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長江知識點
Ⅰ 長江流域發展的自然地理條件
首先,答"自然地理條件"要從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氣候,河流水文特徵
現在,分析長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條件:
地理位置:
1、長江流域總體位於北緯24度-北緯35度之間,東經90度-東京122度之間(經緯度位置)
2、長江流域東部鄰近海洋,西部(源頭附近)離海洋較遠
地形:長江流域上游處於第一、二階梯,地勢高,落差大,水能豐富,中游和下游位於第三階梯,地勢低平
土壤:長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長江流域的植被狀況與黃河相比,覆蓋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強得多
氣候:長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區為高原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水文特徵:(1)流量大(2)汛期較長,為夏汛(3)無結冰期(4)階梯交界處水能豐富這是因為當某位一世君王下台或over後他的二世還未長大,就比如說紅鬍子腓特烈。巴巴羅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戰死後他的孫子腓特烈二世還未出生,不是每位皇帝的兒子都要被稱為二世,當與自己的祖先重名時則按照幾世幾世來算
回復:【上游段】長江自江源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m)西南側的姜根迪如南支冰川開始,冰川融水與尕恰迪如崗雪山東南一交融水相會合,稱納欽曲。往北穿過古冰川槽谷,出唐古拉山區與切蘇美曲匯合後,稱沱沱河。河谷開闊,汊流發育呈辮狀,北流至祖爾肯烏拉山區,折轉東流,旁蝕發展,寬淺多汊,變化不定,為典洲的寬谷游盪型河流。至囊極巴隴附近,當曲從右岸匯人後,始稱通天河。 通天河向東南流河床逐漸束窄,兩岸山嶺相對高差可達500m左右,河谷呈寬「V」字形。登艾龍曲口以下入峽谷區,河槽歸一,水深增加。至青海直門達,長江幹流沱沱河和通大河全長1180km。(其中沱沱河長358km,落差1863m,平均比降千分之1.59。 江源西部地區,人跡罕至,有「無人區」之稱。東部人口稍多,居民主要為藏族,從事畜牧業,玉樹附近始有農業和林業。 直門達以下稱金沙江,南流至雲南麗江石鼓,為金沙江上段,長958km,平均比降千分之1.76,區間流域面積為7.6×104平方米。本段為典型的深谷河段,相對高差可達2500km以上,除局部河段為寬谷外,大部分為峽谷。兩岸人煙稀少,經濟落後,礦產資源有銅、鐵、雲母、石棉、金等,大部分未開發。森林主要分布在玉樹以下。水能理論蘊藏量達1306×104kw,由於地勢險峻,交通不便,高原氣候惡劣,尚未開發利用。 石鼓至四川宜賓為金沙江下段,橫跨川滇兩省間,全長1326km,落差1570m,平均比降千分之1.2‰,區間流域面積26.8×104平方公里。 南流的金沙江過石鼓後急轉彎流向東北,形成「長江第一彎」,然後穿過舉世聞名的虎跳峽大峽谷,南北兩岸為海拔50000餘m的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峰谷高差達3000餘m。峽谷全長17km,落差210m,平均比降1.24%,是金沙江落差最集中的河段。水落河口以下,又復南流至金沙街再折轉向東,兩岸山嶺稍低,河谷有所展寬,但峰谷之間高差仍達1000m左右。 石鼓至宜賓河段是我國第一大水電基地,水量豐沛,多年平均水量1455×108m3,約占宜昌站的l/3,加上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4231×104kw,約占長江於流蘊藏量的46%。支流雅礱江上的二灘水電站,裝機容量330×104kw,是全國在建已發電的最大水電站。 長江自宜賓至宜昌河段通稱川江,流經四川與湖北兩省,全長1040㎞,平均比降約0.2‰,區間流域面積約50×104平方㎞。有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四大支流匯入。 奉節至宜昌200餘㎞河段,為峰巒疊障、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利樞紐興建在西陵峽中。已建成的葛洲壩水利樞紐位於宜昌市區,是長江幹流的第一壩,是三峽水利樞紐的航運梯級。川江水能理論蘊藏量2467×104kw,其中三峽河段佔65%左右。 煤、天然氣、石油、磷、鐵、釩、鈦、鉛、鋅、銅、錳。雲母和石棉等礦產資源豐富,還分布有較豐富的森林資源。 【中游段】為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長955㎞。長江自宜昌以下,即進人中下游平原,河床坡降小,水流平緩,沿江兩岸均築有堤防,並有眾多大小湖泊與河網。 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礬河段稱荊江。其中枝城至藕池口為上荊江,長約175㎞,屬一般性彎曲型河道,洲灘汊河發育;藕池口至城陵礬為下荊江,長約162㎞,屬典型的蜿蜒型河道,素有「九曲回腸」之稱。荊江以北為地勢低平的江漢平原,汛期全靠平均高10餘m的荊江大堤抵禦長江洪水;荊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已堵塞)4口分長江水入洞庭湖,水道繁雜,長期以來,又受長江從上游挾帶來的泥沙沉積影響,河湖淤淺,荊江兩岸地勢「南高北低」,婉蜒的荊江河床泄洪不暢,防洪形勢非常嚴峻,故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城陵礬以下至湖口,河道分汊頻繁,主流擺動,航槽變遷,給航行帶來不便。 長江中游段大支流較多,南岸有清江、洞庭湖水系的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和鄱陽湖水系的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北岸有漢江。 長江中游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熱資源充足,盛產水稻、棉花、油料、茶葉、水果等,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鄱陽湖、洞庭湖等大小湖泊水產豐富。礦產資源以鐵、銅、鎢、磷、硫、石膏等著名。水資源和水力資源也較豐富,在支流上已建成沅江五強溪、清江隔河岩、漢江丹江口、湘江東江、贛江萬安等大型水利樞紐。 長江中游航運條件優越,內河航運發達,武漢以下可通行5000t級船舶,臨湘以下可通行3000t級船舶。漢江、湘江、贛江擁有較重要的支流航道。 【下游段】湖口以下至長江口為下游段。下游段江闊水深,多洲灘,河道分汊呈藕節狀。江陰以下河段,河寬從1.4㎞至徐六涇寬5.7㎞,再向東南至崇明島以東的長江口寬達90㎞,呈喇叭形。安徽大通以下600㎞受潮汐影響,是坍岸最嚴重的河段。長江每年挾帶4.8×108t泥沙至河口,因流速平緩和受海潮頂托影響而沉積,形成沙洲、沙壩,使河日淤淺成「攔門沙」,河道分汊,兩岸形成沙嘴,河口三角洲陸地向大海伸展。長江口河道在徑流、海潮、泥沙和地轉偏向力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及由此引起局部河床的沖淤變化,均會導致河道經常演變,長江主汛道南北往復擺動,給海運事業帶來不利影響。長江口河道被崇明島分隔為南支和北支,南支又被長興島、橫沙島分隔為南港和北港,南港再被九段沙分隔成南槽和北槽。目前,長江口主汛已由原來的南支——南港——南槽演變為南支——南港——北槽。 長江下游段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戈江、水陽江、秦淮河、黃浦江;北岸的巢湖水系、滁河和淮河人江水道(通過蘇北里運河)。 長江下游地區是長江流域和全國的精華地區,農業集約化程度高,工業基礎雄厚,科技文化先進,智力資源豐富,城鎮化程度高,水陸交通發達。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和外貿港口,將建成我國最大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上海港口吞吐量已達1×108t以上。 長江下游兩岸平原湖泊窪地廣闊,高程一般低於洪水位4~10m,全賴堤防保護。每當汛期暴雨積水,長江又承接上、中游洪水和下游支流洪水,水位居高不下,易造成外洪內澇。沿海一帶若遇台風、暴雨、潮汐同時襲擊,災害更為嚴重。因此,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是下游地區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
Ⅱ 關於長江的知識點地理
長江 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幹流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共11個省級行政區(八省二市一區),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87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
Ⅲ 長江和黃河的地理知識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亞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流經地區
長江流域圖(帶政區)
長江流域從西到東約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公里余。長江流經:青藏高原-青海(青)-西藏(藏)-四川(川)-雲南(滇)-重慶(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贛)-安徽(皖)-江蘇(蘇)-上海(滬)-東海。發源於中國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經包括西藏自治區在內的11省區。長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華中和華東毗連長江兩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區人口最為稀少。3/4以上地流程穿越山區。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漢江最長,幹流以北的是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幹流以南的是烏江、湘江、沅江贛江和黃浦江。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
源頭
長江的正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的各拉丹冬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會合後稱通天河;通天河與長江北源楚瑪爾河匯流後,向東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從此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的長江幹流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在以前的荊州河段稱作荊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
長江由河源到河口橫跨中國地形上的三級巨大階梯,穿過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岩層,沿途接納支流的匯入,對長江的河谷形態和水流特性產生不同的影響。按水文、地貌特點把幹流劃分為上、中、下游3段:從河源至宜昌市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為中游段,湖口以下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遊河段橫跨兩個地形階梯。長4529千米,占長江長度72.0%。流域面積100.6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從囊極巴隴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於第一階梯——青藏高原腹地內。因在高原頂部,河谷開闊,河槽寬淺,一般河寬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緩慢散亂,汊流很多。從巴塘河口到宜賓稱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階梯的過渡地段,這里地形突變,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為寬谷外,河流穿行於峽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雲南石鼓以下,突然轉向東北流,著名的虎跳峽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峽長16千米,最窄處僅30米。出虎跳峽後、穿越雲貴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鎮以下進入第二級階梯,在宜賓附近匯集了岷江之後,才稱長江。自宜賓以下至宜昌之間長1030千米,習慣上稱川江。河道蜿蜒於四川盆地之內,河床平緩,沿途接納沱江、嘉陵江和烏江等眾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寬。過奉節白帝城,長江穿行在第二階梯至第三階梯的過渡地段,切過七岳、巫山和黃陵3個背斜,兩個向斜,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長約200千米,峽谷與寬谷相間排列。 ②中游段。長江出三峽從宜昌以下,進入第三級階梯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寬,水流緩慢,河道彎曲。長927千米,占長江長度14.7%。流域面積67.9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37.6%。其中,從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磯一段,長約420千米,因古代為荊州地區,所以取名為荊江。荊江又分長為上荊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荊江(藕池口至城陵磯)兩段。下荊江河彎發育,素有「九曲回腸」之稱。中游兩岸湖泊眾多,江湖相通,構成龐大的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長江接納兩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來水後,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進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寬,從湖口到入海口,長844千米,占長江長度13.3%。流域面積12.3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6.8%。江蘇省揚州、鎮江一帶的長江幹流又稱揚子江。得名於這一帶古代有揚子津和揚子縣,現在外國人常用揚子江這一名稱泛指整個長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響,進入長江口的平均潮流量達26.6萬立方米/秒,是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況下,一次進潮總量約為32.5億立方米,大潮時可達45億立方米。由於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減緩,所攜帶的泥沙便在下遊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積下來,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島。
編輯本段經濟功能
航運
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長江是海路的延續,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成一個運輸網,其中南京、武漢與重慶具主要作用。長江通過大運河與可通航的黃河及渭水相通,大運河還與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聯系在一起。 由於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加之長江沿線的航道不斷得到整治,進入21世紀,長江航運迅猛發展。2005年,長江干線貨運量達7.95億噸,超過歐洲的萊茵河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成為世界上運量最大、航運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長江干線貨運量增至9.9億噸,2007年一舉突破10億噸大關,達到11.23億噸,是密西西比河貨運量的2倍和萊茵河貨運量的3倍。目前,隨著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正式完工,5000噸級船舶和萬噸級船隊可全年上行至重慶,但只有較小的船舶才可到達四川的宜賓。 即便如此,受長江部分地段航道的限制,目前長江航運能力的開發還十分有限。有的專家認為,長江干線航運若完全開發,運能應該在30億噸,至少相當於10條京廣鐵路的運輸能力,換言之,長江的運能尚有60%待開發。
漁業資源
長江及其支流和包括洞庭湖、鄱陽湖及太湖這些大湖在內的湖泊魚類豐富。漁業得到廣泛發展,為這一地區許多人口的主要生計。在中國的河流中可找到多達500種魚類,其中多數棲息在長江及其支流。約30種河流動物具有經濟意義,特別是鯉、歐鯿、鱸、馬蛤(一種大穴居蛤)和七鰓鰻;最有經濟價值的是白、黑阿穆爾魚,比目魚及斑點比目魚。鱘也很重要;峽谷是良好的產卵區。
黃河: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的河流,全長5464公里,上游源於青海省,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9個省區。
黃河大部分屬乾旱,半乾旱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黃河處於半濕潤,半乾燥和乾燥地帶,每年降雨量由東南部的700至800毫米向西北部下降至100至200毫米,平均降雨量是400至600毫米。
上游段水多沙少,為黃河主要清水來源區,可以再細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河套段。
中游從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可細分為黃土高原峽谷段、汾渭地塹段及豫西峽谷段,中游落差大,河谷兩岸山壁陡立,多急流險灘。
下游從鄭州桃花峪到山東墾利縣,可分為沖積大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兩部分,下遊河道平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黃河流域人口約1.6億人,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的12.5%。已逐漸形成上游水電基地、中游煤炭基地、下游石油基地的能源工業的格局。