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鏡子
❶ 歷史是一面鏡子嗎
歷史是一面鏡子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如是說。鏡者,鑒也。鏡子的意義在於讓你有所借鑒,以便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而中華民族浩瀚煙海般的歷史正是這樣一面明鏡,每每撫今追昔,我們總能收獲很多很多。 現如今,人們的內心似乎越來越脆弱了,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了。昨天我又看到報紙上一篇關於大學生自殺的報道,掩卷長嘆,一朵年輕的生命還沒來得及綻放,就這樣凋零了。而他自殺的原因,竟然僅僅是在求職面試中遭到冷酷拒絕。不禁感嘆,現代人是該好好照一下鏡子了。 歷史這面鏡子會教會我們怎樣面對挫折。 詩仙李白,也曾「仰天大笑出門去」,高吟「我輩豈是蓬蒿人」。然而,世俗的讒言中傷,官場的爾虞我詐,現實的冷漠無情冷卻了他仗劍出川時的一腔熱情。面對如此挫折,詩仙甩出「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拂袖而去。今生做不成「廊廟偉器」,可「天生我才必有用」;百結愁腸,萬古塊壘,不過濁酒一杯爾!當心鏡雲開,逆浪踏平,便是破霧霞光,鼓帆長風。於是,文苑詩壇,響徹詩仙雄渾的晚唱。 同時,歷史也讓我們看到,曾經的西楚霸王項羽,遭遇挫折時,放大痛苦,鑄成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歷史告訴我們,沒有挫折的人生還夠不上絕倫和壯美;而沉淪於挫折後的痛苦不能自拔的人生,註定是悲劇的人生。 面對以驚人的比率增長的自殺事件,我還發現它們有一個驚人的共同點:自殺的原因多是太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或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我不禁想問:現代人的眼光為何如此短淺? 歷史告訴我,那是因為他們眼中只有自己,沒有更高遠的追求和信念作支撐,因而缺乏對自己人生價值的思考和認識。還是讓歷史這面鏡子來為我們呈現人生該有怎樣的追求吧。 楚子沉吟澤畔,九死其不悔;張騫追逐駝鈴,單騎越天山;衛青旌旗翻卷,大雪滿弓刀;鑒湖女俠為國喋血,壯哉壯哉啊…… 歷史撞擊著我們的心靈:人並不僅是為自己活著,還擔有對他人,對祖國的責任。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說挫折是人生的惠賜,它說人生應該有更高遠的追求,它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有了這面鏡子的惠示,人無論如何也不該輕易放棄神聖的生命了。 哲人說,這個時代是不思的時代,車水馬龍中,人們忘卻了存在,迷失了生命。那麼,就讓我們將歷史這面明鏡供奉在心中,時時規勸自己如何度過一個無悔的人生。 明鏡高懸。
❷ 歷史是一面鏡子的理解及其啟示
歷史是一面鏡子,如果用功利性的眼光去篡改歷史,那樣的鏡子將是一面哈哈鏡;歷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過去,是先祖活動的事實,只有首先尊重事實,我們才可能從中吸取前進的動力.
❸ 中國古代鏡子的發展史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銅鏡,又稱青銅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明以後,以銅盆盛水鑒形照影。《尚書》《國語》《莊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過古人「鑒於水」。《說文·金部》釋「鑒」為「盆」,因此可以說盛水的盆(鑒),就是最早的鏡子。隨著合金技術的出現,開始了使用銅和錫或銀鉛等製作銅鏡的歷史。銅鏡一般製成圓形或方形,其背面鑄銘文飾圖案,並陪鈕以穿系,正面則以鉛錫磨礪光亮,可清晰照面。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的小型銅鏡,造型、裝飾均較原始,應是目前考古資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銅鏡。商、西周和春秋時的銅鏡,都有零星發現,戰國始盛行,產量大增。到漢代,由於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漢中葉後經濟飛速繁榮,銅鏡製作產生了質的飛躍。所制銅鏡工藝精良,質地厚重,鏡背銘文、圖案豐富多樣。後經唐宋時代兩次發展高峰,到明清時期,隨著近代玻璃的誕生,銅鏡逐漸淡出歷史舞台。
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在三代之初,監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鑒,後來鑒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鑒,但是瓦鑒依然通行。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適用優於鑒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後,再不用水作鑒了。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麵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子的。
❹ 鏡子的歷史是什麼
古代用黑曜石、金、銀、水晶、銅、青銅,經過研磨拋光來製成鏡子;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於化妝的古銅鏡;
公元1世紀,開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鏡;中世紀盛行與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貴金屬小盒中的便攜小鏡;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出現以銀片或鐵片為背面的玻璃鏡;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為制鏡中心,所產鏡子因質量高而負有盛名。
16世紀時,發明了圓筒法製造板玻璃,同時發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貼附錫箔的錫汞齊法,金屬鏡逐漸減少。17世紀下半葉,法國發明家用澆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質量的大玻璃鏡。鏡子及其邊框日益成為室內裝飾。18世紀末制出大穿衣鏡並且用於傢具上。錫汞齊法雖然對人體有害,但一直延續應用到19世紀。1835年,德國化學家J.von萊比格發明化學鍍銀法,使玻璃鏡的應用更加普及。
鏡子的現代意義
鏡子和秤都是體現女性身材的衡量物,比如女性用秤稱自己的體重,從而知道自己是胖了還是瘦了;但是隨著女性對美的認知越來越直觀,越來越具體化,鏡子也就漸漸的替換了秤在此的作用。於是「把家裡的秤換成鏡子」也就是更多女性檢驗自己是否美麗的一個口號。
❺ 鏡子有著怎樣的歷史
在遠古時代,人類習慣在平靜清澈的水面上觀看自己的倒影。後來,人類在打制石器工具時,發現有一種叫「黑曜岩」的石頭可以磨平照人,這就是所謂的「石鏡」。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掌握了青銅(銅錫合金)的生產技術,發明了「青銅鏡」。1508年,義大利的玻璃工匠達爾卡羅兄弟研製成功了實用的玻璃鏡子。他們把錫箔貼在玻璃面上,倒上水銀,水銀溶解錫,隨後,玻璃上形成了一層薄薄的錫與水銀的合金,緊緊地黏附在玻璃上而成為真正的鏡子。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又發明了鋁鏡。在真空中使鋁蒸發,讓鋁蒸汽凝結在玻璃面上而成為一層薄薄的鋁膜。這種鍍鋁的玻璃鏡在鏡子的歷史上寫下了嶄新的一頁。
❻ 歷史的鏡子的介紹
《歷史的鏡子》是由九州出版社於2008-6-1出版的一本歷史隨筆書籍,作者是吳晗,是為紀念吳晗先生,緬懷他在史學上的成就,促進歷史科學的繁榮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