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高考歷史總結

高考歷史總結

發布時間: 2024-11-17 10:03:40

1. 高考歷史必修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知識經濟的兩條規律,第一條叫首創成本與最終效應的極不對稱,第二條是知識的質遠比知識的量更重要。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考歷史必修一單元知識點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歷史必修一單元知識點1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一、明朝: 1.明太祖廢丞相,裁撤中書省,權分六部(根本原因:相權過大,威脅皇權;直接原因:胡惟庸專權擅政)

影響:有利於加強皇權,鞏固統治;缺少制約皇權的機制,社會興衰系於皇帝的個人素質

2.內閣的形成:(明成祖時期形成,明宣宗時開始有票擬權)

性質(特點):①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決策機構或行政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②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採納最終取決於皇帝的批紅。

二、清朝:雍正帝設置軍機處

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高考歷史必修一單元知識點2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奠基: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一、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條件

1.城邦的特點:小國寡民、獨立自主 2.城邦的性質:具有共同血緣和地域的公民團體

二、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過程

1.梭倫改革(奠定基礎):BC6世紀初

意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①根據財產多寡,劃分等級;②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③建立四百人議事會;④建立公民陪審法庭;⑤廢除債奴制

2.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BC6世紀末

意義: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①建立十個地區部落;②建立五百人議事會,各部落輪流執政;③十將軍委員會 ④陶片放逐法;⑤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

3.伯利克里改革(頂峰) BC5世紀

意義: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

①發放參政工資和觀劇津貼;②陪審法庭成為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③擴大公民參政范圍;④繼續擴大五百人議事會的職能

三、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1.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直接民主

2.影響:積極:推動古希臘 文化 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維護了城邦的獨立和發展

消極: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小國寡民的產物,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無法容納政治經濟的迅速發展

3.實質: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是少數人的民主。

高考歷史必修一單元知識點3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從形式上看:羅馬法分為習慣法和成文法;從適用范圍上看,羅馬法分為公民法和萬民法

一、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習慣法:(法律和習慣之間沒有明顯界限) 危害:貴族常常隨心所欲的解釋法律,保護自己,損害平民利益

2.《十二銅表法》 特點:內容廣泛,條文比較廣泛

影響:積極: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護。

消極: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根本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3.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 缺陷:適用范圍狹小;形式主義色彩濃厚、缺乏靈活變通;內容保守…

4.萬民法: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世紀時,帝國自由民內部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不復存在。

5.《民法大全》(6世紀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二、羅馬法的影響:

積極:①穩定了社會秩序,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羅馬帝國的統治; ②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③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

局限(實質):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羅馬法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是維護奴隸主地位和統治的工具。

補充:羅馬法的思想內容: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核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滲透著「自然法」思想

一、君主立憲制確立的背景:資產階級革命

1、資產階級革命爆發(1640)的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標志:1688年「光榮革命」。

實質:資產階級、新貴族和舊貴族之間達成的妥協。

意義:以相對和平的方式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實現了資產階級掌權的願望,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結束,為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君主立憲制確立: 標志:1689年《權利法案》

1、內容:①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王權


高考歷史必修一單元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必修一單元知識點

★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一個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一單元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匯總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一單元)

★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小歸納

★ 高中必備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2.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考歷史知識點 總結 整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1

1、西周實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行政機構。後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行政機關(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並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餘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於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 文化 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長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

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2

一、漢朝

1、中朝(內朝):由皇帝親信近臣(侍從、秘書)構成(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決策,導致由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成了「外朝」,被拒於政治決策之外,削弱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2、刺史制度:漢武帝時代,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稱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內容:中央的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分別負責起草詔令、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一分為三,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三省六部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機構的行政效率。

2、科舉制:隋唐以後,科舉製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評價科舉制:

進步性:a.科舉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保證了專制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b.這種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於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c.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試的科目及內容,大都不出儒學經義的范圍,特別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科舉製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選官方式,其實是一種將「天下英雄」誘入掌權者能夠控制的范圍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設立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3、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了宰相財權;

4、設樞密院掌軍政,分割了宰相軍權。

四、元朝

1、中央:設中書省作為行政機關,替代三省,直接領六部,行使宰相職權;

2、地方:實行行省制(行中書省的簡稱),加強了中央集權,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3

一、從《詩經》到唐詩

1、《詩經》

(1)中國第—部詩歌總集《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2)《詩經》經孔子整理編定,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

(3)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想像奇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騷體」。

2、唐詩

(1)唐詩繁榮的原因:

a唐朝文明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境。

b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詩人有王勃、陳子昂等。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b盛唐詩人:

高適的「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參的「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都洋溢著豪邁的氣概;孟浩然、王維的山水詩,景物如畫,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都富於詩情畫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是唐詩發展繁榮的豐碑。李白以浪漫主義的創作,贏得「詩仙」的美譽;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聖」。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張「 文章 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針砭時弊的諷喻詩。

二、宋詞和元曲

1、宋詞出現的原因:

(1宋代商業的發展。

(2)城市的繁榮。

(3)市民數量的不斷增加。

2、流派:

(1)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鈴》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等,都是流傳極為廣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等。

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創作進入繁榮階段,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元曲通俗生動,豪放飄逸,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

三、明清小說

1、小說的發展歷程:

(1)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搜神記》等志怪小說。

(2)唐朝短篇小說傳奇。

(3)宋朝供說話人用的話本,把中國小說創作推向一個新階段。

2、明清小說繁榮的原因:

(1)專制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

(2)手工業、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擴大。

(3)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小說創作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

3、代表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部長篇小說最為。

4、評價:它們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4

1、城邦基本特徵: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緣和地域的公民團體

2、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基礎:梭倫改革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內容:根據財產多寡,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成為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

作用: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內容: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進行選舉;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組成十將軍委員會;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等。

作用:這次改革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時間:公元前5世紀

3、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4、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5

先秦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並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復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秦漢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 措施 。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 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並、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高考之重點和 熱點 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相關文章:

★ 高三歷史高考知識點詳細梳理

★ 高三歷史考試必背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復習知識點整理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大全

★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考歷史知識點大總結

★ 高考歷史重要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必備的知識歸納

★ 有關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的梳理

★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3.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總結

歷史是高考考試科目之一,學生們想考好歷史,最重要的就是背誦知識點,打好知識基礎,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歷史基礎知識點 總結 ,希望大家喜歡!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

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

[答題術語]

(1)對財富的追求、地理知識的增加、航海技術的發展以及傳播天主教的熱情最終導致了新航路的開辟。

(2)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間的相互孤立狀態,促使世界逐漸連成整體,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荷蘭向海外殖民擴張,在1 7世紀建立了世界范圍內的殖民帝國;英國也積極向海外殖民擴張,並與荷蘭、法國進行了激烈的爭奪,到1 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4)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同時也將深重的災難帶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

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

[答題術語]

(1)1 7 6 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 革命的序幕。

(2)工業革命使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機的發明為代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生產關系發生重大變革,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誕生,工人運動興起;近代城市興起,自然環境遭到 定程度的破壞;列強對外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3)以電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第 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產生了壟斷和壟斷組織;列強加緊瓜分世界和輸出資本,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近代以來世界科技發展的歷程

[答題術語]

(1)物理學:牛頓的經典力學奠定了近代物理學的基礎;20世紀以來,相對論和量子論的提出和發展掀起了物理學的革命。相對論和量子論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本理論框架。

(2)生物學:達爾文進化論破解了生命的起源問題,否定了宗教的創世說。

(3)技術革命:經過二次科技革命,人類由「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答題術語]

(1)浪漫主義文學的突出特點是深入挖掘人類的情感世界,通過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

(2)現實主義文學(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是關注社會問題,剖析社會生活本質,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罪惡。

(3)現代主義文學的特點是集中表現自我;表現手法和語言風格與傳統大相徑庭。

(4)德國音樂大師貝多芬,是歐洲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過渡架起橋梁的偉人。

(5)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放映自製電影成功,標志著電影的誕生。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答題術語]

(1)在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了不同形式的應對 措施 。羅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國渡過了危機,維護了民主制度,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實現了由自由主義到凱思斯主義的轉變。

(2)在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節,已經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一戰後,西方社會流行著福利國家的思想,福利國家的動機既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又出於對社會矛盾加深的恐懼。

高考歷史考點知識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歸納分析洋務運動的各類內容(軍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務運動的目的,失敗原因。

2、記憶洋務派開辦的軍民企業名稱,行業,地理位置。民資企業的名稱,行業,地理位置。

3、辨證的分析「扶清滅洋」的兩面性,反映的歷史背景和農民的階級性。(該 口號 說明了農民的哪三個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國的關系;帝國主義入侵和其先進文明的關系;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關系。)

4、如何理解中國民族資本「先天不足」和「後天畸形」?(民族資本企業的特點:資金,技術,分布,行業;與帝封的關系。)

5、歸納早期無產階級的特點和成因。(早於資產階級產生;分布集中,組織性強;與農民階級天然聯盟;革命性強。)

6、清政府那些舉措順應了19世紀中期世界的經濟和政治發展趨勢?結果如何

7、《馬關條約》的內容、特點和危害。甲午戰爭對中,朝,日,遠東局勢的影響。

8、歸納維新派為戊戌變法所做的思想准備,政治准備,組織准備。百日維新的內容和意義。

9、維新變法的歷史背景。維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和成因。維新派與光緒帝的關系。戊戌變法的三重意義。(思想意義;政治意義;愛國意義。)

10、義和團運動中農民階級革命性和落後性的體現。義和團運動的功績。

11、比較開明派,洋務派,早期維新派,維新派,革命派在對待西學,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眾等問題上的態度。

12、比較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起義原因,綱領,組織性,與宗教關系,軍事活動方式,對待西方的態度,斗爭矛頭和斗爭結果。斗爭作用:都沉重打擊中外反動勢力;都迫使列強改變侵華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結。)

13、1840-1900年列強侵華特點的變化?(侵華手段在武力後盾下由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侵華格局由以英為首合作侵華到激烈爭奪形成侵華同盟;侵華方式策略由武力馴服清政府到打拉結合,勾結扶植清政府,以華制華。每一個變化都做到能用史實說明。)

14、1900年前後中國社會在列強侵華,反動統治,抗爭探索,經濟發展四方面的顯著特徵和史實。

答:(1)侵華:帝國主義完全確立半殖秩序;

①甲午戰後列強侵華進入資輸和瓜分階段;

②列強爭奪激烈形成侵華同盟;

③八國聯軍侵華,簽定辛丑條約共同以清政府為代理人確立秩序;

(2)反動統治:清政府日益反動孤立:

①對外投降出賣國家主權,淪為洋人走狗;

②鎮壓戊戌變法,出賣義和團,反動面目昭然若揭;

③玩弄新政花招,結果適得其反;

(3)抗爭探索:中華民族覺醒;

①義和團運動粉碎敵計;

②維新派改良愛國、進步、思想啟蒙;

③資產階級革命逐漸成為主流。

(4)發展:民資初發;

①甲午戰後列強投資;

②清政府放寬限制;

③維新變法的推動。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

(1)原因:?戰爭使蘇維埃經濟破壞嚴重;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滿;國家沒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2)實施:1921年

(3)內容:

①?農業:以固定糧食稅代替余糧徵集制;

②工業: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歸國家所有;

③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

(4)流通:由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

(5)作用:使俄國找到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二、斯大林時期的經濟體制

(1)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

①時間:20世紀30年代中期

②表現: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2)評價

①作用:使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業總值躍居歐第一,世第二。

②弊端:

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

國家從農民身上拿走太多,影響農民積極性;

長期執行計劃指令,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積極性。

三、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日益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具體原因:股票投機過度;供需矛盾;生產過剩——直接原因

③爆發:1929年10月24日紐約證卷交易所股市崩潰

(2)特點和影響

①特點: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強

②影響:經濟破壞嚴重,國際關系日趨惡化;資本主義面臨嚴重政治危機

四、羅斯福新政

(1)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打擊美國;

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無法解決危機;

③羅斯福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

(2)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立法、救濟、復興)

①整頓財政金融:重建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②調整工業生產:《全國工業復興法》和「藍鷹運動」

③調節農業生產:減少耕地面積和產量以控制市場價格

④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振:通過《社會保障法》,興辦公共工程提供就業機會

(3)新政的特點:政府大規模的干預經濟

(4)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全面來臨的時代,在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適應生產力巨大發展的時候開辟的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②其核心內容是通過國家力量擴大消費,調節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調整被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資本主義經過這一重大調整,獲得了新的發展餘地和活力。

④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五、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

①背景:30年代大危機的教訓、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斯主義的影響

②措施: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力加強政府幹預經濟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資金來源:個人繳納、企業繳納和國家補貼

②福利種類:醫療 保險 、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

③特點: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

④實質: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

⑤評價:福利國家的出現使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緩解了社會矛盾,擴大了社會消費。但國家的財政支出擴大,造成財政赤字,降低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 高三高考歷史復習的方法總結歸納

★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法:牢記大事件與基礎知識

★ 2020高考文綜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一輪基礎知識點君主專制政體復習學案

★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的要訣

★ 2020高考歷史復習的重點

★ 高考歷史的題型的解題方法總結歸納

★ 高考政治考點知識總結

4. 歷史高考知識點歸納

歷史考試非常注重細節知識,有很多小知識都需要我們去重視,這樣才能在高考的時候取得好成績。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歷史高考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歷史高考細節知識點

1.①1840年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的簽訂,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①《南京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有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②《天津條約》開放10處,其中屬於今天廣東省的有潮州(後改為汕頭)

③《北京條約》開放天津。

④《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3.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最先行改革的兩個省份是安徽和四川。

最先實行開放的兩個省份是廣東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經濟特區分別是_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注意:被譽為「一夜崛起的城市」?屬於廣東省的?)

②1988年建立海南經濟特區。

③1990年開放上海浦東,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5.①近代生活習俗發生變化最大的是上海。

②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

③中國第一部市內電話開通在南京。

④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架設於台灣省。

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報刊創辦於廣州。(〈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

⑥近代中國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刊創辦於上海。(《申報》)

6.①1931年日軍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不到半年就侵佔了整個東北。

②1932年日軍襲擊了上海,製造了一二八事變。

③1935年日軍為侵佔華北,製造了一系列的事變,總稱為「華北事變」。

④1937年7月製造了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開端。

⑤1937年8月製造八一三事變,威脅南京。

歷史高考知識要點

一、商鞅變法的背景

(一)春秋戰國變法的時代背景(必然性)

1、經濟:社會經濟發展 封建生產關系產生(生產力發展--土地私有制確立--階級關系變動)

2、政治:上層建築的變化:分封制宗法制破壞

3、軍事(戰爭的需要):富國強兵成為改革的內在動力

4、思想 文化 :百家爭鳴 (法家學說成為變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國的改革和變法為商鞅變法提供了 經驗 教訓(春秋、戰國)

1春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

2戰國:李悝變法吳起變法

(三)秦國需要改革並具備條件(具體背景)改革可能性

(1)內部有利條件:

國君權力集中,奴隸主貴族勢力較弱;

法家學說容易得到認同

民風質朴,充斥尚武精神

(2)外部機遇

三家分晉,遏止秦國發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士人游說各國,為秦國招攬賢能提供了可能性

(3)直接原因:秦孝公發奮圖強、任用商鞅變法

二、商鞅變法的內容

1、經濟--"以農求富"(富國)

(1)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對封建社會影響深遠)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3)統一度量衡

2、軍事---強兵

(1)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2)廢除「世卿世祿制」(以上 措施 最直接打擊貴族特權)

3、政治

(1)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

(2)普遍推行縣制—對後世影響深遠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詩書而明法令

·實質:文化高壓政策

·影響:壓制人民思想,摧殘了文化。

5、風俗習慣--改革社會風尚習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變法的結果:"商鞅雖死,秦法猶存"

歷史高考知識點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統一黃河流域(439年)

2、改革的有利條件:拓跋珪的漢化改革

3、改革的必要性:

(1)階級矛盾尖銳(宗主督護制、賦稅制度混亂)

(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視和壓迫)

(3)統治面臨危機(人民起義,社會動盪)

4、改革的可能性:馮太後掌握實權、孝文帝精通漢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1、前期:馮太後主持,重點是建立新制。

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

均田制(開創性)

三長制;

租調制。

2、後期:孝文帝主持,重點是漢化。

遷都洛陽;

移風易俗(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義

1、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2、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

3、緩和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促進了民族融合,為統一奠定基礎

四、改革的目的: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

成功的根本原因: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歷史高考知識點歸納相關 文章 :

1. 2020年高考歷史重點知識整理

2. 高中歷史知識點超詳細歸納總結

3. 高考歷史重要知識點匯總

4. 2020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5. 2018年高考歷史大題必背知識點

6. 歷史高考必備知識點

7. 2020高考歷史考點知識點整理

8. 2020高考歷史知識點大全

9. 高考歷史重點必備知識點

5. 高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高考之前,我們不能忽略歷史的復習,要重視每個模塊的知識內容,想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必修一的知識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

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

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 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高考歷史必修一必備知識

一、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

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 文化 的發展,奠定了中國

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二、秦朝鞏固統一的 措施 :

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歷史必修一知識

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

強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

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二、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三、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

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四、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漢代

制度: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五、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

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高考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 教育 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 傳統文化 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 總結 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考歷史必修三知識總結

一、董仲舒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從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思想主張:

①為加強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②為加強君權需要,提出「君權神授」。

③提出「三綱五常」道德規范

二、儒家正統地位的確立及影響: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1)啟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

(2)用儒學壟斷教育 規定儒家經典為國家教科書興辦太學,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影響:儒學處於獨尊地位

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顥 程頤 朱熹 陸九淵 王陽明

二程:思想主張: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有理後有物 (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

③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 方法 去把握「理」

朱熹:思想主張:

①提出理氣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理」和「氣」構成的

②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③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高考歷史知識歸納

1、雅爾塔體系形成的背景,體系的內容(處置法西斯;建立聯合國;劃分美蘇的勢力范圍)體系中的矛盾。體系的評價(積極為主--三個有利於;消極之處明顯。國際格局巨變)。

2、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注意其國家。

3、深刻理解戰後美國採取冷戰政策的原因,表現,和影響。重點分析馬歇爾計劃的原因,特點,(兩個結合)作用。

4、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形成(互相對峙的兩大集團歷史上共出現過三次:同盟國和協約國;軸心國和盟國;北約和華約。注意其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5、戰後資本主義黃金時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國家宏觀管理;安定環境;剝削落後地區。)1973年危機的原因,特點,啟示。

6、歐共體建立的原因,發展的趨勢,產生的影響(對歐洲,美國,世界)。

7、美國霸主地位動搖的原因,表現(經濟,政治)。

8、蘇共二十大的內容和影響(對蘇,東歐,中國,資國,世界)。

9、東歐改革失敗的原因。對比東歐和西歐的經濟,政治,外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10、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雙方的態勢,成因。在爭霸的不同階段兩強和中國的關系變化。從兩強爭霸中得出的啟示。

11、亞洲新加坡、韓國等國經濟發展的 經驗 。潛在的隱患。


高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相關 文章 :

1. 人教版高三歷史一輪復習知識點

2.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3.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第一單元

4. 人教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5. 高中歷史必修一重點筆記

6.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7. 高二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8.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9. 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6.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

學習需要目標和計劃,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會有自己的奮斗目標,並為此而努力。想使理想最終得以實現,需要不斷為自己設定具體的目標。每日審視自己,找出與目標間的差距,你會從中獲得動力。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高三歷史 常考的知識點 總結 ,希望能幫助到你!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1

一、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1046年

(1)分封制

①內容:西周時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諸侯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諸侯的權利: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2)宗法制

①特點:宗法制是實行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②內容: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執政權力,其餘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國對於周王室處於附屬地位。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封為諸侯的庶子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庶子分封為卿大夫,他們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樣的大宗與小宗的關系。這樣按血緣關系的親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③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神權和政權的結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權

二、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統一:230-221韓趙魏楚燕齊

(1)皇帝制度君權的至高無上

(2)秦朝的中央機構三公的職權范圍要注意區別,也是選擇題中經常命題的重點。

三公的職責:

①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②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

(3)郡縣制郡縣的設置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採納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郡縣制的特點在於郡縣的長官都有皇帝任免。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2

一.背景

①經濟危機使美國陷入困境。

②當時的美國胡佛政府基本延續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

③1933年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總統,開始推行新政。

二.內容

①整頓財政金融②實行工業復興法③調整農業生產④實行社會保障,推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

三.新政特點:

是在保留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全面干預經濟。

四.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加速了生產力的恢復。

②使美國渡過了經濟危機,人民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緩和了階級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勢力的上台,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繼承和借鑒,標志著資本主義進入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④新政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高三歷史必修三知識點:英國君主立憲制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背景:

根本原因:封建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直接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奉行「君權神授」,並宣稱議會權力來自國王,和議會發生矛盾。

過程:1640年—1688年,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

2.《權利法案》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背景:

1688年光榮革命議會取得勝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內容:

1689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事權等方面限制了國王權利。

意義:

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志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影響:

「光榮革命」後,英國的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實行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

3.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①內閣的含義:內閣原來是指國王召集親信大臣商議國家機密的秘密小房間,後來指決議國家大事的行政班子。

②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紀,內閣的首腦「首相」取代國王主持內閣會議。國王逐漸退出內閣,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從此成為一種象徵。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爾。

③確立內閣對議會負責的制度。

④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讓在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該黨的領袖就是理所當然的首相。

⑤19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度確立。

4.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影響:

①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各派可以通過議會斗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把政治斗爭規定在一個相對有序的狀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沖突,對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

③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使英國走上資本主義民主化的道路;

④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為世界很多國家樹立了一種模式。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3

一、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1、內容: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

2、結果: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二、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

評價

1、以法律形式廢除了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2、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商鞅實行的嚴刑酷法和 文化 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4、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後周周世宗改革(略)、慶歷新政(略)

四、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1、內容與作用

①理財 措施

A、青苗法→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C、農田水利法→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

D、方田均稅法→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E、市易法→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增加。

②軍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抵禦遼和西夏進攻主,減少了軍費開支。

B、將兵法→加強了軍隊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③ 教育 措施

A、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律令、斷案等。

B、整頓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直接做官。

2、成效

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3、失敗原因

①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③宋神宗後期的動搖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4、評價

①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②王安石能針對統治積弊大膽改革,這種面對封建統治危機勇於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五、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1581年)。

1、目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統治危機。

2、內容

①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徵收銀兩。

②把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3、意義: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高三歷史常考的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常考知識點總結

★ 高三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 高三歷史復習重點考點知識大全

★ 高考歷史常考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要點匯總

★ 高考歷史考點知識點整理歸納

★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整理

★ 高中歷史考試必備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知識要點匯總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總結

7.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_高考歷史基礎知識總結歸納

面對歷史高考,我們學生要明確復習的重點,要重視基礎知識,突出主幹知識,將每個知識點都復習好。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考歷史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目錄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

高考歷史易錯知識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 :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二、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三、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四、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 代 制 度

漢代 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舉制

五、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 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 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 文化 的高度繁盛。③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泛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 起源和發展 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系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

高考歷史易錯知識

1.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

【錯因】對各時期的根據地的名稱記憶不準。

【正確理解】「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於這一時期,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

「敵後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敵後」主要指這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於敵人(日軍)的後方;「抗日」則指明了這一時期根據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任務。「解放區」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於國民黨統治的區域(「國統區」)。

2.德國議會、法國議會、美國國會、英國議會的結構與權力

【錯因】對四國議會的結構與權力掌握不準確。

【正確理解】(1)德國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權力大於帝國議會,帝國議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皇帝和聯邦議會的批准。

(2)法國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院權力大於眾議院;兩院聯席會議選出總統,總統解散眾議院須經參議院同意,總統任命內閣須經眾議院同意。

(3)美國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立法權由兩院共同行使。

(4)英國議會由上院和下院組成,議會的主要權力屬於下院,上院為最高司法機關,其對下院通過的立法和預算案只有延擱權。

3.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

【錯因】對二者的關系把握不準確。

【正確理解】

(1)「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志著美國的對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為主的孤立態勢,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而「馬歇爾計劃」比較隱蔽,它著眼於經濟,擔負著抗衡蘇聯和控制西歐的雙重任務。美國企圖通過幫助西歐振興經濟、穩定政局,從而穩定資本主義陣營,聯合西歐各國一起對抗蘇聯。美國企圖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

(2)二者的實質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穩定資本主義世界,確立美國的霸主地位。「馬歇爾計劃」是更隱蔽的「杜魯門主義」,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當然,「馬歇爾計劃」在客觀上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4.蘇聯解體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代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

【正確理解】蘇聯解體是各種矛盾和因素交織的必然結果。從歷史上看,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和政策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的結果;從現實來看,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加速了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並不代表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模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正保持著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5.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與世界多極化趨勢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

【正確理解】蘇聯經濟的衰退和蘇聯解體直接導致了兩極格局的終結;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極化的標志;第三世界實力的增強對多極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多極化。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只是兩極格局結束的標志。

〈〈〈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 教育 ,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農業

(1)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牛耕:廢井田,開阡陌(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土地私有)四大農具

兩漢:耬車(專用的播種工具) 耦犁:趙過,二牛三人 南北朝:馬鈞的翻車又叫龍骨水車

唐朝:(江東)曲轅犁: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 筒車

(2)水利工程——春秋戰國:都江堰(秦國時李冰父子修造,位於四川) 西漢:白渠、漕渠、龍首渠(關中地區)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 涿郡(北京)到蘇杭

作用:1、促進南北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2、帶動兩岸農業和城市的發展3、加強了中央集權

(3)耕作 方法 :春秋戰國 壟作法 西漢:代田法

(4)土地制度:商周:井田制(土地國有)

春秋戰國以後:小農經濟,土地私有,是中國傳統農業的基本模式 小農經濟特點:1、以家庭為單位,規模比較小2、男耕女織3、自給自足

二、商業

商業發展的歷程:商周時期:商人出現,商業為政府服務:工商食官。 官營手工業特點:1、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2、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美3、產品供宮廷和政府使用

春秋戰國:民間商業興起,各國首都都是繁華的商業中心城市

秦漢: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漢武帝實行鹽鐵酒專賣,抑制大商人的勢力 隋唐:草市興起(櫃房、飛錢、邸店) 城市繁榮:揚(揚州)一益(成都)二 宋元:商業稅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夜市流行;海外貿易發達;元大都是國際性大都市

明清:白銀成為主要貨幣,出現商幫:徽商和晉商

明中期以後,官營手工業超過民營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基本特徵是僱傭: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日受值

明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 影響: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

只有廣州一地可以對外通商,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_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總結 歸納相關 文章 :

★ 上海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整理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總結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

★ 高三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高中歷史高考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知識歸納大全

★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

★ 高三歷史基本基礎的知識點解析

★ 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8. 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大全

總結 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並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你想知道總結怎麼寫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 高三歷史 重要知識點大全,以供大家參考!

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大全

1、變法與改革

(1)管仲改革:春秋時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內容:作用:

(2)商鞅變法:(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4)慶歷新政:(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

(5)王安石變法:(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失敗原因)中華考試網

2、綜述:

(1)分類:

A、促進舊社會形態向新社會形態轉化:

B、奴隸社會內部富國強兵的改革:

C、封建社會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變法:

D、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 文化 和制度的改革:

(2)變法的原因:

A、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發展;

B、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實現富國強兵;

C、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D、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為吸收漢族先進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E、統治階級面臨統治危機,結果改革或變法抑制了土地兼並,緩和了階級矛盾,增加了財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 其它 目的:建立封建統治基礎、克服封建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

(4)變法成功的原因:

A、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B、改革者或為統治者,或贏得統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C、制定了順應社會發展潮流並切實可行的改革 措施 ;

D、改革者具有堅強意志和百折不撓的信心。

(5)變法失敗的原因:改革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用人不當或操之過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啟示:它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會觸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有,進而遭到他們的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高中歷史知識點學習資料

資產階級維新派——維新思想推動下的戊戌變法

1、變法背景:

(1)國際大勢:發展資本主義成為世界性潮流

①經濟上: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②政治上: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③思想上:西學東漸——西方啟蒙思想的進一步傳播

(2)國內

①社會背景: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深②經濟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③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發展壯大

④思想基礎: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產生和發展

A、早期維新思想家:馮桂芬、王韜、鄭觀應——學習西方的制度和文化,主張政治改革。

B、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民權思想的啟蒙(選修二專題一第三課)

a、背景: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階級上,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和壯大;思想上,國內早期維新思想的產生,國外資產階級民權思想的傳播;外交上,甲午戰爭失敗,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b、基本主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開展維新變法,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

c、評價:直接動員和指導了維新變法運動;通過變法挽救民族危機,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激情;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具有進步意義;傳播西方知識,宣傳天賦、自由平等觀念,具有啟蒙意義;表達了資產階級對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嚮往,客觀上有利於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是後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先聲。被稱為「進行了第一次較為全面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社會動員」。

2、變法的准備活動——士人干政

(1)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

①焦點:要不要實行維新變法,要不要改封建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 教育 制度

②實質:中國新興資產階級與沒落封建地主階級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鋒

③影響:論戰進一步開闊了知識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為政治斗爭做了輿論和思想先導

(2)公車上書(選修二P35)使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由思想理論傳播發展為政治實踐,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3)創辦報刊:《中外紀聞》《時務報》《國聞報》

(4)組織學會:強學會、保國會等

高三歷史知識點考點總結

1.公元前20__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夏;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起源於夏朝。

2.原始社會後期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3.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周朝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是互為表裡,相輔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論》說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義是分封制。

5.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特徵。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最高官職。

7.唐朝時,掌握草擬、審議和行政的職能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機構分別是中書門下省和中書省。

9.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為管理邊遠地區設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時,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11.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12.古代中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組織方式是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古代中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形成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

13.牛耕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式是壟作法。

15.古代中國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分別是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營手工業。

16.明清時期,蘇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絲織業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於商朝。

18.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是櫃坊。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北宋發行的交子。

19.元代時,泉州被外國旅行家譽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時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只廣州一處對外通商。

20.唐朝時,專管對外貿易的機構稱為市舶使。宋代時,在邊境設置與少數民族貿易場所稱為榷場。中國最早的商標是宋代山東濟南劉家功夫針。

21.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2.孔子整理的六經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23.提出性善論是孟子;提出性惡論是荀子。提出三綱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論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是顧炎武。

24.後人稱孔子為至聖、稱孟子為亞聖。朱熹宋朝理學集大成者。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

25.①提出愛人者,人恆愛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

②提出節用而愛人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是孔子

③提出與人為善,暖於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是董仲舒。

⑤提出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顥、程頤)。

⑥提出心外無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陽明。

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是非是李贄。

⑧提出人民為主天下為主,君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黃宗羲

⑨提出經世致用的有顧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標表示恆星位置的,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天文學石申,他著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遠鏡發明以前,渾儀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工具。

29.混合選擇法最早見於西漢農書《汜勝之書》;《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

30.素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是指王羲之創作的《蘭亭序》。


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大全相關 文章 :

★ 高三歷史復習重點考點知識大全

★ 高三歷史復習知識點總結

★ 高三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 高三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歸納

★ 高三歷史必學必背的知識點

★ 高考歷史常考知識點匯總

★ 高三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

★ 高考歷史重點知識點整理

★ 高考歷史的重要知識點匯總

熱點內容
初一上冊語文練習題 發布:2025-01-20 06:16:33 瀏覽:776
數學大冊答案 發布:2025-01-20 06:03:34 瀏覽:368
教師師德故事ppt 發布:2025-01-20 05:31:05 瀏覽:118
老潘美術培訓 發布:2025-01-20 05:22:58 瀏覽:507
數學藝術字 發布:2025-01-20 04:14:05 瀏覽:641
建築教師招聘 發布:2025-01-20 03:47:12 瀏覽:847
生物鍾的調節 發布:2025-01-20 03:32:51 瀏覽:436
教師師德個人事跡 發布:2025-01-20 01:15:46 瀏覽:216
地理陳美麗 發布:2025-01-20 00:55:43 瀏覽:692
北京教育考試院網址 發布:2025-01-19 23:59:07 瀏覽: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