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
Ⅰ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大全
著眼於眼前,不要沉迷於玩樂,不要沉迷於學習進步沒有別_痛苦中,進步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有足夠的量變才會有質變,沉迷於痛苦不會改變什麼。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基礎 知識大全 ,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大全一
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轉衰
1、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的原因、 措施 、實質。八股文,軍機處。
2、明清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表現,中西萌芽後面臨的不同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芽的阻礙。
3、理解一條鞭法和地丁銀制度。
4、辨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響。把其與新航路的開辟做比較。
5、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對外交往的新情況和外交變化。
7、識記清朝前期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衛主權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門問題,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統一台灣。
10、黃宗羲的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評價。與商鞅、韓非、董仲舒的比較。
11、科技和 文化 領域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小說,民主思想, 總結 性的科技巨著。 教育 。(文學繁榮科技落;總結居多創新弱;專制居主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減少轉為弱勢文化。)
12、辨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沒落的關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國歷對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灣的管轄。
說明:此階段應注意:統一,資芽,沒落,鞏固。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大全二
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的特點:江南迅速開發,中原發展相對緩慢;士族庄園經濟和寺院經濟佔有重要地位;商品經濟水平較低;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
一、農業:
1、江南農業的開發
表現:江南農業的開發從江東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波及嶺南和閩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開墾,耕作技術進步,農田水利興修較多,農作物品種增多,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各地發展還很不平衡,三吳地區最發達,此外洞庭、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產糧區。⑵、
原因:①北方農民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②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③社會相對安定;④一些統治者推行了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⑤南方自然條件較好。
影響: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
2、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①新農具和新技術推廣:馬鈞改進了翻車;水碓、水磨廣泛應用;西北嘉峪關採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②興修水利。③開發了邊疆:河西走廊和遼東的開發取得了可喜成就。
二、手工業:
(1)紡織業:①魏紡織業中心設有專門織造機構;②蜀錦行銷吳魏;③吳培育出八輩之蠶。
(2)礦冶業:①北魏相州以製造_稱;②魏晉時發明百煉鋼技術和灌鋼法;③人們開始利用天然氣和石油。
(3)制瓷業:南方盛產青瓷,北方創制白瓷。
(4)造紙:①技術進步,紙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②洛陽、長安、建業和揚州是造紙中心。
三、商業和對外貿易:①北方商業一度萎縮,商品經濟發較慢;②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活躍。
四、均田制
⑴實施:485年,北魏統治者在不觸動官僚地主土地佔有利益的前提下,推行均田制。
⑵內容:①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奴婢和耕牛也相應受田。②土地不得買賣。③管理在任時可按級別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④受田農民每年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租調,丁男還要負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⑶評價:該制度是我國歷比較完備的一種土地制度。它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受田農民的土地佔有權和使用權,改變了賦稅徵收的混亂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耕農的負擔,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大全三
英法關系
(1)18世紀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發生戰爭。結果法國戰敗,丟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同拿破崙爭奪歐洲霸權,最後英國打敗法國。
(3)在1777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援美對英作戰。
(4)1814—1815年參加維也納會議,通過限製法國,保持歐洲均勢等決議,英國還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聯合同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結果打敗俄國。
(6)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對付共同敵人德國,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組織包括俄國在內的"三國協約"集團。
(7)一戰期間,英法聯合在西線對德作戰,並最後取得戰爭勝利。
(8)戰後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英國則奉行歐洲「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英法產生矛盾。
(9)戰後初期,英法共同操縱國聯,都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賠款問題和法國安全問題上,兩國意見分歧;30年代面對法西斯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
(10)二戰期間,兩國共同實施敦刻爾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敵。
(11)二戰後兩國共同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加入北約。現在兩國都是歐盟成員國。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大全四
了解古代中國在紡織、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紡織業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後順序:麻葛絲棉。
(2)絲綢之路:漢代開辟。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
(3)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朝廷徵收民間紡織品的數量相當可觀。
2、冶金業主要成就: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特點:分布廣,規模大,水平高。戰國以後以鐵器為主,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風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3、制瓷業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後有瓷
(2)陶器:a、產生——原始時代彩陶b、發展: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黑陶c、獨特技術——唐三彩d、陶瓷過渡時期: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b、唐晚期長沙銅官窯首創 彩繪 工藝。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藝技術發明——康熙時期、頂峰——雍正時期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大全五
美國的對外擴張政策
美國對外擴張分為三個階段:即19世紀上半期的美洲大陸擴張階段、19世紀末和20世紀早期的海外擴張階段和二戰後的全球擴張階段。對外擴張政策則經歷了由門羅主義、大棒政策、門戶開放、金元外交、冷戰到美蘇爭霸及企圖建立單極世界的演變。早在19世紀20年代美國就提出「門羅主義」,積極推行起「美洲事務是美洲人事務」的政策。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向國會提出咨文,宣稱:「今後歐洲任何列強不得把美洲大陸已經獨立自由的國家當作將來殖民的對象。」他又稱,美國不幹涉歐洲列強的內部事務,也不容許歐洲列強干預美洲的事務。明確表示出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意向。19世紀末美國又提出「泛美主義」,多次派兵干涉拉美國家內政。1898年挑起美西戰爭,奪走波多黎各,並將古巴淪為「保護國」。1903年,美國策動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獨立,強迫哥倫比亞共和國簽訂《美巴條約》,攫取巴拿馬運河開鑿權和運河區的永久租讓權,加強美國在這一地區的霸權地位。同時美國資本也大量滲入拉美,奴役和剝削當地人民,這就是大棒和金元並用的帝國主義政策。1899年美國對華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企圖在承認列強在華「勢力范圍」和已經獲得的特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這一外交政策的提出標志著美國侵華進入新階段,從此美國在侵華政策上,不再追隨西方,而有了獨立的政策,加緊和擴大了侵華步驟。
一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演變:
(1)一戰使美國大發戰爭橫財,戰後出現經濟繁榮。美國妄圖支配世界事務,帶著十四點原則參加並操縱巴黎和會。由於在歐洲獲利不多,特別是國聯問題上遜色於英、法諸國,美國竭力鞏固它在拉美的殖民利益,積極在亞太包括中國在內的地區擴張勢力,實行海軍軍備競賽。通過華盛頓會議,拆散了英日同盟,取得了與英國同等的制海權。推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政策,打擊了日本利益。其間通過金元外交,發揮了美國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
(2)30年代,美國與蘇聯建交,通過「中立法」,實際上對法西斯侵略推行綏靖政策。
(3)40年代初,美國捲入大西洋地區的反法西斯戰爭,繼修改「中立法」後又通過「租借法案」。珍珠港事件後,美對日作戰,推動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並與蘇英等國協同作戰,安排戰後問題,奠定了雅爾塔體系的基礎。
(4)二戰後,美國在歐洲推行「冷戰」政策,在亞洲發動侵朝、侵_ 爭,推行霸權主義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之所以能確立全球霸權主義政策,主要由於戰後初期,美國經濟實力雄厚,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的統治地位。軍事上擁有世界上大的軍事力量,壟斷原子彈。它推行全球霸權政策的表現是:
A.採取以遏制蘇聯為中心的「冷戰」政策。包括推行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建立北約、_國和扶植西德。
B.在亞洲扶植蔣介石打內戰,發動侵朝、侵_ 爭。
C.力圖控制廣大亞、非、拉國家。
美國外交政策演變的基本依據是:經濟地位的逐步提高和軍事力量的日益增強。主要特點:以「公正」為幌子,用資本作滲透,以武力相威脅獲得更大的利益。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大全相關 文章 :
1. 高中歷史知識點超詳細歸納總結
2. 高中歷史知識點大全
3. 高中歷史會考復習資料大全集
4. 高中歷史知識點匯總
5. 高一歷史必修二基礎知識點
6. 高中世界歷史知識點總結
7. 高中歷史重要知識點總結
8.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9. 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整理
10. 高中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與復習方法
Ⅱ 高中歷史必考知識點
高考歷史不好復習?其實高考歷史知識點之間都是有聯系的,要麼是時間,要麼是因果關系,把這些關系捋順了,瞬間就明了了。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歷史必考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歷史必考知識1
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其核心是國家政權的結構關系及其運作方式,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斗爭的產物。它的確立和變更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經濟利益服務的,是與國家的社會性質和發展相適應的。
01.王位世襲制:
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民主推選部落首領的禪讓慣例,自己繼承父親的職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出現"天下為家"的局面。
02.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並將封地和對周王的義務密切聯系,從而維系和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03.軍功授爵:
戰國商鞅變法規定按軍功的大小進行授爵和賜給田宅,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享受爵祿的特權,有利於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建立。
04.皇帝制:
秦統一六國後,確立皇帝至高無上原則,嬴政規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裡,政事無論大小最後全由皇帝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05.士族制度:
魏晉以來,地主階級中形成了以門第高低為標準的選拔官吏的"做官看門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形成於魏晉,東晉時充分發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時消亡。
06.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續沿用並使之完備。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相互牽制,有利於提高封建國家政府工作效率。科舉制的實行,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也使士族制度逐漸消亡。
07.行省制:
元朝為有效地管轄遼闊的國土,加強封建統治,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成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可以在中央統一政令的基礎上獨立處理省內事務。這一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
0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舉制度選拔官吏。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能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的答卷不允許有個人的見解;文體死板地分為八個部分。八股取士鼓勵只知埋頭讀書,不講究實際學問的人,旨在為皇帝培養忠順的奴僕。
高中歷史必考知識2
古代著名的改革
古代歷史上無數次革新與變法實踐表明,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也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01.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特權,獎勵耕戰;建立縣制。秦國封建經濟得到發展,國家實力增強,為秦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
02.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85年頒布均田令,實行漢化政策。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
03.王安石變法:
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興修水利,發展了農業,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但是新法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而失敗。
高中歷史必考知識3
專制主義的發展歷程
專制主義是指中央的決策方式,具體說就是皇帝的個人專斷獨裁;中央集權指全國各種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
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新興地主階級從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0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03.西漢鞏固
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 文化 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定型並得以鞏固。
03.隋唐完善
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05.北宋加強
北宋初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06.元朝新發展
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
07.明清達到頂峰
明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還設立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
高中歷史必考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重點必備知識點
★ 高中歷史考試必備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高考常考的知識點
★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大全
★ 高中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與復習方法
★ 高中歷史經濟生活中常考知識點
★ 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整理
★ 高中歷史高考考點知識點
★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Ⅲ 高中歷史知識點有哪些
高中歷史知識點有: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2、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3、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4、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5、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6、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Ⅳ 歷史知識點歸納高中有哪些
高中歷史知識點如下: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3、日本天皇政府極力發展軍國主義,制定了以征服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征服朝鮮是征服中國的第一步。1876年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1910年日本又迫使朝鮮簽訂《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把俄國勢力從中國東北排擠出去。
4、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是政府與外國進行的朝貢貿易,目的不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為目的,主要是加強友好往來。往往遵循「厚往薄來」的原則和採取「倍償其價」的方法,政府在貿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影響了中外貿易的持續發展。
5、秦統一中國後,採用了法家的主張,建立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