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輕松學物理

輕松學物理

發布時間: 2024-07-28 01:08:22

A. 學好物理的秘訣

輕松學習物理的秘訣——模仿創新法
眾所周知,中學物理學習的中心問題就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學習。物理概念就像蓋房子需要的鋼材、木料、水泥,是基礎,反映的是大量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中最本質的東西。物理定律公式都是由概念出發,通過實驗經過思考而建立的,它們反映了物理過程中概念之間的聯系。只有記住這些物理概念和規律,才能熟練運用它們。那麼,怎樣才能輕松學習並掌握這些物理概念和規律呢?
物理科學與我們的實踐聯系最為緊密。物理現象大量地存在於同學們的周圍,如上課的鈴聲,浮在水中的乒乓球,天空的彩虹,電燈和電話等,並且,人人時時刻刻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應用著物理學的規律。撬石頭時用杠桿,騎自行車轉彎時身體向「里」傾斜……這一切都給我們學習物理帶來方便。規律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直接模仿運用。抽象出來的東西是具有本質的普遍意義的東西,它能反復出現在許多物理現象中。例如,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這個定義對所有液體都適用。而且,我們還可以推廣到氣體中使用。
比如說,在高一物理機械能一章,「功率」這個概念的引入,是用功變化的快慢程度來定義的,在學習時,可以與前面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模仿創新。我們在前面學過:「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速度;單位時間內速度變化量→加速度」,由此可以引出:「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功→功率」。這種建立概念的程序,對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同學們也可以自己試一試。
正因為同學們經常和物理現象打交道,在學習掌握其規律(定理、定律)之前,已經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對這些感性認識如果能夠正確理解,那對學習物理將是十分有利的因素。物理學習要重視觀察,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我們從下面三個角度展開討論:
1、從生活中的自然現象上升到理論知識
〖例一〗 鞋底磨損現象
提問:Ⅰ為什麼磨損?Ⅱ怎麼磨損的?Ⅲ磨損的特徵與原因。
方法:觀察與分析
鞋底的磨損是極為常見的現象,但很少有人去注意它。磨損的原因與物理知識「摩擦」緊密聯系,有一定知識基礎。人走路,著地的那隻腳要向後蹬,很多人都以為鞋底使這是磨損的。通過細心的觀察,考察眾多的人,綜合分析。
其實,腳雖向後蹬,有向後滑的趨勢,但並不向後滑,這時不磨損鞋底,恰恰相反,磨損的過程是在向前邁步擦過地面時發生的。不同的人鞋底磨損的情況是不相同的,有的磨損較均勻,有的偏於腳跟,或偏於某側,這與人的走路習慣有關。從觀察到得出結論的過程就運用了模仿創新。
學習概念時首先要異中求同。例如,我們比較人推車、拉鋸、提水體、壓木板等現象,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有腿、拉、提、壓等現象,以及不直接接觸的物體,如磁鐵與鐵釘、摩擦後的塑料棒與紙屑之間的吸引現象。這些現象表面看起來不同。但是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都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就把它稱為力,從而建立了力的概念。以後,遇到類似的現象可以用力的概念和規律去理解。這樣就簡化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如果我們善於運用這個方法去研究和學習物理,那麼,厚厚的一本書,我們就覺得越學越薄了。
對稱是物理美的一個重要體現。正電荷與負電荷、電場與磁場與重力場、時間和能量、動量與能量、右手定則與左手定則、汽化與液化、溶解與凝固,等等,體現了自然界的對稱和諧美。我們在學習一方面的概念和規律時,可以很自然地聯想到相反的另一方面。對照起來學習,比較方便和快捷。
學習概念時還要注意同中求異。我們認識事物除了認識他們的共同點外,更重要的是認識他們的不同點。如把一些意義相近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較,防止發生混淆。
2、注意運用典型的例子學習概念和規律
我們在說明一種思想或闡明某種觀點時,常用舉例論證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學習物理時有著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理解概念和規律方面。
初中物理教材的各章節的知識性內容幾乎都採取了例證的方法。例子是具體、形象化的,規律正是由生活現象中來的,所以,用它們說明問題讓人感到實在,感到事實確實是這樣的。有人只是死記課本中的概念和規律,這樣即使記得很熟,碰到具體問題時不會分析也沒有用,等於什麼也沒有記住。或者回答問題時不做判斷,盲目代入結論。另一種人只是埋頭做題目,基礎知識都不了解,錯了做,做了再錯,越做越糊塗,頭腦里亂七八糟。
你在平時學習時,是否注意運用典型例子來幫助理解概念和規律呢?
既然概念和規律源於例子又回到例子上,我們就應該抓住這一特點,通過實際例子驗證概念和規律,積累典型例子加深理解,提高全面認識的能力。
但是要注意,我們在學習物理概念時,要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哪些日常觀念是不科學的,通過多個例子去證明它是錯誤的。從而排除干擾,為記住正確的概念掃清道路。例如下面的例子:
〖例二〗 甲、乙兩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戲,結果甲勝乙敗,那麼甲乙兩人誰受拉力大?
因為甲勝乙,所以甲對乙的拉力比乙對甲的拉力大。產生上述錯解原因是學生憑主觀想像,而不是按物理規律分析問題。按照物理規律我們知道物體的運動狀態不是由哪一個力決定的,而是由合外力決定的。甲勝乙是因為甲受合外力對甲作用的結果。甲、乙兩人之間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甲、乙兩人身上,因此,他們的拉力一樣大。
所以,生活中有一些感覺不總是正確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經驗,感覺當成規律來用,要運用物理規律來解決問題。特別是曾經犯過錯誤的典型例子,往往可以警示自己,碰到類似問題時,模仿創新,不再或少犯同樣的錯誤。
3、注意結合實踐和應用學習科學知識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深深地植根於浩瀚的實踐之中。所以,要真正學好概念,理解掌握概念,只有通過實踐和應用才能實現。同學們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善於應用學到的理論去解釋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現象,另一方面要善於「動手」,通過實踐去檢驗真理,雙向聯系,看一看哪些感性認識的結論是對的,哪些不對,在實踐和應用中學習概念。。這是學好物理的金鑰匙。
學習概念時,有意識地聯系實際問題,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通過具體的考察和計算,結合物理小製作和課外實驗,你不僅可以把所學的只是用到實際中去,加深對許多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時也會提高你學習物理的興趣,如果你能幫助爸媽解決一些具體問題,他們一定也會高興的。
課外小製作應該是一個模仿創新的過程。主要培養動腦動手能力。製作的取材和內容十分廣泛,可以是藝術欣賞的,可以是生活學習實用的,也可以是有趣好玩的。
物理小製作應該考慮物理原理,如自製彈簧秤等。把小製作與學習物理知識結合。不但要去分析它的動作結構原理,還要考慮刻度原理,並積極展開創造性思維,運用模仿創新的方法,如遷移、發散、機制等思維活動,可能觸發靈感,從而進行一些革新或創新。
〖例三〗 有位中學生利用這些現象:
⑴用水銀可以做托里拆利實驗測量大氣壓
⑵水銀裝在U形管中可以製作壓強計
⑶體溫計的准確程度比普通常用溫度計高
他看到體溫計玻璃管中水銀柱很細,從而發明了「高精度水銀氣壓計」,獲
得了青少年創造發明獎。
課外實驗與課外製作有許多相同之處。但課外實驗強調實驗的特點,需要自己找材料,自己探索。因此,課外實驗比課堂實驗更能夠鍛煉人的能力。例如,課本上講過潛水艇,但課本上只有照片和原理圖。在課外我們完全可以用簡單的器材,如膠皮管、玻璃管、空墨水瓶、水槽等,製作潛水艇的模型。

B. 學好物理的方法是什麼

1.掌握基礎知識:
物理學是基於許多其他一切發展起來的中心理論。因此,你在考試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很有可能基於這些核心概念或這些概念的變體。因此,建議不要吸收復雜的問題,而應吸收基本概念和理論,這將有助於你理解基本原理以及不同主題之間的聯系。 概述這些基本物理概念及其關系的有效方法是創建思維導圖。
2.增強數學技能:
如前所述,如果你正在學習物理學,那麼你會發現它包含了許多數學元素。這意味著,如果你善於解決多個公式和問題,那麼你將輕松掌握該主題。與物理一起復習或學習數學,這將幫助你改善對公式和概念的管理。

C. 如何學物理

多做題目要在上課認真聽的前提下,然後有些思維性的東西,哪怕你這種實驗題做不來的也會做了,其實初中里實驗也就這么10來個,你把每一類的都背下來不就好了

D. 怎樣學好物理的方法

對於很多同學來說,學習物理是一件難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怎樣學好物理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一、理解物理

學習理科離不開計算,在物理公式中對各物理量間的對應性以及確切的物理含義的理解要求很高,而對於初學者而言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透徹,因此常常出現張冠李戴、亂點鴛鴦譜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通過實踐來加深對物理量含義的確切理解。例如,對於功的計算公式W=FS中S的含義的考查有這么一道題:一位同學用50N的力,將重30N的鉛球推到7m遠處,這位同學對鉛球做的功為:A.350JB.210JC.0JD.無法判斷。初學者往往覺得選A或C,但一旦知道正確答案應為D,那麼對S的含義自然是心領神會。哲學上講,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就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就體現在這里。

二、學會剖析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縱觀課本上的實驗內容,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課後小實驗、小製作等,大大小小不下百十個,由此可見物理與實驗的不可分割性,這么多的實驗如何才能搞得清,弄得明呢?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其實無論什麼樣的實驗,無外乎都有這么幾部分組成,實驗的目的、原理是什麼?需要哪些器材?分幾步進行?每一步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如何滿足?要觀察什麼?記錄什麼?如何分析觀察到的現象?整理記錄到的數據?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什麼?例如在《焦耳定律》這節課中,書中一開始就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燈泡接入電路中時,燈泡和電線中流過相同的電流,燈泡和電線都要發熱,可是實際上燈泡熱得發光,電線的發熱卻覺察不出來,這是為什麼?”

由此,需要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跟哪些因素有關系,這便是焦耳定律實驗的目的。如何進行研究呢?聯想到物體間熱傳遞的規律和溫度計的製作原理便設計出了如課本圖9-7所示的實驗裝置,由此便把電流放出熱量的多少形象地轉化成了液柱上升得高低,這便是該實驗的原理。分析可知該實驗需分三步進行,分別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的大小、電流的大小、和通電時間的長短的關系,在這三步中,當我們研究電熱與電阻的關系時,就必須保證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電阻不同;當研究電熱與電流的關系時,就必須保證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而來改變電流;當研究電熱與通電時間的關系時就應該保證電流和電阻的大小相同而通電時間不同。那麼書中又是如何達到這些要求呢?在第一步中採取的辦法是把兩個不同阻值的電阻接成了串聯電路;在第二步中採取的辦法是比較同一個燒瓶中液柱上升得高低,而用變阻器來改變它的電流;至於第三步就無須多說人人明白,然後通過觀察每一步中條件改變前後液柱的升降情況便得出了焦耳定律的內容。在平常的學習中,如果我們對每一個實驗都能這樣環環設問、層層剖析,那麼對整個實驗過程就會了如指掌、默然於胸,還有什麼能難倒我們呢?

三、學會琢磨

能不能學好物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你對物理概念能否理解得透徹,物理概念因其抽象性,總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比如“能量”、“慣性”等等這些概念,單靠老師的“言傳”並不能傳神地表達出概念的真諦所在,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意會”才能真正領略出它的全部內涵,這種“意會”的感覺就只有靠我們對概念的反復分析、琢磨才能體會得到,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意義正在於此。例如“摩擦力”這個概念,書中是這樣下定義的:“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經過分析,我們可首先找出概念中的關鍵字句,“互相接觸”、“相對運動”、“接觸面上”“阻礙相對運動”然後琢磨、體會這些字句的含義。“互相接觸”說出了摩擦力產生的首要條件,並由此可聯想到它與重力、磁力等的不同,但是不是互相接觸的物體就一定有摩擦力呢?顯然不是,一個“當”字揭示出了“摩擦力”的產生必然是伴隨著“相對運動”,那麼什麼是“相對運動”呢?“相對”二字應該是指這“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由此意識到判斷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產生摩擦力的依據應該是看這兩個物體是否發生了“相對運動”而不是看這兩個物體是否發生了“運動”,“接觸面上”告訴了我們摩擦力產生的位置,而“阻礙相對運動”則說明了“摩擦力”的作用和方向,它的作用是阻礙“相對運動”而不是“阻礙運動”,那麼它的方向就應該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而不是與“運動”的方向相反,並由此可恍然悟到摩擦力並不總是阻力。經過這樣的反復分析、琢磨,我們對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位置、作用、方向自然就會清楚、透徹,哪裡還會有似是而非之感呢。

四、調整情緒

我們都知道“感情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在學習中的作用猶如化學中的催化劑。對一個學生而言,能試著喜歡自己的老師,那將會終生受益非淺。學習的過程本就是艱辛的,甚至在大多數學生看來是個單調、枯燥的過程。如果再有情感的反面效應,那麼什麼樣的方法都將是徒勞無效的,如果我們能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中寓於神奇的感情力量,那麼,我們的學習生涯不就其樂無窮了嗎?

五、歸納總結

我們常說,學習的過程就是把書由薄變厚,再由厚變薄的過程。我們前面所說的正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把書由薄變厚,但把書由薄變厚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太厚了,就會超負荷,承載不起。大千世界,紛繁復雜,但在哲學家看來,無非是物質或精神;而在生物學家看來,無非是動物或植物。可見,只要我們學會發現其共性,找出其本質,便都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學習也正如此,我們若學會了對類似知識點的歸納,總結,那麼繁雜的物理內容便化成了簡單的幾個部分,學習起來自然就會輕輕鬆鬆、游刃有餘。例如:在物理量的定義中,速度、密度、壓強、功率、電流等,它們的定義方式都是一樣的,而那麼多的演示實驗,卻幾乎都是用控制變數法,只要我們掌握了控制變數法的實質,所有的實驗便不都迎刃而解了。

熱點內容
暑期進書屋 發布:2024-11-22 23:31:26 瀏覽:327
考證考哪個 發布:2024-11-22 23:31:25 瀏覽:469
糖畫的歷史 發布:2024-11-22 21:43:32 瀏覽:546
畢業後教育 發布:2024-11-22 20:40:30 瀏覽:189
技術學校老師 發布:2024-11-22 18:13:07 瀏覽:188
iptv教育 發布:2024-11-22 18:13:05 瀏覽:45
調試英語 發布:2024-11-22 15:57:12 瀏覽:309
邵陽中考語文 發布:2024-11-22 15:46:03 瀏覽:137
夜色教學反思 發布:2024-11-22 15:34:17 瀏覽:445
高一數學教學設計 發布:2024-11-22 14:59:13 瀏覽: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