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高中必修二

歷史高中必修二

發布時間: 2025-01-14 00:23:34

① 高中歷史必修二各章框架圖匯總

歷史必修二專題一 古代中國經濟基本結構與特點

歷史必修二專題二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歷史必修二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歷史必修二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專題提示】

社會生活的變遷與同時代政治、經濟的變化密切相關,是政治經濟的反映,學習過程中要結合同時代政治、經濟的變化來理解社會生活的變遷。據此,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大致可分這樣幾個階段:

(1)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的侵略,先進、開放的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加上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辛亥革命的影響,中西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相互碰撞,中西合璧、土洋並存成為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突出特徵。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的過程,也是西方近代文明的傳播的過程,對中國社會造成了利害交織的影響。一方面,一定意義上,改造了中國社會封閉落後的狀況,有利於改變中國落後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傳統習俗的改變,有利於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另一方面,也容易產生盲目「崇洋」、超前消費的奢靡風氣和拜金主義等消極影響。

(2)20世紀50年代後,新中國成立,民眾生活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嚴重影響而顯得單調呆板;

(3)20世紀70、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和互聯網的發展,在民眾生活中影響逐漸增強。

【知識結構】本單元知識結構略

歷史必修二專題五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歷史必修二專題六 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歷史必修二專題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歷史必修二專題八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② 高一歷史必修二重點

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古代農業
1、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①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
②漢以後,鐵犁牛耕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時期,曲轅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農經濟
①形成時間:春秋戰國
②形成原因:a、鐵犁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③特點:a、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
b、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④地位:在古代中國經濟中始終佔主導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井田制」(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度)
③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魯國「初稅畝」,實際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戰國,秦國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農業政策
1)重農抑商
①開始:戰國商鞅變法
②評價:a、保護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b、封建社會後期,抑制了工商業的正常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2)抑制土地兼並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魚鱗圖冊」(明朝,確定土地所有權和徵收賦稅的依據)
▲古代手工業
分類 特點 地位 成就
官營手工業 ①由政府直接經營,集中大作坊
②產品不計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業中一直佔主導地位 冶鐵:東漢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鋼法;
制瓷
絲織:明清時進入鼎盛時期;
民間手工業 ①由民間私人經營
②產品供民間消費 明中葉以後,超過官營手工業,佔主導地位 明中後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家庭手工業 產品用來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 農戶的副業

▲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①時間:明朝中後期,江南一些民營手工業中;
②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日取值」
④本質特徵:資本主義性質的僱傭關系;
▲古代商業(商品經濟)
時期 發展狀況 表現
春秋戰國 商業繁榮 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秦漢 發展艱難 開始重農抑商
隋唐 商業發展 農村集市貿易發展; 櫃坊、飛錢問世; 「揚一益二」; 外貿港口廣州
兩宋 空前繁榮 交子;商稅成為主要財源;市的發展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出現商業名鎮;話本、詞的盛行;《清明上河圖》
元 商業繁榮 國際商業大都會:大都; 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 城鎮商業繁榮 農副產品大量成為商品;長途販運貿易;著名商幫:晉商、徽商

▲海禁、閉關鎖國政策
①時間:明清時期
②原因:a、明初為防患倭寇;b、清初為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
c、清政府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貿易;
③評價a、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b、隔絕了中國與外界的聯系,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形成和發展歷程
1、新航路開辟——雛形開始出現
①根本原因: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②過程
③影響
A、對世界:a、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b、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B、對歐洲a、引發商業革命,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早期的殖民擴張——進一步擴張
3、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業革命——最終確立
時間 特點 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 交通工具的革新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 手工工場工匠技術積累 工廠 火車、輪船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 科學理論與技術相結合 壟斷組織 汽車、飛機

▲形成途徑——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和擴張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①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②表現a、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b、近代企業的誕生(洋務運動)
c、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 19c60、70d)
▲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③發展歷程
④特點:a、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b、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
c、行業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輕工業,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
⑤阻礙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民族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⑥啟示:a、實業救國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過渡時期(1949—1956, 發展生產力與改革生產關系並舉)
①國民經濟的恢復(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內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義: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正式進入社會主義;
③一五計劃(1953—1957): 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十年探索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對主要矛盾、主要任務的正確分析;
②八大二次會議1958: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③大躍進1958: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
④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
⑤八字方針1961
a、背景: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引起嚴重的經濟困難
b、內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c、意義: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文革時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來、鄧小平對國民經濟進行整頓,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改革開放時期(1978至今)
1、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
2、經濟體制改革
①內容:a、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國企改革,增強企業活力1984
②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a、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3、對外開放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內地
b、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
▲改革開放的階段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②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③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第五單元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原因: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②新中國的成立 ③改革開放
▲表現(見以前的講義)
①物質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訊工具 c、大眾傳媒——四大媒介
②社會習俗a、辛亥革命,改變封建陋習(如廢止纏足、剪辮易服、互稱同志、握手等)
b、改革開放,出現新的生活時尚(環保、講究衛生、旅遊等)

第六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加劇;
2、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農產品價格猛跌、失業人數激增
3、特點:①波及范圍廣②持續時間長③破壞特別大
4、影響
①加劇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②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③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羅斯福新政
1、背景
2、內容
(1)金融:①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信用;②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
③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④管制證券業
(2)工業:①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將生產的各個環節置於國家監督下;
②調整企業關系和勞資關系;
(3)農業:①成立農業調整署,用行政手段調整農業政策;
②為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
(4)社會福利:①建立聯邦救濟署,發放緊急救濟金;
②加強社會保障措施,為弱勢群體提供社會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
(5)社會立法
①《全國勞工關系法》,使工人有權組織工會;
②成立全國勞工關系委員會,保障工人的基本權利;
③「社會保險法」
3、實質:
不促動資本主義制度的情況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預;
4、特色:採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應對危機,其應對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現;
5、影響
(1)對美國
①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
②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對世界
①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的發展模式;
②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政策的時代,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國家」
③第三產業的興起④新經濟的出現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時期 背景 措施 結果
二戰結束—20c70d初 戰後經濟殘破,欲恢復經濟 國家干預經濟 經濟快速發展,「黃金時期」
20c70d初 出現「滯漲」現象 減少國家干預 20c80d經濟恢復和發展

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兩個政策、一種模式、三次改革)
▲「戰時共產主義」(1918—1920)
1、背景:①國內外敵對勢力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②糧食嚴重缺乏,經濟極端困難;
2、目的:為了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支持國內戰爭;
3、主要內容
①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②工業:大中小企業全面國有化;
③商業:取消自由貿易; ④分配:實行義務勞動制和實物配給制;
4、評價
①積極: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保障了蘇維埃政權在軍事上的勝利;
②消極: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不利於生產的發展,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不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新經濟政策(1921—1924)
1、背景
(1)連年戰爭使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實施,引發了經濟和政治危機;(必要性)
2、內容
①農業:以農業稅代替余糧收集制;②工業:解除中小企業的國有化,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
③商業: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④分配: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3、作用
(1)滿足了廣大農民和個人的經濟要求,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2)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3)探索了一條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現
①優先發展重工業,資金來源於農業和輕工業;(工業) ②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農業)
2、特點
①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場調節)
②相對獨立於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外;
3、評價
1)成就
①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蘇聯成為工業強國;
②蘇聯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為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2)弊端
①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與輕工業的長期落後,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②向農民索取太多,嚴重壓抑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點 結果 失敗原因
赫魯曉夫改革 農業 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業(軍事工業)

▲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紀80年代中期,社會動盪、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持續下降的危機局面;
2、經濟改革(重點):
①內容: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實際上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②結果:沒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問題:a、缺少宏觀調控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b、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陷入困境 ②結果: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局勢失控,蘇聯解體
▲蘇聯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二戰後西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異同
相同點:
①原因:國內經濟遭到破壞,人民生活困難;
②手段:a、在堅持原有社會制度的前提下,運用國家權力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
b、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相結合;
③結果: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政權得到鞏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點:本質區別在與它們所要維護的社會制度不同;

第八單元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構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1945
世界貨幣體系 (短期貸款,解決國際收支困難)
(布雷頓森林體系)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放銀行) 1945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長期貸款、技術援助) 三大支柱

世界貿易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47
(旨在消除關稅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
2、意義:是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的反映;
▲布雷頓森林體系(世界貨幣體系)
1、背景:①二戰後西歐國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國經濟實力空前膨脹,成為最大的債權國;企圖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2、基本特徵:①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 ②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
3、影響:①有利於維持戰後世界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為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積極
②美國掌握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命脈,加強了國際金融領域中的特權和支配地位——消極
▲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
1、歐盟(1993年,經濟政治一體化組織,合作化程度最高)
①背景:a、西歐國家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
b、近代歐洲國家沖突和戰爭不斷,激起了歐洲人對歐洲統一的強烈願望;
c、二戰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歐洲認識到國家聯合的重要性,開始了經濟一體化的探索;
②建立過程
a、1951年,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b、1957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c、1967年,三機構合並,成立了歐共體;
d、1992年,《歐洲聯盟條約》,目標是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
e、1993年,歐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f、1999年,歐元問世(英國除外)
③意義:a、符合歐洲各國和整個歐洲利益,有力地促進了歐洲經濟政治的發展,提升了歐洲在國際上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b、對歐洲其它地區的經濟聯合起到了示範作用,增強了世界經濟的多極化趨勢,
促進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合作的典範,美、加、墨實現優勢互補)
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1989年,地跨四洲,成員國之間存在差異,影響其發展,中國1991年加入)
▲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現實表現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經濟向全球化發展
1)歷程
①新航路的開辟開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聯系開始增多;
②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世界市場迅速擴大;
③二戰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④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向全球化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加強;
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趨勢的推動力:
a、資本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原動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動(根本)
c、現代通訊、交通工具(技術條件)d、兩極格局的瓦解e、各國普遍推行市場經濟體制
f、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的推動
2)評價
①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②影響:
a、它是一把雙刃劍,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b、發達國家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c、對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經濟安全、生存環境面臨空前的挑戰;
策略:保持清醒的頭腦,制定合理對策;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謀求發展;
2、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WTO)1995年
(1)背景:關稅總協定在解決爭端時缺乏法律性的強制措施;
(2)成立:①目的:為了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
②時間:1995年1月1日
(3)作用
①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開始建立起來;②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③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3、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
(1)過程:①1986年,提出「復關」; 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中國加入WTO的影響
①積極作用
a、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 b、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於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
②消極影響:市場開放、關稅減讓,使農業、汽車等行業受到沖擊;
▲中國迎合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舉措:
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WTO

③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 文化 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那麼你知道 高一歷史 必修二知識點有哪些嗎?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供大家閱讀參考。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第10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1、時間

甲午戰爭後,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2、原因

(1)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中國的自然經濟。

(2)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

3、表現

(1)民間出現辦廠熱潮。

(2)民族資本的總額增加。

(3)商辦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出由沿海向內地的擴展。

4、影響

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發起救亡圖存的民族民主運動。

二、短暫的春天

1、時間

民國初期(1912——1919),一戰期間

2、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的熱情。

(3)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如抵制日貨、提倡國貨),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3、表現

(1)廠礦企業增多,擴建企業(規模擴大)。麵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煙等行業也有相當發展。

(2)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和實業團體,海外華僑也競相投資國內工商業。

4、結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整個中國民族工業又迅速蕭條。

三、曲折的發展

1、時間

1927——1949(國民黨統治時期)

2、階段

(1)較快發展(1927——1936)

原因: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

表現:1927~1936年,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逐年增長。

(2)遭受沉重打擊(抗戰爆發後)

原因:在淪陷區,來不及內遷的民族企業,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吞並;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實行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控制;國民黨官僚階層藉此控制經濟命脈,壓榨民族企業。

表現: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民族資本日益萎縮。

(3)陷入絕境(抗戰勝利後)

原因:蔣介石為取得美國援助發動內戰,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取得了在華的政治、經濟等特權;官僚資本也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國民政府還不斷增加苛捐雜稅,並濫發紙幣,導致通貨急劇膨脹,造成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

表現: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礦山、店鋪紛紛倒閉。

第11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

1、經濟恢復

(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和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戰爭破壞,國民經濟全面崩潰。

(2)恢復:經過三年努力,到1952年工農業生產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完成。

(3)意義: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2、一五計劃

(1)背景: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落後。

(2)時間:1953——1957

(3)內容:優先發展重工業

(4)成就: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製造廠等先後建成投產。

(5)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內容: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廣大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手工業者也紛紛加入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掀起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

(2)意義: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

二、探索與失誤

1、正確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在我國建立

(2)內容:①當前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②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意義: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誤

(1)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2)大躍進:「大躍進」片面要求大辦工業、大辦農業。

(3)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財產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許多地方的公社大辦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

(4)結果:「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3、糾正失誤

(1) 措施 :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

(2)結果:從1962年起,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三、國民經濟的劫難

1、原因

「----」動亂由思想文化領域、政治領域擴展到經濟領域。

2、表現

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規章制度 被廢除,大批工人、幹部停產「鬧革命」,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3、調整

(1)1971年,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到1973年,國民經濟出現復甦局面。

(2)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確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並採取有效措施,使國民經濟呈現迅速回升狀態。但不久,再次被打倒,剛剛穩定的形勢又陷人混亂。

第1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1976年後,國民經濟仍處於停滯狀態,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

2、內容:

(1)思想路線: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政治路線: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3)經濟路線:確定今後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3、意義:成為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二、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改革

(1)經營方式: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2)基層組織:撤銷作為村行政機構的生產大隊,建立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

2、城市改革

(1)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2)管理體制: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3)所有制: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4)分配體制: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5)作用:通過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3、意義

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背景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在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

2、過程

(1)1992年初,先後在南方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除了論述社會主義的本質、姓「資」姓「社」的標准等問題外,還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次大召開。會議明確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要抓住機遇,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5)到21世紀初,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3、成就

(1)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快,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新奇跡

(2)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使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3)中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從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並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

復習歷史的技巧

第一、學會尋找線索,歷史事件的發展都是有內在聯系的,所以注意尋找線索。特別是新課改背景下,都是採用專題形式教學,每個專題都會有自己的線索。在復習的時候要注意理清每個專題的最基本線索,然後順著最基本線索進行完善,最後形成知識樹。在理清每個專題自己的線索後,再尋找各個專題間的線索,比如可以按照古代,近代,現代的方式,將內容進行整合。在整合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比較,比如經濟史裡面,對資本主義的發比展和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比較。

第二、注重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新課改背景下,歷史已經不是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科,更加註重的是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也就是真正的以史為鑒,通過歷史的學習,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這就要求學生對歷史學習有真正的理解。

第三、注意一些最基本 方法 的運用。上課的時候還是要認真跟著老師的思路,認真做好筆記,課下多關注社會 熱點 問題。

提高歷史成績有什麼竅門

一,閱讀,大量的閱讀對於可以提高歷史成績有非常大的幫助。詩詞歌賦,歷史小說,歷史課本,都可以。

二,復習,其實所謂的復習就是把老師上課講的東西在顧一遍。正所謂溫固而知新。歷史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復的。

三,試題,做大量的試卷題,反復的去做,去對案,目的是學習它的表達方式,學會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相關 文章 :

★ 高一歷史必修二重點知識點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整理

★ 歷史高一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小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總結(完整版)

★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歸納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④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歸納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 總結 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隸社會:井田制——土地國有制

瓦解原因:

①根本: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②直接:私田出現;

井田制瓦解的標志:魯國實行初稅畝

井田制徹底瓦解:商鞅變法,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點:土地個人所有、土地可以自由買賣或轉讓

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的影響: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並農民的土地,造成了社會的兩極分化;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有利於小農經濟的發展。

4、抑制土地兼並

(1)目的:保證國家賦稅收入,維護小農經濟、鞏固統治。土地兼並的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2) 措施 :

(1)北魏至唐實行均田制

(2)明朝政府丈量全國土地,按人丁和田畝收稅。

(3)評價:起到鼓勵農民墾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的必然結果。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重農抑商

1、「重農抑商」政策產生及目的

(1)始於戰國時商鞅變法

(2)直接: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徵收;根本:保鞏固封建統治

2、重農抑商政策的演變:

(1)商周時期:採取鼓勵政策支持商業發展;

(2)戰國:商鞅變法首倡重農抑商;

(3)西漢:推行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4)明清:仍固守重農抑商,實行專賣制度,對民營商業加征商稅,影響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3、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積極:

(1)確保賦稅收入促進農業發展,鞏固小農經濟。

(2)鞏固封建制度,維護國家統一。

消極:不利於工商業和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強化小農經濟。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海禁」與「閉關鎖國」

1、(1)明朝「海禁」原因: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統治。

(2)清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

②根本原因: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

③客觀原因: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殖民擴張

2、清代閉關鎖國的後果:

①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使中國與世界隔絕,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③在一定程度上抵禦外來侵略。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新航路的開辟

1、原因和條件

原因:

a經濟根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根本原因)

b社會根源:歐洲人尋金熱。

c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東西方之間的商路,商路受阻引起商業危機。

d宗教因素:教會鼓勵到東方傳播天主教。

主觀條件:西、葡王室的支持。客觀條件:航海、造船技術的發展,地理知識的提高。

2、過程:

①1487年迪亞士、葡萄牙(支持)西歐—好望角

②1492~1498年哥倫布 、西班牙(支持)西歐—美洲

③1497年達?伽馬、葡萄牙(支持)西歐—好望角—印度

④1519~1522年麥哲倫西班牙(支持)環球旅行

3、影響:

1、新航路開辟的過程被稱為地理大發現:證明地圓說的正確性;

2、結束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狀態,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3、導致歐洲社會的重大變革: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

4、加速西歐封建制度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海上馬車夫」——荷蘭

1、荷蘭興起的條件:

1)優越的地理位置;

2) 經商和從事手工業的傳統;

3)較早的資本主義萌芽

4)新航路開辟,「商業革命」的受益者;

5)荷蘭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取得了獨立

2、荷蘭的殖民擴張:

(1)擴張形式:建立東印度等壟斷性貿易公司

(2)殖民區域:非洲、亞洲、美洲

(3)結果:17世紀「海上馬車夫」成為世界范圍的殖民帝國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日不落帝國」——英國

1、英國興起的條件:1)地理位置得天獨厚;2)17世紀資本主義發展、工商業實力雄厚;3)擁有強大海軍。

2、殖民擴張:

擴張區域:亞洲印度、北美、非洲、大洋洲

殖民過程:

①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②17世紀初,成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北美建立殖民據點。

③1651年,英國頒布《航海條例》,爆發三次英荷殖民戰爭,荷蘭戰敗。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尼德蘭,改名紐約。

④英法殖民戰爭:18世紀中期法國終敗,奪取北美和印度殖民地。

結果:18世紀中期最終確立世界殖民霸權、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國。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早期殖民擴張

早期殖民擴張的主要方式:搶掠、欺詐、奴隸貿易、海外貿易

殖民擴張罪行:赤裸裸的財富掠奪、大量屠殺印第安人、黑奴貿易、壟斷貿易、洗劫當地國庫。

殖民擴張影響:

①對歐洲:為西歐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資本原始積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資本原始積累。

②對殖民地:給殖民侵略的地區和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災難。③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世界市場的拓展

世界市場拓展的原因:殖民擴張和掠奪

拓展的表現: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中

影響: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1、前提和條件:

A、前提:18世紀英國資產主義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B、條件:

①資本——通過殖民貿易、殖民掠奪、販賣黑奴等活動,積累大量財富。

②勞動力——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③技術——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

④市場——海外貿易擴大,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直接和必要條件)

2、過程: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工業革命的標志性發明:瓦特改良蒸汽機

新興工業:棉紡織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

拓展:由英國到歐洲和美國。

完成標志:機器大生產基本取代手工勞動、1840年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3、工業革命的影響:

a生產力:大機器取代手工勞動,極大提高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b組織形式:出現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工業比重上升,城市化進程加快。

c社會關系: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d政治上: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進行社會變革,進一步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

e經濟思想:自由主義盛行。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加快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步伐。f世界市場:19世紀中後期,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

4、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確立歐美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世界經濟 文化 聯系進一步加強;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開始改變世界的面貌;使亞非拉許多國家淪為原料產地和工業品傾銷地。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開始)

1、前提和條件:

A、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最終確立

經濟前提: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B、條件:

①資本——資本積累和和殖民地的長期掠奪

②勞動力——自由勞動力增長,工人素質提高。

③技術——19世紀30年代以來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的進展

④市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必要條件)

2、第二次工業革命成就

①電力的廣泛應用。(顯著成就和主要標志)

1866年發電機-西門子(德);電燈―愛迪生(美);電話-貝爾(美)

②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深遠影響的成就)。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問世。卡爾本茨和戴姆勒(德)-汽車、飛機-萊特兄弟(美)發明等。

③化工工業的發展,製成包括炸葯等化工合成材料。

④鋼鐵工業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3、新興工業:電力工業、石油工業、汽車飛機製造業、電訊業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①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促進生產力巨大增長,進入「電氣時代、鋼鐵時代」。

②促成工業生產結構的巨大變化,重化工業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分。

③導致生產關系發生重大變革,產生壟斷組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④推動世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歸納相關 文章 :

★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二)

★ 高中必修二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

★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識總結(完整版)(2)

★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復習提綱

★ 人教版歷史必修二必背知識點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二各個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2020

熱點內容
平凡之路指彈教學 發布:2025-01-14 17:57:50 瀏覽:240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學設計 發布:2025-01-14 16:21:14 瀏覽:259
音標教學游戲 發布:2025-01-14 15:27:49 瀏覽:530
喝醉酒的老師 發布:2025-01-14 14:55:20 瀏覽:81
6年級語文第一單元作文 發布:2025-01-14 14:55:16 瀏覽:540
四年級英語下冊單詞表 發布:2025-01-14 12:12:34 瀏覽:865
心理教育學校 發布:2025-01-14 11:50:12 瀏覽:913
七年級上冊生物期中試題 發布:2025-01-14 11:11:58 瀏覽:328
肖恆老師 發布:2025-01-14 10:55:32 瀏覽:819
教學方法種類 發布:2025-01-14 10:31:06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