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必修三知識框架
『壹』 高一歷史必修三總結
歷史必修三知識整理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礎解讀】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基礎解讀】
一、 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並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 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統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准。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後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學於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第3課 宋明理學
【基礎解讀】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2、隋朝: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朝:
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二、程朱理學:
1、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原因:
(1)統治者支持:長期的混亂,不利於大一統的穩定和鞏固,宋代統治者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2、程朱理學的內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後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於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3、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思想主張:
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王陽明心學出現的背景:
(1)明中期以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盪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
(2)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3、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第4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基礎解讀】
一、李贄的離經叛道
1、李贄離經叛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
(1)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
(2)江南一帶工商業者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3)社會吏治腐敗,奸佞當道。
(4)李贄目睹了官場的污濁和道學家的偽善,不願與他們同流,形成了離經叛道的不羈性格。
2、李贄的思想主張:指出孔子不是天生聖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理論。他認為是非標准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准。他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慾。二、明清時期的三大進步思想家
1、黃宗羲的思想主張:
(1)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猛烈抨擊,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3)影響: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以後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
(1)主張走出家門,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
(2)著述《天下郡國利病書》。這部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風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3)影響: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朴實學風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來源:他繼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並加還有一部分,傳不上去了,太多了。資料來源:www.daixielunwen010.com
『貳』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我們的事業就是學習再學習,努力積累更多的知識,由於有了知識,社會就會有長足的進步,人類的未來幸福就在於此。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1
第13課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
1、歷史背景:
(1)英國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
(2)隨著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應用機器生產成為可能。
(3)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
2、過程:
(1)18世紀60年代,瓦特製成了裝有冷凝器的單動式蒸汽機。
(2)80年代,他又製造了聯動式蒸汽機,採用曲柄機構,使往復的直線運動轉變為旋轉運動。
(3)瓦特還在蒸汽機上增加了可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工業部門先後採用蒸汽機作為動力。
3、意義:19世紀三四十年代,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蒸汽機促使工場手工業作坊轉變為機器大工業工廠,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形成。在工業化進程中,工業城市形成。英、法、美等國家成為工業國家。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二、電氣革命的出現
1、過程:
(1)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製奠定了理論基礎。
(2)隨著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電力成為影響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一種新能源。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
(3)發電機不斷完善,不同地方的人們通過輸電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發電廠傳輸來的電。
2、影響:
(1)更多的工業部門涌現,生產技術也更加先進。
(2)工業生產力的發展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
(3)資產階級實力日益壯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4)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
(5)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三、信息技術的發展
1、過程:
(1)1946年,美國研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
(2)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了包括四個站點的網路,促進了互聯網的產生。
(3)20世紀90年代以後,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為全球信息網。
2、影響(評價):
(1)信息化社會開始出現。
(2)信息經濟在世界各地全面發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3)傳統產業也藉助互聯網提高管理水平,並通過全球營銷和采購擴大市場。
(4)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也發生著改變,網路聊天、網上購物使人們足不出戶也能夠與其他人溝通並享受服務。
(5)網路也給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2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一、「開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加緊對外侵略。
(2)內部:閉關自守,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
2、開眼看世界的狀況:
(1)林則徐,編譯出《四洲志》《各國律例》等資料。《四洲志》介紹世界三十餘國的地理、歷史和政情,林則徐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則徐囑托,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撰出《海國圖志》。魏源在該書序言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 方法 和目的,引導著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強的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
(2)內有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
2、過程:
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乃不能及」。於是,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
3、目的:洋務派肯定封建制度,強調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時主張採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
4、實踐:掀起一場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邁出了中國進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三、維新變法思想
1、背景:
(1)洋務運動的展開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2)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代表人物有王韜、鄭觀應等。
(3)思想主張:
a.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
b. 文化 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 自然科學知識 ;
c.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4)特點:早期維新派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
2、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
(1)時間:19世紀90年代初。
(2)這時主要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
(3)過程:
a.康有為在廣州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
b.撰寫《新學偽經考》,將封建統治者奉為儒學正統的古文經典斥為偽書。
c.撰寫《孔子改制考》一書,藉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
4、實踐:1898年,在維新思想的推動下,光緒帝實行變法,這就是戊戌變法。
5、影響:盡管變法失敗了,但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3
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一、《新青年》的誕生
1、誕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
(2)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沖破封建思想牢籠,實行民主制度。
(3)竊取大總統職位的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
(4)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奮起反擊,力圖「根本之救亡」。
2、過程:
(1)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2)著名 教育 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他銳意改革,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紛紛到北大任教,北大學術思想空前繁榮。
(3)《新青年》編輯部遷到北京。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成為《新青年》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這樣,《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二、新文化運動
1、主要內容:
(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學」,是指科學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學法則。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 口號 。
(3)它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1917 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寫 文章 「須言之有物」,「不作無病之呻吟」;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陳腐、雕琢、晦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文學革命由此開始。魯迅寫出《狂人 日記 》《孔乙己》等小說,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成為新文學的典範。
2、影響和評價: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在運動中出現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緒。
三、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1、1918年,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
2、五四運動爆發,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3、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出現,建立了一些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4、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梳理相關文章: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2020
★ 高考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總結
★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三)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2020
★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識點梳理小結
★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 必修三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
★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匯總,基礎解讀
★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叄』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小歸納
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比如一條大河, 要靠很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經常要讀書, 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 上課就越輕松。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小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1
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1、孫中山創立三民主義的背景:
(1)鴉片戰爭以後,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2)許多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不同的救國主張,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改良,使中國免遭列強侵略、擺脫危機。
(3)19世紀末,當中國面臨瓜分危機的時刻,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台。
2、三民主義的創立:
(1)1895年,孫中山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豐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孫中山同黃興、宋教仁等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同盟會。
(3)在《中國同盟會總章》中,孫中山提出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不久,又將這個綱領進一步闡發為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3、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1)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朝封建統治;
(2)民權主義指「創立民國」,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3)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主張核定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
二、三民主義的實踐活動
(1)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孫中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實踐。
(2)1912年,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認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國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1、原因:
(1)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援助。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與幫助下,孫中山決定吸收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改組國民黨。
(2)孫中山本身的與時俱進的精神。
(3)當時革命斗爭形式的需要。
2、過程: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宣言,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主張,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3、基本內容: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有兩方面含義:一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權主義則指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民生主義指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響及評價:新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即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統治,這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革命時期的旗幟。此後,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在全國展開。但是,新三民主義仍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范疇,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2
第18課 新時期的理論探索
一、偉大的轉折
1、背景:
(1)「---」結束後,中國將向何處發展,引人關注。
(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號召大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在中國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2、轉折: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從此揭開序幕,中國人民開始走上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二、形成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開,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3)1992年,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4)黨的十四大,會議提出必須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明確改革的下一步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決定把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
(6)意義:除了對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的社主義的論述外,還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闡述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等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三、重要思想
1、背景:
(1)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許多新變化。
(2)中國共產黨面臨怎樣完善自身、與時俱進的新問題。
2、內容:
(1)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2)代表中國先進 文化 的發展方向。
(3)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義:
(1)涵蓋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系,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
(2)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中國共產黨章程》。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3
第19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1、時代背景:
(1)國際背景:美國敵視中國,中蘇關系惡化,美蘇爭霸,世界局勢緊張。
(2)國內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
(3)目的: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打破美蘇和壟斷,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2)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仿製近程導彈成功。
(3)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4)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5)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研製計劃。這是中國在世紀之交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載人飛船載著宇航員楊利偉升上了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二、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1、過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優勢非常明顯,這給了他很大啟發。
(2)1973年,他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
(3)2001年,他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對人類的貢獻: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選育出的雜交水稻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也被認為有助於解決未來世界性飢餓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還聘請袁隆平為首席顧問,為一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袁隆平多次獲得國際大獎,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三、計算機和生物技術的發展
1、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1946年,美國研製出世界第一台大型電子計算機。
(2)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了計算機研製工作。
(3)1983年,中國成功研製出第一台每秒運算速度上億次的計算機,定名為「銀河一I號」。
2、生物技術的發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2)20世紀末,中國在依靠基因工程技術改良動植物品種、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葯物研究等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貢獻。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小歸納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三單元練習題及答案
★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第二單元)
★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識總結(完整版)
★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三)
★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2020
★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肆』 必修三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
隨著高考的到來,山東的文科生也開始復習歷史這門科目了。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關於必修三歷史必背知識,歡迎大家閱讀!
必修三歷史必背知識點 總結
一、李贄的離經叛道
(1) 內容:
①破除對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滅人慾」的說教, 強調人正當的私慾。
(2) 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二、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抨擊
(1) 內容:
①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 意義: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以後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
(1) 內容:
①重視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 形成經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 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
(2) 意義:開一代朴實學風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l) 內容:
①世界是物質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
②物質的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
③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
④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2) 意義:啟示近代人們的思維 方法 , 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必修三歷史必背知識點
宋明理學
一、三教合一
1..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又稱「三教合一」。
2. 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學
1. 背景:隋唐時期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北宋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2. 內容:
(1) 二程的思想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後有物。
②把天理與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2) 朱嘉的思想(集大成者)
②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3. 特徵: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以「理」為核心。
4.本質:為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統治秩序提供理論依據。
5. 地位:
(1) 把儒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 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3) 朱熹學術影響到日本、朝鮮,形成「朱子學」學派;還傳及歐洲。
(東學西漸)
三、陸王 心學
1. 南宋時期陸九淵的思想
(1)「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2. 明中後期 王陽明的思想(集大成者)
(l) 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3) 強調內心反省,用道德修養,去掉人慾,恢復良知的本性。
必修三歷史知識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l. 產生背景
(l) 雅典工商業發達
(2) 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
(3) 研究越來越關注「人」
一、智者學派
(l) 強調人的價值, 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
(2) 反對迷信, 強調自由。
(3) 在社會道德方面, 主張個人應有自己的判斷標准, 不應強求一律。
二、蘇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l. 蘇格拉底
(l) 主張
①關注倫理道德,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框定了一個標准
②重視 教育 , 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
(2) 地位: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2. 柏拉圖
(l) 思想主張
①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
②在《理想國》里根據智慧品德把人分為幾等, 各盡其責。
3. 亞里士多德
(l) 思想主張
1.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2.人類是最高級的。
3.以科學調查方式研究自然界
【學習探究】1、比較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思想的異同。
(1) 相同點:都否定神的意志, 強調人的價值。
(2) 不同點:
①智者學派:強調人的感性 完全從個人的角度和利益出發
②蘇格拉底:強調道德哲學, 認為人生的最高目標是追求正義和真理;強調人的理性, 重視教育。
2、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比較:
(1) 相同點:都強調人的價值,重視道德和秩序。
(2) 不同點:
①服務的政治體制不同:孔子推崇君主權威;蘇格拉底用美德維護民主政治。
②對道德來源認識不同:孔子強調人的自律和社會約束作用;蘇格拉底更強調知識的意義。
必修三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 高考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歸納總結
★ 高三歷史下冊必修三知識點
★ 高二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知識點歸納
★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匯總,基礎解讀
★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識總結(完整版)
★ 必修三歷史知識框架結構總結圖
★ 高中歷史必修三詩歌與小說知識點
★ 高二歷史必修三專題三單元測試
★ 高中歷史啟蒙運動教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