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晚清歷史

晚清歷史

發布時間: 2024-02-09 11:09:45

㈠ 清末到民國期間比較大歷史事件

1、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英國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2、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10月,英國與法國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利益、趁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發動侵華戰爭,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是當時的故宮午門,牆皮脫落,地上長草,一副末代王朝鏡像。

陷落的大沽口炮台,天津海防炮台中的主力,地上是陣亡的清軍。這場戰爭持續四年時間,中國喪失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繼續苟延殘喘。

陷落後的北塘炮台。北塘炮台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九年,為防倭寇,戚繼光在修建大沽炮台的同時,在薊運河兩岸各修築了一座炮台,即北營炮台和南營炮台,兩座炮台共同組成了北塘要塞,清末天津海防三大炮台中排行老二。

陷落後的清軍炮台,情景慘烈。10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等均被焚毀。當時的頤和園,萬壽山上的佛香閣已被毀壞。

3、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率部發動的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於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了重要的作用。

當時在西北地區,以西安為中心的國民黨軍隊的主要力量有張學良率領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率領的第十七路軍,這兩支軍隊均非蔣介石嫡系,屢受排擠。

對此,他們極為不滿,尤其是東北軍,過去盲目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棄守東北。遭到國人唾棄,後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損失,全軍上下深感「剿共」沒有出路,強烈要求抗日,收復東北國土在瓦窯堡會議之後。

中國共產黨通過種種渠道,大力開展對這兩支軍隊的工作,堅定了張、楊聯共抗日的決心,從而使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區取得勝利。

4、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

1938年5月,日軍佔領徐州並在城外製造數起屠村事件,其中有數名五歲小女孩被奸殺掏心生吃,令人駭然。 6月,日軍攻佔開封,導致花園口決堤放水,豫、皖境內17個縣成為一片汪洋,140萬人無家可歸,數十萬人被淹死。日軍還在蘇北決運河大堤,致使蘇北數縣成為澤國。

5、辛亥革命

1911年,在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一次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這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廣大工農群眾參加的一次「比較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反動的清王朝就是被這次革命洪流沖垮的。1911年為舊歷干支辛亥年,歷史上就把孫中山領導的這次革命運動稱為辛亥革命。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帝國主義各國侵略的進一步加深,中國淪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劇,腐朽的清朝統治者對外妥協投降,對內橫征暴斂,促使階級矛盾空前激化。

各地群眾奮起反抗,斗爭風起雲涌。但是這些斗爭都是自發的,缺少組織和領導。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吸取以往的教訓,著手組織革命團體。

㈡ 關於清朝末年的歷史

1911年5月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清廷急派新軍入川鎮壓。

10月,革命派於湖北發起武昌起義,南方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廷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袁世凱一方面於陽夏戰爭壓迫革命軍,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形成南北議和。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布立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清朝滅亡。

(2)晚清歷史擴展閱讀:

清朝的後續狀況:

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清室成員得以繼續住在紫禁城中,宮廷內尊號、待遇、年號保持不變,保留太監、侍衛、宮女,保留內務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機構,依然稱孤道寡,封官賜謚,保持帝王氣派,與民國政府分庭抗禮,儼然國中之國,史稱「遜清小朝廷」。

1917年張勛組織辮子軍,於北京擁護宣統帝溥儀,復辟清朝(史稱張勛復辟),但只持續12天而終。

1924年11月5日,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皇帝尊號被正式廢除,依舊被部分清朝遺老舊臣尊為皇帝,在北平什剎海、天津張園、靜園等居住地內依然繼續維持著的一個微型小朝廷,史稱「後遜清小朝廷」。

日本於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1932年扶持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其最終隨著1945年蘇聯的八月風暴行動而亡。

㈢ 清末到民國期間比較大歷史事件

1、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

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 *** 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

中國清朝 *** 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2、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卜棚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

其主要內容有:改革 *** 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 *** 與反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3、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余弊仔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

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 *** 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

武漢辛亥革命軍 *** 舊址現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4、丁巳復辟

丁巳復辟,又稱張勛復辟,是1917年6月,張勛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

入京後,張勛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

張勛,1895年投靠袁世凱,1911年升為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

武昌起義後,在南京殘殺民眾數千人,頑抗革命軍,敗後退至徐州一帶。

清帝退位以後,所部改稱武衛前軍,禁剪辮子,以示效忠清王朝,時稱「辮子兵」。

1913年奉袁世凱命進攻革命軍,重佔南京,後調徐州任長江巡閱使。

袁死後,在徐州豎汪成立北洋7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軍,擴充至13省同盟,圖謀為清室復辟。

同月30日,他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並於7月1日攆走黎元洪,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布復辟,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康有為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

張勛復辟是指由張勛一手策劃,於1917年(民國六年)7月擁護清朝廢帝溥儀在北京復辟的政變,前後歷時共十二天。

因發生在丁巳年,亦稱丁巳復辟。

5、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 *** 。

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 *** *** 、 *** 、 *** 、暴力對抗 *** 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 *** 雷」。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4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 *** ,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 *** 的誕生和發展,中國 *** 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五四運動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丁巳復辟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武昌起義

㈣ 清朝末年是從哪一年開始的,到哪一年結束的

清朝末年:復1840年—1912年
清朝末年(制1840年—1912年),是清朝統治的晚期,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開啟了晚清時期,清朝統治力量開始衰落,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清朝統治危機進一步加深。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風暴席捲全國,清朝統治迅速崩潰,次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被迫頒布退位詔書,結束了清政府自1644年入關以來268年的統治。

㈤ 清朝末期的歷史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清朝與第二次鴉片戰爭同時開啟了洋務運動。

甲午戰爭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志洋務運動失敗,維新派開始主張君主立憲又遭封建勢力毀滅,1898年,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

(5)晚清歷史擴展閱讀: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

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

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熱點內容
吳忠安全教育平台 發布:2024-12-25 10:36:07 瀏覽:489
西陽中學 發布:2024-12-25 10:03:26 瀏覽:328
古劍奇譚校園貴族後續 發布:2024-12-25 09:31:05 瀏覽:248
加盟龍文教育 發布:2024-12-25 09:13:20 瀏覽:768
化學化工資源 發布:2024-12-25 09:12:37 瀏覽:221
墮落jk與廢人老師 發布:2024-12-25 08:55:04 瀏覽:962
七年級語文上冊重點 發布:2024-12-25 08:02:09 瀏覽:250
計量地理學第二版答案 發布:2024-12-25 07:51:20 瀏覽:816
化學工藝學第二版 發布:2024-12-25 07:11:34 瀏覽:405
當老師官網 發布:2024-12-25 06:44:02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