群眾也稱龍灣,明初時為三萬屬地的龍安站,後來轉音為農安。原濱河鄉因北部臨伊通河,河水流經全境而得名。康熙初年開發。民國時期設有警察分所和「協合會」,1931年日偽統治時期為濱河區。1956年設農安鎮、三寶鄉、濱河鄉等,1958年改公社,1983年為農安鎮、三寶鄉、城郊鄉、濱河鄉等。1997年,農安鎮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11.7萬,轄北關、鐵西、站前、南關、西關5個行政村和按序數命名的文化街6個居委會、德彪街5個居委會、新陽街10個居委會、建設街5個居委會、黃龍街5個居委會、古城街5個居委會、寶塔街5個居委會;三寶鄉面積158平方千米,人口2.7萬,鄉政府駐東三寶屯,轄三寶、平嶺、長山堡、田馬架、卜爾墩、西趙家溝、小橋子、寶城、朝陽坡、果園、放牛溝、廣興店12個行政村;榛柴崗鄉轄柴崗、紅衛、興隆鎮、後山、周家園子、五道溝、孫家油坊、咸家屯、西拉拉屯、東好來寶、西好來寶、前鋒12個行政村;城郊鄉面積69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長安、群眾、十里堡、東五里界、西五里界、趙家溝、兩家子7個行政村;濱河鄉面積175平方千米,人口3.2萬,鄉政府駐吳家屯,轄濱河、三家子、新立堡、農安堡、十八家子、獾子洞、潘家嶺、前唐家、魏家、曹家崗、優勝、閻家12個行政村。2003年,將濱河鄉十八家子村、獾子洞村劃歸農安鎮管轄。

Ⅲ 吉林省農安縣為什麼叫黃龍府

農安縣是歷史文化大縣,縣城古稱黃龍府,始建衡世於公元346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是東北著名的「夫余古都,三朝重鎮」,全國遼金遺存最豐富的文明發祥咐純肢地。

記者了解到,農安縣欲通過招商引資等形式,復原重建遼太祖行宮,宋徽宗、宋欽宗關押處以及元代驛站等。根據歷史文獻典籍記載的上述景觀資料,按當時的建築風格和規模復原重建,形成一組遼金風格建築群。

復原古城將成旅遊亮點

「欲對那些有完整資料遺存,或有準確遺址的歷史人文景觀,進行修復重建,如遼金時期的祥州古塔、賓州古城、岳王城等。」農安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郭先明介紹說,農安縣還將挖掘重建有確切文字記載的完顏阿骨打屯兵處、遼金貴族舉行的「頭魚宴」、「頭鵝宴」的龍驤館等。同時將依據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事件,人為製造歷史遺跡景點,如大禹停龍處、薛仁貴晾衣門等。

歷史名人將「永居」農安

農安縣將建立「黃龍之子」文化藝術名人蠟像館、遼金民俗文化風情園或復建名人故居等。

據介紹,該縣准備在縣域各邊境出口設黃龍府界碑(牌),並設岳飛「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和李大釗「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築神州風雨樓」的迎賓牌,配印岳飛、李大釗像。同時編纂《黃龍府名人志》,在縣城褲態內修復現代著名農安籍作曲家李劫夫故居,擇地為農安縣第一任縣長、革命烈士劉德彪塑像。以強烈的歷史文化和視覺沖擊力,增強過往人流對黃龍府的人文感受。

Ⅳ 農安古塔的歷史沿革

農安鎮歷史悠久,原鎮古城建於扶余國,是扶余國後期346的王城——文明遐邇的黃龍府所在地,古城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遼聖宗太平三年(1023—1030年),建有寶塔,位於古城西恆外一百米處,亦稱:佛塔」,遼塔,「寶塔」。古塔,八角十三層,塔高44米,為密檐實心塔,以形狀各異精製灰磚瓦建造。塔身有亞門,平欄門,角梁,斗拱,花拱,採用不同樣式的平瓦,貓頭瓦,飛翅瓦等不同工藝形式。
農安縣是金代黃龍府所在地。遼金時代這里是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為當時遼國首都,當年的遼國曾在此擺下龍門陣,吸引楊家將進攻,檐角風鈴琮琮。
兩漢時期,農安曾為夫余國都城,遼滅渤海後,改名為黃龍府,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公元1125年,金滅遼後,對宋發動戰爭。南宋名將岳飛率兵北進抗金時,在誓師會上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李大釗也有「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築神州風雨樓」的詩句,使農安遐邇聞名。黃龍府的名字,來源於神話故事。傳說,天顯元年(926)七月,遼王耶律阿保機征戰渤海國(今寧安東京城)回來,病死在扶余國行宮。這天烏雲密布,在一陣暴風驟雨里,下來一條金光耀眼的黃龍,降落在行宮里。此後,人們傳說,遼太祖是黃龍的化身,從此遼將夫余府改為黃龍府。
據史料載:黃龍府雄踞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上,呈正方形,城垣周長3 840米,四面除有大門外,在南、西、東三面還各有一個小門,四角各有一個高大的角樓。
有名的農安古塔就是在這個時期修建的。該塔用磚砌成,八角13層,高33米,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早修建的佛塔,至今已有千年,仍矗立在古城農安。
明朝末年,此處是蒙古族的游牧之地。清初為郭爾羅斯前旗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朝廷實行「招民實邊」政策,放荒招墾時,關內來此耕種的流民日漸增多,光緒八年(1882年),設立民署,屬長春廳。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式設農安縣。
清朝建立後,在東北設置盛京、寧古塔、璦輝三將軍,管理東北三省,蒙古族居地則由清廷的理藩院直接管理。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郭爾羅斯前旗招民興墾以後,關內流民不斷湧入, 大都來自山東省的登州、萊州、青州三府,多因當地旱澇災害頻繁,為了謀求生存,到關外來墾荒。那時,沒有火車,闖關東的流民,只能推著車子,載著干糧和衣物;有的挑筐、背簍,里邊裝著孩子,徒步行走。他們不畏艱險,背井離鄉,來到荒無人煙的蒙古族草原,開荒種地,搭房蓋屋,繁衍生息,成為黃龍府的開拓者。

熱點內容
語文二年級下冊 發布:2024-12-25 12:42:15 瀏覽:826
吳忠安全教育平台 發布:2024-12-25 10:36:07 瀏覽:489
西陽中學 發布:2024-12-25 10:03:26 瀏覽:328
古劍奇譚校園貴族後續 發布:2024-12-25 09:31:05 瀏覽:248
加盟龍文教育 發布:2024-12-25 09:13:20 瀏覽:768
化學化工資源 發布:2024-12-25 09:12:37 瀏覽:221
墮落jk與廢人老師 發布:2024-12-25 08:55:04 瀏覽:962
七年級語文上冊重點 發布:2024-12-25 08:02:09 瀏覽:250
計量地理學第二版答案 發布:2024-12-25 07:51:20 瀏覽:816
化學工藝學第二版 發布:2024-12-25 07:11:34 瀏覽: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