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與調味品
㈠ 無機化學在食品中的應用
調味品。無機化學和日常的生活緊密相連,如調味品中就有氯化鈉,而食鹽中有加碘鹽,那就是碘酸鈉,而食鹽中也有低鈉鹽,那就是氯化鉀。
㈡ 常見的食用化學品有哪些
醋,食用小蘇打,鹽,味素(谷維酸鈉),食用色素。
1、醋是中國各大菜系中傳統的調味品。據現有文字記載,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酒作為發酵劑來發酵釀制食醋,東方醋起源於中國,據有文獻記載的釀醋歷史至少也在三千年以上。
醋的用途:醋是烹飪學上的調味品,佐餐的七味之一。
2、食用小蘇打是由純鹼的溶液或結晶吸收二氧化碳之後製成的。所以,小蘇打在有些地方也被稱作食用鹼(粉末狀)。小蘇打呈固體狀態,圓形,色潔白,易溶於水。
食用小蘇打的用途:在大批量生產饅頭、油條等食品時,常把蘇打粉融水拌入面中,熱後分解成碳酸鈉、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溢出,可致食品更加彭松,碳酸鈉殘留在食品中。饅頭中添加過量的蘇打粉是可以品嘗出來的。
3、NaCl, 食鹽的主要成分,離子型化合物。純凈的氯化鈉晶體是無色透明的立方晶體,由於雜質的存在使一般情況下的氯化鈉為白色立方晶體或細小的晶體粉末,比重為2.165(25/4℃),熔點801℃,沸點1442℃,相對密度為2.165克/立方厘米,味咸,含雜質時易潮解。
食鹽的作用很廣:殺菌消毒,護齒,美容,清潔皮膚,去污,醫療,重要的化工原料。
4、味精是指以糧食為原料經發酵提純的谷氨酸鈉結晶。我國自1965年以來已全部採用糖質或澱粉原料生產谷氨酸,然後經等電點結晶沉澱、離子交換或鋅鹽法精製等方法提取谷氨酸,再經脫色、脫鐵、蒸發、結晶等工序製成谷氨酸鈉結晶。
味精的作用:味精是調味料的一種,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在中國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於湯和調味汁。
5、食用色素,是色素的一種,即能被人適量食用的可使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有顏色的食品添加劑。食用色素也同食用香精一樣,分為天然和人工合成兩種。
色素的作用:用於染色,美化食物。
㈢ 調味品的化學成份
各種調味品基本上都有自己特定的呈味成份,這與其化學成份的性質有密切的聯系,不同的化學成份,可以引起不同的味覺。我們常用的調味品主要呈咸、甜、酸、辣、鮮、香、苦等味。下面把可以引起各種味覺的化學成份分析一下。
1、鹹味
鹹味是化合物中,中性鹽所體現的味道,如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銨等都有鹹味,但同時又有其他異味。各種鹽的呈味程度和化合物的分子量有關,分子量越大,苦味等異味越重。鹹味的主要來源是食鹽,食鹽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鈉,由於氯離子和鈉離子的特有性質,決定了氯化鈉有純正的味道。
鹹味調味品有鹽、醬油、醬類製品。對一些腎臟患者,在生活中不能用食鹽,可以蘋果酸鈉,谷氨酸鉀代用。
2、甜味
甜味是普遍受歡迎的一種味型。甜味的產生主要是氨羥基等產甜味基因和助甜味基團共同作用的結果。聚合度較低的糖類物質,都有甜味,如蔗糖、麥芽糖、葡萄糖、果糖。
甜味調味品有:食糖(包括白糖、紅糖)蜂蜜、飴糖、冰糖等。
3、酸味
酸味由有機酸和無機酸電離的氫離子所產生。食醋、番茄醬、變質的醬油和酒都可以作為酸味調味劑,常見酸味的主要成份是醋酸(乙酸)琥珀酸,檸檬酸,蘋果酸,乳酸。有機酸,是一種弱酸,能參與人體正常的代謝,一般對人體健康無影響,能溶於水,其酸味遠不及無機酸強烈。
4、辣味
辣味是一些不揮發的刺激成份刺激口腔黏膜所產生的感覺。其成份較復雜,各品種的辣味來源於不同的成份。
辣椒的辣味主要是辣椒鹼;胡椒的辣味是辣椒鹼和椒脂;生薑的辣味主要是姜油酮、姜辛素;蔥蒜的辣味主要是蒜素。
5、鮮味
味精、雞精、蝦子、蚝油、蝦油、魚露等都有鮮味,蝦子,蚝油,魚露的呈鮮成份是各種、醯胺、氨基酸,味精是谷氨酸鈉,雞精是肌苷酸鈉。
6、香味
香味來源於揮發性的芳香醇、芳香醛、芳香酮以及脂類等物質。
香味調味品有茴香、桂皮、花椒、料酒、香糟、芝麻油、桂皮醬、醬油、丁香花、玫瑰花等。
7、苦味
苦味來源於茶葉鹼、可可鹼,咖啡鹼等生物鹼有酮類化合物。粗鹽中含有氯化鎂,硫酸鎂等也具有苦味。苦味食物有茶、咖啡、苦瓜、蓮蕊等。
㈣ 化學:日常生活調味劑主要成分是什麼
調味品有很多,成份也非常復雜。
味精:主要是谷氨酸鈉;
鹽:主要是氯化鈉;
醬油:主要是鹽(氯化鈉);
胡椒粉:主要是胡椒鹼等
㈤ 初中化學中重要的調味品
(1)E能夠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所以E為二氧化碳氣體,生成的I為碳酸鈣,C在通電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了F和G,並且G在高溫的條件下可以和X反應生成H和C,生成的H可以和氧氣反應生成X,所以可以知道G為氫氣,而F為氧氣; (2)D為常見的調味品,可知D為氯化鈉,而E為二氧化碳,C為水,所以可以知道A和B分別為鹽酸或是碳酸鈉(碳酸氫鈉);G為氫氣,X為四氧化三鐵,所以可以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故答案為:(1)O 2 ;CaCO 3 (2)Na 2 CO 3 +2HCl═2NaCl+H 2 O+CO 2 ↑ (寫NaHCO 3 也對); 4H 2 +Fe 3 O 4 高溫 . 3Fe+4H 2 O (寫CuO或MnO 2 均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