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克隆的歷史

克隆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5-01-07 19:12:43

1. 克隆技術發展歷史

克隆技術的發展歷程
1952年:科學家證明,他們能把細胞核從一枚青蛙卵子中取出,然後把另一個青蛙胚胎細胞的細胞核注入這個卵子中,並讓這個卵子孵化為一條蝌蚪.這種「核轉換」可以把一個動物的基因注入一個卵子.這條蝌蚪就是提供了細胞核的那個胚胎細胞的克隆產物.
1975年:科學家成功使用成年青蛙的體細胞細胞核代替胚胎細胞細胞核注入抽去細胞核的卵子中,孵化出了蝌蚪.
1986年:首次使用胚胎細胞細胞核克隆出綿羊.
1997年:「多莉」誕生,它是第一隻使用成年動物體細胞克隆的綿羊.
1998年:科學家使用取自同一隻成年老鼠身上的細胞克隆出數代、共50多隻老鼠.同年,源自同一頭成年奶牛的8頭克隆小牛誕生.
2000年:使用成年動物體細胞克隆豬和山羊成功.
2001年:使用成年動物體細胞克隆貓和兔子成功.

2. 誰知道克隆的故事

克隆一詞是由clone音譯而來,在音譯名出現以前曾有一個意譯名--無性繁殖系,指由單一細胞或共同祖先經有絲分裂得到的細胞群體或有機群體。我們通過細胞培養可以得到一個細胞克隆。

克隆技術簡史(小資料)
1938年,第一位現代胚胎學家、德國的漢斯•斯皮曼博士建議用成熟的細胞核植入卵子的辦法進行哺乳動物克隆。
1952年,運用斯皮曼的構想,出現世界上第一隻克隆青蛙。
1962年,約翰•格登宣布他用一個成熟細胞克隆出一隻蝌蚪,從而引發了關於克隆的第一輪辯論。
1984年,斯蒂恩•威拉德森用胚胎細胞克隆出一隻羊。這是第一例得到證實的克隆哺乳動物。
1995年10月,美國麻省麻醉學家維坎蒂博士利用改良組織工程,令老鼠背上長出人耳,從而使人類能在實驗室培育出可向人類移植的皮膚和軟骨。
1996年7月,英國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成功地用羊乳腺細胞克隆出小綿羊"多利"。
1997年10月,英國專家研製出一個無頭的青蛙胚胎,令其有關技術可以製造人類器官以便作為醫學移植用途。
1999年7月,日本科學家克隆出多頭牛,並將其肉類推向市場出售。
2000年4月,美國先進細胞工程公司克隆出6頭比它們本身實際年齡年輕的小牛。
2000年,美國科學家用無性繁殖技術成功克隆出一隻猴子"泰特拉",這意味著克隆人本身已沒有技術障礙。
2001年11月25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生物技術公司成功克隆出人類胚胎,在克隆技術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不過該公司表示其目的不是為了克隆人,而是為了獲得能夠用於治療帕金森綜合征和青少年糖尿病等各種疾病的幹細胞。

克隆是什麼
克隆一詞是由clone音譯而來,在音譯名出現以前曾有一個意譯名--無性繁殖系,指由單一細胞或共同祖先經有絲分裂得到的細胞群體或有機群體。我們通過細胞培養可以得到一個細胞克隆。在微生物實驗時,通過倒平皿,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個的菌落,這些菌落其實就是細菌的克隆。可見克隆原來是個名詞,指一群細胞或一群個體。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出現了核移植與基因工程之類的操作。核移植操作可以得到重建細胞,重建細胞可以繁殖成一個無性系;基因工程操作可以將某一被選定的基因拼接到質粒的復制子上,隨著復制子的復制也能得到DNA分子的無性系。於是,有人就把這類操作稱作克隆,即將clone一詞由名詞轉化成動詞,並將核移植稱為 nuclear cloning(核克隆),通過基因工程得到DNA分子的無性系稱為molecular cloning(分子克隆)。在這里克隆是一種實現無性繁殖(asexual reproction)的操作,是一種顯微操作或分子生物學操作,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無性繁殖(或無性繁殖操作)。這也許正是克隆一詞能夠存在而不被無性繁殖替代的原因。

克隆羊
多利羊又稱克隆羊,其實是用核克隆技術產生的羊。有人說,只有多利羊才是真正的克隆羊,其他報導,如克隆豬、克隆牛等,由於它們是由胚胎細胞發育而成的,而胚胎細胞是有性繁殖產生的,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克隆。這是一種誤解,是由於對有性過程在時間上把握不準所造成的。有性過程到受精卵、即合子形成時即告結束,合子分裂一旦開始即與有性過程無關了。如果說分裂後的胚胎細胞是有性繁殖產生的,那麼,體細胞追究下去也是有性繁殖產生的。但事實上它們都是由合子經有絲分裂逐漸產生的。這就是說,有性繁殖實際上是經過一次有性過程和許多次無性過程,最後產生一個成活的後代而實現的。從胚胎中取出一個細胞使之發育成一個個體,這顯然應屬於無性繁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杜里舒是克隆技術(細胞克隆技術)的創始人,他的將兩分裂球時期的細胞分開,使之發育成兩個海膽的實驗,是最早的克隆實驗。而人類的同卵雙生雙胞胎,就是經天然細胞克隆化產生的。而克隆豬、克隆牛,如果是經核移植育成的,則不管供核細胞是來自早期胚胎細胞,還是已分化細胞,均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克隆技術,而且是比杜里舒的水平高得多的克隆技術。
走近"基因葯物
人們為了實現某種目的,將克隆的外源目的基因(一般是人的DNA ),整合到動物受精卵的染色體內,使之在動物體內得到表達並能穩定地遺傳給後代,這種含有外源基因的動物就叫做轉基因動物。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說,一頭轉基因動物就是一座天然基因葯物製造廠,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而且還能夠擴大生產,獲得更多的基因葯物。
利用轉基因動物來生產基因葯物是一種全新的生產模式,與傳統的制葯技術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以美國為例,凝血因子Ⅷ的年需要量約為120 克。過去,這120克凝血因子Ⅷ需要120萬升血漿提取,以每人獻血200 毫升計,需600 名獻血員提供血漿才能滿足。而用轉基因牛來生產,一頭牛每年的奶產量是1萬公斤,如每公斤乳汁中可製造10毫克凝血因子Ⅷ的話,那就只需1.2頭這種牛即可滿足需要。再以白蛋白為例,美國的年需要量為10萬克,過去需從200 萬升血漿中提取,而用轉基因牛來生產,以每公斤乳汁製造2 克的蛋白計算,就只需5000頭牛即可解決。此外,從人血中提取血清蛋白質可能產生的肝炎、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也可因此而得以避免。 生物技術是當今最為活躍的一門技術。197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伯格首次成功地把兩種不同的基因拼接在一起,使生物技術發展到基因重組與移植的新階段。
此後,基因重組技術取得了一個個豐碩成果。1978年合成了人工胰島素,1979年實現了生長激素基因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1982年研製成功了人工干擾素,基因制葯從此走上了產業化道路。但是,目前的基因葯物是通過基因重組技術培育大腸桿菌和動物細胞來製造的,而大腸桿菌這類低等生物是不可能生產出結構復雜的葯物,動物細胞培養的成本又太高。所以,利用基因重組與移植技術來培育轉基因動物生產葯物便應運而生了在利用轉基因動物提取葯物方面,英國科學家首開先河。1997年年底,英國PPL治療學公司率先利用克隆"多利"所採用的"細胞核轉變"法,培育出200頭攜帶人體基因的綿羊,並成功地從奶汁中提取了α-1抗胰蛋白酶。這是科學家首次從遺傳工程培育的綿羊的奶中,提取可用於治療人類疾病的葯物成分,為建立"動物葯廠" 打下了基礎。隨後,芬蘭科學家將人體的促紅細胞生長素基因,植入乳牛的受精卵中,創造了一種能生產出促紅細胞生長素的乳牛。從理論上說,這種乳牛一年可提取60-80千克促紅生長素,比目前全世界的使用量還多。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願意再擁有一個貝多芬;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克隆是什麼呢?它奇妙在哪裡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我們身邊哪些動、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領?具有克隆能力的動植物有:土豆、蚯蚓、桑樹,絲瓜藤,吊蘭.水母,海參、仙人掌。水母在遭到傷害後,傷口會自動補好。章魚的觸手可以再生。龍蝦的大鉗子掉了 ,還會再長出來。還有秋海棠、富貴竹,它們插枝即活。壁虎。它遇到危險時,就將自己的尾巴斷掉,然後再長出來。
能不能找出這些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麼?不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後代。
克隆技術可以造福於人類:能使不具備繁殖能力的動物諸如騾擴大繁殖,還能挽救瀕危動物。
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術,你想克隆什麼呢?為什麼要克隆它?要求:1、想法要奇妙;2、想法要有益於人類;3、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如果讓我克隆,我會克隆無數對明澈的眼睛。許多人認為有一雙好眼睛是理所當然的事,而我並不這么認為。當你看到那毫無光芒的雙眼,聽到期盼光明的心靈的呼喚,難道你的心靈沒有震動嗎?上天對他們不公,就讓科學來為他們創造光明,就讓社會讓他們體會真愛。我堅信"科技以人為本"並不是空話。所以我要克隆眼睛,讓更多的人重見光明.
我想克隆恐龍。因為我喜歡恐龍,想再現恐龍時代的盛景。而且具備克隆恐龍的條件,因為恐龍時代的南極有可能處在溫帶地區,當恐龍死後屍體藏在南極中,而此時的南極很可能已在冰天雪地中,由於寒冷可防止身體的腐化,所以可以提取恐龍的DNA,從而克隆恐龍,這樣也可以使後代開闊眼界。
我不主張象他那樣去克隆一些史前生物,如恐龍、猛螞等。因為任何生物的生存與滅絕都不是人類所能控制的,人類應該嚴格遵守"自然法則",讓生物的發展順其自然。如果再回到從前,就可能破壞生態平衡。
我想克隆水,目前世界上的淡水資源嚴重缺乏,已無法維持人類生存,而人類仍在無限制地浪費水,所以我想克隆水。
我要克隆糧食,拯救非洲正在挨苦受餓的人們,使他們過上溫飽的日子。
我們都知道,熱帶雨林是地球之肺。而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佔地球上熱帶雨林總面積的50%,達650萬平方公里。這里自然資源豐富,物種繁多,被稱為"生物學家的天堂"。然而,亞馬遜卻沒有因為它的富有得到人們的厚愛。70年代以來,人們的濫砍濫伐使其三分之一的面容消失在我們眼前,這將意味著維持人類生存的氧氣將減少五分之一。所以,我想克隆亞馬遜熱帶雨林,將其安放在撒哈拉沙漠上,使之凈化環境。
我反對剛才三位同學的說法。他們的想法很好,表達了他們憂國憂民之心,表達了他們的美好願望。可是水、熱帶雨林、糧食沒有細胞,如何克隆?(眾笑)(有人小聲插話):水可以的,有水分子。
如果我有克隆的技術,我會克隆孫悟空,因為他無所不能,可以實現我們很多改變社會的理想。(眾大笑)
師:感謝這些同學給大家帶來的大膽的、新奇的"克隆理想",不管它們符不符和科學原理,但都表現了大家的美好願望,希望科技能來社會的進步,使人類的生活更幸福!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師:辯論要求:(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以"克隆技術能造福人類"為正方,"克隆技術不能造福人類"為反方展開辯論)
正方:我認為"克隆技術能造福人類",課文的第四章節不是非常詳細地介紹了克隆對人類的作用嗎?如能使不具備繁殖能力的動物擴大繁殖,據有關報道,公驢和母馬所生出來的雜種動物——騾,如何繁殖這些優良品種呢?只能用克隆。還能挽救如熊貓這類繁殖能力低的瀕危動物。
反方:我覺得克隆無益於人類。你別不相信,請聽我慢慢道來。(停頓,由於太激動,又重復了一遍,眾笑)首先克隆正如正方辯友所說,的確可以挽救瀕危動物,但你可曾想到,這樣的克隆會破壞動物種群的正常發展,使動物走向衰弱,就算可以救一時,難道可以救一世嗎?我想不可能。有人說克隆可以使動植物再生,有沒有想過,只要人類不刻意破壞,這樣的生態平衡已維持了千萬年,你這樣無限制的克隆,是否破壞了它的食物鏈,又是另一種生態平衡的破壞呢?
正方:我聽說在亞馬遜的熱帶雨林中每天都要消失近百種植物,所以克隆能挽救一部分植物,雖然不是全部,但仍能部分保存。現在的克隆技術雖然不是十分發達,但我相信今後克隆水平會更好,這時克隆就有它的用武之地了,總不能等到地球全部荒蕪才研究克隆吧?
反方(冷笑):對方辯友真是對未來充滿希望啊!可是這也證明了這只是你的美好想像,寄希望於克隆技術的提高,而事實上呢,經過了247次失敗後,才得到了"多利"克隆小綿羊。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傷害多少動物啊,這與我們克隆的初衷不是背道而馳嗎?
正方:失敗乃成功之母嘛!(眾笑)現在的克隆技術或許不發達,但在今後我相信人類的克隆水平會越來越好,克隆出來的動植物會越來越優異,象失敗247次這樣的事將不再發生,它最終會造福於人類。而且克隆對於研究有些疾病和研究人的壽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當某一天我們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就可以從先前克隆的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然後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我們就再也不必害怕疾病了。所以克隆對人類還是有益的。
反方:你還嫌世界上的人口不多嗎?如果一有嚴重的疾病就換器官,人不是都可以長生不老?如果這樣,地球人口增長率豈不達到極點,地球不就要出現危機了嗎?
正方:或許那時人們可以到其他星球中生活了!(眾笑)
反方:我想說說克隆人有哪些危害。(反方同學鼓掌)比如,如果克隆的供體細胞發生變異,或者培養胚胎的培養基因與科學家開了小小的玩笑,克隆出一個廢品,我們能象對待阿狗阿貓那樣處置他們嗎?器官移植,供體匱乏,能不能未雨綢繆,為自己克隆一個器官倉庫,以供將來不測之需?如果能,人們能夠坦然從與我們一樣五官齊全,表情豐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隻腎,挖走有一隻眼嗎?人類早就期望藉助機器人,從繁重或危險的勞動中解脫,但再靈巧的機器人也是笨拙難如人意。能不能克隆一個"我"的替代品,賦予他靈巧的四肢和絕對服從的意志?如果那樣,是不是有一天覺醒的克隆人會向我們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反方同學熱烈鼓掌,並大聲叫好)
依樣畫葫蘆克隆出的一個新生命,他們是兒子,還是弟弟?如果面對一群面貌、體態、風姿一樣的克隆人,我們如何確認他們的身份?如果他們犯罪,我們又有什麼手段緝拿真凶?再說,人類居住的地球早已因為人口爆炸難堪重荷,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用另一種方法生產自身?(再次響起掌聲)
正方(激動地):事物總有它的兩面性,你不能十分果斷地判斷它是好是壞。我認為一個技術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你不能否認它有對人類造福的一面,不能將它一棍子打死。克隆技術能否為人類造福是要看它克隆的對象是什麼,在什麼領域,它固然有壞處,是因為任何事都有它的雙面性,不能是純粹的好與壞,所以不能說克隆技術是絕無益處的。
師(做暫停的動作,學生依然激動萬分):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這篇課文里引用了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 "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並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也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熱點內容
化學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發布:2025-01-08 10:52:25 瀏覽:231
初一數學輔導輔導 發布:2025-01-08 10:28:41 瀏覽:752
普通話教學 發布:2025-01-08 09:37:31 瀏覽:216
新教師師德剖析報告 發布:2025-01-08 07:41:31 瀏覽:480
八年級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發布:2025-01-08 07:40:59 瀏覽:130
李楓老師 發布:2025-01-08 06:58:26 瀏覽:783
空調內機滴水怎麼解決 發布:2025-01-08 06:39:31 瀏覽:697
江虹美術館 發布:2025-01-08 05:21:13 瀏覽:713
容城教育局 發布:2025-01-08 05:18:25 瀏覽:462
高二物理期末考試試題 發布:2025-01-08 05:13:17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