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課堂之翼物理

課堂之翼物理

發布時間: 2024-04-05 06:47:38

1. 新課程學習輔導物理人教版九年級上答案 今年的上學期九年級的~就是初三啦~求答案謝謝[email protected]

一、物質 質子(+)
1、物質 原子核(+) 誇克
(1)物質的組成 :
中子(不帶電)
物質由分子或原子組成,而原子
核外電子(—):繞原子核高速運轉

(2)分子動理論
[1]分子間存在間隙;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擴散運動——溫度越高則熱運動越激烈;
[3]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質量及密度
1.質量 (1)含義: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2)單位:kg、g、t(與物體的狀態、形狀、位置無關)
換算:1kg=10³g 1mg=10-3
(3)測量工具:天平(使用方法: ……左物右碼;砝碼用鑷子,從大到小取;測量前調平衡用螺母,測量時調平衡用游碼;萬一物、碼放反了,則物體的質量應將砝碼減去游碼…...)
(2)體積 測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讀數時視線應平視,即與液面相切)
固體的體積:採用「溢杯法」
(3)密度 物體的一種屬性,不隨物體的質量和體積而改變。
公式: 單位:Kg/m3或g/cm3 換算關系:1 g/cm3=1 103Kg/m3
測量方法(實驗)
(1)常規法:用天平測出質量,有量筒測出體積,利用公式得出密度
(2)替代法(用於沒有量筒的情況下):用天平測出物體的質量,測出相同體積的水的質量m,則 ,則該物體的密度為 ( =1 103Kg/m3)。 其中,相同體積的水:液體用標記法;固體用溢杯法
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 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1米3的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三、運動和力
1、機械運動:物理學中,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2、運動的相對性
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相對的:
一個物體對參照物的位置如果發生改變則稱該物體運動,若對參照物的位置沒有改變,則稱該物體靜止。
參照物:被選作標準的物體
注意:參照物具有唯一性和任意性
3、速度
速度的含義:用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計算
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用公式表示: V=S/t ,速度的主單位是米/秒.
其中 v------速度(m/s) s------路程(m) t------時間(s) 1m/s=3.6km/h
4、勻速直線運動
含義: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
注意:
(1) 運動快慢必須不變
(2) 運動路線必須為直線
5、長度、時間及其測量
(1)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
其他單位: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納米(nm)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 001m=10-6m
1nm=0.000 000 001m=10-9m
6、時間的測量
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
其他單位:小時(h) 分(min)
1h=60min 1min=60s
7、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且物體間的力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是①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②使物體發生形變。
8、 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 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實驗室常用的是彈簧秤. 彈簧秤的工作原理是:彈簧的伸長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9、.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圖示法。
10、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11、重力跟質量成正比,它們之間的關系是G=mg
其中g=9.8牛/千克. 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12、求兩個力的合力叫二力合成。若有二力為F1、F2,則二力同向時的合力為 F=F1+F2 ,反向時的合力為F=F大-F小 。
13、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14、慣性就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
15、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四、力和機械
1.、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性質叫做彈性
受力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物體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越大
2、彈簧測力計
首先要看清彈簧測力計的量程,也就是測量范圍
3、 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用能. 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動能跟物體的速度和質量有關,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4、勢能分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
5、 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能、功、熱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6、摩擦力:在接觸面上會產生的一種阻礙相對的力
影響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有關,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7、杠桿
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杠桿。
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叫做支點
使杠桿轉動的力叫做動力,(施力的點叫動力作用點)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叫做阻力,(施力的點叫阻力作用點)
當動力和阻力對杠桿的轉動效果相互抵消時,杠桿將處於平衡狀態,這種狀態叫做杠桿平衡,但是杠桿平衡並不是力的平衡。
杠桿平衡時保持在靜止或勻速轉動。
通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的直線叫做力的作用線
從支點O到動力F1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1叫做動力臂
從支點O到阻力F2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2叫做阻力臂
杠桿平衡的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或寫做
F1×L1=F2×L2
8、其他簡單機械
(1)定滑輪和動滑輪
軸固定不動的滑輪叫定滑輪,定滑輪不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軸可以隨物體一起運動的滑輪叫動滑輪,動滑輪能省一半力,但不改變力的方向
實際中常把一定數量的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滑輪組。滑輪組既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但費距離。
(3) 輪軸和斜面也是簡單機械
五、壓強和浮力
1、壓力的含義:物理學中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2、壓強的含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壓強的定義式:p=F/S (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p—壓強—帕斯卡(單位:帕斯卡,符號:Pa)
F—壓力—牛頓(單位:牛頓,符號:N)
S—受力面積—平方米
F=PS (壓力=壓強×受力面積)
S=F/P (受力面積=壓力÷壓強)
3、影響壓強作用效果的因素
(1)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強的作用效果越明顯。(此時壓強與壓力成正比)
(2)當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的作用效果越明顯。(此時壓強與受力面積成反比)
4、1Pa的物理意義:1平方米的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N。(1牛頓的力作用在一平方米上)

5、液體壓強特點
液體內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各方面壓強相等;深度增大,液體的壓強增大;液體的壓強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6、液體壓強計算公式
P=ρgh
p—液體壓強—Pa.
ρ—液體密度—千克/立方米(kg/m3)
g—9.8N/kg(通常情況下可取g=10N/kg)有時也取10N/kg
7、連通器
(1)連通器里的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2)原因:同種液體同一深度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3)實例:茶壺的壺嘴和壺身中的水的高度相等
(4)應用:船閘
8、大氣壓強
(1)大氣壓的產生: 由於空氣的重量而產生
(2)大氣壓強的產生:大氣所產生的壓強
(3)物理學上把等於760毫米水銀柱的大氣壓叫一個標准大氣壓
1標准大氣壓≈1.01×105帕(P=ρgh =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
1標准大氣壓能支持約10.3米高的水柱,能支持約12.9米高的煤油柱.
(4)大氣壓隨高度的升高而減小. 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氣壓計. 液體的沸點跟氣壓有關. 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高山上燒飯要用高壓鍋.
(5)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式水泵、鋼筆吸進墨水等都是利用大氣壓的原理來工作的.
9、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1)流體的流速越快,壓強越小
(2)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10、飛機的升力
飛機前進時,機翼與周圍的空氣發生相對運動,相當於有氣流迎面流過機翼。氣流被機翼分成上下兩部分,由於機翼橫截面的形狀上線不對稱,在相同時間內,機翼上方氣流通過的路程較長,因而速度較大,它對機翼的壓強較小;下方氣流通過的路程較短。因而速度較小,它對機翼的壓強較大。因此在機翼得上下表面產生了壓強差,這就是向上的升力
11、浮力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物體向上的托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3)浮力的方向與重力的方向相反
1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F浮=G排=ρ液V排g
13、浮力及應用
(1)浮沉條件
ρ物>ρ液, 下沉 ,G物>F浮
ρ物=ρ液, 懸浮 ,G物=F浮 (基本物體是空心的)
ρ物<ρ液, 上浮,(靜止後漂浮)G物<F浮
ρ物<ρ液, 漂浮,G物=F浮(因為是上浮的最後境界,所以ρ物<ρ液)
ρ物>ρ液, 沉底 ,物=F浮+F杯底對物的支持力(三力平衡)
(2)輪船排水量:輪船滿載時排開水的質量
六、功和機械能
(一)功
1.力學里所說的功包括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不做功的三種情況:有力無距離、有距離無力、力和距離垂直。
如:某同學踢足球,球離腳後飛出10m遠,足球飛出10m的過程中人不做功。
(原因是足球靠慣性飛出)。
3.力學里規定:功等於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公式:W=FS。
4.功的單位:焦耳,1J=1N•m。把一個雞蛋舉高1m,做的功大約是0.5J。
(二)功的原理
1.內容: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於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2.說明:
①功的原理是一個普遍的結論,對於任何機械都適用。
②功的原理告訴我們:使用機械要省力必須費距離,要省距離必須費力,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是沒有的。
③使用機械雖然不能省功,但人類仍然使用,是因為使用機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離、也可以改變力的方向,給人類工作帶來很多方便。
3.應用:斜面
理想斜面公式:FL=Gh,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長;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與物體間的摩擦為f,則:FL=fL+Gh;這樣F做功就大於直接對物體做功Gh。
(三)機械效率
1.有用功:定義:對人們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總-W額=ηW總
斜面:W有用=Gh
2.額外功:定義:並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額=W總-W有用=G動h(忽略輪軸摩擦的動滑輪、滑輪組)
斜面:W額=fL
3.總功:定義:有用功加額外功或動力所做的功
公式:W總=W有用+W額=FS= W有用/η
斜面:W總= fL+Gh=FL
4.機械效率:①定義: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
②公式:
斜 面:
定滑輪:
動滑輪:
滑輪組:
③有用功總小於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於1。通常用百分數表示。某滑輪機械效率為60%表示有用功占總功的60%。
④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減小機械自重、減小機件間的摩擦。
5.機械效率的測量:
①原理:
②應測物理量:鉤碼重力G、鉤碼提升的高度h、拉力F、繩的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
③器材:除鉤碼、鐵架台、滑輪、細線外還需刻度尺、彈簧測力計。
④步驟:必須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升高,目的:保證測力計示數大小不變。
⑤結論: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動滑輪越重,個數越多則額外功相對就多。
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對就多。
C、摩擦,若各種摩擦越大做的額外功就多。
繞線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響滑輪機械效率。
(四)功率
1.定義: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義: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4.單位:主單位W;常用單位kW mW,馬力
換算:1kW=103W 1mW=106 W 1馬力=735W。
1W=1J/s表示如果物體在1s內做功1J,則物體做工功率為1W
5.機械效率和功率的區別:
功率和機械效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功;
(2)機械效率表示機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總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五)機械能
1動能和勢能
2.能量: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體做功本領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
②一個物體「能夠做功」並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經做功」。如:山上靜止的石頭具有能量,但它沒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3.知識結構:

4.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
動能大小與物體質量和速度有關。
5.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理解:①有動能的物體具有機械能;②有勢能的物體具有機械能;③同時具有動能和勢能的物體具有機械能。
(六)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1.知識結構:
2.動能和重力勢能間的轉化規律:
①質量一定的物體,如果加速下降,則動能增大,重力勢能減小,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②質量一定的物體,如果減速上升,則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3.動能與彈性勢能間的轉化規律:
①如果一個物體的動能減小,而另一個物體的彈性勢能增大,則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
②如果一個物體的動能增大,而另一個物體的彈性勢能減小,則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
(七)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1.知識結構:
2.水電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處的水落下時把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水的一部分動能轉移到水輪機,利用水輪機帶動發電機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練習:☆水電站修築攔河大壩的目的是什麼?大壩為什麼要設計成上窄下寬?
答:水電站修築攔河大壩是為了提高水位,增大水的重力勢能,水下落時能轉化為更多的動能,通過發電機就能轉化為更多的電能。
七、熱和能
(一)分子熱運動
1、不同的物質在互相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擴散. 溫度越高,擴散越快.
擴散現象說明了分子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
2、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由於分子的這種運動與溫度有關,所以稱為分子的熱運動

3、物體的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內能也叫熱量.
一切物體都有內能. 物體的內能跟溫度有關. 溫度越高,物體內部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激烈,物體的內能越大.
4、 兩種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是:做功和熱傳遞.
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加,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能減小;物體吸收熱量,物體的內能增加,物體對外放熱,物體的內能減小.
(二)比熱容
1、比熱容: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叫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簡稱比熱.
2、比熱的單位是焦/(千克•℃). 水的比熱是4.2×103焦/(千克•℃). 它的物理意義是:1千克水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焦. 水的比熱最大. 所以沿海地方的氣溫變化沒有內陸那樣顯著.
3、Q吸=Q放=cm(t - t0)即 Q吸=Q放=cmΔt
(三)熱機
1、熱機的含義:熱機是利用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
2、熱機的分類:
(1)蒸汽機
(2)內燃機:汽油機、柴油機
3、沖程:活塞從氣缸一端運動到另一端叫做一個沖程
內燃機做功有四個沖程:
四沖程是指在吸氣、壓縮、做功和排氣四個行程內完成一個工作循環,此間曲軸旋轉兩圈,做功一次:。
吸氣沖程:進氣門打開,排氣門關閉,活塞向下運動,汽油和空氣的混合物進入汽缸
壓縮沖程:進氣門和排氣門都關閉,活塞向上運動,燃料混合物被壓縮
做功沖程:在壓縮沖程結束時,火花塞產生電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燒,產生高溫高壓的氣體。高溫高壓的氣體推動活塞向下運動,帶動曲軸轉動,對外做功
排氣沖程:進氣門關閉,排氣門打開,活塞向上運動,把廢氣排出汽缸。
做功沖程: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壓縮沖程: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4、 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燃料的熱值.
熱值的單位是:焦/千克 J/kg
如: 氫氣的熱值(最大)是1.4 ×108焦/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1千克氫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是1.4 ×108焦.
5、熱機效率:

蒸汽機的效率很低,只有6%~15%
汽油機的效率為20%~30%
柴油機的效率為30%~45%

(四)能量的轉化和守恆
1 、能量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憑空產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成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這個規律叫能量守恆定律.
八、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一)能源家族
1、我們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氣,是千百萬年前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所以稱為化石能源。
2、一次能源:可以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的能源。
3、二次能源:無法從自然界直接獲取,必須經過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
4、生物質能:由生命提供的能量。
5、不可再生能源: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內從自然界得到補充的能源
6、可再生能源: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斷地得到的能源
(二)核能
1、核能: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時釋放出驚人的能量
2、中子轟擊比較大的原子核時,發生裂變,變成兩個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3、質量很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溫下結合成新的原子核,發生聚變(熱核反應)會釋放出更大的核能。
(三)太陽能
1太陽核心的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在太陽內部,氫原子核在超高溫下發生聚變,釋放出巨大的核能
2、太陽表面溫度約6000℃,就像一個高溫氣體組成的海洋。大部分太陽能以熱和光的形式向四周輻射開去。1

2. 如何進行有效的物理課堂教學

物理課堂教學是物理活動的教學,是教師依據物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交流、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並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環境,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那麼,教師就必須具有效率意識,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必須實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我認為可以從下面四點入手。 一、 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至關重要,只有感興趣才能積極主動的去學。八年級物理是學生剛接觸的一門新學科,很多學生對物理學科不理解,不喜歡,覺得難,沒有興趣,不好學。這時,教師要採取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關愛學生,動之以情。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課堂上要建立好師生關系,以真情去感動學生,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他們的朋友,願意跟老師交心,樂意聽老師講課。從而對老師教的學科感興趣。 2.利用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好奇心是興趣愛好的原動力。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抓住學生好奇心這種心理特徵,變好奇心為興趣,進而轉化為求知慾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給學生講中外科學家的故事,介紹自然界中各種奇異的現象,做些有趣的科學實驗。在上第一節物理課時,我通過做些新奇、趣味性強的實驗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如停止沸騰的水澆上冷水又沸騰,會跳舞的小人、打蛋入杯、沸水游魚等實驗。學生對此感到新奇而有趣,且與他們日常經驗或想像不一樣。因此,對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學生就帶著好奇心進入課堂學習。 3.創設興趣性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對抽象的事物難以產生興趣,反而對直觀的,帶有刺激性的問題容易產生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觀道具、彩色圖片、多媒體等輔助教學能使教學更直觀,生動。如在講《平面鏡成像》時,先在講台上豎立一面大鏡子,請一些學生上前來照鏡子,做些動作並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相互討論,再引入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解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學生就會帶著激情進入學習。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不僅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和要求,而且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觀察物理現象,物理實驗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明確而具體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善於觀察並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對於以後的學習將起到事半功倍的積極作用。為了使學生在學習中自覺、主動和系統地進行觀察,在教學中應對學生進行如下幾點培養。 1.調動已有知識經驗進行觀察。一定的知識經驗是提高觀察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現在學生生活的時代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的身邊幾乎全是物理,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去體驗,就一定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物理現象。如汽車剎車時人要向前沖,夏天,從冰箱中拿出來的礦泉水瓶放一會就冒汗。在教相關內容時,我都會讓學生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這樣學生學習時就容易悟懂。因此學生就樂於觀察,這將有助於增強觀察的廣度和深度,收到良好的觀察效果。 2.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感知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要讓學生盡可能運用視、聽、觸等各種感官感知方式進行協同活動。如在探究音調和頻率關系實驗中,我讓學生自己將尺一端緊按在桌面上,改變鋼尺另一端伸出桌邊的長度,撥動鋼尺,讓學生用耳朵聽它撥動發出的聲音,又用眼睛注意鋼尺撥動快慢。通過眼、耳、手、腦的配合感知幾次實驗現象的區別,最後才能淸楚的認識到音調和頻率關系。 3.歸納觀察法。通過分別觀察個別現象得出結論後,再歸納出一般規律。如歐姆定律就是在電阻不變的情況下,觀察電流強度與電壓關系,最後歸納得出歐姆定律的。 4.比較觀察法。由於事物與事物之間,現象和現象之間總是既有聯系又有差別,因此,總有可比之處。在教學過程,要注意讓學生對物理現象分析比較,並善於在相同事物和現象中通過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如在觀察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讓學生比較像的虛實、像的大小、像的正倒是在物距與焦距之間有什麼關系時才出現各種情況。從而分淸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5.順序法。我們觀察事物有一定的順序,如果沒有順序,就會造成顧此失彼,觀察不夠全面,不得要領。因此要遵循一定的合理順序。例在對水沸騰進行觀察時,引導學生觀察溫度計,判知水溫的變化,隨著溫度的不斷上升,觀察到有氣泡從瓶底上升,以及氣泡由下到上體積的變化情況,在水沸騰時繼續加熱,溫度是否在變化。清楚沸騰的整個過程,從而對沸騰的概念、沸點的意義獲得深刻的認識。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激發學生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各方面都得到相應的發展,真正成為社會需要人才。 1.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優化教學方法,就是要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親自動口動手動腦學習,培養學習思維的靈活性。教學中導人新課時,特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思考。例:在講《升華和凝華》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演示碘的升華實驗,過會冷卻後又產生碘凝華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想想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現象?再以主導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進入本課的探究教學。一起得出物理現象。教學有法,也無定法。我們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鼓勵質疑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不要把自己的認識或書本上的知識強加給學生,束縛學生的創新思維。而應善於誘導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爭論,允許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多給學生創造一些質疑問題的機會。讓他們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樹立起新的教學觀念,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不是向學生提供標准答案的權威。要引導學生學會用質疑的眼光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利用科學的方法尋找問題的答案。會質疑,是學生學會學習進而學會創造的開端,是學習活動的思維動力。 3.創設想像思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火花。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是在過去感知材料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動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引發想像的情境,讓學生盡情想像,激發學生思維火花。如在講完摩擦力後,可以向學生提出,沒有摩擦的世界將會什樣?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中的積累,對摩擦力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鞏固。 四、重視物理實驗,讓學生體驗物理。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物理新課程標准注重科學探究。它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交流為前提下的一種新型教學。實驗即是物理課程的重要學習內容,又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實驗教學,離開了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物理就會變得深不可測,抽象呆板。從而體會不到學物理是既有用又有趣的。 1.演示實驗。因各班人數較多,在演示前應做好充分的准備,從而來提高實驗的可見度與可信度,增強直觀性。在演示過程中,儀器材料的擺放盡量高些,做到能使每位同學都能看清,能舉在手中演示的盡量不擺放在講台上。防止部分學生因看不到或看不清而失去觀察興趣放棄學習機會。同時也應提示學生該看什麼,不該看什麼,不要只為熱鬧,一副旁觀者模樣。對於學生實驗中常出現的失誤也可通過故意演示失誤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例:在用溫度計測量沸水溫度時,水開後拿溫度計出來讀數會導致溫度下降。 2.分組探究實驗。以四五位同學為一小組。對探究的內容進行實驗探究,首先是提出問題,並根據已有的知識,科學事實進行合理的猜想。例在壓強教學中,為提出壓力作用效果是否和受力面積有關的問題時。可以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壓住圖釘的兩端親身體驗、思考。學生會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又自然會猜想出可能與受力面積有關。接下來設計實驗、進行實驗並收集證據。在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時,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自己設計。讓他們從中得到一種科學探索的體驗,感受探索的艱難。之後,組織小組之間相互交流、討論。找出設計中最合理的方案,進行實驗。此過程教師在各小組之間來回走動,可做適當的指導,針對慢一些的學生多一些指導和監督。對做得較好的小組要適當的表揚。讓他們體驗到戰勝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最後根據各小組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小組之間互相分析論證、交流,評估。通過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從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來達到科學探究的目的。 總之,要進行有效的物理課堂教學。一切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圍繞著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而展開。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個性得到張揚。身體、知識、情感、道德、精神、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

熱點內容
吳忠安全教育平台 發布:2024-12-25 10:36:07 瀏覽:489
西陽中學 發布:2024-12-25 10:03:26 瀏覽:328
古劍奇譚校園貴族後續 發布:2024-12-25 09:31:05 瀏覽:248
加盟龍文教育 發布:2024-12-25 09:13:20 瀏覽:768
化學化工資源 發布:2024-12-25 09:12:37 瀏覽:221
墮落jk與廢人老師 發布:2024-12-25 08:55:04 瀏覽:962
七年級語文上冊重點 發布:2024-12-25 08:02:09 瀏覽:250
計量地理學第二版答案 發布:2024-12-25 07:51:20 瀏覽:816
化學工藝學第二版 發布:2024-12-25 07:11:34 瀏覽:405
當老師官網 發布:2024-12-25 06:44:02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