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多少年的歷史
西安,古稱長安,我國六大古都之首,曾經是歷史上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的都城,歷時1100多年。這座永恆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書。一幕幕,一頁頁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西安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它的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跡遺存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至今,西安與世界名城雅典、開羅、羅馬齊名,同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早在10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以西安的藍田猿人為代表,揭開了人類文明的一頁。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為中國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典型代表。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先後在西安定都,歷時長達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是中國古代作為都城時間最長的城市。
在歷史的長河中,西安的名稱經歷了幾番變化,西周稱為「鎬京」,秦代稱為「咸陽」,後秦稱為「常安」,隋代稱「大興城」,唐末五代叫做「新城」,元代叫做「奉元」。而其中使用時間最長的要算「長安」了。長安不僅是城市的名稱,更加代表了時代風貌。
秦咸陽城遺址在今天西安市西北25千米處,因「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商鞅變法時期秦孝公遷都於此,直到秦朝滅亡,前後140餘年。秦始皇掃六合、統天下,在此過程中不斷興建宮殿,竭力體現一統天下的輝煌勝利和自豪感。咸陽城的規模也空前壯大,宮殿建築與藉助馳道、復道、甬道等交通設施和城市的中心區連為一體,組成了金碧輝煌的宮殿建築群。宮殿建築是帝王的象徵和政權的標志,秦始皇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力量精心建造宮殿,全力體現至高無上的皇權,短短時間內形成了以原咸陽宮為主的渭北宮殿群,以興樂宮、信宮和阿房宮組成渭南宮殿群和六國宮殿群,且規模宏大、金碧輝煌,雖然廣建宮殿、橫征暴斂的行為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秦宮也被燒毀,但是秦宮效法天象來設計宮殿的思想,不僅顯示了帝王與天比肩、唯我獨尊的恢宏氣勢,還增加了這座城市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情調。
公元前202年劉邦即帝位,開始了西漢王朝的統治,開始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命蕭何建造未央宮,同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時開始修建長安外城的城牆,先後征發了14萬人築牆,歷時五年。漢武帝繼位後,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在城南開太學,在城西擴充了秦朝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官等。至此,經過近一百年的興建,漢長安城的規模始告齊備。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里,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繁盛一時。漢平帝元始二年(2)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但當時的長安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開皇二年(582)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隋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
隋朝滅亡後,唐朝繼續在此定都,並更名為長安。唐代長安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全城呈長方形,周長70多里,總面積是今天西安舊城區的7倍左右。城牆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築,城門處的牆段還砌有磚壁。宮城是宮殿區。唐朝皇家最初使用的宮城是太極宮,太極宮位於全城北部中間的地方,顯然是為了表達唐朝皇帝至高無上、面南稱王的威儀。634年,唐太宗在宮城東北皇家園林中另修了一座永安宮(後改名為大明宮)。唐高宗時曾兩次擴建大明宮,並從太極宮搬到大明宮居住。從此以後,除唐玄宗外,其他唐朝皇帝都在這里起居聽政。大明宮的前殿名為含元殿,是當時長安最雄偉的建築,東西寬70多米,南北進深40多米,夯土台基高3米多。站在含元殿基址上居高臨下,舉目四望,風物滿眼,可以體會到杜甫的「蓬萊宮闕對南山」的開闊境界。唐代長安還有一個宮殿群,名為興慶宮,宮中種植了許多牡丹花。相傳有一年唐玄宗攜楊貴妃在此賞牡丹,唐玄宗命李白填寫新詞交李龜年演唱。李白當即揮筆而成《清平調詞》三章,其中一首是:「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對楊貴妃滿是贊美之詞。但古長安城下水道鐵濾網由於高力士挑撥是非,使楊貴妃對李白很不滿,阻撓唐玄宗重用李白。唐玄宗是個風流天子,晚年沉湎於酒色。他並不滿足於長安的豪華宮殿,因驪山腳下有溫泉,又將唐太宗時在此營建的湯泉宮大肆擴建為華清宮。一座座宮亭苑宇,分布山上山下,著名的長生殿、朝元閣、集靈台、宜春亭等都圍繞著華清宮興建起來,一片金碧輝煌。詩人杜牧所寫「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的詩句就是對這種輝煌景象的生動描述。華清宮成為大明宮、興慶宮的別殿,也成為唐玄宗和楊貴妃及一些寵臣權貴們遊玩享樂的好去處。皇城又名「子城」,位於太極宮之南,是中央官署所在地。在那裡的南北7條街和東西5條街之間,分布著尚書省、太常寺、鴻臚寺等許多官署。外郭城佔地廣闊,劃分為108個坊,遍布寺院、府第和民宅,還有兩個市——東市和西市。東市有220個行業,邸(貨棧)、肆(店鋪)櫛比相連,「四方珍奇,皆所積集」。西市同樣繁榮,許多西域胡商和波斯、大食等外國商人多聚居於此。長安城內的街道寬闊筆直,著名的朱雀大街寬達150米。以這條大街為中軸線,東西兩邊的建築形式完全對稱,南北11條大街和東西14條大街縱橫交錯於各坊里之間。大街小巷兩旁栽種著多種樹木,其中以槐樹最多,宮城、皇城裡栽了許多梧桐,環境都十分優美。唐代長安繼承和發展了以往城市建築的傳統,同時又給後來封建王朝的都市規劃創造了典範,如明清時代的北京。就是參照唐代長安的規劃設計發展建造而成的。
880年,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軍曾佔領長安,並建立「大齊」政權,但很快失敗。904年,手握兵權的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並強迫長安城內居民一起東遷。臨出發前,他下令拆毀長安的所有建築物,長安城被徹底破壞。此後,長安不再作為國家首都,人口也大為減少。從唐末經五代、宋,直到元朝,長安城一直很小。唐時的宮城和外城被破壞無余,只剩下皇城那麼大的地方。
1090年,宋朝政府將在唐時刻成的《開成石經》、《石台孝經》和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等名家的書法石刻搬到當時長安府學的北部(即今天西安碑林所在地),同時修蓋了保存碑石的房屋、廊廡和碑亭等建築,形成了西安碑林最初的規模。明代曾為缺損的石經補刻了字,並將變淺的字重新刻深。清代曾整修了碑林房屋,採取了保護措施。解放後,人民政府又不斷地對其整修、擴大,增加了大量新出土或新發現的碑刻,並對全部碑石按時代和類別進行了調整。西安碑林現展出從漢代到清朝各個時期的碑石1000多塊,不愧為書法藝術的寶庫。
唐代以後,長安雖然不再是國家的首都,但在軍事、交通、商業貿易上仍佔有重要地位,是整個大西北的首府。1369年,明朝大將徐達率軍攻克奉元城(即長安城),同年又改元代的奉元路為西安府,從此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西安」這一名稱。明代西安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修起了高大的城牆。西安城也進行了一定的擴建,擴建後城牆高12米,頂寬12米至14米。城牆每隔120米修一座突出城外的敵台,敵台上都修有駐兵的敵樓。明代西安城既是一個嚴密的防禦工程體系,又是我國目前僅存的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古代城堡,因而具有很高的保存價值。遺留至今的明代建築,如城門、城牆、瓮城、箭樓、鍾樓、鼓樓等,都得到當地政府的妥善保護。
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定國號「大順」,這是我國歷史上繼西漢末年的赤眉、綠林軍和唐末的黃巢軍之後,又一次在西安出現的農民起義軍政權。至今西安一帶還流傳著許多有關李自成的故事。
西安有著豐富的歷史遺存。擁有中國建築史上的傑作阿房宮,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遺跡,秦始皇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明代古城牆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堡。近年,漢陽陵的開發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轟動,其出土的裸體彩俑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市內有6000多年歷史的半坡遺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塊、被譽為石質歷史書庫的碑林博物館,文物儲藏量全國之最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譯經之地大雁塔等諸多人文景觀、歷史遺跡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