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百家講壇元朝歷史

百家講壇元朝歷史

發布時間: 2024-08-13 11:36:37

1. 寫關於元朝的史書有哪些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統治者忽必烈(元世祖)於1271年所建,1279年滅南宋,定都於大都(現北京市),1368年八月由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陷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失去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之後,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北元於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後(一說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去國號。1635年末代蒙古帝國大汗林丹汗歸降皇太極徹底終止。

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

蒙古高原地區的眾多蒙古部落原為金朝的臣屬少數民族,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蒙古的勢力也開始壯大起來,逐漸脫離金朝政權的統治。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領袖鐵木真通過殘酷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鐵木真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政權於漠北,國號「大蒙古國」(Yeke Mongghol Ulus),即大蒙古帝國。建立大蒙古國後,不斷發動征服戰爭擴張其疆域,1217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進攻到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又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對西夏的遠征中病逝。蒙古軍隊的對外戰爭具有徵服性質,為了減少蒙古軍隊的傷亡,加快戰爭的進度,蒙古軍隊在戰爭期間對敵人採取了殘酷而野蠻的政策。向蒙古軍隊投降的地區遭受的破壞相對較小,而大量敢於英勇反抗的地區破城之後人口被屠殺和奴役,無數財產被掠奪損毀。戰爭的結果是建立起了疆域空前廣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一、影響力盛極一時的龐大帝國,基本實現了世界一統、天下大同的格局,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但是應該看到,這一系列的征服戰爭給包括中國在內的歐亞大陸眾多古老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破壞,眾多民族受到了殘酷而不公正的民族壓迫,難以記數的人口和財產在戰火和隨後的瘟疫、飢荒及自然災害中損失,對戰火塗炭地區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時期。整個蒙古帝國的持續時間是從1206年到1635年。

元朝的建立

汗王蒙哥1259年在四川去世後,其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開平(今內蒙古多倫),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會自稱大汗。1260年4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1260年5月,忽必烈頒布《即位詔》法令,並建元中統。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會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汗位戰爭。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定為一尊,但他推行的「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絕歸附忽必烈汗國,結果導致其他幾個蒙古汗國紛紛敵對,忽必烈的政權遂只包括「中國」(並非完全今天意義上的中國)與蒙古高原地區,從此蒙古帝國不復存在。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法令,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元」。這是蒙古政權由世界性大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政權之前對中原地區推行的是極具游牧性質的掠奪式統治,中原地區僅是其屬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體的王朝,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故「元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劉秉忠規劃下,建都於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5歲的宋恭帝及謝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陸秀夫背著8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
之後,元軍曾進攻過周邊一些地區,如越南和日本等,其中以試圖征服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通常認為台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是造成元軍失敗的最大原因。

元朝中期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
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死,前太子真金之孫海山即位於元上都,是為元武宗。並立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約定兄終弟及,同時又約定愛育黎拔力八達死後,帝位復歸武宗之子和世剌。
至大四年(1311年),仁宗即位,但違背前約,封和世剌為周王,令其出鎮雲南,而改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延佑七年(1320年),仁宗死,碩德八剌即位,是為元英宗。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至治三年,英宗從南返途中,駐蹕南坡,被權臣鐵失等人殺死。謀亂諸王大臣擁立當時鎮守漠北的前太子真金之孫也孫鐵木兒即帝位,改元泰定,是為泰定帝。
泰定五年(1328年),泰定帝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為帝,而與此同時,元武宗的舊部重臣燕帖木兒與河南行省丞相伯顏則分別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時迎接周王和世剌與其弟圖貼睦兒。結果,圖貼睦兒先至元大都,遂於天歷元年(1328年)自立為帝,是為元文宗。而和世剌抵達和林後,也宣布即位,是為元明宗。文宗表面上表示願意退位,奉兄為帝,兩人遂相會於上都之南,文宗毒死明宗後稱帝。
至順三年(1332年),文宗卒。臨終下詔立明宗子為帝。權臣燕帖木兒為了控制朝政,故意舍長立幼,立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寧宗,但寧宗即位未及一月就病逝,其兄妥歡貼睦爾才得以即立,是為順帝。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的滅亡
元朝後期,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人民被壓迫被掠奪更為嚴重。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同時元朝統治階級內部卻依舊在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征戰,由此加速了元朝滅亡的進程。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起義軍首領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的統治結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之後,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北元於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後(一說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去國號。

元朝的統治

中央機構:
中書省,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
樞密院,執掌軍事。
御史台,負責督察。
地方行政機構: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派出機構,「行中書省」的簡稱
軍事機構:
宿衛軍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
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
鎮戍軍,負責鎮守全國各地。軍隊包括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忽必烈時代,蒙古統治集團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夫爭國家者,取其土地人民而已。」戰爭破壞因而日益減少。「保守新附城壁,使百姓安業力農」的方針獲得部分實施。在中原漢地,元政府也採取一些相應措施來扭轉長期戰亂所造成的殘破局面,元朝社會經濟由戰時的衰敝狀態漸臻恢復乃至一定程度的發展。這種恢復乃至發展,在全國各地區呈現出頗為明顯的不平衡性。蒙古統治者仿效金朝在用人方面先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漢兒的作法,分全國居民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迄今所知,元朝政府並沒為四等人的劃分頒布過專門的法令,但卻反映在有關他們政治、法律地位以及其他權利和義務方面的諸多不平等規定中。儒生在參預國家治理方面失去了宋金時那種優越的地位,加上元政府在賦稅方面優遇儒戶的規定經常不得貫徹,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實際利益不能不受到很大損害,以至當日戲台上有「一官二吏、九儒十丐」的謔語。元王朝的統治秩序,仍然是在封建的社會關系、並保留了部分奴隸制度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民族屬性成為階級劃分的重要依據,民族壓迫政策激化了民族之間和階級之間的矛盾。蒙古、色目貴族通過賜田、戰爭掠奪以及強占兼並等手段,成為佔有大片田地的封建地主,漢人和南人中的官僚、軍閥,不得不依附征服者的政治勢力而擴大自己的封建權益。
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對漢人的刑罰是殘酷的,殺死一個漢人只需付一頭驢的罰款。到了元朝,其刑法明文規定:蒙古人即使把第三等「漢人」和第四等的「南人」毆打致死,也只需「斷罰出證」,並付罰款和埋葬費;而漢人/南人即使被毆打也不得反抗,而是只能向官府提告,若反抗而使蒙古人致死,則是死刑。(這段也有爭議,需要更多的論證)
元朝作為一個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在經過對歐亞廣大地區的征服後,在文化思想領域也主動或被動地吸收集合了多種文明長處,因此,整個元朝統治時期充滿了「漢法」與「色目法」的主導地位之爭。

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不僅在中華文化史上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在諸多領域出現了新的飛躍,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發展進程,開創了中國各民族文 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對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元朝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空前繁榮,使不同地區、國家和地區間的經濟文化雙向交流加速。中國的火葯、指南針、印刷技術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推進了這些地區的文明進程。阿拉伯的醫學、天文學、農業技術,歐洲的數學、金屬工藝,南亞的雕塑藝術等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傳播范圍之廣、對未來歷史影響之大,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可以說,中西方文明成就第一次出現了全方位共享的局面。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為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作出過貢獻,在中國王朝序列中,盡管該政權存在的時間較短,但它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還是非常重要的。
13世紀初,蒙古族統治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征服戰爭,先後消滅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權,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空前統一,形成了有利於各民族文化交流發展的有利環境,中國多民族文化並存的格局進一步得到肯定。自春秋時代開始,中原地區所形成的「夏夷」之說,強調「尊夏攘夷」、「以夏變夷」的思想,對各民族之間的平等交往形成障礙。例如在史學領域極具影響的「正閏」說,主張「四夷不得正統」,將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權,與「竊國」、「篡國」者並列,納入非「正統」序列,事實上對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形成排斥。由於元朝亦屬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為了確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努力扭轉這一傳統觀念。在編纂《遼》、《宋》、《金》史時,三史都總裁官、中書右丞相脫脫力排眾議,「獨斷曰:『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議者遂息。」這一舉措結束了自遼朝滅亡後200多年的「正統」之辯,同時也在中國史學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義肯定了各民族政權的合法地位。其意義正如韓儒林先生所總結的那樣:「這一決定確定了三史以平等看待的基本原則,它符合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客觀實際,也符合遼、金、宋三朝互不相屬的歷史狀況,因而是正確的,所以脫脫對三史的貢獻不能忽視。」
元朝統治者實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使古代中國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氣象。蒙古族文字產生於這一時期,並沿用至今;北方游牧民族歷史上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撰寫的歷史著作《蒙古秘史》誕生;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元朝政府官員的民族成份最為復雜;元朝也是中國統一王朝史上第一個多民族文字並用的王朝;《遼史》、《宋史》和《金史》,是廿四史中僅有的、由多民族史家共同編修的史籍,也在中國史學史上首開一朝官修三朝歷史之先河,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原文化在邊疆民族地區得到廣泛傳播,儒家經典著作被翻譯成蒙古文出版,漠北、雲南等偏遠地區首次出現了傳授儒家文化的學校;中國首次出現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國性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機構——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蒙古、契丹、女真和色目人中間涌現出一大批漢文著述家;西域各民族文化進一步向中原社會流傳,藏傳佛教在中原得以傳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種植和紡織技術推動了中國棉紡業的發展;在寬松的政治文化氛圍下,各民族間的交融也進入又一個高潮期,契丹、女真、黨項等民族悄然融入到蒙古族、漢族和周邊其他民族之中,而一個全新的民族——回回族在中華大地上誕生。對於元朝各種文化和諧並存的局面,中世紀歐洲「四大旅行家」之一的鄂多利克,曾感慨地稱之為「世界上最大的奇跡」。
由此可見,元朝的建立,打破了此前歷史上出現過的人為的文化屏蔽現象,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現實得到普遍認可,「四海為家」、「天下一家」的觀念深入人心,多元一體格局在統一的環境里變為事實。
與大多數中國封建王朝相比較,元朝時期思想文化觀念有兩個特點是十分顯著的:其一是兼容,其二是「不尚虛文」。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元朝的文化環境表現出兼容務實的特徵。
元王朝的文化兼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沒有從官方角度提出「避諱」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思想文化禁錮制度較少的王朝之一,據統計,元代的文化禁令僅是明清兩朝的幾十分之一;它還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明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王朝,當時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宗教在中國都有活動場所和信徒,這在當時的整個歐亞大陸恐怕是絕無僅有的文化現象。
兼容的文化氛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中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雜劇)就是在此環境下形成的。今人把元曲與唐詩、宋詞並列,視之為中國文化的瑰寶。一些學者認為元曲之所以在元代誕生並繁榮,主要得益於元代北方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影響和文化政策的寬松,「使得社會思想能夠較多地擺脫傳統規范的束縛」自由創作。
儒家文化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使其美譽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孟子等歷代名儒也獲得了崇高的封號;元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專門設立「儒戶」階層,保護知識分子,「願充生徒者,與免一身雜役」。元代的民眾普及教育超過了前代,書院達到400餘所,州縣學校的數量最高時達到24400餘所。
務實的精神推動了文化與社會實踐的互動。建立元朝的蒙古族處在封建社會上升階段,有著較為迫切的發展要求。因此與宋代相比較,元朝務實的文化精神是十分顯著的。元朝的奠基人忽必烈主張「應天者惟以至誠,拯民者惟以實惠」,強調「務施實德,不尚虛文」。據此,他提出了「科舉虛誕,朕所不取」,廢止了科舉制度,在人才選拔上強調才幹,而不單純是「以文取勝」;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科學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由政府組織的一系列大規模的天文實測活動,使中國在很多天文學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如黃道夾角的科學數據、星辰的數量、歷法等);在地理學方面,《大元一統志》開中國官修地理總志之先河,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書;元代編修的方誌達到160種,數量超過了宋代;元政府還組織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對黃河河源的實地科考;在農業技術及農學普及方面,南北東西農作物廣泛交流,各地農業技術(如生產工具)取長補短,棉花種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廣,很多農作物得到普及。政府加強了農業科技的總結和普及工作,司農司編輯的《農桑輯要》是中國古代政府編行的最早的、指導全國農業生產的綜合性農書,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中國月令體農書中最古的一部,王禎的《農書》是中國第一部對全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農書;在宋代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元代發明了金屬活字、轉輪排字法和套色印刷術。此外,元政權對醫學、造船業、陶瓷製造和水利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元朝以及四大汗國等政權的產生,使13世紀之後的歐亞政治格局發生重大的變化,東亞、中亞和西亞地區昔日林立的諸多政權頃刻間消失,歐洲的部分地區也納入蒙古汗國的統治之下。毫無疑問,殘酷的戰爭,劇烈的社會動盪,曾給歐亞各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但是,征服戰爭以及隨之建立的蒙古政權,在客觀上帶來的積極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它使歐亞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壁壘被打破。蒙古族統治者鼓勵通商的開放政策,便利、安全的驛站交通,拉近了歐亞之間的距離,使各種文化之間的直接對話成為現實,縮短了歐亞大陸區域之間因發展不平衡以及由於地理空間和人為封閉造成的文明進程的差距。交流讓中國認識了世界,世界也認識了中國,東西方之間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世界文明史由此進入了新的時代。如果從中國文化史角度觀察,元王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優惠的通商政策、通暢的商路、富庶的國度、美麗的傳說,使元朝對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社會各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廣州已具有國際化都市的色彩,泉州港成為國際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旅行家、商人、傳教士、政府使節和工匠,由陸路、海路來到中國,他們當中的部分人長期旅居中國,有些人還擔任政府官員。據統計,這些人分別來自波斯、伊拉克、阿速、康里、敘利亞、摩洛哥、高麗、不丹、尼泊爾、印度、波蘭、匈牙利、俄羅斯、英國、法國、義大利、亞美尼亞、亞塞拜然、阿富汗等國。歸國後一些人記錄了他們在中國的見聞。正是這些游記,使西方人第一次較全面地掌握了中國和東方的信息,一個文明和富庶的中國真實地展示在世界面前。這些信息改變了歐洲人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可波羅等人的著作對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元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宋代的50多個增加到140多個。海路到達非洲海岸,陸路往來直抵西歐,統一的環境為國際間、地區間的交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史稱「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在大量阿拉伯人、歐洲人湧向東方的同時,中國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對周邊國家、中亞、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了解更加清晰,足跡甚至延伸到西亞和西歐。人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和介紹,不再局限於道聽途說,而大多是親身經歷。如汪大淵的《島夷志略》一書,所記印度洋沿岸和南海各國史實「皆身所游覽,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該書記錄了數百個地名,以及各地的山川險要、氣候物產、人物風俗,與我國的經濟、文化交往情況等等,多屬前人未載內容。類似的文獻還有《西遊記》、《西遊錄》、《北使記》、《西使記》、《真臘風土記》、《異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新認識和開闊的文化視野。

元朝的疆域

元朝統一全國後,強盛時期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亞(一說到達北冰洋),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元朝總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千米;若到達北冰洋,則超過2200萬平方千米。
全國劃分為中書省和11個行中書省,以及總制院(1288年更名為宣政院)所管轄的吐蕃地區。

元朝帝王年表

一、蒙古國時期
廟號 謚號 汗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太祖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 1206年~1227年 無
睿宗(元世祖追尊) 監國景襄皇帝 也可那顏孛兒只斤拖雷攝政 1227年~1229年 無
太宗 英文皇帝 窩闊台汗 孛兒只斤窩闊台 1229年~1241年 無
稱制 昭慈皇後 乃馬真脫列哥那攝政 1241年~1246年 無
定宗 簡平皇帝 貴由汗 孛兒只斤貴由 1246年~1248年 無
稱制 欽淑皇後 斡兀立海迷失攝政 1248年~1251年 無
憲宗 桓肅皇帝 蒙哥汗 孛兒只斤蒙哥 1251年~1259年 無

二、元朝時期1271年~1368年
廟號 謚號 汗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世祖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禪汗 孛兒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統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成宗 欽明廣孝皇帝 完澤篤汗 孛兒只斤鐵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兒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仁宗 聖文欽孝皇帝 普顏篤汗 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1312年~1320年 (皇慶1312年~1313年 延佑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聖文孝皇帝 格堅汗 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無 (泰定帝) 也孫鐵木耳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1324年~1328年 泰定
無 (元順帝) 阿里加巴孛兒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順
文宗 聖明元孝皇帝 札牙篤汗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歷
1328年~1330年至順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獻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圖土孛兒只斤和世琜 1329年
寧宗 沖聖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1332年 至順
惠宗 順帝 圖干鐵木耳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 1333年~1368年 (至順1333年 ,元統 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三、北元(1368年元朝滅亡後)時期(1368年~14世紀末或15世紀初)
廟號 謚號 汗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惠宗 順帝 圖干鐵木耳孛兒只斤妥歡鐵木兒 1368年~1370年 至正1341年~1370年
昭宗 和孝皇帝 閉里可圖汗 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 1370年~1378年 宣光
平宗 寧孝皇帝 烏薩哈汗 孛兒只斤脫古思鐵木兒 1378年~1388年 天光

2. 朱元璋是什麼樣的人

太祖朱元璋,字國瑞,生於1328年,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年輕時曾入寺為僧。1352年率眾投紅巾軍,參加元末的農民起義,攻下南京後運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壯大軍力,前後擊破陳友諒,張士誠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建元「洪武」。
朱元璋稱帝後半年,北伐軍攻克大都,元亡。統一全國後,朱元璋採取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措施。改革中央的地方的行政機構。廢除丞相制,設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負責。調整軍事機構,推行科舉制度,加強法制。加強了皇帝的統治。
朱元璋稱帝後,開始大肆誅殺有功之臣,並大興文字獄。對明處文化思想起了嚴重的束縛作用。
朱元璋在位31年,死於1398年時年71歲。
明太祖
明太祖(1328-1398),明朝開國皇帝。祖籍為江蘇沛縣,祖、父後定居濠州(今安徽鳳陽)。本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瑞。17歲時,因父、母、兄皆死於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覺寺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於淮西一帶。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紅巾軍農民起義爆發。次年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閏三月初一日,投郭子興部下,子興見元璋狀貌奇偉,異於常人,遂留置為親信兵,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興大喜,署為鎮撫,復將養女馬氏給與元璋為妻,後為高皇後。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其子郭天敘代領其眾,時韓林兒出詔封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兒勢盛力強,可利用以成帝業,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九月,郭天敘、張天佑二人皆戰死,於是郭子興部將盡歸太祖。朱元璋率軍斷纜渡江,取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當塗),並於次年攻佔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應天。此後,朱元璋以應天為根據地,相繼攻取常州、江陰、常熟、徽州(今安徽歙縣)、揚州等地;並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在應天屯田,興修水利,恢復農業生產。

朱元璋消滅東南的孤立元軍後,即開始與元末各割據勢力展開較量。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張士誠遣將呂珍圍安豐,殺劉福通。韓林兒派人告急於朱元璋,劉基(伯溫)諫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圍甚急,我向奉他龍鳳年號,不忍袖手旁觀,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達、常遇春往援,擊走呂珍,迎林兒歸滁州。此時小明王已成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龍鳳年號,以借題發揮。二十三年他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友諒敗死。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稱為吳王,建百司官屬,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稱雲皇帝(小明王)聖旨,吳王(太祖朱元璋)令旨。二十七年俘張士誠。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劉基密稟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兒南來為名,行至瓜步覆林兒舟,沉於水,遂遭溺斃。農民起義軍政權滅亡。

韓林兒既死,朱元璋乃成為最高領袖。於是朱元璋改明年為吳元年(1367)。此後,他在南征浙東方國珍、福建陳友定的同時,派出大軍北伐中原,發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對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壓迫頗具號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順利進軍中,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國號「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朱元璋建國號曰:「大明」。七月,徐達率領的北伐軍逼近大都,元順帝攜後妃、太子倉皇出逃上都,統治中國98年的元代滅亡。此後,統一戰役仍在繼續,同年,湯和率領的南征軍滅方國珍、陳友定,福建、兩廣盡入版圖。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雲南。至二十年,山西、陝西以及東北平定,全國統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統一南北的同時,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著手穩固新建王朝的統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和發展。在中央廢中書省和丞相,政歸六部,六部尚書直接聽命於皇帝。改御史台為都察院,與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在地方廢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設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合稱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屬中央。又創立了衛所制。為削弱將領的軍權,於洪武十三年設五軍都督府。朱元璋實行安養生息的經濟政策,採取獎勵墾荒,實行民屯、軍屯、商屯等屯田制度,興修水利,在全國推廣桑、麻、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等一系列有利於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會經濟較快地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他還下令清丈土地,編制賦役黃冊、魚鱗圖冊,建立里甲及糧長制,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擊舊豪族地主、規定工匠輪班制、放鬆對手工業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對恢復和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也起了促進作用。為充實官僚機構,朱元璋採取薦舉、學校、科舉三途並用的辦法選取官吏。他鑒於元代官吏貪污腐敗以至亡國的教訓,決意整頓吏治。甚至以剝皮囊草來懲辦貪官污吏,辦法之嚴酷為歷史上所罕見。他的厲行整頓雖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濫殺了不少無辜。為強化皇權,解決統治階極內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藍玉案大肆誅戮功臣;為保證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他制訂了《明律》和《大誥》,還特別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

明初,朱元璋還實行分封制,將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分封到全國各地,以鞏固統治。由於北元回歸大漠後保有相當強的軍事力量,對明朝北部形成極大威脅,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邊防線上的塞王兵力尤為雄厚,洪武後期,這些塞王已掌握邊防軍事指揮權,防止了軍權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見明成祖)後來卻因此奪得他的繼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見靖難之役)。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響深遠,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並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統治基礎。但他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發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對社會經濟產生的阻礙作用,也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轉入後期的歷史特色。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五日病逝,葬南京鍾山孝陵。立廟號太祖,初謚高皇帝。永樂初,加謚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謚為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共在位三十一年,死於1398年,時年71歲。

朱元璋創建明朝後勤奮治國三十一年,整肅吏治,嚴懲貪官,創立衛所,鞏固邊防,重視農業,對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和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在群雄對峙中,巧擇戰機,各個擊破。每戰持重用兵,力避兩面受敵,並適時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其軍事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設立錦衣衛,對官民實行殘暴的專制統治,廢除丞相制,抑制賢能的輔佐,使權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權,導致明末宦官專權,民亂紛起。

朱元璋為了使江山永固,恢復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並且統領軍隊,以北方的九個邊塞藩王統兵最多,朱棣即為其一。由於藩王的權力過大,明太祖在世時,曾有言官上書,以晉八王之亂為例,指責太祖分封的隱患。但是明太祖沒有表態。至太祖暮年,諸王的兵權日盛,尤以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為最,皇太孫朱允炆曾經憂慮,一旦祖父架崩,自己如何來制約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明太祖死後只有四年,朱允炆政權就被四叔朱棣推翻,而且朱棣一上台,就消除了藩王的兵權,至明中葉之後,藩王只有虛號,而無實權,成為一群只拿錢不幹活的寄生蟲,明史上說這些藩王們「一旦盜起,無以禦侮,徒手就戮」。這是朱元璋封建之初所未能料到的。
他有英雄般的豪爽,也有狹隘和自私;有善良也有殘忍;有正義也有險惡的陰謀;有宏韜大略又多疑多慮;總之是一個典型的多側面的個性化人物。這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百家講壇·明朝17帝》的作者毛佩琦認為,朱元璋是一個對歷史有進步意義的皇帝,現在人們對朱元璋形成的一些看法,包括電視劇對於朱元璋本人和大明王朝都是誤讀了。

「長期以來,因為各種原因朱元璋的形象被大大醜化了,明朝也因此而被誤讀了。但是清朝康熙皇帝對朱元璋的評價卻是「治隆唐宋」。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就是說朱元璋對明朝的治理比唐朝和宋朝還要好,明朝比唐朝和宋朝還要興隆,明朝在後世的民俗文化中被大大誤讀了。」 毛佩琦說。

相貌之謎

故宮遺像掩真容 奇骨貫頂面容怪

現在流傳的朱元璋的相貌都是根據故宮博物院的明太祖畫像而來的,據說因為畫像死過不少人。為了給朱元璋畫像,一些名畫家被召入宮中,一絲不苟地照著皇帝本人的相貌畫,最後被皇帝砍了腦袋。

後來,有一位聰明人對皇帝的臉型加以大規模的修改,著力於眉目傳神,這幅不怒而威的畫像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就成了朱元璋的標准像。但是現在看來這幅畫像和朱元璋其實相差很遠。

朱元璋的長相被《明史》形容為「姿貌雄偉,奇骨貫頂,志儀意頓然,人莫能測。」前面是說相貌,後面是說氣質。但是按照現在的眼光去看,朱元璋即使不能說醜陋,至少應該也是長得十分怪異的。因此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對朱元璋的相貌都有所保留。

明教之謎

金庸小說有根源 藉助明教起義軍

在金庸的《倚天屠龍記》里,朱元璋被描寫成一個投靠明教、最後又背叛明教的小人。這和歷史多少有些吻合,但和事實恐怕相去甚遠。

明教即摩尼教,雜糅了祆教、基督教和佛教的思想。在唐武則天時期就從波斯傳入中國,後來被禁止從此轉入地下。其教徒不吃葷,反對明教的教派和官府就把他們說成「吃菜事摩」的邪眾。「吃菜」就是吃素,「摩」就是明教崇拜的光明之神。

過去的農民起義往往藉助於宗教的力量。「小明王」韓林兒的祖輩以「天下大亂,彌勒下生,明王出世」為號召,以紅巾為標志,成就了元末的紅巾軍大起義。郭子興本是一個地主,他奉「小明王」為主發展自己的勢力。這樣,當年投靠郭子興的朱元璋就和「明」這個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隨著儒家知識分子的加入,朱元璋才開始對他的軍隊進行改造,和明教漸行漸遠。儒家弟子劉伯溫就強烈反對朱元璋在元旦時向韓林兒的御座行禮,向「邪教」下拜。

國號之謎

大哉乾元繼大統 殺主自立定大明

朱元璋和「小明王」的現實關系讓明朝的「明」和「小明王」的「明」難逃干係。但是後來朱元璋派廖永忠接「小明王」到應天府,在長江上鑿船沉江,「小明王」糊里糊塗地斷送了性命。朱元璋在完全拋棄了「小明王」後,卻為何還要沿用「明」字作為國號呢?

一方面朱元璋不能完全拋棄反元起義舊部,這些人都是投奔明王的。另一方面,朱元璋以「大明」立國彰示自己才是真正的「明王出世」。

既然推倒了大元,那麼新來的繼任者也要享用一個「大」字,因而明朝的國號就稱作「大明」。文人對「大明」的另一種解釋是,義為光明,分為日、月,合則為明。這個國號也表明皇帝受命於天,與日月齊光。而民間也把朱姓和掌管「火」的官員祝融扯在了一起,火就是光明,是「天授神權」。

大明帝國CEO

走特色創業之路

朱元璋在很早就希望建立一個穩定的「管理集團」,這個大明國的CEO,在建立「大明集團」的時候就走著一條「特色創業之路」。

朱元璋的家庭成分屬於鄉村赤貧階級,沒有過多的社會資源可以利用。 在中國這個自古以來就缺少多元化、理性的政治理論、 信念與選擇的社會里,朱元璋樹立的哥們義氣的榜樣力量,其心理上的示範作用不可小視。

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忠告,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朱元璋對此遵循不渝,自力更生,埋頭苦乾的華人奮斗精神在600年前同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建立職業資格認證

管理模式無師自通

雖然只讀過兩年的私塾,但是這個放牛娃通過自學和社會實踐完成了自己從草莽英雄到帝國君主的轉變。

朱元璋在全國推行了一套極有創意的引憑制度。這套制度將身份證、通行證、許可證、各種執照之類的證照熔於一爐又分別打造,對於各種職業、各種身份的活動方式及其范圍作了嚴格的規定,管理可謂細致入微。

商人有商引,鹽販有鹽引,百姓外出有路引等等,可以看出在600年前,這位草根皇帝已經懂得了職業資格的認證。雖然朱元璋的動 機並非單純的,還主要是以帝王的思維維護社會的管理穩定化,但是這種人治的管理觀念在現在也並不落伍。

公開使用秘密警察

特務制度推向極端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將皇帝權威推向極端,並在未來的歲月里演化成我國的內閣——司禮監制度。從而釀成了我國歷史上最為僵硬且風險極大的政治制度。

朱元璋建立的錦衣衛,開大規模公開使用秘密警察之先河,將我國的特務制度推向極端。錦衣衛極端的做法和制度建設,充滿了高度的理想化色彩。雖然朱元璋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完美的朱家王朝,但是有違民主進程的集權統治和個人色彩還是把一項有創意的舉動變成了枷鎖。

熱點內容
潛水艇美術教案 發布:2024-12-23 14:15:19 瀏覽:458
有一部韓國電影師生戀 發布:2024-12-23 13:40:37 瀏覽:252
goodtime舞蹈教學 發布:2024-12-23 13:09:20 瀏覽:939
女老師和校長 發布:2024-12-23 12:14:57 瀏覽:750
廈門師德考核辦法 發布:2024-12-23 12:04:23 瀏覽:248
一年級拼音教學設計 發布:2024-12-23 10:56:24 瀏覽:960
新師德與教師教育心得 發布:2024-12-22 21:58:52 瀏覽:981
化學表面處理 發布:2024-12-22 21:51:56 瀏覽:428
生物考前指導 發布:2024-12-22 20:58:00 瀏覽:786
初一生物卷子 發布:2024-12-22 19:59:11 瀏覽: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