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史前生物都很大
在史前時期,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與現今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極大地影響了生物的進化路徑和極限體積。大約在3億年前,氧氣含量突然升至30%,甚至有記錄顯示曾高達35%,幾乎是此前水平的兩倍。這一時期的氧氣富餘為大型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可能。
然而,在2.4億年前,氧氣含量急劇下降至12%,對生物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巨大沖擊。這種變化促使生物們向更小的體型發展,以適應氧氣稀缺的環境。直到5000萬年前,氧氣水平再次回升至17%,隨後在4000萬年前達到了23%。這一時期,地球上的氧氣含量呈現上升趨勢,直至今日,大氣中氧含量穩定在約21%。
這一系列氧氣含量的變化,對史前生物的體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氧含量時期,生物得以演化成龐大的體型,因為更多的氧氣意味著更多的能量供應,有利於大型生物的生存。而低氧含量時期,則迫使生物向小型化發展,以減少對氧氣的需求。
現代動物的體型相對較小,主要是因為地球氧氣含量已經穩定在一個適宜的水平。21%的氧氣含量為現代生物提供了足夠的氧氣供應,不再需要演化出巨大的體型來適應環境。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代動物的體型普遍較小,與史前生物的巨大體型形成了鮮明對比。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現代生物不能變得巨大。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下,某些現代生物也能演化出較大的體型,比如鯨類和某些昆蟲。但總體而言,由於地球氧氣含量的穩定,現代動物的體型普遍較小。
⑵ 為什麼史前動物都長這么大是環境原因還是什麼原因
史前的動物之所以長得很大,其實主要還是因為環境所致,史前的環境惡劣,沒有好的身體,根本不可能保護自己。
第三,繁殖方式不同。
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不同,一個是胎生,另外一個是卵生。在中生代,由於環境較好、資源充足,所以卵生的繁殖效率就更高。而新生代時期,環境變差了,資源沒有以前多,胎生的存活率更高,所以,越到後期,胎生的動物占據著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