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統帥
❶ 世界上十大最傑出的統帥有哪些
1 成吉思漢
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廟號太祖。
成吉思汗生於蒙古貴族世家。約在1170年,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性格。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後,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隨他游牧。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後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魯朵。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十三翼之戰。1196年,鐵木真和克烈部脫里汗出兵助金,於斡里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金授鐵木真以察兀忽魯(部長)官職,封脫里汗為王(脫里汗從此稱王汗,語訛為汪罕)。鐵木真與王汗聯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見敵勢盛,不告而退,把鐵木真留在乃蠻兵鋒之下。鐵木真發覺後,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魯倫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敵前。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並,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傑的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善於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
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大戰札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佔領了呼倫貝爾高原,實力猛增。1203年王汗對鐵木真發起突然襲擊,鐵木真敗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鐵木真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魯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里台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蒙古國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劃分和固定在95個千戶中。千戶下設百戶、十戶。千戶那顏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戶內的牧民不能任意離開千戶組織,對那顏有人身隸屬關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戶作為領民分給諸弟諸子諸王,形成左右手。又以木華黎、博爾術為左右萬戶那顏,即兩個最大的軍事長官。把怯薛(禁衛軍)擴充到1萬人,征調千戶那顏、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充當怯薛,以此控制全國。設札魯忽赤掌管戶籍、詞訟等行政、司法事務。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傳統的草原貴族斡魯朵發展起來的封建國家機器。蒙古國建立後,大批原來的部落人口被分編在不同千戶中,許多部落的界限從而泯滅,開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對此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鄰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兒、哈剌魯等部分別在1207年、1209年、1211年歸附成吉思汗。
新興的蒙古貴族渴望佔有大量財富。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納女請和。1211年,又率領大軍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軍佔領中都,在遼西消滅金守軍,攻佔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1218年,滅西遼。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發動了侵略戰爭。他幾路進兵,分割包圍了各戰略重鎮,各個擊破,採用大規模屠殺、夷平城市、派被俘人眾打頭陣等殘酷手段震懾敵人,解除自己後顧之憂。戰場上的主動權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軍圍攻訛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等城,術赤、窩闊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龍傑赤(今土庫曼烏爾根奇),拖雷一軍進入呼羅珊地區。哲別、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窮追花剌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算端,後者逃至裏海孤島病死。哲別、速不台率軍繼續西侵,遠抵克里木半島。1221年,拖雷佔領呼羅珊全境。成吉思汗追擊新算端札闌丁至印度河,不獲而還。1222年,在佔領區置達魯花赤監治。1223年,在撒麻耳干駐冬,次年起程還國。成吉思汗西征,進行歷史上罕見的大屠殺、大破壞,給中亞各族帶來極大災難。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1227年夏歷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大皇後孛兒台生子四人:長子術赤,為欽察汗國諸汗之祖;次子察合台,為察合台汗國諸汗之祖;第三子窩闊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後裔為元代和伊利汗國皇室。忽蘭皇後生一子闊列堅,後裔入元封河間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軍事才能卓越,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他作戰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13世紀主要封建國家社會危機深重,為成吉思汗實行大規模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
2 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公元前356一前323),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之子。自幼受過希臘文化的影響,少年時代起即隨父出征,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當時馬其頓在腓力二世的領導下迅速崛起,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征服希臘而成為愛琴海上的霸主。次年,腓力二世率希臘軍隊向波斯宣戰。公元336年,腓力遇刺身亡、亞歷山大繼位。第二年底,亞歷山大率步兵三千、騎兵五千,從馬其頓首都培拉出發,開始向波斯帝國遠征。當時,波斯帝國已經衰敗,國王大流士三世腐敗無能。公元前334年春天,亞歷山大率遠征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進入亞洲,在海峽不遠的格拉尼庫河附近與波斯前哨軍隊交鋒,打敗波軍,並佔領小亞希臘城邦。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指揮軍隊南下,在敘利亞的伊蘇斯城與大流士三世率領的軍隊激戰。波斯軍交戰不力,大流士三世隻身先逃,波軍大潰,亞歷山大乘勝佔領敘利亞。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率軍圍攻腓尼基的城邦推羅,佔領腓尼基,接著又佔領了埃及,在埃及以自己的名字建立了一座港市亞歷山大里亞。公元前331年春,攻入兩河流域,繼續與波斯軍隊作戰。波斯軍隊潰敗,大流士三世逃亡中亞。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為追擊大流士進入中亞,大流士逃至波斯行省巴克特里亞,為該省總督所殺,波斯帝國滅亡。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軍進入印度河上游地區,遭到當地具名的英勇抵抗,同時當地的氣候炎熱、疫病流行、士病厭戰,亞歷山大被迫下令退兵。公元前325年,亞歷山大軍隊返回巴比倫城,遠征結束,至此,一個地跨歐、亞、非的亞歷山大帝國建立,定都巴比倫城。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不久,帝國就迅速瓦解。
3.凱撒
古羅馬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作家,共和國末期的獨裁者。出身於羅馬著名的尤利烏斯家族,父親曾任行政長官。少年時期學習過修辭學和演說術,受過良好的教育,從政初期曾是民主派領袖,反對貴族派。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結成三頭同盟,共同統治羅馬共和國,史稱「前三頭」。公元前58年取得高盧總督職位,幾年內征服了高盧全境。他不僅有大量財富,更重要的是他訓練了一支忠於自己的強大軍隊。公元前49年,凱撤打敗了龐培,奪取了政權(克拉蘇已在一次對外作戰中死去)。以後幾年間,他獲得無限期的獨裁權力,集執政官、獨裁官等大權於一身,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軍事獨裁者。共和國名存實亡,元老院權力日漸削減。凱撒實行的一些措施,如將行省土地分給8萬老兵,減輕負債者的債務,懲治貪污勒索官吏等,觸動了元老們的利益,引起元老貴族的不滿。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在元老院議事廳,被以布魯圖和喀西約為首的反對派刺死。凱撒留下兩部有歷史價值的著作,即《高盧戰記》、《內戰札記》。
4.拿破崙
拿破崙一世皇帝(1804-1815),法蘭西帝國締造者,卓越的軍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先後多次打垮了歐洲各個封建君主國組織的「反法同盟」,保衛了由法國資產階級進行的法國大革命勝利果實,並在歐、非、北美各戰場上,進行了對歐洲各封建國家的戰爭,削弱了歐洲大陸的封建勢力。重要功績還有他頒布了《拿破崙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至今還發揮著重要作用。
5.漢尼拔
漢尼拔巴卡 ( Hannibal Barca ,公元 前247年 ~ 前182年 ) 北非古國 迦太基 名將。年少時隨父親哈米爾卡巴卡進軍 西班牙 ,終身與羅馬為敵 在軍事上有卓越表現。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率領軍隊從 西班牙 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進入 義大利 北部,在特拉比亞戰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公元前217年)和坎尼戰役(公元前216年)中擊潰羅馬人。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拒絕與漢尼拔發生正面沖突,並逐漸奪回義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羅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領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到非洲。公元 前202年 ,大西庇阿於扎馬戰役擊敗漢尼拔。
戰後,公元前196年漢尼拔成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幫助迦太基從戰爭的瘡痍中恢復。公元前195年,羅馬人迫使漢尼拔被驅逐。公元 前182年 ,他服毒自盡。
6.貝利薩留
貝利薩留(約505~565),拜占庭帝國統帥。生於色雷斯。早年任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侍衛。527年率軍參加對波斯的戰爭。529年升任禁衛軍長官。翌年任德拉總督,擊敗4萬波斯-阿拉伯聯軍,名聲大振。532年鎮壓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義,解救被圍困的皇帝。533~534年率1萬步兵和6000騎兵入侵北非,滅汪達爾-阿蘭王國並俘其國王。回國後被授予執政官稱號。535年出征義大利的東哥特王國,登陸西西里島。536年攻入義大利南部,隨後北上佔領羅馬。540年攻陷東哥特都城拉韋納,俘東哥特王。東哥特人曾以立其為王為投降條件,他佯裝同意,但受降後又拒絕王位。此舉引起查士丁尼猜疑,年底被召回,受到冷遇。541~544年率兵與波斯人作戰。544年再次被派往義大利征戰東哥特。由於長期戰爭使駐義大利軍隊十分疲憊,皇帝又對他心存疑懼而不願增援,故作戰接連失利,於548年被召回解職。559年匈奴人入侵,他再次被皇帝起用,招募軍隊,運用計謀,擊退入侵者。562年被指控參與謀反,又遭罷黜。貝利薩留作戰英勇,善於智取,巧於用兵,注意改進軍隊的戰術和裝備。他建立的新型騎兵身披護身鐵甲,裝備有日耳曼人的長矛和波斯人的弓箭,具有較強的作戰能力,被稱為「鐵甲軍」。
7.蘇萊曼一世
蘇萊曼一世(1494—1566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1520—1566年在位)。占據大陸咽喉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國祚長達600多年。它漫長的歲月可分成兩部分:從開國到蘇萊曼大帝時代為上升階段,此後為走下坡路的階段。而蘇萊曼大帝則是站在帝國最高峰處,「猛擊、毀壞和消滅一切當道的東西」的傑出帝王。
奧斯曼帝國傳到蘇萊曼時期已經是第十代了,他的九個前任都在兵馬中過完了一生,在血腥中打造出了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繼承了龐大祖業的蘇萊曼同樣是一個好戰、善戰的君王,但與他的前輩也有著兩個明顯的不同點:在他之前的蘇丹多是在同兄弟的激烈搏殺中登上寶座的,多顯得霸氣有餘,寬厚不足,而蘇萊曼作為獨生子,他的繼位乃眾望所歸,他的身上更多地洋溢著一股寬容大度安祥之氣;他的前輩們武功出眾,但文治多數乏善可陳,而蘇萊曼則在打天下擴疆土的同時,也在文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蘇萊曼不愧為一個全盛時期的泱泱大國的理想君主。
8.孫子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人。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屬於同時代而略晚。孫子是齊國貴族和名將的後裔。他的祖先原是陳國的公子--陳完。公元前672年,陳國發生內亂,陳完便逃奔至齊國避難,改稱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書(即孫子的祖父)曾經是齊國大夫,在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戰攻,齊景公便把樂安封給了田書,同時還賜「孫」為姓,以表示對田書嘉獎。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在吳國的都城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過起了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在吳國,孫子結識了伍子胥。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在諸候爭霸中,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闔閭,為圖霸業,欲攻打楚國,但是,一時難以選出合適的將領。伍子胥常與吳王論兵,他曾向吳王推薦說:孫子「精通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誠得此任為將,雖天下莫敵,何論楚哉!」經過伍子胥七次向吳王推薦,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
孫子晉見吳王之後,呈上所著兵書十三篇。吳王看後,贊不絕口。據有關資料記載,為考察孫子的統兵能力,吳王挑選了100多名宮女由孫子操練。這就是人們所傳說的孫子「吳宮教戰斬美姬」的故事。吳宮操練之後,吳王任命孫子為上將軍,封為軍師。從此,孫子與伍子胥共同輔佐吳王,安邦治國,發展軍力。公元前506年冬,吳國以孫子、伍子胥為將,出兵伐楚。孫子採取「迂迴奔襲、出奇制勝」的戰法,溯淮河西上,從淮河平原越過大別山,長驅深入楚境千里,直奔漢水,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重創楚軍。接著五戰五勝,一舉攻陷楚國國都郢。「柏舉之戰」後,楚國元氣大傷,漸漸走向衰落,而吳國的聲威則大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吳國不僅成為南方的強國,而且北方的齊、晉等大國也畏懼吳國。對於孫子的歷史功績,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寫道:「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候,孫子與有力也」。
9.朱可夫
朱可夫(1896-1974),蘇聯元帥、蘇軍著名統帥。1941年任副國防人民委員兼總參謀劃長。蘇德戰爭期間,任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和代表、戰時最高副統帥、第一副國防人民委員、方面軍司令、方向總司令,多次參與制定戰略計劃,指揮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白俄羅斯、柏林等一系列重要戰役,曾代表蘇軍接受德軍投降。戰後,任駐德集群總司令兼蘇占區最高軍事行政長官、武裝力量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部長。他作風果斷,具有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豐富經驗,善於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集中大量兵力,擅長使用坦克兵團,穿插迂迴,分割合圍。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獲列寧勛章6枚。著有回憶錄《回憶與思考》。
10.克勞塞維茨
克勞塞維茨(1780-1830),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奠基者。參加過歐洲反法聯盟對拿破倫的戰爭。歷任騎兵軍參謀長、軍團參謀長、柏林軍官學校校長等職,獲少將軍銜。他先後研究了1566-1815年間所發生的130多個戰例,總結了自己所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寫出了一部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論》。
❷ 中國歷史統帥排名
.我在選中國古代十大軍事家時,確實頗廢了一翻腦筋,因為中國出色的軍事家實在太多了。除了我選的十個外,像孫臏、吳起、李牧、劉裕、拓跋燾、李靖、阿骨打、伯顏、戚繼光等,隨便拿出一個,在世界上都是響當當的,所以只好本著以下的原則選出了十個。
1.每個人都能代表一個時代,在同時期的軍事家中,他們都是最出色的(因為同時期的人物可以相比,誰優誰劣大家一看就明白,所以很容易選。不同時期的人物只能通過他們的事跡和統帥的特點相比較);
2.每個統帥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3.按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元、明、清幾個時期進行選拔。
孫武: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白起:最善於野戰圍殲;韓信最善於靈活用兵,以少勝多;曹操:最善於納諫;李世民:最善於後發制人,疲敵制勝;李光弼:最善於防禦;岳飛:最為全面的統帥;成吉思汗:不用多說;朱元璋:最卓越戰略家;努爾哈赤:其事跡與成吉思汗差不多。
春秋時期
最優秀的統帥無疑是孫武,即使在世界上,他也是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我曾說過,只要《孫子兵法》存在,世界上一切偉大的兵書都只能是第二流的。《孫子兵法》是無與倫比的。孫武同樣也擅長指揮,柏舉之戰就是中國戰爭史上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的統帥有很多是非常出色的,其中白起、孫臏、吳起、李牧、廉頗是其中的代表,好在他們都是同時期的人,很好選擇,孫臏、吳起都很優秀(孫臏指揮過馬陵、桂陵之戰,吳起指揮過陰晉之戰),但和孫武相比,還是遜色了一些。李牧、廉頗(指揮過鄗代之戰)也同樣優秀,他們和白起生活在同一時期,遺憾的是他們沒有交過手,幾次機會都擦肩而過,而且他們的戰績也都不如白起。
這里我要提一下李牧,他的軍事思想和白起非常相似,都以打殲滅戰為主,他指揮的趙破匈奴之戰、肥之戰、番吾之戰都是殲滅戰。在戰國後期李牧是唯一能與白起相抗橫的人,他們本來是可以站在一起打上一仗的,那將是無與倫比的一次會戰,但歷史卻和我們開了個玩笑,他們都能沒活到戰爭的結束,他們不是被敵人擊敗的,而是被自毀長城的。李牧如果活在別的時期,我是可以把他考慮進去的,遺憾的是他和白起活在了一個時期,他被白起巨大的光環給擋住了身影。另外李牧在軍事理論方面不如孫臏、吳起,二個皆有兵法傳世,而且吳起還進行過著名的軍事改革,所以在這里我選擇了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