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高一上歷史

高一上歷史

發布時間: 2024-03-31 14:52:51

Ⅰ 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進入高中後,很多新生有這樣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績優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這是正常心理,但是應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我為正在努力學習的你整理了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 總結 ,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1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紀中期)

1.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

(1)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2)條件:

①資金:通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黑奴貿易、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

②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

③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基礎

④市場: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商品生產已無法滿市場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就

首先開始的領域:棉紡織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

交通運輸業新的發明有: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3.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1)經濟上: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2)政治上: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使社會分裂成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由此促進工人運動的興起。

(3)生產方式上: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了當地的舊思想舊制度。

(4)思想 文化 上:促進了科學 教育 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東方從屬於西方,促使了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1)形成過程:

世界市場進程時間推動因素主要途徑

初具雛悶衡形新航路開辟後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和掠奪

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炮艦開路行不平等貿易

最終形成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標志:日本的「開國」、澳大利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中國的「門戶開放」。

(3)逐漸成熟標志:國際經濟交流基本准則的確立。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中心:美國和德國。

2.主要成就:1866年德螞爛做國西門子發明第一台大功率發電機。(開始的標志)

電動機、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內燃機驅動)。

3.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比)

(1)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速度快,范圍廣,規模大,多國同時進行。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4)經濟結構:從重工業開始。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促進生產力發展: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壟斷組織(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的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5.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棉紡織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電力工業、電氣產品製造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等。

6.世界一體化趨勢(19世紀末20世紀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對一體化趨勢的評價,有利有弊。

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2

1、春秋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了解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莊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韓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魯國人。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首創私人講學,晚年編訂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稱為「六經」。

②孔子的主要觀點: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歷鎮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

D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

A主張實行「仁政」。B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C主張「性善論」。

荀子:

A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論斷。

C提出「性惡論」,強調用禮樂來規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

經過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總結和改造,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漢代儒學

了解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太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①提出:漢武帝時,儒生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目的是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著有《春秋繁露》一書。

②實施: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付諸實行。

③影響:儒學思想逐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 傳統文化 的主流。

太學: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在中央興辦太學。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3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A、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社會經濟前提: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825年,世界第一次經濟危機首先在英國)

階級基礎:工人階級作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三大思想來源: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主觀條件: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和理論研究

B、誕生的標志: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①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指出階級斗爭推動歷史的發展;

②闡明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肯定共產主義最終將取代資本主義;

③揭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用暴力_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建設共產主義。

C、影響:無產階級進行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地發展起來。

2、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戰爭法國失敗,第三共和國的成立,臨時政府對外投降、對內鎮壓的反動政策。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

2)、革命 措施

在政權建設方面:廢除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代之以工人階級的國家機器。

民選供職人員,人民有權監督和罷免。

在經濟建設方面:沒收逃亡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工人合作社管理。

維護工人權利,實行八小時工作制

3)、失敗

主觀原因:沒有接管法蘭西銀行,也沒有同外省取得聯系,更沒能發動廣大農民;

根本原因:法國資本主義還處在向上發展時期,還不具備_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

4)、意義

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它的 經驗 教訓是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

(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1)客觀條件

經濟:俄國資本主義有一定的發展,但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

政治 ①腐朽的沙皇制度占統治地位,是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

②俄國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國內矛盾尖銳。

③一戰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

(2)主觀條件

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性較強;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廣大農民成為革命同盟軍

2、十月革命的過程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

結果:_了羅曼諾夫王朝,出現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工兵代表蘇維埃、臨時政府(掌握實權)

2)、《四月提綱》的發表 (列寧)

內容: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化; 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 口號 ;爭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權。

3)、七月事件 結果:標志著兩個政權並存局面的結束。和平奪取政權已經不可能。

4)、十月決議 內容:舉行武裝起義,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

5)十一月起義

攻打東宮

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召開 (具體內容P128)

內容:《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選舉產生了第一也工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

意義:蘇維埃政權在俄國的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誕生。

3、意義

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俄國:是人類歷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勞動人民開始實現「當家作主」的美好願望;它成功地將社會主義理論變為實踐,開創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

世界: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爭,推動了中國等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

高一學期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一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 2020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一常考知識點

★ 高中必備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上學期歷史知識點梳理

★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Ⅱ 高中必備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學習高中歷史的重點是掌握課本內容與知識點,因此同學們在學習歷史課時,要好好理解與牢記書上的重要知識點。下面是我為方便同學們所做的完整版的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的 總結 ,希望在同學們的學習上有所幫助!

▼▼目錄▼▼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第一課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第二課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第三課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第四課

高中必備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

3、政治制度的特點:出現了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歷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徵)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 (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政權特點):

①以商部族為中心的內外服聯盟

②彌漫著神權色彩(與 文化 上甲骨文相聯系)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具體內容:要求了解)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於戰爭狀態。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緣)、禮樂制度(維護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內容:①將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親族、姻親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國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保衛周王室

②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權威,承擔義務(與商代相比,臣屬關系更加明確)

③層層分封

作用:①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製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傳宗繼統,這個系統被稱為大宗;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核心、最大特點)

②雙重關系(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

實質: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

作用: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 貴族不僅世襲土地和人口,而且還世襲職務和待遇)

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與原始筆記有所改動)

(3)禮樂制度 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

第二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春秋時期

政治特徵: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並戰爭

二、戰國時期

1、各國紛紛進行變法

2、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3、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

三、秦朝

(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

(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1、皇帝制度

特點:①皇權至上(皇帝將立法、司法、行政、軍事權力全部攬於自己手中)

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職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②相互關系: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職

3、郡縣制(地方)

特徵: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里、什伍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

第三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貫穿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條主線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

一、西漢

(一)七國之亂

1、原因:①歷史原因:漢高祖劉邦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王

(郡國並行,上次青島市摸底考試有一個郡國並行的看圖題)

②直接原因: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之勢,賈誼、晁錯等人上書,主張消減封國

2、過程: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接受建議,開始著手削奪諸侯國的封地,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二)漢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為了加強皇權,鞏固國家統一

2、 措施 :

①建中朝(「中朝」(內朝)是決策機構,由皇帝左右親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書令、侍中、常侍等職。原先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機構,逐漸成為執行機構「外朝」。)

【要點解析】

②設刺史(刺史是一種監察官員,負責監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兒子也可以獲得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轄。通過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實力,使中央

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

3、作用:

①積極:鞏固、發展了大一統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消極:皇帝權力過於集中,造成後來外戚和宦官專權。

(注意與經濟和文化相聯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所決定的;而經濟上「重農抑商」也是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產生的。)

二、唐代

經過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盪之後,隋唐實現了統一。

唐中葉發生了安史之亂,參與平叛安史之亂的唐朝大將和安史降將被封為節度使,他們擁兵自重,使唐中葉後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三、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 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衛步軍司和侍衛馬軍司三部分組成)

調兵權 歸樞密院掌管

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2)削實權

兵權——樞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權力 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 (宰相權力被一分為三)

地方: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察。

(3)制錢谷

規定各州郡的財賦,除自留一部分外,其餘運往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2、影響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

第四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貫穿中國古代史的第二條線索:皇權與相權的斗爭)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唐時期)

①三省為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

②尚書省下設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間既互相配合,又互為補充,提高了辦事效率;

完整的相權又被分割,有利於加強皇權。

2、發展(宋朝)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外設置

①中樞門下——負責行政

②樞密院——負責軍事

③三司(鹽鐵、度支、戶部)——負責財政

3、三省六部制的廢除(元朝)

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二、明朝皇權的加強

1、明朝初年,沿襲元制,設中書省。

2、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①下令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專制皇權達到新的高度)

②由於事務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

3、明成祖時期

正式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此後內閣地位逐漸上升。

注意:「票擬」和「批紅」

三、清朝專制皇權的加強

1、清朝初年:承襲明制,設立內閣。重要的軍國大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軍機處的設立

(1)時間:清雍正年間

(2)職責:可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政務,但由於軍機處官員品級不高,只能跪奏筆錄

(3)影響: 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軍機處完全聽命於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


高中必備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一、二、三知識點總結人教版(完整版)

★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三單元重點知識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一二三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必修一、二、三知識點總結人教版(完整版)(3)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上)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Ⅲ 高一歷史上冊知識點

學習需要制定詳細的計劃,計劃本身對大家有較強的約束和督促作用,計劃對學習既有指導作用,又有推動作用。制定好的 學習計劃 ,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 高一歷史 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上冊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1.中央: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

(1)夏朝:第一個國家政權,出現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時間:公元前2070年;都城:陽城;

(2)商朝:具有濃郁的神權色彩的王朝

時間:公元前1600年;都城: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

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1)時間: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建周;都城:鎬(hào)京;

(2)分封制:

A分封制的內容:土地、人口

B分封的對象:王室宗親、功臣、姻親、先代舊貴

C諸侯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D分封的作用: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3)宗法制:

A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B核心: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是土地、財產和權力的主要繼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權。

C內容:以嫡長子繼承製的方式確定大宗與小宗的關系,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關系。

D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4)禮樂制:維護宗法制度的工具。

3.夏商西周的經濟

(1)農業:

A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材料是木、石、骨制,耒(lěi)、耜(sì)等。

B土地制度:井田制。(名義上為國家所有)

(2)手工業:

A青銅製造:

B絲織業:

C官營手工業:代表著古代手工業生產技藝的水平。由政府經營、集中大作坊生產,多是軍用品和奢侈品,不進入市場流通。

(3)商業:

A商朝時期,職業商人產生。

B周朝將商人集中起來設官統一管理。

二、夏商政治制度影響

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三、夏商政治制度結果

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高一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一、科技成就

1、四大發明出現及完成:造紙—甘肅西漢墓出土了紙,東漢有「蔡侯紙」;指南針—戰國名「司南」,宋時用於航海;_—唐宋時用於軍事;印刷—隋唐出現雕版印刷,《金剛經》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

2、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造紙、印刷—啟則 文化 發展陪蠢、思想解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_—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政權,指南針—新船路、世界市場====總之,使世界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3、天文學、農業、醫學

4、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

5、中國古代科技長期世界原因

6、近代中國科技落後的社會原因

二、文學成就

(1)詩經:收錄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詩,分風、雅、頌三部分,是現實主義的源頭、儒家經典。

(2)楚辭:屈原是代表人,《離騷》是代表作、浪漫主義源頭。(「風」「騷」並稱)

(3)漢賦:詞藻華麗,手法誇張,內容豐富,反映大一統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馬相如、張衡等。

(4)唐詩:社會繁榮、對外開放、科舉考試促進了唐詩的繁榮。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悄亂棚。

(5)宋詞:有柳永、李清照等為代表的婉約派,蘇軾、辛棄疾等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代表人物有關漢卿、馬致遠。

(7)明清小說: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出現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和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等。

三、漢字與書畫

1、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看書本識別各種字體),總趨勢由繁到簡。

2、中國書畫

(1)書法家:東晉王羲之(書聖,《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唐朝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擅長楷書)等。

(2)中 國畫 的分類: 人物畫 、 山水畫 、花鳥畫;元明清時期文人畫成就突出。

四、京劇的產生與發展: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後來徽劇與漢調融合,形成京劇。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 總結

完善科舉制的 措施

1、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度的措施

唐太宗提倡用人以德行、學識為本。為此唐太宗擴充學校,加強管理。管理中央學校的機構為國子監,其度下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

2、武則天完善科舉制度的措施

武則天特別重視科舉,曾一連幾天在洛成殿親自測試貢舉人,並曾命令把在吏部復試者的名字糊掉而進行暗考,開了答後世「殿試」和「糊名」的先河。武則天稱帝後,還破例開了武科內,即在科舉考試當年同時進行武舉考試,內容有騎射、步射、馬槍、負重等內容,考中的可以任用為武官。

3、唐玄宗完善科舉制度的措施

唐玄宗時進士科轉為兼考詩賦,而且詩賦成為最主要的考試內容。進士科也成容為唐朝最重要的考試科目。

科舉制度創立和完善

1.原因

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士族門閥的子弟中選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做高官,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的注重門第九品中正制,已經無法進行下去了。

2.目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招攬人才,打擊豪強地主,加強中央集權

3.創立

隋朝時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 方法 來選拔官員,到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創立。

4.發展

唐朝時,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擴充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增設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並以詩賦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高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一歷史上冊重要必考知識點

★ 高一歷史上冊重點知識匯總

★ 高一歷史知識點匯總

★ 高一上冊歷史知識點

★ 高一歷史知識點歸納大全

★ 高一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

★ 高一上學期歷史知識點梳理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 人教版高一歷史上冊第一章知識點

★ 高一上學期歷史知識點

Ⅳ 高一上學期歷史知識點歸納是什麼

高一上學期歷史知識點歸納是: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7、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8、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9、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10、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11、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12、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熱點內容
吳忠安全教育平台 發布:2024-12-25 10:36:07 瀏覽:489
西陽中學 發布:2024-12-25 10:03:26 瀏覽:328
古劍奇譚校園貴族後續 發布:2024-12-25 09:31:05 瀏覽:248
加盟龍文教育 發布:2024-12-25 09:13:20 瀏覽:768
化學化工資源 發布:2024-12-25 09:12:37 瀏覽:221
墮落jk與廢人老師 發布:2024-12-25 08:55:04 瀏覽:962
七年級語文上冊重點 發布:2024-12-25 08:02:09 瀏覽:250
計量地理學第二版答案 發布:2024-12-25 07:51:20 瀏覽:816
化學工藝學第二版 發布:2024-12-25 07:11:34 瀏覽:405
當老師官網 發布:2024-12-25 06:44:02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