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歷史
⑴ 保定起源於什麼年代
保定城建於宋代建隆元年(960年),復建於元代,位於華北平原中部,與北京、天津構成黃金三角。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保定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對外開放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戲曲之鄉、游泳之鄉、全國籃球城市、全國乒乓球重點城市,也被人們稱為「長壽之城」、「冠軍之城」,入選2008中國魅力城市200強。曾為河北省會。
保定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有三千多年歷史。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分新城縣置清苑縣,因清苑河得名,系保定設縣之始。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置奉化軍治清苑縣,天成三年(928年)升為泰州。
⑵ 保定的歷史沿革
保定在殷商時期為北燕之地,西周至戰國為燕趙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
秦始皇統一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為上谷郡,保定位於其中。後來保定成為河北都會, 則保定別稱為上谷。
北宋建隆元年(960)於清苑縣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981)保塞軍升為保州,清苑縣更名保塞縣。金保塞縣復名清苑縣,並復置滿城縣。宋淳化三年(992)李繼宣知保州,築城關,浚外濠,葺營舍,疏一畝泉河,造船運糧,保州始成都市。因處於宋遼邊界,宋遼多次在此地戰爭。金末年,保州城在戰亂中成為廢墟。金天會七年(1129)於保州設順天軍,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張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劃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築寺廟,造園林,修築土城牆,疏浚護城河,引一畝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禦作用又改善城中水質,並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礎。新建的保州城為京師門戶,為燕南一大都會。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以保州為順天路治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轄1錄事司、7州、8縣,州領11縣,「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決定將國都遷北平(遷都後改稱北京),並將北平行都司更名為大寧都司,遷駐保定,負責京畿附近的護衛與安全。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都督孟善加固城牆,以磚石砌城,築女兒牆堞口3710雉。隆慶年間(1567~1572),張烈文等三任知府將土城逐步改建成磚城,加固並增築城樓,從戰略防禦出發,根據當時條件和地利,確定城池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個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稱。
清沿舊制,仍設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駐保定,保定為直隸省省會。保定直隸總督署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初為保定府署,永樂年間為大寧都司衙署。保定之名,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保定自古為京畿重地,元朝設郡明朝建府清朝為直隸總督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至清朝滅亡(1911)直隸總督駐此,一直為河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中心。 1948年11月5日,解放軍圍攻保定。11月22日凌晨,駐保國民黨軍政人員逃往北平。解放軍隨即入城行政人員也陸續進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為冀中區直轄市。
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仍為省會,8月9日建立保定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4年撤縣定縣專區,所屬部分縣劃歸保定專區。
1958年4月省會遷天津,11月29日,保定專區所屬22縣1市分別合並為保定市、定縣(現定州市)、阜平、淶源、涿縣(現涿州市)、易縣、高陽、徐水、安國、唐縣10縣(市)。
1960年2月,專、市合並稱保定市。1961年5月恢復保定專區建制,市屬各縣變專區所屬,合並的大縣陸續撤銷。1962年恢復22縣1市建制。1966年省會返遷保定,1968年遷往石家莊。
1968年8月18日,保定專區改保定地區,建保定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改為保定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區析出,復為省轄市,滿城縣劃歸。
1986年5月7日增轄清苑縣,保定市轄新市區、南市區、北市區、郊區和清苑縣(現清苑縣)、滿城縣4區2縣。
1987年撤銷郊區。
1994年12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並,組建新的保定市(地級)。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批準保定市新市區更名為競秀區;同意撤銷保定市北市區和南市區,設立蓮池區;撤銷保定市滿城縣、清苑縣、徐水縣,設立滿城區、清苑區、徐水區。保定市的行政區劃由3個區、18縣、2個縣級市的格局,變為5個區、15縣、2個縣級市的格局。
⑶ 保定到現在多少年歷史了原來叫什麼名字
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原來叫保府、保州、靴城、上谷。
保定,古稱上谷、保州、靴城、保府,位於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是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今保定之名意為「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保定向來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
清代,保定為直隸省省會,是直隸總督駐地,自1669年至1968年的近三百年間,長期為河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以及中國的區域性政治中心,新中國成立後也兩度為河北省省會。
保定也是傳說中堯帝的故鄉,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是歷史上燕國、中山國、後燕立都之地[。保定市境內文物古跡眾多[。
(3)保定市歷史擴展閱讀
保定的歷史文化
方言俚語
保定話是保定市地方方言,屬漢藏語系冀魯官話保唐片,為四聲調、無入聲、部分兒化(很多er不與前面的字連讀,而是獨立成wer)、不分尖團,輕聲少於普通話,一聲較普通話更低平,少有二聲(普通話里讀一聲的字在保定話里讀一聲或三聲)。
民間文藝
保定老調
老調又名老調梆子、老生調,從元代時尚小令「河西調」變化而來。保定老調是河北省古老地方劇種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戲曲聲腔劇種。早期老調行當以生、凈為主,而生、凈兩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調,故稱老調,為區別於河北梆子,故名老調梆子,即老調劇種。
涿州皮影涿州皮影
涿州皮影是流傳於保北涿州、定興等地的「皮影戲」。演出時使用的文場伴奏樂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揚琴、小三弦等,隨之就有了伴奏音樂和過門。
武樂還有大鑔、大鐃等。音樂結構屬於板腔、曲牌綜合體,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琴腔、垛板、還魂調、悲調,曲牌有「三趕七」等。行當分生、旦、凈、丑,各行當都有自己獨特的唱腔。
⑷ 保定古時候叫什麼
保定,古稱上谷、保州、靴城、保府,位於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是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 ,素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今保定之名意為「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保定向來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
1、上谷郡始建於戰國燕昭王姬平二十九年,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村,因建在大山谷上邊而得名。
2、保州是如今的保定市。北宋建隆元年(960),因宋太祖祖籍所在之地,故在清苑縣置保塞軍,寓「保衛邊塞」之意。
3、保定地理位置緊鄰京城,為軍事要地,是京城立都的重要保障,軍防所需,早在明代根據地形條件,將城池就由「土城」改為「磚城」,形成似「靴狀」的平面輪廓,歷來傳誦「天子腳下立靴城」之說。而今古城保定仍保留著「靴城」遺址。
4、保府始建於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李繼宣知保州,築城關、浚外濠、葺營舍、疏一畝泉河、造船運糧,保州始成都市。元明時成為拱衛京師的重鎮,清保定府為直隸總督駐地。
(4)保定市歷史擴展閱讀
保定歷史文化
1、方言俚語
保定話是保定市地方方言,屬漢藏語系冀魯官話保唐片,為四聲調、無入聲、部分兒化(很多er不與前面的字連讀,而是獨立成wer)、不分尖團,輕聲少於普通話,一聲較普通話更低平,少有二聲。
2、民間文藝
1)保定老調
老調又名老調梆子、老生調,從元代時尚小令「河西調」變化而來。保定老調是河北省古老地方劇種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戲曲聲腔劇種。早期老調行當以生、凈為主,而生、凈兩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調,故稱老調,為區別於河北梆子,故名老調梆子,即老調劇種。
2)涿州皮影
涿州皮影是流傳於保北涿州、定興等地的「皮影戲」。演出時使用的文場伴奏樂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揚琴、小三弦等,隨之就有了伴奏音樂和過門。武樂還有大鑔、大鐃等。
音樂結構屬於板腔、曲牌綜合體,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琴腔、垛板、還魂調、悲調,曲牌有「三趕七」等。行當分生、旦、凈、丑,各行當都有自己獨特的唱腔。
3)滿城寸蹺
寸蹺發源於滿城縣東於河村,據說由宮庭舞演變而來,已有200餘年的歷史。20世紀九十年代初,滿城縣文化館組織人員深入鄉村對該瀕臨滅絕的古文化遺產進行發掘整理,並將其搬上舞台映屏。
4)高洛古樂
淶水縣義安鎮高洛村古名「高樂」。「高樂」是一種古老的、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其中的祭祀音樂相傳是華夏音樂始祖伶倫4800年前所創的「黃帝家廟」祭祀音樂的變存。「高洛音樂會」是高洛村民自願參加、義務排練、義務演出的民間器樂演奏花會。
2006年,冀中笙管樂(高洛音樂會)被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雄縣趙崗古樂
保定趙崗音樂會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傳承的樂曲內涵和譜式可追溯到唐朝晚期。由佛教曲、道教曲、民俗曲組成,表現形式有唱誦和器樂演奏,使用的樂器和傳承演奏的方式仍以傳統方式進行,吹奏樂有管子、笙、笛子、雲鑼,打擊樂有鼓、鐃、鈸、鐺子。
6)飲食文化
保定是中國第九大菜系「冀菜」發源地,從保定歷代文物中的穀物工具、熟食陶器,還有商代的爵,中山國當時的羊羹等,都印證了保定飲食的歷史。保定傳統小吃和菜餚有驢肉火燒、大慈閣香油、高碑店豆腐絲、白運章包子、鹵煮雞等等。
⑸ 河北保定的歷史有多長時間
3000多年的歷史。。。。今保定市區在戰國時期始建城池。保定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有三千多年歷史。保定在殷商時期為北燕之地,西周至戰國為燕趙之地。 希望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